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Word版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Word版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Word版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

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空巢老人的心理调适问题,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能对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成因,对策及运用我们学到的心理知识识别一些“危险信号”,更好的来帮助我们身边的空巢老人。

(一)“空巢老人”名称的由来

“空巢老人”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小鸟长大后,离开温暖的巢穴,远走高飞,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而鸟巢中只剩下两只老鸟。于是就有人借用“空巢”二字,比喻日常生活中子女长大成人后像离巢的小鸟一样,一个个地“飞”走了,家中只留下相依相伴的父母。一般而言,学者们认为空巢家庭是指子女不在身边,只有两位老人的家庭。也有的学者将空巢老人分为三类:一是本身就无子女的老人,二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三是子女在身边却疏于联系的老人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87年我国空巢家庭在老年家庭中所占的比例是16.7%,2000年上升到26.0%。目前,在城市有老年人的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这个比例在2010年达到80%以上。特别是在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日前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其中90%是空巢老人。这意味着,20年后我们成为老人的时候,全国就将有2亿多空巢老人。

据全国政协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已有85%以上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

问题。我国农村老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4 至 5 倍。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比一般

老人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这不但严重影响到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也

会影响到社会和谐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7月20日~21日,重庆市委召开的三届九次全委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共重

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的决议》。《决定》第6条提出要实施“关

爱行动”,使200万空巢老人

老有所养。简单理解“关爱行动”就是要让留守儿童有代理家长,空巢老人有上门儿女。

8月2日的北京日报也刊登了一条消息:在北京的西城区,两条热线广为人知,它们是两条心理咨询热线――“健康夕阳心理热线”和“银龄心理热线”。配套热线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老年人只需支付正常市话费,就能享受到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的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也可通过电话预约,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免费面询。

为及时了解掌握老人情绪及心理变化,心理咨询热线还为全区830名孤寡老人建立档案,有针对性地主动提供心理服务,并通过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对老年人的极端情绪进行疏导。

二、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问题,国内外的一些心理学家都提出过一些观点,但至今尚不完全一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年人心理健康曾给出以下定义:一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二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三是有幸福感;四是对待工作和职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一般人群心理健康的定义。但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标准,目前还没有看到。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定义,参考其他专家的观点,着眼于空巢老人的特点,试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提出以下标准:

(1)生活目标明确。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按照自己的实际能力安排好养老生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作奉献。

(2)智力基本正常。记忆良好,逻辑思维健全,能独立思考,有判断是非能力,处事有条理,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充分了解自己。能较好认识自己的价值、能力、学识和水平,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和缺点,有自知之明,正确对待自己。举止得体,言行一致。

(4)适应能力良好。能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发生矛盾时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不产生抵触情绪。正确对待困难,善于处理问题。

(5)常持知足心态。不为物欲所累,不计较个人得失,没有非分要求,不贪图享受。不与别人攀比,知足常乐,理性面对社会现实。

(6)人际关系和谐。善于交际,热情好客。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助人为乐。夫妻和睦,朋友和好,邻里和善。

(7)具有良好个性。能正确待人处事,时常保持冷静头脑,遇到困难不会泄气,碰到矛盾不发脾气。情感反映适度,保持正常心态。

三、空巢老人心理的需求(10大心理需求)

人在一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空巢老人不但具有一般老人共性的心理需求,而且也有特殊的需求。根据我对空巢老人了解的情况来看,心理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亲情需求。一些与子女分居或子女长期外出的空巢老人。由于先前同子女生活在一起,父慈子孝,情感深厚。现在不同子孙生活在一起,原来传统血缘关系因分离而疏远,亲密的代际关系拉大距离。后代人长年外出谋生,老人常会想念。总希望子孙们能回家看看,那怕是一个电话,一封书信,一个口信,一点信息,都会使老人精神上得到慰籍,心理上得到满足。而对于鳏寡老人来说,亲戚朋友来关心探望,也会给他(她)带来十分的感激和快慰。

二是健康需求。人处于老年时期,各种器官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一些体弱患病的空巢老人,最担心的是生病治疗和经济负担;看病难的问题给老人带来烦恼,特别是怕卧床不起无人照顾。空巢老人认为,死并不可怕,最怕是患病卧床不起,半死不活,拖累别人。空巢老人祈求健康,这是共同的心理和愿望。

三是尊重需求。空巢老人一般年纪大、辈分高、经历多、对社会多少做过贡献,希望得到社会承认、肯定和尊重。特别是一些鳏寡老人,自认为“低人一等”,最怕被人瞧不起,总希望在人格上受人尊重。有些离退休前是

干部、专家、师长等资历高的老人,特别重视别人尊重。

四是安全需求。空巢老人多数年纪大、反应能力差,是社会上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作案对象。老人最怕被小偷入宅偷窃,外出被骗、遭抢。也有些老人行动不便,最怕跌倒受伤。还有的身患慢性疾病,怕三更半夜病情发作无人抢救。希望家人和社会提供安全保障措施。

五是交际需求。空巢老人空闲的时间多,在家常会感到无所事事,空虚无聊。需要深交老朋友,交结新朋友,一起泡茶聊天,交流思想;一同下棋垂钓,联络感情;或研讨书画,或结伴旅游。互相帮助,丰富生活。

六是保障需求。生活保障是空巢老人最关切的问题。没有收入的空巢老人最担心的是子女不能提供养老支持;享受离退休金、低保金、五保的空巢老人担心生活费用不够开支。经常关注的是退休、低保等养老金能不能提高;市场粮菜价、水电费等会不会上涨。对生活保障最为关心。

