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康金贝尔美术馆中的秩序

路易斯康金贝尔美术馆中的秩序
路易斯康金贝尔美术馆中的秩序

经典建筑评析课程论文路易斯·I·康金贝儿美术馆浅析

二○一四年十一月

The order in Kimbell Art Museumdesigned by Louis I Kahn

November 2014

摘要

金贝尔美术馆(Kimbell Art Museum,1966-1972)是路易斯康去世前建成的最后作品,完美地诠释了康的各种建筑理念。本文通过屋顶空间构成、宏观秩序、材质运用三个方面浅析金贝尔美术馆的建构逻辑。展现建筑诗哲路易斯康对空间本质的独特认知。

关键词:路易斯·I·康;金贝尔美术馆;拱顶;秩序;材料

ABSTRACT

Kimbell Art Museum is the last masterpiece completed before Louis I Kahn’s death. It interpretKahn’sArchitectural concept perfectly.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Kimbell Art Museum’s tectonic logicfrom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the vaultspacial composition,macro order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It will also present Kahn’s unique cognition of the essence of space.

Key words: Louis I. Kahn;Kimbell Art Museum;vault; materials

绪论

概述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道:“建筑的历史,在过去的许多个世纪里,只在构造上和装饰上缓慢地演变,但是最近的五十年以来,钢铁和混凝土一路高歌猛进,建造能力有了巨大提高,一些古老的建筑法则为之所抛弃。与过去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那些“风格”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了,一种属于我们时代的风格已经建立起来,这就是革命。”i而路易斯康的作品代表了20世纪建筑的转折点。功能主义,现代主义和古典建筑中建筑本体秩序在他的设计中交汇。而金贝尔美术馆无疑是康最好同时也是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它被认为是人类20世纪最好的博物馆设计之一,完美地诠释了康的各种建筑理念。那么金贝尔美术馆设计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康又是如何在这个建筑中体现他所坚持的“秩序”?这便是我希望能够在本文中进行探索和分析的。

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南部德克萨斯州沃斯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和古代美术作品。下文着重对其1.屋顶的空间构成2.建筑中的宏观秩序3.材质运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分析。

ii

1-1金贝尔美术馆平面

一、屋顶的空间构成

从布局上看,基地位于福特沃斯市威尔·罗杰斯公园东侧的一块9英亩(3.6

公顷)大小、东低西高的坡地,一二建筑整体虽由两层构成,但在主入口所在的西侧,只有一层在地面之上,而在与道路相接的东侧及建筑南北两个侧面则显现出两层的格局,这同密斯柏林国家美术馆新国的处理类似。建筑南北两侧形成两个半下沉的场地,北侧的被用作停车场和服务庭院,南侧的作为雕塑庭院。主入口位于面向公寓那的西面,机动车无法直接到达,人们必须步行进入。

双重网格是路易斯·I·康喜欢采用的形式,但却是柯布西耶几乎从不使用、密斯绝不使用的柱网布置方式。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只要使用双重网格的柱网布置,空间的匀质性就会存在潜在的奔溃。这难道不是路易斯·I·康在有意识地向破坏匀质性的方向发展吗?iii而我们可以设想,如若顶棚以相同的高度扩展,那么在水平的地面和顶棚夹持下的空间无论怎么处理都会成为均质的。但是想通过顶棚的变化,来使得均质空间有所变化的话,这种情况在高层建筑上,却只有在最上层的空间里才能实现非均质的改变,而低层的工厂和郊外的美术馆等是空间中可以有效使用屋顶形态的建筑类型。在金贝尔美术馆中,为了保护美术作品免受阳光直射,采用了使光线反射的屋顶采光方式,为了使反射均匀,采用的是圆摆曲线。使直射光反射的是设置了细小空洞的金属板,通过其空洞的光线可少量的渗透到室内。而在做金贝尔美术馆的SketchUp模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拱顶与山墙的交接出有一段小空隙,而并不是完美契合的。也就是说,拱梁的截面是变化的。由圆滚线拱剖面图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拱梁的截面是中间粗、两端细的变截面梁。那为何其外的山墙不和拱顶完全封闭起来呢?仅仅是为了形成光带采光吗?这样难道不会丢失了建造逻辑吗?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却恰好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拱梁与山墙在受力关系上并无对应。这样的刻意为之算不算是体现了其非结构理性?不得而知,然而,金贝尔美术馆的屋顶空间构成却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突破了匀质性,但又保证了其下空间的完整,富有韵律,且给人一种古典的永恒之美。

