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研究课)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研究课)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研究课)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研究课教案:上城区崇文实验学校闻蓉美

【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4课,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多种物质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物理变化。该课不仅让孩子知道小苏打与白醋放在一起会产生化学变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寻找证据验证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那是否该课所设计的探究活动能达成这样的目标呢?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小苏打与白醋各有什么特点;观察在玻璃杯内倒入三匙醋然后加一匙小苏打的现象;探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仔细分析,这三个活动相对比较独立,结构性不强。我们可以按教材设计让学生研究气体,也可以适当拓展,让学生探究留下的液体还是不是白醋。通过活动,不仅掌握小苏打与白醋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养成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主动对现象进行解释等科学品质,同时运用实证意识证明杯中的液体已经不是原来的白醋,从而对“化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通过前面三年多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对观察到的现象能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孩子们通过本单元前三节课的学习,对物质的变化及变化的类型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清楚地知道,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变化?这需要孩子寻找证据,从而证明这是化学变化。如果把重点放在研究产生的气体这种新物质上,当然可以,但我们发现孩子对如何去观察研究气体没有基础,认知及技能两个方面都如此。所以按照教材上所安排的活动更多的是教师给予学生的观察活动,凸显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孩子们观察到小苏打与白醋在一起会产生气泡,于是便想,再加小苏打或白醋它们还会产生气泡吗?不断地加是不是可以不断地产生气泡呢?这相对比较符合孩子们的特点,同时也比较适合孩子们进行自主探究,所以把活动的重点定在杯中的液体已经不是原来的醋,而是一种新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小苏打遇到白醋产生的气泡是一种气体,杯中无色透明的液体并不是原来的白醋。像这样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是一种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小苏打与白醋及两者放在一起产生的现象,归纳出小苏打遇到白醋会产生气泡,白醋遇到小苏打也会产生气泡这一性质;

2. 通过检测哪杯透明液体是白醋及小苏打溶液,强化小苏打遇白醋会产生气泡这一性质;

3. 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方法,对气泡的变化作出合理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2.对现象进行解释需要讲实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杯中的液体是否还是原来的白醋。通过观察、记录、解释,发现这已经

不是原来的白醋,是一种新的物质。

教学难点: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研讨,最终形成班级共识。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

小苏打水溶液、水、醋、小苏打。

小组活动材料:

黑色卡纸、小苏打、一小杯白醋、小苏打三小袋、白醋三小瓶、记录单。

【教学过程】——可选择(1)或(2)

【教学过程】(1)

时间

分配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6分钟

一、观察描述白醋和小苏打的特点

1.学生观察白醋与小苏打

灯片:

注意事项:

(1)不用尝的方法

(2)闻的方法----

(每组桌上:一次性透明塑料杯装适量的白醋;

黑色卡纸倒适量的小苏打)

2.交流白醋与小苏打的特点。

(学生通过看、闻、摸观察这两种物质的特点,

发现白醋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具有酸酸的气

味;小苏打是一种白色无气味的粉末。)

3.观察小苏打与白醋放在一起产生的现象。

4.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认识到小苏打的

另一个特点是遇白醋产生气泡,白醋的另一个特点

是遇小苏打产生气泡。

5.强化小苏打与白醋放在一起会产生气泡这一

特点。

(1)分辨两杯无色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

杯是白醋。

(2)分辨两杯无色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

杯是溶解了小苏打的液体。

以开门见山的形式出示小

苏打与白醋,意图让学生的注

意力马上集中到这两种物质

上。通过单独观察小苏打与白

醋,观察两种物质放在一起产

生的现象,从而更加全面地认

识小苏打与白醋这两种物质的

特点。

通过分辨液体,强化小苏打

与白醋遇到一起会产生气泡这

一性质。

18分钟

二、检测杯中液体是否还有白醋

1.桌上的这杯液体还有没有白醋,我们怎样才

能知道?

2.不断地加入小苏打,是不是不断地产生气泡

呢?

该活动旨在让学生经历一

个自主持久高效的探究活动。

如何让学生在一个观察实验活

动中有更多的思维参与呢?通

过灯片提示让学生明确活动的

灯片:

检测杯中液体是否还有白醋

提示:

(1)加小苏打,等不再冒气泡再加另一包小苏打;(2)加白醋,等不再冒气泡再加另一瓶白醋;

观察、比较、记录并解释现象,

组内达成共识。

3.明确实验内容:加入三小包基本等量的小苏打、三小瓶白醋,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4.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视:关注每组学生实验进程;关注每组学生观察记录的情况;对于问题小组给予一定帮助。过程与目的,这让每位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怎么做,这在探究活动前占有重要的作用。活动过程中通过有结构的材料适时地发放,每人一张记录单进行记录,有效地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包包地放小苏打,一小瓶一小瓶地放白醋,意在引起学生对观察到的不同现象进行深入地思考,是什么原因引起一会儿冒气泡,一会儿又不冒气泡呢?又是什么原因引起一会儿有白色沉淀,一会儿没有白色沉淀呢?白色沉淀是不是小苏打,透明液体是不是醋等系列问题。有思维参与的活动才是真正的探究活动,希望学生经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从而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

13分钟三、交流整理信息

灯片:

观察活动结束,请把材料放到盘子里,由3号同

学归还。

我们准备交流研讨了。

1.说说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我们全班共同的发现是什么?

