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思想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先秦儒家思想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先秦儒家思想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先秦儒家思想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一、先秦儒家思想的诗学特点

东西方文化特点不同。古希腊学术向来存在着“诗与哲学之争”的问题。盖因在古希腊存在着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诗学,和以柏拉图代表的哲学两种不同学术流派的巨大差别。一表象、一抽象,一形下、一形上,一感性、一理性。希腊悲剧的产生对二者稍作调和。

中国古典精神则有不同。《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诗化的语言哲学的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哲学的语言诗化的思想。文哲不分,文史不分。“含万物以为一”(《庄子-齐物论》)是古典思想的核心精神之一。而先秦儒家更是此种精神的滥觞者。

论及儒家思想的诗学特点,必然要涉及一个重要问题:中国诗的本质特点是什么?中国诗的精神和灵魂在哪里?民国学者闻一多论及唐诗的一段可以给此问题作一简明回答“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记孟浩然的诗”。诗的本质实在于人格之追求与挺立。

1.先秦儒家思想在儒学思想流变中的地位与特点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李泽厚《中国思想史》中均反复申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大致可分三个发展时期。分别为:先秦、秦汉、宋明。汉王朝为便于统治将儒学纳入纬谶之学,说经道古之士林立,至汉末经典中的一句话竟被有演成数万言者。宋明为应对佛教的来袭当时学者提出思想世界的本体论——天理,而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天人合一的初衷。古语云:汉人穷经而经亡,宋人明理而理废。非复完全的偏激之词。相比三段而言,先秦儒家思想以其所含之源发的生机给人以洋洋感。而正是这种洋洋的感性认识使得其与以感发为特点的文学形式——诗歌有相昭彰处。文章后面的部分会详细论述。

先秦儒家思想一个重要命题是重视自我生命的从容状态,《论语》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所谓“求放心”,均是突出自我本真精神价值的实现。并且从珍视人的生命出发(《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均强调生命个体精神价值的实现。“孔颜乐处”亦或“曾点气象”,都表现出一份自得的从容。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又曰“: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论语中夫子强调的最高境界“仁”,其远近与真假,完全由自己实现。这充分肯定了人精神的自由和道德自律的尊严。《论语》:“从心所欲不逾距”,就是一种与自然融合的自由境界,是自然的美好在人领域的实现,也是人精神的尊贵在自然的实现。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四德,并非向外习得,它们本来就存在于人们心中。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强恕而行,求仁莫近。”(《孟子·离娄上》)宇宙与人生的根本“道体”除却外王的一面而外,自我精神的磨砺与找寻,所以用“自得”“求放心”来表述这种的精神价值实现后的心态感受。自然宇宙之道与人类精神之道只是一道。“尽心知性。知性则知天”。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回复本心,天人合一,从而达到“上下与天地合流万物皆备于我”的至圣境界。

《论语》中孔子自述对生命的认知体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儒家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一个写照;“不逾矩”即不违礼犯规不违法乱纪,“从心所欲”即率性而为,随意而行,不刻意不做作——这就是先秦儒家所追求的终极价值。是一种精神从容感也即一种生命的审美体验。这种对精神生命的审美化,又凸显在孔子“乐以忘忧”的情态中。“修齐治平”的理想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并非轻易可以实现。怎样处理理想与现实之落差,使人从伟大的失落中解脱出来,以安度平凡而气概慷慨的生命?夫子身体力行的示范为:“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即前面强调的赠点气象与孔颜乐处。

2.先秦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审美意象

《论语》中对此提到“乐”,诸如“孔颜乐处”、“乐以忘忧”等。“乐”按古代的训诂示意,可通“礼乐”的乐。文化发展初期的诗乐舞不分,不可单单理解为一种简单或蒙昧的状态。它更多蕴含着一种生命感受的完满性。一种且舞且歌的真实“存在”。

