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

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非宗教性理论体系。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可以做出不同回答。

②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③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④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⑤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⑥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28-30)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3、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95-100)

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②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③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⑤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含义?(P264-266)

①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自由的发展、全面的发展、每一个人的发展。

②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

③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包括:自由的发展、全面的发展、每一个人的发展。

④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是在多样化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实现的,另一方面又是在生产劳动之外的大量自由时间中实现的。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5、请谈谈适度原则在实践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P51)

①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②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④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超过度的范围,事物就会转化为他物,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运用中取得成功。

6、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内因和外因是有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事物的发展,仅有内因是不够的。

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7、如何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43)

①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注意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途径: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35-37)

①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

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②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

③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9、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P74-77)

①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③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一个过程。

10、意识的本质?(P31)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②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③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④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1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P67-69)

①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②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③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12、请结合上课内容,就某一哲学问题或案例分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