3.聚焦气泡的变化,并进行解释。

灯片:

不断加入小苏打:

气泡:多——少——基本不冒

再加白醋:

气泡:多——少——基本不冒

对此现象,怎么解释?

当学生经历一个较长时间

的探究活动后,信息的交流与

整理显得比较重要,它是探究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流整

理信息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

面是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客观

的交流。每个小组都表述后,

让孩子们说说我们全班共同的

发现。这便聚集到气泡的变化

上来了。第二个层面是对这一

现象的解释。这便需要学生用

到前面所学的小苏打与白醋的

性质进行解释,前面的学习为

后面的现象解释作铺垫。对于

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只停

留在现象的描述这一水平肯定

太过浅显,我们希望孩子面对

现象能主动作出自己的解释或

4.我们全班共同的解释是什么?

5. 说说我们全班共同的发现与解释。

联系观察到的现象与解释,理解像小苏打与白醋这样放在一起会产生新物体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同时又要以观察到的现象作为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分钟四、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学到这儿,还有什么问题产生?

科学学习并不是以解决问

题为终极目标,而是引发孩子

产生更多的问题,并且能主动

地研究为目标。所以在课堂的

最后几分钟,希望孩子能继续

主动思考,提出可研究的问题,

带着问题下课,优秀的孩子能

利用课余时间再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2)

一、观察、描述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1.引入:出示小苏打和白醋,说说生活中的使用

2.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1)分别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2)观察小苏打和白醋遇到一起产生的现象

3.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达成共识

(小苏打:白色、粉末、遇白醋会冒泡;白醋:酸味、无色、液体、遇小苏打会冒泡)4.强化小苏打遇到白醋会产生气泡的特点

(1)两杯无色透明液体,用小苏打鉴别哪杯是白醋

(2)两杯无色透明液体,用白醋鉴别哪杯是小苏打溶液

二、检测杯中是否还有白醋

1.活动要求

1)加小苏打,等不再冒气泡再加另一包小苏打;

2)加白醋,等不再冒气泡再加另一瓶白醋;

观察、比较、记录并解释现象,组内达成共识。

2.学生活动

三、交流整理信息

1.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加小苏打气泡由多变少;加白醋气泡由多变少。

2.对现象进行解释:

加小苏打气泡由多变少是因为白醋由多变少;

加白醋气泡由多变少是因为小苏打由多变少。

提升:如果缺少其中一种物质,便不会产生气泡;两者需要有一定的比例。

四、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板书设计】

化学变化

(气体)(新物质)

小苏打 + 白醋产生气泡 + 液体

白色粉末无色透明液体

无气味酸气味

遇白醋产生气泡遇小苏打产生气泡

【相关表单】

“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观察记录单观察日期:班级姓名

项目放入的物质

观察到的现象

我的解释产生气泡

(多少无)

沉淀物

(多少无)

其他现象

第一包小苏打

第二包小苏打

第三包小苏打

第一瓶白醋

第二瓶白醋

第三瓶白醋

【作业辅导】

(1)留在杯中的液体是否还有一点白醋,可以用()的方法进行检测。

A 闻一闻是否有酸酸的气味

B 看液体的颜色是否透明

C 加小苏打看是否产生气泡

D 尝一尝液体是否有酸酸的味道

(2)下列两种物质放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的是()。

A 小苏打与水

B 小苏打与白醋

C 白醋与水

D 味精与白醋

答案:C、B

小学数学课前三分钟演讲稿

小学数学课前三分钟演讲稿 小学数学课前三分钟演讲稿一 感谢大家给我一个上台的机会!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一个人很有成就,不是别人给予的,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勤奋争取的。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是不可猜疑的 每一个人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而来的。比如说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他从小就酷爱学习,一生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如果他没有从小的勤奋努力学习,他也不可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巨人。没有勤奋努力的学习是不可能有成就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可以说每一位有成就的人都曾努力学习、努力探索过。 学习的关键在于“肯学”和“敢学”。如果你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有成就、有才能让人敬重的人物,但你又不肯,或不敢去学习最终还是会一事无成的。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为了证明镭的存,千辛万苦,冒着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经过他们的勤奋、努力最终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证实了镭的存在。这是一次多么让人惊叹的事实。正是居里夫人的肯做、敢做才证实

了镭的存在。因此,要想成为有才能的人,就要从小“肯学”、“敢学”。 小学数学课前三分钟演讲稿二 不知道你有没有一套叫做《智慧背囊》的书啊?上面有好多故事呢,对于写高考作文有很大的帮助。或者可以参考卡耐基的故事集,也教人很多的道理。我从网上节选几个给你,自己挑选喜欢的吧。 我建议你买来看哦! 一粒沙子就是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能够反映出太阳的光辉。请你走近《智慧背囊》,她为你开启智慧的天窗。一则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请你走近《智慧背囊》,她让你感受心灵的阳光。一段平凡的对话意味着伟大,一组生活的特写造就了永恒。请你走近《智慧背囊》,她引你步入生活的殿堂。 短孝灵动、真切、睿智、感人,是《智慧背囊》的特色;青春、活泼、真挚、真情、直爽,是《智慧背囊》的感怀。走近心灵,请倾听心灵的跳动;走近情感,请感觉情感的炽热;走近尊严,请体验尊严的高贵;走近宽容,请体会宽容的博大。 关注小草,请体味小草的执著;关注小鱼,请体悟小鱼的呼喊;关注生命,请咀嚼生命的坎坷;关注历史,请思考历史的静默。走近《智慧背囊》,就如同走进人生的旅程;走

