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

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
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b16789100.html,

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

作者:黄柳杨波

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12期

[摘要:高等教育阶段是我国教育事业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將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全面地融入到高校教学体系中,有利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首先对高等院校在校生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教育状况,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提出了教学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提出了高等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的策略,希望能为该领域关注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国内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相互融合等方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市场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加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通过选择自主创业的方式实现个人价值,成为了一项主要的途径。如何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为学生们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成为了相关领域教职员工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高等院校在校生创新创业教育状况

(一)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创新创业起步较晚,大部分的高等院校,还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为学生们就业困难的备用选项。此种教学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导致了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学,并未能与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同时,社会环境当中,普遍认为创新创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创造经济价值。过分夸大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价值。此种理念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对于学生们个体素质培养和提升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国内部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将工作重点放置在了课程式的实践教学管理活动之中,缺失组织学生们参与广泛地试验与实践活动。部分高校还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是选修课程,通过单独开设几门选修课程方式,忽视了学生们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教师群体将组织学生们参与到不同形式的商业活动中,视为是创业,但是并没有就此展开深层次地创新实践。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对单一,忽视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学生们广泛地参与到多种比赛项目中,大多也流于表面,学生们真正的能力未能得到锻炼。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作业商业模式创新

宁波大红鹰学院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作业 题目:商业模式创新 专业:工商管理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年 12月 17日

商业模式创新 【摘要】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就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就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由此可见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企业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就是对自身商业模式的策略反应与创新。小米手机发布一年多的时间里吸引了50 万发烧友的关注,它的横空出世也为我国的手机市场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期待。本文通过商业模式中分析小米商业模式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商业模式小米创新 一、商业模式概论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与内容 商业模式,就是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MBA、EMBA等主流商业管理课程均对“商业模式”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商业模式描述的就是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与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其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客户细分、客户关系、渠道通路、价值主张、关键业务、核心资源、重要伙伴、成本结构、收入来源,这九个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构成了商业模式系统的主要框架,这个框架可以作为一种共同语言,方便地描述与使用商业模式,从而构建新的战略性替代方案。另外,商业模式创新就是继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之后的又一创新,就是新经济的显著特点。 (二)商业模式的定义 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目的 任何一个组织,无论其就是否涉及商业领域,都存在着商业模式的问题。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正如前时代华纳首席技术官(CTO)迈克尔·邓恩所说,“相对于商业模式而言,高技术反倒就是次要的。在经营企业的过程当中,商业模式比高技术更重要,因为前者就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

关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高〔2017〕573号

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高〔2017〕573号 2017-07-11 11:15:53 【浏览字号:大中小】来源:教育厅办公室 分享到 河南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普通高等学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59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深化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厅制订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附件:河南省教育厅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河南省教育厅 2017年7月4日附件 河南省教育厅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59号)精神,进一步深化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结合我省高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推进教学、科研、实践协同育人,汇聚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学校各方资源,形成培养合力,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富民强省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撑。 二、改革目标 “十三五”期间,面向全省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先进经验,建设、认定一批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高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服务载体,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构成。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既是创业教育的形式,也是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何构建一套适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并依托这个载体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校自主探索阶段。从1997年~2002年4月,许多高校都做了有益的自发性探索。如1999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影响。第二阶段是创业教育试点阶段。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创业试点院校,这些院校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实践性探索。第三阶段是课程教学实施阶段。高校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出版相关教材,如“创业学”、“创业管理概论”等。我国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和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 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总体而言,创业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一方面是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缺乏明确认识;另一方面缺乏创业教育科学的指导思想,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系统、不深入,在开展教 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阻碍了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领导、教师以及在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为什么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提到创新创业教育,很多人就会片面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开公司赚钱,况且大多数的毕业生都会选择就业,而不是去创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不大,只有专心搞好专业知识教育才是最根本的。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也是同样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将来不会去自主创业,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对自己没有用,所以兴趣不高。这种理念上的误区使得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成了边缘教育。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相应的政策,学生没有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大面积展开。 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不够完善,创业实践教育缺乏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基本上以理论知识介绍为主,或者开设几门公选课,随便找几个教师讲讲。这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此,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会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是创新精神的实践过程,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在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边缘教育,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单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缺乏都成为制约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只有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科学创业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3. 具备企业背景和管理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问,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的体验要远胜于概念规则的纯理论讲授,因此,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较高。但是近年来高校引进的师资普遍面临着学历越来越高,经验越来越少,这里的经验不是指教学经验,而是指普遍缺少工程背景和社会实践经验。教师缺乏现场作业经历和工程实践意识成为制约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素。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工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

