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总结

古代汉语总结
古代汉语总结

古代汉语(课堂笔记) 绪论 1、 汉语

(1) 什么是语言 (2) 什么是汉语

(3) 汉语与英语的区别 (4) 方言与普通话 2、 古代文学 (1)汉语的分期

A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B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C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D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2)古代汉语的内涵

广义地说,就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包括口语系统和书面语系统。

古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 古代书面语:文言文和白话文

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代模仿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白话语: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 (3)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文言文 (4)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二、本课程的性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 三、古代汉语的内容

第一章 文字学常识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和性质 1、 汉字的起源 1.1结绳说

1.2八卦说 1.3仓颉说 1.4图画说 1.5契刻说

2

、汉字产生的途径

2.1

是来自于结绳、契刻等符号——指事字

古代汉语

2.2是来自于图画——象形字

3、汉字的性质——表意文字

第二节汉字的形体演变

1甲骨文

1.1甲骨文的名称

甲骨文指商代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因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故称甲骨文。又叫殷墟文字。甲骨文主要记载与占卜有关的事情。

1.2甲骨文的发现

1.3甲骨文的研究

《铁云藏龟》,这是著录甲骨文的第一本拓本

《契文举例》,这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罗振玉被公认为甲骨学的奠基人,成就为:1、确定甲骨文的出土地点问安阳小屯村2、进一步确定甲骨文的时代是殷商3、收集并考释甲骨文。

王国维是首创以甲骨卜辞证史。根据出土的甲骨文考证了殷带先公先王的名号、世系和称谓,把甲骨文的考释和殷商的历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是中国第一部甲骨文资料总集。

董作宾,建立了甲骨文分期学说,首先提出由贞人推断甲骨文的时代。

1.4甲骨文的内容

祭祀、占卜、记事

2、金文

金文指的是先秦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3、篆书

3.1大篆

广义的大篆是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的文字。侠义的大篆是指春秋战国秦国的文字,是同秦统一后的小篆相对而言

大篆以石鼓文、籀文为典型代表。

3.2小篆

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文字,又叫秦篆。

4、隶书

4.1隶书的名称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隶书是小篆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文字,是小篆快捷简便的写法,分秦隶和汉隶。

秦隶是小篆的简捷写法,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变化而来的。

4.2隶变

从篆书演变为隶书,习称“隶变”

5、草书

5.1章草

5.2今草

5.3狂草

6、楷书

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楷书来自于魏晋南北朝以来通行至今的规范标准的字体。

7行书

第三节汉字的构造

1六书说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生

2六书的例析

2.1象形

2.11含义: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12特点(1)独体字

(2)由象行符号构成,字形近于图画,所画的即为字义所表示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位,部分象形字中有饰画。

2.13象形字可分为三种类型

(1)像实物的整体

(2)像实物的局部

(3)带有烘托物

2.2指事

2.2.1含义: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2.21特点(1)独体字

(2)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

2.23指事字的类型

(1)用纯粹的抽象符号来表示字的意义

(2)在象形字上加上提示符号来指示字的意义。最常用的提示符号是短横和原点。

2.3会意

2.31含义: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2.32特点

(1)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

(2)偏旁都是行符,即都表义

(3)字义是组合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新词

2.4形声

2.41含义: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42特点:(1)是合体字

(2)偏旁有表义的行符,有表音的声符

分类:(要会区别那些字是属于那种类型)

左形右声:清、湖、城等

左声右形:都、放、攻等

上形下声:菜、露、简等

上声下形:煎、熬、烈等

外形内声:围、园、圆等

外声内形:闷、问、闻等

声占一角:病、逃、迟等

形占一角:载、疆等

2.5转注

2.51含义: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2.52特点(1)有同一的部首

(2)字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注释

2.6假借

2.61含义: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62例字:来、自、而

第四节古书中的用字(掌握课本及笔记中的例字)

