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以及设计过程来进行我的说课。

《氮的循环》选自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氮的循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但由于他们刚接触高中课程,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各有差异,在氮的循环过程中对物质循环方法的学习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新挑战。以在思维习惯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设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氮气的性质,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并能用化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接下来的是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地位,我将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设为本节课的重点。把以氮的固定为线索建立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

(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线;采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自主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采用的现场演示实验和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有这么一句话说的是——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因此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促使学生对《氮的循环中相关氧化物的性质》进行探索。教师从而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接下来进入本次说课最主要的环节——教学设计过程

(四、教学程序)

我以社会问题焚烧秸秆为情景背景,首先展示几张焚烧秸秆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回忆那个特殊时期的感受:烟雾弥漫,有刺激性气味。从而引出空气中含有氮元素的刺激性气味是由植物焚烧所致,说明植物体内含有氮元素,而植物体内的氮元素又是从土壤中而来,农民通过施肥使土壤中的氮元素得以平衡,化肥厂制备的氮肥又是从含氮量丰富的空气中汲取,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到氮的循环当中。通过生活的情景导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进一步认识生活和化学的联系。

随后展示大豆和其他农作物根部的图片,通过图片直观展示和对比,得出氮固定的途径之一:生物固氮。

氮气的性质比较稳定,一般农作物无法从空气中直接获得氮元素,智慧的劳动人民总结出的谚语:雷雨发庄稼,告诉了我们氮固定的途径之二:自然固氮。

以闪电这一自然现象为例,演示自然放电试验,由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这个实验中颜色变换明显,很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由三颈

瓶中颜色的变化抛出问题:为什么颜色到后来变成了红棕色?学生由出示的NO和NO2并结合课本,得到NO、NO2的物理性质。根据其物理性质和氧化还原知识能够解释空气放电实验中红棕色是二氧化氮气体。

之后我将演示一个小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探究一:)

操作:用盛有NO注射器吸入少量空气(4-5ml),之后用橡胶塞堵住. 将此注射器和盛 NO2的药瓶对比。

现象:注射器中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结论:2NO+O2=NO2

(实验说明二氧化氮是有一氧化氮气体和氧气反应而来,说明在闪电状态下,氮气和先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无色的一氧化氮,而后生成了的二氧化氮气体。)

提出问题:在雷雨发庄稼中,是谁将氮元素带入到土壤当中的?是谁和水发生了反应?学生推测二氧化氮。

现场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印象深刻,达到牢固知识的目的。

在实验探究二中:

操作:用盛有NO2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塞上橡皮塞,振荡注射器之后,再次打开橡皮塞吸入一定量的空气,向注射器内溶液中加石蕊试剂。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注射器中颜色先红棕色→无色后由无色→红

棕色,加石蕊试剂后溶液变为红色

并结论:3NO2+H2O=2HNO3+NO

指出方程式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达到巩固之前所学的氧化还原知识。在层层递进中,不仅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测反应,自我总结的能力,更突出了本节的重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本节所学知识,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题目进行检测。题目的设置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针对重点和难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同学学生的题目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对掌握不足的地方,在总结中做好补充和强调。

课堂小结:

在小结归纳中,我将从学生的知识,方法和体验入手,带领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又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你能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吗?

让学生在小结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达到回顾知识,拓展深化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将知识和自然现象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不足之处是对于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准备不够充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恳请各位评委老师进行批评指正。谢谢!

