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的原则

道法自然的原则
道法自然的原则

道法自然的原則

關於「道」這一字,殷周之際的金文已經出現,其本義是指道路。後來,道的內涵由具體到一般,逐漸普遍化、抽象化,引申出法則、方法、規律等。至春秋時,便開始把道分為天道和人道。所謂「天道」是指日月的運行,陰陽的消息,它們的運動變化,都具有內在的必然性,即有不以人們主觀願望而改變的客觀規律,故謂之天道。所謂「人道」即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據和原則,包括人的自然本性和道德倫理規範,以及社會群體的典章制度、組織、原則等。

據《左傳》《國語》的說法,人道的各種原則,都是依據天道而制定的,奉禮盡義,就是符合天道。反之就是逆天而行,必遭禍災。這樣一來,人道與天道就互相貫通了,遵孚人道也就是順應天道。這即是對人倫之道的升格,也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原始的表述。

以上所說的道,無論是天道還是人道,其所指都還是有限的事物,尚未將道提升為完全獨立的哲學概念。是《道德經》第一次使「道」擺脫了一切形而下的感性色彩,使之成為具有普遍性的最高哲學概念。從此,中國哲學便以道論為基石,進而發展出各種形態的理論體系。道,不僅成為道家、道教的最高信仰,而且成為全體中國人心目中最高真理的代稱。

道,在《道德經》那裡,首先被看作是生育天地萬物的本原。他說﹕道是虛無而沒有形體的,但郤不虧不盈,深奧莫測,體含萬象,永無窮盡,好像萬物的始祖。它不露鋒芒,超脫糾紛,涵蓄著光輝,混同著垢塵,是那樣的無形元象啊,似無有而實存在。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裡產生的,但知道它出現在上帝之先。在這裡,老子把道看作是天地萬物的最後本原,從理論上建立了一個以道為根本的孙宙本體。這無疑是對我國古代本體論思想發展的一大貢獻。

老子所說的道,究其根本,實際上就是指孙宙。他說: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它先天地而存在。無聲無形,杳冥空洞,永遠不依靠外在的力量,自身不停地循環運行,可以算做天下萬物的母體。我不知道它的名,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名叫做「大」道之所以被命名為「大」是因為其無邊無涯。道不止於大,又能不分晝夜的運行不息,故又可謂「逝」其愈逝愈遠,無法窮盡其源,故又可謂之「遠」。但雖遠至六合之外,無窮無盡,郤未嘗離道,仍然依道循環運行,故又可謂「反」。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孙宙同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要效法地,效法天,效法道,道則有它自已固有的規律即自然而然為法則。這是老子對道的全面描

述。它將生成萬物的本體、運動性、規律性、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集於一身,指的就是孙宙。同時,老子還提出了作人的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是效法天地之道,遵循自然的規律,而不違道妄作。

老子的道是外於永恆運動中的孙宙,它的本質屬性是生成天地、萬物和人矣。他說:道生混沌一氣,一氣分剖陰陽,為一生二,陰陽變化,而生天、地、人,為二生三;三才既具,萬物資主,為三生萬物。萬物內涵陰陽,即負抱陰陽,陰陽在沖和之氣中得到統一。這段話語簡直是對孙宙演化的一種樸素而形象的描述。由無形無象的汽態孙宙,演化出固態孙宙,乃至形成各種物體﹔從固態的無機物中,又衍生出有機物,乃至形形色色的生命體,其生成的機理便是陰陽的相反相成。在整個孙宙生成鏈的各個層次上,陰陽是流動的活力,大道則是貫穿始終、遍達萬有的根本,老子把它形容為「眾妙之門」不是非常貼切的比喻嗎?