一古今字

(一)定义:所谓古今字,是对前代数词数义共享的统用字与后世为示区别而出现的分化字的称呼。

1、说:(1)说明、解释(2)喜悦

2、责:(1)责任(2)债务

3、贾:(1)商人(2)价格

(二)古今字在字形上的联系

1、古字为声符,另外在一新意符构成今字

如匈——胸

2、改变古字意符成为今字

如说——悦

3、对古字略加改造成为今字

如母——毋

二、通假字

(一)含义

通假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

(二)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

1、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具有或同音或双音或迭韵的关系

2、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

3、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在语音上有联系。二者在形体

上一般情况下没有联系。

三、异体字

(一)概念

两个汉字的音、义完全相同而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这样的字之间互称异体字。

(三)异体字的分类

1、所用造字方法不同,一体为形声,一体为非形声

2、同为形声,所取的义符不同

3、同为形声,所取的声符不同

4、同为形声,所取的义符和声符都不同

5、偏旁部首所处的位置不同

6、笔划形态略有不同,这往往是由于书写风格、书写习惯的不同而造成的字体的差异(四)必须注意的问题(课本P174)

四、繁简字

(一)定义

它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在表示同一个词或意义的字中,笔画多的叫繁体字,繁体字被

简化后笔画少的叫简体字。

(二)繁简字的对应关系

1、一对一

2、多对一(要会根据词的意义选择繁体字)

(三)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1、同形字问题

2、同音替代字

第二章词汇

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汇的构成状况

(一)古今词汇的消长与沿用

1、旧词的消亡

(1)该词记载的事物消失亡

如古代的刑罚:刖,膑

古代的器物:箪、干、爵

古代的官职等级:里正、封人、车左。。。。。。

(2)事物还存在,但是换了个词语来记载它

履——鞋子

冠——帽子

叟——老人

亥——猪

辛——辣

2、新词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铁、铅、锻。。。

汉唐时期:葡萄、菩萨、因果、世界。。

明末清初:地球,测量。。。

4、古今沿用的词汇——基本词汇

风雨水火。。。

马牛麦栗。。。

(二)词汇的发展趋势

1、词汇量由少变多

2、表达思想的功能从粗疏趋向精密

3、在构词方式上,由以单音词为主变为以多音节词为主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意义未变

(二)词义完全不同

绸:古义为缠绕,现代指一种丝品

该:古义为完备,现代为应当

(三)词义同中有异

1、词义范围存在的差异

(1)词义的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古义成为

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江、河、山

3、词义的缩小: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今义成为了

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

(3)词义转移

即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它的主要特点是新义产生后,旧义就不存在了。而新旧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2、词义的感情色彩存在差异

(1)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勇猛的干将,得力的助手;

(2)古中今贬

如:谤:古:公开地评议、评论今义:在背后用言语攻击别人

淫:古:浸润

谣:古:歌谣、谚语

下流:古:地位低下

(3)古中今褒

祥:古义:征兆;今义:吉祥的征兆

(4)古贬今褒

锻炼:古义为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

4、词义的轻重存在差异

(1)古义轻,今义重

诛:古义:责备;今义:杀戮

恨:古义:遗憾;今义:痛恨

(2)古义重,今义轻

怨:古义痛恨;今义:责备

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

第二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掌握例子)

一、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为证的词的初始意义,简单地说是文献记载的最初的意义。

如:发:本义:射出箭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常用义,同现代汉语所说的基本意思有区别

2、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2)依据文献资料

二、词的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2、引申义的种类

(2)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在许多情况下,本义和引申义不是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关系。

、3、本义和引申义的区别

(1)引申义可以是一个,也可多个,但本义只有一个

(2)引申义与字形没有必然的联系

(3)引申义相对本义来说比较抽象

三、词义引申的规律及方式

1、词义引申的规律

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实到虚,是本义发展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规律。

