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竞争全业务的优劣势

中国移动竞争全业务的优劣势
中国移动竞争全业务的优劣势

中国移动全业务竞争的优劣势

单业务运营商向全业务运营商的转型不是简单的选择,而是电信业面对电信宏观大环境的变化和业务技术重大变革的唯一出路与最佳战略决策。无论是为了降低资本开支和运营成本,还是为了新业务、新商务模式,都需要考虑融合。融合是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推动行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要源动力,是行业创新和转型的主旋律。

下面分析一下中国移动在全业务运营商转型中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

◎拥有全球最大的移动网络和最大的移动客户群体。中国移动有基站30万个,用户超过4亿。

◎具有丰富的移动网络运营经验。从连续几年的业绩来看,中国移动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能力。在新业务领域,中国移动及早开展了互联网尝试,通过动感地带的有效营销,集结了大批新生用户。

◎公司品牌影响力强。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企业的客户服务和客户感知度较好。

◎拥有大部分移动业务高端客户,综合竞争实力绝对领先。根据运营商的半年报,中国移动2008年上半年用户ARPU为84元,中国联通上半年GSM业务ARPU为

43.6元,CDMA上半年ARPU为

52.7元。

◎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经营效率高。2008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运营收入为

1964.60亿人民币,利润为548亿人民币。

◎拥有自主创新的3G民族品牌TD-SCDMA。

◎中国移动合并铁通后,将加速发展宽带业务。

◎国家对TD采取了保护和优惠政策。TD用户不纳入“号码可携带”范围,即“只许进不许出”,而其他号段的用户均可实现跨网、跨公司的携号转网。

◎TD资费优惠政策出台。从9月起,中国移动首先在广州、深圳、天津3个城市开展TD资费方案试点工作。此次推出的TD新资费套餐包括企业套餐、家庭套餐、中小企业办公总机套餐、校园卡套餐四类。与以往TD资费标准相比,市场更加细分,并有不同程度优惠。

◎新业务收入增长抵消ARPU走低。分析中国移动业绩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增值业务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据中国移动财报,目前中国移动包括短信在内的增值业务收入已达到约530亿元,接近总营收比例的27%。

◎提前应对非对称管制政策。中国移动早在2006年就着手准备,在国内运营商中第一个推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积极推进农村普遍服务、“红段子”等几大社会责任工程。中国移动对非对称管制的应对研究也比较充分。合并铁通,承担自主创新标志性项目TD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削弱中国移动的领先优势,但也会为非对称管制政策的制定增加更多障碍。◎奥运会出色表现,彰显企业形象。

(二)劣势

◎在固定宽带资源,尤其是最后一公里以及互联网骨干网资源方面较电信和新联通具有明显劣势。

◎重组前,仅限于移动业务,基于全业务的新业务发展空间受到抑制。

◎TD-SCDMA产业链需要进一步成熟。TD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网络,还有业务应用方面(缺乏相应业务支持)。TD终端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包括手机散热性、终端耗电量大、经常死机。TD-SCDMA标准的3G手机与WCDMA标准以及CDMA2000标准还不兼容,因此,即使用3G手机也无法实现完全自由的“全球漫游”。在TD-SCDMA终端方面,无论是终端的功能、质量,还是价格以及对

于特色业务的支持,都还无法满足大规模推广的要求。TD终端存在“品牌知名度低、性能不稳定、界面不友好”等问题,造成客户体验不佳。

◎号码可携带政策可能造成客户流失。“携号转网”是指允许用户保留电话号码,变更运营商的网络服务。实现了“携号转网”之后,如果保留现有的资费标准,用户肯定会向网络覆盖好的运营商流动,但如果为了扶持弱势运营商而允许他们采用较低的费率,用户又会流向资费更低的运营商。

2008年9月4日,工信部下发的关于推动“号码可携带”的文件到达天津和深圳两地通信管理局。“携号转网”一旦在全国铺开,必然使得目前我国运营商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有资料显示,号码可携带转网将会对中国移动35%~40%的客户产生影响。

◎单向网间漫游政策抹平了运营商之间网络质量的差距。目前的中国移动,一是网络覆盖好,通话质量高;二是客户对号码有相对的依赖性。在全业务竞争环境下,这些优势将明显降低甚至不复存在。比如单向网间漫游,就是竞争对手的用户可以在没有其信号覆盖的地方,使用移动的网络。移动必须向竞争对手开放网络,竞争对手向移动支付一定的网间结算费用,也就是漫游费。但在没有移动网络覆盖的地方,移动不可以使用竞争对手已有的网络。这将使运营商之间网络质量的差距趋于零。

◎与中国电信共享站址。中国电信有

8.5万个基站,大部分与中国联通共站,而中国移动基站达35万个。国庆节后,工信部和国资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要求在10月1日开始施行。该通知强调,“杜绝同地点新建铁塔、同路由新建杆路现象;实现新增铁塔、杆路的共建;其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比例逐年提高。”其中有四项具体要求:

“已有铁塔、杆路必须共享;新建铁塔、杆路必须共建;其他基站设施和传输线路具备条件的应共建共享;禁止租用第三方设施时签订排他性协议。”由于竞争对手的建网和建站成本低,在价格竞争方面,中国移动将处于弱势。

◎中国移动“为C网买单”。国资委决定直接从中国移动以网间结算的名义划拨500亿元给中国联通,也包括中国电信的网间结算费用。这笔资金有助于

减轻中国电信购买C网的资金压力,同时联通也可获得资金进行无线网络建设。◎国家规定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后,其宽带业务只能依靠铁通自有资金,而不得受其他任何支持。这意味着电信重组完成后,中国移动受到的非对称管制也许并不只是手机领域,还很可能从移动业务扩展到宽带业务,给中国移动的发展带来很大阻力。

中国移动如何应对全业务竞争的挑战

中国电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EV-DO这一准3G招标,将在3年内发展1亿用户,且希望定位于中高端来拉动新业务运用。

新联通更自信在3G牌照发放后,依托成熟的WCDMA标准成为中国3G的带头大哥。

相比之下,目前中国移动的TD仍旧不够成熟,并且在二期扩容中只计划增加8000个基站,少于一期建设的

1.5万个基站。

从宏观经济发展方面来看,目前要保持一个好的经济面是不容易的。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日益趋缓基本已成定局,经济形势的变化势必会影响整个电信业的发展,电信行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企业长期以来高速增长和高利润的情形也会逐渐发生变化。特别要强调的是当新的竞争格局形成以后,中国移动的高利润率将成为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竞争的焦点。中国移动应认真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把压力变为动力,在逆境的磨练中升华。

(一)发挥中国移动自身特长进入固话领域

从全球看,固网向移动发展是趋势,反向渗透少有,因此,移动不应在固网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来发展固网话音业务。主要原因是:

固网投资规模巨大,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移动业务的利润率高;宽带的ARPU与移动的ARPU相近。所以,对于重组后的中国移动来说,全业务运营的方向不应再将固网语音作为重点,而是将宽带与数据业务的发展作为转型重点;加速对固话的语音替代,不断提高话务量的市场份额。要把重点放在宽

带、多媒体信息、B2C上,也就是企业对个人消费者上面。另外在技术上,中国移动现在已经完成了核心网的IP化改造,可以真正地实现FMC。

虽然中国移动的固网资源相对薄弱,但是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的出现将给中国移动带来新的机遇。当前,中国移动10个城市的TD-HSDP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的高速下行分组接入)已经能够提供1Mbit/s以上的传输速率,并且正在准备TD-SCDMA二期网络建设工程,其移动网络在数据传输能力上可以和ADSL一较高下。因此,中国移动只需要进一步加大TD-HSDPA的覆盖范围,就能够提高移动网络的数据传输能力,与中国铁通的固网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具有移动特色的全业务。

(二)发展3G的同时进一步发挥2G的优势

电信重组的目标之一是大力推动自主创新,这与TD发展血脉相连,因此,现在中国移动反而处于一个更有利的政策环境,只要通过有效的经营手段,实施“蓝海战略”,就能够实现业绩更大幅度的增长。变双网为一网,新移动在重组后,将获得一张TD-SCDMA的牌照,并在政府的要求下,在2008年底前完成80个城市的TD覆盖,在3年内发展1亿TD用户。

中国移动在一期建设上采取了完全独立组网方式,即TD网拥有独立的核心网、无线网、网管系统、计费系统,甚至业务平台。到二期将完全使用融合策略,即让TD与2G网实现共享核心网、计费和业务平台。TD二期建网投资规划在300亿左右。与此同时,新移动将投资1100亿用于建设GSM网络,目标是增加GSM网络一倍的载频,基本扫清城市死角,并基本覆盖农村家庭。

(三)向TD核心业务(移动互联网)全面推进

全业务运营的主要工作是推动移动网和互联网的融合。今后要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尽早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要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加快“移动业务互联网化”和“互联网业务移动化”的推进步伐,着力探索新型的合作模式和赢利模式,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无线接入网作为未来全业务运营的重要接入网络,也在向ALL IP演进。

基于IP技术的无线接入网可以有效融合2G/3G、WiMAX、Wi-Fi等多种无线接入手段,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体验,并将以高带宽、高传输效率、高

QoS保障等特性,为未来移动宽带业务的发展保驾护航。中国移动要把目标对准低收入人群和日益增长的宽带互联网与移动连接等方面,适应移动用户增速减缓的情况。

(四)开展TD-LTE(时分双工)测试,快速向LTE演进

从技术演进的方向看,GSM/EDGE与TD的演进方向同为LTE,而且LTE将在2010年开始试商用,GSM/EDGE网络完全可以直接升级至LTE。目前,TD-LTE 还缺乏芯片组支持,高通以及其他芯片制造商正在就TD-LTE和LTE FDD开展工作。今年2月的巴塞罗那移动世界大会上,中国移动、沃达丰和Verizon Wireless宣布LTE长期演进技术的测试涉及TD-LTE(时分双工)和LTE FDD(频分双工)。三家携手合作将促进LTE技术变得廉价并普及,且用户在不同国家间漫游不需要更换手机。比如,Verizon的美国用户访问中国时,他的手机芯片组都会支持TD-LTE和LTE-FDD。中国移动计划2010年组建TD-LTE示范网。中国移动希望与产业各相关方不断扩展合作范围,也希望各相关方加大研发力量,同时加大对终端芯片等薄弱环节的研发及产业化投入,共同构建完善产业链。加强终端一致性标准的推进,确保相关国际标准年内完成,保证产品开发速度。中国移动将制定TD-LTE产品路标和设备规范,保障TD-SCDMA投资的充分利用,解决TD-LTE面向应用的相关问题。相信在政府的领导下,TD产业链一定会赶上国际上其他主流标准的产业链。

(五)推动双模终端的发展,这是TD成功的关键

中国移动的TD到今年8月底拥有

17.5万户用户,其中社会测试用户为

10.4万,奥运专用用户为6万,试商用用户仅为

1.1万,年底前,十城市TD用户的目标将达到40万户,对于中国移动来说,这也许是一个短期内“比较理想”的数字。中国移动已经邀请埃森哲为中移鼎讯重新设计架构,这与TD终端集采密切相关。中国移动将通过与宏达电子合作,率先在中国大陆市场推出Android开源手机(这款被称为“可能成为苹果公司的梦魇”的手机来自于三家公司的合作:

制造方为台湾的宏达电子,运营方是T-Mobile,操作系统Android来自于谷歌,通过该手机操作系统,可以掌控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入口),该款手机支持中国的TD-SCDMA 3G标准。而移动用户终端的替换,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做好有价值客户的保留和有价值潜在客户的发展工作中国移动目前正面临ARPU逐步下降的困境,如何在全业务发展初期迅速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业务尤为重要。有价值客户和有价值潜在客户是中国移动收入与利润的主要来源。今后,要逐步改变过去那种将客户划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的做法,要根据客户的贡献大小将客户按照高价值、有价值、次价值和负价值划分,进而优化各种优惠捆绑政策,提高营销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加科学合理地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中国移动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有价值客户的保留和有价值潜在客户的发展上,抛弃那种盲目的、大规模的、不计成本的、片面的追求市场占有率的做法,尽可能提高有价值客户的离网成本。不能为片面追求客户数量做大面积的资源倾斜,要把资源用在对企业最有价值的地方。

(七)高度关注集团客户和家庭客户市场

电信重组后,三家新的全业务运营商将在企业客户群的规模上展开激烈竞争,如何维持现有的企业客户群,并在新的企业客户市场中占据制高点,需要对竞争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竞争对手可以做固话移动绑定业务包,重组后的新移动可以提供什么服务来吸引客户?新移动是否需要去弥补企业固定接入及话音这部分的服务?如何攻克新移动在最后一公里接入的技术难题?只有妥善处理好这些转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找出限制自身发展的“短板”,扬长避短,才能在新竞争环境中占据主动,才能站稳脚跟,实现企业新的跨越和新的崛起。中国移动的移动网络资源优势明显,但是固网资源异常薄弱,而中国铁通也只有2000多万用户,且其网络资源多集中在发达地区和交通枢纽地带。中国移动最大的“短板”是数据传输能力不够。因为全业务运营不是简单的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捆绑,而是语音、数据、增值业务的综合运营。虽然中国移动已基本解决了基站接入和中继传输的问题,但受前期市场战略方向和产业政策的影响,公司在接入传输的整体资源方面与其他运营商差距较大。随着全业务运营的持续,大企业客户带给运营商的价值更大。目前,中国移动和其他运营商相比在大客户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铁通的固网资源和中国移动的移动

