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3)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

2.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言

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对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10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电影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播放《孔子》的系列剧照。) 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答案春秋战国时代。

导入新课

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潮流,无数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它不仅仅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

二、教授新课

(一)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提问:何谓“百家争鸣”?提示:“百家”与“争鸣”各自含义。答案: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a.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b.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结合课本,请学生先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幻灯片演示

第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二,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三,科技上的进步。在天文学﹑数学﹑光学﹑医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及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与提高。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第五.学术自由的氛围。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3.诸子百家

(1)墨家——墨子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墨家创始人,战国时期鲁国人。代表作《墨子》。

资料链接: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提问:从上述史料中,你能分析出墨子的主要观点吗?答案:兼爱、非攻、尚贤

(2)道家——老庄

老子,传说姓李名耳,生卒年不详。春秋晚期楚国人。

资料链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从资料分析老子的思想观点:“道”是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资料链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从资料分析庄子观点: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做相对的

(4)法家——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时期韩国人,是法家集大成者。

资料链接: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从上述资料分析韩非子观点:答案: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列表法小结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儒孔孟略

墨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道老庄无为而治以及朴素的辩证法

法韩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以及以法治国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和总结,并博采众家之长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孔子

提问:你对孔子了解多少?

幻灯片演示孔子简介。结合课本p5的资料回放总结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料链接: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仁。《论语•卫灵公》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从上述资料分析孔子的观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以及资料链接分析孟子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把它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则会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资料链接:“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荀子的思想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君民关系上,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

资料链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从上述资料启发学生对于如何学习的思考。

4.运用列表法对比孔孟荀三者的观点

早期儒学三大家思想主张对比

孔子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

三、探究学习:儒学与现代生活

提问:列举你在现代社会中看到的儒学的影子。

此部分主旨在于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经久不衰。学生回答后,幻灯片放映。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3-3-2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三、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音乐与美术教案

《音乐与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鉴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与美术作品,了解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引文、史料、插图等,培养学生在阅读分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通过分析世界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通过上网了解艺术大师及分析鉴赏其各类美术、音乐作品,感受其艺术价值。 (3)思维方法:学会知识迁移,在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提高分析理解问题能力。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审美能力。学会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不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取向i而且可让学生感受人类优秀遗产的魅力,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创新,增强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 (2)认识人类艺术的多样性,感受艺术大师立足社会现实、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艺术创作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音乐与美术来源于生活,树立起“用美术与音乐指导生活,用艺术影响社会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结合历史背景欣赏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作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到11课题目

2015年秋季学期第1—11课质量检测 12345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 1.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2.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3.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代表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而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4. 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A.人身的自由 B.思想的自由 C.主权在 民 D.社会契约 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 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6.“征服西方世界的不单纯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这种复兴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的结合。”这种“结合”实为( ) A.传统先进文化的弘扬 B.资本主义市场的拓展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意大利经济地位的提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老子、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和法治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练习题

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是() A.宪法和立法法B.宪法C.立法法D.行政法规2.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一般分为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其中司法的主体是() A.国家行政机关B.国家权力机关 C.国家监察机关D.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3.为切实保证疫苗安全、有效和规范接种,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草案)》,并自2019年1月4日起至2月3日征求公众意见,公众可通过中国人大网发表意见和建议。让公众参与疫苗管理立法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是国家履行专政职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体现 ③有利于立法汇聚民智、体现民意,更好尊重和保护人权 ④有利于公民行使立法权,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办案过程和办案结果都符合程序公正 B.办案过程和办案结果都符合实体公正 C.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 D.办案过程符合实体公正。办案结果符合程序公正 5.国务院经过调研论证拟订外商投资法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三次审议,于2019年3月1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表决通过。这部法律的制定和出台

A.充分发挥了人民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 B.表明立法机构坚持审慎立法和民主立法精神 C.是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行使国家立法权的体现 D.意味着全国人大领导国务院的立法工作 6.行政执法是政府实施法律法规、履行法定责任、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近日,国务院出台文件规定,行政执法机关作出重大执法决定前,要严格进行法制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推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①有利于保证行政执法机关作出的重大执法决定合法有效 ②有利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的法治环境 ③是促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保证 ④表明国家行政机关具有进行法规备案审查的职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相关部门重拳出击,取得阶段性成绩。公安部2019年1月通报显示:全国公安机关已打掉涉黑组织1292个、恶势力犯罪集团5593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79270起,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621亿元。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①增强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地位 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保障了公民基本民主权利实现,体现了民主的真实性 ④有利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是保证公正司法的重要举措。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任何党政机关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均属于干预司法的行为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 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 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 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 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 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 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 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 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 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 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 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 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三.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美德即知识”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文艺复兴 三、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二、宋词和元曲 三、明清小说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京剧的出现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精品文档 3-3-2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 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诗歌与小说》高考题整理

第9课诗歌与小说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2011年题组(备注:无) 2010年题组 1.(2010·安徽文综·13)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B 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2.(2010·重庆文综·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李煜B.李清照 C.陆游D.辛弃疾 【解析】D 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 2009年题组 1.(2009·广东历史·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解析】D 《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代表——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阶级为预测吉凶,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因此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平民生活。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2.(2009·四川文综·14)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 2008年题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完美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课程目标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揭示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从《诗经》到唐诗 (一)《诗经》 1.内容: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 1.形成: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开创了新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风骚”(《诗经》、楚辞)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 (三)汉赋 1.汉赋:汉朝时,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四)唐诗 1.原因:(1)唐代国家统一,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2)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2.发展概况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试题

高二历史1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布置日期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 25 题,计 75 分)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 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孟子主张 “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 .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 3、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 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 确的回答是 A . Li Er B. Zhuang Zhou C. Meng Ke D. Xun kuang 5、《史记·曹相国世家》曰:“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语 体现了汉初遵循的诸子思想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6、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 .完全更新 B .因循守旧C.继承与发展D.形式上的变化 7、“三教合归儒”的三教是指 ①佛教②基督教③伊斯兰教④道教⑤儒学 A .①④⑤ B .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8、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 ①限制君主暴政②大一统③“天人感应”④“君权神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9、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⑤“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10、两宋时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C.朱熹D.王阳明 11、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12、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两者共同的本质意图是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l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中应注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化;对儒学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原因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灵活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评价历史事物,教师要采取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 二.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 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及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张及影响3 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张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张、影响 第二目: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第三目: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积极性、消极性 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 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1.导入设计: (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

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1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共2课时) 课标要求: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 1、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2、难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板书课题)。 导入:当中国的大门开始被西方的炮舰强行打开的时候,西方产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欧洲大地上研究调查,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文化上的优秀成果,从而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几十年后,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理论,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就是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了古老的中国,不久,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迎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你知道毛泽东思想是怎样诞生的吗? 过渡语: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1、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51-55页,思考并在课本上画出下列思考题的答案要点,5分钟后比谁的答案要点全、语言简洁、表达准确。 1、阅读书本51页,思考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 2、阅读书本51-52页,找到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有哪些著作? 3、阅读书本53-54页,在书本上找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4、阅读书本54-55页,在书本上找到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三、先学后教 (一)过渡语:自学指导明确的同学请举手。自学竞赛开始! (二)学生自学(看书,找答案)5分钟 教师在讲台上用眼睛巡视全班,督促每位学生认真、紧张地自学,发现问题,下去指导(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三)检测(讨论,对答案) 过渡语:时间到,看完并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3)国际条件: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