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运用与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深入研究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运用与发展,对掌握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有效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毛泽东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运用与发展

马克思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辩证运动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其状况、特点、性质如何?怎样正确解决这些矛盾?这是摆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面前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列宁和斯大林都未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一重大问题。

1.1 正确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的问题,并且具体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和特点。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

基础之间的矛盾。”又说: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毛泽东不仅精辟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和特点,而且阐明了它们之间矛盾不断产生而又不断解决的辩证规律。他说:“在解决这些矛盾以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我们要随着矛盾的发展,不断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

1.2 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的性质、解决途径及其与旧社会基本矛盾的本质区别。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旧社会的基本矛盾,由于是建立在剥削制度基础之上,广大人民同反动统治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对立和不可调和的,是对抗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和剥削,必然要运用国家政权来阻止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推翻反动剥削阶级统治,建立革命政权,用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来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从而使社会基本矛盾获得解决。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领导和群众之间、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之间都是同志间互助合作的关系,因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建立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党和政府能够自觉地

姚传旺

(安徽省委党校 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本文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运用与发展。全文分以下四个部分:一、毛泽东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运用与发展;二、邓小平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重大贡献;三、江泽民为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提出了正确方向;四、胡锦涛为进一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提供了科学指南。

【关键词】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运用与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运用与发展

南方论刊·2009年第12期

理论探索

领导广大人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来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需要也不允许用推翻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来解决。

1.3 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和方针政策。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论著中,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和“十大关系”,阐明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以及正确认识和处理十大关系的理论原则和方针政策。掌握这些理论原则和方针政策,对于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之,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并把它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也是在这一重要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2.邓小平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重大贡献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其主要贡献如下:

2.1 提出了社会体制新概念,把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区分开来,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好的,应该坚持,但社会体制则有弊端,并且具体分析了我国当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方面社会体制的严重弊端,指出妨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僵化的社会体制。他说:“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但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邓小平通过上述区分和具体分析,进一步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

体情况、问题所在和正确解决的具体

途径,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的了解更加深入、具体和准确,为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客观依据和

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指明

了方向。

2.2 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找到了

根本方法。如何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这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

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

实问题。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

义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创造性地提

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把改革作为

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

本方法。他深刻地论述了改革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阐明了改革是解决社会

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实

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更新、完善和发

展的强大杠杆,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

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我国社会

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迫切需要。新中国后30年所取

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已充分证

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2.3 阐明了我国改革的全面性和

系统性。邓小平所讲的改革是全面

的,他说:“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

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

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

筑。”邓小平在这里是把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以及整个社会都作为系统来

论述改革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只有

全面地进行改革,使整个改革配套成

龙,才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

矛盾,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又好又快地进行。

2.4 为了通过改革更好地解放生

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

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向前发展,邓小

平还提出了各方面改革的根本要求、

目标模式以及一系列理论原则和方针

政策,他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

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并且创造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越的人

才。……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

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

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邓小平在这

里提出的三条要求,也是对改革开放

的根本要求。他又说:“计划多一点

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

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

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

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

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

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

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

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

平的以上论述以及其他有关论述,为确

立改革目标模式提供了理论根据。他还

为各方面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原则和

方针政策。全面贯彻邓小平改革思想,

就能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5 论述了改革的性质、特点及

其伟大意义。邓小平说:“农村改革

实际上是一场革命,其目的就是解放

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之所以

是一场革命,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一从改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

作用来看。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存在

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基本矛盾。一

类是剥削制度中的对抗性社会基本矛

盾,解决的根本方法是革命,革命是

阶级社会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另一类

是人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非对抗

性的社会基本矛盾,解决的根本方法

是改革,改革是人类进入社会主义

社会以后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二从改

革所引起的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

看,各个领域都会引起一系列革命性

的变革。无论从那方面来看,改革都不愧称为一次伟大的社会革命。但这种革命,同旧社会的革命不同,它不是采取暴力的手段,不是用另一种社会制度来代替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不断更新、完善、发展来实现。邓小平说:”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所以,改革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革命,而是有其本身含意和特点的另一种意义上的革命。认清改革的性质、特点及其伟大意义,能提高广大干群改革的自觉性和科学性,有效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现代化建设。