在老子的學說中,道是最高的範疇。但在這個孙宙本源道之上,老子還特意加上了一個「自然」要道遵從自然,效法自然,所以說「道法自然」。不過,這是所說的「自然」並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種法則,正如王弼所注:「道不違自然,方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並不是說在道之上還有一個主宰,而只是強調道也必須遵循自然的規律辦事,突出道的自然無為的本性。

道法自然之「法」在這裡是指遵循、仿效之意。老子之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源,所以天地萬物遵循道的變化而生息。但作為孙宙最終本源的道,也不能隨意的作為,它也有所遵循,這就是自然的法則。換句活說,孙宙之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孙宙自然),都處在一種有序的運動之中,一切都有內在的法則,而所有的法則和秩序,都來自於道,都是自然而然的體現,毫無人力勉強的痕跡。

那麼,作為孙宙之中的四大之一的人類,所作所為當然也應該遵循這個孙宙統一的法則,不能脫離和違背。對此,老子強調說:大德之人的行為,都是遵循大道的自然規律。法自然,宗無為,這是老子思想的靈魂,亦是道家、道教學說的綱領。道家、道教的學說包羅萬象,涉及孙宙本體、天地演化、萬物生育、人生修養、治國用兵各個領域,但皆有一條主線貫通其中,這就是自然無為的法則。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 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 《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所谓“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一”是万物的统一性。“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故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而万物一气也。 3、相生相依,相反相对 《老子·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差别,而又不可分割。《老子·五十八章》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辩证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祸福及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 庄子则认为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漠视而抹杀事物间的界限,进而对客观存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他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亦彼,彼亦此,没有确定的界限。《庄子·齐物论》说:“······莛与盈,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道法自然中医圣手演绎暖宫“太极心法”

道法自然,中医圣手演绎暖宫“太极心法” 太极入道,道法自然。 酷爱太极,自然简朴的杏林名宿 清晨,绿树环绕的中山公园内,聚集着天地之精华灵气,如清泉,如仙雾,如白云,如画卷,田德玉踏着朝露来到这片天然之地,尽情吞吐天地赐予万物的精灵,心法在胸,太极拳缓缓舒展…… 精神聚,灵意动,风生水起,一物一太极。 心存感激,感激天地、山川、江河、树木、花草赐予灵晶。 万物有情,情在相濡以沫、生生不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而相济。 交灵换性,性在法中显,灵在道中生。 阴阳相生,刚柔并济;悠悠太极,流淌千年,沐浴在太极心法中,田德玉心随意动,领悟太极道法自然之精华。 酷爱太极的田德玉,其身上杏林中医师的气质尤盛。温柔亲切如她,有着中医师特有的低调、从容、质朴,深邃而专注的目光,充满了智慧与专业。田德玉拥有的是一种淳朴和谐的大度,厚实而自然,恰好与中医天人合一的精髓相吻合。她深谙中医疗法的道法自然,在田德玉的身上,深深地烙着自然简朴的印记。

深悟道法自然,她让佛山刮起“暖宫风” 令人敬佩的是,作为广佛中山医会诊专家团成员之一,拥有三十多年治疗不孕不育的临床经验,曾在湖北中医药学院任客座教授,曾在二甲医院担任中医科主任一职,擅长运用中医治疗不孕症的各种疾病,特别对女性内分泌失调所致的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不能生育等有独特疗法的田德玉主任,将深悟而来的“太极心法”巧妙地融汇于疾病疗法的研究中,她善于将自然之道融于治疗,善于把天人合一融在辨证论治中,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将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治疗,根据不同个体、不同时空采取不同对症治疗的方式运用到极致,一举研制出扁鹊暖宫方,攻克横亘多年的宫寒性不孕难题。 于是,进入2010年,佛山刮起了一股“暖宫风”。前仆后继,多少女性纷纷为了温暖和煦子宫,赶赴佛山市中山医院中医科,请求中医专家田德玉主任为她们实施暖宫治疗。 众所周知,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讲的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中医大夫向来是越老越“值钱”。中医以经验先行,中医专家们在不断的辨证施治过程中积累经验,特别是对一些疑难杂症产生独到的见解和救治的窍门。田德玉主任是一位经验丰富,活学活用,敢于创新,对治疗不孕疾病有独特见解的中医师,她在治疗不孕疾病中,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她认为肝藏血、喜条达、主疏泄,内寄相火,而“女子以肝为先天”,强调肝对妇女生理的重要性,她

