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知多少

中国汉字知多少
中国汉字知多少

中国汉字知多少

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互相影响和制约,使汉字这种世界文字中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显得更为亲密.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汉字,尤其是古汉字,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

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傩,作为民俗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出现得很早,从汉文化看,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戴面具,作一系列的跳傩表演,由巫师主持,以逐恶鬼.甲骨文“鬼”字,像戴有面具的人形,以示非人面而似鬼.甲骨文“畏”字,像鬼执杖之形,以示可畏.上述甲骨文字形表明,商代的确有戴面具驱鬼的傩祭、傩仪,古代中原地区的确盛行过这一巫术活动.

甲骨文“妻”字,像以手抓妇女长发形,此为上古掳掠妇女以为婚配之形,后世以为女性配偶之称.甲骨文“娶”字,从女从取,以表取妇.甲骨文“安”字,从宀

从女,像女子居于室内之形,以表安全,因可避免被抢婚,故平安无事则又有安静义.

5、汉字与数字文化:

中国的数字,一、二、三和大写的壹、贰、叁等,随着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灿烂的历史发展已经成为汉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语中,用数字造词或构成各种俗语不少.这些有的表示实在的数目,有的则转化为别的意义,给人新鲜的感觉,增强人们的印象.例如有些词语全用数字构成.“三七”是止血的中草药,“六六六”是杀虫剂,“一零五九”是剧毒农药,“二百二”是红药水,“二百五”是指缺心眼的或莽撞的人,至于“一五一十”则比喻清楚、无遗留.用数字和其他词构成的词语就更多了.“一言堂”原来是指商业买卖不还价的意思,后来逐步演变成比喻缺少民主作风,不能听进群众的意见.口语中称鲁莽的人叫“二愣子”,称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为“二流子”,用“二五眼”指能力差的人.人们听了这些词语,并不去考虑“一”“二”“五”的数字,只是比喻某些事物和人觉得十分形象生动.“三不管”地区说明没人管,这些地区往往是政治、社会混乱,经济、文化落后.“四不像”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像,运用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八面光”是大滑头.这里的“三”“四”“八”全转化为虚词用法,相当于“任何”.不少地区往往把“四”作为死的谐音字表示不吉利,“十三点”作为骂人的话,表示这一个人拎不清的意思.还有些地区往往会把“八”作为发的谐音字表示吉利.

数字还可以把许多事物概括在一个词语中,起到语言精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把几种谷物和几种家畜概括为“五谷”“六畜”两个词,一直运用到今天.目前我们仍然采用这种办法造词.在成语或谚语中包括数字的现象是相当多的.“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意思是再三地命令和警告,这里的“三”“五”表示多.“三令五申”的成语在今天用得十分广泛.对于两个相近的性状,要想去强调它,往往用“一”和“二”镶嵌其间:例如“一干二净”强调一点也不剩;

“一穷二白”是强调基础差,落后,穷;“一清二楚”说明很清楚,很明白.“七”和“八”在成语中出现往往是表示多而杂,例如“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乱七八糟”都表示这个意思.一般说来,“三、九、十、百、千、万”总是表示多的,“半、一、二”总是表示少的意思.

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数字往往不代表数目,而是代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内涵.例如,对很多的历史事件通过数字命名进行记载既简单又明了.“五四运动”表明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四五运动”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为人民反抗“四人帮”的斗争的开始.

汉字文化渊源流长,数字在汉字文化中的艺术魅力,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数字在汉字文化宝库中是一朵美丽的奇葩.

6、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

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符号载体,书法是汉字的审美艺术化.中国书法文化寓清新刚健的人生意识和个性自由于现代性阳刚之美中,将现代人独特的审美风范和审美趣味融注在自由充沛的自我中.书法将汉字美化雅化,使得汉字从那种简单传达意思、记载语言的工具变成一门玄妙的艺术.这是东方艺术中的一个奇观.

楷书用笔灵活多变,讲究藏露悬垂,结构由隶书的扁平变为方正,追求一种豪放奇崛的美.宋曹《书法约言》说:“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仍须带逸气,令其萧散;又须骨涵于其,筋不外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方是藏锋,方令人有字外之想.”