七是学习需求。有些空巢老人,年轻时因受条件限制,读书较少;或在职时没有时间学习深造。退休后时间较为充裕,因而有再学习的需求。如学习政治时事,提高思想觉悟;学习科学技术,丰富知识技能;学习保健知识,提高健康水平;学习美术书法,丰富文化生活。既能动脑、活动身体,延缓衰老;又可学到知识技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八是奉献需求。大部分离退休的空巢老人,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有一技之长。这些人退休后,大部分有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有的人希望再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当顾问,或到社团任职;有的想返聘、再就业,增加个人收入。还有的想尽义务,做些服务社会的工作。这些既可以减缓体力、脑力的衰退,又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九是求偶需求。有些空巢老人丧偶、离婚或未婚,年老了感到孤单,希望找个老伴,以便互相依靠,陪伴余生。一方面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另一方面老人可以互相照料;还可满足人生性爱的需求。

十是临终需求。空巢老人临终需要人性关怀。老人在临终弥留之际,心情特别复

杂而又痛苦。患病老人一方面受到病魔折磨,难以忍受;另方面在面临生离死别的关头,心情十分痛苦。老人在死亡中挣扎,除了医生采取措施尽量控制和减轻痛苦外,还需要

家属、亲友和社会给予关爱和慰藉,进行照顾和心理安慰,给予心灵呵护和情感满足,使

老人满意地离开人间。

了解空巢老人的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关爱他们。

当老人的心理需求长时间不能得到满足,而老人又无能力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做调适

的时候,一些心理问题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刚才,我们将空巢老人的心理需求做一个

归结和梳理,并就老人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做一些改善的建议。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

少亲情和精神慰藉是主要原因

“空巢老人”比一般老年人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其子女成年后由于求学、工作等原因离家生活,而留在家中的父母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各种心理问题也相继产生,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心理问题之一:无成就感

心理退休后,原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老年人难免会出现一段不适应期。在家里无所事事自然感到冷清、寂寞。

解释:人际圈子窄、兴趣爱好少,还不能适应退休之后的生活,导致心理上的无成就感。

建议:在退休之前就应计划退休之后的生活,退休以后可以做自己平时喜欢又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扩展自己的爱好,比如画画、书法、音乐、钓鱼、爬山等。扩大人际交往,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心理问题之二: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孤独、焦虑

很多老人经常打电话给子女,或者做好一桌饭菜等孩子们回去,甚至因为想见见子女而产生躯体疾病。如果子女感到厌烦或者嫌其啰嗦,将会加重老人心理上的孤独、焦虑感。

解释:人老了越来越像小孩,对子女的依赖好比儿童时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这种强烈的依赖来源于“分离焦虑”,所以,家里的老人会经常打电话给你,“啰嗦”很多事情。减轻其心理的分离焦虑。

建议:其实子女只要回家看望一下老人,和他们聊聊天,你会发现父母的需要很简单,他们需要被关注。心理问题从躯体上的疾病体现出来,潜意识里就是希望被爱、被关注。所以,对子女来说,听老人讲述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听。如果子女学会倾听,至少可解决父母80%的心理问题。

空巢心理问题之三:不再被需要

李妈妈中年的时候老伴去世了,她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后来,孩子长大了、工作、成家一切都非常的顺利,李妈妈就自己一个人住,孩子忙不常来,所有的事都是李妈妈自己处理。可孩子还经常指责她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好。最近两年老人喜欢上捡垃圾,家里堆满了杂乱的东西,子女要扔掉这些东西,她就很难过。她为什么那么喜欢垃圾?

原因就是她觉得自己像垃圾,跟垃圾“同病相连”。

解释: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多源于和子女之间关系出现了问题。时下,一对年轻夫妇赡养4个老年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子女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难得回家看望父母,家里的老人就会产生一种“没人再需要我”的感觉,所以小李的妈妈才感觉自己是垃圾。

建议:父母需要的关心,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生活上的照顾,而是“被需要的感觉”,比如子女可以给老人谈谈个人工作上的问题,虽然他不一定给出建议,但老人觉得子女还是需要我的指点的。

建议年轻人,如果有时间最好多和老年人交流,即使没有时间回家陪老人,但是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如打电话、网络视频、做到使老人家觉得自己不是孤独的、寂寞的、被抛弃的。

我们常常会看到街边坐着一些老人或者在聊天,无事可做,还有的老人喜欢走出自己的家门,四处走走看看,逛逛街、散散步,实际上老年人每次外出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就会使老年人觉得自己不是孤独和唯一的,可以使心理上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心理平衡。

所以应鼓励老人多与周围交流,多参加社会活动。

要想最快发现“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尽早的帮助他们摆脱心理疾病,就要留意以下“危险信号”:

信号1:性情突变、常常自责

如果一个平常性格开朗的老人,突然变得回避人群、懒言少语,并且常常独自哭泣,甚至说自己犯了大罪,对不起众人。如果他所说的“大罪”其实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陈年旧事,那么家人就要对此引起注意,及时带老人到专科医院就诊。

信号2:老觉得身体这里或那里不舒服

老觉得身体有不适感,如胃肠道系统不适:腹胀腹泻,厌食恶心;心血管系统不适:心慌、憋气、胸闷、压迫、难受感等;运动系统不适:腰背痛、头颈痛、全身肌肉痛等;植物神经系统不适:全身忽冷忽热、出汗等。而经过各种检查,往往查不出有什么大问题。