网:本义为用绳编织成的捕鱼或鸟兽的工具。引申为网络、上网;引申为广泛搜求。

踵:本义为脚后跟,引申为继承

市:本义为做买卖的地方;引申为城市、都市。

暴:本义为晒,引申为暴露、显露;引申为猛烈,突然;引申为凶暴,残暴。

宇:本义为屋檐,引申为房屋

理:本义为治玉,引申为治理其他事物;引申为条理;引申为事理、道理、情理

业:一种方版,古人学习时把学习内容写在这上面,引申为授业受业,引申为结业、毕业

嘴:鸟嘴,引申为某些器物上尖而长的部分

2、词义引申的方式

(1)并列式引申

多个引申义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而来的

(2)连环式引申

从本义引申出甲义,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由乙义引申出丙义。。这样接连引申的特点:其中某个引申义只与它前后相邻的两个意义有关联。

本义:吃完

1、本义引申为一般动作的完结,结束

2、事情结束也就成为了过去,故引申为已经

3、由已经引申为既然

本义:倨傲不敬

1、由傲慢引申为懈怠,不恪尽职守

2、懈怠则动作迟缓,引申为缓慢

(3)综合式引申

一个词的若干个引申义,有一部分是直接从本义派生出来的,另一部分则是从其他引申义再派生出来的。这样的引申叫综合式引申,也叫混合式引申。

服劳役者

徒:步行步兵同类人弟子

空、徒然只、仅仅

第三节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一)单音词

1、单音词的多义性

负:·1、背2、背负、承担3、依照4、背弃违背5、辜负

2、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发展

如:爷——阿爷

(1)在原单音词加词头或词尾

(2)以原单音词为一个语素,再加上一个相关语素构成复音词,或利用两个单音的同义词作语素,构成复音词。

(3)原单音词换成词形全异的复音词

3、注意: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解为现代一个双音节词

如:消息(消:消亡息:生长)

地方(地:土地方:方圆)

颜色(颜:两眉之间叫颜色:面色)

指示(指:指出来示:示意)

城市(城:城市市:做买卖)等

(二)复音词

1、单纯复音词

只包含一个语素的复音词,包括联绵词、叠音词、外来词三类

(1)联绵词

联绵词一般都是描摹事物的声色形状的,也有表示事物名称的

如参差窈窕徘徊

双声联绵词

参差仿佛伶俐

叠韵联绵词

逍遥彷徨依稀从容须臾

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辗转优游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芙蓉玛瑙珊瑚。。。

(2)叠音词

模拟声音的如:霍霍潺潺淙淙关关渐渐

描绘状貌的如:离离劳劳冉冉漠漠历历萋萋悠悠依依

叠音词与单音节词的重叠形式

萧萧马鸣行行重行行庭院深深几许

叠音词是单纯词,其意义与记写的单字意义无关。单音节词的重叠形式与原音节词的意义密切相关。

(2)外来词

如:玻璃葡萄。。。。

2、合成复音词

(1)同义复词

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组成

(2)反义复词

由两个意义相反的语素组成,每个语素也可单独成词

如呼吸

(3)变义复词

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但这两个语素组成合成词后,其原先的含义发生了引申变化。如:左右骨肉

(4)偏义复词

两个近义或反义单音词作为语素构成一个复音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形式上的陪衬。

如:园圃缓急得失作息成败异同寒暑

3、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特点

二、同义词

1、同义词的分类

(1)意义完全相同的同义词,一般称为等义词

如:余——我

(2)在某一点意义相同的同义词,一般称为相对同义词

如:诛——戮

(3)意义近似的同义词称近义词

如:筵——席

2、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从词义的差异上辨析

①所指事物的形状、用途、质地不同如府——库

②所指物体部位的不同如:身——体

③动作行为的方式和情态的不同如商——贾

④词义范围大小不同如:法——律

⑤词义轻重程度不同如:饥——饿

(2)从语法功能上辨析

如:之——其

耻——辱

(3)从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辨析

妻妾——后妃

征——伐——贬

3、同义的可变性

如:文和字(原本文指的是花纹,字指的是生孩子)

