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滞涨预期三大因素及应对之策

中国经济滞涨预期三大因素及应对之策
中国经济滞涨预期三大因素及应对之策

收稿日期:2010-08-1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8BJY040)。作者简介:王文龙(1974-),男,副教授,编辑。

中国经济滞涨预期三大因素及应对之策

*

王文龙

(大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云南大理671003)

摘 要:随着后发优势的递减与后发劣势的递增、垄断的盛行、不公平竞争的加剧,加上短视的投资政策、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使中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调,滞涨预期日益增强。只有抛弃过时的凯恩斯主义,采用供给学派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大幅降低企业税费,努力消除各种市场垄断,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积极扶植民营经济的发展,才能突破技术瓶颈,从根本上解除经济滞涨危机,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滞胀预期;垄断;技术瓶颈;供给学派;减税

中图分类号:F 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007(2010)11-0003-05

Abstract:W ith the increase in disadv antag es and decr ease in advantag es,t he po pularizatio n of mono po ly,agg ra v ation o f unfair competition,sho rt-sig htedness o f inv estment po licy and irr atio nal inco me distr ibution policy,ther e is a sev ere imbalance of Chinese economic str ucture,and an increase in stag flation ex pectat ion.So long as we adopt macr o contr ol po licy of supply -side,strictly co ntr ol the cur rency circulatio n,substantially decr ease t he enter pr ise tax,make effo rts to eliminate the mar ket mo no poly ,take further step to perfect market mechanism,and take posi tive steps to suppo rt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 no my,w e can br eak thro ug h t he techno log ical bott le-necks and fundamentally eliminate the economic stag flation crisis,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and st able dev elo pment o f econo my.

Key Words:Stagflatio n Ex pectation;M o no po ly ;T echnolo gica l Bo ttlenecks;Supply-side;T ax Cuts

一、中国经济的滞涨预期及其危害

经过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支持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动力正在逐渐衰竭。持续的技术引进已经极大地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使基于技术落差的技术引进红利逐渐减少;三十多年的市场化、自由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也使基于制度改进的效率改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在中国后发优势逐渐丧失的同时,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造成的后发劣势却在不断累积,特殊利益集团利用对权利、资源的垄断大肆寻租,不仅降低了中国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削弱了正常的市场功能,造成财富的分配严重不均、内需的严重不足;而且由于权利的世袭、发展机会的严重不均等,阻碍了必要的阶

层流动,造成阶层的日益固化,严重激化了社会矛

盾。并且,基于权力世袭与资源垄断形成的阶层固化由于路径依赖,严重阻碍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使中国有陷入拉美化陷阱的危险。此外,人口出

生率的不断降低,国外廉价竞争者的不断增加,使中国基于低人权、低工资基础上的人口红利逐渐消耗,中国企业传统的低价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加上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作为中国经济主要引擎的出口增长不断放缓,并且,在国际市场持续不景气预期的情况下,中国的贸易顺差有可能会进一步减少,贸易赤字可能会更频繁地出现。

而作为多次应对经济衰退杀手锏的财政政策则面临着边际效率递减的窘境。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在铁路、公路、城市、政府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巨大,当前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第二,

2010年第11期第30卷(总第250期)现代财经

MODERN FINANCE &ECON OMICS No.11,2010 Vo 1.30Gene ral No.250

高速铁路的里程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趋于过剩,导致已经形成的投资有很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在一些地区修建的高铁,甚至连利息都难以支付,成为典型的形象工程,更不用说中国层出不穷的豆腐渣工程、国有投资的低效造成的损失。由于过度投资,一些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形象工程更是超欧赶美,边际收益递减严重降低了政府投资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此外,虽然中国财政收入以高于GDP三倍的速度增长,已经远远地把日本抛在后面,但臃肿的政府机构的庞大开支已经使地方政府背上了11万亿元的债务,相当于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的3倍,使地方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债务危机,实施财政刺激有心无力。并且,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巨额财政投资中很大一部分进入了股市、楼市,使中国楼市、股市泡沫进一步膨胀,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作用越来越小,而挤出效应和负面作用却越来越大,已经难以起到发动机的作用。

这样,由于后发优势递减、后发劣势递增以及消费、出口、投资三驾马车的失灵,都导致中国经济未来增速趋缓。而市场垄断、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广泛存在,使虚拟经济投机过度,农业、基础工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加上成本的上涨,导致基本产品有效供应的下降,进而传导到下游产品,形成严重的滞涨预期,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只是滞涨的前奏。

在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严重通货膨胀预期既有其客观原因,也有其主观因素。从客观上来说,经济的发展伴随着轻微的通货膨胀是正常现象,随着富余劳动力资源的逐渐枯竭,自然资源的日渐稀缺,企业的生产成本、商品价格会不断上涨。但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通货膨胀预期却主要是由主观原因造成的。大量存在的国有企业的垄断形成的垄断高价使生活成本、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形成广泛的传导,刺激通货膨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和农村资源的长期净流出,导致农业发展资源日益匮乏,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瓦解,气候的恶化进一步冲击了中国农业,使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基础工业利润率的不断下降,成本提高,经营环境不断恶化,使产业资本大量流出,导致工业投资率下降,工业产品的供求可能发生逆转;政府对资源的垄断、市场的过度干预导致房地产、股市的过度投机,价格机制的紊乱使资源配置无效,经济泡沫不断放大;政府巨量的经济刺激计划,银行的过量房贷和超低的银行利率也对物价的上涨推波助澜。

无论是经济停滞还是通货膨胀,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的同时出现,将会进一步加剧已经被贫富差距过大、机会严重不均等激化的社会危机。鉴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农民城市化的长期性和资本的不断深化,就业问题已经十分尖锐,大量的流动农民工、大学生蚁族、庞大的城市失业半失业人口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将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激化社会矛盾。如果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就等于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剥夺了贫困阶层的生存空间,扩大社会贫富差距,激化阶层矛盾,酿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经济的滞涨以及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带来的危害,任凭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中产阶级下流化,下层阶级无产化,则中国社会的动荡必然无法避免,陷入持久的暴力循环,最终导致现代化夭折。

二、中国经济滞涨预期的农业因素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独立的保障,只有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保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独立,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粮食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由于传统二元体制的路径依赖,导致中国农业长期受到忽视,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并加剧了经济的滞涨。

