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第一册)

绪论

(一)教学目的:

1.生物的基本特征(B:识记)

2.生物科学的新进展(A:知道)

3.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A:知道)

(二)教学重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述、提问

(五)教学设计

首先以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提出的非生命物质(金属表面的锈)和生物(石头表面的地衣),活跃的生命现象(开花的牡丹和飞舞的蜜蜂)和相对沉寂的生命现象(冬季的落叶林)进行对比,使讨论有了基础。从而引出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教学。

1.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材中归纳为六条,目的在于突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通过表面现象区分生物和非生物,而要从本质上区分有生命的个体和非生命物体,还必须从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到生理功能,从生物自身功能到应激性,从个体生长发育到种族延续乃至生物进化,这样逐级深入,层层理解。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上进行的,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注意:一切生物并不都有细胞结构,但一切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并且,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例: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B)。A.枯草杆菌B.噬菌体C.团藻D.草履虫

(2)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从方向上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从本质上看,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注意: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3)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征。正因为生物有了应激性,才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使生物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适应周围环境。

注意:要判断某生物现象是否属于应激性,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看是否有引起生物发生反应的刺激;二是看生物体是否对外界刺激发生了反应。如果两者皆具备,那就是应激性。

例:下列属于生物应激性现象的是(C)。A.蝗虫的体色与绿色的青草一致B.竹节虫的形状与竹节相似C.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D.黄蜂身体上黄黑相间的条纹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该特征的基础是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伴随着发育,表现出由新生到成熟的阶段性变化是发育。生物个体通过生殖,保证了种族的延续。

注意:生物的生长是量变,发育是质变,二者可以同时进行,但不可等同看待。

- 1 -

(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是通过生物生殖过程实现的,因而没有生殖,也就没有遗传和变异的机会。

例: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鲫鱼经过人工饲养,从而演变成金鱼的事实说明生物都具有(A)。A.遗传和变异B.应激性C.适应性D.多样性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具体表现在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

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又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使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环境。

针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总结出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因此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通过新陈代谢,使生物体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表现出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而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又表现出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体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才能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一定的应激性;生物体只有具有应激性,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各基本特征

例:能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生物基本特征是(D)A.新陈代谢和细胞结构B.应激性和适应性C.遗传变异和生殖D.新陈代谢和生殖

2.生物科学的发展与进展

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进展的介绍中,突出了三大成就: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DNA工程和生态学方面的几个实例。

(1)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也叫生物技术)是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而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是指通过某种工程手段,在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技术科学。其成果层出不穷。如我国乙肝疫苗的研制成功、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的问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等等,这些生物工程研究成果的出现,均说明了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能源和粮食等世界性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主要朝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在微观方面已经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在宏观方面就是关于生态学的研究。

- 2 -

3.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首先讲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不仅是获得生物科学知识,而是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取在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后,达到一定的能力的提升:(1)把握生物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解的能力;(2)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科学的态度,以及自己的动手能力;(4)提高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实验成败关键;(5)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六)板书

§绪论

1、生物的六大特征:

2、生物科学的发展和进展

3、学习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七)教学建议和意见

语速不能太快,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二十多种,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B:识记)2.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B:识记)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

性(B:识记)(二)教学重点

1.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2.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三)教学难点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四)教学用具

(五)教学方法:对比、讨论、讲述、提问(八)教学设计

首先以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提供的动物(人)体与植物体组成元素的对比表进行对比,使讨论提问有了基础。从而引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教学。通过对比,使学生发现并且概括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特点:①从无机的非生命环境中元素的组成与生物体元素组成的对比中,发现它们的统一性,了解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特点;②从动物体与植物体组成的元素对比中,发现不同类型的生物体,元素的组成有区别;③从生物体内不同元素的含量对比中,发现生物体元素组成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物体特性的联系。

玉米与人体的无机物的组成(质量分数/%)

元素O C H N Si K Ca

- 3 -

玉米44.43 43.57 6.24 1.46 1.17 0.92 0.23

人14.62 55.99 7.46 9.33 0.005 1.09 4.67

P Mg S Cl Al Fe Mn Na Zn Rb 0.20 0.18 0.17 0.14 0.11 0.08 0.04 - - - 3.11 0.16 0.78 0.47 - 0.012 - 0.47 0.01 0.005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根据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两大类:①大量元素占生物体重的万分之一以上,包括C、H、O、N、P、S、K、Ca、Mg等②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包括Fe、Mn、Zn、Cu、B、Mo等。

注意: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不同的生物,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各种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例: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中基本元素,最基本元素,主要元素分别是(B)。①C ②C、H、O、N ③C、H、O、N、P、S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②③①按元素的生物学功能,大致可分为下列类型:

(1)构成原生质的基本元素:如C、H、O、N、P是构成核酸的主要元素;C、H、O、N、S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等。

(2)调节机体活动的元素:如离子态的Na+、K+、Ca2+、Mg2+、Cl、H+ 及其他离子————

OH、HCO3、SO42、HPO42等。

(3)与蛋白质结合的元素:如Fe(血红蛋白、细胞色素、固氨酶等),Cu(血蓝素、细胞色素氧化酶等),Mo(固氮酶),Co(构成维生素B12。在天然存在形式中,维生素B12可能是与肽或蛋白质相结合的),Zn(DNA聚合酶、RNA聚合酶),I(甲状腺球蛋白。这是一种含碘蛋白质,是人体内的碘库),Mn(精氨酸酶等多种酶)。

(4)微量调节元素:如B、Cr、Se、As、Ni等。这些元素是不可缺的,又是不可替代的。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是最基本的,其中C、H、O、N、P、S6种元素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大部分有机物是由上述6种元素组成的。

注意: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并不是全部形成各种化合物,而是有些参与构成化合物,有的以离子状态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还有的兼有多种功能。

在细胞内可找到至少62种元素,其中重要的有24种,这些元素按其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可以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这些化学元素的主要作用可总结为三个方面:构原(构成原生质)、组化(组成各种化合物)和影响(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但不管含量的多少,这些必需元素在生物体内都有