信号3:烦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

莫名其妙地烦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例如担心自己的钱不够花、子女不能照顾自己、自己做不了家务、家人会出意外等。这些在旁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的事,患者却因此整日坐卧不安、茶饭不思,甚至出现自伤或自杀倾向。

信号4:觉得自己脑力减退、精力下降

觉得记忆力减退、智能下降,感觉脑子变慢了,什么都记不住。与老年痴呆症不同的是,抑郁症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记忆力、智能方面的问题,而且随着抑郁症症状的缓解,他们的记忆力、智能能够逐渐恢复。

对于出现危险信号的空巢老人,我们作为家人或者朋友、义工应给予必要的关怀和照顾。首先是帮助空巢老人要做好心理调适。

1、做好思想准备:提前做好迎接空巢的心理准备,时间应以一年以上为宜,这样老人在思想上可以逐渐适应,以避免在空巢来临之际大吃一惊,心理上无法承受而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实践结果表明,主动迎接空巢家庭到来的老人较被动接受者产生的心理障碍要小得多。

2、再就业:建议那些已经退休的空巢老人,如果您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又有一技之长的话,再就业应该说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

3、做好生活安排:空巢来临后的第一个半年是老年人思想波动、情绪低落最明显的时期,这个时候老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一些。多参加一些老年人的集体活动。60~80岁的老年人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多接触一下大自然。而85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就称之为高龄老人,最好是通过社区或者家人在家里组织一些活动。

4、正确认识衰老:对衰老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衰老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人能够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所以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衰老。

2、做老伴的要尽可能地关心体贴她,可与她一同做家务,多陪她坐坐,聊聊,逛逛市场、公园,勿因为她整天神情沮丧而对她冷淡或发火。做子女的多回家与老人团聚,让家中重现往日的热闹和温馨,使老人得到心理上的慰藉。

3、请一些过得快乐而充实的老年人影响影响她,引导她参加一些老年人的活动,比如晨练、跳舞、打门球、郊游等,鼓励她重新走入社会,开拓自己的人生空间。

4、必要时,还可以让她看看心理医生,让心理医生开导开导她,对她进行一些心理治疗。有了家人、社会和心理医生的帮助,空巢老人完全能生活的非常健康开心。

关爱空巢老人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关心“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快快乐乐安度晚年。

最后,我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对所有为关爱空巢老人的志愿者们说“辛苦了,谢谢你们!”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洛阳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姓名:李倩 学校:洛阳电大 学号:1441001459782 指导教师:吉晓敏 定稿日期: 2016年8月25日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空巢家庭已成为社会热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从国内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结构、精神慰藉等方面。基于此种情况,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时、客观地分析巩义市目前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并针对空巢老人出现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社区及政府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对策分析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步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2],由此可见空巢老人现象已相当严重。而近几年来,我国空巢家庭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全国老龄办2012年9月的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9.7%[4]。在一些大城市,由于住房条件的改善,很多青年人都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我的家乡巩义市虽然经济并不算发达,但经过调查,老龄化的形势也日趋严重,与其同时空巢家庭中的空巢老人也成为了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是通过对巩义市的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所提及的问题进行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所反映问题的分析,向社会及家庭对待空巢老人的生活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在研究方法上选用的是非概率抽样中的判断抽样。因为对于空巢老人我们接触到的数量有限,所以只能根据调查到的少量个体以了解整个总体的情况。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也搜集了大量文献,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并辅以文献法和访谈法。这次调查始于2013年3月11日,共调查200名空巢老人,男女分别有100人,各占50%,年龄在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的分别有80人,89人,31人,各占被调查人数的40%,44.5%,15.5%。地点基本上是到不同的社区及广场公园进行访问的。在请他们填写问卷的同时我也及时地通过聊天对其进行小型的访谈,了解情况。在调查问卷回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 (三)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

(完整版)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导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那么,老人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保持年轻健康的心态,生活才会过得丰富多彩,但是我们都知道,长期保持放松愉快的心情是不太可能的。对于老年人来说,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对维护心身健康至关重要。那么,评判老年人心理健康都有些什么标准呢?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基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界定:

*1、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就是说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表现的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 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出现。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4、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不接纳社会,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 [摘要]空巢老年人因退休和子女“离巢”心理上易产生孤独寂寞、空虚失落、抑郁忧伤、焦虑恐惧、自卑无助、内疚自责等负性情绪感受,作者试图帮助老年人学会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构建家庭情感支持系统三方面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帮助空巢老人提高心理健康程度。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心理疏导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快,空巢老人的数量也急剧上增。我国最近10年空巢家庭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北京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34%,上海市为34.8%,广州市为30%,天津市为36.5%;除大城市外,随着农民工子女外出打工数量的增多,农村空巢老人的额数量也不断增多;据统计空巢老人已占老人总数的40%以上[1]。 一、空巢老人的界定 本文将空巢老人界定为:子女因忙于工作、学习或结婚离家,只剩下自己独自生活的老年人。空巢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真空巢,即没有子女,夫妻老两口相依为命或鳏寡独守空房;第二类是形式上的空巢,主要表现为子女在外地求学或工作,或虽在同一城镇,但分开住;第三类是“无形”空巢,即儿女虽与老人同住,但因工作繁忙或存在矛盾而缺乏沟通[2]。 二、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表现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表现不同,另外,老年人心理健康程度还受身体健康、人际交往、家庭关系满意度、以及生活和文体活动满意度等因素的影响[3]。但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健康总体呈下降趋势,各种心理问题表现也趋于明显化,通过现实生活的观察及相关研究的总结,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孤独寂寞感 孤独寂寞感指老年人因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及子女不在身边,引起的冷清、孤苦伶仃等孤独寂寞的感觉。例如,绝大多数老人都过着“出门一把锁,入门一盏灯”,“两个老人伴条狗”的生活,假如老伴去世一人独居,其体会到的寂寞感会更强[4]。 老人的孤独寂寞感与性格因素有关,内向的老人可以集中于感受自身的内心世界,体会到孤独寂寞感比外向的人更少;独居的老年人比有老伴的老年人体会