2.6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都存在着“左”和右的干扰。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在战胜“左”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也是在克服右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只有排除“左”、右干扰,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排除“左”、右干扰,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因为不论是“左”,还是右,都是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都是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都是损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只要运用“三个有利于”标准来检验,就能有力地揭露“左”和右的错误与危害,及时排除“左”和右的干扰,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

由上可见,邓小平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重大问题,把毛泽东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发展到成熟和完备的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体系,为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找到了根

本方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

力。

3.江泽民为不断解决我国社会

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提出了正确方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对不断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其主要

贡献如下:

3.1 把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

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不断推动社会

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提出了根本要

求。与时俱进是人类实践、人类认识

无限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要牢固树

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时代精神,随

着历史和时代发展,不断开拓马克思主

义理论发展新境界,不断开创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及时解决社

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把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不断推向前进。

3.2提出要始终做到“三个代

表”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

正确方向和根本目的。生产力、政

治、文化都是不断发展的,先进生产

力、先进政治、先进文化也是不断变

化的,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

含意、内容和标准。生产发展是人类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先进生

产力是该时代、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

方向和客观要求,只有始终代表先进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和提升

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

头的高新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

装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各地优势产业

和特色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

旅游事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和先进尖端人才,才能有效进行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在经济上赶上和

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政治在整个

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中处于统帅地位

和起领导作用,因而,政治状况如何

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决定

性作用。先进政治是该时代、该时期

政治发展的方向和客观要求,只有始

终代表先进政治的前进方向,不断发

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加快和切实搞好政治体制

改革,改善、提高人民当家作主同党

的领导、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从制

度上、组织上、政策上、工作程序、

工作方法等各方面,切实保证广大人

民真正当家作主,才能有效进行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政治上创造比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

主。思想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

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先进文化

是该时代、该时期文化发展的方向和

客观要求,只有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大力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先进的科学文

化,大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集体主义教育,不断建立、完善、发

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推进

思想大解放和文化大发展,不断开拓

思想理论文化发展新境界,才能有效

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比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

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目的都是实现、

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

用、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立党为

公、执政为民,自觉地把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

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

本目的。总之,只有始终做到“三个

代表”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才能不断地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健康发展。

3.3 提出要搞好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组织保证。党的状况如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江泽民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我们党长期执政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阐明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要求和方针政策。只有以江泽民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思想为指导,切实搞好新时期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和与时俱进,才能坚持、改善、提高党的领导,不断地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始终胜任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

由上可见,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根本要求、正确方向和组织保证。

.胡锦涛为进一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提供了科学指南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措施,为进一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提供了科学指南,其主要贡献如下:

4.1 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正确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目的、要求、原则和方法,为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有些地方,由于一些干部群众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GDP和搞“政绩”,甚至有的地方官商勾结,因而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很严重,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和

健康,严重破坏国家资源和可持续发

展。这种情况是完全违背以人为本科

学发展观的,今后必须坚决防止和严

肃查处。我们要教育广大干部,特别

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正确的政

绩观,以对人民、对国家、对子孙后

代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充分认识保护

环境、节约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坚决

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

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战略思

想,贯彻落实到一切工作中去。我们

要系统制定和严格执行保护环境的法

律、法规,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活动,

并把对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情况,作

为衡量政绩、使用干部的一条重要标

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解决社会主

义社会基本矛盾,保证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4.2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战略任务,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

各方面关系提出了目的要求和基本原

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的健康发展。社会和谐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社会主义建