人教版《解决问题》评课稿

人教版《解决问题》评课稿 本节课是属于非常规课,是蔡老师从一年级一个男女生排队问题引入,初步渗透植树问题的思想,教学目标定位与初步了解间隔概念,为今后学习植树问题埋下伏笔,初步渗透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蔡老师上的这节课思路非常清晰,先是通过图片的展示排队中的数学问题:4个男生排队,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一共可以插进几个女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动手上来摆一摆,再到动手画一画选定人数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男、女生,从具体到抽象符号化的过程。在回报交流中发现男生比女生多1个(女生比男生少1个)的规律,通过让女生走之后留下的空格,从而引出在数学中的名称“间隔”这个概念,再让学生去发现男生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即男生人数比间隔多1的规律,在老师的提问:“30个男生,间隔有几个?100个男生呢?要是间隔9个,男生几人?39个间隔,男生几人?99个间隔呢?”中去深化间隔这一概念。蔡老师还把间隔这一概念延伸至生活中,如:教室中每两张课桌的间隔等。在练习的环节,蔡老师安排了基础的问题,到隐藏的问题,再到拓展的问题将4个男生排成一圈,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的问题。6个男生呢?8个男生?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下面来谈谈蔡老师的亮点之处: 1、把枯燥的数学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本节课由观察图片、植树、栏杆、学生团体操队列、路灯、课中举例生活中哪里有间隔及创造间隔。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学生体验。 蔡老师对重点词“间隔”的解释到位,不同方法画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植树规律的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间隔概念的理解。 3、学生方面,老师能适时利用精准的课堂语言和表扬方式调控学生上课热情,使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新课程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课堂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课堂,蔡老师注重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如: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 下面是本人某些不成熟想法:

二年级数学小课题研究

二年级数学小课题研究 如何巧记九九乘法表 在这一学期,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个小课题研究,如何巧记九九乘法表。在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表内乘除法是全册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在背诵几遍乘法口诀之后,就不愿意继续去背诵。经常是按顺序一个挨着一个背时,很熟练,随意抽出一个就得不出结果。结果,有很多孩子在计算表内乘除法时,计算速度慢,经常出错。所以这个小课题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那么如何提高孩子们背诵口诀的热情和兴趣,熟练掌握口诀呢? 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看口诀,明意义。 在让孩子们记忆口诀时,要让他们明确口诀的由来,知道乘法的基本意义,如2x3=6要让学生知道就是2+2+2=6这样,在孩子们实在记不清某句口诀时,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推导出最终的结果。 2、找规律,巧记忆。 在1-9这些口诀中,有很多都是有规律可寻的。 比如,任一句口诀,和其相邻的两句都有联系。当五七多少想不出时,只要记得五六三十,再加上5就可以得出五七三十五;或者用五八四十减去5得出五七的口诀。也可以用四七二十八加上7或六八四十八减去7得出这句口诀。再例如,2的9句口诀,就是我们原来经常说的双数,两个两个数;5的9句口诀,就是我们平时5个5个数(这些在一年级认识100以内各数时,学生已经非常熟练)。 9的乘法口诀,更是有意思,在其口诀得数的数字中间就有规律,每一句口诀的得数(9、18、27、36、45、54、63、72、81),数字拆开再相加,都等于9,而且前后照应(18和81,27和72,36和63,45和54)。更巧的是,9的口诀还可以用我们一个简单的"手指操"来表示。 如图:4x9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四组 语文园地四 趣味语文》精品课教案_6

《昆虫记》阅读方法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 2、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欣赏《昆虫记》精彩片段,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阅读能力,并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开展课外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了解法布尔在写作昆虫时运用的写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欣赏《昆虫记》精彩片段,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阅读能力,并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开展课外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本课中学习的制作《昆虫名片》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后自己整理、归纳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导入。 2、除了这些昆虫,你还认识哪些昆虫吗? 3、揭题:有这样一部书,里面介绍了许多昆虫,而且介绍了昆虫世界许多有趣的故事,这本书就是——(生齐答)《昆虫记》。板书:昆虫记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进而提起对阅读《昆虫记》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激发阅读兴趣。 1、认识作者。(出示作者简介) 一般情况下,一本书的封面和封底的折页都会介绍作者、作品、或者作者的其他作品,有时还介绍同一系列的书籍。其实,当我们要读一本书时,除了要了解作者,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时我们可以怎么做? 【设计意图:给学生介绍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的常规步骤、方法。】 三、看目录,了解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目录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就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 1、出示目录PPT。了解书中目录:昆虫纲、蛛形纲和鸟纲。