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与心理调查报告

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与心理调查报告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新津县空巢老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精神慰藉问题。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县对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调查,了解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为社区开展空巢老人关爱服务提供背景资料和依据;另一方面了解社会不同群体对于空巢现象的观念和态度,探讨让空巢老人生活更幸福的出路。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一)在生活来源和医疗保障方面 空巢老人大都年轻时候在某企业上班,退休之后享有退休金,其生活来源%来自退休金(只有剩下的极少部分是来自子女负担和自己的积蓄),大致在1000-3000元左右,但退休老干部或者公务员的退休金一般都较高,在XX-4000元左右,部分较贫困的空巢老人享有国家的200-400元不等的低保金。而在医疗费用问题的解决上,有%是来自医保,但每个月的医保费用只有90元;%是单位或者街道社区部分报销;极少部分是由子女负担的。空巢老人们普遍觉得医疗费用高,生不起大病。

(二)在生活开支和经济压力方面 空巢老人们生活开支总体处于中、低等水平,除了害怕生病,大部分空巢老人不觉得有什么经济压力。但部分空巢老人们经济压力相对较大。 (三)在生活照顾与子女关系方面 1、在生活照顾方面。因调查的绝大部分是中低龄空巢老人,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好,调查中%的空巢老人能自己照顾自己。且因被调查的空巢老人有%配偶健在,故在其生病的时候,有%的空巢老人是由老伴照顾,%的是由子女照顾,另有%的是由医疗护理人员照顾。在此基础上,数据显示,%的老人不愿意住在养老机构,其原因主要有:主观方面来讲,受传统养老模范影响,入住机构养老的观念没有改变,怕别人说,没有自由,且照顾和伙食也有所欠缺;客观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养老机构花销太大,经济上无法负担,有的是因为子女不同意。剩下的%的老人愿意住在养老机构,大都认为住在那里的都是老人,可以聊天做伴,且这部分老人认为养老机构的伙食比自己现在的状况要好。 2、在与子女关系方面。空巢老人们的子女一般是生活在本地的,只有极少数的生活在外地或者国外。数据还显示,造成空巢老人与子女分开住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同子女相处方面,%的空巢老人是因为与子女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差异,为避免造成冲突而与子女分开居住,同样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1、空巢老人一般孤独感强 社会化生活方式,子女不在身边以及年龄的增大等因素都会增强老人的孤独感。有些空巢老人一直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每日除了进餐和睡觉外,别无他事,这种生活产生孤独感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需要社会、政府和个人共同努力,个人方面:多参加社区活动,丰富娱乐生活,可以和同社区的老人结成对子,互帮互助,互相照顾。政府方面:可以健全养老机制,在精神上,心理上给予更多支持。社会方面:可以动用社会力量,筹集社会资金,动员社会自愿者帮助老人。 2、空巢老人容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显着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空巢老人抑郁症是老人群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有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空巢家庭,空巢老人抑郁症的产生显然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子女的陪伴,又退休在家,一天没有事情可做,很容易产生抑郁症。 3、空巢老人失落感强 大都空巢老人没有工作,没有事业,特别容易产生失落感,对于那些退休前位高权重的人,这种感觉会更强。这时的空巢老

人会感觉自己老了,没有用处,情绪低落。对于这种失落感,老人可以适当找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让自己过的更加充实。 4、空巢老人容易产生衰老感 空巢老人衰老感是指老人自我感觉体力和精力大不如前,做事有种力不从心。人生进入老年,衰老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当空巢老人出现这种衰老感时,要正确认识,坦然面对,也可以适当加强身体锻炼。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1、社区设置服务点解决看病难 社区可以成立一些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解决空巢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在社区临近建立空巢老人联络人,联络人一般可以是空巢长者的邻居、近亲等。一旦空巢老人出现身体不舒服的情况,由联络人负责陪伴老人去看病,观察老人的身体情况,一旦发现老人有异常就会联系社区居委会。 2、邻里互助解决生活难 空巢老人生活孤单,有些事情需要自己解决,比如买菜、煮饭、清洁等各种生活琐事。有些老人行动上有所不便,有些事情无法自己完成。这时可以由一些临近的住户提供一些精力,帮助空巢老人解决生活上的不便之处。 3、社区举行活动弥补空巢老人心理空虚 针对空巢老人提供各种趣味活动,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开展一些老年人围棋班、老年人电脑班、老年人舞蹈班等兴趣课堂,吸引老人参加。让老人在参加课堂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交流来缓解心里的空虚,排解精神上的寂寞。在课堂上教授