设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社会主

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因为社会稳定是

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也是不断解决各种矛盾的过

程。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以下三个

问题。一要正确解决分配不公和贫富

差距过大的矛盾。现在我国分配不

公、贫富悬殊过大已达严重程度,必

须采取有效措施稳妥解决,切实防止

和消除两极分化现象。二要加快建

立、健全覆盖全国城乡的各方面社会

保障体系,切实保证全国人民都能幼

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失业

有救济,国家要大力加大对这方面的

投入,尽快建成和完善全国社会保障

体系,这是最牢固的全国社会安全

网。只有建成和完善全国各方面社会

保障体系,才能有效解决全国各阶

层、各群体、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

矛盾,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稳定和社会

和谐。三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

性质的矛盾。对分裂祖国的组织和暴

徒、残害人民和危害国家的黑恶势力

等敌我矛盾,必须坚决、迅速、彻底

地揭露、打击和镇压,决不能手软。

对大量存在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必

须坚持用民主的方法,要虚心地听取

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通过协商的方法

来解决。要密切同群众的联系和加强

调查研究工作,力争把矛盾解决在基

层和萌芽状态。只有正确解决以上三

个问题,才能顺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从根本上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切实保证社会稳定和整个社

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和谐发展。

4.3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战略任务,为进一步解决社会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提供了战略指导。城乡是

一个系统,必须协调发展。但我国现

在城乡差别较大,许多大城市的建设

不亚于欧美发达国家,而广大农村还

很落后。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不仅影

响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也影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更不能完

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因此,

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

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

的伟大历史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大大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大幅度

地增加对农村的投入,不断缩小城乡

差别。在我国现代史上,农民历来都

是革命武装的主力军,在反对帝国主

义侵略、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

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作

出了巨大牺牲和立下了汗马功劳;在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农业税和工农业

产品剪刀差等渠道,为实现国家工业

化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万亿元

以上巨额资金;现在全国各地通过收

购农民土地,继续为各地社会主义建

设提供大量资金。各级政府现在也更有义务和责任,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切实把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有了相当发展的城市、工业及其他各行各业,也都要大力支持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只有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效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有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

4.4 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为创造性地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的崭新事业,它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的伟大创新和巨大飞跃,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无法理解和实现的。而且,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理论、体制、机制、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发展的实质、灵魂、源泉和动力。只有不断发扬创新精神,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和科技发展最新成果,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不断提出新理论新举措,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才能不断地创造性地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创造性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思想为武器和动力,积极投身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潮流中去,为又好又快地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4.5 在全党广泛深入地开展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组织上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顺利解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江泽民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强调要搞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

育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

务,并在全党广泛深入地开展这个教

育和建设。搞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

育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

期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新时期党

的建设主线,抓住这个主线,就能从

根本上搞好新时期党的建设。因为只

有搞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才能

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

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

先锋队,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和与

时俱进;只有搞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才能保证我们党始终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胜

利完成党在新时期的伟大历史任务。

根据我们党目前状况,在党的先进

性教育中,要着重加强以下两方面教

育:一要加强革命理想、信念和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现在有

些党员革命理想信念不坚定,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甚至

有的干部蜕化变质和腐化堕落。只有

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和不

断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

识,才能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

力,自觉地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和

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二

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人民

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三大优良作

风教育。现在有些党员干部理论和实

践脱离,言行不一,群众观念淡薄,

甚至脱离群众,很少有批评与自我批

评。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形象,关系党

的生命和事业的成败。只有保持和发

扬我们党长期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

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很好发挥党的

领导作用。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中,要着重加强以下两方面教育:一

要加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

教育。有的党员、领导没有很好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热

衷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热衷于建

设高级办公楼和豪华宾馆堂所,铺张

浪费严重,忽视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

发展,群众意见很大。只有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才能自

学地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能创造价值、

扩大再生产的经济文化建设和民生工

程,才能脚踏实地、正确有效地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要加强马克

思主义理论教育。指导我们事业的理

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但有的党员、

领导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运

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违背马克思主

义,因而产生工作失误和带来损失。

所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

要认真学习和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这

个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

武器,尤其是要真正掌握和能够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强

大理论武器,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和

处理问题,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不断地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把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由上可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

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

战略思想和战略措施,也都是正确解

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正确进行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

想和战略措施,我们要自觉地全面地

贯彻执行,以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为指

导,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

出版社,1986年第1版.