教师说课理论

说课的类型 说课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按学科分:语文说课、数学说课、音体美说课等;按用途分:示范说课、教研说课、考核说课等;但我们从整体来分,说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实践型说课,一类是理论型说课。实践型说课就是指针对某一具体课题的说课。而理论型说课是指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说课的关键。不同的说课类型说课的内容自然也不同。这也是我们这几年主要研究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实践,实践型说课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教材主要是说说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这些可以简单地说,目的是让听的人了解你要说的课的内容。 2、说教法就是说说你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准备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这应该是总体上的思路。 3、说过程这是说课的重点。就是说说你准备怎样安排教学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一般来说,应该把自己教学中的几个重点环节说清楚。如课题教学、常规训练、重点训练、课堂练习、作业安排、板书设计等。在几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据说清楚。这也是说课与教案交流的区别所在。理论型说课与实践型说课有一定的区别,实践型说课侧重说教学的过程和依据,而理论型说课则侧重说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理论型说课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观点理论型说课是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立场鲜明。 2、说实例理论观点是要用实际的事例来证实的。说课中要引用恰当的、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是说课的重点。 3、说作用说课不是纯粹的理论交流,它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我们要在说课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该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说清楚。 说课的技巧 技巧综述 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这种教学研究方式,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有效开展教学研究、让说课活动上档次,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是新时期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笔者开展了题为“对说课的审视与反思”的网络教研活动,就说课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讨。我们认为,必须深入研究、全面分析,说课才能说出品位、道出精彩。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得恰当与否,直接反映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并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制订。对教材理解越深刻,说课内容将越充实、全面,反之就只能是蜻蜓点水、触及皮毛。且看一例: 《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是《化学1(必修)》(鲁科版)第三章《硫的转化》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是在介绍《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之后引入该节内容的。因此,学生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已有一定基础,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 上述分析显然不够厚实。“教材的地位”,不仅仅是指该内容在教材中的“地理位置”(处于哪一章哪一节),更包含这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意义以及该内容的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意价值。因此,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把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分

氮的循环 知识点总结

第1讲氮的循环 第二节氮的循环 (1)氮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约占其体积的78% (2)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 气等物质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 (3)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方法叫氮的固定,简称固氮。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4)氮的氧化物有六种:N2O、NO、N2O3、NO2、N2O4、N2O5 。NO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NO2:______________ ; 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重要的反应有: (5)氨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而且能快速溶解,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700体积的氨气。易液化,常作制冷剂。 (6)氨的喷泉实验要成功,需保证烧瓶和烧杯液体之间有足够大的压强差,为此需注意三方面:①氨气要收集满②氨和 烧瓶都要干燥③气密性要良好 (7)氨的化学性质: a、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显碱性。 b、与酸反应NH3+HCl==NH4Cl 将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根玻璃棒靠近(不要接触),会有白烟产生,原因是挥发出来的HCl和NH3两气体相遇,生成了NH4Cl固体小颗粒。这也是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 c、与O 2反应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8)氨的实验室制法原理: 装置:固——固反应加热装置(与制取O2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干燥方法:用碱石灰、固体NaOH等 检验方法: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②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瓶口(产生白烟) 棉花团的作用:防止NH3与空气形成对流,提高了收集NH3的纯度。 (9)铵盐都是白色晶体,都溶于水。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与碱反应都能生成氨气,离子方程式为:,产生的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一般用这个原理来检验铵盐。 (10)纯净的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质量分数在95%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中由于挥发出硝酸蒸气会产生“发烟”现象,通常叫做发烟硝酸。 (11)硝酸的化学性质 酸性:稀硝酸使石蕊试液变红,浓硝酸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容《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以及设计过程来进行我的说课。 《氮的循环》选自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本节课的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氮的循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但由于他们刚接触高中课程,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各有差异,在氮的循环过程中对物质循环方法的学习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新挑战。以在思维习惯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容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设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生物固氮与自然固氮,氮气的性质,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并能用化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接下来的是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教学容的地位,我将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设为本节课的重点。把以氮的固定为线索建立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 (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线;采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自主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采用的现场演示实验和媒体辅助教学。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 课时。本节课为第3 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 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氮的循环第 3 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主题一、硝酸 II 研讨改进和实施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水平 I 复习和预习 模型认知 诊断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IV 问题解决和展示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交流, 在线展示改进后方案并相互评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 识水平 III 概括反思和提炼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讨论、汇报对含 氮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

氨说课稿

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氨-硝酸-硫酸》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力求实现:“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1、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 实验能创设参与实践的情景,并且具有激发兴趣、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形成科学品质的诸多功能。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的教学理念。 2、“互动· 体验· 感悟· 创新”的理念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去体验课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本节课意在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行为习惯,并用类比推理等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① (必修)>第4章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氨,第二部分浓硫酸、硝酸。本节课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掌握氨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他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用途。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知识与技能: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提高学生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程度,确立了以上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立依据

