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思 维 导 图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地域的形成

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农业生产

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影响: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主要区位因素 合理选择农业区位 区位因素的变化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

季风区水田农业

分布地区 区位优势

主要特点及发展措施

亚洲季风区

商品谷物农业

经营方式 基本特征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区位优势

分布地区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

大牧场放

牧业

分布地区 基本特征

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区位优势及

发展措施

乳畜业

区位要求 基本特征 西欧乳畜业

分布地区

影响因素:饲料供应与市场

混合农业

概念 分布地区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区位优势与农业生产优势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生产概述

1、农业生产的概念

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地域性:农业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的区域,农业生产的结构、品种和数量都不相同

(2)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要按季节顺序进行,并有一定变化周期

3、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农业土地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

(2)不利影响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植被、地表环境及地表辐射特征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②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发生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③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区位的含义

农业区位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条件、农产品冷藏技术和保鲜技术;劳动力;地租;农业技术;

【拓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

每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但都有其主导因素。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般说来,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人文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

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

注意: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与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有区别的,如影响南疆长绒棉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而南疆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光热条件优越。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是其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①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②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

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4、合理选择农业区位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

①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气候类型,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等信息,分析地形特征,以及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

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②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

(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

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因此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等。

单位面积产值

大小

从单位面积产值来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棉粮等需水量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产品对交通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市或沿交通干线分布。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特征: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农业地域的形成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如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等。

四、混合农业

1、混合农业概述

(1)混合农业的概念: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2)分布:以及新西兰等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地位:是世界上羊毛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供应国。(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分布: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其中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

(5)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

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③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6)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①问题:灌溉水源不足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②产生的原因:

A盆地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雨稀少。

B墨累一达令河水量季节性变化大。雨季时河水暴涨,干季时大支流常有断流现象,墨累河虽未断流,但枯水期河水很浅,上游个别地段在最干旱年份也会干涸。

C地下水虽丰富但矿化度高,不适于农业灌溉。

③解决的措施:东水西调。

【拓展】混合农业对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农业多样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借鉴:①生态农业体系:南方丘陵山区应建设良好的林地—农田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

②多样化经济:南方丘陵山区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林草田塘等多种经济;

③市场灵活性: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区水田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概述

(1)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

(2)主要农作物:水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3)生产地位: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

然因素气候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全

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800mm以上,

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集中分布在冲积平原或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

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人口

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均耕地

亚洲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

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生产习惯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有丰富的传统经验

食物偏好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注:不利条件:①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②科技与机械化水平低。)

3

特点原因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

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商品意识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

低,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

加大科技投人,

提高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

产威胁大

增加投入,兴修

水利

(注:季风水田水稻种植业机械化水平一般较低,但日本水稻的种植已实现机械化,普遍采用了适于地块小,水田作业的小型农机具,投入的生产资料多,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也较高。)

【拓展】亚洲的水稻种植业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的区位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突出两大优势:一是优越的气候条件,即季风气候区的雨热同期;二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农业结构单一;二是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科技水平低。

(3)对策:一是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与结构,实施联产承包和多种经营,农林牧渔副业综合发展;二是发展农产品系列加工,把农业生产从自给经济转向商品农业经济;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二、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概述

(1)分布地区及经营方式:

①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俄罗斯等——家庭农场经营

②中国东北和西北——国营农场

(2)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

(3)特征:

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区位条件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地势平坦开阔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

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

降水丰富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广阔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地广人稀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机械化水平高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

会化

2、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1)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2)商品谷物农场的分布:中部平原(即小麦区和玉米带)

(3)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

区位因素区位优势主要作用

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

陆性气候)

有利于作物生长、稳产和高产,

为实现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创造了

条件

地形地势平坦广阔(中央大平原)

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

一)

水源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能提供充足的灌溉

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铁路,

公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集散便利,有利于降低运费,增

加效益;供应国际市场

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有利于规模经营,提高竞争力

工业工业发达,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的机

械及电力、化肥、农药等

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规模化;能

耗高,增加了成本,造成了环境

问题

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有利于实现科学化、专业化和社

会化

(5)采取的措施

①兴修水利,发展灌区

②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稳产和高产;