[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

[3]《同挪威首相维洛克的谈话》,

《人民日报》1984年11月21日.

作者简介:姚传旺,安徽省委党

校教授,原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安

徽省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会长。

责编、校对/韩江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是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存关系,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同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挥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法杖的基本规律。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socialism)是一种社会学思想,诞生于16世纪初,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的概念在西欧广为流传,发展出不同分支。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他们的理论体系,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 性质: 性质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xìng zhì。一指禀性,气质;二指质地;三指事物的特性,本质;四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属性。后三者多用于科学研究当中作为名词。 哲学上,性质指:体之变在质空时量数上的个性表达。本质指:体之变在质空时量数上的集性表达。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进行的,即改变不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稳定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改革其具体形式。 涵义: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著作中,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曾作过精辟的论述。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科学概念,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纵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发展至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那么正确理解其中矛盾,实质上是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然而,我们皆知,人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于生产方式。应当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力量。在这对矛盾运动中,生产力的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方式和变革、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关系的性质、方式和变革、发展,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被动的适应,它也能主动地发挥作用,自觉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尤其在新生的、革命进步的社会形态里,生产关系往往能发挥其能动性,对生产力发展起到巨大的能动作用,有力地促进生产力进步和发展。当然,在落后反动的社会形态里,生产关系却是严重扭曲的、滞后的,这种扭曲、滞后的生产关系,必然误导和阻碍着生产力发展;这样的发展错位和矛盾对立,也必定引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乃至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重大变迁。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里,社会经济发展是相当缓慢的,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极为迟缓的,这期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比较趋缓的,因而其调整周期也是较长的。但近代以来,尤其是在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日趋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也呈快速迅猛之势,在这种态势下,生产关系不可能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前期那样,上千年或数百年的作一次调整,就能满足之后相当一段时期的生产力发展需求,而是每时每刻生产力都对生产关系提出新的变革要求,生产关系必须不断作出调整而适应之,否则,生产关系就会滞后,二者的矛盾就会加大,从而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发展。 在当代,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落后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生产资料、运营资本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分配公平化的矛盾更加激化,落后的所有制形态和生产关系,已经成了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桎梏,已经成为生产力畸形异变的根源。尽管资产阶级们极力辩解和设法缓解矛盾、化解冲突,但终因不能自我解决社会制度和所有制性质这一根本问题,而只能任由矛盾继续恶化,或饮鸩止渴的将错就错下去。显然,这种矛盾日益加剧且不能解决,是违背解决矛盾和调整生产关系要求的,如此下去的物极必反,必然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而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之矛盾,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调整周期大为缩短,并走上不断能动调节之路径。 一般来说,生产力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能力;但从本质上讲,生产力不仅有其自然属性,而且还有鲜明的社会属性。生产力有其自然属性,就是说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自然客观的;而生产力具有社会属性,则是因为居于决定意义的劳动者是有社会属性的,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组织管理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并受不同的利益主体和所有制形式支配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