草书产生于汉初.广义的草书包括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等.狭义的草书指具有一定法度而自成体系的草写书法,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草

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用笔上起抢收曳,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变化丰富而又气脉贯通.草书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最能反映事物的多样的动态美,也最能表达和抒发书法家的情感.狂草是草书中最为纵情狂放的一种,为唐代书法家张旭所创,至怀素推向高峰.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笔势连绵回绕,酣畅淋漓;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笔致出神入化,而法度具备.他们在草书中追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险绝美,充分显示出唐代书法的鲜明特色.

行书始于汉末,盛行于晋代.行书切合实用,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具备楷书的工整,清晰可认,又存有草书的飞动,活泼可现.行书伸缩性大,体变多,萦回玲珑,生动流美,且平易近人,为书法家提供了笔歌墨舞的广阔天地.

正因为墨法与笔法的完美结合,人品与书品的交相辉映,使汉字的美化──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徒手线艺术”与道相通,从而显现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奥妙,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将汉字审美化而形成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成为东方艺术中最具有哲学气息的艺术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中国人审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为一幅有意味的书法作品,除了书法的文字内容和形质(筋骨血肉)以外,还有动态美和表情美(人格、气势),更重要的是它必须体现出作者的某种审美理想和美的追求,也就是说,在有形的字幅中,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氤氲着一种形而上的气息,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中国书法是人生境界和生命活力的迹化,是最具东方哲学意味的艺术.在现代文化转型时期,中国书法必将焕发新的光彩.

在所有书体中,草书(尤其是狂草)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美学精神,最能展现中国书法艺术境界.只有草书才真正摆脱了实用性,而成为纯审美的曲线性观赏艺术.草书之难,不难在表,而难在神.这种纯线条对力度、情感张力和时空转换的

审美追求,使草书线条游动蕴含了无限生机和精神意向,在笔墨经营取舍与心灵才情律动之间奏出空间化了的音乐.

欣赏草书的意境,是直观心灵的运行和线条的“时间的空间化”.观书如览胜,需从其表层深入下去,才能品味书法精神内涵和奇伟瑰丽之境.观书是心谈,是对话,是人生境界和审美趣味的测量.俗者见妍,雅者见韵.观草书如观阵,需具慧心明眼,方能观章见阵,心有所得.好的书法总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召唤结构”,等待着欣赏者对其点画之规、谋篇布白、线条萦带、墨色层次加以审美判断.以“悦目”者为下,“应心”者为上,“畅神”者为上上.由筋见骨,由形觑神,由墨知笔,由线悟气.心与字涉,神与物游,于草书动静简泊之中,获杳冥幽远之理.

7、汉字与隐语:

隐语指的是在民间一些团体中流行的一种特殊的秘密语言,它集语言、文化、文学、民俗于一体.隐语往往给人以神秘莫测、捉摸不透的感觉.例如旧时江南,行话隐语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独特的内容.有了行话,就可以分清行内行外,防止冒充的“二混子”抢生意,还可以保住一些机密.行话大都通过口头,有时用手势或动作表示,现以工匠、商家为例.木匠的行话是以手指锛,“盘道”探询.鞋匠的行话为手势语,搭话者以右手指端触摸额头,相互确认后,才进一步攀谈.石匠的对话风趣生动,如“哪山而来?”“高山而来.”“来了几个?”“哥儿四个.”“四个是啥?”“脐大,方圆,留青儿.”这里脐大指磨脐,方指磨扇上几块垄台,略呈方形,圆指上下磨扇,留青儿指磨扇上的条条垄沟,运用行话问答就知道对方是搞磨的.如来者有意在此干活,可问:“打了食儿给吃不给吃?”对方若答“同样”,来者可以放下行李拿起工具一起干活.若答话走样或支吾含混,对方会认为是没师傅的冒牌货,就要没收锤子、凿子,再把人赶走.行商运用行话隐语的机会更多.有位杂货店老板命进店不久的学徒去河边接货,只见码头停着条货船,便问:“请问客人船上装了

什么东西?”船主回答:“风”.学徒又问:“客人哪里来?”答回:“从天上来.”学徒莫名其妙,疑心是客人耍弄他,怕办不好事被老板训斥,便又低声下气询问:“贵姓?”船主回答:“够不着.”学徒听了十分恼火,但又不便发作,只得走回店里,一五一十告诉老板.老板哈哈大笑,教训学徒说:“榆木脑袋!他说的是生意隐语,风指扇子,从天上来的是云南,够不着肯定姓高,速去接客,我要买云南高老板的扇子!”学徒听了,恍然大悟.当然那位高老板遇到了深谙生意隐语的坐商,也就乐于成交.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形声字;会意字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