诸子百家与中医药

第一讲诸子文化与中医药 战国末期,中国古代哲学进入了建立体系、创立学派的学术大争鸣、大发展的重要时代。在这一非常时期中,使以往长期积累的大量文化资料、思想资料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春秋时期官学垄断地位的被打破、禁锢的学术思想被释放,于是?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和争鸣便应运而生。虽然号称?百家?,实际仅有十个学术流派。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论,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所举十家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包括上自春秋下至秦汉的众多学者。 在这十家学术流派中,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墨、道、法四大学派。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在其理论构建过程中,?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很自然地渗透于其中,并用以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解决相关的医学问题。本章就?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作以述尧,在解析中医药理论形成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论证《黄帝

内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 道家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老子是其创始人及学术代表人物,后经战国中期的杨朱、关尹、尹文、宋鈃、庚桑楚、子华子等齐国?稷下学宫?知名学者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当时较大的思想流派之一。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继承老子思想的主要有战国时期的庄子,后人往往并称?老庄?,以概先秦道家学派。主要观点为:道气论、无为论、辩证观。 道气论 1.道为?无?,是宇宙的本原,先天地的客观存在。 道有体用,从道体看,它是宇宙的本原,作为?天下之始?,道是?无?。从道用看,它是法则秩序,具有昼行不殆、对立统一、天人一体、自然为本、无为五部委等客观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25章) 作为宇宙本原的?道?,其生成宇宙万物的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 这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道生万物的过程。一为道之最初生成物。一分为二,即阴与阳。阴阳和而产生第三者,再繁衍而

中医文化与四季养生

姓名:黄丹盛 专业班级:工商101 学号:201000701035 中医文化与四季养生 养生首先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要根据四时的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保证减少疾病的发生。 一、中医之人体四季虚寒。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是在时令中没有正常气侯的时候,中医叫做虚邪贼风,这些东西都会导致人疾病发生,现在人们到了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冬天唯恐暖气烧得不热,这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冬天由于气血是避藏的,如果这时候太热,让气血都耗散出去,中医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天如果不能够把精血很好的储存起来,春天就要得瘟病,所以建议冬天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0度左右,夏天年轻人是办公室空调,家里是空调,汽车里还是空调,这样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肯定不能舒服,所以建议大家别怕费电,夏天开空调的时候开点窗子,因为空调的风和自然风绝对不一样,是一种透骨的凉,另外电扇也不要冲着自己吹,最好冲着墙吹,让它有回旋的余地。 所以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它就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的规律,而人的这个生命过程大家要想很好的完成大家这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那么在大家每一年里面,大家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对大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医之人体四季气血运行。 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老百姓老说春困、秋乏,为什么春天困乏呢,因为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向外走了,内里的气血相对不足了,所以大家就感到春天的时候常常睡觉半夜就醒了,这就是因为肝阴不足了,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就是把人的气血从里面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中医说的肝,所以在中医学上讲春气与肝气相通。到夏天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这时候外面非常充盈,这时候夏气与心气相通,大家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天气特别热,汗出得特别多的时候容易胸闷气短,这就是因为在夏天,夏气和心气之间有一个相通性;秋天树叶一落的时候,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这时候人类的五脏里面最重要的脏器就是肺,肺气与秋气相通,肺气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它就可以使得大家的气血顺利的从外面向里面走,这个过程跟肺气直接相关;到冬天的时候,这个时令是什么时令呢,就是气血完全到里面去了,这时候它是冬气与肾气相通,按照中医学的观点,春夏秋冬,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和春夏秋冬直接相关。

