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市海洋经济形成了集群化、都市化和国际化的鲜明特色。“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0%左右,海洋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完工或开工投建的前湾电厂、东部LNG电厂、岭澳核电二期、孖洲友联修造船基地、机场扩建、沿江高速公路(段)、城际轨道交通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为我市“十二五”期间海洋经济优质、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以“四大战略、九大工程和五大保障”为抓手,在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有序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集约利用海洋资源、有效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塑造海洋城市精神等方面推动我市海洋产业向高端化迈进,形成人海和谐的良好局面。同时,根据国务院要求市积极创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市的精神,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一如既往地发挥好改革、示的先锋作用。

一、“十一五”回顾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市海洋经济特点突出、优势明显:海洋经济在国外的竞争压力下呈现出高度集群化、都市化、国际化特征。集群化特征表现在已形成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商务服务业、滨海清洁能源产业等类型各异的高密度海洋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都市化特征表现在海洋经济与城市协同发展,融合共生;同时,我市海洋产业天然地具备了国际化的属性,全球前五大石油服务公司聚集蛇口赤湾、外籍海员来往不断、各种海洋国际会议会展相继举行,我市作为海洋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正逐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我市对海洋经济工作高度重视,召开了全市首次海洋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产业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等政府规章和产业政策,海洋行政力量进一步加强,海洋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市民的海洋意识进一步提升,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南海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视,全市上上下下对海洋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建设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市的热情空前高涨。

数据来源:统计年鉴2007-2011

2.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我市海洋经济中服务业的比重逐年增加,海洋产业结构不断趋于高度化、合理化。海洋第一产业(海洋渔业)比重较低,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

力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比重较高,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比重稳步上升。2010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6∶42.7∶56.7,其中海洋第一产业与“十五”期末相比基本持平,海洋第二产业比重比2006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比2006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

3.海洋综合管理全面加强。

按照“强化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要求,妥善处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修复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规划引导、政策保障、技术支撑,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坚持高标准编制《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经济“十一五”规划》和《海域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推动“数字海洋”工程和海洋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海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市海域管理条例》立法进程,为海域管理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加快推进海监基地等海洋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化海洋装备水平和维权执法能力。

4.海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蛇口集装箱码头三期、大铲湾集装箱码头一期、铜鼓航道、西部公用航道、孖洲岛修造船基地、LNG接收站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营;盐田东港区一期、西部港区疏港道路工程开工建设,东西部港区海铁联运快速发展;湾15公里滨海休闲带、海上运动基地、航海学校、七星湾游艇会、东部LNG电厂、沿江高速公路(段)、机场扩建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还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1.海洋意识缺位,信息支撑不足。

在海洋资源利用方面,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当期经济价值,海洋开发利用密度过大,护海意识相对淡薄。职能部门及企业“重使用、轻规制”、“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倾向严重。海洋主管部门对海洋资源使用的宏观指导与协调管控能力不足,缺乏中长期的海洋事业规划和海域开发利用规划。在涉海信息及海洋统计数据获取方面,主管部门与其他涉海单位及统计部门尚未建立共享的信息平台,信息透明度与统计数据获取能力较弱。

2.发展方式粗放,涉海主体协调度低。

海洋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岸带、过度集中于近海,对近岸海洋资源的利用超过其承载力,对远洋深海资源的利用程度弱,暴露出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和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的弱点。市直部门与区政府之间、政府各涉海部门之间、政府与岸带资源权益主体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海域与岸带的开发、利用持续性差,用海需求增长与海域空间不足矛盾加重。

3.科技支撑不足,教育事业发展滞后。

在资金投入、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未能充分向海洋科教领域倾斜,不利于我市营造发展海洋经济的土壤和环境。海洋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人才匮乏,同国海洋科教发达的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与我市的城市地位和海洋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4.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指标下降。

我市海域水质及海底沉积物指标处于整体下降状态。受陆源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沉降、海洋自源性污染等因素影响,湾和珠江口海水水质及沉积物污染较为严重,水质低于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大鹏湾、大亚湾水质均有所下降,大亚湾生物多样性下降明显。

5.公共空间缺乏,自然岸带破坏严重。

经营项目、房地产项目挤占公共岸带资源,岸带的部门化、单位化、企业化程度高,公众强烈的亲海意愿与狭小的公共岸带资源之间矛盾突出。全市超过50%岸带已人工化,珍贵的自然岸带资源遭到破坏。

二、“十二五”展望

我市既是南海开发服务基地又是粤港合作前沿地带,《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获批开启了我市创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市的新征程。

“十二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优势与不足同在,优势表现在海洋经济已具备集约化、城市化、国际化基础,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设备制造业、远洋渔业等五大集群将逐步介入价值链高端,有能力实现高端跨跃,带动整个海洋产业升级。深能源滨海电厂的投建将使大鹏半岛清洁能源岛、复合功能岛的地位更加突出。

与此同时,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陆域空间有限、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科研能力欠缺和深海服务能力不足等诸多困难。

(一)面临形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