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这些元素,生物体就不能表现出相应的生命活动,甚至呈现出一定的病症(如教材中所举例的B,植物体缺乏B,会导致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花粉管的萌发和伸长)。从这个方面说,它们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是从化学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分布的种类比较确定的,差异性是从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分布的量的比较得出的。也就是说,组成生物体的20多种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界特有的,这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又说明了生物界和

- 4 -

非生物界又具有差异性。

例:从根本上说,生物体都是由非生物界中的化学元素构成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是统一的。而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的原因是(CD)。A.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具有特异性功能B.生物体中有个别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中没有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根据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2、重要作用:

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C、H、O、N

主要元素:C、H、O、N、P、S

作用:构成原生质、组成化合物、影响生物生命活动

3、统一性和差异性

(八)教学建议和意见

授课速度不能太快,对某些班还要减慢速度。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原生质的定义(B:识记)

2.组成生物体的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几种化合物的化学元素组成、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和重要功能(C:理解)

3.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C:理解)

4.各种化合物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

现象(A:知道)

(二)教学重点:

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元素组成,各种化合物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重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

1.蛋白质的化学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基本组成单位、分子结构和主要功能

2.核酸的化学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基本组成单位和重要功能

(四)教学用具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设计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重申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以及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

- 5 -

等引出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何影响生物体?

1.首先明确原生质的概念: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在组成上包括细胞内的各种化合物,在结构上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注意:①原生质是细胞内各种化合物有机组织起来的整体②细胞壁不是原生质③细胞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存在形式和功能各不相同

通过教材中讲到的细胞内各种化合物的含量表,从整体上概括出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出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体的多分子体系。

2.水:水在细胞中含量最多,不同生物的细胞,含水量不同。其存在的形式包括结合水和自由水。前者约占4.5%,后者约占95.5%,其作用如下:①主要是作为良好溶剂,保证各种生化反应有水参加②同时生物体内的水还可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到达各个细胞或排出体外③由于水分子极性强,能把许多物质解离成离子,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④水的比热大、蒸发热大加上流动性大,因此水对于维持生物体温度的稳定起很大作用⑤润滑作用⑥对植物来说,水能保持植物固有姿态⑦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注意:自由水和结合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无机盐:细胞中的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含量虽小,但作用重要,它对维持细胞形态、参与重要的物质组成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是构成原生质或构成生物体某些结构的重要成分②参与并调节生物体的代谢活动③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包括渗透压平衡、酸度平衡和离子平衡。

如图所示部分无机盐离子的重要作用:

注意: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其中包括五碳糖和六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是重要的五碳糖,它们是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葡萄糖和果糖是重要的六碳糖,其中葡萄糖是重要能源物质。二糖的水解产物是两分子单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是重要的二糖,它们的水解产物分别是果糖和葡萄糖、葡萄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的双糖,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细胞中的双糖。

多糖的水解终产物是许多单糖,多糖是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糖,其中淀粉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糖元是动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糖的功能有以下几点:①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和碳源物质②它与生物体的结构有关③是储藏的养料④是细胞通讯识别作用的基础⑤具有润滑保护作用。

注意: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但某些糖类也有另外的功能,如有支持作用的纤维素,

例: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分别是(A)A.淀粉、糖元B.糖元、淀粉C.蛋白质、脂肪D.脂肪、葡萄糖

- 6 -

5.脂类:脂类主要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很多脂类物质还含有N和P元素。包括脂肪、类脂、固醇。

注意:脂肪是生物体答:6/16%

(2)蛋白质的基本结构: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约有20种,其结构通式为:R

NH2-C-COOH

注意:构成蛋白质的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20种氨基酸的结构不同,是指R基的结构不同。

例:下列哪项不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B)

A. B. C. CH2—CH2—COOH NHCH3—CH—COOH 2—CH—COOH

SH—NH2 CH2—NH2 NH2—CH—COOH

- 7 -

蛋白质分子是由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的。

所谓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所谓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NH—CO—)。

所谓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所谓多肽:由3个或3个以上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

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并由一定化学键连结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空间结构。

注意:A.氨基酸

(1)每个氨基酸分子都具有中心碳原子,至少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该碳原子上。注意理解“至少”的含义,比如当R基含有氨基或羧基时,这个氨基酸分子就不只有一个氨基或羧基了,同时还要注意氨基酸分子中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直接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不同的氨基酸分子具有不同的R基,细胞内构成蛋白质的大约20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就是R基结构的不同。

B.二肽

(1)由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分别来自羧基和氨基,氧来自羧基。

(2)二肽化合物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CO—NH—)叫肽键。

C.多肽

(1)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因其呈链状,也称肽链。(2)注意区分肽、肽键和肽链:肽键是肽的连接结构,而肽链是多肽的空间结构。

(3)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时,原来的氨基和羧基已不存在,形成的化合物即多肽的一端只有一个氨基,另一端只有一个羧基(不计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数)。所以对于一条多肽来说,至少应有的氨基和羧基数都是一个。

(4)若有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至少有-NH2和-COOH各m个。

(5)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一条或m条肽链,肽链通过化学键(不是肽键)互相连接,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

(6)关于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每个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a-(n-m)?18(其中n-m为失去的水分子数,18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3)蛋白质的多样性:因为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可以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空间结构千变万化,所以使蛋白质的结构极其多样。由于蛋白质分子的复杂多样,才使生物界形形色色,丰富多彩。总之,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重要体现者。世界上没有蛋白质的存在,就不会有生物体的存在。

(4)酶的特性:酶是生物体活细胞产生的,绝大部分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它是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

- 8 -

7.