100个最具中国文化的汉字

100个最具中国文化的汉字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人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

“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1101201 包涵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古至今便有着“多元”社会,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 汉字的存在,深刻地讲述出了中国的漫长崎岖凤凰涅槃般的历史,承载了我们中华儿女自豪而痛心的反思。然而,汉字便是贯穿了古今风雨中的一件独有的珍宝,汉字的命运恰巧折射出了中国的兴盛衰败。汉字极具生命力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汉字所孕育的中华文化极为深厚,每一个汉字都有其背后的意义与故事。 文字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文字对文化的从属地位。文化是一个系统,文字也是一个系统,文字系统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无论是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还是具体使用,都要受到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在某种意义上对文字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文字毕竟属于文化范畴,文字和文化的其他子系统毕竟会互相影响,一者发生变化,往往会影响另一者,所以文化的其他子系统也会受到文字的影响和制约。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首先汉字不是落后的。有人认为汉字是落后的。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甚至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什么样的文字。如果弃之不用,人们就不能通过研究汉字来考察远古已逝的文化。其次,汉字不是万能的。汉字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与汉文化有关,二者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汉字是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人文信息,但绝不是每个字“都是一页恢宏的历史”。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一样,汉字从产生的时开始,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还有一种说法是文化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自从有了文字开始,就流行了一种说法:识字的那叫有文化、不识字的那叫没文化,似乎从那时候开始,文字就成了文化的一个标志。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1101201 包涵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古至今便有着“多元”社会,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 汉字的存在,深刻地讲述出了中国的漫长崎岖凤凰涅槃般的历史,承载了我们中华儿女自豪而痛心的反思。然而,汉字便是贯穿了古今风雨中的一件独有的珍宝,汉字的命运恰巧折射出了中国的兴盛衰败。汉字极具生命力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汉字所孕育的中华文化极为深厚,每一个汉字都有其背后的意义与故事。 文字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文字对文化的从属地位。文化是一个系统,文字也是一个系统,文字系统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无论是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还是具体使用,都要受到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在某种意义上对文字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文字毕竟属于文化范畴,文字和文化的其他子系统毕竟会互相影响,一者发生变化,往往会影响另一者,所以文化的其他子系统也会受到文字的影响和制约。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

文化,似乎从那时候开始,文字就成了文化的一个标志。 甲骨文是汉字的最初形态,最形象的重现中国先民的生活状态,最质朴的表现中国先民的行为方式,最直接的体现中国先民的思维特点。请不要以为先民的如此种种并离我们很遥远,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思维特点固化在汉字中并通过汉字一脉相传,继续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甲骨文,是商代王室占卜的卜辞,以战争和祭祀为主题。作为中国上古文化最主要的载体,甲骨文刻录的内容就是以战争、祭祀和巫术为中心。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战争文化、祭祀文化和巫术文化,三位一体。战争是生存方式,体现的是残忍;祭祀社会组织方式(参加祭祀是对个体身份的认同,在祭祀中扮演的角色取决于现实地位),体现的是虚伪(以鬼神祖先的名义发号施令)(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礼记》);巫术则是思维方式,体现的是非理性、无逻辑。可见从古时汉字就于中国的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随着汉字产生的是一系列的中国伟大的文化,有词语、成语、书法、对联、诗、等等。 例如: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点画运动来表现一定情感、意蕴的艺术。篆刻是我国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它由古代印章多用篆书入印而得名。这两个特殊的艺术门类,也都是依赖于汉字而产生的,当是不言而喻的。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沽学之标准,凡解释