后儒荀子对此作了理论性的解释:“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故乐者,所以道乐也。”(《荀子-乐论》)“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儒效》)只看《乐论》所言之乐,便觉的靠近道,太生硬了。但在《儒效》中说明道为“人之道”,笔锋一转将这种高贵的品格追求的自由性还给了人。《论语》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最高的目标,而“艺”才是人生的归宿。“诗书礼易乐春秋”诗为六艺之首一点大可注意,儒家为什么把诗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开端?“不学诗无以言”“子曰诗云”等等,诗为什么可以承载儒家那么庞大的精神文化形态?先秦儒家把审美追求作为生命个体的终极追求(李泽厚《美的历程》)个体与世界(社会)、人心(善)与自然(真、美)相互融入彼此支撑。先秦儒家把人生作为出发点与归宿处,肯定人的自由和尊严,关注人的命运与前途。而中国古典诗歌自风骚所形成的传统也是以审美追求——人格的升华、自然的融入为制高点。

宋代大儒兼诗人罗大经对儒家的这种追求有着细微的体认:“学道,须是教心下快活。古曰无闷,不愠,曰乐则生矣,曰乐莫大焉。”“夫子有曲肱饮水之乐,颜子有陋巷箪瓢之乐,曾点有洛沂泳归之乐-------世间一切声色嗜好、一切荣辱得丧看得破,快活意思方自此生。”(《鹤林玉露丙编》)这种儒家哲人所推崇人生境界和自信而发的审美追求对中国诗学审美具有深远的影响。魏晋的陶渊明即一身体力行者。容后文详述。

以上所述多为儒家思想在审美共感上和诗的相通处。而诗不仅在精神本质上与儒家思想有相同处,就是其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也与此照应。

而在先秦就被儒家推崇为经典的《诗三百》(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则因内容与形式的交融张力给后世诗歌一种典范。(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中国两千年诗歌皆以“比兴”而得起性。齐鲁韩毛四家说诗,尤以毛诗对后世影响最大。而毛通篇都以比兴解诗。毛诗所论说的兴体,在国风中出现最多。兴是无意识的一种生命感发。蒹葭苍苍、杨柳依依、皆是目之所及随口而发。故以平民的风为主。而歌颂功德的雅颂“用心”而写则相对很少。这在后世诗歌中影响巨大。例子俯首皆是。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不同的是属于民间的东西被知识分子化了。但“由民间到士大夫,由源生到经典历来是中国文学的老路”(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同样《易经》中

“一阴一阳之谓道”,“乾为阳、坤为阴,乾坤和而天地生。”的阴阳对举思想也成为后是诗歌的原则之一。在律诗出现之前的韵文中就已经很有这种表现。无论“兴”还是“阴阳对举”其共同点就是和谐统一,温文尔雅。道家老子:高下相形,声音相生。的观念与《易经》也多有暗合处。

3.先秦儒、道思想的审美共同点

和儒家“乐得其道”相似,道家“齐万物以为一”,主张人应回归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自由、和谐、统一。孔子曾经强调指出:“仁者乐山,知(智)者乐水。”《论语》载有一段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谈论各人的人生理想的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雩,咏而归。”这是一种与自然相融合从而得到精神富足的自由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的心灵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相形道家《庄子》有逍遥自得“曳尾涂中”的比喻。中国美学是儒道互补(李泽厚《美的历程》)。儒家人生中所追求的这种“孔颜乐处”、“曾点气象”,其中所表达的人与自然的眷恋与顾念,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等审美观念和道家向往与憧憬自然的观点相一致。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后世诗人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儒道兼济。但他们毕竟都生活在这个尘世中且怀有热肠热血。所以在闲云野鹤的情志之外,他们又都不约而同的在作品中偏向了儒家。

二、先秦儒家思想在后世诗歌中的呈现

下文所论之后世诗人,只举了魏晋期的陶渊明、唐之杜甫、宋之苏黄。概因唐代讲气象、境界,两宋尚意理、功力,均承接先贤而有所创获开辟拓展一新天下耳目。相形之下,明代前后七子“一味拟古似优孟衣冠”(叶维廉《中国诗学》),公安竟陵在个体意识的觉醒角度看似乎更有价值,而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的承载则显得单薄无力。明末清初三大儒(王夫之顾炎武黄梨洲)确有学养与气概在诗歌方面却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我们也并不能指望有清一代出生么大诗人,但只“清风不识字”一句就能引来灭门大祸。戴震、章学诚等天赋巨匠都调转方向训经考古去了。