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专业申报指引

附件6: 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专业 申报指南 一、总体要求 结合教育部关于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相关要求,以高校现有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专业为重点,或遴选其他条件较为成熟的专业,既可专业内整体推进,也可以创新创业实验班为载体,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试点改革专业建设,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专业点,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建设内容 1.培养目标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融入体现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具体要求,要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进行细化。 2.培养方案 结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单独实施。培养方案要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创业活动密切结合,每年均设置一定量额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

度。 3.课程体系 按照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进专业课程教学,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设一批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进一步完善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体系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共享。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联合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重点规划教材。 4.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聘请相关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完善专业建设点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 5.实践教学 在试点专业建设中需要重点突出“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理念,依托校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加大面向创新创业的专业类实践、实训、实验课程和项目的设计开发,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注重过程体验、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快校内外实习和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作者:张卫民,蒋宏达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第1期 张卫民蒋宏达 (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衢州324000) 摘要:通过谋划构建双创教育体系,推进双创课程开发实施,系统开展双创教育研训, 建设双创基地拓展孵化,组织比赛提升双创水平,服务社会开展双创实战等措施,结合专业, 关注生活,联系生产,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很好的成效。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最为紧 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2017年我省出台《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将“培 植双创意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列入培养要求。近年来,我市职业 教育紧密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努力实施“两创”文化进校园工程,在探索构建学校创新创业教 育新机制,营造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促进职教内涵发展,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 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谋划构建双创教育体系 围绕创新创业素养培育一个目标,兼顾普及和提升两个层面,遵循结合专业、关注生活、 联系生产的三项原则,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思维、知识、技能的四项教育内容,探索“学、做、结、研、创”五条途径,提供“师资、课程、基地、合作、活动、资源”六大保障,系统 推进构建了具有我市特色的“123456”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机制。相关经验做法在2013年全省中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作了交流,并在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中作专题展示。 二、推进双创课程开发实施 将“创新教育教程”和“创业教育教程”列入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 教育,同时组织教师根据区域校本实际,开发了“一技行天下:衢州市优秀中职毕业生的多彩 人生”、“中职学校创新创业经典案例选编”、“电子商务创业实战教程”、“互联网+特产营销”、“我要当老板”等多门校本课程,供学生拓展选修。由于特色鲜明,实效性强,课程用 书还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中职课改校本选修教材、浙江省中职课改省级示范校本选修教材和浙江 省电子商务创业大赛指定教材。 三、系统开展双创教育研训 成立全市创新创业教研大组,每年组织创新教育研训活动开展问题研究,提升双创教育质 量内涵。“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市重点课题一等奖,“实践创业教育:提升中职聋生的就业力”获市一等奖,“中职电子商务创业实战教学模式研究”成果获全国电 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政府职教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建设双创基地拓展孵化

山东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附件: 山东职业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二O一六年六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总体目标 (1) 三、具体内容 (1)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1.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2)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 3.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 4.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5) 5.完善创新创业竞赛机制 (6) 6.积极组织社团活动 (8)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14) 1.制定鼓励扶持政策 (14) 2.成立优秀“双创”项目评选委员会 (14) 3.设立“双创”项目扶持专项资金 (15) 4.提供开展“双创”项目活动场地 (15) 5.对“双创”项目全程跟踪指导 (16) 6.开展校园“双创”项目大赛 (17) 四、保障措施 (17) (一)组织保障 (18) (二)制度保障 (18) (三)资金保障 (19) (四)师资保障 (19)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环节,作为学院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突破口,作为学院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有力保障。秉承“与时俱进,开放创新,改革发展”的办学理念,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办学方针,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以贯彻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为总抓手,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增强学院办学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重大教育战略,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将我院建设成“理念先进、机制协调、专业特色、师资雄厚、保障完善、文化融合、质量一流”的职业院校。学院办学活力进一步激发,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学生显著增加,办学实力显著增强,打造山职教育品牌,建成山东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 三、具体内容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组织指出: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与技能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非常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把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也就是说创业创新教育注重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和目前的学科性以及职业性教育的同等地位,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意识的人,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核心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开发和提高的教育,目的是实现毕业生能够成功走向社会,培养其形成更强的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本领以及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延伸和深入,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指明了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岗位创造者,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还为其他人提供就业机会。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M ichael Portor)提出的,是关于国家竞争发展的理论)。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求,大学生作为最具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最为积极活跃的因素,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力度,借鉴欧美诸国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确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 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创业教育的繁荣不同,中国创业教育最主要的源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就业问题,这种功利化的目标使创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如何引导学生创办企业,如何通过创业教育来造就一批又一批企业家,从而减轻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各高校也将创业教育视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着“创业主要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的片面认识。而美国百森商学院(Babsoneollege)蒂蒙斯(JeffeyA.Timmons)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并不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去创业,培养创新性人才、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更多的大学生在未来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独立发展与抗击风险的能力才是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创业意识的激发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动力。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就应该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高校要以开展创业教育为切入点,不断推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把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去,着重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业教育中,还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缜密性、外向性等心理品质,鼓励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 王贤芳,孟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开展创业教育,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健全。为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用发展的眼光,从确立科学的理念、完善保障机制、加快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推进实施体验式教学、加强创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重新审视和构建我国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创业教育;体系;重构;创业意识;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18-03 【教改创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各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优质双创教育资源不足,双创大赛运动化,部分高校过于追求创业率和就业率,尚未开展过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在美国、德国等创新创业教育发达国家,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学校注重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培养和激励,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并经常开展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实施高校双创教育质量专项评估。有关政府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双创教育,支持、鼓励高校建设双创实践平台,培养和激励专兼职教师,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关键词:创新,创业,双创,教育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法创新、实践训练、师资队伍、孵化资源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了大量工作。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过于追求创业率等问题仍存在,有待通过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加以引导。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做法 在政府主管部门引导和支持下,各地高校充分重视,把双创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一)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寄予厚望,支持力度大 2002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