汉字与中国文化学后感

汉字是充满智慧的语言符号。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几乎所有的老外都感到中国字难学,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中国人自豪,为什么中国人学得来他们学不来呢?看看日本的文字吧,他们只有学中国的字才像字,他们自己创造的文字那也称得上是字吗? 中国的方块字既可竖写也可横写,由汉字洏产生的书法艺术,更加无与伦比,古代名人的墨宝流传至今有许多已是价值连城,用汉字写春联,在新春佳节,喜庆之日,让家家户户满堂红,猜汉字谜语,无论谜底、谜面都十分的丰富多采。而且中国通过“六书法”造字,再通过字灵活组词,字,不但表音,而且表意,词汇之多,词海都容纳不下,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新词还会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真是无穷无尽!妙不可言!正因为汉字有许多优点,所以中国人取名字也特别讲究,不像外国人,他的字只表音,取名很单调,单是英国女皇中叫玛丽的就好几个。而且中国字表意明确,简洁,据说同一份文件,用中文打出来的最薄。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祖国的文字,并认真学好、用好祖国的文字! 与其说中国的汉字是我国先人的创造不如说是天人合一的杰作,如果你能细细体悟就会从中领悟到无穷的内涵。简单列举几个汉字让我们共同体悟和分享。 息怒二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当象“暴风雨”一样的突发事件来临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平息,息字告诉我们,我们心上的自己是息事的关键,当心念一正一定时,你就会发现事有多大,心就有多大,心能包容万物;如果我们不能理智的控制自己,心就作了奴隶,被外界所驱使了,心的容量也相应变小。 福田二字,何为福?一口一田一衣为福,我们从这里看出古人对福字的理解是多么的朴素和乐观。田,人吃的粮食来源于田。在佛教中经常把出家人的行善事宣佛理称为种福田。田由十方(口)组成,也是无数个卍万字的组合。当我们让一个生命真正的接受了真诚、善良、宽容的理,也就在人间种下了一棵善良的种子,在世间的田里生根发芽,在十方世界里开花结果。 念与思想,念是我们的头脑向宇宙空间发出的用肉眼看不见的物质思维,即心上的命令。因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所以我的心念经常围绕着如何让我的亲人,让所有的善良人也能得益,这需要我的亲人能纵观世界文明史,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破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几十年的无神无法无天的强权思想的桎梏,这是我心中最强的也是仅有的一念,这一念就是我的思想,就是我心上的十方世界,心上的大象无形。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时刻在冷静地叙述中国漫长崎岖凤凰涅槃的历史,记录着令中华儿女自豪而又痛心的反思历程。汉字是贯穿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国宝。它的命运折射出中国的起伏兴衰,它顽强的生命力则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太深厚了,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中华的故事。千百年的风俗礼仪,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了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汉字的起源是非常漫长的,专家认为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事实上,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已成系统的文字,但它停留在图画上,在汉字之前,人类记录事件是通过“结绳”、“八卦”、“图画”、“书契”,汉字是中国古代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汉字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人类记录事件的可能性,使人类进入了文字文明的时代,这大概是在虞夏时期。 汉字揭示了人生奥秘、宇宙规律,解读民族意识、感悟民族和谐都离不开汉字;表明人与人、人与自然(天地、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人与暗物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智慧的符号来表达。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构造原理。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根,是数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我们现在写的汉字是已经被大大简化了的字体,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中国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

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亦是我们民族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说起中国的文化,不能不说中国汉字,她是不可回避的一大功臣,没有她,就没有中国的文明,就没有中国的文化,她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发展到现代社会,虽然经历了“废存问题”和“拼音化问题”的波折坎坷,但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焕发着新的生机,到如今,汉字早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受大众喜欢的现代大众文化,它传承着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并成为受世人瞩目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现在汉语已经成为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文化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掀起了学汉语的热潮,这对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发展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汉字无疑是神奇而美丽的,它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魂牵梦绕的中华魂。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无论赤县也好神舟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魂不灭美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常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导读: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动词与系动词也是如此,华文里的“是”字,既是“tobe”也是“am”,又是“was”,还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been”和“usedtobe”等。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 ——牛油……大异其趣。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 要了解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而我们汉字与文化中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在了解了什么是汉字中的文化后,我们在来看汉字与文化有什么样的联系。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 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作 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汉字与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传统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汉字就象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图景,通过现代的汉字形体等我们可推测出古代汉字的形体,而由于我国创字之处都是象形字,故通过这些汉字的古形体我们能多多少少的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汉字的形体保留并折射出来我国先辈门的生活,而在这些折射出中能看到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饮食的习惯,服饰的样子,婚姻状况,宗法制度,甚至是古人们的平时的起居生活,而此文将要谈的是从汉字中看古代的建筑!