1.陶渊明:以审美为常态的躬耕者

诗骚以后,是汉乐府诗,然其因作者不明,故无法进行典型的背景研究。

除此,李陵诗和古诗十九首便流光自照。其作者虽也不可确定,但诗歌内容的思考深度或是炽烈情感则是当时的知识阶层则无疑。魏晋玄言诗“淡乎寡味”那个时代中以极大的人格魅力和诗歌美学崛起于畎亩者为陶渊明。读其文虽千载而下,而气力仍跃然纸上。正梁任公所谓:虎虎有生气。

儒家精神所推崇的“孔颜乐处”的自由人生境界,与道家“道法自然”

的审美追求对陶渊明的性格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陶渊明亲自躬耕、(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看破人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的认真生活态度和所达到的与自然混一的人生审美共感就是这一美学精神的生动写照。“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孔子蔬食饮水的淡然在陶渊明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即便不能及

此页并不哭天抢地,仍以旷达的态度来对待。“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如此的窘迫不免令人哀伤,而更深层次的底蕴却是自食其力果敢坚毅的自由精神。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劝农》)民生在勤并不是古板的说教,后来的白居易在此点上比之陶渊明则有甚大差距。他非但自己劳动而且自得其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之三)行间字里,逸性悠然。时隔千载,风骨竟历历在目。道不远人,斯之谓也。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除了躬耕以外,渊明还爱饮酒。非是贪杯乃是“藉酒为寄”(钟荣《诗品》)如果说躬耕诗象征了渊明身体上的践行,那么饮酒诗则象征了渊明精神的自由。

“忽与一觞酒,杯尽壶自倾”、“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其悠然之态,悦志悦神,心灵和自然相为合一。渊明是道家一支的五斗米教乘员,所以如果说这种境界源自道家也不为过。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而另一首《饮酒》诗中明显有这样的句子“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也可为精通儒家的一个佐证。如同后世唐代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种困境中的转念说他是禅宗当然不为过。而更直接的则是一种有感而发的“兴体”。与“乐山乐水”的儒家也相当接近。

宋东坡读渊明诗有感:“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来采菊无意见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意远。此未可与文字间精确求之。”宋人是真懂渊明。盖可能是宋人对儒家经典《中庸》之重视。“《中庸》与陶诗的共同处是心性之学。《中庸》言诚、渊明言真。前者由宇宙而论心体,后者由心体而论宇宙。”(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弘道》)。为此我们拈出宋硕儒朱熹对这种精神的一种表现“增点气象”的理解:

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稍欠缺。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故夫子叹息深许之。(《朱子语类》)

渊明既是见得天理流行后的胸次悠然者。而后世君子作诗时则深许之。

2.杜甫:乾坤下挺立的儒生

评论杜甫诗很难,苦水先生言:“如果给杜甫的诗做选本最容易,也最难。因其好诗太多”。(《驼庵诗话》)所以由于学生才力与学力的不足,论杜诗只得单首而论,以一种欣赏的眼光以议论。试看广为流传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 年秋,杜甫颠沛流离于夔州时。当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四年,但大小割据势力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在这年的重阳登高节,诗人感慨万千、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说“格奇而变”。夔州位于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口,《水经注》载“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峡口以风大浪急而著名。登临送目、天高云惨、冷暖自知。此两句从大处写,是典型的赋的写法,疾风与险滩寄托融入了诗人的愁情。但这种无怨无助的感觉却又不是消沉的。历多少凄凉外物,心头尤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人有赞为“古今独步”者。仇兆鳌曾说:“落木则非萧萧下不足以肖其声,长江则非滚滚来不足以状其势”。仇氏虽是从心底说话,但这样的后知后觉的句式等于没说。杜诗的超拔处在于不废当代主讲的意境气象后又增加了功力。儒家讲“境界与功夫”老杜占全。所以读老杜诗不用看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就感觉有儒家担当的震撼力,因为功力在那。《礼记》有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苟能如此,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老杜的每一句便是“百之千之”的作品。是除却口号和外表的骨子里的儒家。杜甫自作诗“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惟吾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谁能在功名与浮华的梦想之外仍然保有梦想,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清狂客”。老杜有“诗律细”所以老杜是清狂。与李义山“未妨惆怅是清狂”的清狂大有不同。

