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水的流动相洗脱能力比较如甲醇乙腈乙醇异丙醇等以及分离度问题

不含水的流动相洗脱能力比较如甲醇乙腈乙醇异丙醇等以及分离度问题
不含水的流动相洗脱能力比较如甲醇乙腈乙醇异丙醇等以及分离度问题

不含水的流动相洗脱能力比较如甲醇乙腈乙醇异丙

醇等以及分离度问题

我最近实验发现甲醇乙腈混合的话(不含水),不论什么比例貌似都比纯乙腈洗脱能力强。即洗脱能力:纯甲醇<纯乙腈<甲醇乙腈混合溶剂不知大伙对乙醇丙酮的洗脱力有没有研究还有通常情况下乙腈分离度比甲醇要好(甲醇分不开的情况乙腈可以分开若对此有不同观点我也不反对毕竟甲醇也有其特殊性),我想知道有没有比甲醇乙腈让样品间得到更好分离度的流动相啊?

分离度不单纯只看粘度的吧?乙腈粘度不就很小嘛但分离效果就比甲醇好而且异丙醇不能完全作为流动相的吧不然柱子都要报废了说

色谱中的正相和反相是个相对概念,一个色谱柱既可以是正相也可以是反相,取决于流动相相对于固定相的极性,只要是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即为反相体系

首先要先知道所谓正向与反向。

反相色谱柱在维护时,比如再生,比如进行清洗强保留物质时,对于非极性固定相:(如反相色谱填料RP-18,RP-8,CN等)的再生:水→乙腈→氯仿(或异丙醇)→乙腈→水,比如溶剂清洗时:100%甲醇 ---100%乙晴--- 75%乙晴---25%异丙醇--- 100%异丙醇---- 100%二氯甲烷

---100%正己烷

在更换色谱柱时需要过渡溶液,比如有甲醇,乙腈,换为正己烷为流动相,需要异丙醇做过渡。

由此可以知道,反相色谱常用流动相是甲醇,乙腈系,但正己烷,异丙醇也是可以的

看到论坛上关于乙腈和甲醇的洗脱能力的疑问,特此发表下

甲醇/水乙腈/水四氢呋喃/水

10 相当于 6 相当于 4

20 12 10

30 22 17

40 32 23

50 40 30

60 50 37

70 60 45

80 73 53

90 86 63

100 100 72

溶剂混溶性表

溶剂极性指数折光度20℃紫外截止波长沸点(℃) 黏度(cPoise) 水中溶解度(%W/W)

乙酸 6.2 1.372 230 118 1.26 100 丙酮 5.1 1.359 330 56 0.32 100

乙腈 5.8 1.344 190 82 0.37 100

苯 2.7 1.501 280 80 0.65 0.18

正丁醇 4.0 1.394 254 125 0.73 0.43 四氯化碳 1.6 1.399 263 77 0.97 0.08 氯仿 4.1 1.466 245 61 0.57 0.815 环已烷 0.2 1.426 200 81 1.00 0.01 二氯乙烷 3.5 1.444 225 84 0.79 0.81 二氯甲烷 3.1 1.424 235 41 0.44 1.6

二甲基甲酰胺 6.4 1.431 268 155 0.92 100 二甲基亚砜 7.2 1.478 68 189 2.00 100 二氧六环 4.8 1.422 215 101 1.54 100 乙酸乙酯 4.4 1.372 260 77 0.45 8.7

乙醇 5.2 1.360 210 78 1.20 100

乙醚 2.8 1.353 220 35 0.32 6.89

正庚烷 0.0 1.387 200 98 0.39 0.0003 正已烷 0.0 1.375 200 69 0.33 0.001 甲醇 5.1 1.329 205 65 0.60 100

甲乙酮 4.7 1.379 329 80 0.45 24

戊烷 0.0 1.358 200 36 0.23 0.004

异丙醇 3.9 1.377 210 82 2.30 100

正丙醇 4.0 1.384 210 97 2.27 100

叔丁基甲基醚 2.5 1.369 210 55 0.27 4.8 四氢呋喃 4.0 1.407 215 65 0.55 100

二异丙醚 2.2 1.368 220 68 0.37 -

甲苯 2.4 1.496 285 111 0.59 0.051 三氯乙烷 1.0 1.477 273 87 0.57 0.11 水 9.0 1.333 200 100 1.00 100

二甲苯 2.5 1.500 290 139 0.61 0.018

甲醇,乙醇,丙醇等危害

甲醇(GB338-1992)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3.2 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安全处理: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乙醇(GB/T678-2002) 安全防护 急救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HPLC反相色谱法流动相常用的乙腈和甲醇比较