2、既然大家都对昆虫充满了兴趣,现在就跟着老师一起了解一下这本书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握书中目录,学会把书读薄的方法,从而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其他的课外阅读中。】 四、片段赏析,体会读书方法 (一)了解螳螂,图文结合读书法。 1、老师这里有一段对某种昆虫的描写,你能根据这段描写,猜出这是一种什么昆虫吗?出示片段: 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肤色,轻薄如纱的长翼。它的颈部柔软,头可以任意转动,看起来温柔可人。现在它半身直起,立在青草上,表情很庄严,宽阔的轻纱一样的薄翼,像面纱一样罩着。它前腿弯曲,伸在半空,好像修女在祈祷。 2、指读,生互相讨论,猜猜这是什么昆虫,并说说自己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3、教师出示螳螂的图片,揭示答案:螳螂。 请学生仔细看看图,再读读这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在读书时可以将书中内容与相关图片结合起来读,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种阅读方法就是“图文结合法”。(板书:图文结合) 4、说说你读了这段文字感觉怎样?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师小结:法布尔不仅观察细致,还把小昆虫当作人来写,让他们拥有人的喜怒哀乐、善恶美丑,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所以他的文章才更加引人入胜。(板书:运用修辞方法)5播放视频:螳螂捕食昆虫。生观后谈感受。教师总结螳螂的凶残。 【设计意图:通过文章中作者对螳螂外表的描写片段,让学生学习“图文结合”的阅读方法,并赏析该片段的描写,让学生学习法布尔善用修辞手法的写作方法。此外,为了激发学生认识螳螂的兴趣,我还利用了螳螂捕食的视频,让学生认识螳螂美丽温柔的外表下残忍的性格。】 (二)了解萤火虫,提出疑问读书法。 1、出示萤火虫图,学生交流对萤火虫认识。 2、师:你们知道萤火虫最喜欢吃什么吗?生各抒己见 3、师指导“提出疑问”法。我们在读书时,可以自己边读边在心里提出疑问,然后再从书中找出答案,这样可以让我们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板书:提出疑问) 4、萤火虫看上去又小又弱,但它却是最小的食肉动物,是猎手,而且捕猎时相当狠毒。我们一起来看看萤火虫是如何吃掉蜗牛的? 5、出示片段:我终于看到了。萤火虫稍微探了探捕猎对象。蜗牛通常全身藏于壳内,只有外套膜的软肉露出一点点在壳的外面。萤火虫见状,便立刻打开它那极其简单、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工具。这是两片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名称】如何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参与人员】一年级教师 【研究依据】 一、问题的提出。 可以说,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计算教学更可以说是贯穿于我们教学过程始终的!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 可是反观我们的现状,却不难发现下面一些问题。 1、学生对计算教学的兴趣不高; 学生们对于计算教学真的是喜爱不起来,经过调查发现,孩子们认为计算很简单,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大的时间去研究。因此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的现实情况就是,老师讲的时候煞费苦心、极其卖力,孩子们却根本不买账,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更不会装假,更有甚者都很高兴地玩到了桌子底下。 2、学生计算的准确率非常的低; 由于学生们普遍对于计算的不够重视,因此计算的准确率低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可是大多数孩子并不是不会做这些计算题,而往往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数、计算过程不够仔细、嫌麻烦不愿意进行验算等等造成的。 3、普遍没有养成良好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但是现在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加以关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4、计算教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问题的形成,固然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是我更认为和我们数学教师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大多数老师认为,在现如今的新课程理念下,计算教学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备受瞩目了,而且新的课程标准中似乎也对计算的要求相对降低了很多,以往的一些好的方法并没有坚持和传承下来,这些无疑都深深地影响到了现在的计算教学,也是造成现在孩子们普遍计算能力大幅下降的根源之一。

二、研究的价值。 从一年级小学生开始,就打好口算的基础,这必将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因为: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的计算教学大多数都是建立在20以内加减法以及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的,经过上个学年段的初步调研,我发现很多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主要原因恰在于此;另外,学生们进入中学阶段的学习中,计算能力的高低也会对相关学科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现如今的中高考体制下,对于计算的要求很高、计算量也相对较大。所以,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就打好计算的基础,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了。 三、预计的突破。 学年的数学教师能够在我们共同研究的过程中,认识到一年级小学生口算能力的重要性,把握这次学习与研究的机会,掌握相关知识理论,对于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方式方法等都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适当提高与加强。 【研究目标】 一、基础目标。 1、养成良好书写习惯,能够认真书写; 2、能够看清计算符号,准确进行计算; 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 二、终极目标。 1、利用计算教学,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掌握算理算法,使学生能够准确计算; 3、初步奠定基础,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研究步骤】 1、对数学教师进行摸底,了解教师现状; 2、小结出值得推广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 3、了解教师所需,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与研讨。 4、典型口算试题及学生出现错误的一般性分析; 5、优秀教师经验交流;