对于中国来说,人口众多决定了中国的粮食供应必须走自力更生道路。从中国历史看,中国人民能吃饱饭的时候不多,粮食短缺问题一直长期存在,成为影响中国独立与崛起的重要障碍,以至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认为新生的共和国仅仅因为粮食问题就难以维持。解放后经过30多年艰苦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的开发、引进与推广,加上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制度改革,中国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宣布废除粮票,粮食基本能够自足。然而,在城市化、市场化的强烈冲击下,农业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却愈演愈烈,使农业的自生能力日益弱化,导致农业生产在1998年后连续6年滑坡,2003年的产量比1998年减少了10%以上。随着中国人口的继续增长,人均消费量的不断提高,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敲响了警钟。虽然,政府在2003年后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运动,但这种短期行为难以取得长期效果,农

4 现代财经 2010年11月

村、农业的衰败依然在持续,粮食安全问题也变得更加严峻。

中国农业的衰败既有其客观原因也有其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讲,中国人多地少,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并且平原少,山地、坡地多,土地质量比较差,加上水热分布不合理,使中国土地的生产潜力难以发挥,农业的现代化困难比较大。从农业自身的特点来说,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风险比较高,种植业受自然的直接影响,难以控制,就是可控性比较强的养殖业,由于全球环境、生态的破坏,各种疾病的流行,其风险也越来越大。前两年的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使很多养殖户血本无归,严重影响到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且,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农业的技术进步、资本周转都比较慢,比较收益也低,导致外部资本不愿意进入农业领域,农业领域的资本却大量流出。此外,由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基础设施的老化,社区的瓦解,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过度流出,使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模式难以维持,造成农村土地的大量抛荒或低效利用。

当然,农业由于其客观劣势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和农民的知识化、兼业化,并在提供大量农业补贴,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价格保障基础上重建了现代农业。即使严重缺水的以色列,也以其先进的农业技术,仅仅依靠6%的农民保障了本国的粮食供应,并成为中东地区唯一的农产品出口国。相较于以色列,中国的自然条件优越得多,中国农业的落后与农业改革滞后,农业投入不足和政府的短视紧密相关。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继续是必然趋势,农民的不断转移也是必然趋势,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小农生产模式显然无法维持。如果不能够改革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为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创造条件;不能够组织农民,建立维护农民自己利益的自治组织,改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维护农民自己的合法权利,农民就难以获得公平的市场交易能力,也难以获得平等的公民权力;如果不超前规划新农村,任凭农村继续衰败和农村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匮乏、城乡生活质量差距进一步扩大,空心村问题就可能更加突出,农村人力资源将更为缺乏。此外,中国政府长期的抽水机机制也加剧了农村衰败。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对于农业这种弱势战略产业,政府一般会进行大量的财政补贴,通过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强老社区改造、人力资本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来增加农民收入,以维护城乡的和谐发展。在这方面,美国、欧洲、日本都是榜样,即使在贫穷的印度,也做得比我们好。中国长期存在的二元户籍体制、工农业剪刀差、沉重的农业税费和匮乏的农村公共服务,使城市长期侵占农村利益,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积贫积弱,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农村人力资源、金融资本的大量流出和社会资本的瓦解也进一步削弱了农村,使贫血的农村无力进行水利、道路、社区建设;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也陷入萎缩状态,再加上全球气候恶化,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了农业生产风险,使农业进一步衰落。如果我们不能纠正短视的农业发展政策,必然会导致农业长期衰败,粮食生产能力持续下降。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人口大国来说,粮食生产能力持续下降会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形成新的中国威胁论,恶化中国的外部环境。并且由于粮食的低价格弹性,粮食产量的下降有可能引发食品价格猛烈上涨。作为基本的消费品,粮食价格上涨会引发一系列的传导效应,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成本,从而引发全局性的通货膨胀,进而进一步降低贫困阶层的生活水平,扩大社会贫富差距,引发社会危机。

三、中国经济滞涨预期的工业因素

工业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工业化水平反映了一国的现代化水平,也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历史的角度看,正是由于德国在机械、化工等领域的赶超,日本在电子、汽车技术方面的赶超,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反超,才使这些大国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取得现代化的领先地位。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要获得现代化的赶超,我们也必须先实现工业化的赶超。

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引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后发优势的巨大势能以及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支撑,使中国工业获得飞速发展,民营经济比重逐年提高。但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后发优势递减;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从内外两个方面侵蚀着中国企业的微薄利润,使很多以简单加工贸易,依靠低人权、低工资优势生存的中国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

5

第30卷第11期王文龙:中国经济滞涨预期三大因素及应对之策2010年11月

危机。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使大批中国加工企业倒闭、破产,日益恶化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使中国的进一步工业化举步维艰。如果不能尽快调整国内工业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中国的国际贸易条件和国际分工地位将会进一步恶化,陷入中等发达国家陷阱。

然而,不合理的产权结构与制度设计,利益集团的阻挠,市场的不完善,恶劣的创业环境使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中国二元体制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几乎一切经济、社会领域,人为地制造出不公平的发展机会,以损害整个社会利益来满足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私利。在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基本垄断了那些最赚钱的现代产业,并垄断着绝大部分的原材料、资源,通过市场垄断获得垄断利润,并通过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政策,土地政策,融资政策,债务剥离、豁免政策,产业、市场准入保护政策,股市的大量圈钱不断膨胀。其代价是低质高价的产品和服务,资源的低效利用与浪费,对私营经济的压榨,对消费者与纳税人的剥夺,以及技术进步的停滞。所有人缺位导致的国有企业管理困境决定了国有企业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效率低下,在缺乏监督与问责机制的中国,国有企业更成为低效与腐败的集中高发区,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也使其缺乏竞争压力,无意于技术改进。因此,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比重应该越低越好。但与国际共识相反,虽然国有企业早已被国人诟病,但在利益集团私利的驱使下,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1998年后发生了逆转,国有企业比重、特别是对市场的垄断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后,伴随着对国有企业大规模的财政政策投入,国进民退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严重窒息了私营经济的发展空间,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在获得更大的垄断能力后,国有企业的自利冲动必然导致更高的垄断价格,更弱的技术进步与管理变革压力,更低的生产效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国进民退的不断推进是当前国内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市场垄断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不可能担当起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任。

从根本上来说,那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私营企业才是中国工业的脊梁,也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依靠的力量。纵观世界500强,那些竞争力强大的公司基本上都是私营企业,无论是微软、奔驰还是丰田、宝洁基本都是如此。私营企业由于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生存。而明晰的产权结构也为私营企业选择合理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提供了基本条件。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负增长相反,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增长一致,是一种多赢的结果,因此,只有民营企业才能担当起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