建筑居住文化不仅有史籍的记载,而且也在汉字形体中蕴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透过一些类化符号及其所组成的汉字形体的研究,可以窥测到远古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以及这些建筑物的功用、基本设施或附属设施,并且可以从中寻觅到先民在建筑居住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等深层次的文化信息。 (一)穴”字与古人的原始建筑 说到他们的建筑我们就首先要从他们最原始的建筑讲起,当人还是原始人的时候,那时的他们没有农耕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打猎为生的,那时候由于生产资源低下,他们也没有正规的建筑,在黑夜到来的时候,在遇到夏日的酷热,严冬的寒冷的时候,在遭到暴风雨的袭击,野兽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可以说是本能的会躲进山洞中去从而寻找到安全舒适的场所。而在住山洞之后久而久他们就会在一个固定的山洞中安下居来,那么之后他们就必定会去用自己的能力去打扮这个山洞,这样他们的最最原始的建筑就诞生了,那就是山洞,这可以从“穴”一字中有所了解!在《说文》中,“穴”的意思是:土室也。也就是说是古人的室了。在现在的现代汉语中“穴”字仍然具有洞穴的意思,这样就不难理解这个字的字意了,“穴”字就是古代人们的建筑所留下来的印记。 从“穴”字出发再加上考古学的知识,我们不但知道了原始人刚开始 是择洞而居,到了后来,随着人们的脑子进化的进行,人门就不再满足于择洞而居了,他们觉得选择洞穴居住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了,那么接下来他们就动手自己开始挖洞而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原始人的建筑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文学院杨润陆) 一、汉字超越时空维护了华夏古今书面语的统一 汉字是自源文字,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可以完整地记录语言。汉字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在还不能确定。从地下出土资料来看,在至今四千五百年前的夏商之交,在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灰陶缸上,考古工作者发现有四个图画符号,同早期汉字属于同一体系,分别被释为“戉”(钺)、“斤”、“旦”、“dàn”(“旦”字的异体)。同是自源文字的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有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不间断地发展到今天。 汉字的性质从古到今没有变,这和汉语的性质有关。汉语是孤立语,没有屈折语、粘着语那样的形态变化。古汉字是言词文字,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个字记录的是一个词,一个音节。现代汉字是语素文字,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个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一个音节。对于汉字来说,属于它的只有字形,音和义都是它所记录的语言转嫁给它的。所以汉字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今人可以按照现代的语音阅读古汉语的著作,各个方言也都可以分别按照自己的语音阅读汉语的著作。 这里要突出说明的是,尽管战国时代曾经“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但是仍然存在着民族共同语和为记录民族共同语而创造的文字。尤其是在秦始皇以小篆统一中国文字以后,汉字为记录秦朝以及先秦的民族共同语而存在。所谓的文言文是在先秦两汉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以及后代仿古的文章。文言文作为中国各朝各代的书面语一直延续到“五四”。唐宋以后,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唐变文、宋话本、金诸宫调、元杂剧、明清小说等书面语被称作古白话。古白话可以视为非官方的、通行于民间的书面语,它是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源头。汉字作为文言文的书面载体而存在,也作为古白话的书面载体而存在,在“五四”以后,则作为现代汉语的书面载体而存在。 总而言之,汉字在中国记录的从来都是民族共同语。尽管历史上和当代也曾经出现过极少的方言作品,但是都难以通行,原因就在于汉字的使用已经约定俗成,方言中没有进入民族共同语的词汇,尤其是过于土俗的词汇,没有对应的汉字,如果都假借,语音又相差太远,不要说其他方言区的人读不懂,就是本方言区的人也未必看得明白。我们由此得出结论:汉字超越时空维护了华夏古今书面语的统一,而华夏古今书面语的统一,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各方言区人民对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另