业务捆绑虽然会提高新中国移动大客户方面的竞争能力,但要与新中国电信、新中国联通抗衡,还需要一段时间。

(八)通过创新,加强需求识别能力,努力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我国电信运营商亟需加强需求识别能力,通过细分用户市场,准确识别个人、家庭和集团客户需求,设计针对性的创新型产品。比如针对个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的领域由原来以生活消费为主,逐步向媒体、娱乐及金融等领域扩展,不断做精做优手机音乐、手机商务等新业务。针对家庭客户,提供满足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家庭理财等生活需求以及家庭监控、信息家电等实时监控需求的综合信息应用需求。针对集团客户,满足其扩展自身业务、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运营成本以及提升企业形象的信息化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一体化信息化解决方案。

(九)因地制宜,打造核心竞争力

由于中国移动与中国铁通在各地的市场发展、网络资源、渠道资源等方面参差不齐,中国移动在与中国铁通合作运营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本地特点,考虑区域差异,实施因地制宜的全业务经营策略。在北方特别是东北等铁路网发达且中国铁通发展较好的地区,双方可以在业务拓展、渠道进入等方面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在东部以及广东等中国移动经营状况良好而中国铁通经营薄弱的地区,则应该以中国移动为主,加紧对全业务市场的占领。

(作者单位:

中国移动xx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移动通信差不多成为通信领域中最活跃得力量,它得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固定通信.截止到1999年底,全球移动电话用户已超过45亿.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得潜在移动通信国家,当年用户规模为4324万,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全球第三.新世纪,我国移动通信将持续高速进展,到2000年6月,我国移动用户已达6000万,今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通信国家.我国移动通信乃至整个通信事业得进展,得益于通信产业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得宏观决策,也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地进展,还得益于信息产业政策得扶持和引导.移动通信运营业和制造业得协同进展,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得局面. 一、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现状分析 1进展状况 近十年来,我国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得到高速进展.截止到2000年6月,gsm网规模达到8297万门,移动电话用户接近6000万,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46%,移动通信网将在本年内进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网. 2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得挂牌成立,该运营市场形成了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联通为主体得竞争新格局. (1)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得竞争 自1994年成立以来,中国联通得到了政府和信息产业部得大力扶持和政策倾歪,其竞争实力逐步提高,作为我国目前唯—一家综合业务提供商,中国联通得业务进展重点仍是移动通信,并获得了cdma经营许可证. 中国移动已退出与长城电信网得合作,长城电信网独立运作.据预测,长城cdma网也将并入中国联通,如此中国联通得综合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国联通已构成对中国移动得强劲竞争.两者得实力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截止到2000年6月. (2)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之间得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

中国移动竞争分析

辽宁科技大学《竞争者市场分析》课程论文 中国移动公司竞争者分析报告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学期:2013—2014(一) 专业年级:市场营销2010.1 姓名:杨明亮 任课教师:李学东 成绩:

摘要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作为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的两家寡头运营商,各具优势。它们在多方面展开博弈,试图在不同的市场情况下制定最合适自己的竞争策略,从而成为市场的赢家。根据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实际情况,本论文主要分析了现有竞争者分析、潜在竞争者分析、替代品、产业融合、3G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满足客户需求角度得出结论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竞争态势处于一个逐步开放并逐步趋向激烈的阶段,国产移动电话生产仍然很难走出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移动通信;竞争;客户需求

1移动通信市场竞争 1.1现有的竞争者 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有两家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脱胎于中国电信,经营业务的时间较长,在市场占有、技术储备、资本积累和网络覆盖方面都有着领先的优势,占有了71.7%的用户市场份额;而联通作为竞争者,虽然在运行机制和政策上享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基础相对薄弱,市场占有率较低,仅为28.3%。 目前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的这两大移动运营商在不断运用新技术来发展自己的用户和提高服务水平,抢占新市场的高端用户群。为了适应整个世界移动通信的技术升级,中国移动自2001年7月9日开始在全国16个省(市)的25个城市投入2.5代的GPRS试商用,同时二期工程也在8月份开始建设并准备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全面运营,为向3G过渡铺平道路。而中国联通也在1999年获得国务院批准统一负责我国CDMA网络的建设、经营和管理。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CDMA网络建设和运营风险存有疑虑,出于对香港上市的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业绩的考虑,中国联通成立了子公司--联通新时空来进行CDMA的网络建设,然后再由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和新时空签署"CDMA租赁网络容量协议",支付14.7亿元租用其网络运营。目前该网络已经投入了商用试运行,并和美国Sprint、加拿大的Bell Mobility、日本的KDDI、澳大利亚电信、墨西哥电信、委内瑞拉电信、关岛电信、和记电信、新西兰电信、巴西电信、韩国SK、LG等12家著名的移动运营商签署了CDMA网络漫游的谅解备忘录。 1.2潜在竞争者 我国移动通信的前景十分广阔,潜在市场巨大,移动通信又是目前电信行业中最具盈利能力的业务,因此,许多有实力的经营者都希望成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新运营商。

案例4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案例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1994年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邮电部独家垄断中国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之后,随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从中国电信中分离并在香港成功上市,经历了改革与重组、拆分与合并的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目前已形成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双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市场集中度高,具有明显的寡占市场特征,构成了非常典型的以垄断因素为主同时又具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参见表7-1)。 在中国联通初进入阶段,政府政策的扶持、不对称管制及市场博弈选择的结果,降低了电信市场的资费水平,中国联通通过低价策略迅速扩张市场份额;在成熟 阶段,中国移动在容忍和默许的同时采取了相应对策,包括价格策略及各种非价格竞争手段,如广告、品牌、服务等,并且这些策略都依赖于企业在市场中的先动优势。 表7-1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2002 —2005发展状况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竞争首先是从价格入手的,面对强硬的原有企业,相对弱 小的后进入者通过采取低价策略力求在短期内赢得较多的市场份额,以提高自己 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实现规模效益。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降价浪潮大多是联通发起,移动随后跟进。电信业的固定投资大、边际成本基本为零的特点也使发展新客户成为双方首选。 在联通初进入阶段,中国电信为了遏制进入,在联通进入的领域采取大幅度降价的措施,这样,联通进入后无法制定比电信低的多的价格,否则那将低于成本。由于电信网络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且网络质量直接决定通话质量,新进入者的通话服务质量往往要低于原有企业,再加上电信用户的转换成本,