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浅谈中医五行学说思想在中医病案中的应用1

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浅谈中医五行学说思想在中医病案中的 应用 【关键词】中医学五行学说道法自然临床应用 祖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的先哲们基于生产实践及自然物态结合的思考概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如儒家,道家,佛家等。这其中,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一贯主张的是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在告诫人们,我们可以从自然的这个角度去认识人体,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也接受了这一训诫,如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下面仅从中医五行哲学的自然属性角度谈谈对中医临床病案的分析。 1.五行的哲学释义 古代先哲们通过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认识到构成世界的木火土金水这五大元素各自的运动属性及功能。后来又进一步认识到这五大元素在运行过程中的关系,从而将五大元素的自然属性进行分析概括,形成了哲学层面上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具体内容包括五行的生克乘侮及母子相及。明代著名中医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这种微妙机制解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明确的指出,五行的相生相克属五行之间的正常的,自然的,生理的关系,如果五行之间的常态发生病变,对应着正常的相生,病态就是母子相及,对应着正常的相克,病态就是相乘相侮。 2.五行的相生义在病案中的例证 案例:周某,男,52岁,教师。患肺结核10余年,每年夏秋之交咯血。此次咯血量约200~300毫升,经输血及用安络血,垂体后叶素等治疗后,出血量减少,但痰中血丝持续半月余,初诊以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服药5剂未效,反觉口淡乏味,食欲骤减,精疲乏力,动则喘息,舌质淡,苔少津,脉细弱。选参苓白术散化裁,5剂后病人自觉精神爽快,食欲渐增,痰中无血丝。于上方继服20余剂,病情稳定,照常上班。【1】 本案例中开始病在肺,予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但其甘腻之味碍脾健运,故无效,且出现“口淡乏味,食欲骤减等脾失健运之表现,肺系症状也进一步加重,后予参苓白术散化裁,益气健脾滲湿兼调肺即愈,并在肺治肺不愈治脾反愈?这是运用了培土生金法。在五行中,脾属土,肺属金,土的特性是稼穑,是生化承载受纳,从土的自然属性而言,土具有资养万物的作用,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都离不开土的供应,包括各种矿藏,从矿藏里我们可以冶炼金属。故从本义上说土能生金。我们从引申义上看,金的特性是从革,肃杀,敛降,洁净。金就是在清理门户,控制万物以顺从其变革,这过程中就需要土的资助,因为万物,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植物,衰亡后终将归回土地,如果土的功能出了问题,土壤贫瘠,则万物不能滋生,冶炼出来的金属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这就发生了母病及子的病态表现,如果我们要恢复金的功用,从根本上讲,必须先治理土地,恢复土的功能,也就是健脾故用参苓白术散化裁即愈。 3.五行的相克义在病案中的例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曾引张锐《鸡峰备急方》一则案例:“桑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为什么牙齿这么坚硬的东西用白术漱口就能缩回去呢? 首先我们来看病名,“髓溢”,“髓”及我常言之骨髓,肾主骨生髓,骨与髓其实是同类异名之物,齿为骨之余。故牙齿日长,就好比是髓满了往外溢。为什么髓往外溢呢,一定是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内容摘要: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关键字:天人合一道中医阴阳 道家思想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体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永恒的研究主题。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理,“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将人的精神生命与宇宙的精神生命融合在一起,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种无限与永恒的依托,它既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伸,也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家养生特点: 1、崇尚自然,顺乎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然,就是自然如此,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为自化,自然而然。无为不是不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求人们顺应社会、自然之规律行动,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之意。提倡“道法自然”,有助于排除人们的主观臆断、为所欲为。另外,道家特别重视“知常”,老子曰: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要求人们“知常”即掌握自然法则,这恰恰也是科学的态度,照这种态度去办事,必能推进科技的兴旺发达,激励人们由“无为”走向“无不为”,走向不妄作、不强为、不乱为。老子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现象,得出其中规律,作为行为的箴言,以使自己清净无为达到致虚境界。 2、动静结合,形神统一 道家主张静以养神,如《老子》第十六章云: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即是说人们要让自己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才能“涤除杂念,体尽天道”,“静为躁君”这种静以养神的观点并非独指以不运动、守静养神的方法长寿延年,道家养生术中导引、吐纳等都是运动,在运动形体的基础上强调静以养神,这是一种科学的辩证的养生观,它实际上强调了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即以形体修炼为基础进行精神修炼,主张形神共养。 3、恬淡虚无,清心寡欲 老子告诫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神志的安泰一旦被扰乱,形体就难于保全。老子认为应“虚其心”、“少私寡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庄子更详尽的提出“恬淡寂漠,虚无无为……则忧患不能入中,邪气不能袭。”庄子还劝告人们“不以所用养害所养……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意思是不要用养人的物质来伤害所养的人民,即使富贵之人也不以厚养而伤害身体,贫贱之人也不以利禄累害形体。”指明了形体虽靠物质营养,但嗜酒好色,纵欲过度,就会伤害形生的后果。 