汉字与中国历史文化

汉字与中国历史文化 【摘要】汉字是一种特殊的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是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多姿多彩的投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间接地表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形美是汉字重要的审美特质。汉字使我国产生了某些独有的艺术。由于汉字与汉语高度适应的优点,汉字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功绩。 【关键词】汉字;文化;形美;功绩 汉字是一种特殊的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是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多姿多彩的投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提供了认识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许多线索,以至于有不少专门研究汉字的学者认为:“解释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作一部中国文化史。”因此我们理应对汉字文化加以深入充分的挖掘、整理、研究、利用和发扬! 汉字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间接地表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的精义之一就是“天人合一”。对于这个命题。可以有许许多多的诠释。我们取其本义而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自身。在大自然与人类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和谐相处,乃至可以合而为一。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朴素含义,是先民们对于人类和大自然关系的质朴的理解。 汉字在其产生的初始形态上反映着中国人对自然美法则的认识及其非凡的表现力。我们的先人在造字的时候是“按美的规律建造”的,或因物构思,或博采众美,造出丰富多姿。生动优美的形象。汉字的形象是宇宙万物与人的生理、心理同形的,是“天人合一”的生活形象。人们从这些形象中,观照到自己的力量、智慧、才能,看到了“人的本质力量”而引起精神愉悦。 形美是汉字重要的审美特质。汉字独特的美学价值植根于汉字与生俱来的象形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所谓“书画同源”之说,汉字直接脱胎于图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早期汉字的构形原则。多数象形、指示、会意字都有是由原始的文字画演变而来。甲骨文、金文中的大量的象形字,就是画出一个物体,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在早期汉字里,“天”字就是用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并突出了他的大脑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天,颠也。”天就是人头顶上方的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古人眼里,天是具有人的性格的。因此,在中国上古时期,山川林木、江河湖海、风雨雷电,举凡自然界中的重要物类,都被先民们赋以人格、尊为神祗而加以崇拜、祭祀。因此,可以说汉字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象形字是全部汉字的基础,象形统摄着六书。几乎渗透于所有汉字的字形。中国先民具有直觉思维的特点,善于接受大自然的启迪,反映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就通过汉字间接地折射出来了。 汉字还使我国产生了某些独有的艺术,例如对联,俗称“对子”,像“天对地,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在古汉语的表述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工”、“武力”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即“以文教化”,但这和现代意义上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含义不尽相同。 现代意义上,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既包括人类超越本能而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也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S?普芬多夫);文字受到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例: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经典文献大量传入日本);汉字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 2,汉字字形反映的中国文化 (1)汉字字形与古代物质文化。例如,饮食:见上节;农耕:农具的演变 (2)汉字字形与古代制度文化。例如,货币。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 秦废贝行钱。”《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拿《说文解字?贝部》 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如, 货,贷,购,账,贵,费,贾,贿赂,资,赊,赔,财,贡等。 (3)汉字字形与古代精神文化。A,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磬”字,像悬石以击之形。“磬”是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用玉、石制成,可悬挂。甲骨文“鼓”字,像手执鼓槌敲击建鼓(树立在地上 的鼓,有别于“悬鼓”)之形。甲骨文“樂(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 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 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 形式的音乐。B, 从汉字看古代对女性的歧视。a, 对女性的歧视之一:把女性当 作卑贱、无知、愚昧、顺从的人。妇,繁体作婦,是个会意字,从女从帚,帚是扫 除工具。女手持帚,表示已出嫁的女子担当家务劳动。奴,像一手抓一女子之形。 《说文? 女部》:“?,古文奴从人。”可见奴字最初是?,从人从女,会意字。 奴隶处于社会最底层,可以随时被杀被卖,地位是十分卑贱的。另外,如、姻、 妟、婉和嫔等字也反映了造字者歧视女性的观念。b, 对女性的歧视二:视女性 为邪恶、贪婪、道德败坏的人。姦,“奸”的繁体字。《说文?女部》:“姦,私 也。”该字可以说是各种丑恶品质和行为的集大成者。淫乱、私通、邪恶、狡诈、 非法等为人唾弃的行为都可以用这个字来表示。但这个字却用三女相聚来会意。 表示嫉妒、放荡、懒惰的字,如“妒”“嫉”等字,都是从女得义。媢,《说文? 女部》:“媢,夫妒妇也。”本来是男子的不良道德观念,却也偏要从女得义。这 说明,几千年来,女性不仅一直处在社会底层,备受欺凌,而且还被一些所谓 的正人君子污蔑为邪恶、贪婪和道德败坏之人。 (4)汉字字形与古代民俗文化。A,傩,作为民俗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 戴面具,作一系列的跳傩表演,由巫师主持,以逐恶鬼。甲骨文“鬼”字,象 戴有面具的人形,以示非人面而似鬼。甲骨文“畏”字,像鬼执杖之形,以示 可畏。甲骨文“異”字,象人举双手往头上戴面具之形,当为“戴”字初文, 人头戴面具,故有奇异、怪异之义。上述甲骨文字形表明,商代的确有戴面具 驱鬼的傩祭、傩仪,古代中原地区的确盛行过这一巫术活动。B,人类婚姻由母