对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罗大经道:“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鹤林玉露》)罗氏的分析就比上段提到的仇氏深入了很多。“万里”是空间、“百年”是时间,一句而保罗宇宙。他虽写文艺评论却像个雕塑家,一点一点地突出细节,把杜甫的力道与功夫展示了出来。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忽而得之。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对于“忽而得之”南宋韩元吉解释的更为详细:“杜子美《游龙门寺》诗: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子美平生学道,岂至此而后悟哉。------曾子曰“日三省吾身”人能内省其身,则所以存其心,盖当如何!”。功力与悟入为内省其身而得。

此诗一字不言愁却仇深似海。细思量则“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达。”(傅庚生.《杜甫诗论》上海古籍)

3.苏黄:旷达与坚挺的张力

王国维曾说:天水一朝文物特盛,观乎上下,唐与元宋皆所不及。此语虽是对宋代金石学所专论,但放在宋代的大人文背景下也仍然成立。诗学文学哲学皆由此成就与气象。盖从文学自身而论有唐一代特重外物之变化与自身感受之间的关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此语绝不只是渭城的雨和柳,这些细腻的感觉皆是因阳关的道别而起。“兴像玲珑”之体至唐末业已名家辈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代有识者感到难以超越遂“遁作他体”。(王国维《人家词话》)从大的文化背景而言,唐代佛教普及很广。诸如山水诗人王维即出生在佛学世家。而韩愈虽力谏迎佛骨,但暮年后也倾向于认同。宋初便有士人站出来表达对佛教思想的不满,认为有误国败家之嫌疑。因此极力复古儒学。于是产生了

以明理为主的新儒学。宋诗也在这种大背景下导向了“复古”与说理的风格。其中最能开人俊朗的当推苏东坡。他在改革家王安石当政的时候提倡保守,在稳定派司马光当政的时候提倡改革。他没有派,是个彻头彻尾的独立者。在此种政治立场上说他是道家似乎不妥,因为道家对治国从来没有观点,只有“知白守黑”、“治大国若煮小鲜”之类的方法。东坡的做法似乎更倾向于儒家。孟子言:“天下有道与民同之,天下无道,独行其道”良有以也。

宋儒推崇孔颜之乐,希望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又有个人的身心自在,在具有深切忧患意识的同时又不能放弃闲适的心态,在坚守道义情怀的同时又具有洒落胸襟。但是处于这个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苏轼又有自己独特的方面,即:崇尚自然,反对蝇营狗苟;心有所主,无所依傍;从容闲适、自由自得。任何情况下他都不肯违心行事,其一言一行无不发自内心。这种以“自然”为最高旨趣的人生理想与陶渊明的回归自然有某种相同之处--都是对功名利禄、荣辱进退的超越,是对世俗通行的价值标准的否弃。区别是陶渊明是以牺牲社会价值追求为代价来换取个体精神价值的实现,要么做官,要么退隐,而苏轼却能使二者并行不悖并相得益彰。在社会价值层面上,他是个好官吏,虽然仕途坎坷,但仍然竭尽所能的为百姓服务。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从儒家的高度责任感出发,对人民的疾苦表现出深切的关怀和歉疚。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

受儒家“为学由己”精神的熏陶,苏轼特别重视人独立性与主体性,认为立身行事时注意力应不在任何外在事物而是集中于自己的内心。仁”的哲学是人的自身的自我意识的表现。苏轼从人本思想出发,接受孔子所说的“仁者人也”这一精神,提倡“各视其所当视,各听其所当听。”把自重与尊重别人当作一种内在的欲求。“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自觉,“仁”的观念也是苏轼儒学思想的核心。他不阿新党,也不附旧炎。,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杭州快哉亭》)。这份豁达让苏轼与自己身外的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他开始自省;这份自省又使他和真实的人生贴得更近。他在被贬黄州后寄给其弟子由的诗中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接来生未了因。”这种牵挂血缘,又为理想矢志不渝的人格挺立正是儒家精神的生动写照。

传闻欧阳修作文最怕东坡而东坡最怕黄鲁直。(《驼庵诗话》)因在前辈看来此等后辈才力学力都很大。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氏诗歌以其鲜明特性实可作为宋代诗歌风格的代表者。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尝游苏轼之门,东坡称其诗文“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宋史·黄庭坚传》)黄庭坚的诗论大抵为指授后学而作,故重在诗法,后人从表象出发时有非议。“以俗为雅,以故为新”,黄庭坚称之为他论诗的纲领。他在《再次韵杨明叔》中说:“庭坚老懒衰隋,多年不作诗,已忘其体律。因明叔有意于斯文,试举一纲以张万目。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用兵;棘端可以破镞,如甘蝇飞卫之射。此诗人之奇也。”