HPLC反相色谱法流动相常用的乙腈和甲醇比较 1,首先,乙腈价格高乙腈,特别是HPLC级的价格很高,但是,文献或LC厂家所示的条件,多用乙腈,这是为什么呢?现就此谈谈。 2,吸光度,乙腈HPLC级的小。乙腈和甲醇的市销HPLC级和优级的吸收光谱中,乙腈HPLC 吸收最小(特别是在短波长上小)。所谓HPLC级是除去具有吸收UV的杂质,在规定的波长上吸光度限制在规格值以内。在UV检测时,产生的噪声小,因此在进行UV短波长上的高灵敏度分析时乙腈HPLC级最适宜。另外,在UV检测中的梯度基线上也是乙腈HPLC级产生鬼峰少,虽然,其他与水相溶性高的有机溶剂有各种各样,但很难能找到比乙腈HPLC级吸收更小的。另外,甲醇的HPLC级和优级,虽然所得的光谱相差不大,但是优级不能保证吸光度,有可能产生偏差,价格也相差不大,所以尽量使用HPLC级。 3,压力,乙腈低.柱内承受的压力,根据有机溶剂的种类或混合比率的不同而异,水/乙腈,水/甲醇混合液的比率与输液压力的关系中,甲醇与水混合,压力增高,而乙腈同样与水混合且并不如此.所以,乙腈一方,在同样的流速下不在柱内加上多余的压力.从上述两项,可以确认使用乙腈的意义,那么,甲醇除了价格以外,还有没有其化优点呢? 4,洗脱能力,一般而言,乙腈较强.乙腈和甲醇分别用同样的比率与水混合时,一般情况下,乙腈的洗脱能力强.特别是混合比率低时,从咖啡因和苯酚的洗脱来看,获得同样的保留时间,乙腈的比率,只需甲醇的比率的一半以下即可.另一方面,有机溶剂100%或与此极接近时,从胡萝卜素和胆甾醇来看,常常都是甲醇的洗脱能力强.混合比在50比1等较为特殊时,调制的误差大,影响保留时间,或平衡化的时间长,乙腈遇到这种情况时,用甲醇的10比1混合代替乙腈,这样操作方便些.溶剂受温度影响时,不采用容器定量,而采用重量的方法(考虑比重),可使混合比的误差减小. 5,分离(洗脱)的选择性.两者的差异,乙腈和甲醇在分离的选择性上不同.由于有机溶剂分子的化学性质(甲醇和乙醇是质子性,乙腈和四氢呋喃是非质子性)不同所致.因此,在用乙腈类不能获得分离的选择性,就试用甲醇类看看. 6,峰形,用时出现差异.像水杨酸化合物(在邻位上具有羧基或甲氧基的苯酚化合物)等,用乙腈类时拖尾大,用甲醇类可抑制.可是,一般情况下,聚合物类反相柱,与硅胶柱相比,更具有峰形宽的倾向,特别是用聚苯乙烯分析柱芳香族化合物等时常见.这在流动相是甲醇时非常显著,而用乙腈时不明显.为此,用聚合物类反相用柱时建议采用后者(乙腈类),这是因为乙腈使凝胶膨润. 7,流动相的脱气,乙腈类要注意.混合溶剂的置制,不说在LC装置内,只谈预先在流动相瓶内进行时,(等浓度系统).甲醇与水混合时发热,多余的溶解空气较易变为脱出气泡(脱气容易).而乙腈由于吸热冷却,随着慢慢回到室温,产生气泡,所以要考虑脱气(加温搅拌,过滤膜,He 脱气等).

分离乙醇正丙醇混合液的精馏塔设计课程设计共46页word资料

TOC \o "1-3" \h \u 一设计任务书.. PAGEREF _Toc7399 2 二塔板的工艺设计 (5) (一)设计方案的确定 (5) (二)精馏塔的物料衡算 (5) 1.原料液及塔顶、塔釜产品的摩尔分数 (5) 2. 物料衡算 (6) (三)物性参数的计算 (6) 1.操作温度的确定 (7) 2. 密度的计算 (7) 3.混合液体表面张力的计算 (11) 4.混合物的粘度 (12) 5.相对挥发度 (13) (四)理论板数及实际塔板数的计算 (14) 1.理论板数的确定 (14) 2.实际塔板数确定 (18) (五)热量衡算 (18) 1.加热介质的选择 (18)

2. 冷却剂的选择: (19) 3.比热容及汽化潜热的计算 (19) (六)塔径的初步设计 (23) 1.汽液相体积流量的计算 (23) 2.塔径的计算与选择 (23) (七)溢流装置 (25) 1.堰长 (25) 2.弓形降液管的宽度和横截面积 (25) 3.降液管底隙高度 (26) 4.塔板分布 (26) 5. 浮阀数目与排列 (26) (八)汽相通过浮阀塔板的压降 (29) 1.精馏段 (29) 2.提馏段 (30) (九)淹塔 (30) 1.精馏段 (30) 2.提馏段 (31) (十)雾沫夹带 (31)

(十一)塔板负荷性能图 (32) 1.雾沫夹带线 (32) 2.液泛线 (34) 3.液相负荷上限线 (35) 4.漏液线 (35) 5.液相负荷下限线 (35) 三、塔总体高度计算 (38) 1.塔顶封头 (39) 2.塔顶空间 (39) 3.塔底空间 (39) 5.进料板处板间距 (40) 6.裙座 (40) 四、塔的接管 (40) 1.进料管 (40) 2.回流管 (41) 3.塔底出料管 (41) 4.塔顶蒸汽出料管 (41) 5.塔底蒸汽管 (42)

后处理及提纯方法合成心得

后处理的几个常用而实用的方法: (1)有机酸碱性化合物的分离提纯 具有酸碱性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得失质子形成离子化合物,而离子化合物与原来的母体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碱性化合物用有机酸或无机酸处理得到胺盐,酸性化合物用有机碱或无机碱处理得到钠盐或有机盐。根据有机化合物酸碱性的强弱,有机、无计酸碱一般为甲酸、乙酸、盐酸、硫酸、磷酸。碱为三乙胺、氢氧化钠、氢 氧化钾、碳酸钠、碳酸氢钠等。在一般情况下,离子化合物在水中具有相当大的溶解性,而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很小,同时活性碳只能够吸附非离子型的杂质和色素。利 用以上的这些性质可对酸碱性有机化合物进行提纯。以上性质对所有酸碱性化合物并 不通用,一般情况下,分子中酸碱性基团分子量所占整个分子的分子量比例越大,则 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性就越大,分子中含有的水溶性基团例如羟基越多,则水溶性越大,因此,以上性质适用于小分子的酸碱化合物。对于大分子的化合物,则水溶性就明显 降低。 酸碱性基团包括氨基。酸性基团包括:酰氨基、羧基、酚羟基、磺酰氨基、硫酚基、1,3-二羰基化合物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氨基化合物一般为碱性基团,但是在连有 强吸电子基团时就变为酸性化合物,例如酰氨基和磺酰氨基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在氢 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作用下就容易失去质子而形成钠盐。 中合吸附法: 将酸碱性化合物转变为离子化合物,使其溶于水,用活性碳吸附杂质后过滤,则除去了不含酸碱性基团的杂质和机械杂质,再加酸碱中合回母体分子状态,这是回收和提 纯酸碱性产品的方法。由于活性碳不吸附离子,故有活性碳吸附造成的产品损失忽劣 不计。 中和萃取法: 是工业过程和实验室中常见的方法,它利用酸碱性有机化合物生成离子时溶于水而母体分子状态溶于有机溶剂的特点,通过加入酸碱使母体化合物生成离子溶于水实现相 的转移而用非水溶性的有机溶剂萃取非酸碱性杂质,使其溶于有机溶剂从而实现杂质 与产物分离的方法。 成盐法: 对于非水溶性的大分子有机离子化合物,可使有机酸碱性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成盐析出结晶来,而非成盐的杂质依然留在有机溶剂中,从而实现有机酸碱性化合物与非酸 碱性杂质分离,酸碱性有机杂质的分离可通过将析出的结晶再重结晶,从而将酸碱性 有机杂质分离。对于大分子的有机酸碱化合物的盐此时还可以采用水洗涤除去小分子 的酸碱化合物已经成盐且具有水溶性的杂质。 对于水溶性的有机离子化合物,可在水中成盐后,将水用共沸蒸馏或直接蒸馏除去,残余物用有机溶剂充分洗涤几次,从而将杂质与产品分离。 以上三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可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和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采用相结