中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和解决方法

班级:11生物一班 姓名:陈国维 学号: 28111101002 题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首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其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相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成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再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显然,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二、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有以下几点: 首先,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的悬殊 经济不平等既是阶层分化的物质基础,又是阶层分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报告指出,在我国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里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怎样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哪些内涵和具体体现?如何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迈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变了?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新生的“软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发展起来后”的中国不是说不需要发展了,而是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是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记者: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何会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辛鸣: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要注重两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二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准确、不到位会极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损害社会发展进步。 之前提出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大背景下。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是科学准确、积极有为的。根据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矛盾我们可以称为“发展起来前”的矛盾。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这一切有目共睹的巨变,都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当然会发生相应变化,我们可以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称之为“发展起来后”的矛盾。 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案例及分析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案例:英国宪章运动 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见英国议会君主制)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 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 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6条要求,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宪章拥护者在全国各地集会、游行,要求实现宪章。1839年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2月4日,全国的宪章派在伦敦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并通过致议会请愿书。到1839年5月,在请愿书上签字的达125万人以上。1840年7月,全国宪章协会成立,F.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近代工人政党”。1842年的经济危机促使第二次宪章运动高潮的到来。2月宪章派向议会递交了新请愿书,签名人数达300多万。除要求普选权外,还提出废除新济贫法,限制工时和实行政教分离等要求。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出现第三次高潮,约197万人在请愿书上签名。这三次运动都被政府镇压。1848年后,运动逐渐衰落。 案例分析解说: 恩格斯说:“这三大阶级(包括英国宪章运动)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化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在历史的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根本的体现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英国的宪章运动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阶级运动之一,也是当时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运动之一。当时应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物质基础政治领域思想领域 ︳\/ /生产力\/ 生产方式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社会形态 (二)社会基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这会基本矛盾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生产和发展。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关系的矛盾的解决。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①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②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1、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 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 所决定的。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 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作为科学物化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 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分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形态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如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电动机,以及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 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生产力,它们的发展演进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及相应社会形态由低向高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走向。人们在利 用属于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工具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 变了他自身的自然。从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使人们理论思维和科学素 质不断提高,使人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使人们改造客观 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先进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性作用。放眼世界和 未来,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技 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为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 的广阔前景,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所谓先进生产力,应该是指那些现代科技和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生 产力。谁能掌握先进生产力,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能在国际 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谁就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航船胜利 地驶向光辉的彼岸。 2、社会革命与改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都是来源于社会矛盾,都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生产力。 不同点:革命比较尖锐化,改革并不尖锐。改革由统治者发动,革命由被 统治者发动;改革自上而下,革命自下而上;改革目的是维护统治,革命目的 是推翻统治;改革是非暴力的,革命是暴力的;改革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多是 局部调整,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多是全面改变;改革的困难在于统治阶层 内部矛盾,革命的困难在于统治阶层外部压迫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30 多年,我国都在通过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着力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经过近40 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了极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了大幅跃升,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再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来概括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九大科学分析,精准概括,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其立论根据就在于,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因此,我们面临的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

充分问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构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在继续推进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作者:————————————————————————————————日期: ?

