家校配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家校配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家校配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教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依赖家长们的无私付出,更离不开学生自我激励。只有三股力量拧到一起,才能发挥最强功能。为了我们美好的理想,我们必须一起努力。而教师是家校合作的基础,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是家校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老师必须和家长一起探讨交换看法,熟识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症下药。同时,老师还要担当起家长教育顾问的责任,定期与家长交心、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愉快的学习、健康的成长。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与学生家长交往,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力量,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用“爱”打开心灵之门。作为一名老师,在与每一位家长的谈话中,一定要能体现我们老师对学生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家长感受到把他的孩子交给我们教育,能令他们放心、安心。作为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走到一起来了。老师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平时多多观察孩子、关心孩子,善于打开孩子的“心锁”。

二‘未雨先绸缪。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要努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关心他们的,因为家长真正关心的是:老师是不是关怀我的孩子?因此,这种感情的投资,不仅是日后开展工作的基础,也是老师跟学生、家长取得互信的基础。因为学生们回到家里通常会在家长面前像邀功一样,说老师怎样关心他,以此来证明他在学校的表现正在进步着。这样,我的感情投资就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得到了一笔利润,这就是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因此家长想与我们主动联系,而不是在学生出现了情况以后,我们才被迫向家长投诉,把家长拉拢过来,跟老师一起去对付他的孩子。再譬如学生病后的一个问候电话,学生家庭有困难后的一次家访等等,家长往往会很受感动,感激老师对他孩子的关心,彼此之间可能出现的隔膜自然也就消除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自然就产生了。

三你让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家长与教师一样都肩负着教育好孩子的重任。教师与家长若能够相互信任,相互激励,则会出现友好、愉悦和互相合作的气氛,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老师要理解每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希望有个引以为荣的子女,不能把学生的错误怪罪给家长。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设身处地为家长谋划,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赢得了家长的信赖,采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家长的意见,常用的句式是“您看这样行不行”、“您觉得这样好不好”等。这样,让家长感觉到得到老师的尊重,更从感情上拉近了距离,与家长的谈话自然就轻松多了,家长也就会经常愿意主动和老师联系和沟通了。。如果我们没有诚心,不知道为家长着想,一味的追究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之责,最终我们只会将自己孤立于家庭教育外,失去家长的配合。所以教师和家长沟通时,要做到换位思考。我们只要能从换位体验中做到换位思考,就能与家长达到最佳的交流状态,取得最佳的家庭教育效果。

四、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以真诚与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而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和家长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是碰到学生问题且涉及到双方家长,老师在接待家长时绝不能以貌取人,以权度人,以财量人。应该平等公正地处理问题,积极接纳每一位家长,把家长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多倾听家长的话,不能只顾自己痛快,啪啪一通数落,情绪发泄完了,自己累了,家长的耳朵也塞满了,回去便拿孩子撒气。应该引导家长提出宝贵建议,答应家长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事一定会尽力而为,如果不能办到的我也坦然相告争取家长的谅解。在与家长提出共同促进孩子发展的措施时,采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家长的意见,常用的句式是“您

看这样行不行”、“您觉得这样好不好”等。这样,让家长感觉到得到老师的尊重,更从感情上拉近了距离,与家长的谈话自然就轻松多了,家长也就会经常愿意主动和老师联系和沟通了。五,巧妙使用语言魔法棒。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教养不同,所以,老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要讲究语言的艺术。约见家长时,我们要尽量保持亲切的笑容,体谅做父母的心情,以一个教师特有的耐心去面对他们,通过换位思考去了解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把他们的孩子教育好。另外,老师应对学生家长的文化修养、职业背景以及他们对子女的期望水平有所了解,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客观、全面地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表现情况。在谈情况时,不能对优生家长只谈优点,对差生家长只谈缺点,也不要做报喜不报忧的老好人。必须对于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说全面,说透彻,指出其危害性,为他们以后的路引导一个正确的方向。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护短”的粗鲁家长,那就更要讲究语言的艺术,多数学生在学校犯错后是不会向家长说的,反而说别人怎样错,老师又如何袒护那些同学,这往往引起家长的误解,所以老师应该在家长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分析事情,双方互通情报、互递信息、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教育形成“合力”和“向心力”。

总而言之,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秉承互信,互惠,平等合作的原则,特别做好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交流工作,帮助家长树立起对孩子教育的信心。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想家长所想,急家长所急,相信世间事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