然而,中国的民营经济不仅享受不到国外私营经济同样的创业优待、扶持,反而受到种种歧视与压制。国有企业对市场与资源的垄断以及国进民退的大力推进,进一步压缩了私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不公平的税费政策,市场准入、行业准入政策,融资政策,社保政策,对私营企业形成明显的歧视,使私营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此外,政府过大的权利及其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都加剧了不公平竞争,增加了私营企业的经营成本。政府部门的失职与不作为导致的假冒伪劣商品盛行,严重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形象,造成市场竞争的无序,劣胜优汰严重,严重降低了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过度投机与泡沫盛行的经济环境,也使民营企业热衷于投机,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与眼光,难以做大做强。国企垄断导致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过度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的逐年增加,也使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增,加之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频繁的反倾销制裁,导致中国出口产品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成本压力与贸易条件的恶化从两方面不断侵蚀着民营企业微薄的利润。在经营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国内法制的不健全也使私人财产缺乏有效保障,导致大量的产业资本外流,国内私人资本投资率下降。

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歧视与排挤导致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日益恶化,利润率不断降低,资本不断外流,使民营企业难以肩负其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而利益集团主导的投机经济与股市、房市的泡沫化,更导致大量的产业资本向虚拟经济转移,使实体产业资本更为匮乏。这样,由于中国特殊的二元产业结构,国进民退的推进,资源垄断与权力歧视的加深,导致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产业资本不断萎缩,泡沫经济日益膨胀,最终使中国企业缺乏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与动力,竞争力日益下降。如果长此下去,国有企业的垄断会进一步加强,产业资本的不足会导致工业的衰落、供求的逆转,泡沫经济的膨胀,工业领域的滞涨也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工业竞争力的不断降低、投资的减少,资本的转移对于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

6 现代财经 2010年11月

响,并延缓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使第三产业失去依托;工业的衰退也必然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严重过剩、贫富差距巨大的国家,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工业品供求关系的逆转和大量产业资本向投机资本的转移,也必然会加剧国内的经济泡沫,使通货膨胀问题更加严重,加剧社会与经济危机。

四、中国经济滞涨预期的科技因素

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因此,现代化的赶超主要体现在工业化的赶超上。随着后发优势的递减,技术鸿沟的缩小,后发国家技术引进将会越来越难,技术进步速度会不断下降,贸易条件也会不断恶化。如果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乏力,一国的工业竞争力就会不断下降,在国际分工与世界财富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并逐渐被边缘化。工业化的停滞也必然对第三产业、农业、国内就业产生不利影响,激化社会矛盾。因此,要抵消后发劣势递增的不利影响,保持本国的产业竞争力,后发国家就需要不断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和国际分工地位,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而要改善本国的产业结构,优化本国的贸易条件,科技进步是决定因素,因此,世界各国都把促进本国的科技进步放在核心地位。

虽然,中国的科研经费支出逐年增加,2009年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35%,创历史最高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即使与周边的韩国(2000年就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7%)相比,也有较大差距,科研投入的严重不足必然会影响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且,有限的科研经费分配也不合理,在国外,科研经费主要分配在企业,而中国有限科研经费投入的80%以上分配于大学、政府各研究机构,导致产、学、研严重脱节,科研投资效率低下。近些年来,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将科研投入向企业倾斜,但鉴于国有企业的垄断性质和产权的虚置,缺乏竞争压力的国有企业的科研开发动力显然不足。民营企业虽然有科研开发的动力和压力,但苦于难以争取到国家的科研扶植、筹集到必要的科研经费,企业二元体制也使民营企业难以吸引到优秀的科研人才,力不从心。此外,由于制度不透明,科研经费分配体制不完善,特别是科研课题申报体制由于把关不严、寻租猖獗,导致大量的科研经费成为寻租的对象,被利益集团共同瓜分,真正有能力、有兴趣搞科研的研究人员难以获得必要的经费支持,而那些科研混子、权力垄断者却获得大量的科研租金,进一步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而国内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的用人体制和行政主导的科研体制更导致人才的逆淘汰,外行指导内行,产生大量的决策失误,人才外流,使科研经费与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低下除与科研投入不足、科研经费配置不合理、科研体制落后,企业科研开发能力与动力不足紧密相关外,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教育体制的落后。建国六十多年来,作为拥有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竟然没有得过一枚诺贝尔奖,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相比,我们在绝大多数学术领域与世界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现在中国数得出来的一些大家很多都成名于解放之前。清华、北大在解放前的学生规模才2000多人,但其学术水平已经进入世界100强,西南联大更是横亘在中国大学面前的一座高峰。虽然,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经世界第一,博士生在校人数也已经世界第一,但中国内地高校没有一所能进入世界大学100强。即使是规模很小,1991才开始创办的香港科技大学也已经排在百年老校北大、清华之前。中国内地总体教育水平的落后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难以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优质人力资源。而中国内地教育水平的落后除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紧密相关外(中国教育投资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更低于韩国、中国台湾起飞时的教育投资水平),更与中国的教育体制紧密相关。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并难以获得优质的教师资源,学校基础设施也难以跟上。行政主导的教育体制和僵化的思想控制进一步扼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导致应试教育的路径依赖,教育质量整体低下。再加上教育体系内部缺乏必要的竞争压力,造成教育改革的惰性,使教师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效率低下。如果不大幅提高教育投资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师收入和地位,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教育质量的提高就缺乏基础。但仅仅增加教育投入,而不改变教育系统的行政主导体制,不打破严重的思想禁锢,不激发教育系统内部的竞争压力,不改革针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改变应试教育的旧教育模式,我们也难以培养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

7

第30卷第11期王文龙:中国经济滞涨预期三大因素及应对之策2010年11月

的高素质人才。

正是由于教育质量低下,才导致科技创新人才不足,而科研经费不足、人才匮乏和体制落后又导致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瓶颈又使中国工业产业结构迟迟难以调整,导致贸易条件恶化,企业竞争力下降,并影响到农业的现代化,激化就业矛盾,使滞涨问题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尽快提高本国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中国就有可能陷入长期的滞涨发展,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五、避免中国经济滞涨的对策

由于经济滞涨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影响,因此,世界各国一般都会尽力避免滞涨的同时出现。对于中国来说,由于人口就业压力巨大,社会贫富差距逼近临界点,经济滞涨更应该避免。但由于滞涨是中国经济中新出现的现象,传统的治理通货膨胀或经济停滞的手段都失去效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恶化,而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又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停滞,难以两全。但是,通货膨胀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美国尤为明显,导致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巨变,由凯恩斯主义转变为供给学派政策,主要内容是减税,减少政府管制,控制货币的发行速度,增加科技投资,精简政府,减少行政开支,最终使西方国家走出了滞涨的泥潭,重获竞争优势。