乙醇和正丙醇物系分离系统的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1 ~2012学年第一学期 学生姓名:谢威宁专业班级:09化工1班 指导教师:李青云工作部门:化工与材料学院 一、课程设计题目乙醇和正丙醇物系分离系统的设计 二、课程设计内容(含技术指标) 1.设计条件 生产能力:25000吨/年(每年按300天生产日计算) 原料状态:苯含量40%(wt%);温度:25℃;压力:100kPa;泡点进料; 分离要求:塔顶馏出液中苯含量99%(wt%);塔釜苯含量2%(wt%)操作压力:100kPa 其它条件:塔板类型:浮阀塔板;塔顶采用全凝器;R=1.9R m 2.具体设计内容和要求 (1)设计工艺方案的选定 (2)精馏塔的工艺计算 (3)塔板和塔体的设计 (4)水力学验算 (5)塔顶全凝器的设计选型 (6)塔釜再沸器的设计选型 (7)进料泵的选取 (8)绘制流程图 (9)编写设计说明书 (10)答辩

三、进度安排 时间设计安排 10.26—10.28 设计动员,下达任务书,查阅资料,拟定设计方案,方案论证,物性数据计算 10.28—11.11 工艺计算(物料衡算、确定回流比、计算理论板层数、实际板层数、实际进料板位置) 11.11—11.18 塔结构设计(物性数据的计算、塔径计算、塔结构尺寸的计算、水力学性能校验、负荷性能图及塔高的计算) 11.18—11.25 热量衡算;附属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11.25-12.02 绘制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CAD图) 12.02—12.09 绘制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借图板和丁字尺,手工绘制图)12.09—12.16 编写设计说明书,答辩要求 2012.01.03 将说明书及图纸装订并提交 2012.1.4—1.5 答辩 四、基本要求 序号设计内容要求 1 设计工艺方案的选定精馏方式及设备选型等方案的选定和论证(包括 考虑经济性;工艺要求等)绘制简单流程图 2 精馏塔的工艺计算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回流比、全塔效率、实际 塔板数、实际进料位置等的确定 3 塔板和塔体的设计设计塔高、塔径、溢流装置及塔板布置等 4 水力学验算绘制塔板负荷性能图 5 塔顶全凝器的设计选型计算冷凝器的传热面积和冷却介质的用量 6 塔釜再沸器的设计选型计算再沸器的传热面积和加热介质的用量 7 进料泵的选取选取进料泵的型号 8 绘图绘制带控制点的流程图(CAD和手工绘制) 9 编写设计说明书目录,设计任务书,设计计算结果,流程图,参 考资料等 10 答辩每班数不少于20人答辩 教研室主任签名: 2011年10 月14 日

(01.27)燃料甲醇和乙醇 同族不同命

燃料甲醇和乙醇同族不同命 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张淑兰 陕西亚能石化科技有限公司郭志滨 在石油储量逐步下降、环境保护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由于醇基燃料的环保性、能源替代性等诸多优点,受到政府和市场等多方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其中的燃料甲醇和燃料乙醇的技术成熟性、应用便捷性、加注设施简单性、排放清洁性的特点,而更加受到追捧。在替代能源方面都极具战略意义的两种醇基燃料,虽然应用性能相似,特别是燃料甲醇的市场潜能极大,但在消费税方面享受的政策待遇却完全不同,甲醇燃料行业曾多次呼吁。 两种醇基燃料的使用及来源 燃料甲醇。低比例甲醇汽油一般是指M30以下甲醇汽油,高比例甲醇汽油是指M85和M100甲醇燃料。应用M85-100甲醇燃料需要改造现有的汽车发动机,应用M30以下的甲醇汽油,原有汽车无需改造。 甲醇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运输贮存配送方便、生产工艺成熟、投资和生产成本都较低,甲醇用作燃料时加油设施简单和车辆改装成本低,生产工艺和装备完全可以立足国内。 短期内既可利用煤炭资源、化肥联产、煤焦炉气、天然气等合成甲醇,还可利用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也可自生物质(如林木、有机废物等)提取,城市垃圾、造纸废液都可作为合成甲醇的来源。 长远看,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和回收利用将成为可能,而空气中的CO2组分是取之不竭的碳能源,对过量CO2气体的回收循环利用,可以减轻或消除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消极影响。 单就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无疑甲醇是即能保证供给的可持续性、也能保证高度自给的清洁替代能源。 燃料乙醇。我国车用乙醇汽油是变性燃料乙醇和无铅汽油以1:9体积比进行混合,即10%的乙醇汽油。 初期,燃料乙醇的原料来自于陈化粮,为消化陈化粮,我国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四个省陆续封闭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受到政策引导,国内企业一度蜂拥上马选择以玉米作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项目,但随着中国食用玉米消费量增长,进