③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提高商品谷物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拓展】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与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比较与借鉴。

借鉴之处:大规模经营在国际市场中有竞争力;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综合效益。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概述

(1)分布地区

美国、阿根廷等:以牧牛为主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2)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的地区

(3)特点: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1)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①气温温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③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了牛肉的销售

措施作用

修建铁路便于牛肉外运,扩大销售市场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

种植牧草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

打井取水保证牧场人畜用水和牧草灌溉用水

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保证牛肉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拓展】我国牧区发展可从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借鉴

①开辟水源,建设人工草场,以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②加强牧区交通运输建设和畜产品的加工工业,扩大市场范围和增强市场的竞争力;③加大科技投入,集约经营;④培育良种和加强病害研究。

二、乳畜业

1、乳畜业概述

(1)概念:乳畜业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2)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

(3)产品种类:牛奶及其制品

(4)乳畜业主要分布: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以及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有。

(5)区位要求: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的分布地区,多紧邻消费市场,奶牛农场多分布于大城市周围;还应有充足的饲料供应。

(6)区位特点:多分布于大城市的郊区

(7)特点:

①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②大城市周边以生产牛奶为主,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以生产乳制品为主。

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区位因素区位优势

饲料因素西欧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市场因素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拓展】世界乳畜业对我国的乳畜生产的借鉴意义

①中国大城市周围的乳畜业生产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完善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

【重难点解析】

二、农业区位分析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农业的一般区位因素,从具体农业部门的生产对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殊需要上分析。

1、全面分析

如黄土高原地区苹果生产的区位优势条件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品种优良;土质疏松;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廉,成本低;市场广阔;符合“退耕还林”工程需求,有国家政策、资金扶持;有利于水土保持。

2、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分析

(1)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该种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地域分布。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2)限制性因素:指需要满足许多条件农业生产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若这个限制性因素(或添加)得到满足,该因素即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不再是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水,因此,水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而河西走廊由于祁连山的高山冰雪融水使该地区能够进行粮棉生产,当地水源就成了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3)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的基本方法:

每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但都有其主导因素。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般说来,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人文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

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然后

注意: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与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有区别的,如影响南疆长绒棉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而南疆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光热条件优越。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是其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三、

4.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1)图示

(2)区位条件分析

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水源: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地形:地势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土壤:水稻土,肥沃

市场需求:市场广大

交通运输:水、陆交通非常优越劳动力:丰富

政策:农业政策支持

2020年高考地理常考的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总结

2020年高考地理常考的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总结农业地理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具有特色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学习的重点,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等是我们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但是你知道蓝色农业、白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园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信息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河谷农业、绿洲农业等都是什么意思吗?虽然这些在地理课本上没有见到过,但它们都是非常有特色农业地域类型哦,快来涨知识! 1、【蓝色农业】 指的是以蓝色海洋为依托的水生农业。具体来说就是在近岸浅海海域、潮间带以及潮上带室内外水池、水槽内开展的鱼、虾、贝、藻类等养殖的水产农牧活动。海洋作为生命的摇篮,占地球面积的71%,拥有地球上3000多万种物种中的99%,而陆地拥有物种不到1%。 在当今人口膨胀,资源、土地日趋紧张的背景下,人们已经感到单纯依靠陆地农业将不能满足对食物的需求,甚至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粮食危机。向陆地以外寻求新的食物来源成为了许多研究者的行动目标,其中,以发展海洋动植

物的人工养殖为主要活动的蓝色农业成为了首选。实施“蓝色农业”计划,开发、保护海洋,将有利于缓解人类的资源压力,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 2、【白色农业】 指的是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农业。“白色农业”是高科技生物工程内涵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因为人们在工厂车间内都要穿戴白色工作服帽从事劳动生产,故形象称之为“白色农业”。这种工业型新农业,其生产潜力巨大。“白色农业”目前已形成6项产业,即微生物食品、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兽)药、微生物能源和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微生物饲料”是白色农业的主体产业,是实现“人畜分粮”目标的物质基础。 3、【绿色农业】 传统绿色农业是指以水、土为基础的绿色植物种植,它从人类历史新石器时期产生的原始农业至今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 现代绿色农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从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