然而,供给学派的政策实施需要付出巨大的政策调整代价,特别是要求减少政府管制,精简政府机构,减少政府开支更是会触动一些集团的利益,会遭到利益集团的激励反对。并且,供给学派政策的紧缩开支政策在短期内还可能导致经济恶化,这在里根执政的头几年十分明显,容易被利益集团利用来抵制改革。由于供给学派政策需要进行深刻的制度调整,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在中国受到强烈抵制,凯恩斯主义的积极财政政策依然受到青睐。然而,凯恩斯主义只是治标之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治标都难以做到。继续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使经济泡沫更大,通货膨胀预期更强烈;政府的价格控制从长期看会进一步减少供给,导致物价的更大幅度上涨;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的加薪会进一步刺激通货膨胀,并进一步扩大社会贫富差距,激化社会矛盾;增加货币支出虽然可以刺激经济,但也会刺激物价;提高利率虽然可以减少流动性,控制物价,但也降低了经济增长率。传统的经济调控手段作为短期措施或许能够解决问题于一时,但从长期来看,却可能使问题更加严重,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甚至可以说标本都难治。因此,要解决中国当前的滞涨问题,就必须改弦更张,抛弃凯恩斯主义,采用供给学派政策,实现标本兼治。

从宏观上来说,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发行过多,因此,应该控制货币发行量,而货币发行量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规模过大,支出过多,财政赤字累积。因此,要从源头上控制货币发行量,就必须精简臃肿的政府机构,缩减政府开支,减少政府赤字,从源头上控制不必要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供给过少的原因就在于政府管制过多,国有企业比重过高,导致市场竞争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沉重的税费负担更扼杀了私营企业的投资与创新积极性。因此,要增加供给,就必须打破各种垄断壁垒,尽量解除各种管制,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市场限制,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并大力推行减税,降低私营企业的负担,提高他们的投资收益率,激发个人和企业的创业积极性,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供给水平。只有泡沫需求减少,而实际供给能力提高,经济滞涨问题才能逐步得到缓解。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要从根本上缓解滞涨压力,就必须坚决抛弃凯恩斯主义,采取上述供给学派的宏观调控政策。鉴于中国市场经济极度不完善,需要做的事情更多,但农业基础的巩固、私营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是各种政策的重中之重。

农业的薄弱是导致中国未来滞涨预期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缓解中国未来的通胀预期,就必须大力提高农业的供给能力。由于实行减免农业税、免费义务教育和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因而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在提高农民收入上,政府招数不多一筹莫展。鉴于农民数量的庞大,农业补贴只具有政策的象征意义,对于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发挥大的作用。而提高粮食价格也受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限制,并且,小农经济有限的剩余对于粮食价格的刺激也不很敏感。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仅仅依靠这些短期的治标手段还不够,还必须从根本上来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要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首先必须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通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条件。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政府大量

8 现代财经 2010年11月

的资本投入,但与其把大量的资本投入到效率低下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政府还不如把这些资本投入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强根固本。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应该积极地利用市场化手段引进民间资本,以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其次,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为农村城市化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障。但仅仅培养人才还不行,还需要留住人才,而要留住人才,农村还必须进行更深刻的变革。再次,必须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土地的流转与规模化经营,并提供实质性的资金、技术、政策支持。又复,农民的分散性决定了农民的无权地位。也决定了农民在与市场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组织农民,通过建立各种农民协会与市场相抗衡,通过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建立全国性的农会来维护农民的权利,争取国民待遇。最后,大力整顿空心村,超前规划新农村,改变农村衰败的景象,使农民安居乐业。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内源性发展的能力,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降低人们的滞涨预期。

产业资本向虚拟资本的大量转移是导致中国经济滞涨预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改善私营企业的经营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要改善私营经济的经营环境,除大幅降低私营企业的税费负担,废除各种不合理的市场、行业管制,大力推行企业国民待遇,消除对私营企业的各种歧视,加强市场监管之外,还必须大力推进国有资产的私有化,在尽可能的行业范围内推动国退民进,此外,还必须对泡沫经济进行严厉打击、压制,以增加产业资本的投资和产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供给能力。二是要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打破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和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投资回报率,促进中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缓解滞涨压力。而要提高中国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就必须大幅增加科研经费与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对僵化的科研体制与教育体制进行根本的变革。在科研方面,除大幅增加科研投入外,还必须合理分配科研经费,使企业成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并加强产、学、研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要提高科研投入的效率,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还必须改革传统的行政主导的、论资排辈的科研人才管理体制,大力提倡学术自治,鼓励建立科研团队,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与薪酬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科研经费的分配,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严格把关课题申报,增加评审的科学性、客观性与透明性,密切关注课题的进度、质量和经费的使用,并逐步推行以奖代申制度。在教育方面,除大幅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之外,还必须大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改变教育的行政主导制,积极鼓励教师自治,学生自治,允许高校自主招生,自主设定教学内容,鼓励学校之间的合理竞争。通过竞争提高教师的素质,实现教师的优胜劣汰;通过竞争优化高校的专业结构,也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高校的优胜劣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投资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使教育与社会需求更合理地结合起来。此外,要使教育真正成为人才的孵化器,还必须解除对教育的过度思想控制,允许教师发表不同的观点,废除应试教育体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只有让教师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只有改变过时的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政策,积极采用供给学派的宏观调控措施,标本兼治,从根源上提高实体产业内部的内源性发展能力,才能避免即将到来的经济滞涨,跨越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弗朗西斯 福山.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之人[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彼德 德鲁克.工业人的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9.

[3]卡尔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9.

[4]王文龙.比较优势、威权政治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L].二十一世界,2007,(8).

[5]王文龙.后新自由主义,后东亚模式与新东亚模式比较

[J].国外社会科学,2009,(3).