ASPEN PLUS模拟计算甲醇、水、乙腈三元体系的乙腈提纯

ASPEN-PLUS模拟计算甲醇、水、乙腈三元体系的乙腈提纯 实验以硫酸二甲酯和氰化钠在水溶液中直接反应制得乙腈反应产物。混合产品用碱等化学方法处理。主要成分为乙腈、水、甲醇、硫酸钠和甲酸钠。这种单相混合系统,根据不同的沸点,常压蒸馏法可用于分离有机物从水相中,但由于甲醇、乙腈和水会形成共沸混合物,所以液为蒸馏水、乙腈和甲醇的混合三元,其中绝大部分是水(超过45%)和乙腈(51%或更少),甲醇含量低(4%或以下)。对三元混合物系进行精馏提纯。 实验使用Aspen对三元混合物系进行模拟精馏,预设脱甲醇塔、减压精馏塔、加压精馏塔分别对甲醇和水进行脱除达到纯度要求。 实验装置如图 1.1.1甲醇的脱除 三元混合物系中甲醇与乙腈形成共沸物,乙腈与水也形成共沸物,但甲醇与水不形成共沸混合物,并且其量少,因此可采用常规精馏的方法先将甲醇从乙腈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 由于是三元理想体系,除去甲醇后即剩下乙腈和水,这也是历来分离较有难度的

精馏,在下文工业精馏模拟中也有提到。 1.2实验原料 实验乙腈原料组成(质量分数)为:乙腈50.00%,丙烯腈0.35%,氢氰酸3.40%,水42.95%,其他2.3%。原料设计进料量为300Kg/h。 1.3乙腈产品质量指标 表2.1乙腈产品质量指标 项目优级品一级品合格品 外观无色透明无悬浮物无色透明无悬浮物透明无悬浮物允许带微 黄色色度号(铂-钴)≤10≤10≤20 0.781~0.7840.781~0.7840.781~0.784 密度(20℃/(g*cm-3 ) 沸程(101.33kPa)/℃80.0~82.080.0~82.080.0~82.0 酸度(以乙酸计)/%≤0.03≤0.06≤0.05 W(水分)/%≤0.3≤0.3≤0.5 W(氢氰酸)/%≤0.001≤0.002 W(氨)/%≤0.0006≤0.0006 W(丙酮)/%≤0.005≤0.005≤0.005 W(丙烯腈)/%≤0.01≤0.03≤0.05 W(重组分(含丙腈)) ≤0.1≤0.5 /% W(铁)/%≤0.00005≤0.00005 W(铜)/%≤0.00005≤0.00005 纯度/%≥99.5≥99.0≥98.0 1.4实验流程 采用的分离工艺流程由脱氢氰酸塔、化学处理单元、脱丁二腈塔、减压精馏塔、加压精馏塔组成。原料首先进入脱氢氰酸塔,通过常压精馏从塔顶脱除一部分氢氰酸,塔底原料输往化学处理反应器内,由氢氰酸和丙烯腈在碱性,60~70℃环境下发生反

乙醇正丙醇分离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 常压连续筛板式精馏塔分离乙醇—正丙醇二元物系的设计。 2.原始数据及条件: 进料:乙醇含量0.5(摩尔分数,下同),其余为正丙醇,F=3400Kg/h,塔顶进入全凝器,塔板压降0.7Kpa。 分离要求:塔顶乙醇含量0.90;回收率为0.95;全塔效率0.55。 操作条件:塔顶压强1.03atm(绝压);泡点进料; R/Rmin=1.6 。 3.设计任务: (1)完成该精馏塔的各工艺设计,包括设备设计及辅助设备选型。(2)画出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塔板版面布置图、精馏塔设计条件图。 (3)写出该精馏塔的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结果汇总和设计评价。

摘要 在本次任务中,根据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要求设计的是乙醇----丙醇连续浮阀精馏塔,除了要计算其工艺流程、物料衡算、热量衡算、筛板塔的设计计算,以外,并对精馏塔的主要工艺流程进行比较详细的设计,并画出了精馏塔的工艺流程图和设备条件图。 本次设计选取回流比R=1.8Rmin=1.6×1.34=2.144应用图解法计算理论版数,求得理论塔板NT为12块(包括塔釜再沸器),第6块为进料板。设计中采用的精馏装置有精馏塔 ,冷凝器等设备,采用间接蒸汽加热,物料在塔内进行精馏分离,余热由塔顶产品冷凝器中的冷却介质带走,完成传热传质. 塔的附属设备中,所有管线均采用无缝钢管。预热器采用管壳式换热器。用99.97℃塔釜液加热。料液走壳程,釜液走管程。本设计采用了筛板塔对乙醇-丙醇进行分离提纯,塔板为碳钢材料,通过板压降、漏液、液泛、液沫夹带的流体力学验算,均在安全操作范围内。 关键字:乙醇-丙醇筛板塔物料衡算

实验室为何多用乙腈

以下反相色谱法流动相常用的乙腈和甲醇进行了比较。粗略地讲是,使用乙腈HPLC级最好,在选择性,峰形差时试用甲醇HPLC,但根据各种不用性质设计分析条件也是必要的 序:洗脱能力。一般而言,乙腈较强。 乙腈和甲醇分别用同样的比率与水混合时,一般情况下,乙腈的洗脱能力强。特别是混合比率低时,从咖啡因和苯酚的洗脱来看,获得同样的保留时间,乙腈的比率,只需甲醇的比率的一半以下即可。另一方面,有机溶剂100%或与此极接近时,从胡萝卜素和胆甾醇来看,常常都是甲醇的洗脱能力强。混合比在50比1等较为特殊时,调制的误差大,影响保留时间,或平衡化的时间长,乙腈遇到这种情况时,用甲醇的10比1混合代替乙腈,这样操作方便些。溶剂受温度影响时,不采用容器定量,而采用重量的方法(考虑比重),可使混合比的误差减小。 首先,乙腈价格高乙腈,特别是HPLC级的价格很高,但是,文献或LC厂家所示的条件,多用乙腈,这是为什么呢?现就此谈谈。 1、吸光度。乙腈HPLC级的小。乙腈和甲醇的市销HPLC级和优级的吸收光谱中,乙腈HPLC吸收最小(特别是在短波长上小)。所谓HPLC级是除去具有吸