核酸: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也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约为几十万至几百万。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每个核酸分子是由几百个到几千个核苷酸分子连接而成的长

含N碱基脱氧核糖核酸(存在于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细胞核磷酸核酸含N碱基核糖核酸(存在于细胞核糖核苷酸核糖质中)(RNA)磷酸

注意:所谓核酸,是原生质中的一类信息大分子,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呈酸性而得名,它包括DNA和RNA2种。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RNA是少数不含DNA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等)的遗传物质。

课堂总结:任何一种化合物或几种化合物的混合都不能完成生命活动。细胞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一、原生质:细胞内的生命物质

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二、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1、水(含量最多)

分为结合水(4.5%)和自由水(95.5%)

作用:

2、无机盐

存在形式:离子

- 9 -

作用:

3、糖类

元素组成:

分类:

功能作用:

4、脂类

元素组成:

分类:

功能作用:

5、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化学组成:

基本结构:

结合方式:

功能作用:

6、核酸

化学组成:

基本单位:

功能作用:

(八)教学建议和意见

要善于利用比较对照的方法,会有事半功培的效果。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1课时)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4课时)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1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D:应用)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D:应用)

(二)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

细胞膜内外物质交换的主动运输方式

(四)教学用具

(五)教学方法:对比、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首先总结前一节的内容,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有无机物和有机物,他们都存在细胞中,那么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它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系统地学习细胞方面的知识。

- 10 -

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要观察细胞结构,需要用到显微镜。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为显微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关于细胞,我们主要学习细胞的结构、功能、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等方面的知识。

构成生物体的细胞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根据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复杂程度,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绝大多数生物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叫做真核生物。支原体、细菌、蓝藻和放线菌等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叫做原核生物。真核细胞的机构远比原核细胞复杂得多。本节内容首先介绍了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概况。

观察图2-2和2-3,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什么异同?

答: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具有中心体。除此之外,其他结构在动植物细胞中均具有。

动物和植物细胞都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构成。下面我们着重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真核细胞的细胞质的最外面包着一层很薄的膜叫做细胞膜。细胞膜是界膜,使细胞内的物质与细胞外的环境分隔开,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的作用。

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①化学成分:由蛋白质分子和脂类分子组成。各种膜所含的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关,机能活动较旺盛的膜,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因为膜的功能活动主要由蛋白质来承担。此外,细胞膜还含有约10%的碳水化合物,但是都与膜蛋白或脂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叫糖被。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如消化道和呼吸道等表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动物细胞膜表面糖蛋白有识别作用。

②空间结构: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在骨架的内、外侧有许多球形蛋白质分子镶嵌,贯穿或覆盖在表面。具体说来,在膜的中间是磷脂双分子层,实际上包括两层磷

脂分子,这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由它支持着许多蛋白质分子。这些蛋白质分子分成两类:一类蛋白质分子排布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即覆盖在膜的表层;另一类蛋白质分子,有的部分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③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这对于细胞膜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细胞膜有多方面功能,如物质运输、细胞识别、信息传递、分泌、排泄、免疫等。

1.物质运输作用: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细胞膜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选择透过性,即有选择地允许物质通过扩散、渗透和主动运输等方式出入细胞。根据物质运送过程是否需要消耗能量,可以分为两大类: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膜运送到浓度低的一侧,这个过程不需供能,称为被动运输。物质运输逆浓度梯度进行,需要细胞供给能量,也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称为主动运输。

(1)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的速度除取决于膜侧的分子浓度外,还与分子的大小、溶解性及电荷性质有关。由于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所以许多物质通过膜的扩散都和它们在脂肪中的溶解度成正比。这种扩散不需要膜中蛋白质载体的帮助,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也称单纯扩散。

+(2)主动运输:物质运输是从低浓度区移向高浓度区。如人体细胞内液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液,

+++而Na浓度则低于细胞外液,然而细胞内仍然不断积累K而排出Na。物质这种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的现象,称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过程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需要载体,第二需要耗能。因此,凡是影响能量供应的因素都会影响主动运输,如氰化物能抑制ATP 的形成,因而能强烈地抑制主动运输。

- 11 -

(3)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1)化学成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2)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3)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2、主要功能: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功能

物质交换方式: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

比较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学会分析常见物质的运输方式。

- 12 -

3、细胞壁

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作用:支持和保护

(八)教学建议和意见

多用表格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

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细胞质基质内含有的物质和细胞质基质的主要功能(C:理解)

2.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D:应用)

3.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液泡这几种细胞器的主要功能(C:理解)(二)教学重点

1.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

2.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液泡的主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

(四)教学用具

(五)教学方法:对比、讨论、讲述、提问

(十)教学设计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着重讨论细胞质的问题。大家知道,细胞包括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那么,什么叫细胞质呢?它的结构和功能又是怎样的呢?

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基质和细胞器。

一、细胞质基质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细胞质基质是指细胞质中没有分化的部分,即指除了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和内含物以外的基质部分,这部分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出有任何定形的结构,是均匀透明的。

1.含有的物质:在细胞质基质中,含有水、无机盐离子、脂类、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还有很多种酶,为细胞质基质完成多种重要的功能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2.主要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高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提供ATP、氨基酸、核苷酸、多种酶。

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基本结构:大多呈短棒状,由内、外两层膜构成。内膜向内凹陷形成嵴,内膜中充满基质。在内膜、嵴和基质中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中还有少量的DNA、RNA 等。

(2)主要功能: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95%左右来自线粒体。线粒体内不仅含有丰富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而且还含有脂类、蛋白质、少量的DNA和RNA以及核糖体,因此,线粒体本身能合成少数多肽,估计只有13种,其余多数的蛋白质由核DNA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由此可以看出,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注意:①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而不是全部场所,因为有氧呼吸的开始部分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这部分知识将在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学到)。②线粒体因为要消耗O2,产生CO2,因此是生物体中CO2浓度最高,O2浓度最低的场所。

2.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 13 -

(1)基本结构: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腔细胞质的结构与功能

1、细胞质

(1)分布

(2)特点

(3)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1)含有的物质:

(2)主要功能:

3、细胞器

(1)线粒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

(2)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

4、叶绿体

- 14 -

(1)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结构:外膜、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第2课时)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的结构和主要功能(D:应用)

2.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C:理解)

(二)教学重点

1.真核细胞的核膜和染色质。

2.原核细胞中核区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关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形态变化。

(四)教学用具

(五)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对比、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大家已经学过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的有关结构、功能,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下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首先细胞核的形状,最常见的是球形、卵形的。

一、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1.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核液、染色质