“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谈的是诗歌语言的问题,而又兼有复古的文化背景。

“俗”与“雅”是一对范畴。诗歌创作特别是文人创作往往追求“雅”而极力排斥“俗”。黄庭坚正是看到了诗坛上的流弊,试图以“俗”而矫之。例如《快阁诗》:“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句句都是时人语,给人以清新俊逸活泼俏皮之感。黄庭坚又提出了如何用活书面语言的问题,这就是“以故为新”。诗坛上往往为某种风气所引导,互相仿效,因袭成风。为此,黄庭坚提出要根于经术,本于学问。

他在《题意可诗后》说:“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所以,诗

歌语言是诗歌中高于一切的形式因素。清人赵翼评山谷:“山谷则专以拗峭避俗, 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弋之趣”。(《瓯北诗话》卷十一)说其不肯做寻常语是恰当的,而从容游弋似是山谷有意避开。晁补之评曰:“鲁直于怡心养气,能为人所不为,故用于读书,为文学,致思高远,亦似其为人。”(宋晁补之《书鲁直题高求父杨清亭诗后》,转引自黄志亭《黄庭坚文学札记》)把黄庭坚的为人与文学联系起来,可知怎样的为人决定着怎样的为诗为文。

从做人看,告诫子弟时说:士生于世,可以万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书嵇叔夜诗与侄木夏》)有诗为证:“胸次九流清似镜,人间万事醉如泥。”(《戏效禅月作远公咏》)从作诗看,也在于不俗。黄庭坚评苏轼在黄州时所作是“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跋东坡乐府卜算子》)黄庭坚论诗与儒家诗教是一脉相承的。曾云:

士有抱青云之志而缄默林泉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也,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己不见其人”。(《胡宗元诗集序》)

这种穷而不坠志老而宁移首的精神颇似东汉士林,实是儒家一脉所传。有诗为证:投黄万死鬓毛斑,出生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雨中登岳阳楼》)这是世事洞明而又风神洒落的笑,是山谷自己的笑,也是有宋一代风气的笑。

谈到这里,当解释一下黄氏的“复古”与“避俗”。复古在黄庭坚以前就存在了很长时间。在他之后,也不断出现。秦亡汉初,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有复古,魏晋时王弼的玄学有复古,唐宋八家有复古,明朝诗人有复古,清代汉学有复古。各种的复古具体原因虽有不同,但有一个核心不变,次核心便是避俗。人类智慧的方法大致相同,西方的文艺复兴,其实是复得古希腊罗马的古,避的是中世纪僵化宗教信条的俗。回过头来说黄庭坚,所谓“无一字无来处”便不俗了。而其大家都认为古的《诗三百》中最值得称道的“风”便是当时彻头彻尾的俗。但这个“俗”可亲近。因为他是源生的,真善美的。不同于后代的俗。俗的人为积习多,便于真善的自然气息远。孟子讲“天下有道,于民由之;天下无道,独行其道。”黄氏针对当时风气提出复古,当有孟子转戾天下的心在其中。

三、结语

思维发散一点,观察客观一点,不可否认陶、杜、苏、黄四人都绝不是一家思想精神所能概括。以他们深厚的学养当读得天下书。但他们的诗歌单单只从儒家一个角度考虑进去便确确实实就能够散发出高贵与自由。试摘录清代陈澧一段评价山谷的话,作为一种试探性的解答:“世或以山谷通内典,交缁衣为嫌者,亦学究之愚谈也。儒释二教溯其源总不外一诚。说玄说空无非不睹不闻时心境。

道者曰耳目盗心,佛者曰六根六贼,与孔子克己之训互相发明。公事内典,实以扶掖圣教,明心见性,通儒之学也。(《辨疑》)盖三教合流,而我中华得称中华者,皆因儒学之挺立。