简论农村独居老人生活状况分析及其对策

简论农村独居老人生活状况分析及其对策 一、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腾跃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发展。尽管这在空间上得到了很大的延伸,但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现象日渐增多,从而产生了空巢老人群体。其中,独居老人作为该群体中一个最为突出的弱势群体,其数量和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目前,尽管我国在社会经济、科技文明等重大领域都已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但家庭传统的优良护老功能已被严重削弱,使得老年人无论是在经济支持、精神健康还是日常生活照顾上的需求都已无法得到正常的满足。其中,以在农村独居的老年人最为显著。他们不仅缺乏物质的供给、精神情感的关注,更是缺乏心理需求的慰藉。正是这些弱势社会群体亟待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去关怀与救助。只有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他们才会感到温暖和幸福。因此,关注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问题,努力营造和谐而美好的社会环境,建立一套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必要的,且刻不容缓。 二、独居老人的概念界定 人龄人方式来实现。在笔者调查的村里,不存在独居老人被遗弃或者,独居老人是空巢老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空巢老人是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但独居老人不仅子女离家,而且丧偶,是比空巢

老人更弱势的群体,尤其在农村地区,独居老人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因此,本文所讨论的独居老人是指年龄在65岁及以上且长期独自一人居住的未婚、丧偶或离婚的农村老人。 三、农村独居老人概况 省B市某县下辖的某村位于省中部,是当地较大的村庄之一,约有400户人家。笔者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对该村的15位独居老人进行了入户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独居老人(60%)明显多于男性独居老人(40%);从年龄分布来看,独居老人的年龄都在65到83岁。老人独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自愿独居,以避免与子女的日常摩擦、矛盾;二是故土难离,不愿跟随子女搬离农村;三是子女外出打工,无时间和精力照顾;四是无子女,一生孤苦,直至终老。 2003年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课题研究报告指出:独居老人和老年“空巢”家庭户在逐年增多。对于农村独居老人来说,既缺失劳动的能力,又没有固定的收入,所引发的生活问题也将更加严重。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该村多位独居老人,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生活方面 个案一:某男,70岁。老人口述:“老伴十年前去世,儿女

空巢老人的心理障碍成因分析与矫治

空巢老人的心理障碍成因分析与矫治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使得空巢老人的比例不断上升,空巢老人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各种心理障碍日益突出。空巢老人心理障碍产生及危害,都需要我们社区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并及时提出矫治方案,让空巢老人不再孤独。 一、空巢老人心理障碍的表现方式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人群。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的上升,我国迅速步入老龄社会,截止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2亿,有资料预测,202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将占到整个老年人家庭数的80%。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障碍日益突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也影响到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老年人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为失落、孤独、焦虑、抑郁等,通过定期分析全所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护理,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 空巢老人的心理障碍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失落心理 失落心理,是指原来属于自己的某种重要的东西被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力量强行剥夺后的一种情感体验。空巢老人的失落感主要来源于子女都不在身边,使得老人们得不到来自亲人的关心和照顾,人生价值、生活目标迷茫及社会角色转换不及时。忙碌的生活节奏突然被破坏,部分老人无法很快适应。 2、寂寞心理 寂寞心理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有些老人性格内向,不愿与其他人沟通,心里的问题无法倾诉,就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心理健康水平。空巢老人退休后,与社会交往减少了,特别是社会活动、人际交往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在家中生活,好像被社会遗忘,自信心受到了影响,也加深了孤独感。 3、衰老心理 衰老表现为结构和机能的衰退,适应性和抵抗力减弱。步入老年期后,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逐渐减退。部分老年人会患上各种疾病,有些患病老人担心疾病的治愈情况,对于疾病治疗缺乏信心,心理负担较重,加快了衰老的进程。

2021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2021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2021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 老年人养老问题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重视与关注, 而老年人群体中,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在研究老龄问题时, 常常把无子女或有子女但与父母分开居住, 只剩父母单独生活的这类老 人喻为空巢老人。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这类老年人已超过老年人总数的50%。伴随城镇化的加快, 农村中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的人数愈来愈多, 促使空巢老人也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 给社会保障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加关心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 最近, 我们在江西宜丰县进行了实地调研, 并形成了调查报告。 目前, 该县有常住总人口29.15万人, 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39127人, 占总数的13.42%, 其中农村老年人28849人, 占全县老年人口的73.7%。农村空巢老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57%。为准确了解该县农村空巢老人的情况, 我们重点调研了这类老人的家庭生活状况, 主要是老人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医疗保障、精神生活、权益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调研中的农村空巢老人专指无子女或有子女但子女不在本乡辖区内居住的、只剩老年独自生活的、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基本缺失的老年人。我们对该县16个乡(镇、场)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 对该县潭山、双峰、石花尖、新昌、石市等五个乡(镇、场), 每个乡(镇、场)按二个村6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进行抽样, 采取点面结合, 随机抽样, 上户问卷调查等方法, 辅以一定的

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文章目录*一、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二、什么是空巢老人*三、怎么护理农村空巢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1、空巢老人缺乏家人、朋友的关心孤独、寂寞感长期存在,易导致老年抑郁症的产生。对空巢老人而言,子女陪伴的丧失、个人价值的丧失、健康的丧失,部分老人因为腿脚不方便,还丧失了与社会、与周围人的交流。这种老年性抑郁,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对前景黯然、消极,甚至出现失眠。 2、空巢老人由于得不到自己子女的关心,会觉得自己在与子女的沟通交往中是失败的,从而觉得自己不可能获得别的方面的生活和情感支持。自信心受到打击,影响了自我认识。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3、有些老人性格内向,不愿与他人沟通,心理问题无法倾诉,就都得不到解决。而且有些人在气质上是抑郁质的,神经系统不够活跃和协调,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心理问题产生后又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治疗,常常会使一些老年人产生轻生的念头。