1-2 圆滚线生成原理及屋顶剖面

从平面图中来看,我们可以发现金贝尔美术馆在分离空间单元的同时,以静态的构图构成建筑整体。分区部分的平屋顶下设置楼梯、设备间。小房间等附属的功能,整体形成双重网格这一点也是相同的。这个双重网格起到使支撑屋顶的构造单元格子独立、相互分离的作用。

二、建筑中的宏观秩序

路易斯康在特灵顿犹太社区中心的设计中,开创了“亭子”的“阵列”秩序,即由方形的“亭子结构单元”阵列而成的矩形平面。而在金贝尔美术馆中,我们可以发现,“亭子”不再是方形的结构单元,而是演变成了长矩形,这与路易斯康的其他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到康的大部分作品结构单元几乎都是正方形,康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必然的效力。其中仍然包含着单元在结构和空间上的双重“自明”。在建筑外的两个拱顶将建筑与露台连接起来,他

们形成了再康的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既不属于室内也不属于室外,或者说既属于室内又属于室外,即类似于特灵顿浴室中的过渡空间。而这种秩序表现在平面上就形成了所谓的“a-b-a”的井格秩序,也即是并置。相对于耶鲁美术馆来说,在金贝尔美术馆中的“并置”秩序更为完善。同样地,康通过“结构条带”的设置将结构体系从整体中区分出来,在金贝尔中,它是一套由2英尺宽的条带纵横交织所构成的井格体系。这种从形式空间组构到结构与空间区分的秩序在地面上通过材质的划分进一步彰显。同样地,在做三维模型的过程中,我被这种双重网格所带来的秩序感所震撼。我最大的感触是,这样的双重网格秩序可以完整地应用在展览空间之中,而并不因其它空间的使用要求而有所屈从。特别是在这样的井格秩序中所形成的长矩形报告厅,以及将交通空间以及设备储存等辅助空间置于间隔条带之中保持秩序的完美这样的做法。这样的报告厅我不知道是否很好使用,但是这样的做法给我带来了启示。既然我们无法保证我们所营造的空间的完美,那么就要坚持自己设计中最本质的部分。王澍曾经说过:“有偏执的人才能成为建筑师。”我想康亦如是,正是他对他所创造的空间下的“秩序”的苛求成就了他。

三.材质运用

在一个种满冬青树、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金贝尔美术馆的外部表现得有些严肃,建筑的外观处理得简朴而娴静,同时其拱顶带有古典建筑的影子,仿佛看到了宏伟的拱门和罗马式建筑的拱顶。同时又给人一种永恒感。康在美术馆中展现了其个人对于建筑材料的偏好:将混凝土柱和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求。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没有过强的对比,所形成的空间质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

“Natural materials have a way of blending together.”—Louis I. Kahn 康首选简单的形式和天然材料。为了实现宁静和优雅的金贝尔感,卡恩选择了相互补充的语气和表面材料:石灰,水泥,白橡木,金属和玻璃。朴实无华,这些材料的质地由它的变化显示了其本质。拱顶以及墙用钢筋混凝土。成品钢材则用在窗户和门框,电梯和扶手,以及在厨房里,和工作室以及暗房中。结构条带和间隔条带用石灰华大理石铺装,其余地面则铺上橡木地板。

这样可以看出康对材料的选择毫无疑问是考虑了与环境相融合的因素,同时,

温润的木质地板则和冰冷的混凝土墙面形成对比,同时在视觉上强调了地面的水平延伸感以及墙面的垂直向度。

i(法)勒·柯布西耶著,杨至德译,《走向新建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p16

ii汤凤龙著,《“间隔”的秩序与事物的“区分”》,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p94

iii汤凤龙著,《“间隔”的秩序与事物的“区分”》,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p60