收UV的杂质,在规定的波长上吸光度限制在规格值以内。在UV检测时,产生的噪声小,因此在进行UV短波长上的高灵敏度分析时乙腈HPLC级最适宜。另外,在UV检测中的梯度基线上也是乙腈HPLC级产生鬼峰少,虽然,其他与水相溶性高的有机溶剂有各种各样,但很难能找到比乙腈HPLC级吸收更小的。另外,甲醇的HPLC级和优级,虽然所得的光谱相差不大,但是优级不能保证吸光度,有可能产生偏差,价格也相差不大,所以尽量使用HPLC级。 2、压力。乙腈低,柱内承受的压力,根据有机溶剂的种类或混合比率的不同而异,水/乙腈,水/甲醇混合液的比率与输液压力的关系中,甲醇与水混合,压力增高,而乙腈同样与水混合且并不如此。所以,乙腈一方,在同样的流速下不在柱内加上多余的压力。从上述两项,可以确认使用乙腈的意义,那么,甲醇除了价格以外,还有没有其化优点呢? 3、流动相的脱气,乙腈类要注意。混合溶剂的置制,不说在LC装置内,只谈预先在流动相瓶内进行时,(等浓度系统)。甲醇与水混合时发热,多余的溶解空气较易变为脱出气泡(脱气容易)。而乙腈由于吸热冷却,随着慢慢回到室温,产生气泡,所以要考虑脱气(加温搅拌,过滤膜,He脱气等)。

乙醇和醇

乙醇和醇 一、醇与酚的对比 1. 醇是指 中 上的一个或几个氢原子被 取代生成的有机物。 2. 酚是指 中 上的一个或几个氢原子被 取代生成的有机物。 3. 醇和酚的官能团是 ,其化学式是 。 二、醇的分类: 1、据分子中羟基数目分:一元醇、二元醇、多元醇 2、据羟基所连原子的级数分:伯醇、仲醇、叔醇 3、据羟基所连的烃基种类分:饱和醇和芳香醇。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是 三、醇的化学性质 1. 羟基的反应 ①取代反应 CH 3CH 2OH +HBr →CH 3CH 2Br +H 2O CH 3CH 2CH 2OH +HBr →CH 3CH 2CH 2Br +H 2O C 2H 5—OH +H —OC 2H 5→CH 3CH 2OCH 2CH 3+H 2O ②消去反应 CH 3CH 2OH 浓硫酸 ℃ ?→?? ?170CH 2=CH 2 + H 2O 练习:写出CH 3CH 2CH 2OH 和CH 3CH(OH)CH 3发生自身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下列物质消去反应的主要物质 C 2H 5—CH(CH 3)—CH(OH)—CH 3 + H 2O C(CH 3)3—CH(OH)CH 3 +H 2O 把乙醇和浓硫酸混合,加热至 ℃时,主要产物是乙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加热至 ℃时,主要产物是乙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上述两个反应中,前者属 反应类型,后者属 反应类型。 2. 羟基中氢的反应 ①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写反应方程式:2H 2O +2Na =2NaOH +H 2↑ 2CH 3—OH +2Na →2CH 3ONa +H 2↑ 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2(CH 3)2CH —OH +2Na →2(CH 3)2CHONa +H 2↑ 2(CH 3)3C —OH +2Na →2(CH 3)3C —ONa +H 2↑ 练习:HO —CH 2—CH 2—OH +2Na → +H 2 浓硫酸 △ 浓硫酸 △

甲醇乙腈区别

高效液相(HPLC)流动相乙腈与甲醇的区别 HPLC, 液相, 甲醇, 乙腈 摘自:https://www.360docs.net/doc/da6512122.html,/shiyan/safe/1970.html 1.吸光度:乙腈HPLC吸收最小(特别是在短波长上小)。所谓HPLC级是除去具有吸收UV的杂质,在规定的波长上吸光度限制在规格值以内。在UV检测时,产生的噪声小,因此在进行UV短波长上的高灵敏度分析时乙腈HPLC级最适宜。另外,在UV检测中的梯度基线上也是乙腈HPLC级产生鬼峰少,虽然,其他与水相溶性高的有机溶剂有各种各样,但很难能找到比乙腈HPLC级吸收更小的。 2.压力:乙腈低。根据有机溶剂的种类或混合比率的不同而异,水/乙腈,水/甲醇混合液的比率与输液压力的关系中,甲醇与水混合,压力增高,而乙腈同样与水混合且并不如此.所以,乙腈一方,在同样的流速下不在柱内加上多余的压力.从上述两项,可以确认使用乙腈的意义,那么,甲醇除了价格以外,还有没有其化优点呢? 3.洗脱能力:一般而言,乙腈较强.乙腈和甲醇分别用同样的比率与水混合时,一般情况下,乙腈的洗脱能力强.特别是混合比率低时,从咖啡因和苯酚的洗脱来看,获得同样的保留时间,乙腈的比率,只需甲醇的比率的一半以下即可.另一方面,有机溶剂100%或与此极接近时,从胡萝卜素和胆甾醇来看,常常都是甲醇的洗脱能力强.混合比在50比1等较为特殊时,调制的误差大,影响保留时间,或平衡化的时间长,乙腈遇到这种情况时,用甲醇的10比1混合代替乙腈,这样操作方便些.溶剂受温度影响时,不采用容器定量,而采用重量的方法(考虑比重),可使混合比的误差减小. 4.分离(洗脱)的选择性.两者的差异:乙腈和甲醇在分离的选择性上不同.由于有机溶剂分子的化学性质(甲醇和乙醇是质子性,乙腈和四氢呋喃是非质子性)不同所致.因此,在用乙腈类不能获得分离的选择性,就试用甲醇类看看. 5.峰形:用时出现差异.像水杨酸化合物(在邻位上具有羧基或甲氧基的苯酚化合物)等,用乙腈类时拖尾大,用甲醇类可抑制.可是,一般情况下,聚合物类反相柱,与硅胶柱相比,更具有峰形宽的倾向,特别是用聚苯乙烯分析柱芳香族化合物等时常见.这在流动相是甲醇时非常显著,而用乙腈时不明显.为此,用聚合物类反相用柱时建议采用后者(乙腈类),这是因为乙腈使凝胶膨润. 6.流动相的脱气:甲醇与水混合时发热,多余的溶解空气较易变为脱出气泡(脱气容易).而乙腈由于吸热冷却,随着慢慢回到室温,产生气泡,所以要考虑脱气(加温搅拌,过滤膜,He脱气等). 结论:以上反相色谱法流动相常用的乙腈和甲醇进行了比较.粗略地讲是,使用乙腈HPLC级最好,在选择性,峰形差时试用甲醇HPLC,但根据各种不用性质设计分析条件也是必要的。 针对乙腈涨价的对应方案:使用甲醇代替乙腈做流动相 来源:岛津阅读数:498 时间:2009-03-20 HPLC的流动相并不是单一的,如果选择流动相不当,不仅无法得到另人满意的分离效果,也会是色谱柱受到损坏,根据情况的不同也可能引起其他事故。选择流动相的时候,我们通常应该考虑到以下因素: 1. 能够适当溶解样品,并且与非样品不发生反应 2. 与其他使用的流动相能混合 3. 粘度低,不为柱子增添其他负担 4. 用UV检测器检测时,样品的检测波长里没有UV的吸收