(八年级地理教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整理八年级地理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少、林地多、难利用土地不足,特别是后备土地资源与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第三章《磁场》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部分知识点 内部资料 第三章《磁场》 一、磁现象和磁场 1)磁体分为天然磁石和人造磁体。磁体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做磁性。磁体磁性最强的区域叫做磁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电流的磁效应 奥斯特发现,电流能使磁针偏转,因此,电流就等效成磁体。 3)磁场 ①磁场与电场一样,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客观存在的物质。电流和磁体的周围都存在磁场。 ②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以及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③地球的磁场 地球的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并不重合,其间有一个夹角,这就是地磁偏角。地理南极附近是地磁北极;地理北极附近是地磁南极。 二、磁感应强度B 1)物理意义:磁感应强度B 为矢量,它是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2)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 极所指的方向或者小磁针N 极的受力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3)大小:IL F B ,单位:特斯拉(T ) 条件:磁场B 的方向与电流I 的方向垂直。 其中:IL 为电流元,F 为电流元受到的磁场力。 三、几种常见的磁场 1)磁感线 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是该点的磁感应强度B 的方向。 2)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 ①第一种描述:对于直线电流,右手握住导线,1、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2、弯曲的四指指向磁感线的方向。直线电流的磁感线都是以电流为轴的同心圆,越远离电流磁场越弱。 ②第二种描述:对于环形电流,1、弯曲的四指指向环形电流的方向;2、拇指指向环内部的磁感线方向。环形电流内部的磁场恰好与外部的磁场反向。 3)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的电本质。一条铁棒未被磁化的时候,内部分子电流的取向是杂乱无章的;当分子电流的取向一致时,铁棒被磁化。磁体受到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失去磁性。 4)磁通量Φ ①定义式:BS =φ,单位:韦伯(Wb ) 其中:S 为在磁场中的有效面积。 ②磁通量是标量,但有正负,正负不表示大小。 四、安培力 (1)大小:θsin BIL F = 其中:θ为磁场B 与电流I 的方向夹角。当B 与I 垂直时,0 90=θ,安培力最大F=BIL ;当B 与I 平行时,00=θ,安培力最小F=0。 (2)方向:左手定则 ①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②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③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安培力的方向。 注意:安培力不但垂直于磁场B 的方向,而且垂直于电流I 的方向。 五、洛伦兹力 (1)大小:θsin qvB f = 其中:θ为磁场B 与运动电荷的速度v 的方向夹角。当B 与v 垂直时,090=θ,安培力最大f=qvB ;当B 与v 平行时,00=θ,安培力最小f=0。 (2)方向:左手定则 ①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②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③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洛伦兹力的方向。 注意:洛伦兹力不但垂直于磁场B 的方向,而且垂直于运动电荷速度v 的方向。因此,洛伦兹力不做功。 六、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1、带电粒子的种类 ①带电粒子,如电子、质子、α粒子、粒子等,一般情况下,不考虑重力。 ②带电微粒,如液滴、尘埃、小球等,一般情况下,必须考虑重力。 2、带电粒子在场中的运动 (1)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①当v 平行于磁场B 进入时,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当v 垂直于磁场B 进入时,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 r v m qvB 2 = 所以,粒子的轨道半径qB mv r = ,粒子运动的角速度m qB r v ==ω,粒子运动的周期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2H 2O 通电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 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 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 点燃 2H 2 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1、概念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2、物质分类的步骤 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点燃 通电 通电 电解水口诀:

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全面总结 (1)

二、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专题 1.地形与气候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 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着。 3.河流与气候 (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 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不同.植被就不一样.林中生活的动物和林下发育的土壤也就存在很大差别。 5.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类型—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林业、牧业、副业 ②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 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 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种植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困难 陡坡:不能修梯田,易植树种草 ③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 陡坡--修梯田的工程量增加.梯田面积小.耕作的难度加大。投人大于产出。 ④海拔不同.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农作物的品种不同。 (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灌溉。显然.河流的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世界农业发达区.多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上.显然与灌溉条件有关: (3)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照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条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如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就存在着明显差异:

八上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3.1自然资源概况 ▲概念:存在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 1、主要类型: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2、自然资源的特征 (1)自然资源概念不是一成不变。数量巨大,但有限。 3、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4、非可再生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应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 5、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特点: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等。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6、中国的土地资源 ▲人多地少 1、土地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及世界的1/3。 一、类型齐全 1、各类土地资源齐全: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图) 2、草地面积较广,所占比重大。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 3、中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 荒漠等。 二、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 1、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以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2、林地分布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和东南山区(人工林和次生林)。 3、草地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三、珍惜每一寸土地 1、耕地存在的问题:人均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工矿与建筑用地占用及乱占耕地,使耕 地面积减少——对策:提高耕地的生产力;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利用率。 2、林地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力,滥伐现象严重—对策:营林、护林、造林、采育结合,永 续利用 3、草地存在的问题:超载,管理不力,造成退化——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防灾。 4、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中国的水资源 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 1、南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却占全国总流量80%以上。 2、黄、淮、海流域面积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但水资源只占6%。 3、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五个带:P73;图3-20 我国水资源供需情况对应地区

高一物理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2. 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每个力的产生必然同事联系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3.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图示:力可以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5.力的分类 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二.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不需要物体相互接触就能产生作用的,称为非接触力。 三.弹力 1.接触力:接触力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弹力和摩擦力,他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 2.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者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 形变。有些物体在撤去力之后形变可以恢复,称为弹性形变。3.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 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与物体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 4.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与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 量)成正比,即F=Kx,其中K称作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结构决定。 四.摩擦力

初中地理章节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复习人教版教材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 $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 (1).重力的产生: -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假设的点) $ ○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

初一地理湘教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1. 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1800年以前增长十分缓慢,1800年以后快速增长。到20XX 年10月底,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70亿。 2.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人口密度(人/千米2),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 3.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4. 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稀疏区——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原始热带雨林。 5.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造成资源紧缺,环境破坏,还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6、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世界人口前五位——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 9、问题: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对城市和农村有哪些影响? 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 ×100%=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密度=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1)、对城市 a、好处——为城市建设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推动城市的商业活动及城市的发展建设 b、坏处——城市人口过多,会给城市造成巨大的压力,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治安问题、教育问题、医疗不足、就业困难、供水不足等。 (2)、对农村 a、好处——使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为农民带来收入 b、坏处——农村劳动力减少,许多农田荒废,农业发展受阻,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问题严重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1、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2、世界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3、划分依据——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 4、各人种之间的特征与区别 5、人种的分布: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 第三章 磁场知识点总结概括

选修3-1知识点 第三章磁场 3.1磁现象和磁场 一、磁现象,最初发现的磁体是被称为“天然磁石”的矿物,其中含有主要成分为Fe3O4。注意:天然磁石和人造磁铁都是永磁体。 ①磁性:能够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②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小磁针静止时指南的磁极叫做南极,又叫S极;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又叫N极。 二、电流的磁效应 1、奥斯特通电直导线实验。 ①导线:要南北方向放置 ②磁针要平行的放置于导线的下方或者上方。 2、实验现象,当给导线通时,与导线平行放 置的小磁针发生转动。 3、实验结论,电可以生磁,即电流的磁效应。 三、磁场 1、定义:磁体和电流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客观存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通电导体会产生磁力作用。 四、地球的磁场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类似条形磁体) 2、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

3、磁偏角: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 3.2磁感应强度 一、磁感应强度,为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B”表示。 二、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1、物理学中把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 N 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简称为磁场的方向。 2、因为 N 极不能单独存在。小磁针静止时是所受的合力为零,因而不能用测量 N 极受力的大小来确定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1、电流元:很短的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 I 与导线长度 L 的乘积IL。(也可以叫点电流) 2、通电指导线在磁场中受力大小为BIL F (1)式中B 是比例系数,它与导线长度和电流大小都没有关系。 B是反映磁场性质的物理量,是由磁场自身决定的,与是否引入电流元、引入的电流元是否受力及受力大小无关。(客观存在) (2)不同磁场中,B 一般不同。 3、磁感应强度的表达式: (1)定义:在导线与磁场垂直的情况下,所受的磁场力 F 跟电流 I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归纳