讲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 十八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党的八大报告指出的,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不再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才宣布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只是后来我们轻易改变了这个正确判断,社会注意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在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 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表述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面临的矛盾不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是人民的需要也是动态,不断增长的。 比如不只是要求吃得饱穿得暖,对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如服饰上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服装基本上都是中山装、军装、学生装(老三装),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著名设计师郭培回忆,80年代她曾设计了一款白色的一粒扣的西装,用的原料是9毛钱一米的库存的桌布,生产出来后,“卖得那个好啊,买时装就像卖大白菜一样。机关干部,工地上的工人、市场上卖菜的----满大街,不分人群,全社会都白领了。” 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 第一次直接以时装为题材,记录了80年代开放初期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劳动模范敢于穿上“袒胸露臂”的红裙子上街,而且还到各个服装店去“斩裙”,是继《庐山恋》之后又一部引领时尚的作品。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课程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容的重要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知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增强其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前的现实,课程教学力求关注现实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面向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全校四年制本科各专业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 五、考核方式 课程考试实行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进行书面开卷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由中期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成绩、读书笔记或论文成绩、课堂考勤成绩(占总成绩的10%)等组成。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讲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 十八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党的八大报告指出的,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不再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才宣布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只是后来我们轻易改变了这个正确判断,社会注意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在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 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表述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面临的矛盾不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是人民的需要也是动态,不断增长的。 比如不只是要求吃得饱穿得暖,对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如服饰上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服装基本上都是中山装、军装、学生装(老三装),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著名设计师郭培回忆,80年代她曾设计了一款白色的一粒扣的西装,用的原料是9毛钱一米的库存的桌布,生产出来后,“卖得那个好啊,买时装就像卖大白菜一样。机关干部,工地上的工人、市场上卖菜的----满大街,不分人群,全社会都白领了。” 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第一次直接以时装为题材,记录了80年代开放初期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劳动模范敢于穿上“袒胸露臂”的红裙子上街,而且还到各个服装店去“斩裙”,是继《庐山恋》之后又一部引领时尚的作品。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或影响。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论。他们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占主导地位的一对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始终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在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新的生产方式建立起来以后的一定时期,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基本上是相适应的,这时候的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还处在量变阶段,不会也不需要生产关系整个系统的根本变革。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经常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适应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成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矛盾便日益激化起来,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新的生产关系就要取代陈旧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以后,随着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和确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不适应又转化为适应,从而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是循环往复向上发展的无限运动过程。这一运动的历史过程,也就是生产方式的辩证否定过程,旧的生产关系要被改变,而生产力及其各种要素则被保存,并在新的生产关系推动下得到发展。 社会的基本矛盾,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外,还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建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一,经济基础规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当着某种经济基础向上发展的时候,它的上层建筑也处在前进之中,富有生命力;当这种经济基础走向没落的时候,它的上层建筑也就日趋腐朽;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迟早要引起整个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它为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但上层建筑不可能绝对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因此,同一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基本上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的要求。当某种社会经济形态走向腐朽,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根本不相适应,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形成尖锐对抗的时候,就必须对上层建筑进行根本性变革。随着新的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都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也推动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的转化。但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具有更为根本的性质,它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考研政治必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16考研政治必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 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1劳动资料,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2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 3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分为: a.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b.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0XX年考研政治点睛班】万磊在12月20日9:00—12:00,14:00—17:00行考前三小时模考,三小时预测。秒杀16考研政治马原、毛中特、史纲、时政考点。稳稳提分,你距离名校只差这六小时! 登录天猫,进入文都网校旗舰店,搜索课程“2016考研政治点睛班万磊直播课文都网校视频课程预测六套卷解析” 【20XX年考研政治点睛班】蒋中挺在12月22日9:00—12:00,14:00—17:00进行考前三小时模考,三小时预测。以热点捕捉考点,分分钟绝杀考研政治毛中特、思修、行策!正在火热报名中,名额有限,抓紧时间! 登录天猫,进入文都网校旗舰店,搜索课程“2016考研政治点睛班文都网校蒋中挺考研预测模考网络视频直播课”

浅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浅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摘要】 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它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矛盾是肯定存在的,其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才能将其化消极为积极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前言】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且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前提。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全面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才能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正文】 一、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进程 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根据他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长期研究,揭示了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毛泽东提出,现在的情况是: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今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2、毛泽东指出:“与私有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抗性矛盾相反,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 3、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完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 、生产力: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包生产力:括劳动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2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生产关系: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可分为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体系。马克思在1895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结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指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历史唯物主义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马恩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思想是十分明确的。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由此导致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可见,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引发者和内在动因。对社会发展来说,生产力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生死存亡意义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在地球上制度化后,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其发展动力是什么?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苏东国家剧变后,这个问题以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意义上提出来。在这样的严峻背景下,邓小平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科学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体系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难题,在理论上解决了马恩对社会主义设想与实现的反差,使社会主义又一步迈向了科学,解开了困扰人们长达近百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之谜,为社会主义在

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单选、多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最本质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根据它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区分为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形式根据有无阶级性,区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包括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语言文字、形式逻辑。 【二者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相对于社会存在不完全一致。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自身,包括其内部各种形式之间。能动的反作用——作用点在于经济和政治。 【辩证原理的意义】①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②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③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形成了“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重要方法。从各种社会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性的基本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破解了历史之迷,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方式】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实质上是把握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逻辑范畴。)【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两类构成要素: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本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特征:属人性、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构成: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体现在社会生产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否适合,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单选、多选)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上层建筑的这两个部分是相互制约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并与之相适应,思想上层建筑要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体现并保证自己的实现。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在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影响并制约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的现实力量,。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③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意义: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钥匙,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