第三章

第一节副词

一、程度副词

1、少:稍微、略微

2、稍:逐渐

3、颇:(A表程度偏高,略近“很、甚”

B稍、略

二、范围副词

1、但:只

2、徒、特、第(弟)、直

它们的意思都是“只”

3、独:只

4、仅:(1)只、才(2)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

三、时间副词

1、尝:表过去时间,曾经

2、再:(1)两次(2)专指第二次

3、复:再、又一次

4、仍:频繁、重复多次

四、情态副词

1、且:姑且、尚且

2、固:本来、当然

3、盖(1)放在句首表示提示和推测性论断的雨区,起引起下文的作用(2)表示不肯定的

推断语气,不一定放在句首,有大概的意思。

五、否定副词

1、不

2、弗:不

3、毋: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古书中还常常改写成为无,语法作用相当于“不

4、勿: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

5、未、未尝: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同于现代汉语的“没有“

6、非(匪)

7、否

8、微

六、表敬副词

表敬副词主要是用来表示对人尊敬,这类副词原来一般都有比较具体的意义,用作表敬词后,主要是向人表示尊敬,原来的具体意义就变得不明显或消失。

1、尊人的表敬副词:请、幸、谨、敬、惠、辱

2、自谦的表敬副词常用的有:窃、忝、猥等

除了笔记,还有我们学过的篇目以及自学篇目,另外要背诵《论语》中的一到四篇即《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四篇,这是填空题必考,只要有背过,一般都能得分。

[VIP专享]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漢語 文字(上): 5.为什么说结绳、契刻、八卦等不是文字?文字与图画有什么本质区别? 结绳、契刻、八卦等都是帮助和提示人们记忆的工具,而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都不是文字,和文字的产生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图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应该怎么理解取决于具体环境。只有具备下列条件时,才可以成为文字:(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2)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按照语言里的词序。(3)有些抽象的意思,语言里有字眼,不能直接画出来,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 6.汉字与汉语是什么关系? 汉字是辅助交际工具,它使汉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7.什么是字体?它与字的结构方式是同一概念吗? 字体是指整个文字系统的书写样式。它与字的结构方式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比较稳固的,但字体却可以变化。 8.汉字字体演变总的趋势如何? 字体要求便于书写和识别,所以汉字字体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复到简洁的。演变是缓慢的、渐进的,新字体出现,旧字体被淘汰,中间有一个交替的过程。 9.举例说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字体的特点: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一)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目 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会意字为主,也有形声和假借。所代表的词汇较多,词类也较齐全。 2.笔画纤细,曲线较少。 3.许多字还没有统一的形体。 (二)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 1.笔画粗肥圆浑,形体比较匀称。 2.与甲骨文非常相似,有的字笔画上有所改变。 3.内容丰富。 (三)篆文 篆文分为大篆和小篆。西周晚期到秦统一之前通行的文字属大篆。大篆的特点: 1.形体与金文接近,但笔画整齐。 2.列国字型各有特色。 小篆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是根据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稍作整改而来。小篆的特点: 1.形体比大篆简单,结构比金文整齐,写法有一定的规矩。 2.是一套完整而稳定的汉字系统。 (四)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 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隶书相对于篆书的特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点总结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古的韵:206韵,韵腹韵尾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14.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15.古书注解术语:①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②谓:“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属于,往往在以具体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 ③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④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⑤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俩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讯”;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也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⑥读为,读曰:这俩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⑦读若,读如:这俩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于说明假借字。 16.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7.脱文:“脱文”简称“脱”(有时作“夺”),也叫“脱字”。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2篇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2篇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1】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时也预示着这一学期古典文学的学习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古典文学的余音还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它并将激发我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去体会,让我们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博大精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里:有现实的真实再现;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谛;有军事上的智谋才能……这些都被后人记录下来,而文学在此就承担了相当的责任和重量。 回溯泱泱历史之海,回顾这一学期老师的授课情景:是我了解了许多在文学具有重要地位的文章:有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开启浪漫主义诗风的《楚辞》;有教人育人的《论语》;有宏阔豪迈的汉文章《史记》;有嬗变风采的《古诗十九首》;也有建安风骨式的《短歌行》……这样有丰富蕴含的中国史文化,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待到何时,我才能把他们一一了解透呢? 我不仅仅了解了作品,我还了解了许多名人名家。 首先是孔子,名丘,字仲尼。被称为“孔圣人”。学生遍布各地,足有三千,贤者七十。他的教育主张是多学多练多思多问;教育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在办学实践中可做到“有教无类”在古代文学中还要数他编写的《诗经》《尚书》《春秋》和《论语》了。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中学到了谦虚的态度;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到要不断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理解;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学到要多读好书,大胆质疑…… 接着是屈原。他是位爱国主义诗人,堆起了我国诗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辞”也濡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学成就都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他个人而讲,却是抗争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他虽然逝世了几千年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因此,我们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来纪念他。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又称“史圣人”。读完他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后,我知道了他伟大的志向,坎坷的经历,执着的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他这种“言必信,行必果,诺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去学习。记忆最深的要数这几句了:“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总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所必须具备的。 这一篇篇杰出的作品,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人物,无一不是来自文人之笔,正是由于人们的心灵可以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人们的思绪可以跨越时空的阻碍,人们的思想可以在此平台日趋完善和理性。 写了这么多比较混乱和无头绪,但我理解的实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师在授课时能多讲讲有关作家的经历和文学作品看鉴赏,使我们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现在我对文学还没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过文学可以让我充实,令我茁