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一:华北鱼塘-台田模式的优点,以及它解决了哪些问题? 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立体农业模式,有哪些好处? 课堂练习1:[2013·四川卷]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1) 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12分) 课堂练习2: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 地区农业生产潜力高,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为什么? 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三章 知识点总结复习过程

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1.自然资源的定义: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水能,都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可以更新,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土地、水、水能、森林、太阳能、潮汐能、动物 非(不)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不可再生、不可更新、不能循环使用的, 用一点就少一点石油、煤、天然气、金属矿产 3.可再生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虽然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更新或循环使用,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这样才能在一定意义上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利用不合理,不注意保护和培育,开发速度大于其再生速度,一味的浪费,那么就会使可再生资源失去其可再生性,变成为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一天会枯竭,逐渐“取之用尽”。 4.我国自然资源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地大物博”中的“物博”的含义:总量大,种类多。 6.导致我国自然资源形势1.人口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势必还会减少)2.人为因素(人为的利用不当,浪费,不注意保护,管理不善)逐渐恶化的因素3.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7.解决这种趋势的措施: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加强保护、节约意识;3.节约资源,开发新能源。 对资源的循环使用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购买一次性消费品,拒绝贺卡都从源头和去路上保护了环境,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垃圾。 9.农业用地:耕地---东部季风区---平原、低缓丘陵 林地---东部季风区---山地(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 草地---西北内陆非季风区---高原、山地 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东部季风区,气候相同,气候湿润,在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耕地),在山地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林地),这说明地形对土地类型分布的影响;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地形都有山地,那么为什么会有林地和草地之分,原因是草地在西北内陆,气候不受季风影响,是大陆性气候,而林地是在东部季风区,这说明在地形相同的时候,气候也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布。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分类总结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 非电解质 :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 强电解质 :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 2、NH 3、CO 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 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 4全部电离,故BaSO 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 离子的速率 和离子结合成 分子的速率相等 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 、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 、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 越小 ;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 、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 减弱 电离。 D 、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用可逆符号 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6、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 表示酸,Kb 表示碱。 ) 物质 单质 电解质 非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 。如SO 3、CO 2、C 6H 12O 6、CCl 4、CH 2=CH 2 强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如HCl 、NaOH 、NaCl 、BaSO 4 弱电解质: 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 。如HClO 、NH 3·H 2O 、Cu(OH)2、 混和物 纯净物

中考地理第三章海洋与陆地知识点复习

海洋与陆地复习知识点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2、海陆变迁: (1)魏格纳(德国科学家)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2)现在科学家研究表明,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3)板块构造学说(目前最流行最科学的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 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a、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b、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c、荷兰的填海造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②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a、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③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复习总结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知识总结

二、我国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比较 1、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类型,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这些旱作物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主要分布区集中于耕地资源丰富且又地广人稀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其中最发达的是美国。中国与之相似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 中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比较特点: 相似之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有水源灌溉;地广人稀,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不同之处:美国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及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农工商社会一体化是其特殊区位条件;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谷物农场一般是