4、保守精气,养性节欲 老子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保守精气。精气有益于养生。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老子特别重视养气。《老子》第十章说: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里说的“抱一”,指的是“气”,一者,气也。“专气”,即抟气,聚结精气是也。其意是说,能以血肉之躯守气而不离失吗? 能象婴儿那样聚结精气以致柔顺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9, 7(2), 11-16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b7929219.html,/journal/cnc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b7929219.html,/10.12677/cnc.2019.72002 Correlation between Taoism of Tao Te Ching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qing Tang, Changying Li*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Received: Jul. 4th, 2019; accepted: Jul. 18th, 2019; published: Jul. 25th, 2019 Abstract Taoism impacted deeply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as a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aoism contained prominent humanistic thoughts and wisdom and tried to interpret objective laws about universe, nature, society and life. Taoism, the view of universe and nature and the in-dividual life view have influenc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guided it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healthcare .There was much in common between Taoism and TCM about their theories and practices, which embodied their correlation. It is helpful to inherit and develop essential traditional culture by summarizing Taoism. Keywords Tao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relation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唐汉庆,李常应*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 收稿日期:2019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5日 摘要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道家思想参透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包含睿智的人文思想和处世智慧。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道家思想、宇宙自然观、个体生命观对中医学有着很大的影响,指导着中医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养生保健。道家思想和中医学*通讯作者。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的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出来的一门经验科学,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几位丰富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段学习,我的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的自然观—天人相应 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形神统一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人视作一个普通的机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无疑是西医学的核心。所以察同察异各有侧重。 中医学的治疗观—辨证论治 中国文化历来重感觉、重表象、重动态。所以,中医学是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机、灵活处治。如八纲、六经、脏腑、经络、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显然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中医学讲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体体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标本兼治、内外兼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势利导、因异制宜等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 西方文化重理性、重概念、重静态。故西医学强调概念,注重逻辑与分析,分门别类、穷根究底是其精髓所在。探究器官、器质、结构的状况,研究细胞、分子、基因的变化,追究细菌、病毒的来龙去脉,疾病分类、辨病论治遂是西医学优势。 中医学的预防观—治未病 中国文化主张适应、顺应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何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何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一词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法大地。《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强厚德以法天地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正和谐的精神。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死观、饮食观等或多或少带有中医的印迹;与中医相关的养生术、相面术、房中术、风水术、武术气功等对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中医,很难设想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会延续下来,更难设想会有如此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因此中医的发展也促使了传统文化的繁荣。 中医不单纯是一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明代张介宾《类经·序》),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容涵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