自然界中的硫说课

自然界中的硫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硫的转化》(第1课时)---自然界中的硫 一.教材分析 《硫的转化》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理论 (如氧化还原反应.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以介绍钠和氯气为例) 的基础上来进行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的,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因为此时学生既有理论知识的应用又有方法的指导,并且学生在学习硫元素以前,已经学习了碳、氮两种元素,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硫元素,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本章所在位置可以说是恰倒好处,通过本节课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且本节课的学习为第二课时实验室中不同价态硫的转化做下铺垫、打下基础。 这节课内容包含两点: (1)“自然界中的硫”——通过火山喷发,介绍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使学生对硫元素及其家族成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点内容要求层次低,只需通过一些资料介绍或学生阅读,使学生能对其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可。 (2)“认识硫单质”——通过对硫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研究,重点探究硫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硫元素的存在形式及转换关系。 2.认识硫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巩固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和思路。 2.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际应用来探究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预测、实验、分析、归纳、结论等探究过程的经历,体验探究的喜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硫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重点:探究硫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从氧化还原的观点理解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三、学情和教法 学生在前面氯气、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的学习中,对元素化合物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相对来说学习硫的转化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困难。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本课题在设计时采用创设情境-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总结—实例应用-知识迁移这样的思路来引导学习。以加深对含相同元素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感性认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由学生熟知但是并不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硫的用途引入,播放节日焰火、温泉浴视频,投影含橡胶制品和古代炼丹术图片,设计相关问题引入。通过对生产、生活中鲜活的实例感受,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求知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 【设计理念】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就是通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通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结合学生关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开其中的主要反应过程,探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那些重要的应用。通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使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问题,通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容易想到应该学习氮的氢化物,通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认识铵盐的性质。从熟悉的化肥入手,引导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 2、通过分析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 3、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通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实验能力和学习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必修一3.2氮的循环说课讲解

3.2 氮的循环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氮的存在形态 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土壤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的化合物。 ?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N2与O2化合生成NO,NO和O2迅速生成NO2并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如HNO3、氮肥等)。 二、氮气: 1.物理性质 ?色味态:无色无味气体 ?溶解性: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 ?与氧气:N2+O2===== 放电2NO ?与氢气:N2+3H2 2NH3 ?与镁:N2+3Mg 点燃 Mg3N2 3.用途 ?氮气是合成氨,制硝酸的重要原料 ?氮气因为性质稳定,经常用作保护气,比如用于焊接金属?液氮可用作冷冻剂,应用于医学领域 4、氮的固定 (1) 概念: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2) 分类: ?自然固氮:主要包括生物固氮和高能固氮 ?人工固氮:主要包括合成氨固氮和仿生固氮

三、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的种类: 化合价+1 +2 +3 +4 +5 对应氧化物N2O NO N2O3NO2、 N2O4 N2O5 2. 注意事项: ?酸酐的问题:N2O3是亚硝酸的酸酐,N2O5是硝酸的酸酐 ?颜色的问题:只有NO2是红棕色气体,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污染的问题:氮的氧化物都具有毒性,而且都是大气污染物, 3. NO和NO2 (1) 物理性质 ?色味态:NO是无色无味气体,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溶解性:NO难溶于水,NO2易溶于水 ?密度:NO比空气略小,NO2比空气大 (2) 相互转换 ?NO→NO2 :2NO+O2==== 2NO 2 ?NO2→NO:3NO2 + H2O====2HNO3 + NO (3)影响 ?NO:是传递神经信息的“信使分子”,但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体缺氧。 ?NO2:能损坏多种织物和尼龙制品,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有腐蚀作用。 四、氨气: 1.物理性质 (1) NH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常温时,1体积

氮的循环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 宿州市第三中学陈阳 【教材分析与教法说明】 1.知识背景与脉络 本节教材是以氮元素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式为背景,引发学生联想自然界中的“闪电”现象,让学生带着“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有什么意义?”等质疑进入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学习,并以氮循环中N2、NO 、NO2、 HNO3、 NH3、铵盐等重要的物质的性质及相互转化为核心知识,同时联系环境保护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教材采用了“从自然界→化学→社会→实验室→社会生活”教学脉络,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为今后构建重要的元素及物质的知识网络奠定重要基础。 2. 3.教学方法:交流研讨法、观察思考法、实验引导法、归纳法。