古代汉语(下)知识点总结

古代漢語下册文选知識點總結 新疆师范大学 文 学 院

第七单元 (1) (一)文选 (1) 7.1道可道 (1) 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 7.3三十辐共一毂 (2) 7.4曲则全 (3) 7.5小国寡民 (3) 7.6胠(qū)箧(qiè) (5) 7.7秋水 (10) 7.8鲁少儒 (14) 7.9 惠子相(xiàng)梁 (15) 7.10 运斤成风 (16) (二)通论 (17) 第一节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7) 第二节中古音 (20) 第三节上古音 (23) 第八单元 (25) (一)文选 (25) 8.1人皆谓我毁明堂 (25) 8.2 许行 (26) 8.3 荣辱 (30) (二)通论: (33) 第一节诗词格律 (33) 第二节对联 (36) 第三节词律 (37) 第九单元 (45) (一)文选 (45) 9.1更法 (45) 9.2五蠹 (46) (二)通论:训诂 (53) 一、传统训诂学的实践与研究概况 (53) 二.古注的作用 (54) 三古注的类型 (54) 四、古注的术语 (55) 五.古书的体例 (55) 第十单元 (56) (一)文选 (56) 10.1谏逐客书 (56) 10.2赐南粤王赵佗书 (57) 10.3报任安书 (59) (二)通论 (65) 古书的标点 (65) 第十一单元 (66)

(一)文选 (66) 11.1黄帝 (66) 11.2垓下之战 (67) 11.3仲尼弟子列傳 (69) (二)通论 (73) 修辞 (73) 第十二单元 (75) (一)文选 (75) 12.1答客难 (75) 12.2情采 (78) (二)通论:古代的文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代天祥自序其诗”。(2)用 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 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 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 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 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 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 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 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 代天祥号代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 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代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代忠公,王安 石为王代公,范仲淹为范代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 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代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 丑则是一种“恶谥”。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篇】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篇】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1】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时也预示着这一学期古典文学的学习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古典文学的余音还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它并将激发我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去体会,让我们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中国博大精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里:有现实的真实再现;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谛;有军事上的智谋才能……这些都被后人记录下来,而文学在此就承担了相当的责任和重量。 回溯泱泱历史之海,回顾这一学期老师的授课情景:是我了解了许多在文学具有重要地位的文章:有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开启浪漫主义诗风的《楚辞》;有教人育人的《论语》;有宏阔豪迈的汉文章《史记》;有嬗变风采的《古诗十九首》;也有建安风骨式的《短歌行》……这样有丰富蕴含的中国史文化,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待到何时,我才能把他们一一了解透呢?