有机化学试题库六——鉴别与分离提纯题及解答

试题库六——鉴别与分离提纯题及解答 6-1.(A) 己烷 (B) 1-己炔 (C) 2-己炔 答:加入溴水不褪色的为(A),余下两者加入Ag(NH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为(B),另者为(C)。 6-2.(A) 1-戊炔 (B) 1-戊烯 (C) 正戊烷 答:加入KMnO4溶液不褪色的为(C),余下两者加入Ag(NH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为(A),另者为(B)。 6-3.(A) 1-戊炔 (B) 2-戊炔 (C) 1,3-戊二烯 答:加入Ag(NH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为(A),余下两者加入顺丁烯二酸酐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为(C),另者为(B)。 6-4.(A) 甲苯 (B) 苯乙烯 (C) 苯乙炔 答:加入溴水不褪色的为(A),余下两者加入Ag(NH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为(C),另者为(B)。 6-5.(A) 环己烯 (B) 1,1-二甲基环丙烷 (C) 1,3-环己二烯 答:加入KMnO4溶液不褪色的为(B),余下两者加入顺丁烯二酸酐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为(C),另者为(A)。 6-6.(A) 2-丁烯 (B) 1-丁炔 (C) 乙基环丙烷 答:加入KMnO4溶液不褪色的为(C),余下两者加入Ag(NH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为(B),另者为(A)。 6-7.(A) 1-庚炔 (B) 2-庚炔 (C) 1,3-庚二烯 答:加入Ag(NH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为(A),余下两者加入顺丁烯二酸酐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为(C),另者为(B)。 6-8.(A) 环己基乙炔 (B) 环己基乙烯 (C) 2-环己基丙烷 答:加入Ag(NH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为(A),余下两者加入溴水,使褪色的为(B),另者为(C)。 6-9.(A) 2-辛炔 (B) 环丙烷 (C) 1,3-环戊二烯 答:加入KMnO4溶液不褪色的为(B),余下两者加入顺丁烯二酸酐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为(C),另者为(A)。 6-10.(A) 丙烯 (B) 环丙烷 (C) 丙炔 答:加入氯化亚铜氨溶液有砖红色沉淀生成的为(C),另两者加入稀的KMnO4溶液,使之褪色的为(A),余者为(B)。 6-11.苯乙炔环己烯环己烷 加溴水使溴水不褪色的为环己烷,余者加Ag(NH3)2+有白色沉淀为苯乙炔。 6-12. 1-戊烯 1,2-二甲基环丙烷 加KMnO4不褪色的为1,2-二甲基环丙烷。 6-13.2-丁烯 1-丁炔乙基环丙烷 加KMnO4不褪色的为乙基环丙烷,余者加Ag(NH3)2+有白色沉淀为1-丁炔。 6-14. 环丙烷与丙烷 5.1,2-二甲基环丙烷与环戊烷 加溴水使溴水褪色的为环丙烷。加溴水褪色的为1,2-二甲基环丙烷。 6-15.乙基环丙烷和环戊烷 7.乙基环丙烷和乙烯基环丙烷 加溴水使溴水褪色的为乙基环丙烷。加KMnO4褪色的为乙烯基环丙烷。 6-16.环己烯与异丙基环丙烷 9.丁烷和甲基环丙烷

课程设计:乙醇正丙醇混合液的精馏塔设计

· 成绩 华北科技学院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说明书 设计题目:分离乙醇-正丙醇混合液的精馏塔设计 姓名:熊先清 `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化工B091 学号: 4112 指导教师:高丽花李辰明 设计时间:2012年6月10日至2012年6月22日完成时间:2012年6月22日 评语: 目录 ] 目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设计任务书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塔板的工艺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设计方案的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精馏塔的物料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1.原料液及塔顶、塔釜产品的摩尔分数错误!未定义书签。 2.物料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物性参数的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 1.操作温度的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2.密度的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3.混合液体表面张力的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4.混合物的粘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5.相对挥发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理论板数及实际塔板数的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1.理论板数的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实际塔板数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 (五)热量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1.加热介质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2.冷却剂的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3.比热容及汽化潜热的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4.热量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塔径的初步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1.汽液相体积流量的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2.塔径的计算与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 (七)溢流装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1.堰长l W错误!未定义书签。 2.弓形降液管的宽度和横截面积错误!未定义书签。 3.降液管底隙高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塔板分布、浮阀数目与排列错误!未定义书签。 1.塔板分布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浮阀数目与排列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塔板的流体力学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 (一)汽相通过浮阀塔板的压降错误!未定义书签。 1.精馏段错误!未定义书签。 2.提馏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淹塔错误!未定义书签。 1.精馏段错误!未定义书签。 2.提馏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雾沫夹带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塔板负荷性能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 1.雾沫夹带线错误!未定义书签。 2.液泛线错误!未定义书签。