核膜:使细胞质和核内物质分开,上面有核孔,可能是某些大分子物质的运输通道。

核膜是双层膜,内膜与染色质纤维相连,外膜与内质网相连通,外膜的外表面上有颗粒状的核糖体,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核膜并不是完全连续的,有许多部位核膜内外两层相连,形成了穿过核膜的小孔,称为核孔。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的孔道,大分子物质可自由通过核孔,如mRNA。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和葡萄糖可以通过核膜。实际上,核膜同样是选择透过性膜。在核膜上有大量的多种酶,这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核膜在细胞周期过程中表现出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核仁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最明显的结构,因为它的折光性较强,与细胞的其他结构很容易区分。在光镜下的染过色的细胞内,或者电镜下的活细胞中,或者分离细胞的细胞核内,都容易看到核仁,它通常是单一的或者多个匀质的球形小体。核仁的大小、形状和数目随生物的种类、细胞类型和细胞代谢状态而变化。蛋白质合成旺盛、活跃生长的细胞,如分泌细胞、卵母细胞的核仁大,可占总核体积的25%;不具蛋白质合成能力的细胞,如休眠的植物细胞,其核仁很小。核仁具有重要功能,它是rRNA合成、加工和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场所。在细胞分裂周期内,核仁是一个高度动态的结构,在有丝分裂期间表现出周期性的消失与重建。

核液:亦称核质,是细胞核内粘稠状的透明液体。它含有多种酶、无机盐和水分等。

染色质:是真核细胞的间期中DNA和蛋白质以及少量RNA所组成的一串念珠状的复合体。它们代表了细胞间期核内遗传物质的特定形态。

- 15 -

DNA、染色质、染色体的关系可表示为:

DNA+蛋白质

组成

分裂前期: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

染色质分裂末期:解螺旋,变细变长

染色体

分裂间期的细胞,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呈长丝交织成网状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是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化,变粗变短形成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在不同时期,细胞中同一物质的两种形态。

注意:染色质在分裂间期出现,染色体在分裂期出现,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每种生物体的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例: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主要由DNA 和蛋白质构成。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呈细丝状,即染色质;在分裂期,它们又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形态。

2.细胞核的主要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DNA)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因此,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生活,决定着生物的形状,它是细胞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注意:凡是无核的细胞,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分裂,如成熟的红细胞。人工去核的细胞,一般不能存活多久。

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

区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依据构成该生物的细胞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

细胞

构成构成

原核生物:如细菌、蓝藻和放线菌

真核生物:如真菌、动物和植物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不等于原核生物,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但它们都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和放线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是真核生物。细菌常根据形状分为:杆菌、球菌和螺旋菌,细菌常根据形状来命名,如大肠杆菌。也有的根据功能来命名,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较大区别,两者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 16 -

细胞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本节课依次介绍了细胞核的结构、主要功能以及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三部分细胞增殖(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D:应用)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B:识记)

3.无丝分裂方式的过程和特点(A:知道)

(二)教学重点

1.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2.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三)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

(四)教学用具

(五)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对比、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大家已经知道,多细胞生物一般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最终生长发育

- 17 -

成一个新个体。那么,这个受精卵是怎样进行分裂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细胞是如何自我增殖的?它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通过细胞的分裂,可以将复制的遗传物质,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可见,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一、掌握有丝分裂规律,正确记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主要特征

细胞周期:就是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它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分裂间期:是新的细胞周期的开始,占细胞周期的90%~95%

分裂期:占细胞周期的5%~10%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及各期的特点

二、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上面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那么,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原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与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下面介绍其不同之处。第一,动物细胞有中心体。中心体是一对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位于邻近核膜的细胞质中。在细胞分裂的前期,中心体内的两个中心粒已经过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移向细胞两极,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第二,动物细胞到了分裂末期,细胞的中部并不形

- 18 -

成细胞板(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由此可

见,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现将它们的异同点归纳如下: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它的分裂过程比较简单,在分裂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因此叫做无丝分裂。

1.无丝分裂的过程

细胞无丝分裂的过程,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从核的中部向内凹进,变细,最后缢裂成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例如,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2.无丝分裂的特点

无丝分裂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出现,不能保证母细胞的遗传物质平衡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细胞增殖一节,依次介绍了细胞增殖的意义和细胞分裂方式中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等三部分内容。其中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DNA和染色体变化的规律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重要的考点,还是后面学习减数分裂的重要知识基础。因此要切实掌握有丝分裂的实质。

(七)板书

§2.2 细胞增殖

1、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2、有丝分裂:真核细胞

(1)细胞周期:

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 19 -

(3)染色体的变化

(5)意义:

3、无丝分裂

(1)过程:

(2)特点:

(八)教学建议和意见

多利用课前复习,要将上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1课时)

第三节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1课时)

(一)教学目的: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A:知道)

(二)教学重点

关于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在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对比、讨论、讲述、提问

(五)教学设计

大家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会通过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而且不同组织中细胞的形态、结构、成分和功能也不相同。这就是细胞分化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仅仅有细胞的增殖,而没有细胞的分化,生物体是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的。

一、掌握分化的概念、了解分化的意义

所谓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分化一般发生在分裂间期,即两次细胞分裂之间,或是发生在细胞永久停止分裂以后。但细胞分化与分裂并不完全分开,因为细胞在增殖过程中也有分化,而在分化过程中也能继续增殖。通常,分化程度高的细胞,增殖能力较差或失去增殖能力。神经细胞达到高度分化的地步,因此它们不再能转变为其他类型的细胞,而且也失去了分裂的能力。在这种发育下,分化是永久的,而且是不可逆的。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分化又是暂时的和可逆的,这些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如造血器官中的网状细胞。细胞分化过程主要是受亲本的遗传性所控制,同时也受它所处的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个体发育是通过细胞分化过程来实现的。

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例如,色素细胞能合成黑色素,

- 20 -

肌肉细胞合成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红细胞能够合成血红蛋白等,都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合成的,而邻近的其他细胞,都不能合成这些蛋白质。这三种细胞的稳定性变异是不可逆转的。

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

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的潜能。大量科学实验证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例如,1958年曾有美国科学家将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培养,而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物,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全能性的原因是,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有本物种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