我不仅仅了解了作品,我还了解了许多名人名家。 首先是孔子,名丘,字仲尼。被称为“孔圣人”。学生遍布各地,足有三千,贤者七十。他的教育主张是多学多练多思多问;教育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在办学实践中可做到“有教无类”在古代文学中还要数他编写的《诗经》《尚书》《春秋》和《论语》了。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中学到了谦虚的态度;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到要不断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理解;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学到要多读好书,大胆质疑…… 接着是屈原。他是位爱国主义诗人,堆起了我国诗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辞”也濡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学成就都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他个人而讲,却是抗争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他虽然逝世了几千年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因此,我们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来纪念他。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又称“史圣人”。读完他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后,我知道了他伟大的志向,坎坷的经历,执着的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

王力 古代汉语 文选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00536古代汉语(重点)手动整理

必须背诵段: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第一章重点: (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汉字结构)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高、大、向、眉、栗、血、番、人大 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刃、亦)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从、牧、莫、舂、臭、息、泪、明、

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

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2013级行政管理二班 学号:2013190602 姓名:杨华杰

谈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历时半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结束了,在听张教授讲解的过程中,自己真正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学习心得和体会。于是在结课之际,来谈谈自己的关于学习古汉语的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始终传承的文明古国,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汉字。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考古发掘的斑驳甲骨文,再到历朝历代遒劲奇秀的书法艺术,无不散发着历经数千年洗礼的汉语言的神奇魅力。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去了解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学习古代汉语使我们更便捷的阅读古代优秀典籍,去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在《古代汉语教程》的第一页写着摘自《论语》的一句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告诉我们要广博的学习,更要有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好问又要多考虑当前的问题。我想这也应是做学问之道。我们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十几年的书,读书

容易,但确立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坚持努力是不容易的。 通过对古汉语的学习,我学到了好多知识。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从时间上看,在“五四”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即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算,也有了三千多年。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素质。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二层面: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三层面: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一个人的层次水平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其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应该有比较明显进步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一般学生也应该有所提高,而对比较好的学生则应该有长足的进步。至于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不但比较好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培养,优秀学生尤其应该着力开拓。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儿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掌握了一定的语音学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平仄、押韵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彻。又如掌握了修辞手法后,就会真正体会到文艺作品中的妙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习古代汉语,当然应该首先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一点古代文化常识。这些一般教师都是比较重视的,教材也有充分的介绍。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知道一些古汉语修辞常识。不懂修辞,特别是不了解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方式,古诗文中有些句子就可能读不懂,即使懂得大意,也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何况中学教材中还有些注释没有兼顾修辞,甚至在修辞上处理欠妥,造成理解上的歧误或费解。下面就几种修辞手法来谈谈学习古代汉语的认识。 一、比兴。“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翻译重点(自己总结)

《郑伯克段于鄢》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齐桓公伐楚》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就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而言,也没什么害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关秦,将焉取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蹇叔哭师》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

————————————————————————————————作者: ————————————————————————————————日期: ?