4.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及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第2课时氨铵盐 第3课时硝酸的性质、应用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及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教学重点与对策】 教学重点是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对策是联系自然界“闪电”等现象,结合课堂实验探究,导出氮循环中重要的物质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与对策】 教学难点:氮的氧化物与氧气、氮气混合后溶于水的情况分析;对策是通过已知化学方程式推出未知化学方程式,分析解决难点。 【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 相应教学媒体、课件。 第1课时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氮的固定 【教学过程设计】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氮的循环》教案-新版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 质,氮的固定) (氨的性质,(硝酸的性质) (酸雨、光化学烟 雾、富营养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第1课时 【复习】1、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氮的循环

氮的循环学案-鲁科版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1、氮气 ①与氧气反应:通常状况下氮气和氧气,但在放电条件下,却可以直接化合生成色,溶于水的。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与氢气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与金属镁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溶于水,毒。在常温下与空气中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氮,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氮: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溶于水,毒。二氧化氮溶于水时,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该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氮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3、氮的固定 ⑴概念:的方法叫氮的固定。 ⑵分类:可以分为、。 4、氨与铵态氮肥 ⑴氨 ①物理性质 氨是色气味的体。 ②化学性质 a.与水的的反应 氨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约溶解体积氨。氨的水溶液叫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和H2O通过氢键结合,形成一水合氨(NH3·H2O),NH3·H2O可以部分电离成和,所以氨水显性。氨溶于水的过程中存在着下列可 逆反应:NH3+ H2O NH3·H2O NH4++O H- 。NH3·H2O不稳定,受热时分解为和。 b.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可生成氯化铵,该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现象为: c.氨与氧气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工业上制硝酸的基础。 ③氨的实验室制法 在实验室,常用加热和的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例如把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加热可制得氨气。

该化学方程式为。 用湿润的试纸放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可以看到,加热一会儿后,试纸变,这说明氨气已经充满试管。应立即停止加热,并将多余的氨气吸收掉,(可在导管口放一团用或浸湿的棉花球),避免。若要制取干燥的氨气,可使产生的氨通过干燥剂。在实验室,通常是将制得的氨气通过以除去水蒸气。 ⑵铵盐 ①铵盐受热分解 有些铵盐受热可分解产生氨气,NH4Cl受热会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冷却时,氨气和氯化氢又重新结合,生成NH4Cl。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过程。 。 ②铵盐与碱反应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就是铵盐与碱反应的例子。其他氨盐都可以与碱反应产生NH3。(氨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的草木灰混合使用) 写出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 铵根离子的检验: 6、硝酸及其应用 ⑴物理性质 纯净的硝酸是色、挥发、刺激性气味的 ⑵化学性质 ①强酸性:具有酸的通性 稀硝酸遇石蕊试液变色;浓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先变(H+作用),随后(氧化作用)。 ②不稳定性:浓硝酸见光或受热分解,该化学方程式为。硝酸越浓,越分解。浓硝酸久置呈黄色,是由于。 ③强氧化性 a与金属的反应 Cu 与浓HNO3:。 反应现象为:。Cu 与稀HNO3:。 反应现象为:。 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物(体积比)叫王水,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等溶解。常温下浓HNO3使、钝化 b与非金属的反应 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能与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 与浓HNO3的化学方程式:。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氮的循环》知识点总结

第2节 氮的循环 1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自然界中氮元素循环示意图 大 气 中 的 N 2 动物粮食作物无 机 氮 闪电 合成氨 汽车尾气 根瘤菌 有 机 氮铵盐 硝酸盐 硝化细菌 地 下 水 细菌 2.主要形式 (1)游离态→化合态 ①是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 ②放电条件下,与氧气结合为氮氧化合物,并随降水进入水体中; ③合成氨工厂、汽车发动机都可以将一部分氮气转化成化合态。 (2)化合态→游离态:硝酸盐在某些细菌作用下转化成氮气。 (3)化合态→化合态:化石燃料燃烧、森林和农作物枝叶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合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进入氮循环。 【领悟·整合】 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的影响到氮循环。所以,认识氮的循环,就把我们将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将会更有利于同学们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3.氮气与氮的固定 (1)氮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与空气密度相近。 (2)氮气的化学性质:

【知识·链接】 氮气属于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之间的作用非常强。因此,氮气分子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但要注意,N 2一旦吸收能量变为N 原子则性质较活泼。在高温或放电时可与某些物质反应,N 表现为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与 O 2的反应 在放电条件下,氮气跟氧气能直接化合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NO )。反应式为:N 2+O 2 2NO 说明:在雷雨天气,汽车的发动机中均可以发生该反应。在该反应中,N 2 表现出还原性。 ②与H 2反应 N 2+3H 2 高温、高压催化剂 2NH 3 说明:a 该反应是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该反应中,N 2表现出氧化性。 b 在氮气跟氢气反应生成氨的同时,氨气也在分解生成氮和氢气。像这样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在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 ”代替“=”。 (3)氮的固定 ① 定义:将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变成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② 分类: 氮的固定 自然固氮 人工固氮 高能固氮(闪电,约占10%) 生物固氮(约占90%) 合成氨 仿生固氮

电解质说课稿

电解质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地位和作用 鲁科版化学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二节内容,是在前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基础上,初步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和状态的有关知识,初步介绍了电解质及其电离及离子反应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化合物,为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并为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电离及电解质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常见强酸、强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目标分析 1、三维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⑵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⑶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迁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的条件实质,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教法分析 拟采用温故引新、实验促学、启发归纳、讲练结合等教与学的方法。 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由学生初中以及前面一节学过的与本节相关的旧知识过渡引出新知识,可以使知识的学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有利于新知识的顺利建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对离子反应条件实质有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启发归纳,最终初步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学法指导:由已知推知未知,循序渐进,理解记忆,着重组织学生表达组织实验能力训练。 三、过程分析 1整体教学思路:本节课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电离概念及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通过电解质溶液导电的事实,引出电离的概念,分析不同电解质电离的特点总结出酸碱盐的定义,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反应事实引出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第三课时依据离子反应的实质,介绍几种重要例子的Cl -、SO 42-、CO 32-的检验方法并能应用于常见物质的推断。 2、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本课时分三步完成教学过程 第一步课程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物质的分类图,指出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下能否导电,又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另外一种分类方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接着演示教材p40的“联想,质疑1”,演示实验:盐酸、NaOH 溶液、NaCl 溶液、酒精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从而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指导学生对比两个概念中的关键字的不同描述,明确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研究对象是化合物。借助“身边化学”栏目使学生认识到电解质与生命活动的相关知识,加深对电解质的理解。 第二步对本课时重点内容电离的概念采取以下方法突破,先提出问题: 1、为什么实验演示中的物质的溶液具有导电性?它与金属导电又有何不同? 2、物质中有阴阳离子就能导电吗? 3、为什么固体的氯化钠能不能导电而NaCl 溶液导电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并结合教材P41NaCl 导电性实验分析归纳出电离和电离方程式的概念,再通过H 2SO 4、 Na 2CO 3、CuSO 4、BaCl 2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巩固电离方程式的概念。 第三步总结酸碱盐的定义 学生通过教材P42“迁移应用”进一步强化电离和电离方程式的概念,分析各组的电离方程式的特点,归纳出酸碱盐的定义,教师强调概念中的关键字“全部”,在通过NaHSO 4=Na ++H ++SO 42-的讲解,提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电离方程式书写的难点。 教师小结

氮的循环

《氮的循环》专题复习 时间:2011-12-14 一、基础知识整理: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氮的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1.氮气: 常温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和H2、O2等发生化学反应 和氧气反应:(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和氢气反应:(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工业上,利用这一反应制备氨气。 2.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N2O、NO、N2O3、NO2、N2O4、N2O5,其中,NO和NO2是氮的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也是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1)一氧化氮: a物理性质:色、、水的气体 b化学性质:和氧气接触迅速化合生成二氧化氮:(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所以,只能用排水法收集NO气体。 (2)二氧化氮: a物理性质:色、、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b化学性质:和水反应(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指出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 3.氨气:NH3(唯一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于 水。可用实验证明。 (2)化学性质: a与水反应:(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可形成喷泉;又因为NH3·H2O可电离出OH-,所以,氨水呈性,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加入酚酞溶液显色。 b与酸反应:(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所以,氨气遇氯化氢气体出现。 c与氧气反应,被氧化生成NO——氨的催化氧化 (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工业上利用这一反应制备生产硝酸所需要的NO。 d制法:工业:氮气和氢气反应制得。 实验室:由铵盐和碱加热制得;(写 化学反应方程式) 收集方法:, 用试纸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 4.铵盐 铵盐的化学性质: (1)受热易分解: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4)》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3 章第2 节氮的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 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 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 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及氮元素化合价的转变。 三、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探究法、归纳法 四、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 1、教学媒体、课件; 2、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集气瓶若干、带铁夹及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园底烧瓶、带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双孔橡皮塞,试管若干、试管夹、烧杯、玻璃棒、空矿泉水塑料瓶、感应圈、单孔橡皮塞、镊子、胶头滴管等; 药品: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铵固体、碳酸氢铵固体、红色石蕊试纸、浓硝酸、稀硝酸、铜丝、铁片、锌片、铝片等。