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结果。如果只有细胞分裂,而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的。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但是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没有细胞分裂,细胞就不可能分化,所以细胞分裂是分化的基础。在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因为细胞核中含有保持物种遗传性所需要的全套遗传物质,正因为如此,一个细胞能培育成一个生物体。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有的基因被抑制,有的基因被激活。如果要使一个分化了的细胞培育成一个生物体,必须设法使该细胞中所有的基因都被激活,像克隆羊的培育过程就是如此。

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

定性差异的过程

时期: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物过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细胞的分化结果: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持久性

特点不可逆转性

仍保持细胞的全能性,仍具有发育的潜能

二、细胞癌变

1.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的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癌细胞的特征:

(1)能够无限增殖

(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

(4)癌细胞的分裂常有“多极多裂”的现象

(5)癌细胞对不良的环境,一般都有较强的抵抗力

3.致癌因子

目前认为,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

(1)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使身体受到辐射损伤,可以引起癌变。例如,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都可以致癌。

(2)化学致癌因子:有些无机物,如砷、石棉、铬化合物、镍化合物均有致癌作用。有机致癌剂则更多,如环化致癌物、杂环烃、煤焦油、黄曲霉素等均可致癌。目前发现的化学致癌物有上千种之多。有机致癌物往往同时也是能引起细胞突变的诱变剂。

(3)病毒致癌因子:能引起细胞癌变的病毒,叫做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现在已经发现有150多种病毒可以引起动物或植物产生肿瘤。

有的科学家已经证明,癌细胞是由于致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具体来说,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普遍存在着致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致癌基因处于抑制状态。一旦细胞的正常调节过程

- 21 -

受到阻碍(受到致癌因子作用),就可能使致癌基因转变为激活状态,这个细胞就转化成为癌细胞。

我们对于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预防癌症,防止癌变。

三、防止癌变

为了防止正常的细胞发生癌变,我们要做到:

1.尽量避免接触物理的、化学的、病毒的等各种致癌因子。

2.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防护措施。

四、细胞的衰老

1.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

(1)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1、细胞分化

(1)概念:

(2)意义:①②

(3)细胞全能性的原因:因为每个已经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遗传物质——DNA分子。

2、细胞癌变

(1)概念:

(2)特征:

(3)致癌因子:物理、化学、病毒

(4)防止癌变的措施

3、细胞衰老

(1)特征:

(2)原因:多种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种假说(体细胞突变和DNA损伤论、自由基理论、细胞程序死亡理论)

(八)教学建议和意见

课前要将今节课的重点先提出,让学生心中有数。

- 22 -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实验四、五)

(一)教学目的:

1.酶的发现(A:知道)

2.酶的概念(D:应用)

3.酶的特性(D:应用)

(二)教学重点

1.酶的概念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的实验

2.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影响酶活性条件的选做实验

(四)教学用具

(五)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对比、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首先强调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新陈代谢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进化的基础,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了。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新陈代谢的有关内容。

一、明确新陈代谢的概念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我们从个体水平上讲的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它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以实现生物体的自我更新过程。而在本节所讲的新陈代谢,是从细胞水平出发的。

所谓新陈代谢:就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其中的每一个化学变化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在新陈代谢中包含着活细胞中的各种化学反应,如发生在叶绿体中的H2O和CO2合成为有机物的化学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缩合成多肽链的化学过程;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新陈代谢的体现。

二、酶的发现

1.酶的发现史

1783年,意大利人斯巴兰让尼将一块肉放入一个小巧的金属笼内,并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笼内的肉块没有了。于是,他推测胃内的液体中肯定有一种分解肉快的物质。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后来知道为胃蛋白酶)。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证明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30年代开始,各国科学家相继从不同生物的体内,提取了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指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2.酶的概念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活细胞产生的,这是酶的来源。在第一章中,我们讲到的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绝大部分的酶都是由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这是酶的生理功能。我们体内新陈代谢中众多的化学反应能够迅速而有条不紊地进行,就是由于酶的这种特殊的催化剂的催化作用。酶能加快各种生化反应的反应速度,而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从本质上来说,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如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等,但近十几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所以,这些RNA也是酶。

酶和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关系密切。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而其中的每一个化学反应必须在相应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所以说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都与酶有关,如果离开了酶,生

- 23 -

物的新陈代谢就不能进行,生命就会停止。

二、酶的特性

从酶的发现史我们可以知道,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讲述酶的特性时,也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在完成实验后,要求大家能总结出酶的特性。

实验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注意:酶在催化作用时具有高效性,是指酶在细胞和生物体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注意: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是指生物体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

注意:不适宜的温度和pH影响酶活性的原因:过酸、过碱或高温,都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因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这些大分子有机物都有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当环境的pH过高、过低或高温、低温下,这些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

概念: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高效性

酶特性专一性

多样性

活性与温度和pH有密切关系

产生: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酶)

(七)板书

§3.1 新陈代谢与酶

1、新陈代谢的概念: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2、酶的发现:①②③④⑤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需要适宜的条件

(八)教学建议和意见

对重要新陈代谢与ATP(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A TP的生理功能和结构简式(C:理解)

2.A 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 TP的形成途径(C:理解)

(二)教学重点

1.A TP的生理功能

2.A 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 TP的形成途径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对比、讨论、讲述、提问

(五)教学设计

大家知道,新陈代谢中一系列的物质变化,必定伴随着能量的转化。生命系统必须依靠物质和能量来维持,能量的获取、储存、释放、利用和散失,伴随着全部生命活动。那么,大家能告诉我,大自然

- 24 -

中的总能源来自哪里呢?(太阳能)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中。植物还能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有机物而获取能量。在这里可以看到,光能必须先转化为化学能,才能被动植物利用,而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除了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或维持体温外,其余的都要转化成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这种活跃的、随时可以利用的化学能是什么呢?这实际上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称为三磷酸腺苷——A TP。

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而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是由ATP直接供给的,所以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一、A 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符号,它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化合物是指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在20.92kJ/mol以上的磷酸化合物,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高达30.54kJ/mol。

ATP的结构简式可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例:下列关于A 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A.ATP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被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B.三磷酸腺苷可简写成A~P~P~P。