一年级数学《6和7的认识》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6和7的认识》评课稿听了郑**老师执教的《6和7的认识》,我收获良多,这节课有许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学习的。纵观整节课,郑老师的教学始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课改精神,准确把握教材、学生年龄和学习心理,把枯燥的数学教活了。这节课的亮点很多,下面我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 一、活动情境有效、有趣。郑老师在这节课中创设了以解决“兔子、蝴蝶”带来的问题为活动情境,并以这个情境贯穿了整节课,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写一写、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闯关,既有趣,又引人入胜,学生在这样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知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贯彻了新课标精神。 二、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节课在教学6和7基数含义时,老师利用主题图“师生打扫教室”来展开学习。通过让学生数一数的方式数出图中人、物品的数量,让数学更贴近学生。郑老师还注意挖掘主题图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认识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老师让学生用6和7说一句话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性,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从而紧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在动手操作、观察中感受数学。郑老师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借助直观操作、观察来进行教学。整节课中,有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

入观察,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等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抽象提升6和7的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探索性。 四、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重视对课堂纪律的调控。一年级的学生自主性差,注意力持久性差,为了克服这个缺点,郑老师创设了以动物闯关游戏来激发学生好胜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中能注意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以小组为单位,画智慧花,比赛哪一小组又得到智慧花,“小眼睛看黑板”、“谁收小棒收得又快又安静”、“特别棒的习惯”等评价语,及时制止了学生爱动、坐不住的缺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为顺利完成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外部条件。同时,老师还很注意一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书写习惯、数数顺序习惯等。老师的语言也富有儿童化、趣味性,把学生的手指比喻成小小魔术棒,富有趣味。 五、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观察主题图部分,能加强对数数的指导,先数什么,添上什么就是多少,这样引导学生学会了按方位顺序和类别进行数数,渗透了有序的数学思想。 六、及时评价,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一项任务,郑老师都是及时热情地予以肯定和鼓励,如“真是聪明的孩子”、“很会学习的孩子”等,孩子们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数主题图的方法,老师能引导学生逐步从无序到有序,重视学法的指导。我是这样想,能不能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来数数,先数前面5个学生,加上老师是6,再加上门口进来的一位学生,就是7;也可以先数前面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

语文园地四 宣州新田小学:高小平 习作内容; 如果问到同学们都会做些什么,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会画画、会游泳、会滑冰、会照相、会做饭、会干农活……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选一样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设计理念: 本着“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语文教学理念,本设计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思考:1.让学生快乐地写。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学本领的经历,让每个学生都产生想与伙伴交流感受的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心地说和写,大胆地与老师、同学交流。 2.让学生们有话可写。“有创意的表达”需要有内容,要启发学生从容易忽略的“小事”中发现“趣”、“奇”、“新”,感受童年生活的色彩斑斓和作文内容的丰富多样。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教你学一招”,和同学交流自己最拿手的本领,交流时做到自然、大方,表达流利,通过介绍、演示、学习,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2.习作练习:写自己学会的一样本领,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自主发现:能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在发现规律的同时积累词语。

4.日积月累:在填空练习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初步感受“的”“地”“得”的初步用法,并读读背背12个词语,在运用中感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进行词语积累。 5.拓展延伸:通过阅读图画,“看图说成语”,培养观察、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积累词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指导学生把自己学会某一种本领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积累的一些词语。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你学一招 1.激趣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学习《绝招》,都非常佩服小柱子,而且表示,如果自己在场,一定也会有令人吃惊的绝招,老师让你们回去准备准备,咱们这节课就来展示展示,好吗? 2.示范交际 抽一个准备充分的同学,进行演示,老师扮演记者,进行采访,其余学生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引导学生对示范交际进行评议。 3.自由交流 首先交代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教的人要说清楚自己准备教别人哪一招,应该怎

一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

一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 灵武四小课题组石润玲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通过多年的亲身教育实践认为:“幼稚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事、思想、态度、情绪等,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其将来人格、体格的重要因素”。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早期,能否给予系统的、良好的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低年级教育中固然要帮助孩子学习生活、学习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爱学习、会学习,爱动脑、会动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个性品质,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一种基本素质。而且,也只有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孩子在生活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如何结网,如何捕捞,他们才会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更多的鱼。 可是,目前的现状是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的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有些孩子家里过分宠爱,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忽视。有些孩子,他们虽然聪明,但往往习惯很差,课堂纪律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听讲效果欠佳。有些同学上课时精神不集中,讲话或摆弄东西,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有的一边写作业一边玩橡皮、铅笔,哪里说话哪搭茬儿;有的在家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吃喝,这些小动作已经成了他们的不良习惯,这自然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成绩。 良好的学习习惯较之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更重要,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本课题力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培养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