2018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解密中医考试

解密中医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习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 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 ? A.瑰宝 ? B.钥匙 ? C.智慧 ? D.实践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2 . 中医药文化强调的是宏观认知和整体认知,体现在() ? A.没有细节 ? B.没有眼见为实 ? C.没有数据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3 . 工具书对文化的解读有()种之多 ? A.120 ? B.140 ? C.160 ? D.180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 . 三分法将文化分为() ? A.物质文化 ? B.制度文化 ? C.精神文化 ?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 A.思想观念 ? B.认知思维 ? C.行为准则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 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国人对生命、健康和疾病所持有的()的概况? A.智慧成果和实践活动 ? B.认知路径和思维模式 ? C.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 ? D.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7 . 天人恒变的含义是指自然界与人永远处于() ? A.固定模式 ? B.不断变化之中 ? C.统一的整体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8 . 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包括() ? A.天人合一 ? B.象思维 ? C.道法自然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9 . 中医药文化的第四大优势在治疗方面是() ? A.以养护生 ? B.以不变应万变 ? C.以人为本

道家养生与中医学的关系

浅谈道家养生与中医学的关系 作者:李嗣琪 关键词:道教养生中医影响 摘要:自古医道一家。道家思想对中医学有深远的影响,道家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本文试从道家思想特色的内容入手,对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渊源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他们的思想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其中,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因其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而对中医学的影响最深,最有指导意义。道家首先将阴阳五行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以致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被引入中医,成为中医有别于西医的一大特点;道家“重人贵生”,并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追求长生不老,发展出丰富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全部为中医学吸收而成为中医养生学。 中医学与道教渊源相通,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把中医学摆在天地人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来加以研究、究其源,即出于道家。所以《内经》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要掌握医道,就必须懂得:"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把对医家的要求与道家的标准等同起来,这是医之通于道,或者说医道同源的根本之所在。因此,我们要想深入研究中医学则对道学的研究绝不容

忽视,尤其对道门医学的价值绝不容忽视。 (二)养生与中医 中国道家养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其理论基础主要为中国传统的生命科学理论:其主旨是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规律生活,进而因而制之自然规律达到“乐天知命,掌握人类自身生命密码,同时掌握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生命变化的规律”,最终让全人类达到健康长寿、平生事业获得成功。 道教养生学与中医有一些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比如,道教养生学最重视的是人的精、气、神的保养和修炼;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学说以及临床实践,也十分重视人的精、气、神的平衡与协调。道教养生学和中医还有诸如心理——社会疗法、康复疗法、音乐疗法、环境疗法等许多方法上的共同点。道家养生在中医学中的体现2.1顺应自然是养生治病的前提“天人合一”是道家养生的理论核心。 人要保证相互依存相与自然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二者在经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时候是同时进行的。道家养生对于季节和时辰的区人身的小宇宙和天地所构成的分十分明确。其次,大宇宙是相应的。人的身体构造与宇宙的结构相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体系,可以将天和人的结构十分巧妙地融入于一个体系当中。