第1 课时 【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交流。 【小组交流】选取二个小组作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的成果课后以科技小报的形式展示或收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点评评价】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 【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述】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故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的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演示实验】在一个空矿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 处,对称地钻两个小孔, 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 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接通电源, 观察实验现象。待矿泉水瓶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 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溶液。 【结论】在放电或高温的条件下,空气中的氮气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空气中很不稳定,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板书】 N2+O2 2NO (有毒、无色、难溶于水) 2NO+O2=2NO2 (有毒、红棕色、与水反应) 3NO2+H2O=2HNO3+NO <讨论>1、现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其它药品和仪器自选,根据上述反应,请你设计实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 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NO、合成氨等对人类的影响,加强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NO 、NO2 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重点说明氮循环含氮元素的物质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联想·质疑】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中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们通过本节课来了解。 【板书】第二节氮的循环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阅读】阅读课本内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解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设问】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那么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有哪些并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板书】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解】氮气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很多约占总体积的4/5,它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请同学们讨论,作出预测。 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 氮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反应 2 ) 与非金属反应(H2、O2 ) 【讲解】其实氮有多种氧化物如N2O、NO、N2O3、NO2、N2O4 、N2O5 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 练习题 (二)氮的固定 概念: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游离态化合态 分类 1. 自然固氮 (1)高能固氮 N2+O2 ==(放电)2N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讲解】在过程中有两种氮的氧化物NO、NO2。它们也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下面我们看一下它们的性质。 NO 、NO2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NO 、NO2 均为有毒气体,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的雾霾天气就与其有关,汽车尾气排放是主要的氮氧化物污染源。在晴朗的天气里,由于石油和煤的燃烧,汽车尾气和硝酸工厂的废气中含有一定量的NO 和NO2,NO2 和其他大气污染物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的气味,刺激眼睛和呼吸系

氮的循环

氮的循环(1)班级姓名 _____ 考纲:1.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N)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 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N)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 的影响。 3. 以上个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 考点:氮单质、氧化物和硝酸,氨及铵盐。 【复习目标】 1、掌握氮气、氮氧化物和氨气的主要性质及应用和它们对环 境质量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3、以高度的热情全力以赴,体验学习的快乐。 【基础自学】 一、氮气及氮的固定 1、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但在一 定条件下,氮气能与 ________ 、_______等物质反应,反应 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氮的固定是指的方法,氮的固定主要有 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自然固氮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和, 人工固氮包括和 【巩固练习】1、起氮的固定作用的化学反应是() A .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 B .NO与O2反应生 成NO2 C .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D. NH3与NO2 作用生成 N2 二、氮的氧化物 1、NO是色气体,溶于水,毒,常温下NO可与氧气反 应 2、NO2是色有气味的气体,溶于水,毒,可与 水反应。

a(干燥气体)b(液体)A NO 2水B CO 24mol/LNaOH 溶液C HCl 水 3、列举含N 的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列三点) 【巩固练习】2、为什么说“下一次雷雨相当于施一次肥”?写出有关的化 学方程式 。 【巩固练习】3、将盛有24mLNO 2、3mLO 2的混合气体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充分 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_。 三、氨气 1、物理性质: 色有 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且 能快速溶解,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 体积氨气。 喷泉实验装置见右图 (1)引发喷泉的操作: ⑵用集满氨气的烧瓶做喷泉实验(盛有水的烧杯里事先滴入少量酚酞溶液), 其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4、在进行喷泉实验时,烧瓶中充满气体a ,将滴管中的液体b 挤入烧瓶内, 会看到烧瓶中的液体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整个烧瓶。则a 和b 不可能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