责任编辑 刘治泰

9

第30卷第11期王文龙:中国经济滞涨预期三大因素及应对之策2010年11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答案要点 综述:风去变幻的八十年 ⒈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②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步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⒉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①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主要的是前者。 ②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③基本特征: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所有制仍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民族资本主义很弱小,且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地方割据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受三座大山压迫,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⒊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①历史任务:独立解放和富强富裕 ②相互关系:只有争取前者才能为后者实现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客观上:列强的入侵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促使中国封建经济解体,刺激了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中国人民在这一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和痛苦,中华民族以百年的耻辱和贫弱为代价换来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而且这一代价的付出是别无选择的,是侵略者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虽然在外国侵略的刺激下产生了资本主义,但其因受到外国侵略的严重制约而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条件和可能,始终无法获得正常的充分的发展,使近代中国形成了殖民地色彩浓厚的畸形发燕尾服的经济体系,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附庸。 所以从结果来看,西方的侵略并没有将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预测情况

一、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情况预测 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将持续8%增长率20年。中国的增长速度一直被西方社会称为“奇迹”,但这种8%以上的惊人速度到底还能保持多久呢?对此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倒是非常乐观。在2011年3月23日香港的活动上,他放言:中国还能以8%的年增长率发展20年,直到发展成两倍于美国的经济体。林先生指出,用所谓的“相对购买力指标”计算,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有可能在20年的时间内发展到美国的两倍。考虑上市场汇率,中美也很可能势均力敌,他补充说。中国在过去十年里以超过10%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已经赶超了日本、德国、英国以及法国。林指出,中国的发展速度得益于“起点低的优势”,因而“有可能能在未来20年保持8%的增长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轨迹将是一条比较平稳的曲线,但是由于2020年左右的基数较大,整体来说,曲线会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他说“根据我的预测分析,中国经济年均8%左右的高增长,应该还能够持续20年,即一直持续到2030年。”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对未来2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前景表示乐观。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大“利好”:劳动力存在长期比较优势、巨大市场规模、制度

改革仍存空间、国际环境趋向优化。这四个有利条件决定中国未来20年仍有希望以平均6%-10%的速度继续增长。他表示,市场规模在当代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日本等东亚经济体在高速增长后进入了缓慢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缺乏一个国内大市场。而中国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前30年主要依赖国际市场推动经济起飞之后,未来的二、三十年里,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投资、出口和重工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转向国内需求拉动。2008年,美国、印度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为92%、88%。而同年中国这一比重仅为72.8%,空间和潜力巨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和该院博士生韩蓓2009年通过HP滤波平滑参数的选择及应用方法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分析。根据其测算,1978年至2007年中国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为9.6%,适度增长区间为[9%,10%]。自2000年以来经济在波动的位势上持续多年适度高位运行,经济周期由过去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转变为起伏平缓、峰谷落差较小的波动轨迹。2009年由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需要萎缩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较大,实际经济增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制度变迁作用的继续发挥,人力资本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创新的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世人皆惊。国內外的专家学者也极力去解读。但他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和手段,总是不得要领,隔靴搔痒所得出的结论更是连他们自己也说服不了,更遑论说服他人。 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洋专家及其弟子们不知中国经济的庐山真面目,乱开黄腔-----一致认为是市场经济和经济自由化及人口红利导致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据此为中国开出了私有化,城市化,消费(内需)驱动的三张药方,以促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这三张按经典资本主义经理论开出的药方如果不是阴谋整垮中国的话,实际实施起来也一定会搞垮中国。 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与此毫无干系。 作为身处其中的中国人,这些年一直在用心领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经过大量的观察并用新哲学的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和西方学者的结论基本上相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在于-------中国人的:勤劳! 就这两个字。字数虽少,但解读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请看下列数据:

指标年末 数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 额 826701 13.5其中:住户存 款 351957 15.5其中:人民 币 348046 15.7非金融企业存 款 313981 9.5各项贷款余 额 581893 15.9 其中:境内短期贷 款 217480 21.8 境内中长期贷 款 333747 11.8 这是我国单位居民截止到2011年年底的存款总量。如果情况正常的话至少到2013年年底,中国的存款总量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

就按82万亿算,这个总量和美国一年的GDP总量差不多;大约相当于中国GDP总量的两倍。 这么多的存款,在正常情况下投入到经济运行中去,就是它每年周转一次,所创造的经济规模和效益也是惊人的。有这么多钱,就是傻子使起来也能发大财。尽管我们比傻子还傻-----我们对单位和居民存款的运用很粗放很滥。但、正是这几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特别指出的是:1,中国银行的存款利率极低,远低于同期的通胀率,而中国的借款利息很高。实际上国家银行不仅白用这些存款,而且从利差和通胀中,获得了巨额利润;2,中国老百姓的存款虽然有存有取,但总是存的多取得少。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存款实际上等同于白给了银行。因为如果不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永远也不会取走这些钱;而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也沒法再取走这些钱。 以上数据仅是现象,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低消费,多创造,高积累是中国人民的基本特性。这个特性就是:勤劳。勤俭节约、勤学苦干、热爱劳动。 勤劳的特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是解放以来长期对人民进行勤俭建国,热爱劳动的教育的结果。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最大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华民族具有的任何人都学不来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个特质,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产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复习思考 题答案要点 第1章 1.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市场经济理论是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以资源配置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资源配置和公平分配而发生的经济关系,以及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规律性。 具体来讲,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如下含义:(1)研究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即如何使资源配置趋向合理,以便发挥其更大的效用;(2)研究市场经济的一般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等;(3)研究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的体制问题,即研究影响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要素,包括市场经济的宏观体制和市场经济的微观体制;(4)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问题,包括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则、市场经济运行的场所和规律、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5)研究市场经济的对外开放,包括市场经济的开放效应、对外开放的方式与途径以及WTO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等;(6)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等。 2.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答: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学术界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层次的理论探讨,解决四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问题: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要发展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怎样发展市场经济;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化’。经过多年的探索基本解决了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两大任务。进入21世纪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任务主要是解决社会主义怎样发展市场经济;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化”。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中国未来九大预测