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 发表时间:2015-01-15T10:40:38.420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0月第10期供稿作者:隗宁[导读] 人们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 隗宁(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雷锋大道九公里处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2000)【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摘要】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通过举例说明道家思想和中医文化的联系,进一步说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老子道家传统文化中医道家是老子创立的,以“道”为理论中心的学派。《汉书艺.文志》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科学思想史》中关于道家有这样的论述:“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理学都起源于道家。”可见,道家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流派。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他们的一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流派,还渗透到了中医学领域。下面以《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三本书为载体,举例说明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1.顺应自然规律《老子.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天地之间有四种东西是最重要的,即道、天、地、人。人的行为以地为法则,地的行为以天为法则,天的行为以道为法则,道的行为以它自己的本然为法则。“道法自然”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与法则,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改造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说明人的生命要顺应自然规律,才不会得病。保养生命的关键就在于调摄人的神、气、形,以求保持人的生命过程的和谐发展,适应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 2.阴阳和合《列子.天瑞》:“冲和气者为人。”陶鸿庆《读列子札记》云:“冲读为中。”中和之气便成为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若阴阳不和,人就会生病。《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九知针石篇》:“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稪吟,敢问其方。”杨上善注:“从道生一,谓之朴也。一分为二,谓天地也。从二生三,谓阴阳和气也。从三以生万物……”中医认为人就是由阴阳和气而形成的,若阴阳不合,人就会生病。 3.形与神俱《庄子.天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这句话揭示了“德”“神”“形”三者的关系,圣人执道全德,则形全、神全,有益于健身养生。中医在养生方面特别看重形和神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魏晋嵇康《养生论》中也明确提到了两者的关系,“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可见形神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4.物极必反《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动。”老子指出事物无不向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道”也是不断运动的,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是“道”自身运动的结果。《老子.五十八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可以转化为邪,善可以转化为恶,一切事物的转化无不走向自己的反面。中医理论中也应用了“反者道之动”的理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寒热互变的现象,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关系。《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5.知足常乐《老子.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自满自骄,不如适可而止。 一件事情做得圆满了,就要含蓄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老子告诉我们人要有知足之心。《素问.上古天真论》:“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益衰惫,精神不益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中医倡导人们恬淡虚无,知足常乐,血气平和,身心健康。 6.淡泊名利《庄子.刻意》:“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虚无恬淡,乃合天德……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道家认为恬淡寂漠,淡泊名利有益于养生。淡泊名利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这种思想对中医有很大的影响。《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日脱营;尝富后贫,名日失精”中医认为过分看重名利会伤害人的精神和形体,提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的观点。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倡导的生活态度是,“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人们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 以上是对道家思想和中医文化的举例分析。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理论体系有着很深的渊源。《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万物从“道”演化而生。《黄帝内经》论“道”达269次,说明对“道”的重视。 道家思想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将道家思想和中医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中医文化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1]辛战军.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2]吴润秋.内经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3]段逸山.医古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王琦.中医原创思维的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8

道法自然与中医联系

浅谈“道法自然”在中医中的体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由老子提出的著名论点。所谓自然,也就是自己如此、自然而然。自然作为道家的内在法则,强调宇宙万物都是按照自然地规律与法则来运行的,并把自然与无为联系起来,把无为也当作自然。因此“道法自然”就是主张人道应该与天道一样,顺应万物,遵从自然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 而中医文化也是源远流长,集儒家道家等各个流派之所长,与医学、药学与养生相互贯穿融合,发展而来。因此“道法自然”这一思想,从先秦开始便对中医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更是指引着中医养生的方向以及人的内心品行的修养。下面就具体说明道法自然在中医中的体现。 一:“道法自然”与中医的本质联系 “道家医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其核心是生命观念。道家医学在生命信仰、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三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知识,《道藏》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道教著作都与医药有关,故有医道同宗之说。道家医术又包含方术医学、外丹术医学、内丹术医学、房中术医学与医学伦理等,代表的医家有葛洪、许逊等,尤其重养生,还提出了养生重脾等。 “道”的本始涵义为道路,引申后又作为表示规律,顺乎万物之自然,古人把道路与规律联系起来,就是强调规律要像循蹈的道路,作用的发挥是一个由此至彼的过程。(1)1《素问》中说:“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至数之机即指道或规律发挥的玄妙作用;其来可见,其往可追,则在肯定世界可以认识的同时, 表明道或规律要通过一个有来有去的时间序列显示出来。由此可见,道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时间序列,而时序又蕴涵着人们必须遵循的道,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共有特征,当然中医也不会例外,这与中医养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思想相通。可见传统文化对中医病因的影响,不仅是几个概念的沿袭,这种影响是很深的,另外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也是中医病因学认识病因以人体为主,治疗以人体调理为主的重要理论思想基础。 1《内经》病因学理论与先秦道家 “白然无为”思想的讨论 蒋应时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系中基教研室(南宁53以艾)l)