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双创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在基地平台建设、创业扶持政策、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支持。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高校把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加大经费投入。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层面建立了由教育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2017年1月,99所高校被认定为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7月认定了第二批101所高校。“十三五”期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高校开展双创教育。2016年,教育部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合发起设立了1000亿元规模的“中国高校双创产业投资基金”。 (二)高校领导普遍重视,设立校级领导机构 示范高校普遍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双创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大多由校领导亲自负责实施,相关投入大幅增加。双创教育也引起了非示范高校的重视,纷纷开始仿效。 在高校内部,多数院系参与了双创教育,包括工科院系、商科院系、美术设计院系等,牵头部门主要由教务处、团委,或者专门设立的创新学院、创业学院、双创学院担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例如,清华大学由教务处负责双创教育,并设立了校级协调委员会、教学委员会。黑龙江省有85%的高校设立了双创学院,有独立的,也有依托教务处、团委、商学院的。浙江省的高校全部成立了实体创业学院。 (三)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目标推进通识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篇一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理念创新 国内外现在对“内部创业者”、“创业型管理者”、“公共部门创业者”等人群进行 了大量研究,这些人虽没有自主创业,但也是“创业者”,是创新型人才。高校创业教育 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提升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重视培养组织内部创新创 业者,而不仅仅是功利性地快速培养出大学生老板。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创新创业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这正是高职院校应 尽的责任。对每个大学生来说,一旦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拥有了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学生学的是何种专业,也无论他们是否准备毕 业后自主创业。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激情就会明显增强和提高。 创新创业是一体的,创业是创新的特殊形态,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和基本内涵。创新不 仅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经营管理和文化的创新。在我国,教育部 去年也将创业教育更名为创新创业教育,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 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 过程。 二体制机制创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探索校政行企一体化的联合工作机制,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董事会 或理事会,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 导下的创业教育体制,创业指导委员会中企业家会员不少于三分之一,企业家参与到创业 教育的软硬件建设行列,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积极与教育机构进行互惠合作,为教 师和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与学校共同进行创业课程开发、在线教育和培训工具。[李家华,《创业教育中国报告2021》] 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成立创业创新学院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创新创业理论 研究、创业咨询、创业基金管理以及对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入住项目的审批等。各二级院 系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小组。成立企业家创业中心,赞助创业活动,投资大学生优秀 创业项目。制定出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各院系《大 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创业教育工作奖励制度》、《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审制度》 等配套系列文件制度。各部门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 动创业教育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在管理手段方法方面,探索运用项目管理、目标管理、信 息平台管理、柔性管理等管理手段创新创业教育管理。 二、创业课程教育主导,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

附件7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申报指南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甘政办发〔2015〕161号)精神,全面深化我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宣传推广创新创业好经验好做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申报条件 (一)顶层设计。制定并报备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及“十三五”规划中列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内容,并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政策和举措;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 (二)管理机制。落实了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校长负责制,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建立了教务部门牵

头,就业指导、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将创新创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有创新创业服务专门机构。 (三)课程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相关专业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通识性创新创业公共课和具有行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并纳入了学分管理;建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选课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教学效果良好;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组织编写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材。 (四)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小班额教学覆盖面广,学生受益面大;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探索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等。 (五)实践训练。建设了能够集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基本覆盖相关专业学生;校内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结合学科专业实际,依托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建设了一批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举办或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设计等专题竞赛,并获得优异成绩;成立了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效果明显。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的政策解析(深度解读)