C.A TP中大量的能量都储存在腺苷和磷酸基团中。

D.A TP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

二、A TP与ADP的相互转化

1.转化示意图

2.转化过程:科学研究表明,A TP分子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水解,也很容

易形成。水解时伴随能量的释放,重新形成时伴随有能量的贮存。

3.转化意义: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是,A TP在细胞内转化十分迅速,使细胞内ATP的含量

总处在动态平衡中,对于构成生物体内部稳定的功能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A TP的形成途径

1.对动物和人:ADP转化成A TP时能量来源于细胞内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和其他高能化合物(如磷酸肌酸)分解放出的能量。

2.对绿色植物:ADP转化为A TP时所需能量来自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和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转化的光能。

3.A TP的形成途径示意图:

例:对于反应式:A TP ADP+Pi+能量,以下提示正确的是(C)。A.物质和能量都是可逆的B. 物质和能量都是不可逆的C.物质是可逆的,能量是不可逆的D.物质是不可逆的,能量是可逆的

注意:①转化的过程中物质是可逆的,能量是不可逆的。例如,A TP分解成ADP时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而这部分能量是不可逆转用来形成ATP的,形成ATP 的能量是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

② 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③A TP和ADP在细胞中可以无休止地进行相互转化,就使ATP不会因能量的不断消耗而用尽,从

而保证了生命活动由于能够及时地得到能量而顺利地进行。

课堂小结:生物体内的糖类、脂肪等物质贮存的能量,不能直接被生命活动利用,只有这些能量转移到ATP中,才能被生物体利用,A 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因此,细胞内ADP与A TP的相互转变,即ATP的水解与再生,保证了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所需能量得以源源不断地供应,从而使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顺利进行。

(七)板书

§3.2 新陈代谢与A TP

1、A TP的生理功能:

2、结构简式:A-P~P~P

3、A TP与ADP的相互转化

- 25 -

(1)转化图解

(2)转化过程(反应式)

(3)转化意义

4、A TP的形成途径:

(1)对动物和人:呼吸作用、磷酸肌酸分解

(2)对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八)教学建议与意见

不要全堂讲授,留有时间被学生思考。

第三节光合作用

(一)教学目的:

1.光合作用的发现(A:知道)

2.叶绿体中的色素(C:理解)

3.光合作用的过程和重要意义(D:应用)

(二)教学重点

1.叶绿体中的色素

2.光合作用的过程

3.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四)教学用具

(五)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对比、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联系初中学习过的光合作用的知识,明确光合作用的重要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研究光合作用的色素以及其过程。

首先明确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64年,的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例:用含同位素14C作为标记的二氧化碳来研究光合作用,对了解光合作用中哪项最有意义?(C)A.光合作用中色素的作用B.光合作用中水的形成C.光合作用中糖类的形成过程

D.光合作用中释放氧气的过程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

(1)种类及颜色:滤纸条上的4条色素带,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和黄绿色(叶绿色b)。

(2)叶绿体呈现绿色的原因:因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这些色素吸收的光,都用于光合作用。叶绿素a和叶绿素b 对绿光的吸收量最少,所以绿光被反射出来,叶绿体就呈现绿色。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1.总反应式:CO2 + H2O →(CH2O)+O2(条件:光能+ 叶绿体)

- 26 -

2.过程(见图)

光反应的实质:(1)从物质变化来看,把二氧化碳和水这些无机物转变成以糖类为主的有机物中;(2)从能量变化来看,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贮存在以糖类为主的有机物中。四、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1)光合作用制造了数量巨大的有机物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教案 学科:生物 班级:七年级(上) 教师 2017—2018年第一学期

《致同学们》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二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 (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案例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趣味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显著 特征.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就要尽可能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趣味教学就是把一些与学科有关的有趣知识和 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引用于教学过程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思考、探讨、解答问题的积极性,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恰当使用趣味案例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多种类型的趣味教学实例,并进行进一步分析. 中国论文网/9/view-4331672.htm 1.使用幽默、夸张的教学语言感染吸引学生 教学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避免了"板着面孔说教"而引发的学生憎恶情绪,而是在笑声中引发学生意味深长的思索或茅塞顿开 后的愉悦. 案例:当同学们昏昏欲睡时,我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地说:"同学们,你们现在这样的状态,便像是注射了过量胰岛素后的症状.也有点类似缺少甲状腺激素后的症状,慵懒而无活力.那么,同学们是被注射了过量 胰岛素,还是甲状腺被切除了呢?"学生一听乐了,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有时,学生上课过于活跃,常常漫无边际地插嘴.对此,我对学生讲:"同学们是不是把酶加多了,反应如此激烈.若再不降温,老师可要加水稀释了."学生们一听笑了,态度一改从前. 2.运用报刊上的新闻内容穿插讲课或介绍最新生物成果,能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一):从2003年的sars到aids,再追溯到天花、鼠疫,以及 西班牙大流感,还可以联想到二十一世纪杀伤力最大的生物武器及各 个国家对生物武器的研究.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高中生物 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力图构建一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氛围,创设一种 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情境. 案例(二):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近年来,黄河每年断流 达100多天,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大炼钢铁"炼就"了多少荒山.先围湖造田,后返田还湖,浪费了人民多少血汗.听说过"多利羊"吗?还有最新的一些生物科技产品,等等. 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教师有必要经 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结合新教材内容相 关知识,如克隆人事件、转基因生物与生物效应器等生物高新技术知 识等,让学生也关注社会、关注生物学热点.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 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也成了同学们爱谈论的话题之一. 3.适当介绍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趣闻轶事,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寓故事于 生物教学之中,在教学设计时,能用故事导入的尽量用故事导入,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案例(一):在讲《伴性遗传》时,以英国"皇族病趣闻"作为引言:"历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携带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以《屎壳郎 出国记》的趣味小故事引入《生态系统》的教学.在讲授"基因的自由 组合定律"时可引入:"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萧伯纳和漂亮女演员的故 事.另外,还可以尝试在生物课堂上还安排了课前5分钟轮流讲故事的 活动,故事的内容可以是与生物学有关的,也可以是报告生物研究的前 沿问题. 案例(二):在讲"白化病"时,先穿插讲了一段"月亮女儿"的故事: 大西洋中有个小岛,岛上住着300多位居民.他们的皮肤极白,头发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案序号 1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新授课 第一节生物的特性2006.9.11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巩固练习 1. 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2.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教学反思: 教案序号 2 第一章认识生物新授课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2006.9.13 教学目标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