汉字与中华文化

从汉字谈开去 关键字:汉字,中华文化,传承载体,社会情形,伦理制度,等级制度,文字发展,新词汇摘要: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研究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基石,从汉字的造字,汉字的遣词造句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中的深灰情形,伦理制度,等级制度等等,伴随着文字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新词汇,对于这些新词汇,我们又该保持怎样的态度呢?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汉字与中华文化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对文化的阐释,对中华文化的研究,也离不开对汉字的探讨。 汉字起源说法不一,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汉字自起源至今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汉字从出现到现在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未间断过,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汉字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流传至今,即使是在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中,面对西方拼音字,面对西方先进文化强大的冲击,汉字还是以强大的生命力保存下来。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延续至今,有其统一性和连续性,中华民族的历史跌宕起伏,分分合合,多次分裂但是始终还是保持着完整和统一,虽经历许多次分裂和政权割据,但最终还是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国内其它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一点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民族的文化都难以做到的。中国和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都是古文明的发源地,但是只有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中断过,自始至终都保持文化的延续,虽然中华文化也遭受过外族入侵,但最终却能过顺利传承,延续至今,汉文化的这两种特性与汉字的连续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总所周知,中华文化内部虽有不同的方言,但其文字都是方块字,自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来,各地的人虽操着不同的方言,但却有着共同的方块文字,这使得各地的中国人都有一种归属感,同一感。试想一下,若各地的人都操着不同的方言,还用着不同的文字,那么中华统一体可能早就四分五裂了,想统一起来也不容易,面对不同的文字语言又岂会有归属感。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其文化传承与文字的延续密不可分,文字承担着对文化文明的记载,文字延续至今,文化的连续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汉字是中华文化信息传承的载体,对于汉字的构造,汉字的运用,对汉字的遣词造句中可以粗浅地窥视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做一方粗浅的了解。 从汉字中可以粗浅地看出古代的社会情形,人们的生活状况。古代汉字以象形因素为约,几千年不变,始终不脱离以形知意。汉字的以意统形的方块形式常使人能从其形体结构直窥其意,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从单个汉字来看,其结构也往往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一二。如“国”字,“国”的繁体字“國”,外面是大框,有表示家国城邑之意,内“戈”表示兵器,“口”表示人,其放在一起可表示为人执兵器在城内守城,蕴含了人民持戈守城,继而划定疆界,围固城郭,从而表达了国家统一、不可侵犯的丰富内容。“家”为上一宝盖头,下一头猪,表示为一座房子中养殖着一头猪,这表示家是提供居住和食物的地方。国家二字中“国”大家一起执兵器守城,而家给个人提供住所和日常食物,这不便与古代的社会情形相同。汉字“兆”在甲骨文中形状乃是龟壳烧后的裂纹,兆有征兆之

关于汉字和中华文化的作文

舞动的符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物质上的四大发明,还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中华文化都凸显了她的优秀。而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也是汉文化最具魅力的一方面,那便是汉字了。 从半坡出土的陶器上的图纹到殷商时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铭文,汉字在不断简化,不断普及,它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记录着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有了汉字,我们才能了解祖先们的生活,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了解古人的思想,汲取先人的精华,丰富人们的生活。汉字的神奇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有了汉字,中华文明才会源远流长;有了汉字,我们的历史才不会是一片空白;有了汉字,我们的思想才不会空虚。汉字有着神奇的组词能力,几个汉字组在一起,便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几千个汉字组在一起,便是一篇情感流动、思想丰富,能让人产生共鸣或者是让人费解的文章。在这字与字之间,在这词于词之间,传递出的已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而是人类的种种美妙的感情,形象鲜活的汉字又被赋予了种种情感。于是,汉字便跳到了锦帛上,跳到了竹简上,跳到了纸张上。它们带着人类的情感跳出了人们的脑海,像一个个乐符,自由的组合便组成了一片篇篇美文,一卷卷古书,一本本著作。 于是,中华历史上便有了这些美妙的乐章:《史记》、《汉书》、《出师表》、《陈情表》、《赤壁赋》·····,一句句,一行行,读来朗朗上口,读来意味深长,读来获益匪浅,读来荡气回肠。汉字在文章当中尽显奇妙,于是便有了“开卷有益”,便有了“励志读尽天下书”,有了“凿壁偷光”,有了“囊萤映雪”。炎黄子孙对汉字的感情是无法形容的,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一种由衷的崇爱。 汉字是最优秀的艺术文字,唯有它能发展成为一门“书法艺术”,在各位书法家的笔下,神奇的汉字更是魅力四射。 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热爱自己的文字,传承自己的文化,让汉字这个中华文化的瑰宝永烁光辉。是啊,最爱写的字是那先生教的方块儿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