【网站点评】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解读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度成为 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大学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大学生就业 难问题高校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解析。 【背景介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存在大 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就是就业、考研、出国等这一教育观念,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和创业教育,导致当今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严重不足。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飞速发展,正在日益深刻 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 的各种变革。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契机。 经济和社会环境得到优化,创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创业空间更加广阔,创业教育纳 入教育体系。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求更多有条件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和张扬个性的要求将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提 供了可能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1、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世 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和发达国家在诸多方面的差距已越来越小,这和我国对发达国家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吸收是分不开的。但我们要进一步赶超发达国家,则不能一味地学习、吸收、引进,而要更多地依靠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我国党和政府已充分认 识到这一点,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并把它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只有从教育方面不断重视起创新,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才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 家的发展方向。 2、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 我们力图通过各门课的教学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素质、能力、创新性、实践性,但却没有开 设专门的课程来系统地加以培养和强化,这是不够的。和中小学生不一样,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学校、家庭、政府等多方面的重视。开 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可以以创业促就业,减轻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的压力。当然,并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要去创办自己的企业,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 们更好地就业,可以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和思维 我国近年开展各类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但是这种方式的刺激,往往是以短期收益为结果,竞赛和活动结束之后,学生获得了奖励,老师取得了荣誉,在后续的过程中很少有继续深入实践的,多数团队就此终止研究,同时指导教师也转向其他方面的科研中。由此可见,以科技竞赛带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虽然有助于 调动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短期行为严重,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观念、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其持续发展的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点思考 摘要: 关键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卓越工程师 2015年5月4日,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走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与必然选择;而高校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每年高校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创新创业人员的素质与质量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的成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的成败。 一直以来,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诸多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有诸多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创业教育是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概念。有的人认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前者是注重内在观念的形成,后者注重外在实践力的培养。而我个人认为不管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他们的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将他们作为一个完整体进行理解,而不是简单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叠加。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高校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许多方案是比较成功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以及

各种卓越创新班。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是大学生挑战杯中并列的两个项目之一,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团队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与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者服务,以获取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这项比赛对于高校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思想有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通过比赛,让高校学生带着竞赛的激情投入创业计划的思考中。而各种卓越创新班则从思想与行动两个方面来着手,比如,原第一军医大现南方医科大学建立了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与卓越工程师班,这两个班的特色便是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的能力。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采用淘汰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扎实的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交流沟通能力。而卓越工程师班采用的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让学生更早的了解与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的技术与技能,为今后的就业与创业打下基础。 虽然这些年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大部分人还是习惯按部就班,这从根源上限制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其次,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还是非常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有待于加强;同时,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老师缺乏创业经验,只是在纯粹传授创新创业相关理论,欠缺实际的操作能力与风险评估能力。现实中,大部分创业是失败的,只有少数一部分人取得成功。仅仅掌握创业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强大的实操能力与风险评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应该更多的从优秀企业聘请创业导师,让大学生获得真正的创业实际经验。另外,国家对于相关创业扶持的政策宣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机制、路径、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机制、路径、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但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文章从机制、路径、模式三方面进行探讨,论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如何完善发展机制,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路径;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路,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依旧无法很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对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路径与模式进行探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建设 1.基于“三标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专业教育的一种合理延伸,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体系涵盖很多专业系统知识,比如教学、科研、师资力量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谓“三标一体”,主要是指质量、环境以及职业健康安全这三大管理体系,主要运用于企业建设中。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采用三大体系,目的是通过质量管理,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规范。在策划创意和日常教学过程中,应保证创新创业机制得到合理发展与有效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生态、工作环境等问题,通过“三标一体”的管理机制的实施,可以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规范。 2.基于“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完善 “三位一体”,主要是指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集中管理的方式,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的统一,最终实现创新创业保障机制的顺利实施。高校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领导一定要对相关教育工作加以重视,通过师资配置、院系调整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在走上社会前积累一定经验。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1.改善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配合之下,对现有的创新创业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实现各个部门的有效合作,打造出一支专业的服务管理团队。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黑龙江省《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黑政发〔2015〕16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二)基本要求 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我校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作为“十三五”期间工作的重要内容,解决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全面健全融理论教学、实训实践、平台基地、支持保障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完善文化引领和指导帮扶,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涌

现大批优秀的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提升师资水平 1.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发挥哈工大“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作用,采取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等形式增强广大教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明确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的责任,加大对教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在自己科研和创新创业的同时,基于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理论、环境、需求和政策等的研究,编写教材和发表论文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成果。 2.鼓励教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指导创新创业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鼓励一批教师积极开设创新训练类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保证有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开设并讲授创业课程和实施专门化的创业培训。保证各院系有一批经验丰富、积极热心的优秀教师能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参赛项目提供指导。保证有一批专兼职工作者为学生创业活动和实践提供常态化的指导和服务。培养一批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强化对学生日常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和指导。 3.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及考核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将国际学术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创新实践经验等融入课堂教学,并通过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习催生学生创意。深入实施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改革考试办法,突出考核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效果,促进学生实践式、体验式学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

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