路易斯康_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报告文案

我读路易斯·康 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级建筑学何安祺 2009020142 这个男人,神秘、富有诗意,多情又浪漫,才华横溢。 “Between the idea And the reality Between the motion And the act Falls the shadow.” 这首小诗来自于约翰·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一书, 其中引用了康的一首诗。就像书里引用的这句诗一样,康是充满矛盾的人。他太过于强大了,他的建筑和他本人,都成为了一种精神,给我带来感动。 路易斯·康——这个4岁随父母从爱沙尼亚迁居美国的犹太人,其貌不扬,年幼时脸上烫伤的疤痕伴随他终生,加之不善交际,致使他没有通过杰奎琳·肯尼迪的“面试”,在大项目上败给了衣冠楚楚、善于交际的贝聿铭;大器晚成,五十岁以前,别人都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年届六十,他为宾州大学设计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忽然被人奉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佳作;命运多舛,虽然成了名,却因工作缓慢项目寥寥,印度、巴基斯坦客户的毁约又导致他背负重债,不久,他在纽约中央车站的洗手间里,死于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尸体两天无人认领。当一切似乎都画上句号之后,2004年,他的私生子纳撒尼尔·康拍摄了名为《我的建筑师:一个儿子的追寻旅程》这样一部纪实电影,人们才知道,路易·康,长时间地,在三个家庭之间周旋……作为建筑师的康,作为父亲的康,重新在公众的视野里出现。 在现代建筑史上,路易斯·康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师。他改变了现代建筑由其几何形体带来的生冷感,在静谧和光明之间寻求一种“道”(或者我们理解为秩序,order),赋予普通的材料触感和视觉效果。康的建筑在光影之间产生了令人愉悦和惊奇的诗意,反而却像是它们已经恰如其分地在那里很久了,与周边很好的融为一体。相比之前的现代建筑师们,我认为康更强调“人性”,更全力的在表达人性,他留下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建筑,也都验证了这一点。 在康的作品之中,我最欣赏的是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我觉得它是那种带有古典味道的现代建筑。之所以欣赏,并不是因为我能很好的读懂、理解它,相反,我是在一种缥缈的意识

路易·康的金贝尔美术馆与安藤忠雄的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构成同异比较试析。

路易·康的金贝尔美术馆与安藤忠雄的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构成同异比较试析 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在这样做的同时,康也流露出对建筑所在地段的关注与尊重。安藤忠雄设计的福特沃斯现代美术博物馆是一座收藏抽象主义艺术作品的博物馆。它坐落在得克萨斯州福特沃斯市文化区内,占地44000m2,并且邻近路易斯·康设计的金贝尔美术馆。 共同点关键词: 一、光 路易斯?康曾经认为:光,是人间与神境相互对话的一种语言,并且是人性与神性共同显身具象化的领域。由康所设计的金贝尔美术馆也许可以为人们解读出康的建筑作品里所蕴含的“对话”情节。同样的,安腾忠雄也喜欢更多的采用自然光,他曾说过,“在我的作品中,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他用光来展现建筑的美,以及其拥有的底蕴与文化。 二、混凝土 康在此展现了其个人对于建筑材料的偏好:将混凝土柱和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求。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没有过强的对比,所形成的空间质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安藤忠雄则更多的表现出对混凝土的钟爱,其建筑业同样的喜 欢表现为裸露的空间,其更被被称为了“清水大师”。 三、空间 在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峻峭,建筑的外观形象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象。安腾同样希望它的建筑超越几个大小上的物理界限,希望唤醒人们身体中对生活的感觉。并且在金贝尔美术馆与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中,均采用