中国大趋势:中国未来十年的九大预测 2012-03-05 字号:小中大 日前,由笔者撰写的《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上市,书中提出了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九大预测: 1、世界将从“海洋时代”回归到“陆地时代” 大家不要再预测第四次科技革命,因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来临,高铁就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主力,中国在第四次革命上已经占据先机,这点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领袖人物已经看的非常清楚,由于政治原因,他们很难对中国进行赶超,因为高铁是公共产品,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是不可能建设成高铁的。在未来十年世界将掀起一股国家间修建高铁的热潮,这将标志着世界将由海洋时代回归到陆地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是具有先机的,到时候亚欧大陆将结合的更加紧密,欧洲、亚洲、阿拉伯世界的地缘政治将重新改写,阿拉伯世界的重要性将被重新凸显出来。目前中国正在与17个国家协商关于建设亚欧高速铁路网络事宜,计划在十年内修建三条高铁线路贯穿南北,连通欧亚。届时,乘坐时速超过200英里的火车,从伦敦到北京只需要两天时间。这三条计划线路分别为,一条向北延伸经俄罗斯到德国,与欧洲铁路系统会合;一条向南延展连接越南、泰国、缅甸以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另有一条线路将连接中国与英国、新加坡、印度及巴基斯坦。目前,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正就铺设高铁线与中国谈判,而东南亚方向的线路已经先期在云南省开工。在工程标准方面,中国希望所有线路规格与国内高铁保持一致,越南方面已表示同意,其他国家还在协商中。这项伟大的工程在未来十年将成为现实。 2、中国将面临最后一个“黄金十年” 很多人在看空中国的人很多,既有海外的,也有中国的,但是中国的发展大潮并不会因为这些人而消退,中国民众也不能听信这些带有政治性的忽悠,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仍然是“黄金十年”,当然这黄金十年,笔者主要指的是经济,而不包含民生,因为经济是经济学者可以预测的,而民生是政治,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特别是商业人士过度恐惧,就会错判机遇,以至于丧失机遇。未来十年的机遇中国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与之前相比,将来十年中国经济增加的优势首要表现在量上,中国人均GDP从十几美圆增加到4000美圆,用了六十多年,可是再增加4000美圆,或许只需几年时间,从这个角度讲,将来十年的经济增加将远远超过以前几十年的增加;假如与今后比照,将来十年中国经济增加的优势则表现在速度上,这或许是中国继续经济高速增加的最后十年。中国人均GDP到达15000美圆今后也将进入一个低速增加期。从这两个方面本人们就能够看出,将来十年是一个何等的黄金时期,这必将是中国经济“从质变到质变”的十年。 3、世界将上演“日本行情” 日本自经济泡沫破裂后,在近20年的时间内除了在1997年前后实行适度从紧的政策外,日本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行的低利率、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这是因为政府拥有大量的财政赤字,政府负债的同时,日本企业也背负了巨大债务,导致日本不能加息,因为一加息,政府和企业的还贷负担就会大大加重,从而导致经济恶化,萧条重新回归。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着较高的偿债任务,而从技术上看,日本、美国以及欧盟的不少国家都已经财政破产,他们要摆脱高额的债务,除了不断的平衡预算之外,就是开动印钞机稀释债务,这都会导致这些国家将长期处于极低的利率水平,而这些国家将会出现这些资本大出逃,将逃向高利率国家进行资本套利。 4、中国将“拯救式”崛起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崛起必然对其他国家构成挑战,但历史并不是这样的,因为除了“挑战式崛起”之外,还有一种崛起方式为“拯救式崛起”,同样美国的崛起也不是通过“挑战式崛起”实现的,

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测试答案 (2012-02-16 17:21:09) 分类: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学习测试答案 标签:杂 谈 试卷名称: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考试人员:滕修福 提交日期:2012-02-16考试用时:7分钟39秒 考试得分:100未评分试题:0 答对试题数:20正确率:100% 单选题:共10题,正确10题多选题:共5题,正确5题 判断题:共5题,正确5题问答题:共0题,正确0题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于经济增长年份出现(),其中,农民收入达到14%,高于经济增长。(分值:5/得分:5) 二五时期 四五时期 七五时期 六五时期 2“十二五”规划要求,战略性(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分值:5/得分:5)支柱经济 新型经济 新兴产业 经济增产 3需求问题中,我国()过低,如2010年仅占34%,而中等收入国家是60%。(分值:5/得分:5) 居民消费率 工业消费 居民购买力 消费水平 4我国实际上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预计到2015年,老龄化率接近()。(分值:5/得分:5) 14.9% 15.1%

14.6% 12.5% 5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已经进入()收入国家的行列。(分值:5/得分:5) 脱离贫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中等偏上 6从外需看,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基本在()以上。而美国对外依存度20%,日本对外依存度30%。(分值:5/得分:5) 50% 54% 49% 61% 7未来5年,城乡居民将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特别突出以()的社会建设,提出其的十大行动计划。(分值:5/得分:5) 改变面貌 改善民生 改善生活 改进民主 8到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 )。(分值:5/得分:5) 56% 49% 54% 48% 9城市化是最大的(),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分值:5/得分:5)投资 消费 内需 外需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思考题答案解析

计量经济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1怎样理解产生于西方国家的计量经济学能够在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现代 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计量经济学的产生源于对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是与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结合在一起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对各种经济因素和经济活动进行数量分析的客观要求。经济学从定性研究向定量分析的发展,是经济学逐步向更加精密、更加科学发展的表现。我们只要坚持以科学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就能够使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2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计量经济学不仅要寻求经济计量分析的方法,而且要对实际经济问题加以研究,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个方面。 理论计量经济学是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为研究内容,目的在于为应用计量经济学提供方法论。所谓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的研究,实质上是指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方法,使之成为适合测定随机经济关系的特殊方法。 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反映经济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用计量经济方法技术研究计量经济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分析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行为以及对经济政策作定量评价。 1.3怎样理解计量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的关系? 答:1、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联系: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体—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数量规律;计量经济学必须以经济学提供的理论原则和经济运行规律为依据;经济计量分析的结果:对经济理论确定的原则加以验证、充实、完善。区别:经济理论重在定性分析,并不对经济关系提供数量上的具体度量;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关系要作出定量的估计,对经济理论提出经验的内容。 2、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的关系。联系:经济统计侧重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性计量;经济统计提供的数据是计量经济学据以估计参数、验证经济理论的基本依据;经济现象不能作实验,只能被动地观测客观经济现象变动的既成事实,只能依赖于经济统计数据。区别:经济统计学主要用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计量;计量经济学主要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经济变量间的关系进行计量。 1.4在计量经济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在计量经济模型中,解释变量是变动的原因,被解释变量是变动的结果。被解释变量是模型要分析研究的对象。解释变量是说明被解释变量变动主要原因的变量。 1.5一个完整的计量经济模型应包括哪些基本要素?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答:一个完整的计量经济模型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经济变量、参数和随机误差项。例如研究消费函数的计量经济模型:Y=α+βX+u 其中,Y为居民消费支出,X为居民家庭收入,二者是经济变量;α和β为参数;u是随机误差项。

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2016年中国经济预测 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6%至6.8%,主要考虑是:第一,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在加快,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第二,全球贸易低速增长,外部需求疲弱态势仍将持续;国内投资基数已经十分巨大,投资增速将回归常态;消费总体仍将保持平稳。第三,国内将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力度,将加强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总之,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保持基本稳定,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二、把“稳增长、增效益”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积极扩大国内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通货紧缩压力持续。在此形势下,2016年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十分必要。应把“稳增长、增效益”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加强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需求方面的直接作用;适当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基建投资方面的先导作用和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加快构建新的地方税体系,适度扩大地方财政税源;做好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工作,认真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1、财政收入增速创新低,积极财政政策面临新挑战。 2015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继续下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并非是一种短期、暂时的现象,而是同我国经济进入转型阶段有密切的关系。在历经30多年的长足发展后,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生态对发展的约束性空前加大,以往粗放式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必然。而中国庞大而复杂的经济要实现转型必然付出巨大的转型成本,财政收入增长受到较大影响是难以避免的。