4、长期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因子女求学、工作、成家等原因远离而独居在家。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从而导致生命质量下降。空巢综合症还会导致人的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走不便等问题。从我们走访调查看,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质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出现老年痴呆症。 5、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而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和护理,这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 人的日常生活。 6、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都无法自理。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7、一般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活由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中心,由面向社会 转为面向家庭。老年人闲暇时间多了,与子女之间的距离拉大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产生离退休综合症、空巢综合症等不良情绪。

社区空巢老人问题研究

本文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待城市空巢老人,主要涉及到社会工作中的老年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将二者结合起来解决社区内的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并通过进行问卷调查方法,针对个例结合问卷访谈法获取调查信息。选取样本从长沙市天心区进行抽取,选取样本的范围是天心区年满60周岁及以上独居或者与有配偶的空巢老人、以及社区从事老年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社工机构从事老年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及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以及现有社会工作对城市空巢老人的介入情况。 文章首先揭示了社会现存的养老状况,即:主要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在的家庭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2-1(四位老人,夫妻两人,一个孩子)的家庭的模式给年轻人带来很大的压力;其次,子女外出务工造成的空巢,或者现在颇受重视的失独家庭也存在着养老问题。而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自古以来就是依靠家庭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随着上述几种问题的不断深化,家庭养老以及不能有效的发挥其养老职能。所以除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之外,还可以动员社区,机构养老等模式,采用政府筹建的机构养老或者社区开展的社工服务的社区养老。本文就针对其中更为高效,更容易普及的社区养老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所谓社区养老,就是以老年人生活的社区为依托,由家庭、邻居、社会工作者以及社区、街道、NGO、NPO乃至政府开展的养老模式。这样的优点是老年人不用改变熟悉的生活环境,而且可以通过社区的帮助接收到更便捷、舒适、人性化的服务,使得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并且使老人在身心健康与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接受更专业化的照顾。 本文的理论依据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原则,结合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专业手法和操作技巧在空巢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运用,特别是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同时在学科上,文章结合了社会工作和人口学,丰富了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支撑,为空巢老人养老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空巢老人的需求着重从日常生活照料需求、精神慰藉需求和医疗保健需求三个方面展开。关于空巢老人的需求,作者结合了众多学者的观点,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空巢老人对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最大;有的学者认为,精神慰藉和日常生活照料同等重要(本文并未提出自己的观点) 针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一些学者提出应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养老意识和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及家庭养老氛围,也有学者认为,应当构筑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的养老模式和社会服务体系。有的学者还对空巢老人的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老年人自身价值的实现,鼓励老有所为、老有所用和老有所成。 目前中国在总体上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21世纪,养老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核心家庭的不断增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而转变,子女迫于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压力,对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的照料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转变养老观念把家庭养老转向社区养老。社区服务的兴起和发展,为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新选择。“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充分动员社区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为老年人安老、养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关于社区养老,尽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他们都主张以社区养老为主要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发展社区服务养老,使社会的力量为家庭提供最直接的帮助,不但可以使家庭中的子女以及其他成员减轻负担,而且使老人在家也能得到全方位照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也符合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和“助人自助”的精神和伦理价值观。 社区养老模式,不仅是一种促进老年人的自助及互助能力的模式,同时也可以发展培养义工、运用小组工作,如成立老年人关注社区小组等社区工作手法的应用技巧。社区养老模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人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庭小型化趋势日趋明显,农村开始出现空巢家庭并呈现逐渐增多之势。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了挑战,农村空巢老人面临养老困境。面对未富先老的社会实际,如何探索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认为居家养老顺应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适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既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又满足老人居家的愿望,可以充分整合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社区服务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是我国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空巢老人经济适宜的养老模式。最后,从家庭、社区、国家(政府)三个维度探讨了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社会政策 一、空巢空巢老人的定义人 1 空巢老人的定义及分类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蔡文媚教授较早提出了空巢家庭的概念。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其分类按照居住形式可以分为夫妇偶居的空巢老人和孤老独居的空巢老人。按照年龄可以将其分为低龄空巢老人和高龄空巢老人,低龄空巢老人的年龄为60~79岁,80岁以上为高龄空巢老人。考虑到空巢的程度及其产生的影响,又可将子女都在国外或外地,或无子女的老人定义为绝对空巢;与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在一起吃住的老人定义为相对空巢。 二.对空巢老人成因的研究 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其原因可分为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三种,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因素,社会的发展使空巢家庭的出现成为必然。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庭子女数锐减,对于双独联姻组成的家庭,客观上无法同时满足双方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要求,必然有一部分老人主动或被动独立生活而空巢。学者李克认为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有六点:一是社会经济进步和居住条件改善。二是对自由空间和平静时间的向往。三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四是家庭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五是社保体系和老龄体系落后和不完善。六是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发展滞后。 现代价值观对空巢老人形成的影响,一是冲击传统孝文化,即手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年轻人认为如果在家庭中供养老人,就会牺牲很多家庭的利益。二是冲击传统家庭权威。传统老年人在家庭中扮演权威角色,而随着社会发展老年人在家庭中财产所有权等方面的丧失,导致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威逐渐下降。又因代际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差异。导致很多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 三、对空巢老人现状的研究 从经济状况、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维度对城市空巢老人现状进行研究。从经济状况看,大部分城市的老年人经济独立,但有相当大比例的老人对可能出现的医疗费用表示担忧。从生活照料看,去医院看病和生病或犯病时无人照料是空巢老人生活上遇到的最大难题。从精神慰藉看,有相当大比例的老人感到孤单、寂寞、现阶段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还是以子女、