源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调查法 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课题2腐乳的制作教学案含解析

腐乳的制作 .................. 一、腐乳制作的原理 1.发酵微生物 (1)类型: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2)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分布广泛,生长迅速,具有发达的白色菌丝。 2.发酵原理 (1)蛋白质――→蛋白酶 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2)脂肪――→脂肪酶 甘油和脂肪酸 二、腐乳制作的流程 让豆腐上长出毛霉??? 毛霉来源:空气中的毛霉孢子或直接人工接种条件控制:温度为15~18 ℃,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1.腐乳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来源于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2.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甘油和脂肪酸。 3.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 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4.加盐腌制时应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 盐要铺厚一些。 5.加盐既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又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6.卤汤是由酒和香辛料配制而成的,既能防腐杀菌,又能调味。 7.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加盐腌制????? 加盐方法:随层数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 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腌制时间:约8 d 左右 加盐目的??? 析出豆腐中的水分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配制卤汤????? 酒??? 含量:12%左右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长,使腐乳具有独 特香味 香辛料:调制腐乳风味,还具有防腐杀菌 的作用 密封腌制:加入卤汤后,用胶条将瓶口密封 三、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控制好材料的用量 (1)盐的用量??? 过高:影响腐乳口味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导致豆腐 腐败变质 (2)酒的含量??? 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导致豆腐 腐败 2.防止杂菌污染 (1)所用玻璃瓶洗刷干净后要用沸水消毒。 (2)装瓶时要迅速小心;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以防止瓶口被污染。 1.制作果酒、果醋、腐乳的主要微生物从细胞结构来看( ) A .三种均为真核生物 B .三种均为原核生物 C .两种真核生物,一种原核生物 D .两种原核生物,一种真核生物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吴卫红21400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5章第3节内容。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质疑、探究、思悟为主体,以教师点拨、辨析、归纳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具有丰富的科学素质教育功能。现代生物学关于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获得具体的经验,从而达到形成、巩固并扩充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目的。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特点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是第五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完成。第一节课为探究实验活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第二节课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以及细胞呼吸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实例。学好本节内容,便于学生加深领会该细胞之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是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分不开的。 生物学的每一个概念、理论、思想的提出都要依靠大量的观察和实验。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包括研究性课题),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为下一节课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以及细胞呼吸原理铺设道路。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理解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能比较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2.2技能目标: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会检测酒精、二氧化碳等细胞呼吸产物,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生物教学案例 龚宗茂 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教学方法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的概念活动一??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精子的形成过程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2020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全册)

2020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套精 品教案(全册) 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性高,能主动自觉地学习;但普遍学生基础差,并有个别极差的学生。 四、方法与措施 1、备课标、备教材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2、备学生 (1)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教师能在每一堂课上找到与学生能产生共鸣的。 3、备教法、备学法 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突出设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最优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 4、备作业 要精选习题,以消化、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方面: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3、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新人教版初一生物上册教案(全)

《致同学们》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用具: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生物的录像。 2.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5.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word教案-生物知识点总结

专题5 DNA与蛋白质技术 课题5.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一、【课题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尝试从血液中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 2、了解色谱法、电泳法等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的严格要求,注意按照操作提示进行相关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课题重点】 凝胶色谱法的原理和方法 三、【课题难点】 样品的预处理;色谱柱填料的处理和色谱柱的装填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细胞内含量最高的有机化和物。对蛋白质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生命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所以需要从细胞中提取蛋白质进行研究。怎样提取蛋白质呢?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蛋白质的物化理性质:形状、大小、电荷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亲和力等千差万别,由此提取和分离各种蛋白质。 1.1凝胶色谱法(分配色谱法): (1)原理:(图5-13a)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 (2)凝胶材料:多孔性,多糖类化合物,如葡聚糖、琼脂糖。

(3)分离过程:(图5-13b) 混合物上柱→洗脱→大分子流动快、小分子流动慢→收集大分子→收集小分子 *洗脱:从色谱柱上端不断注入缓冲液,促使蛋白质分子的差速流动。 1.2缓冲溶液 (1)原理:由弱酸和相应的强碱弱酸盐组成(如H2CO3-NaHCO3,HC-NaC,NaH2PO4/Na2HPO4等),调节酸和盐的用量,可配制不同pH的缓冲液。 (2)缓冲液作用:抵制外界酸、碱对溶液pH的干扰而保持pH稳定。 1.3凝胶电泳法: (1)原理:不同蛋白质的带电性质、电量、形状和大小不同,在电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大小、方向、阻力不同,导致不同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不同。 (2)分离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经胶电泳等。 (3)分离过程:在一定pH下,使蛋白质基团带上正电或负电;加入带负电荷多的SDS,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使蛋白质迁移速率仅取决于分子大小。 2.实验设计 2.1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哪些基本步骤? 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 思考:是否所有种类的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都是这样的?为什么? 不是。因为蛋白质的来源和性质不同,分离方法差别很大。 2.2选择实验材料 (1)你认为鸟类血液和哺乳动物血液中,最好哪种血液来提取血红蛋白?为什么? 哺乳动物血液。因为该细胞中没有细胞核,血红蛋白含量高。 (2)请阅读教材,认识哺乳动物血液组成及血红蛋白性质。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血液由和两部分组成。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一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 大家请看章引言,有何感想? 以“问题探讨”引入。 二、新课教学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试验的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 (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 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 学生回答:否。(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阅读教材P4、5。 教师出示挂图: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 讲述: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 提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略)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的。他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提问: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教师讲述: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同时孟德尔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l。请同学们注意这个比例。 设疑:豌豆的其他相对性状杂交情况如何呢? 教师出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杂交子二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具有规律性。 三、课堂练习 1.孟德尔杂交试验选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2.什么是相对性状?以人为例举例子。 3.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的是() A.狗的长毛与黑毛B.羊的白毛与牛的黄毛 C.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D.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答案:1.略2.略3.D 四、布置作业 1.P8练习题第一题。 2.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案例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趣味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显著特征。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就要尽可能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趣味教学就是把一些与学科有关的有趣知识和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引用于教学过程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思考、探讨、解答问题的积极性,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恰当使用趣味案例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多种类型的趣味教学实例,并进行进一步分析。 1.使用幽默、夸张的教学语言感染吸引学生 教学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避免了”板着面孔说教”而引发的学生憎恶情绪,而是在笑声中引发学生意味深长的思索或茅塞顿开后的愉悦。 案例:当同学们昏昏欲睡时,我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地说:”同学们,你们现在这样的状态,便像是注射了过量胰岛素后的症状。也有点类似缺少甲状腺激素后的症状,慵懒而无活力。那么,同学们是被注射了过量胰岛素,还是甲状腺被切除了呢?”学生一听乐了,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有时,学生上课过于活跃,常常漫无边际地插嘴。对此,我对学生讲:”同学们是不是把酶加多了,反应如此激烈。若再不降温,老师可要加水稀释了。”学生们一听笑了,态度一改从前。 2.运用报刊上的新闻内容穿插讲课或介绍最新生物成果,能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一):从2003年的SARS到AIDS,再追溯到天花、鼠疫,以及西班牙大流感,还可以联想到二十一世纪杀伤力最大的生物武器及各个国家对生物武器的研究。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力图构建一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情境。 案例(二):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近年来,黄河每年断流达100多天,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大炼钢铁”炼就”了多少荒山。先围湖造田,后返田还湖,浪费了人民多少血汗。听说过”多利羊”吗?还有最新的一些生物科技产品,等等。 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教师有必要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结合新教材内容相关知识,如克隆人事件、转基因生物与生物效应器等生物高新技术知识等,让学生也关注社会、关注生物学热点。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也成了同学们爱谈论的话题之一。 3.适当介绍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趣闻轶事,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