在当前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客观上对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迫切性进一步加强。财政收入增速显著下降,意味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难度在增加,因此积极财政政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2、把“稳增长、增效益”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加强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需求方面的直接作用。 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的形势下,如何实现“稳增长”是关键性的问题。要把“稳增长、增效益”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加强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需求方面的直接作用。 要实现稳增长,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扩大内需。以“营改增”为主要核心内容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是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重点之一,“营改增”具有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活力及增加员工收入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这些效应主要体现在供给方面。未来一段时期,为了稳增长、增效益、防风险,需要把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特别要进一步加强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需求方面的直接作用。 为了加强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需求方面的作用,重点可放在加强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收入和消费等领域的影响,以引导、启动和扩大相关的市场需求。在投资领域,加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公共产品投资。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远没有完成,因此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是巨大的。这些需求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潜力。在收入领域,重点要加强财政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3、适当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基建投资方面的先导作用和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中国未来十年的九大预测

中国未来十年的九大预测 作者:高连奎时间:2012-03-05 日前,由笔者撰写的《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上市,书中提出了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九大预测: 1、世界将从"海洋时代"回归到"陆地时代" 大家不要再预测第四次科技革命,因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来临,高铁就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主力,中国在第四次革命上已经占据先机,这点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领袖人物已经看的非常清楚,由于政治原因,他们很难对中国进行赶超,因为高铁是公共产品,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是不可能建设成高铁的。在未来十年世界将掀起一股国家间修建高铁的热潮,这将标志着世界将由海洋时代回归到陆地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是具有先机的,到时候亚欧大陆将结合的更加紧密,欧洲、亚洲、阿拉伯世界的地缘政治将重新改写,阿拉伯世界的重要性将被重新凸显出来。目前中国正在与17个国家协商关于建设亚欧高速铁路网络事宜,计划在十年内修建三条高铁线路贯穿南北,连通欧亚。届时,乘坐时速超过200英里的火车,从伦敦到北京只需要两天时间。这三条计划线路分别为,一

条向北延伸经俄罗斯到德国,与欧洲铁路系统会合;一条向南延展连接越南、泰国、缅甸以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另有一条线路将连接中国与英国、新加坡、印度及巴基斯坦。目前,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正就铺设高铁线与中国谈判,而东南亚方向的线路已经先期在云南省开工。在工程标准方面,中国希望所有线路规格与国内高铁保持一致,越南方面已表示同意,其他国家还在协商中。这项伟大的工程在未来十年将成为现实。 2、中国将面临最后一个"黄金十年" 很多人在看空中国的人很多,既有海外的,也有中国的,但是中国的发展大潮并不会因为这些人而消退,中国民众也不能听信这些带有政治性的忽悠,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仍然是"黄金十年",当然这黄金十年,笔者主要指的是经济,而不包含民生,因为经济是经济学者可以预测的,而民生是政治,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特别是商业人士过度恐惧,就会错判机遇,以至于丧失机遇。未来十年的机遇中国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与之前相比,将来十年中国经济增加的优势首要表现在量上,中国人均GDP从十几美圆增加到4000美圆,用了六十多年,可是再增加4000美圆,或许只需几年时间,从这个角度讲,将来十年的经济增加将远远超过以前几十年的增加;假如与今后比照,将来十年中国经济增加的优势则表现在速度上,这或许是中国继续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中国经济概论复习题(全)附答案

一、单选题 1. 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经历了:()。 A. 由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向二、三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演进 B. 由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向一次产业占优势的演进 C. 由二次产业占优势比重向一、三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演进 D. 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2. 下列对于国有企业的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A. 中国的国有企业既是特殊企业,又是一般企业。 B. 中国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是特殊企业。 C. 中国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是一般企业。 D. 中国所有的国有企业都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3. 下列对于“经济结构”说法错误的是() A. 指经济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 B.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C.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结构有很大差异 D. 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结构没有很大差异 4. 鉴于中国的国情,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A. 主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B. 主要鼓励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C. 主要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D. 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并存,共同发展 5.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A. 实行承包制 B. 实行租赁制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建立市场经济 B. 放弃计划经济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7. 公共物品是指()。

A. 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B. 既不具有排他性又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C. 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D. 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8. 下述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归纳不正确的是:() A. 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大高于国际经验 B. 第二产业占GDP的份额大大高于国际经验 C. 第三产业占GDP的份额大大低于国际经验 D.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份额大大高于于国际经验 E.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份额大大低于国际经验 9. 下述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正确的说法是:() A. 是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农业经营方式 B. 是对人民公社制度的有效替代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 D. 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生产制度 10.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国有企业承包制存在的问题?() A. 承包制不能使企业取得独立经济主体的地位 B. 企业获得了较大的经营自主权 C. 企业只能“负盈不负亏 D. 承包基数界定很难合理 E. 承包制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1. 中国现阶段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机制是()。 A. 计划形成价格为主 B. 国家控制价格为主 C. 计划和市场共同形成价格 D. 市场形成价格为主 12. 一国的产业结构往往对其就业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A. 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通常比较容易解决就业问题 B. 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通常比较容易解决就业问题 C. 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通常比较容易解决就业问题 13.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 A. 公司制 B. 合伙制 C. 业主制 D. 承包制 14.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

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预测

2017年中国经济总体平稳,但发展趋势会放缓 固定投资方面:房地产市场降温,加之国内多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房地产投资会有所下降。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对房地产的调控,是长效机制,一年半载难以见效。长期来看,能促进房地产健康持续发展,而不是出现剧烈波动,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趋势相对平稳:制造业投资会有小幅下降,如电力、化工等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抑制了制造业投资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基本稳定。 消费方面: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消费有拉动作用;城镇化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人口结构变化使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就业压力的增加抑制消费需求;但随着电商等网络购物模式、物流网络的完善,减少了消费成本,居民消费倾向会进一步提高。 外贸方面:2016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3万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万亿元,下降1.9%;进口10.5万亿元,增长0.6%,扭转了2015年大幅下降的态势,预计17年发展趋势平稳;但国际政治局势动荡,对我国外贸形势严重不利。 货币方面: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平稳增加,短期来看,人民币有贬值压力,但中长期看没有贬值压力;2016年,央行不断通过降准、逆回购、MLF等货币政策工具弥补基础货币缺口,保证货币供给。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2017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