有机溶剂沉淀法分离与纯化蛋白质

有机溶剂沉淀法分离与纯化蛋白质 摘要:有机溶剂能降低溶液的电解常数,从而增加蛋白质分子上不同电荷的引力,导致溶解度的降低;另外,有机溶剂与水的作用,能破坏蛋白质的水化膜,故蛋白质在一定浓度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而分离的方法,称“有机溶剂分段沉淀法”,它常用于蛋白质或酶的提纯。 关键词:有机溶剂沉淀分离与纯化 正文 一、有机溶剂沉淀法 1.有机溶剂沉淀法的概念 利用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降低而沉淀的方法,称为有机溶剂沉淀。 2.有机溶剂沉淀法的原因 有机溶剂引起蛋白质沉淀的主要原因是加入有机溶剂使水溶液的介电常数降低,因而增加了两个相反电荷基团之间的吸引力,促进了蛋白质分子的聚集和沉淀。有机溶剂引起蛋白质沉淀的另一种解释认为与盐析相似,有机溶剂与蛋白质争夺水化水,致使蛋白质脱除水化膜,而易于聚集形成沉淀。 3.有机溶剂沉淀法的影响因素 (一)有机溶剂的选择在实际生产中,常用的有机溶剂有乙醇、丙酮、异丙醇、氯仿等。丙酮的介电常数小,沉淀能力强;而乙醇无毒,广泛应用于药品生产中。 (二)温度的控制有机溶剂沉淀时,温度是重要的控制指标。根据沉淀对象不同,采用的温度不同,为防止生物大分子在较高温度时发生变性,一般要求在低温下进行,同时还要考虑有机溶剂与水混合时的放热现象。 (三)pH值等电点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低。在有机溶剂沉淀时,应选择pH值在等电点附近,但是pH值的控制还必须考虑目的药物的稳定性条件,一般生产中常用缓冲液来控制溶液的pH值。 (四)离子强度在有机溶剂和水的混合液中离子强度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因为盐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能增加蛋白质或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使有机溶剂沉淀收率降低,因此当采用盐析沉淀法得到蛋白质或酶后,如需进一步用有机溶剂沉淀法纯化,一定要先透析除盐。 4.有机溶剂沉淀法的溶剂选择原则

课程设计:分离乙醇和正丙醇(详细版)

一、课程设计题目乙醇和正丙醇物系分离系统的设计 二、课程设计内容(含技术指标) 1.设计条件 生产能力:25000吨/年(每年按300天生产日计算) 原料状态:乙醇含量35%(wt%);温度:25℃;压力:100kPa;泡点进料; 分离要求:塔顶馏出液中乙醇含量99%(wt%);塔釜乙醇含量2%(wt%)操作压力:100kPa 其它条件:塔板类型:浮阀塔板;塔顶采用全凝器;R=1.5R m 2.具体设计内容和要求 (1)设计工艺方案的选定 (2)精馏塔的工艺计算 (3)塔板和塔体的设计 (4)水力学验算 (5)塔顶全凝器的设计选型 (6)塔釜再沸器的设计选型 (7)进料泵的选取 (8)绘制流程图 (9)编写设计说明书 (10)答辩 三、进度安排

四、基本要求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摘要 精馏是分离液体混合物最常用的一种单元操作,在化工,炼油,石油化工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精馏是使易挥发组分进入气相,难挥发组分进入液相,从而使液体混合物分离。本次设计任务为处理25000吨/年的乙醇和正丙醇混合物。 浮阀塔是在泡罩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的改进是取消了升气管和泡罩,在塔板开孔上设有浮动的浮阀,浮阀可根据气体流量上下浮动,自行调节,使气缝速度稳定在某一数值。这一改进使浮阀塔在操作弹性、塔板效率、压降、生产能力以及设备造价等方面比泡罩塔优越。但在处理粘稠度大的物料方面,又不及泡罩塔可靠。浮阀塔广泛用于精馏、吸收以及脱吸等传质过程中。本设计通过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工艺计算,结构设计和校核等一系列工作来设计一个具有可行性的合理的浮阀塔。 关键词浮阀塔乙醇正丙醇回流比

天然气制甲醇与煤制甲醇的区别

浅谈天然气制甲醇与煤制甲醇的区别 摘要:天然气制甲醇和煤制甲醇是我国目前主要产甲醇工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资源的短缺,煤和天然气的产量存在了差异,这就直接导致甲醇的产量和主要生产工艺的选择。本文将从天然气和煤产甲醇各自的利弊进行分析,探究甲醇未来生产道路。关键词:天然气煤甲醇利弊分析 一、天然气制甲醇与煤制甲醇各自的利弊 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甲醇以及其下游、上游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制甲醇的方法工艺也日渐增多,然而煤制甲醇和天然气制甲醇这两种工艺依旧是最主要的制造生产甲醇的重要工艺手段。这两种生产工艺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本文就从生产工艺、建设成本、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以及发展前景对这两个主要制甲醇工艺予以比较。 在生产工艺方面,煤制甲醇总体是一个气化、变换、低温甲醇洗、甲醇合成及精馏、空分装置地过程。煤制甲醇,是以煤和水蒸气为原料生产甲醇,在这个过程中得先把煤制成煤浆,通过加入碱液调整煤浆的酸碱度,使用棒磨机或者球磨机对原煤进行煤浆气化,相比之下球磨机磨出的煤浆粒度均匀,筛下物少,在这个过程中排出的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甲醇和甲醇精馏废水,这些废水可以充分利用在磨浆水;气化就是煤浆与氧气部分氧化制的粗合成气,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co、co2等有害气体;接下来是灰水处理;变换的

过程就是把co转化成h2;在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杂质;低温甲醇洗,这一过程是把制的甲醇的硫化物和杂质等脱除;甲醇合成及精馏的过程其实就是把制的甲醇进行再次净化和优化。煤制甲醇工艺整个过程相对于复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比较多,操作难度比较大,杂质多就导致甲醇纯度相对比较低,合成的粗甲醇中杂质种类和量都比天然气甲醇多,因此精馏难度也较大。天然气制甲醇的主要原料是天然气,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部分,此外还存在少量的烷烃、氮气与烯烃。以非催化部分氧化、蒸汽氧化等方法进行生产甲醇,蒸汽转化法作为应用最广的生产方法,它的生产环境是管式炉中在常压或者加压下进行的,在催化剂的催化下,甲烷与水蒸气进行反应,生成甲醇以及二氧化碳等混合气体。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一段炉采用蒸汽转化、两段炉串联工艺,可以更高效直接的生产出甲醇。这些工艺手段简单高效,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清洁燃料莫过于这种生产工艺。 煤制甲醇工艺的建设成本,从以上的制造工艺中不难看出,该种制造工艺复杂,每一道工序需要的设备比较多,成本自然而然会比较高;天然气制甲醇工艺流程相对比较简单,所需设备一般都是高效的质量保证的设备,经过工序少,建设成本不高。 在生产成本上,煤碳的消耗是固定的,它的消耗量也受设备装置和生产工艺的影响,此外煤制甲醇还需要电力的支持。煤炭、电力费用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前费用也在日益增加,根据相关部门的数