【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2.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word教案-生物知识点总结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2.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一、【课题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细菌,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微生物的计数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研究思路的形成过程,找出共性和差异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无菌不在的概念,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二、【课题重点】 对土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三、【课题难点】 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养基的配置以及接种技术。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进行细菌的分离,获得所需要的目的微生物。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1.1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农作物不能(能,不能)直接吸收利用,而是首先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为氨和CO2,这是因为细菌能合成脲酶。 1.2 科学家能从热泉中把耐热细菌筛选出来是因为热泉的高温条件淘汰了绝大多数微生物,这样也适用于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原理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点评: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所以通过配制选择培养基、控制培养条件等选择目的微生物。 〖思考1〗在该培养基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的是葡萄糖,提供氮源的的是尿素,琼脂的作用是凝固剂。 〖思考2〗该培养基对微生物具有(具有,不具有)选择作用。如果具有,其选择机制是 只有能够以尿素作为氮源的微生物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

1.3在统计菌落数目时,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除此之外,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补充】显微镜直接计数是测定微生物的方法。 公式:观察到的红细胞平均数∶观察到的细菌平均数=红细胞含量∶细菌含量 1.4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 30~300 的平板进行计数。 〖思考3〗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的计算方法是(平均菌落数÷涂布的稀释液体积)×稀释倍数。 〖思考4〗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成功统计菌落数目的关键是恰当的稀释度。 〖思考5〗第二位同学的结果接近真实值。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实验需要改进的操作是第一位同学需设置重复实验组;第二位同学统计的三个菌落数相差太大,说明操作有误,需重新实验。 1.5统计的菌落数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来表示。 1.6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1.7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满足该条件的称为对照组,未满足该条件的称为实验组。 〖思考6〗请设计本实验的对照实验组: 方案1:其他同学用A同学的土样进行实验。 方案2:A同学以不接种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 2.实验设计 2.1 实验设计的内容包括实验方案、材料用具、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等。 2.2 根据图示2-7填写以下实验流程: 2.3 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距地表3~8cm的近中性土壤中,约70%~80%为细菌。 2.4 分离不同的微生物采用不同的稀释度,其原因是不同微生物在土壤中含量不同,其目的是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细菌稀释度为104、105、106,放线菌稀释度为103、104、105,真菌稀释度为102、103、104。 2.5 培养不同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培养温度。细菌一般在30~37℃培养1~2d,放线菌一般在25~28℃培养5~7d,霉菌一般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3~4d。 2.6 在菌落计数时,每隔24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点评:菌种中有些菌体增殖快,有些菌体增值慢,所以培养时间要充足,使得每个菌体都能形成肉眼可观察到的菌落。 2.7菌落的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等方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 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高三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案例分析 --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福清虞阳中学郑玉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将书本上学到的有关知识按课题要求以一定线索有机联系起来,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相关知识拓展、归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创新应用能力。 2.能力目标能围绕课题抽取书本知识,从多条途径收集信息,对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构建知识结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迁移和发散思维能力。能较适当地做出小组评价和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小组的设立,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小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并让每个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内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展示和交流,巩固课题所涉及的知识和原理,理解相关知识的应用。(三)教学难点 知识的创新应用和恰当评价。 (四)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反馈检测 (五)教学手段 课件、计算机等 (六)教学过程 1.案例引入 案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来源中,耕地上的农作物占88%,草原和牧区占10%,海洋占2%。随着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能量将会增加。目前,全球适于人类耕种的土地约1.37×109 hm2,人均约0.26 hm2。但由于非农用地增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原因,促使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减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口增加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目前全球大约有5亿人口处于超土地承载力的状态下。现在世界上还有部分国家或地区未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所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是当务之急。请你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2.案例讨论 (1)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位决策者的话,你准备做些什么?运用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这时学生运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展开分析和讨论。 (2)提供各种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思考和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教师可把学生提出的方案都写在黑板上,主要有:①首先搞好遗传育种或选种;②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和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③加强病虫害防治;④松土除草;⑤合理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用具: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教学过程: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

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课前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教学后记:课堂上学生气氛还算活跃,对很多新的生物学知识都很好奇,要注意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生物课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时间学生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多举些有趣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学反思: 个别班学生气氛很沉闷,因为对书本上,老师介绍的热门话题不感兴趣,他们没有接触过,要注意调动不同班级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章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