的货币政策。 物价水平;去产能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工业领域结构性通货紧缩缩得到明显缓解,工业企业盈利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的盈利大有改观;通货膨胀预期偏弱但会持续蔓延。 国际形势:美国新总统特朗普就任、韩国总统换届和“萨德事件”持续发酵、英国脱离欧盟等国外局势变动对我国影响巨大。 国内政策:“十三五”规划开局次年、习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亚投行战略。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形势,认为: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平稳运行,但增速会有所放缓。

第一章 经济法概述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1、任何一种经济法律关系都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即主体、( )和( )。 2、我国民法将法人分为法人和( )法人两大类。 3、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主体和( )。 4、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包括( )和( )。 5、作为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包括市场经营行为、( )、( )和经济违法行为。 6、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物、( )、货币与有价证券、( )和管理对象。 7、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和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 8.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 )和调控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具有( )内容的经济关系。 9、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中的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具体包括有综合经济管理机关、部门经济管理机关、( )、( )和经国家特别授权的经济组织。 10、经济法律事实按其与经济法主体自觉意志的联系可分为( )和( )两大类。 [参考答案] 1、内容客体 2、企业非企业 3、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 4、完成一定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劳务 5、经济管理行为经济仲裁、司法行为 6、智力成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行为 7、国家 8、监督权利与义务 9、职能经济管理机关经济监督机关 10、事件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下列关于法人的论述,第()项是错误的。 A、法人必须依法设立 B、法人必须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C、法人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名称和场所 D、法人可以承担有限责任,也可以承担无限责任 2、下列第()项经济法主体具有法人资格。 A、个体工商户 B、公司 C、农村承包经营户 D、个人合伙 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A、所有经济法律关系 B、各种经济关系 C、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 D、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4、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总是由一定的()所引发的。 A、当事人的要求 B、事件 C、行为 D、法律事实 5、自然灾害属于()时,是法律事实的一种。 A、事件 B、行为 C、不可抗力 D、非故意行为 6、经济法律关系是()对特定经济关系调整的结果。 A、道德伦理 B、风俗习惯 C、经济法 D、党的纪律 7、经济法律关系的实体内容是()。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权利义务 8、()是经济法主体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A、国家机关 B、企业法人 C、企业内部组织 D、公民个人 9、经济权利是由()所确认的一种资格或许可。

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 2018年春季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18 年春季报告 今日,厦门大学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在京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18 年春季报告。报告预测,今明两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6.5%以上的水平。展望未来,金融与非金融部门降杠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今后三年内中央政府各项宏观政策的核心内容。 报告指出,2017 年我国GDP 实际增长6.9%,增速比上年提高了0.2 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筑底企稳的态势持续巩固。在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同时,工业生产继续企稳、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以及进出口增速的反弹,成为2017 年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报告称,2017 年外部经济的同步复苏,有力地拉动了中国的进出口,一带一路的推进也带动了中西部省份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由负转正,达到9.1%的水平,比上年提高了15.9 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我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质量不断提升,2017 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特别是民间投资整体回暖向好,自3 月份起各月增速均比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提高,与全部投资增速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2017 年,民间投资381510 亿元,增长6%,增速比1-11 月份提高0.3 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8 个百分点。 报告也指出,民间投资增速快速反弹已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一是今明两年外部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会拉动中国私营企业出口的扩张,进而激励其投资的增长;二是因国有企业降杠杆而释放出的信贷资源以及调整信贷资源结构使其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等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民间投资扩张的资金需求;三是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将降低以往长期存在的对民营企业的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多数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从GDP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生产的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趋势,宏观调控效果明显。但是,根据谢国忠等人的分析,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似乎与经济的总体表现不一致:三季度固定资产比上季度增长了%;商品贸易余额比上季度增加了104亿美元;M2供应量再次回升;人民币新增贷款加速增长;工业生产减速也很有限.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反应开始出现,主要是企业拖欠贷款、产成品积压等问题。鉴于此,要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还为时过早。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 中国经济减速有限 GDP数据似乎表明今年中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2004年三季度GDP增长率为%,比预期的略高,但比2004年二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的%和%已有所下降。截止到目前,中国GDP年增长率为%,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平均8%的水平。鉴于上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减速不明显,在我们看来,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明年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加。由于官方对去年GDP数据进行了向上修正,从%修正为%,我们调低了2004年GDP增长率的预期,从%下调至%。但对2005年的预测保持不变,GDP增长率仍为7%。 从名义值来看,2004年三季度GDP总计为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比二季度放慢了个百分点。然而,官方公布的名义增长率似乎与三季度的经济总体表现不一致:1)2004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季度增长了个百分点,零售业仅下降了个百分点;2)三季度商品贸易余额达到了115亿美元,而二季度时仅为11亿美元,因此,四季度企业收入应会大幅增长。 再来看看三季度的工业情况,第一产业实际增长率为%,大概是自1990年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个季度,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同时,三季度服务业增长率从二季度的%加速至%。但是,三季度制造业和建筑业总体增长率从二季度的%下降到%。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紧缩政策效果有限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习题册的简单题答案

1、决定人的利益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答: 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利益的物质内容及其达到的程度 (2)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决定了生产的物质成果的分配关系,从而利益分配的归属。人们是按照自己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取一定利益的。 2、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科学含义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 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的经济性质,对于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动机和目的,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对于科学地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基本前提。 3、私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答: ①他们是生产条件私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私人利益。 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他拥有私人决策权。④经济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剥削性质。 4、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答: ①他们是生产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富裕。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实行经济民主。④联合劳动者内部贯彻经济平等的原则。

5、全民所有制利益主体和集体所有制利益主体的差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利益主体作为总体劳动者的性质不同: 前者作为由全体劳动人民构成的总体劳动者,是从全社会来看的整体,因此,它在重视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同时,必定要追求全体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这种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后者是一定数量的自主联合起来的自然人构成的小范围的总体劳动者,尽管也是一个整体,也追求每个整体的共同利益,但是这些利益主体相互之间是独立的。 (2)利益主体的代表者不同: 前者只能由国家来代表。后者的代表则是在劳动者自然人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中产生的行使集体所有权的代表机构。 (3)利益主体的结构不同: 前者由全社会范围的劳动人民构成的,其利益主体具有覆盖全国的庞大的纵横组织结构。后者的内部组织结构一般来说,也有一定的层次,但是,是小范围的、比较简单的、地方性的。 (4)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方式不同: 前者利益关系的调节,要服从国家所有权机构根据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制定的统一原则。后者在对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分配上,则可以有劳动者集体内部民主制定的分配方式来进行。 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含义是什么? 答: (1)公有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优势; (2)公有资本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优势; (3)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