汉字与中国文化

摘要: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性,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汉字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对形成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必将对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 一、前言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创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长寿的表意文字。世界上也有比它更老的文字,例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等,但大都已灭绝。唯有中国的汉字,在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后,仍在具有广泛的生命力,不仅在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至今使用它记录传递信息,而且在远东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与时俱进中始终保留着自己的特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年而不绝,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迹,在璨若星空的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重要而浓厚的一笔巨大财富,同时,中华文化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过断层而完整地流传下来的人类文明。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说,汉字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是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有着紧密关联的,它记载并传承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无论是汉字的产生、发展、变革还是它的具体使用,都生动的展示了汉民族的社会风貌、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因素。 二、社会风貌在汉字中的体现 华夏民族经历了悠悠几千载的沧桑, 不断地前进, 作为开华夏民族文 明史的汉字则正如一块块化石, 将古老的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历史演进的轨迹, 活生生地勾勒描绘出来, 再现于你面前。 比如“男”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有两种形体,一种是是左“田”,右下为手形,中间几小点像是种子。由此观之,“男”字似人用手往田里播种;另一种是左“田”,右“耒”,耒为中国古代耕种工具。后来“田”的另一半被“力”所代替。可见古人关于男子的概念,是男子为农业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掌握农业劳动中的较高技术,他们担任部落中的首领。“男”字表达了对男子汉的一种赞美。《说文解字》说:“男,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再比如,玉石雕刻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它的发达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媲美的。《说文解字》中收录的从玉的字达227个之多,这些字反映出玉在当时被视为珍宝,既是贵重的装饰物,又是上乘的祭品、馈赠礼品,不仅如此,人们还把玉与人的品质、美德联系在一起。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汉字中的体现 一个民族的认知方式经长期积淀就会产生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而当这种思维方式被普遍认同接受之后, 它便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 成为一 种定型不变的思维结构模式, 即思维定式, 由此而决定着人们看待问题的 方式方法, 决定着人们的一切文化活动, 这就是传统的思维方式,它是传统 文化的母体。汉字与汉民族的传统思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联系。汉民族的

汉字里的中国文化

汉字里的xx文化 富贵有余(剪纸) 福寿双全图案以篆书寿字和两个古钱组成。铜钱又名“泉”,泉和全同音,蝙蝠衔双钱寓意福寿双全。汉字里蕴藏了很多文化,下面就从字形、字音和字义三方面来探讨隐藏在汉字中、被我们忽视的秘密。 从汉字的字形中看xx文化 从字形上看,汉字在书写形式上是平面方块体文字。 从字体构造上看,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而笔画在构字时,并非一个笔画接一个笔画呈线性展开,而是在一个二维平面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多向展开的。这是汉字从外观上或视觉上所体现出的最明显的特点,它不同于英语之类的音素文字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 方块汉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稳重、踏实的性情。古代中国人在造字的方式上承袭了传统建筑中“天圆地方”的思想。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像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纵观自然界,凡是圆形的物体都具有好动和不稳定的特点,就像圆圆的日月一般。凡是方形的物体,都具有静止和稳定的特点,就像静静的大地一样。 方形的汉字静止稳定。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追求的是一种平定、安然、稳定的生活态度,稳中求胜。 从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上看,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通常,音素文字记录语言,一般是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横向展开,一个词里的所有字母一个挨着一个连着写,词与词之间留有空隙,以显示词与词之间的界限,这种书写规则叫做分词连写。如英语的“苹果”写作“apple”,“红苹果”写作“redapple”。可见,在英语的书面语中区别词是很容易的。而汉字记录汉语是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字与字之间留有空隙,词与词之间在书面语中没有分界,因而汉字记录汉语没有分词连写的规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