联通进入之后夺取市场份额也不是易事。由于联通进入市场是必然的,这种价格 博弈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限制性定价,不过它对遏制市场份额的扩大也是有一定帮助的。作为一个后来者和追随者,联通公司在资费上的动作很大,给用户带来的刺激也远甚于移动公司。为了弥补移动网络的地理覆盖范围小而带来的服务缺陷和吸引用户,联通公司充分利用价格的灵活浮动权,将所有价格均向下浮动10%,对于吸引价格敏感性强的低端用户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移动和联通的资费水平相互纠缠,联通要保持与移动20%的价差,而移动也不允许联通的价格低于自己20%以上,因此只要对手降价,自己立刻第一时间跟进。这种跟随定价可以从1999年入网费的竞争看起。在90年代中后期,政府将近万元的入网费限制到一千元。在北京,移动的入网费由1100元降低至780元,联通的入网费为680元,在南京,移动刚刚宣布入网费为300元,联通便将入网费降低至200元。2000年预付费业务的竞争中,移动率先将神州行的50元月租取消,资费标准为0.6元/分钟,联通随即在全国推出如意通业务,资费标准为0.54元/分钟。2001 年套餐竞争更为激烈,3月份,移动全球通“套餐”计划为用户提供30元至788 元之间的7个档次的月租标准,分别能享受48分钟到2588分钟的免费通话时间。整个计划的付费额度减幅在5%- 10%之间。联通不甘示弱,广东联通的130移动电话资费套餐在月租费和免费通话时间上都比中国移动更为优惠,收费水平较 中国移动低10%-20%。2004年初,北京联通推出了“短信卡”和“夜话卡”,面值133元的话费不仅可以免费发送500条短信,夜话卡充值用户还可以享受晚上9点到次日早上8点双向话费均低至0.10元/分钟的优惠。北京移动立刻宣布出台一项全球通“畅听无限”业务,每月只需另付30元,就可在本地网内接听 500分钟,超出部分接听费仅为0.06元/分钟。 据有关资料,中国移动通信业90%的高端用户1①在移动公司手中,这从表5-1 的营业收入和市场占有率数据就能看出。而联通手机用户中,低端用户占较大比 例。但价格竞争的代价也令移动公司感到了压力。2002年与2003年相比,移动 公司签约用户的ARPU值从2002年的176元降至171元,而用户总通话时长比2002年增长43%。联通CDMA用户的ARPU值从2002年的172.2元降至128.4 元,GSM用户由67.3元下降到57.6元。与ARPU值的下降恰恰相反,MOU数却 1①高端用户是指高ARPU值(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ARPU值,即每户月花费值)和高MOU值(每户通话分钟)的手机用户。

中国移动个人与家庭市场的全业务运营研究_戴静

中国移动个人与家庭市场的全业务运营研究 戴静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工程师 姚柒零中国移动通信设计院工程师 摘要:从业务融合的角度对全业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得到了对移动运营商的启发和建议。然后依据外部竞争环境、中国移动自身发展状况,对全业务整体策略进行了总体定位,着重对个人家庭市场的全业务策略进行了差异化定位。最后对中国移动个人家庭市场在不同运营时期均作了详细分析与全业务运营策略的部署。 关键词:全业务运营,固定与移动融合 Abstract:Firstly,thisarticlediscussesthecon-ceptofall-servicebasedontheviewpointofser-viceconvergence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tomobileoperators.Then,basedonthecompetitionenvironmentandthestatusofChinaMobile,theoverallstrategyofall-serviceareoriented,withdifferentialpersonalandhomemarketsbeingpositioned.Finally,theauthorsanalysesthepersonalandhomemobilemarketindifferentperiodsindetailthenputsforwardthearrangementsforall-serviceoperationdeploy-ment. KeyWords:All-Serviceoperation,FMC 一、全业务运营概述 1.全业务运营概念 全业务可从电信管制、业务属性及市场三个角度进行定义。全业务运营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一是从管制视角带来的狭义全业务;一是从多业务领域与电信结合的广义全业务。具体表述可参照图1。 2.固定移动融合概念 在十年之前,固定移动融合(FMC)就被提出来,它被认为是最终的网络融合,提供无差别的移动和固定服务,移动电话提供像固定通信一样的增值服务,固定电话提供全球的移动性,而且可以在一个号码、一个帐单、一个服务 协议的条件下提供服务。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品牌竞争分析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品牌竞争分析 依照全球各国移动通信市场的调查数据说明:第三个运营商进入移动通信市场后四年内能够猎取15%~20%的市场份额,并导致原有运营商的ARPU减少20%~30%,而随后的第四个进入者进入后四年内能够猎取10%~12%的市场份额。尽管,目前我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市场格局是双寡头(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垄断,但随着政府3G牌照的发放,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如此专门有实力的电信运营商会进入移动通信市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会尽力守住已有的市场,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等新进入者会极力拼抢来获得市场,竞争将会更加猛烈。各大运营商为了在猛烈竞争中获胜,都在查找差异化的方法,专门明显,大伙儿都盯上了品牌那个实现差异化、赢得客户的利器。 一、三大“转变”使移动运营商更加重视品牌运营 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经历了三大“转变”,正是这三大“转变”让移动运营商开始认识品牌、了解品牌和运营品牌了。 (一)ARPU增长点从话音业务到数据业务的转变

依照占主导地位的全球移动运营商的环球调查证实,欧洲和亚洲要紧的移动市场(瑞典和香港),仅仅基于SMS的移动业务的ARPU差不多开始下降,只有进一步进展移动数据业务才能推动ARPU的增加。Tel ecompetition 市场研究公司近日对移动数据领域进行了推测,他们推测到2005年,亚太地区将超过欧洲和美国,成为领导世界先进移动数据服务的排头兵。估量年收入将达到190亿美元,其市场份额将占全世界40%。可见在中国移动数据业务也将成为ARPU增长的新的亮点。 由于移动数据业务将会集合大量的内容提供商,同时内容提供商所提供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为了让产品更加有针对性,必须借助品牌这一差异化的利器来将内容提供商统一起来,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二)从网络运营商和业务提供商的定位到内容(方案)和服务集成提供商定位的转变 在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中,电信运营商既是网络运营商又是业务提供商,能够垂直一体化地操纵整个领域。电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在此过程中运营商即能够猎取全部的业务收入。但由于近几年数据业务的进展,我国电信运营业的价值链正在发生裂变,裂变要紧表达在以下两条路线:一是以内容为中心的价值链,内容提供商和

中国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行业竞争对手分析报告

中国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行业竞争对手分 析报告 (名目) 第一章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行业进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行业定义及分类 一、定义 二、分类 第二节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行业进展概况 一、全球行业进展简述 二、国内行业现状阐述 第三节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行业市场现状 一、市场概述 二、市场规模 第二章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行业内竞争对手分析 第一节行业整体企业分析 第二节要紧竞争对手分析 一、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二、诺基亚首信通信有限公司 三、富泰宏周密工业有限公司 四、达业(上海)电脑科技有限公司 五、北京索爱普天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六、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七、杭州摩托罗拉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八、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九、富士康周密组件(北京)有限公司 十、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十一、山东三星通信电子公司