浅析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浅析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摘要: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现。空巢家庭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相对于城市里的空粱家庭,农村空粱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现代化;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当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高龄、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20XX年年初,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 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 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 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巫待社会关注。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亚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20XX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XX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 49亿,占总人口比例%。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 %,其中,单身孤老户%,夫妻户%,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农村的纯老户%,其中,单身孤老户9. 6%,夫 妻户%,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

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护理

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 及护理 莫丽萍 关键词:空巢老人;空巢综合征;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文关怀;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24748.2009.11.078 文章编号:167424748(2009)4B21028202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1]。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情感和心理需求等。关注空巢家庭,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成为新世纪社区医疗护理关注的热点。 1 我国空巢老人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老龄高峰是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转型相伴随着的,所以与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并行,将会出现大量独守空巢家庭的老人。据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全国家庭中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而空巢家庭户占到有老年人家庭的22.83%[2]。从发展看,未来10年内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专家预测, 50年后,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0%。 2 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 2.1 空巢综合征 长期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子女纷纷离开之后,面对空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居生活,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空巢综合征的核心是缺乏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将会导致生命质量的低下[3]。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问题。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 2.2 患病率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而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3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件也无法自理。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2.4 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活由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老年人闲暇时间多了,与子女之间距离的拉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产生了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不良情绪。3 护理 3.1 建立多层次的空巢老人关怀体系 3.1.1 老年人应自我调适,克服空巢心理 老年人无事可干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应培养兴趣,广交朋友,充实生活。其次,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参加社会活动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较好方法。重新确立新的生活追求目标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方式。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第三,建立有规律的生活,老年人最好请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己制订科学的生活作息时间表,按时间表起居,有利于保养身体、克服心理问题。 3.1.2 子女应敬老养老 子女应在可能的条件下,担负起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尽管存在多种养老方式,但大部分老年人喜欢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不愿意住在敬老院。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机构很发达,但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家庭养老。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素来有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应尽可能的照顾老年人。如果条件不允许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经常的探望、电话问候也是必需的,儿女的关心常常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慰。研究表明,提高老年人从家庭和亲友中得到支持是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键[4];而当家庭亲密度下降,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不良易引发老年人自觉幸福度的下降。 3.1.3 完善社会支持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的养老意识,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如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并提高这些机构的环境设施和服务功能,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要求最集中的是有定期的体格检查、多组织社会活动。因此,必须着重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协助老年人做家务,采购生活用品,协助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饮食、起居等。建立老年公寓、福利院,接纳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 3.2 加强健康教育 3.2.1 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 很多老年人不去就医,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体出现症状是正常衰老所致,而不是疾病所致,尤其是听力损害及泌尿生殖系症状。身边没有儿女的观察和照顾,有些老年人实际已身患疾病且出现相应症状,但由于不去就诊而耽误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做好健康教育,使老年人具备有关慢性病的常见症状及影响因素等知识,使其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预防和康复的重要意义。 3.2.2 改变空巢老人的认知观念 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由“扩大家庭”逐渐过渡到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赡养功能逐渐弱化,多数老年人希望的“养儿防老”模式的实现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具有困难。为了避免面对空巢,老年人应改变观念,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这些机构在居住环境、娱乐场所、医疗保健等方面设备较完善,可以满足老年人养护的需要。 3.2.3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空巢老人,尤其是空巢夫妇老人,其闲暇活动的要求较为强烈,愿意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点事,因此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再学习和再就业的机会,如举办老年大学,组织离退休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组成 ? 8 2 1 ?CHIN ESE GEN ERAL NU RSIN G April,2009Vol.7No.4B

我国空巢老人心理问题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a4502188.html, 我国空巢老人心理问题探究 作者:袁野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6年第10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了帮助空巢老人解决心理问题的措施。认为,子女应多关心老人的日常生活,与老人多进行沟通,让老人们能够感受到子女的关爱;社会工作者应当积极倡导和帮助家庭与社区的改进,形成个人与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协同局面,从而更好地帮助解决老年人相关问题。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原因;措施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显著。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2006年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其中指出,我国将在21世纪成为一个无法逆转的老龄社会,而当时间到达202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会接近2.5亿。与此同时,伴随着老龄化而来的是“4-2-1”家庭结构的形成、家庭结构的核心化、照顾老年人机会成本的上升、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两代人之间思想的差异性等,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现代化发展的加快,城市空巢老人问题日益严峻。 空巢老人大概包括三类:一种是真正的空巢老人,即膝下无子女,只有一位或者两位老人;第二种空巢老人则主要是因为子女在外地求学、工作或者分居造成的;第三种则是精神上的空巢老人,这种空巢现象是因为子女忙于工作或者由于相互间的矛盾,而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的。 二、空巢老人心理问题概述 空巢老人由于其生活当中的特殊问题,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例如紧张焦躁、孤单寂寞;无成就感;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自认为没有存在感等等。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心理问题,对老年人有着巨大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理方面,空巢老人由于家人、朋友普遍不多,日常生活当中受到的关心也远远不足,使得他们极易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容易患上老年抑郁症,而抑郁的出现是长期情绪低落的结果,长期的情绪低落也很容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身体疾病。老年抑郁症会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但遗憾的是,很多人仍然并不把它当回事,这也使得很多刚刚患上抑郁症的老人不能得到及时的医治,耽误了治疗康复的宝贵时机;其次是认知方面,空巢老人在生活当中往往缺乏来自子女的理解和关心,会对自己与子女的培养和交往方面产生挫败感,从而全面否认自己,对老人的自信心产生较大的打击,也造成老人负面的自我认知,由此产生更加沮丧的心理;第三是行为方面,心理会对行为产生影响。而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老人的心理问题产生后很可能无法得到及时的重视和治疗,而这些不重视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老年人因此而产生的轻生念头。我们