将建筑材料裸露的变现手法。 四、建筑形态 金贝尔美术馆从侧面看重复的6个拱顶,尽端的是一个门廊,连续的拱顶以相同的格调重复出现,构成空间主体的薄壳被采光中庭和可以灵活变动、拆换的展板所分隔。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由6个矩形的混凝土盒子所组成,每一个都覆盖着玻璃的表皮,被排列成平行结构。建筑东面是一片开阔的水庭园,茂密的树林庇护遮挡了博物馆,使其免受基地东南角繁忙嘈杂的交通影响。 异处关键词: 一、屋顶 金贝尔采用穹隆式屋顶,采用穹隆式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引入室内。而福特沃斯现代美术建筑馆筑高两层,屋顶平缓轻盈,其高度与康的金贝尔美术馆的筒顶一致,建筑一层是公共空间、临时展厅、教育办公用房;二层则是永久收藏。这些体块在与外部水面及绿化协调的同时,内部也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并为创造一种人的精神家园提供了可能。 二、处理 路易·康在金贝尔美术馆力图通过制造公园,雕塑庭院等一系列来引导建筑的室外空间,而安藤忠雄的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则是完全通过简单的混凝土来变现空间的形态。 三、风格 两个美术馆同样运用混凝土啊,金贝尔美术馆表现得是一种古典建筑,而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则是表现的现代建筑,两种风格截然不同。 总结: 金贝尔美术馆和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座均落于德克萨斯州的福特沃斯,那是一座富足的城市,拥有相对悠久的历史,高校和其他的文化权利。在建筑中,清水混凝土上的光起着空间引导的作用,光引发空间的节奏感,室内空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丰富的表情。这种以洗练、平易的方式去表现光空间的手法,表现出建筑师沉稳的设计理性。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造背景 时间:1966年-1972年 地点: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市 概况: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位收藏家。金贝尔在沃思堡市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金会来建造一个收藏馆。他希望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1966年由基金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金贝尔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一直到1969年中期才开始破土动工。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 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在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峻峭,建筑的外观形象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 象。路易斯*康在此展现了其个人对 于建筑材料的偏好:将混凝土柱和 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 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 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 求。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 没有过强的对比,所形成的空间质 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在这样做的同时,路易斯*康也流露出对建筑所在地段的关注与尊重。 路易斯·康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之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一种“人—美术—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促动的环境效果。美术馆建筑物的外观严谨、对称,在内部,建筑上部为尺度较高大的半筒形式,并且采用了穹隆式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引入室内。顶部起到自然光漫射入内的作用,呈现出空间的丰富性和新颖性。空间中充满活跃生机,光弥漫其间,连续的拱顶以相同的格调重复出现,构成空间主体的薄壳被采光中庭和可以灵活变动、拆换的展板所分隔。在九米多长的空间中行进,可以体味空

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及理论

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及理论概述 《路康建筑设计哲学——路康建筑设计论文集》(王维洁)读书笔记 Frank.L 路易斯康的建筑,以其永恒的气质,史诗般的叙事,理性的秩序和严谨的建构逻辑完成着其作为“建筑”的最为本体的表达。从萨卡尔生物研究所到达 题。 年在集》 《也因此在本文发表之后,康也多次针对本文的若干观点予以澄清、补述与修正。“Oder”是康所有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也最为重要的出发点,许多学者把它译为“秩序”,然而康的原意不是“秩序”,也为了别人做秩序解,他很不高兴,并且公开澄清:“经常,人们提及“order”均意指秩序(Orderliness),然而这和我

说的Oder完全不同。我的意思不是秩序,因为Orderliness和设计有关,却和Oder无涉。Orderliness和Order一丝关系也无。它只是一种关于存在的理解状态,以及关于存在之感的一种感知。由于某些学者提到康的”Order”是一种“存在的意志”,康在此继续加以澄清:“由它,人可以感知某物存在的意志。这种存在的意志,我们可以说是存于一种形式,存于一种需求,人可如此 的”1961年《 ” 自然无意识,自然不在乎夕阳之美。 每次思考康之所谓“order”,总是不可遏止的想到老子。如果我们承认有终极的真理存在,承认真理可以跨越国家,跨越文化的界限,是不是有可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康之所谓“order”和老子在《道德经》里的“道”其实是同样

的一种存在。不可言语,不可解释,不可触摸,不可度量,但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二路易斯康的自然论 在路易斯康的眼中,创造的出发点和最终评判的依据不是任何大师的言论或者作品,而仅仅是创造是否遵循了“Oder”,一切是否宛如自然所造之物: 然” 践。 “只 产生的,建筑是物质的,而建筑师是人,人如何进行着“人”的创造,并与物质的本性相和谐,从而让建筑获得自然造物般的永恒气质就是康的设计哲学的原动力。 三路易斯康的灵魂论

金贝尔美术馆资料

金贝尔美术馆 1外观《金贝尔艺术馆位于一个绿树成阴的公园内。建筑平面呈n字形,其西面开口朝 向公园绿地。n字形平面凹入部分铺满沙砾,上面是一片棋盘式的小树林,状如公园的绿化嵌入博物馆之中,使公园与博物馆两者的环境浑然一体,相互通融。然而,树林下的沙砾铺地却又不同于周围的公园草坪,它暗示着这里已进入博物馆的入口广场,公园内的步行观众由此抵达博物馆入口用彩印图片。连续平行的拱壳造型看似简单,灰白色的变质岩板填充在混凝土的拱形框架之中显得异常朴素,整个建筑犹如德克萨斯州大地上平凡的谷仓,给人以自然质朴的美感。》彩图俯视用文字 建筑的外观形状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 给人以刻板的印象。 2.长条型的圆拱:2100x22英尺(30.48x6.7m),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 构。每个拱单元由四个2英尺(0.61m)见方的柱子支撑,这样一来平 面的展览空间内没有柱子出现,为室内布局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两 拱之间是混凝土平板,平板下面是布置通风管道和轨道灯的位置。