十二、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 十三、杭州东信移动电话有限公司 十四、飞利浦桑达消费通信(深圳)有限公司十五、夏新电子有限公司 十六、杭州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 十七、世成五金塑胶制品(深圳)有限公 十八、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十九、华宝通讯(南京)有限公司 二十、东莞科泰电子有限公司 二十一、青岛乐金浪潮数字通信有限公司 二十二、深圳康佳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二十三、广东北电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二十四、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二十五、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随州分公司 二十六、华冠通讯(江苏)有限公司 二十七、北京松下普天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二十八、深圳托普国威电子有限公司 二十九、唯开通信(中国)有限公司 三十、深圳市天时达移动通讯工业进展有限公司(一)企业差不多信息 (二)企业进展历史 (三)企业产量分析 (四)企业主营收入及成本分析 (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六)企业经营效率分析 (七)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八)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九)用杜邦分析法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十)企业营销策略分析

移动全业务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开辟新市场、寻求新突破、实现新增长 一、全业务竞争优劣势分析 单业务运营商向全业务运营商的转型不是简单的选择,而是电信业面对电信宏观大环境的变化和业务技术重大变革的唯一出路与最佳战略决策。无论是为了降低 个他网运营商传统利润区开展亮剑行动,利用全业务作为武器,阻挡手机用户流失,并发力集团客户市场,深入进行固网业务挖掘,打造新的收入增长点。 下面分析一下中国移动在全业务运营商转型中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

1、中国移动在移动市场处于绝对优势,同时也是竞争对手觊觎的领域 2、中国移动个人用户群基础庞大、拥有最丰富的客户资源 3、移动网络及服务质量好,在社会上拥有良好的业务口碑 4、雄厚的资金优势,可以采用资本用作的方式快速拓展全业务 5 6 1 2 3 4、中国移动在以固网为基础的家庭和集团客户资源方面与电信、联通存在着巨大差距。 5、中国移动和铁通的整合工作还在继续过程中,获取的固网能力难以在短期内发挥作用。

二、三个领域重点渗透,开展亮剑行动 重点推广以语音专线、数据专线和互联网业务为基础,捆绑综合V网、IMS等多种业务,切入固网的核心利润区,扩大业务影响力。 (一)专线领域 1、 2 3 4 1、通过语音直联方式,在集团客户内积极开展综合V网业务,利用手机、固话短号互拨,提高集团手机用户粘性,为下一步固话策反提前埋下伏笔。 2、利用TD8位信息机与铁通固话相结合,结合移动总机、PBX业务、IMS业务,在高价值、重点集团客户内大力发展语音策反工作,提高语音业务的市场份额。

3、面向服务类集团客户,如电力、金融、保险、交通、公安、公共事业等单位呼叫中心,加大公关力度,积极开展语音分流业务。 4、面向商业类集团客户,利用语音直联+400业务或TD信息机+400业务,进行产品组合营销,满足客户实际需求,拓展在商业类客户中的市场份额。 1、企 2 三、

中国移动五力模型分析以及SWOT分析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五力模型、SWOT模型分析 (一)五力模型分析 1.竞争对手分析 在基础电信业务领域,目前电信市场上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参与竞争。由于管制政策上仍然存在不对称,以及相关运营商的违规和恶性竞争,使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处在非常激烈的阶段。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一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经过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一重组,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大部分通信的主要业务,中国的通信行业,尤其是3G业务,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趋势。另一方面,入世后发达国家的电信通讯公司也将陆续进入中国,成为中国电信业的潜在进入者。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以及服务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优势,因此也将成为中国移动发展的一个潜在的有力的竞争对手。以上这些,将给中国移动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 3.替代品的威胁 作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通讯手段,移动通信业务在短时间内很难有完善的替代品。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未来诸如网络通信等通讯手段,很可能成为潜在的替代品,对现行的移动通信技术构成威胁。此外,中国联通和中国电

信也很有可能成为替代品,从而使中国移动无用武之地。 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由于中国政府的管制政策和中国特定的市场现状,供应商只能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公司选择,所以这种相对集中的买家格局决定了中国移动的主导地位,卖方侃价空间非常有限。 5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素质的提高,更多的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意识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对通信业务的逐步渗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国移动的垄断地位,消费者如今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有了初步的侃价能力,并且在逐步提高。 (二)SWOT分析 1.优势 (1)随着3G业务的扩大,中国移动的发展向各个经济领域渗透,各项新业务、新应用层出不穷,使移动用户逐渐摆脱了电话用户的单一角色,带给最终用户的是全新体验,带给整个移动通信业的则是产业格局的重新塑造。 (2)中国移动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完善产品体系,面向集团客户或行业客户较早的推出了完备的集团标准化产品和行业应用,并且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不同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使得移动公司在市场已占有一定份额,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竞争战略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竞争战略探讨 作者:马立威厦门希尔咨询顾问师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铁通并入中国移动。至此,电信业重组种种猜想终于尘埃落定。 本次重组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新三家运营企业都可以全业务运营,三家运营商如何根据自己的不同背景、根据自己已有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开展基于全业务的差异化服务?如何进行业务的融合、如何实现网络的融合等,都是摆在三大运营企业面前的难题。一时间,有关全业务运营的话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其中中国移动是中国通信产业的排头兵,也是中国通信业站在世界通信舞台上的代言人。巨大的市场份额,超高的利润回报,不断扩张的冲动,都使得中国移动被高高捧起。全业务运营时代的中国移动将如何应对重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前人经验,结合管理学经典模型,积极探索中国移动备战全业务运营的思路,一做抛砖引玉! 一般来讲,对全业务运营的概念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运营商拥有固定和移动牌照,能够同时经营固定通信业务与移动通信业务;一种是指运营商能够同时为用户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多媒体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我们所提的全业务是第一种解释。 1.SWOT分析的基本框架 公司选择战略的过程是一个公司战略的分析、制定、评价、选择的复杂的权衡的过程,它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SWOT分析是进行这种权衡的重要工具。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模型提出者认为,战略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企业内部条件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匹配的过程,这种匹配过程能够使企业内部的各种主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战略分析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通信行业差异化战略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电信业将面对全球通信企业的挑战。中国的产业信息化也从根本上推动了通信行业的发展。电信业重组后最直接结果就是新三家运营企业都可以全业务运营,三家运营商如何根据自己的不同背景,根据自己已有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开展基于全业务的差异化服务?固网与移动的有效融合已成为电信产业发展必然趋势,这一产业趋势导致的根本性转变就是要求运营商从战略到业务的转型。 当中国电信获得移动业务后,借助多重业务捆绑以及原有固网业务移动化的发展契机,提高其整体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成为核心;也就是说,中国电信需要在固网与移动网络融合而衍生的数据业务上下功夫。中国移动在获得全业务牌照后,将需要改变基础业务较为单一的局面,完成从“移动信息专家”到“综合信息专家”的转变。而中国联通则更加复杂,不仅面临业务层面的融合,还面临组织结构的融合,未来联通需要通过业务创新、品牌整合等锻造核心能力,并通过组织调整等加强内部管理,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国内三大通信行业的差异化战略已经从以前的电信主导宽带和固话,移动主导移动电话,联通主导基础网络,逐渐变为现在的多方位业务全面发展。电信开始推出3G手机移动电话,联通也推3G 以及融合以前的网通的宽带业务,移动则收购了铁通,也大摇大摆做起了宽带业务,并且收费也是相当便宜。 大体上,通信行业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其差异: 一、品牌形象。 品牌是企业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而驱动这种资产的关键因素是品牌形象。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总体感知和看法。进而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品牌购买和消费行为。我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指出:“市场竞争是产品竞争,产品竞争是质量竞争,而质量竞争往往是通过品牌竞争来实现的。因此,品牌就是企业的信用,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能力的综合表现,名牌不仅有巨大的市场开拓力,还有强大的人心征服力,一旦消费者的心被征服,名牌就可以长久的占领市场。” 中国移动的这点就做得很到位,在移动这个大品牌下面又分了很多个小品牌,比如说动感地带,神州行,全球通,等等。而其中每一个品牌所针对的消费群体也有所不同。动感地带的客户群主要是学生群体以及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套餐花样百出,资费实惠;神州行针对的是大部分的老百姓,方便简单易行,计费简单可靠,每月消费不多;而全球通则是提供给高端客户,满足客户的一些比较高端的需求,比如出国或者经常出差之类的,通常情况下每月的话费都比较多。像动感地带找周杰伦代言,神州行葛优代言,对产品的形象定位就比较准确,给消费者留下一个很深的固有印象,品牌也就比较成功了。还有联通旗下的品牌新势力啊,电信的天翼等等。 二、价格差异。 随着国内电信业竞争形式的变化,行业利润和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如何保持好的企业