2019年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范文最新推荐------------------------------------------------------ 2019年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 况调查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范文网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 1 / 8

来自一位农村留守独居老人的自述

来自一位农村留守独居老人的自述 人这一辈子,究竟为什么而活? 我今年七十一岁,住在一个偏远村子里,靠着两块土地几只鸡过活;我的孩子们常年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时才会回家;我和我养的小猫住在一栋空荡荡的房子里,我每天,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视,一个人自想自语…… 我生命的前20年 我1945年来到人世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又为什么而来,这些问题可能需要我用这一辈子的时间来回答,可是我会做出怎样一份答卷呢? 如果可以,我想说我在隐忍和坚持的一生中为这张生命试卷作答。 我是家中长女,有三个弟弟。我的出生和性别,就这样把我扔进一条看不到希望又不得不一直向前的“泥泞山路”上。 我没有上过一天学堂,因为我母亲坚信,女子原本就不应上学。关于学堂的记忆,唯一还记得的是,一次因躲在弟弟教室外偷听课而忘记了地里的活,回去后被母亲狠狠打骂一顿。那时候我生活的全部就是做农活、做家务、照顾弟弟(是的,我说的是“做”,而不是“帮忙做”,因为那确实不是“帮忙”,那是要求我必须个人去完成)。加之我母亲缠过小脚,行动多不便,不到十岁,我便顺其自然地“被”接过家里所有的活。 我还深深记得的,六零年代,那种饥饿和落魄,悲惨和可怜——家里地里什么吃的都找不到了,我们就跑到地里挖泥巴吃,钻进树林里割树皮吃……各种乱七八槽的东西都往肚皮里塞,塞进去了又拉不出来,不是被饿死,就是被塞死的。我倒是幸运,没饿死也没被塞死,再难再不易,还是活到七十几了。 关于那二十年,我其实并没什么怨言,大家一起承受苦难,一起走过艰辛岁月,那或许就是我们的命。现在回想,不解的是,为什么当初那么难,还要费尽天大周折地活下来…… 我生命的中间40年 近20岁时候,我在父母的指令操作间嫁为人妇,我和丈夫性格多有不和,

关心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关心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空巢老人最缺什么?空巢老人最需要就是亲人陪伴和关怀。空巢老人如何才能摆脱生理和心理的阴影,健康快乐地生活呢?邯郸市北斗心理咨询室的牛武兵指出,良好的心态是保持健康的一剂良药,老人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找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做做。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邯郸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许多老年人都过着“空巢”的生活。空巢老人由于长期和子女分离,孤独、寂寞的情绪油然而生,再加之很多老人患有慢性病,让他们生活在痛苦的深渊中。因此,关注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空巢老人最怕寂寞 家住中华南大街的李力胜今年72岁,有一儿一女。近日,他无奈地告诉记者,女儿很优秀,前两年就出国留学了。儿子在外地工作常年回不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住几天。以前老伴在世的时候还没感觉那么寂寞,自从去年老伴走了之后,自己感觉非常孤独,特别希望孩子们回来。但是儿子工作忙,女儿学业忙,很多时候只有通过电话问候,心里总感觉空荡荡的。 和李大爷一样,家住滏阳新村的马阿姨今年53岁。爱人几年前去世,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广州闯荡。偌大的家里就剩了她一个人,“退休后,家里只有我一个人,静悄悄的。我现在回家都先开电视,让家里有点声儿,不然我的心直发慌。”马女士说,“我

也没啥兴趣爱好,原先在单位也是一直在办公室做文职。除了那几个同事,我也没啥自己的交际圈子。”本来想去广州和女儿住,马女士又觉得不方便。 据了解,邯郸市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养老、精神抚慰和老人健康护理等一系列问题摆在子女和社会的面前,其中最易出现的就是健康问题。 空巢老人排解寂寞,心理呵护健康相伴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每况愈下,尤其是空巢老人,患慢性疾病的几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并且常伴有诸多并发症,不仅严重损害老人的身体健康,还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空巢老人如何才能摆脱生理和心理的阴影,健康快乐地生活呢?邯郸市北斗心理咨询室的牛武兵指出,良好的心态是保持健康的一剂良药,老人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找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做做,如读书、园艺、绘画、音乐、书法、旅游以及适度的体育锻炼等,有条件的老人还可以参加老年大学或社区的一些活动。这样既可以得到一些陶冶情操的训练,使生活丰富多彩,又能 广交朋友。其次,子女也要给父母心灵多一些温暖,这种温暖不仅限于常打电话,有时间还要常回家看看,这是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最大的安慰,多关心关心父母的健康状况。 针对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邯郸市中心医院老年科的郭淑娟医生建议,老年人应经常量量血压,正确服用降压药以保持血压的稳定。除了子女照顾,老年人也应该多关心自己,生活中处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