二年级课前三分钟演讲

建文小学实施“课前三分演讲”活动草案 指导思想: “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学好知识、培养能力。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在3月21日街道教办组织的教学视导中,周东群主任也建议性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她认为,课前三分演讲活动时间短、受益面却广。“课前三分钟”训练所用的时间不长,一般不会影响当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受到锻炼的是全班所有的学生。同时,三分钟演讲也满足了每位学生渴望向其他人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心理,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和平台,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竞争。 因此,教导处决定从第七周开始,在全校语文课堂上,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待形成一定规模,积累一定经验后,再慢慢推广到所有学科。 实施目的: 首先,它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把准备好的内容表达出来。要求明了、轻快、准确、令人信服。通过演讲,学生内在的表达能力在全体同学面前真实展现。“三分钟演讲”使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表达能力:在讲话中语言是否准确,吐字是否清楚,声音是否宏亮,节奏是否合适,声调是否恰当,表情是否自然,感情是否真实等。在讲话中,学生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讲评别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自己。因此,课前三分钟演讲,能把学生 的“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大胆说话能力,树立信心,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人每学期写作文八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总是不甚明显。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可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因为学生要想三分钟演讲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演讲前要组织好材料,经过立意,构思,成文,最后修改成稿。因而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写好,不能应付,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课前三分钟演讲”为进行思想教育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平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学生演讲内容摄取身边所见、所闻、所感,内容丰富多彩。诸如理想抱负、人生价值、社会生活现象、个人生活感受、班级活动、家庭关系、读书心得、学生之间关系等,这都对学生思想有教育意义,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第四,“课前三分钟演讲”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为了准备演讲,学生要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进行认真地思考。怎么把话讲好: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这些都要进行认识、分析、归纳、整理等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此外,“课前三分钟演讲”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 实施细则: 1、每堂语文课在讲授新课之前,由一名学生先进行约三分的演讲。可以先请那些表现大胆,平时就活跃积极的学生先讲;也可以按 学号进行。这样安排有利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同时也避免了乏味单调。 2、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开始时,站在座位上讲,后来到台上讲;从自由讲话逐渐发展为命题讲话,即兴演讲;先可以拿着稿子上台讲,最后发展到脱稿讲。先讲一两分钟,最后讲三分钟。内容可讲所闻所见所感;可以是自己写的小作文;也可以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优美句段;甚至可以是课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段。老师注意指导,避免出现那种任由学生低头念稿、敷衍了事的做法。至于演讲的形式等,则不作过多限制,以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3、多鼓励,少批评。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尊心强、渴望受到鼓励的心理特点,

《6、7的认识》评课稿

《6、7的认识》评课稿 有幸听到两位老师组织的《6、7的认识》这节课,《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而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的背景下,两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不同教学风格的数学课,虽然设计不同风格不同,但效果很好。两位都师都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的一年级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很好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经历了这次教研活动让想起了几点问题。 一、把数学课上的简单些,说的更确切点是给数学课瘦身。把复杂的课上的简单些,简单的课就要上的有厚度有深度,哪些环节可以瘦,哪些不可以瘦呢?引起我们深思。我个人认为给数学课瘦身,首先我们要认真解读本课教学目标,所处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认知

水平等,对于6、7的认识,数数,比较大小写等,学生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学前时也有过学习。所以在这些环节是不是可以做适当的瘦身。但6、7的基数的意义和序数的意义,虽然之前0-5的认识中有所接触,但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区分基数与序数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的教学要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基数与序数的区别。今天的两节课中并没有重点体现出来。 二、纵观这几节课,我个人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了,但生生互动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在减少。这是不是瘦身。 三、这两节课中有几个细节似乎值得思考。如:吴老师在教学数6个圆时,问学生:你是怎么数的,几个学生回答后。师引导读法,并总结:刚才老师是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数,强调这样才不会数丢。我们说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老师这样的数法固然是好的,但细想一下,除了这种数法之外还有其它数法吗?如从左往右再从下往上等是不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更何况如果以后出现不同的图形是不是用这种办法就行?这样似乎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马老师教学断尺找出0、1、2、3、4、5、6、7这一环节时,我不明白,断尺在这里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出示断尺?马老师在奖给学生6颗星后,简单渗透基数序数的知识后马上出示金鱼图解决同样的问题。奖给学生的6

得数是6和7的加法评课稿

得数是6和7的加法评课稿 得数是6和7的加法评课稿 最近有幸听了英老师的《得数是6、7的加法》一节课,下面我就谈谈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1、课堂语言富有激励性。 英老师的语言相当精彩、生动。每次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英老师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再好好想想;噢,是这样的;你现在明白了吗…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上课也就敢于发言了,课堂生机勃勃。 2、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英老师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意后让学生自己提问再让别的学生来解答;让同桌互说1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1+5表示什么意思;在齐读1+5=6和5+1=6后提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学生既参与进来,课堂纪律又得到了保证;还有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这样即使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想参与到学习中来了,上课教学面也广泛了。 3、课堂教学有层次感。 英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逐步掌握重点和难点。从例题入手,教会学生一般的得数是6和7加法,然后以

练习巩固得数是6和7的加法,最后以开放题,□+□=6和□+□=7结束,并且在教学前者时是让学生自己说,没有提出要求,在教学后者时要求学生按次序说出全部。 一堂课上,我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学生学得开心,老师同样也开心,一举两得。 但是在最后的练习部分,教师似乎说的有点含糊,没有清晰讲清。 随后又听了姜雪萍老师的一节课,又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课的开始进行了6和7的分成与合成的练习,能让旧知识成为新内容学习的基础。钱老师以植树劳动导入本课新授教学,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从而根据不同的图意列出相对应的加法算式,使学生认识到5+1=6、1+5=6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有q多少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试一试”通过由青椒红椒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的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看图片、独立思考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完成“想想做做”1,2两题,学生已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在前面的铺垫基础上,孩子们能够直接反映出加号前后交换位置,得数不变。接着钱老师设计了一些巩