国营的,大面积可耕荒地是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区位优势。 可借鉴之处:①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②发展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③加大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 2、大牧场放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这种农业往往分布于陆地的中部,由于远离海洋,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表植被稀疏,主要是草原植被,不适合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加之地广人稀,因而形成了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所不同的是美国、阿根廷的大牧场上,以牧牛为主;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大牧场上以养羊为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牧牛业因其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世界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中国有四大牧区,其中与阿根廷有相似自然条件的是内蒙古牧区。 中国内蒙古牧区畜牧业与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的比较特点: 区位比较:我国内蒙古牧区有着和阿根廷相似的自然条件,如草类茂盛,有优良的天然牧场,地广人稀等。 现状比较:阿根廷通过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使潘帕斯草原形成大牧场放牧业。其畜牧产品加工现代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高;我国牧区普遍存在“靠天养畜”和“超载放牧”的现象,草场退化沙化、牧区生态环境恶化,其畜产品的商品率低、经济效益差。 可借鉴之处:①建设人工草场,以减轻天然草场压力;②加强牧区交通运输建设和畜产品的加工工业,扩大市场范围和增强市场的竞争力;③加大科技投入,集约经营。 3、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生产有多种方式。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在同一农场中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这种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农业的主要种植物有小麦、玉米等;饲养牲畜有猪、牛、羊等。世界混合农业发展最为典型的是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混合农业。中国与之相似的有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立体农业(混合农业)。表5-4:澳大利亚农事活动安排 (1)问题:灌溉水源不足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2)产生的原因:①盆地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雨稀少。②墨累一达令河水量季节性变化大。雨季时河水暴涨,干季时大支流常有断流现象,墨累河虽未断流,但枯水期河水很浅,上游个别地段在最干旱年份也会干涸。③地下水虽丰富但矿化度高,不适于农业灌溉。 (3)解决的措施:东水西调。与墨累河仅一山之隔的雪河水量很丰富,每当夏季水位上涨,河水便顺坡奔流人海。为了改变墨累河的缺水状况,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雪河水利计划,把雪河的水通过水库、抽水站、输水管等设施调到了墨累一达令盆地,有效地解决了盆地发展农业生产水源不足的问题。雪河水利计划是国外跨流域引水的大型工程之一。

【K12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 源》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特征(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我国资源概况:陆地面积——世界第三:矿产资源总量——世界第三;耕地面积——世界第四;河流年径流量——世界第六;森林面积——世界第六)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 2.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如交通用地等) 3.土地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尤其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4.土地资源的分布: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90%以上)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该区还集中了大量的难利用和未利用土地)

耕地与水资源南北差异: 北方以旱地为主,且耕地资源比例大(60%),但水资源比例仅20% 南方以水田为主,且耕地资源比例小(40%),但水资源比例达80% 5.当前的土地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荒漠化。 6.土地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 全国土地日—6月25日 7.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8.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地球上的淡水资源,98%是冰川、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9.水资源现状:水资源总量排世界第六,但人均排名靠后。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国水周:3月22日至28日。 10.水资源分布特征: A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解决措施:兴建水库,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 B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丰北缺(华北和西北地区,

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磁场知识点及经典例题

第三章磁场 第1 节磁现象和磁场 、磁现象磁性: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磁极: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叫磁极。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与电荷类比) 三、磁场 1.磁体的周围有磁场 2.奥斯特实验的启示:——电流能够产生磁场,运动电荷周围空间有磁场 导线南北放置 3.安培的研究:磁体能产生磁场,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对电流也 应该有力的作用 性质:①磁场对处于场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②磁场对处于场中的电流有力的作用。 第2 节磁感应强度 F 跟电流I 和导线长度L 的乘积IL 、定义:当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 的比值叫做磁感应强度. 对磁感应强度的理解 1.描述磁场的强弱 2.公式B=F/IL 是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是用比值定义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只决定于 磁场本身的性质,与F、I、L 均无关. 3.单位:特,符号T 1T=1N/AM 4.定义式B=FIL 成立的条件是:通电导线必须垂直 于磁场方向放置.因为磁场中某点通电导线受力的大小,除 了与磁场强弱有关外,还与导线的方向有关.导线放入磁场 中的方向不同,所受磁场力也不相同.通电导线受力为零的 地方,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不一定为零,这可能是电流方 向与B 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的原因造成的. 5.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也适用于非匀强磁场,这时L 应很短,IL 称作“电流元”,相当于静电场中的试探电 荷. 6.通电导线受力的方向不是磁场磁感应强度的方 向. 7. 磁感应强度与电场强度的区别磁感应强度B 是描述 磁场的性质的物理量,电场强度E 是描述电场的性质的物 理量,它们都是矢量,现把它们的区别列表如下: 磁感应强度是矢量,其方向为该处的磁场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空间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磁场时,某点的磁感应强度B 是各磁感应强度的矢量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