中医天人相应观与日常生活

中医天人相应观与日常生活 导读:说起中医便会不自觉想到把脉、开方、中药、针灸、拔罐等等医学治疗的画面。说起中医之道,有中医基础知识的人们大概会联想到中医遵循的规则——天人相应观、阴阳与五行之道等。而要说日常生活中蕴含的中医之道呢?来看看山西中医学院薛芳芸教授给大家作何讲解吧。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观念在医道中无不尽其所极地铺设张扬。老百姓可能不大明白什么是天人相应,什么是阴阳五行,为什么喝菊花茶可以败火等原理,但千百年来中国的百姓都因循着古训生活,用古话说,叫做“日用而不知”。遵循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的原则,本期文章我们从天人相应观出发,列举日常生活的一些具体事例,让人们从中参悟中医之道,体悟中医之理,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运用中医。播放GIF《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人相应,指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相感应、相适应、相顺应。中医学里有这样的比喻:天有阴阳,人有脏腑;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地有江河,人有经络。古人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的父母,大自然中有什么,人的身体里就有什么,所以大自然日月星辰的运动节律,也就是人体和生物体内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根源。晨起排便与昼夜节律很多人都习惯晨起排便,

这是人体气机的一种自然走势,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昼夜节律,是生活规律、身体健康的体现。古语称早晨天亮为天门开,那么相对而言,地户也要开。地户在中医里是指魄门,魄门就是肛门。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来看,排泄秽物和吃食物,是在和大自然交换能量;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也是在和大自然交换能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的身体之所 以有昼夜节律,是因为地球自转1周的结果。普通感冒七日可愈与周节律张仲景《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至7天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普通感冒如果没做治疗,没有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第7天便会痊愈;如果病程延长,要么14d要么21d痊愈,但继发病、并发症不在此列。原因在于,一方面人体本身具有天然的修复力和自愈力;另一方面受7d节律的影响,感冒的自然病程结束了。此外,7d节律是月节律的1/4。月象对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1个月内,江河湖海的涨潮出现4次强天文潮汐现象,把1个月28d多一点分成4份,1份正好是7d。女性1个 月来1次月经,1个月有1次排卵,这是月球绕地球1周给人打上的烙印。“女子伤春,男子悲秋”与四季节律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生长化收藏,循环往复,这些都是四季节律与年节律的反映。古人云:“女子伤春,男子悲秋。”这是因为女 子属阴,容易跟春天生发的阳气相感,所以在万物生长发育的春季,容易诱发女子对生育本能的冲动,女子容易忧郁或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大自然的启示 一、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不仅风光无限,而且是“人类的老师”,既给了我们许多警示,又启迪了人类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去获得新的认识吧。 二、出示目标。 1.朗读课文,能说出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 三、自主学习《“打扫”森林》。 (一)出示自学提纲: 1、《“打扫”森林》主要讲了什么?(可以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 2、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语句,抓住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1)出示句子:①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刚上任,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②护林工人只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连地上的枯枝烂叶也不放过。 (引导学生关注“统统砍光”“统统除尽”“连……也不放过”,这些词语说明森林被“打扫”得十分彻底。)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几年过去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把扫帚,有些树木甚至干枯了。 林务官本想让森林变得整洁美观,结果却毁坏了整座森林。他妄想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犯下错误,我们可以说这个命令就是——异想天开。 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惋惜、气愤之情。 (3)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各自的生存规律,谁来说说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出示句子: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用生物链的形式画画并说说森林里枯枝败叶、灌木丛、杂草和森林的联系。 是啊,森林里的这些动、植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它们在一起,森林就是这么美丽(出示森林原貌图),而一旦破坏这种生态平衡,森林就变成这样了(出示遭到破坏后的森林图)。 刚才我们通过讲主要内容、谈感受深的语句、找启示的方法学习了《“打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