此图用来手绘

经过多方案的比较,康在每个拱壳中间,做了一个0.9米的通长天窗。天窗下面铝制穿孔把反射板顶棚呈人字形造型十分优美。这样使展室内既得到柔和的自然光,又避免了眩光的 困扰。康设计的是一套双向反射系统,透过拱壳沿顶端槽孔安装的透明天窗,天光和阳光会洒在一组有穿孔金属装置散发出了自身的光芒,然儿大部分的光线还是被反射到了混凝土拱壳的底侧,然后由此反射到绘画展品上。这样使展室内既得到柔和的自然光,又避免了眩光的困扰。同时康还在拱壳与山墙交接处设计了一条细长的弧形采光带。这给建筑朴素的外观增添了一分细腻,又使拱顶产生一种悬浮感,室内也因此而显得生动。 康还设计了三处光井,使观众参观时处在室内室外变换着的视觉感受中,由此而消除了疲劳。

解读路易斯康的空间构成

解读路易斯·康的空间构成 【摘要】路易斯·康(1901—1974)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主义美学的标签,他的观念改变了美国建筑的方向。他的建筑空间构成体现了20世纪建筑的空间演变历程,他注重灵感,善于运用光线和空间,纯朴的材质,他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从功能出发,应关注空间中人的活动特点,他的建筑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即使是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他的价值也是日久弥珍的。 关键词:路易斯·康,20世纪,形式,空间 Abstract:Louis Isadore Kahn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practicer、aducator and thinker in 20th. His architecture has already been the remark of modern design aesthetics,his idea has changed the direction of American architecture。The space composition showed the journey of the envelopment of space in 20th..he paid much attention of inspire,he was good at using light show space,he often used simple material,his idea was appearance should be from function,the designer shoule pay attention to the activities of people in using space,his architectural method influenced the architects from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even in this divercity modern times,his value is also more and more valuable. Key words: Louis Isadore Kahn. 20th ,appearance, space 一.路易斯·康生平简介 路易斯·康(1901—1974)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主义美学的标签,他的观念改变了美国建筑的方向。 路易斯·康1901年出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35年在费城开设设计事务所,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7年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路易斯·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