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录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1) 一、全业务运营使中国移动拥有更具想象力的市场空间 (2) (一)、自建宽带接入网络; (2) (二)、通过与各地驻地网运营商合作, (3) (三)、通过与各地广电合作,整合各地有线电视网宽带资源; (4) 二、整合初期为移动扩大与竞争对手差距创造了条件 (4) 三、面对竞争对手全业务演进中国移动如何应对 (4) 四、新电信和新联通在全业务演进的不同时期可能采取不同措施: (5) (一)调整期: (5) (二)业务融合: (5) 五、采用什么技术路线或策略弥补固网能力的不足 (6) 六、企业务竞争环境的变迁 (6) 参考文献 (7)

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注册资本为518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元。中国移动是中国唯一专注于移动通信运营的运营商,拥有全球第一的网络和客户规模,连续8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世界500强,最新排名第148位,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 [关键词]自主创新科技领先转型信息服务 目前3G牌照已经正式发放,中国六大电信运营商正在加紧进行电信重组后的建设,中国电信重组是否正当其时,面临哪些问题,将给电信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最近,在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YOCSEF专题论坛上,有关专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飞象网CEO项立刚认为,对中国电信运营商来说,资金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中国电信收购联通C网需要1100亿元,而中国联通要把GSM网建设好并升级到3G同样需要大量资金。一个解决途径是向国际电信市场寻求战略伙伴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海外运营商还能为本土运营商带来3G运营和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 中国移动需要考虑拓展并确保核心业务的运作、新业务发展、未来市场机会等,并制定自己的全业务演进路线。 融合已经成为全球电信业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全业务运营是推动电信走向融合的重要引擎。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国内运营商重组推动了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面对全业务运营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同运营商由于资源、能力、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转型模式也会不同。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无论是新电信、新联通还是中国移动都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业务运营将引领国内运营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从用户规模还是从盈利能力看,重组后的中国移动依然是国内最强的电信运营商,如果中国移动能够成功实现转型,全业务运营将为中国移动创造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一、全业务运营使中国移动拥有更具想象力的市场空间 固网及宽带资源的缺乏束缚中国移动向政企、家庭用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竞争策略)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理性竞争战略最全版

(竞争策略)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理性竞争战略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理性竞争战略 随着我国对于开放电信市场承诺的逐步履行,竞争不断加剧,“资费调整”势在必行。我国民族移动通信企业应把握好机遇,根据博奕论经典模型——豪泰林模型所体现的理性竞争实质来见,在短暂的WTO过渡期内,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应当尽快掌握理性竞争战略,以增强实力,迎接挑战。同时,从国外成熟的移动通信业发展来见,定价必须要顾及广大消费者福利,实现公平。对此,我们采用西方经济学规范分析方法进行了说明。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令人注目。到2002年10月底,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26087.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583.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4.95部/百人。按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时,电话(包括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普及率应达到10%左右,而仅从中国的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来见,已超过这个指标,但人均GDP只有900余美元。这表明中国的移动通信业发展过快?仍是信息化要求提高了这个指标?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当今世界已经迈入了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信息化程度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普遍发展水平。因此,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应该是加快,而不是减速。据新华信市场研究和咨询X公司近日在北京实施的壹次针对新增手机用户业务使用状况的市场调查显示:2002年上半年,新增用户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80.5%,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用户占80%。这从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年轻人尽管收入低,但家庭、生活负担较轻,对于日常生活中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络

更加注重,对于择业信息、获利信息等的获取需求较强,其中,学生群体更有肯为子女花费的父母做坚强的后盾。这说明,中国的移动通信业的发展是有后劲的,不断扩大的年轻消费群体正日益成为主流。 随着我国对于开放电信市场承诺的逐步履行,竞争不断加剧,“资费调整”势在必行。而且,从现实的国内市场运行来见,消费者也壹直在不断呼吁“资费下调”。对此,国家壹直在考虑适宜的政策,以促进移动通信企业的长远发展,且保证公共福利的实现。2002年,出台了关于《实行市场调节价电信业务收费的项目》的文件,其中就移动通信产品定价来见,市场调节部分依然不包括本地移动载体上的公用移动电话业务的收费。中国渐进式改革要求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到世界体系中来,全面的资费调整已成为必然。我国民族移动通信企业应把握好机遇,在短暂的WTO过渡期内,尽快掌握理性竞争战略实质,以增强实力,迎接挑战。同时,从国外成熟的移动通信业发展来见,定价必须要顾及广大消费者福利,实现公平。 壹、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理性竞争战略 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主要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X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和中国联合通信有限X公司(简称中国联通)俩家企业所分享。截止2002年9月底,中国移动用户是13037.1万户;中国联通用户是6001.9万户。“俩个寡头”垄断是当前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格局的特征。。二者为争夺市场,已有几次变相的价格