先秦两汉诗歌

第一章先秦两汉诗歌 一、复习提要 本部分主要包括《诗经》、《楚辞》与“东汉乐府民歌”、“文人五言诗”四大部分,其中的精读,重点篇目甚多,自学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背诵部分重点篇目,能填写名言、名句。 2、在阅读诗歌时,做到会翻译、解释其中的句子与字词。 3、掌握每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其中《氓》、《君子于役》、《蒹葭》、《七月》、《离骚》、《哀郢》、《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迢迢牵牛星》等是重点篇目。 4、了解《诗经》的分类、成书经过,掌握屈原的生平思想与《楚辞》的重要注本;了解“乐府”、“古诗十九首”的概念等。 二、填空题 1、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从民间到、从集体歌唱到创作的过程。 2、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猎歌是存在于《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

3、《》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诗歌从口头到书面形式的完成。 4、《诗经》所使用最多的艺术表现手法是、、。 5、《诗经》共首,全书按照的不同。分为、、。 6、《诗经》的收集、来源一般有说和献诗说两种。 7、《诗经》流传到汉代,出现了齐、、 、“四家诗”,今天流传的属于诗。 8、“,秋以为期”一语出自于《》一诗之中。 9、“所谓伊人,”一语出自于《》一诗中。 10、“万寿无疆”一语最早出自于《诗经·》一诗中。 11、《楚辞》骚体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12、现存在的最早楚辞注本是东汉人王逸的《》。

13、《楚辞》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与。 14、屈原的代表作品是《》。 15、先秦时代,《》与《》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双峰并立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座座标。 16、“鸟飞反故乡兮,”一语出自于《》一诗之中。 17、“路曼曼其修远兮,”是所作《》中的名句。 18、屈原名,字原,战国时期国人,一生经历了被疏与放逐的打击,其政治主张是和修明法度;外交上主张和统一六国。 19、屈原的《》是根据民间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再创作而成的。 20、屈原主要作品除《离骚》、《九歌》之外,还有《》、《》与《招魂》。 21、现存的保存中国乐府诗歌最完备的古代著作是宋代人 编写的一部《》一书。 22、《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出自于陈朝人徐陵所编的

先秦儒家思想

先秦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引导我国文化前进方向,是我国道德教化的优秀范本,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封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过程中,曾一度强调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铸就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时刻警醒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先秦时期作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其道德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当代德育思想提供了摹本。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居十家之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狭义上讲,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确立其基本思想格局,经由孟子、荀子改造发展而渐为成熟的思想体系;从广义上讲,儒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纵观中国历史,从西汉至清朝,无论是国家的正统理论,还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占据着首要位置,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可见其影响之大,生命力之强,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等思想。先秦儒家围绕“仁”的思想,以不同视角和层面,对“仁”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形成了以“仁”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丰富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先秦儒家的道德楷模是圣人,现实社会的道德模范是仁人,“仁”的根本出发点是指人必须有真性情,并且要通过道德范畴来展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礼”的实施是“仁”的要求;其次,“忠”、“恕”是“仁”的体现;最后,“恭、宽、信、敏、惠”是“仁”的内在要求。孔子于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先秦儒学,后经由孟子、荀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先秦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其以伦理思想为内核,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高扬人本主义精神,是显赫一时的学说,经久不衰,至今都有深刻影响。孔子以“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仁”为核心,不断完善其思想体系;孟子继承并从内在心性方面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建立了以“民贵君轻”、“行王道”“制民恒产”为基本内容的“仁政”说,推动儒家文化继续向前发展;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言性恶,主张理天下以礼为本,礼法结合,形成了“隆礼尚法”的政治学说,他综合百家,改造儒学,丰富儒学。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三个主义: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

儒家思想地价值和对后世地影响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 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

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 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 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的“礼治”主义折叠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

从李白诗歌辨析其儒学思想

从李白诗歌辨析其儒学思想 一、初唐儒学思想发展状况 儒学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儒学,就是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初唐时期,儒学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发展,唐朝是一个盛产诗歌的时代,唐诗三百首的名号人尽皆知,唐朝是我国圭寸建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鼎盛的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尤其是初唐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统治者们吸取了前朝灭亡的经验教学,把国家治理得很稳定,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繁荣程度都是空前的。在政治上,唐朝的统治者们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在经济上,鼓励自由生产,开展多重买卖;在文化上,鼓励百家争鸣,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不断诞生新的文化;在外交上,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局面,迎来了大一统时期,并且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鼓励民族融合。正是得益于统治者们这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唐朝的文化璀璨无比,儒学思想广泛传播,唐朝人的胸襟也是格外宽广,诗人自信昂扬。 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极为森严,统治者们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此,统治者们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任何思想学说的兴起也都与统治阶级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是统治者的爱好都能够影响社会思想的导向。早在汉朝时期,汉武帝就曾经大力倡导儒学,从而确定了儒学的超然地位,社会上的知识分子都在大力钻研儒学,一时间,社会上刮起了一阵儒学之风,唐朝也是如此,由于统