路易斯康的建筑观及建筑生涯分析

路易斯康的建筑生涯及建筑观评析 他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大器晚成的他五十多岁时才真正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建筑作品通常是在质朴中呈现出永恒和典雅,而这次在莱斯大学的讲演则阐述了建筑应该怎样在反映人类对本质的思考过程中创造的奇迹;他在演讲时提到的光明与阴影,与他在建筑作品中善于把握光的作用一样,都启发着人们对存在和哲理的思考。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可以感知建筑学的真谛——对超越物质与技术而存在的人类的梦想的表达。 路易斯·康简介及建筑生涯 1:自大萧条到二次大战间的康 1924年毕业之初,路易斯·康在费城城市建筑师丁·莫里特的事务所里从事1926年费拉德尔菲亚建城150周年纪念的规划设计工作。1928年,他到欧洲游历,又到保罗·克累特的事务所里短暂地工作了一段时间。总的状况,是一名"静悄悄"地工作的建筑学硕士,默默无闻。许多与康同时代同命运的人,竭尽所能地去迎合"国际建筑"新潮流。然而,路易斯·康,并没有简单地皈依到现代运动的大旗之下。他被勒·柯布西耶的作品所触动,那轻灵简洁的工业化材料,抽象的几何形,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计划,使他大为惊讶。但是,由Beaux-Arts体系造就的康,其整个精神仍然归属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筑艺术。 1935年起,路易·康开设了独立的事务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后和乔奇·豪,奥斯卡·斯东诺洛夫等合作开设事务所。自大萧条时期,与一些城市规划工作者,如克莱仑斯·斯登,亨利·莱特等人建立起来的友谊,也使路易斯·康有机会从事一些城市开发性设计。在将近20年的经历中,他的生活是一段并不令人羡慕的苦斗。 战时,全国的建筑活动也都为战争服务。材料使用有相当严格的限制。斯东诺洛夫、豪、康等合作,在费城、华盛顿特区和宾州的其他城镇设计建造过一些公共住宅。路易斯·康也还为一家制造厂商设计过成批生产的"战时房屋",但没有得到投产的机会。 建筑师这一另外行欣赏的职业,于某些真正有所追求的建筑师而言,决非那种东抄抄西凑凑而财源不竭的行业,认真创作的建筑师,于任何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一样,总面对着其味无穷的探索,然而也常常是苦乐参半,或者说这种无穷的探索根本就是一种五味杂陈的合剂,甘苦何须一辨?路易斯·康的早期奋斗,正是这一类型建筑是相当典型的生活经历。也许,正是这段经历,使康在50年代飞速步入了名建筑师的行列。 2:50年代脱颖而出 历经30年的摸索与彷徨,路易斯·康终于在自己的事业中迎来了转折点。人们把耶鲁大学艺术化浪的扩建项目,视为康的成名之作。在纽黑文这座大学城中,时至路易·康接手这一项目时,新建筑并不多,它象哈佛大学那样,充满着英国剑桥、牛津一样的学院气息,建筑亦然--古老灰黯的石材建筑,厚重的历史形式和体重,从哥特、维多利亚到折衷主义。在如此浓郁的历史主义环境中,康的设计显得十分拘谨。沿教堂街的立面,他小心翼翼地使之与原有的建筑在色彩、表面质感以及线面划分上保持统一,在建筑细部处理上简陋、粗糙,地位谦卑。从这一侧看,扩建部分犹若狗尾续貂。然而,在室内和面向室外展坪、绿地的另一侧,康大胆地运用了钢和玻璃以及流动空间、三角形密肋楼盖结构外露等典型的现代手法。在室内,他首次以一些简单几何形作为空间构图的"元"。那融结构、空间构图、装饰和设备管线与一体的三角形密肋楼盖,把勒·柯布西耶的朴野主义,奈尔维的装饰性结构等手法--现代建筑运动中最

路易斯康_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报告

我读路易斯·康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级建筑学何安祺 2009020142 这个男人,神秘、富有诗意,多情又浪漫,才华横溢。 “Between the idea And the reality Between the motion And the act Falls the shadow.” 这首小诗来自于约翰·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一书, 其中引用了康的一首诗。就像书里引用的这句诗一样,康是充满矛盾的人。他太过于强大了,他的建筑和他本人,都成为了一种精神,给我带来感动。 路易斯·康——这个4岁随父母从爱沙尼亚迁居美国的犹太人,其貌不扬,年幼时脸上烫伤的疤痕伴随他终生,加之不善交际,致使他没有通过杰奎琳·肯尼迪的“面试”,在大项目上败给了衣冠楚楚、善于交际的贝聿铭;大器晚成,五十岁以前,别人都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年届六十,他为宾州大学设计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忽然被人奉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佳作;命运多舛,虽然成了名,却因工作缓慢项目寥寥,印度、巴基斯坦客户的毁约又导致他背负重债,不久,他在纽约中央车站的洗手间里,死于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尸体两天无人认领。当一切似乎都画上句号之后,2004年,他的私生子纳撒尼尔·康拍摄了名为《我的建筑师:一个儿子的追寻旅程》这样一部纪实电影,人们才知道,路易·康,长时间地,在三个家庭之间周旋……作为建筑师的康,作为父亲的康,重新在公众的视野里出现。 在现代建筑史上,路易斯·康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师。他改变了现代建筑由其几何形体带来的生冷感,在静谧和光明之间寻求一种“道”(或者我们理解为秩序,order),赋予普通的材料触感和视觉效果。康的建筑在光影之间产生了令人愉悦和惊奇的诗意,反而却像是它们已经恰如其分地在那里很久了,与周边很好的融为一体。相比之前的现代建筑师们,我认为康更强调“人性”,更全力的在表达人性,他留下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建筑,也都验证了这一点。 在康的作品之中,我最欣赏的是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我觉得它是那种带有古典味道的现代建筑。之所以欣赏,并不是因为我能很好的读懂、理解它,相反,我是在一种缥缈的意识