面对全业务运营中国移动应做好全方位准备

面对全业务运营中国移动应做好全方位准备 全球通信市场正在驶入“融合”的快车道。固定移动融合,三网融合,甚至监管机构也在走向融合。在融合的大背景下,全球电信运营商均开始了全业务运营。随着3G牌照的发放及监管政策的放松,目前仍然经营单一移动通信业务的中国移动必将紧跟融合大势,进入全业务竞争的时代。为此,在3G牌照发放前夕,研究全业务运营的本质特征及其给运营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意义重大。 何为全业务 全业务的概念随管制、融合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目前管制严格、网络尚未融合的环境中,全业务主要指运营商能够同时经营固定通信业务与移动通信业务。即运营商如果能够利用自有的电信交换、传输等设备,或者租用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的电信传输等设施,为社会公众提供固定及移动的基础电信业务和相应的增值服务,就可以被称为全业务运营商。 在未来管制放松、网络融合的环境下,全业务概念将有所延伸,主要指运营商能够同时为用户提供通信服务和多媒体信息服务。即运营商如果能够利用自有的电信交换、传输等设备,或者与其他信息服务提供商合作,采用租用、合建信息网络设施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多媒体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则可以被称为全业务运营商。 全业务运营可能遇到的问题 与现在的非全业务运营相比,全业务运营对公司的战略定位、人力资源、网络资源配置、管理能力、组织架构等方面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现有战略定位受限,需要进行调整。目前中国移动只有移动牌照,战略定位的广度受到限制,业务选择空间有限。在全业务运营时代来临之后,中国移动的战略定位需要做出调整。为此,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应适时制定新的战略定

中国移动的五力竞争分析

题目: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五力竞争分析 姓名:黄子钊 学号:L01314005 专业:13级行政管理

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五力竞争分析 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现状 2014年全球经发展济回暖,中国经济稳发展步增长,与2013年同期相比,2014年中国 移动通信设备市场增速回升。2013年底,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放TD-LTE标准的4G网络牌照;2014年6月,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获批LTE-FDD标准的试验网牌照,在内地重点城市开展LTE-FDD与TD-LTE标准的融合组网试验,并提供相应的4G服务。截止2014年10月,中国移动在内地超过300个城市开通4G网络业务服务,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获批开展LTE-FDD与TD-LTE混合组网的城市分别达到277个。随着三大运营商LTE网络建设全面启 动及4G业务的正式商用,中国移动通信设备市场开始由3G网络设备向4G网络设备过渡。 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五力竞争分析 一、新进入者的威胁 1规模经济。移动通信产业作为一个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化发展,集群性外部经济与范围经济优势明显。该行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是高端通信技术,科技含量高。但是国外实力强劲的国外电信公司进入中国,必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入世后发达国家电信也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市场的潜在进入者。发达国家由于电信市场的开发和竞争环境日趋完善,企业经营已形成一套科学、全面和完善的体系,在加上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高质量服务支撑和雄厚的资金保证,使其具有相当大的总成本领先优势。这些潜在者必将加剧市场竞争。 2.品牌识别。移动通信行业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巨头所垄断,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格局将不会发生改变。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民间资本和国外运营商尚无法进入我国移动通信领域,这无疑为三大运营商提供了无形的保护伞,为其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创造了条件,2014年4G网络设备占据移动通信设备整体市场的80.2%。中国移动将4G网络建设作为重点投资方向,其TD-LTE网络设备的投资占据4G网络设备整体市场的8 3.3%,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全面启动了基于FDD-LTE/TD-LTE混合组网方式的4G网络建设;3G网络设备占据移动通信设备整体市场的18.6%,中国联通WCDMA设备占据3G网络设备市场75%以上的份额,中国电信CDMA2000网络建设方面的投资有所减少,将部分投资追加至4G网络建设,中国移动则基本停止了在TD-SCDMA设备上的投入;2G网络设备占据移动通信设备整体市场的1.2%。 3资金需求。进入中国电信行业,目前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本身高科技水平较高,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较高。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4营销渠道。移动通信企业渠道模式形成了多样化,建立多种渠道形式满足不同业务需求。基本上遵守高价值客户对应高成本渠道,低价值客户对应低成本渠道的原则。

GRS大战CDMA—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市场竞争案例

GPRS大战CDMA—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市场竞争案例 2002年,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一改往日的表面宁静,突然之间变得“充满血腥和杀气”,并连续上演了一连串精彩激烈的对攻战,而战斗的双方则是通信巨头———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 2002年,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一改往日的表面宁静,突然之间变得“充满血腥和杀气”,并连续上演了一连串精彩激烈的对攻战,而战斗的双方则是通信巨头———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 无论从规模还是实力来讲,中国联通都无法与中国移动抗衡。中国移动占据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80%以上的份额,规模至少是联通的三倍以上,其全球通品牌更是囊括了中国手机用户中95%的高端用户,手机号段占据从139到135有5个段位;而中国联通则只有一个可怜的130,而且用户还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赢利能力根本不能和中国移动相比。所以2002年以前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看似是双寡头垄断的局面,其实本质上还是中国移动一头独大的形势,联通很难和中国移动相提并论。进入2002年,中国联通运用了拿出了自己“蓄谋已久”的新的网络通讯技术CDMA开始对移动通讯市场进行大规模进攻,希望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并试图争夺中国移动的用户,中国移动短暂观望后,开始应战。这场大战虽然至今为止还未结束,但已在战略、战术方面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本期案例透过现象看本质,比较完整地分析研究了双方的攻略。请看本期“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市场竞争案例”。 点评 双寡头垄断和双寡头竞争

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竞争还会继续进行下去,结果无非是相对的此消彼涨,或是绝对的共同成长,毕竟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未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一个市场上只有两个参与者,并提供只有某些差别的相似产品,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双寡头垄断。按照理论,这种双寡头垄断的模式应该是双方达成协议,共同瓜分市场。然而,中国联通显然不愿意保持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重在参与”的身份,而是企图与中国移动平起平坐。但依靠原来的GSM130网络显然是没有希望的,所以中国联通才走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棋———引入CDMA技术,成为全球不多的同时经营两张网的电信运营商。联通CDMA能否在中国成功?不是技术、市场和消费者任何一个因素能够决定的,因为中国电信市场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期和控制的因素,同时还要受到国际电信市场的影响。中国的电信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响和体制的约束;未来的通信市场虽然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发展速度显然不能和以往相比,新增用户的数量也会逐渐下降。这对中国联通都是不利的。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由于在移动通信市场占据了先发优势,占据了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一批手机用户,因此无论是营业能力还是赢利能力都远远超过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开发新业务和数据业务,优化网络质量和提升服务等手段强化自身的品牌,逐渐强化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但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将出现4~6家电信运营商共同参与竞争的局面,到那时竞争将更加激烈,哪家电信运营商要想在竞争中保持绝对优势都是不容易的。 总之,联通CDMA以及将来参与竞争的新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出现作为一股新生的力量,至少会给移动通信市场带来新的活力,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最终受益的将是消费者。 1 变局:

中国联通竞争现状分析

中国联通竞争现状分析 一、中国联通与竞争对手指标体系对比分析 (一)平衡计分卡介绍 平衡计分卡中的目标和评估指标来源于组织战略,它把组织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有形的目标和衡量指标。BSC中客户方面,管理者们确认了组织将要参与竞争的客户和市场部分,并将目标转换成一组指标。如市场份额、客户留住率、客户获得率、顾客满意度、顾客获利水平等。BSC中的内部经营过程方面,为吸引和留住目标市场上的客户,满足股东对财务回报的要求,管理者需关注对客户满意度和实现组织财务目标影响最大的那些内部过程,并为此设立衡量指标。在这一方面,BSC重视的不是单纯的现有经营过程的改善,而是以确认客户和股东的要求为起点、满足客户和股东要求为终点的全新的内部经营过程。BSC中的学习和成长方面确认了组织为了实现长期的业绩而必须进行的对未来的投资,包括对雇员的能力、组织的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衡量。组织在上述各方面的成功必须转化为财务上的最终成功。产品质量、完成订单时间、生产率、新产品开发和客户满意度方面的改进只有转化为销售额的增加、经营费用的减少和资产周转率的提高,才能为组织带来利益。因此,BSC的财务方面列示了组织的财务目标,并衡量战略的实施和执行是否在为最终的经营成果的改善作出贡献。BSC中的目标和衡量指标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不仅包括因果关系,而且包括结果的衡量和引起结果的过程的衡量相结合,最终反映组织战略。 (二)电信行业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建立 1.平衡积分卡指标体系内容 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又离不开企业特定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特点。传统的工业企业评价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电信企业。我们基于竞争力相关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围绕财务运作能力、客户发掘能力、资源利用能力、企业成长能力等4个维度,利用3层架构共建立了16个具体指标来衡量中国联通以及其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水平。针对典型的国内外电信运营企业经营状况及策略分析,研究中国联通竞争优势及差距。通过对比分析以明晰中国联通在各指标下的排名及发展趋势,基于数据、模型分析结论分层研究中国联通的相关策略,为中国联通发展战略及高层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同时也丰富了关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 本文主要以目前国际通用的平衡计分卡(BSC)方法为理论依据,在平衡计分卡的4方面探讨中国联通与其竞争对手之间竞争实力。电信行业平衡计分卡指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题库附答案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题库(企业文化) 【单选】 1、作为提供卓越品质的移动信息专家是中国移动对()的承诺?B A员工、B客户、C合作伙伴、D竞争对手 2、中国移动始终坚持员工与()共同成长的管理理念,要成为员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舞台D A社会、B国家、C同事、D企业 3、中国移动企业使命是()D A客户为根,服务为本;B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C移动改变生活;D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 4、中国移动企业核心价值观是()C A责任和卓越;B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C正德厚生,臻于至善;D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 5、中国移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是()B A正德厚生,B臻于至善;责任和卓越;C卓越;D责任 6、中国移动企业发展定位是()C A做世界一流企业;B赢取市场份额;C移动信息专家;D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 7、中国移动江苏公司通过不断探索、发现、总结,形成了别具特色 的“三轮驱动”发展理念,其中()是动力之源D

A精细;B责任;C均衡;D创新 8、中国移动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是责任和()C A创新;B尊重;C卓越;D发展 9、中国移动对社会的承诺是()C A成为促进良性竞争、推动共同发展的主导运营商;B成为引领产业和谐发展的核心力量;C做优秀企业公民;D成为员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舞台 10、中国移动的愿景()C A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B正德厚生,臻于至善;C 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D追求客户满意 11、中国移动的员工要以()为安身立命的根本。C A卓越的意识;B忧患的意识;C责任;D任务 12、在中国移动“建设卓越的组织”中要求中,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学习型组织要求?C A高效;B和谐;C精细;D创新 13、愿景说明了“()”是什么,是企业在一定阶段内期望达到战略目标和发展蓝图C A我们的事业;B我们是谁;C我们的目标;D我们的责任 14、以下哪项不属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D A精神文化;B行为文化;C形象文化;D服务文化 15、中国移动对客户的承诺()A A做为客户提供卓越品质的移动信息专家;B做最具价值的创造

(竞争策略)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理性竞争战略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理性竞争战略 随着我国对于开放电信市场承诺的逐步履行,竞争不断加剧,“资费调整”势在必行。我国民族移动通信企业应把握好机遇,根据博奕论经典模型——豪泰林模型所体现的理性竞争实质来看,在短暂的WTO过渡期内,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应当尽快掌握理性竞争战略,以增强实力,迎接挑战。同时,从国外成熟的移动通信业发展来看,定价必须要顾及广大消费者福利,实现公平。对此,我们采用西方经济学规范分析方法进行了说明。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令人注目。到2002年10月底,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26087.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583.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4.95部/百人。按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时,电话(包括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普及率应达到10%左右,而仅从中国的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来看,已超过这个指标,但人均GDP只有900余美元。这表明中国的移动通信业发展过快?还是信息化要求提高了这个指标?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当今世界已经迈入了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信息化程度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普遍发展水平。因此,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应该是加快,而不是减速。据新华信市场研究与咨询公司近日在北京实施的一次针对新增手机用户业务使用状况的市场调查显示:2002年上半年,新增用户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80.5%,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用户占80%。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年轻人尽管收入低,但家庭、生活负担较轻,对于日常生活中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络更加注重,对于择业信息、获利信息等的获取需求较强,其中,学生群体更有肯为子女花费的父母做坚强的后盾。这说明,中国的移动通信业的发展是有后劲的,不断扩大的年轻消费群体正日益成为主流。 随着我国对于开放电信市场承诺的逐步履行,竞争不断加剧,“资费调整”势在必行。而且,从现实的国内市场运行来看,消费者也一直在不断呼吁“资费下调”。对此,国家一直在考虑适宜的政策,以促进移动通信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保证公共福利的实现。2002年,出台了关于《实行市场调节价电信业务收费的项目》的文件,其中就移动通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