乙腈的发展现状及合成工艺简述

第27卷第3期 河北工业科技 Vol.27,No.32010年5月 Hebei Journal of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y 2010 文章编号:100821534(2010)0320210203 乙腈的发展现状及合成工艺简述 杨立彦,尚会建,王 亮,郑学明 (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 摘 要:介绍了乙腈作为一种重要的溶剂和原料在制药、化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针对乙腈的性质, 对其中的一些直接和间接合成乙腈的方法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对乙腈的应用前景及合成方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乙腈;溶剂;合成方法;工艺条件中图分类号:TQ226.61 文献标志码:A Current sit uation of acetonitrile and compendium of it s synt hesis process YAN G Li 2yan ,SHAN G Hui 2jian ,WAN G Liang ,ZH EN G Xue 2ming (College of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18,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widespread use of acetonitrile as a good organic solvent and an important raw material in the field of chemical industry ,medicine and so on ,and gave a summary report about some direct and indirect synthesis methods in regard of the properties of acetonitrile.Then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synthetic method of acetonitrile were put forward. K ey w ords :acetonitrile ;solvent ;synthetic method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收稿日期:2009204228;修回日期:2009209225责任编辑:张士莹 作者简介:杨立彦(19842),女,河北鹿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清洁能源方面的研究。 乙腈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药、合成纤维、石油化工等领域[1]。目前,乙腈未能得到充分开发,急需加快乙腈的开发利用,使之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乙腈具有较大的节电强度和偶极矩[223],因此它主要用作溶剂,大量用于烃类的分离及从植物油、鱼肝油等中分离脂肪酸。在制药工业中,乙腈用作合成维生素A 、可的松、磺胺药物及其中间体的溶剂[4]。此外,在织物染色、照明等行业中,乙腈也有很多用途[526]。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乙腈除了用作萃取剂外,在医药和科研中的应用也占有较大比例。由于乙腈在其他方面用量的增加和丁二烯抽提工艺的变化,其 作为萃取剂的用量逐年减少,而在制药和分析方面对乙腈的需求量增长较快。在中国,乙腈主要用作抽提C 4烃中丁二烯的萃取剂,以及合成医药、农药中间体[7]。 近几年来,乙腈的综合利用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已开发出的高附加值的乙腈下游产品[8],如聚乙腈的开发应用等,使乙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9]。乙腈可以通过氧化制取氢氰酸、丙二睛、乙胺类化合物等物质[10]。通过进一步加强开发工作,可使乙腈生产丙二腈早日实现工业化,为市场提供质量优良的产品[11]。 最新的分析报告显示,乙腈价格逆势暴涨。2008年下半年,大部分化工产品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幅跳水,而乙腈的价格出现了逆势上扬,从2008年中期的2万元/t 上涨到2008年年底的6万元/t ,近期更是从6万元/t 迅速上涨到了12万元/t 。

乙醇30%、正丙醇70%-课程设计

1 设计任务 物料组成:为乙醇30%、正丙醇70%(摩尔分率); 产品组成:塔顶乙醇含量》99%,塔底釜液丙醇含量》98%; 操作压力:101.325kPa(塔顶绝对压力); 回流液温度:为塔顶蒸汽的露点; 加热体系:间接蒸汽加热,加热蒸汽压力为5kgf/cm2(绝压); 冷凝体系:冷却水进口温度20℃,出口温度45℃; 热量损失:设备热损失为加热蒸汽供热量的5%; 料液定性:料液可视为理想物系; 年处理量:15000吨; 工作日:每年工作日为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进料方式:饱和液体进料,q值为1; 塔板类型:浮阀塔板。 厂址选地:马鞍山市当涂县乌溪镇 2 设计方案 蒸馏装置包括精馏塔、原料预热器、蒸馏釜(再沸器)、冷凝器、釜液冷却器和产品冷却器等设备。蒸馏过程按操作方式的不同,分为连续蒸馏和间歇蒸馏两种流程。连续蒸馏具有生产能力大,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虽然本课程设计中年处理量较小(15000吨/年),但仍采用连续蒸馏的方式。 蒸馏过程根据操作压力的不同,可分为常压、减压和加压蒸馏。本设计中,由于物料乙醇、正丙醇都是易挥发有机物,所以常压操作,塔顶蒸汽压力为大气压,全塔的压力降很小。 由任务书给定,进料热状况为泡点进料,加热方式采用间接水蒸气加热,设置再沸器。塔底设冷凝回流装置。

工艺流程设计: 图:原料液的走向 考虑到蒸气压力对设备要求等各方面的影响,选用的蒸气压力为5kg f/cm2

图冷凝水的走向 换热器内物料走壳程,冷却水走管程 3 精馏塔物料衡算 3.1 物料衡算 已知数据:乙醇的摩尔质量M A =46.07kg/kmol, 正丙醇摩尔质量M B =60.1kg/kmol X f =0.30 X D =0.99 X W =0.02 原料处理量F=(15000×1000)/(65×24×M A )=208.71kmol/h 总物料流量衡算W D F += 塔底物料流量衡算:w D F D x x x x F W --? = =208.71×﹙0.99-0.30﹚/﹙0.99-0.02﹚ =148.46 kmol/h =-=W F D 60.24 kmol/h 3.2 摩尔衡算 原料液及塔顶、塔底产品的流量和平均摩尔质量 ()B F A F F M x M M ?-+?=1x =55.89 kg/kmol ()B D A D VDM M x M x M ?-+?=1=46.21 kg/kmol ()B W A W W M x M x M ?-+?=1=59.82 kg/km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