路易斯康作品分析

建筑师背景 路易斯?康:是20世纪建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 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 主义美学的标签,他的观念改变了美国建筑的方向。 康从早年的作品犹太教堂起,就显现出对”砖”的独 特偏爱。他对建筑环境和场所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认为“一座建筑在它存在于纸面上之前,就已经存在 并表达着自身的愿望”。康的作品的形式感非常强烈, 他认为组成远古时期建筑的基本元素是最基本的, 也是永恒的。在他的作品中,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 是基本几何形的运用。 路易斯?康,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35年在费城开设设计事务所,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7年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路易斯?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独特的约束性。其著作有《建筑是富于空间想象的创造》、《建筑?寂静和光线》、《人与建筑的和谐》。 建筑概况 萨尔克研究所是由乔纳斯?萨尔克(Jonas Salk)博士——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发明人——出资建立的一所旨在研究基本生命原理的机构。在这里,生物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可以相互合作,在更广泛的领域协同探索人类发展中的医学问题。1960年,萨尔克邀请当时已经颇为知名的路易斯?康来主持设计, 工程至1965年完成,最终成为路易 斯?康的代表作品之一。 研究所坐落于加州西海岸的拉? 霍亚(La Jolla,California),静静的俯 瞰着太平洋。设计最初包括三个部分: 实验室、社区中心、宿舍区(图3), 可以容纳57名教学人员及850名科 研工作者从事研究,但最终只有实验 室部分建成。康的设计由两座对称的 实验楼组成,每栋建筑6层,包括3 层实验室和每层实验室上方的设备 层。中央是被称为第五立面的研究所 庭院,一座大理石的广场,中央一条 水道穿过,充满了仪式的纪念性。面 向中央庭院的是许多独立的小塔楼, 作为科学家独立的工作室,成为康 “指数空间”的代表。萨尔克研究所 是路易斯?康成熟时期的作品,在这

关于美术馆画廊运营模式的分析.doc

关于画廊、美术馆运营模式的分析 目录 一、画廊、美术馆运营模式 二、关于当下美术馆经营建议 一、纵观整个中国商业画廊及美术馆运营模式,大体可分类为三种:1、传统粗放式经 营。2、创意精细化分类交易。3、金融艺术品平台操作交易。 (1)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门面较小,成本低,操作简单。市场定位较低。主要针对于普通消费群体,完全商品化的经营概念使其远离真正意义上的画廊、美术馆概念。但是,其投资小、风险低的特点。被广大青年创业者所青睐。 (2)创意精细化交易。原创艺术品收藏与买卖、商业展览及销售、画家代理与包装。此类经营模式已经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画廊及美术馆概念。画廊、美术馆经理人本身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与销售渠道。与藏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画廊以较低的价格从画家手中拿到作品。经过短期的展览及运作,卖给其他藏家或者是企业、政府等拥有较强购买力的目标群体。其特点,投资成本过高、运营周期长、风险大、地域影响特别大。真正能够盈利的基本分布于一、二线城市。 (3)金融艺术平台操作交易。一种完全金融化的交易。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来运作。投资人、媒体、权威评论人、拍卖会缺一、大量的藏家信息缺一不可。拿到作品后,制定详细的运营方案,经过长期的媒体炒作。全国预热拍卖巡展。最终拍卖出手。此类运作模式,在未来三十年内必将成为各大美术馆运营首选。2010年,北京公司以20万元的价格购得吴冠中《龙须岛》1976年作品,经过长达两年的团队运作,最终于2012年5月13日,北京传是春季拍卖以750万元的价格成交。 二、关于当下美术馆经营建议 当资本市场开始分享艺术市场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之时,艺术市场与经济总体,尤是投资市场的并联性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企业形象部分:找准市场定位,做好企业VI的形象以及产品方面的宣传。制做相关企业宣传物料。 (一)日常经营模式:除必要的展览销售之外。做好必要地企业形象及产品定位的宣传。针对于作品的性质,寻找准确的目标消费群体,发挥公司本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维护客户关系,强化销售人员的公关意识。保证后期的持续销售。必要时,成立专门的客户艺术品收藏交流会。定期举办相关的主题艺术沙龙。已达到藏家的持续购买力,以及以老带新客户持续的扩大。亦可承接第三方大型展览活动,以及企业展示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