一年级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年级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小课题研究立项申报表 课题名称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目标 1、构建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关注数学的本质,回归数学的本质,使动手操作充满逻辑的力量。 效。课题负责人乔锁香性别女年龄39 学历本科课题组成员温玲梅赵海华张晓旭王小花 课题研究的方法1、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2、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3、文献研究法: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分析。4、经验总结法:总结、分析课题研究的经验,形成课题研究论文集。课题研究的步骤一、准备阶段(2012.2——2.12.3)对平时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确立研究课题,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价值性进行论证;完成课题计划和申报表。 二、实施阶段(2012.4——2012.11) 学习新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理论,借鉴先进经验,保证课题实验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根据课题方案,切实进行课题主题实践活动: 1、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1)在教学的重点处进行操作。) (2)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操作。 2、操作活动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1)操作活动前,做好教具,学具的准备。 (2)操作活动前,应明确操作的目的和要求。 (3)必要时,要组织学生讨论出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3、让操作活动与思维紧密结合。 4、提升操作活动后的反思。根据实践情况和需要,对课题方案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完善;从本课题研究的角度观摩优秀课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经验交流活动,学习吸收先进的实践经验。 三、总结阶段(2012.12) 根据实际情况,撰写研究报告。在实践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整理有个性的个案、案例,撰写相关的论文,进行交流研究,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在全校推广。 学校意见签名:年月日教研室意见 负责人签名:(盖章)年月日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课前三分钟

二年级数学课前三分钟安排(一) 班级________ ___________

二年级数学课前三分钟安排(二) 班级________ ___________

87-20=35+4= 53-7= 56+8=56-40= 64+7= 48-5= 78-20= 90-20=46+50= 62-60= 40+38= 82-9=78-8= 30-28= 98-9=70+9=40-34= 47-30= 48+9= 二年级数学课前三分钟安排(三) 班级________ ___________ 87-20=35+4= 53-7= 56+8=56-40= 64+7= 48-5= 78-20= 90-20=46+50= 62-60= 40+38= 82-9=78-8= 30-28= 98-9=70+9=40-34= 47-30= 48+9=

67+24=35+17= 53+28= 46+18=56+ 34= 64+17= 48+15= 78+12= 19+12=46+25= 65+26= 44+38= 52+29=28+18= 35+38= 48+49=73+19=47+38= 47+13= 28+56= 35+63=86+5= 36+38= 46+28=36+24= 7+24=37+18= 23+29= 25+17=47+27=

8+35=52+19= 46+16= 42+15=28+36= 66+24=45+14= 63+29= 48+13=27+64= 二年级数学课前三分钟安排(四) 班级________ ___________ 64-7= 48+5= 78-20= 90-20=92-50= 32+60= 40+38= 82-9=78-8= 30+28= 300厘米=()米23米+( )米=30米 72厘米+28厘米=()厘米=()米 34厘米-6厘米+5厘米=()厘米

《得数是6、7的加法》评课

《得数是6、7的加法》评课 最近有幸听了李老师的《得数是6、7的加法》一节课,下面我就谈谈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1、课堂语言富有激励性。 李老师的语言相当精彩、生动。每次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李老师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再好好想想;噢,是这样的;你现在明白了吗?……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上课也就敢于发言了,课堂生机勃勃。 2、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李老师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意后让学生自己提问再让别的学生来解答;让同桌互说1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 思?1+5表示什么意思;在齐读1+5=6和5+1=6后提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学生既参与进来,课堂纪律又得到了保证;还有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这样即使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想参与到学习中来了,上课教学面也广泛了。 3、课堂教学有层次感。 李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逐步掌握重点和难点。从例题入手,教会学生一般的得数是6和7加法,然后以练习巩固得数是6和7的加法,最后以开放题,□+□=6和□+□=7结束,并且在教学前者时是让学生自己说,没有提出要求,在教学后者时要求学生按次序说出全部.

一堂课上,我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学生学得开心,老师同样也开心,一举两得。 但是在最后的练习部分,教师似乎说的有点含糊,没有清晰讲清。 随后又听了姜雪萍老师的一节课,又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课的开始进行了6和7的分成与合成的练习,能让旧知识成为新内容学习的基础。钱老师以植树劳动导入本课新授教学,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从而根据不同的图意列出相对应的加法算式,使学生认识到 5+1=6、1+5=6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有q多少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试一试”通过由青椒红椒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的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看图片、独立思考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完成“想想做做”1,2两题,学生已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在前面的铺垫基础上,孩子们能够直接反映出加号前后交换位置,得数不变。接着钱老师设计了一些巩固练习。看一道算式,学生说另一道算式的得数,学生对成组记忆掌握较好。我觉得姜老师的课生动有趣很受学生的喜爱。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文 语文园地四 语文园地四:我爱阅读》公开课教案_5

