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电子教案.doc

组织行为学电子教案.doc
组织行为学电子教案.doc

组织行为学电子教案

朱正婧

第一部分导论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管理问题

※管理是指通过某中技术、方法,依据某中规范,把一群人组织起来,以达

到某个既定的目标的过程。

※管理主要包括两个系统:技术系统和行为系统

(1)技术系统由物质资料结构、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组成;

(2)行为系统强调人的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群体心理气氛、组织结构及领导行为等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什么是组织行为学(OB)

? 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

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研究对象:研究组织中的觉得因素:个体、群体、组织。

①群体指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单位,一般没有层级划分。实际上群体是组织中最小的一个单位。

②组织一般研究:组织文化、组织环境、组织结构及组织的发展变动等。

③个体、群体、组织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并没有明显界线,只是为了教学需要才分开。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早期实践(20世纪前)成千上万的人为OB 的成长播下了思想的种子

古典理论时代(20 世纪初—30年代)一般管理理论开始演进

行为学派时代(20世纪30 年代—60年代)人际关系运动出现,行为科学研究广为

运用,关于组织人性

方面的观点开始自成体系

权变观点时代(60 年代以后)重视情境因素

(1)早期实践:20 世纪前

▲亚当?斯密: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经济优势。

优势:1、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和技术熟练程度;

2、节省了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3、有利于创造出种种节省劳动耗费的办法和机器,从而提高

生产率。

▲查尔斯?巴比奇:进一步补充了劳动分工的优点。

优点:1、减少了熟悉工作所需的时间;

2、有助于高技术水平的实现;

3、降低了学习阶段的劳动耗费;

4、促进工人的技术、体力与具体工作任务更细致的搭配。

▲罗伯特?欧文:关注雇员对企业经营是有利的。

(2)古典理论时代:20世纪初—30年代

▲泰勒:《科学管理》(标志)

科学管理的原则:

1、为每个人工作的基本部分提供科学的方法;

2、科学的挑选、培训、教育、培养工人;

3、与工人热诚合作,确保工作符合原理;

4、在管理与工人之间实现工作与责任的对等分工。▲法约尔:行政管理理

行政管理的原则:

1、工作分工——职权

2、纪律——统一指挥

3、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统一指导——员工报酬

5、集权——等级链

6、秩序——公正

7、人员任期的稳定

8、主动性——团队精神

▲马克思?韦伯:官僚制组织理论

1、工作专门化

2、正式的规章制度

3、非人格化

4、职业定向

5、职权等级

6、正式挑选

3)行为学派时代:20世纪30年代—60年代*人事办公室的诞生

*雨果?芒斯特伯格创建工业心理学

A、通过运用心理学测验来改进雇员的甑选工作;

B、强调学习理论在培训方法开发中的价值

C、提倡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来了解什么是对工人最有效的激励方法。 *行为科学

理论家:

雅各布?莫瑞诺:社会测量法斯金纳:强化理论

麦克莱兰:成就理论

弗雷德?弗德勒:领导权变模型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哈克曼和奥德海姆:工作设计

4)组织行为学的今天:权变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在不同的研究、不同的条件下会有

不同的行为出现)

几乎没有什么思想——对于所有的组织,所有的工作和所有类型的雇员都是适用的。

第四节对OB 有贡献的学科一、心理学:是寻求测量、解释、预测、改变人的行为的学科。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

个体:学习、激励、人格、知觉、培训、领导有效性、工作满意度个体决策、绩效评估、态度测量、员工选聘、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二、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系统、个体在其中充当某种角色,也即,社会学研究与同伴

相关联的人。

群体: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设计、沟通、权力、冲突、组织间行为

组织系统:正式组织理论、官僚主义、组织技术、组织变革、组织文化

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关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

响。

群体:行为改变、态度改变、沟通、群体过程、群体决策

四、人类学:研究社会是为了认识人及其活动,它对文化和环境的研究使我们得以了解

不同国家或组织内人们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民族文化的差异。

群体:比较价值观、比较态度、跨文化分析

组织系统:组织文化、组织环境

五、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其研究课题包括冲突、组织内政治和

权力。

组织系统:冲突、组织内政治和权力

第五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2、谈话法:有组织的谈话和无组织的谈话

3、问卷法:是非法、选择法、等级排列法

4、测验法:标准化量表或精密测量仪器

5、实验法:试验组和对照组

6、案例法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关于人的理论

一、人性假设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称该假设为X 理论,泰勒制是“经济人”假设的典型代表。

(二)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要人得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四)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是60 年代末、70 年代初提出来的。认为人是复杂的、多变的,不能用以往的人性假设,如经济人、社会人等将所有的人归为一类。复杂人的假设和“超Y 理论”共同构成权变学派的理论基础。

二、需要层次理论(影响最大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二)主要论点马斯洛认为,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些需要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在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马斯洛还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不发达国家,生理、安全需要占主导人数的比重大,高层次需要的比重小;发达国家情况相反。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也因生产力水平变化而异。

(三)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两重性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其局限性。如过于强调个人需要、自然需要等等。

三、中国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中国古代的人性、人的需要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节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与行为

1、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2、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映,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卢因1951 年提出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B=f(P ? E)

其中,B――行为,P――个人,E――环境,f――函数关系

3、动机原意是引起动作。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行为。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外表被积极的行为所掩盖。三、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二)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第三节价值观与行为

一、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二、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法

1、理性价值观

2、唯美的价值观

3、政治的价值观

4、社会的价值观

5、经济价值观

6、宗教性价值观三、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第四节知觉与行为

一、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人的知觉

2、人际知觉

3、自我知觉

4、角色知觉

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二)知觉对象的特征

(三)知觉情景因素

(四)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

四、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也称“认知理论”。

第五节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的内涵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

二、态度的测量主要有三种方法:调查、专业测量和整理资料,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1、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

2、态度影响行为结果。

3、态度影响忍耐力。

4、态度影响相容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