第一节古书的注解 从时代看: 汉代:毛传;孔安国注《尚书》;高诱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王逸《楚辞注》魏晋南北朝: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三国时韦昭《国语》;刘宋裴駰《史记集解》;郭璞《尔雅注》。 唐代:孔颖达注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李善注《文选注》,颜师古注《汉书集注》。陆德明《经典释文》注音张守节《史记正义》 宋代: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清代:乾嘉学派:《说文》四大家;高邮王氏父子;注释广,质量高。 从作品看: 诗经:毛诗郑笺孔疏诗集传 (今)程俊英《诗经注析》 论语:何晏集解皇侃义疏刘宝楠正义(今)论语集释论语译注 左传:杜预注孔颖达正义(今)左传译注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汉书:颜师古注 李白:王琦注 杜甫: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十三经注疏后人把这些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1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 2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 3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 4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仪礼 5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9春秋榖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注 10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孝经尔雅 11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二、古注的类型 诂、训:解释字词。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传述的意思。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例如毛传;孔传。“春秋三传”与一般的注释有所不同。 笺: 意为“笺识”,补充、订正。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和补充。后来所谓“笺注”“笺证”只是注解的意思。 注: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不称“传”而称注。还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就包括毛传、郑笺。 疏:是相对于“注”而言。它既解释古书的正文,也解释古书的注。如《诗经》郑玄注,孔颖达疏;《庄子》郭象注,成玄英疏。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大学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总结(完整版,自己整理)

词汇1词:一定语音形式与一定词汇意义相结合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2词汇:语言中所有的词及固定短语的总汇。词划分1实词:与虚词相对,有实在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在一定语言环境里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现代汉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等。古汉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数量词2虚词:与实词相对,不具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表一定语法关系的词。现汉语:介词连词助词语气。古汉语: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古今词汇:1古用今废词:a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词:皇帝b因认识事物的改变:祠: 春祭2新产生的词3古今传承词:a古今义同词:自然现象名称亲属称谓肢体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相同b古今义异词4古今词义差异(针对古今传承词)①变化幅度:变化大: 涕:古眼泪,现鼻涕。变化小: 勤:古辛劳与逸对,今勤快与惰相对②变化结果1词义扩大: 睡2词义缩小:汤:古泛指热水开水3词义转移:行李:使者—衣物4感情色彩变化.贿:财物,中性—贬义5词义局部变异:谢:道歉(常用义)感谢(非常用义)词的本意和引申义:词义、义项1词义:语言中的词所表示的意义2义项:一个词所表示意义的分列项目。单义词多义词1单义词:只有一个意义的词2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词义系统:多义词的各义项及各义项之间构成的关系构成词义系统。词义构成: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即造字时期的意义:鄙本义:边邑。引申义:本义上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朝:本义早晨→朝见→朝廷→朝代。类型:近引申、远引申基础义:词众多义项中直接派生出引申义的意义。朝:早晨→朝见→朝廷→1朝代2朝向3朝拜假借义:因本无其字,用依声托事方法所产生的意义:景:日光(本义)影(假借义)词义引申途径:1延展引申:将原词义中与新事物有相似点的某一特征突出延展,赋予它新的特点而派生出的意义:隆:山的高处→一般高→事业兴隆。2条件引申(社会和自然条件):钱本义农具→货币。条件引申与延展引申差别:条件引申以一定社会条件或自然条件为引申的依据,无这些条件就不能引申出新的意义;引申义与原义之间不在于是否有相同点或相似点。延展引申是原义和新义之间必须有相同点或相似之处。若无相同或相似点就不能引申出新的意义。3比喻引申:以原词义为喻体的引申,侧重相似A外形相似产生的引申:斗舀酒的勺子→北斗B性质特征相似产生的引申:聪听力好→心智优异C功能相似产生的引申D行为相似产生的引申:启本义:用手开门→启发。比喻引申&修辞比喻:比喻引申要产生新义,修辞上比喻不产生新义4邻近引申:即借代引申、关联引申,侧重相关:领本义:脖子→衣领5词性引申:可视为邻近引申,引申后词性发生改变:树本义种植→树木词性引申与词类活用区别:A词的活用属临时变化,词性引申则产生稳定的新义B词类活用属语法范畴,词性引申为词义变化词义引申类型: 放射型、连锁型、综合型。同义词&近义词:同义词:同一语言中意义相同、相近或意义部分交搭的词。分类:等义词、近义词。差别:基础义差别、感情义差别;语法差别:1基础义差别①n:材料用途外形部位对象(使用对象或指称对象)范畴性质(类型)②v:动作主体、对象、量的大小、方式、姿态、侧重点③adj:程度性质侧重点2感情色彩差异3语法差异。辨析同义词途径:渊源上:计、策;本义;比较各自反义词:贫、穷:贫—富、穷—达;组词:功、劳—劳而无功;能否互换:追、逐—追回、驱逐古汉语单音词和复音词:从语音角度说。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与双音节词相对,一个汉字记录的词。复音词: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记录。古汉语的复音词分为单纯词和复合词补: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成的词,其中只有一个词素有意义,另一个词素无实在意义只起充当音节作用。多由反义词构成也有由相关意义的词构成的。语法: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语法、句法,即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及组词成句的规则。从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活用(n、adj活用作v、n作状语)、虚词讲。句法:句型句类句式1句型:句子结构看:分单句复句2句类:句子语气功能看: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3句式:句子局部特点看,分谓语特点上、语义范畴上(存现句比较句被