《我的爸爸叫焦尼》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是一本主题关于爸爸的图画书,没有埋怨也没有责备。亲情是敏感、理解、关爱与支持。婚姻虽然破裂,但挚爱亲情永远无法割断。只要拥有爱,只要沉着不退缩,就会有勇气、有力量、有安全感。说的最后,焦尼说:“马上会再见面的。”所以,火车一定还会回来,拉着狄姆最喜欢的爸爸。 (二)学生分析 在我们的班级里,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大都由爷爷奶奶照顾长大。甚至很多家庭因为婚姻问题,给子女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父母关爱的缺失,尤其是父爱的缺失,极度需要这样一本书来让孩子们感受亲情的无处不在和无法割裂。 因而我觉得在本学期开展的《我的爸爸叫焦尼》的绘本教学,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亲情课,很有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为本,教文育人。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倾听、观察和想象,根据图画猜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心理; 2.让学生学会珍惜亲情,热爱父母家人;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给爸爸的吻》和《爸爸的围巾》。 (五)教学思路

看封面谈话导入、深入探究、观察想象、阅读拓展四个环节设计教学环节,解读文本。 (六)教学手段: 1.谈话法、问答法。把握图画书中主人翁的说话语气和心情,便能够与作者对话,产生共鸣。 2.研讨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狄姆每到一处对所有人说的话,爸爸妈妈和狄姆围巾的颜色等图文赏析,畅谈心得体会。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我的爸爸叫焦尼》图文资料。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出示封面图片)大家都看到了什么? 生:焦尼和狄姆。 师:是的,这是狄姆,这是爸爸焦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的爸爸叫焦尼》。(板书课题) (二)深入探究 1.共读故事 图1:电车就要来了,爸爸坐的电车……秋天开始的时候,我和妈妈搬到了这座小城。从那以后,我一直都没有见到过爸爸。不过,今天我可以和爸爸在一起过一整天。“你听到了吗,狄姆?焦尼到来之前,你呆在这里不要动!”妈妈说完,把我留在站台上就走了。我的名字叫狄姆,爸爸叫焦尼。图2:火车终于来了,它“唉—”地发出一声好像叹气的声音,“哐当”一下停了下来。是不是从很远的地方跑来,累坏了呢?车门“吱—”的一声吐了口气,慢慢地打开了。啊,爸爸!不过,我按照妈妈说的,站在站台上一动也没动。

六年级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听了靳老师讲的这节解决问题的课,我感觉最大的亮点是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环环相扣的课堂,能让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首先,在课堂设计上,以练习为主,在练习中提升知识的运用。教学中,靳老师从刚开始的温故互查环节,就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6个步骤,然后让学生以这6个步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从出示的例题,以至于后面的练习题,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完成。每道题都分析了题目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成什么关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讨论,并尝试列示。解答完后提出还需要检验。通过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熟练运用解题步骤:整个教学环节都贯穿在这一环境中,这种联系实际的方式,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同时能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其次,靳老师紧紧围绕教研主题主题“重点导学、疑点导练”,教学目标明确,在导学时言简意赅。例如:每一道题目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成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去共同交流,然后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疑惑中解决问题,成就了高效的课堂。 最后,我觉得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较好。课上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很快掌握了本节课知识。在教学中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将课堂的主动权放手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建议:1、引导学生说出检验的方法。2、有些题可以适当的计算一下。

语文园地四:写话

语文园地四《有趣的一天》写话说课稿 安居街小学赵静 一.说教材分析 看图作文是借助图画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写话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有趣的一天》这篇看图写话,以四幅图片的形式讲述了小虫子、蚂蚁和蝴蝶一天有趣的经历。 教学目标: 1.看图写话,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画面中有趣的情景。能按一定的顺序将图画中的内容表达清楚。 2.写话中,学会用正确的写话格式书写。 教学重点: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画面中有趣的情景。 难点:看图写一段话,能按一定的顺序将图画中的内容表达清楚。 二.说教法与学法 儿童对童话故事有特别的偏爱,在作文起步阶段,指导学生看图编写童话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看图写话,是小学生作文起步阶段的训练,是培养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了解图画的内容,并把图意说清楚,然后有条理地把图意说出来,最后把说的过程写下来。教学时我先采取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从课堂开始以“蛋壳”的作用与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

富蛋壳的用处,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方法基础。接着,我出示小蝴蝶、蚂蚁、小虫子的三张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和小伙伴们打招呼。接着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感受情趣。从整体出发,先用一两句话来描述图画中的内容。再引导学生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四幅图意串联起来。再展开想象,说出情趣。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看图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但是完全看懂图意还需要引导。所以我只要引导学生们去看图,他们就能很快看明白图意。然后,用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们分小组讲述这个小故事,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并从中感受学作文的乐趣。最后,要求学生把故事完整、有序地写下来,并加入自己的联想,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蛋壳、小蝴蝶、蚂蚁、虫子并不陌生,从课堂开始以“蛋壳”的作用与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蛋壳的用处。通过引导在蝴蝶、虫子、蚂蚁前加上修饰词,将事物表达清楚、详细,这样通过想象的扩散、修饰词的添加,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看懂图意,感受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