《古代汉语》课程建设

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https://www.360docs.net/doc/db2318527.html,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 古代汉语课程建设 自评报告 古代汉语课程组 古代汉语课程是中文系学生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工具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古代汉语文选及常识的教授,使学生能够熟读一定数量的古文,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训诂、音韵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这些知识,借助工具书和必要的注释,阅读一般的文言文。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尤其要使其能准确地解决中学语文教材所收文言作品中的有关问题。我们整个课程建设都是围绕这一教学目的进行的。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1.师资结构 担任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师三人,其中副教授一名(于2000年1月退休,2001-2002年被反聘为本科生讲授古代汉语课程),讲师两名,其中杨泽林老师于2004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并且担任了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赵献春老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职称结构合理,师资配置完整,教师学历、学位进修有计划、有成效。(教师的毕业证、学位证、职称证、教师证、获奖证书等见附件三) 2.教学情况及教学能力 三位任课教师始终坚持业务进修,以提高教学水平。多次到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参加研讨班、进修班,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都能以最好的状态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任务。同时每一位教师均能开上公共基础课普通话、汉字字型常识及英语系的必修课大学语文课,并为中文系学生开设了专业必修课现代汉语以及中文专业深化课程语言学概论、训诂学基础,而且还为全校学生开设了古代诗词赏析、名作欣赏、民俗学以及文献阅读与常识、汉字与文化趣谈等选修课。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1]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 句子 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判断句:(1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 (“是”是指示代词“这”意。) 宾语前置:(1 )无乃尔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又何加焉?(4 )岁不我与。 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岈然”承“高”而言。“洼然”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 2 、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 流山川。3 、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1 、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 、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 4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5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 6 、君何患焉?(疑代) 7 、其是之 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 2 、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 3 、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 1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复指前置宾语) 2 、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 3 、有令德也夫:判 断句。4 、夫令名,德之舆也。(判断句)5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客何好?客何能?(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为之驾。(双宾语) 3 、以何市而反?(疑代作宾语前置)。 4 、 不拊爱子其民(二动词共一宾语)5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判断句)。 1 、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千里之马至者三:数量词作谓语。 3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 乎?(“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1 、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 2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示目的的判断句。 4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谓语。“者”字结构表示“的次数”作主语。 5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动句。 6 、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双宾语。6 、大王来何操(疑代宾语前置) 7 、吾为若德。(双宾语)。 其田单之谓邪:(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何以复加?(疑代) 2 、何谓相坐?(同上) 3 、何以女为见(同上)。 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 5 、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1 、卿弟安在?(疑代) 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 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 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 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 华夏大地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b2318527.html,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