治者们偏爱儒学,儒学得以恢复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二、李白的儒学思想表现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历史长河中,李白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一泻千里,气势如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气磅礴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语言风 格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并且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然而,李白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一名伟大的诗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 歌风格的独树一帜,更是因为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出的一种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思想。王运熙曾经说过,一个诗人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更是因为他的作品能够描写真实的历史和深刻的思想,如果没有这种深度,那么这种艺术就是虚伪的,不具备真正的价值。的确,李白就是这样以为充满艺术性的诗人,他的诗歌之中充满了深刻的思想,给后世以启迪。 (一)积极入世的政治渴望。李白有着积极入世的渴望,李白曾经见过玉真公主,并为其写下《玉真仙人词》,从而寄希望于玉真公主,希望她能够为李白进行引荐,谋求官职,然而这次谒见并没有结果,无奈之下,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继续他的漫游之路。或许是上天对李白的眷顾,在天宝元年,玉真公主与吴均共同向统治者举荐李白,从而让李白被供奉为翰林,这次的经历 对李白来说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他引以为豪的事情。然而,在这三年的翰林生涯中,李白并没有搞出什么大的动静,由于没有功成名就,他就被赐金放还了,这是李白人生的一处十分重要的转折点,也是

先秦时期儒家与法家刑法思想之比较

先秦时期儒家与法家刑法思想之比较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主张实行“德政”,推行“仁政”,提倡“礼治”。法家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主张“依法治国”,提倡“法治”。 一、先秦时期刑法思想的渊源 ㈠礼与刑的起源 中国刑的起源是中国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在生产力提高,私有财产出现,社会逐渐划分阶级以至形成国家的全过程中,氏族血缘纽带的顽强存在和加固;对上天崇拜的礼逐渐具有阶级性,频繁的战争促进了刑的形成和发展;氏族首领的权威则随着这些进程的加剧而日益强化。 ㈡礼与刑的关系 “以礼为治,以刑为用,出礼入刑。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礼进入阶级社会后其内容与性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风俗习惯与国家制度融为一体。礼在进入阶级社会前主要指部落成员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生活规范与起源于战争的刑罚有不同的制约对象。礼用于部落内部,以教化为主。刑用于部落见间的讨伐及对战败部落的惩罚。夏商周时期的法律制度实际上是礼与刑的结合,礼既是刑罚维护的对象,又是刑罚实施的准则,出礼而入刑便是这种制度的概括。礼与刑二者是相互依存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礼中有刑,礼刑一体。礼是刑的指导原则刑受礼的制约,罪行的大小以及刑罚的轻重都要依礼的精神原则和具体礼仪规范确定。 二、儒家与法家刑法思想的形成 ㈠儒家的刑法思想 ㈡法家的刑法思想儒法两家在治国思想上存在对立与斗争,而在治国行动上坚持各自主张的前提下又有些交流与融合,各取对方之长以补己方之短。在政治思想上趋向儒法合流,既有仁义道德的公开宣传又有专断刑杀的实际专制。德主刑辅制度的确立,正反映了儒法两家刑法思想的特点和趋势,同时也实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统治的客观需要,表现在⑴借助儒家的刑法思想把他们的封建专制统治宣传成仁政教以麻痹人民。⑵借助法家的刑法思想把他们的封建专职统治落实到严刑酷罚的有力保证当中。招牌打的是冠冕堂皇的德治仁政,骨子里实行的都是寡恩鲜义的刑杀为戒。②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封建统治才得以连续存在两千多年。因为儒家和法家的刑法思想,特别是法家的刑法思想仍有其社会价值和生命力,我们应对他们进行研究,通过系统的研究和科学分析,去其糟粕,吸收精华,这对我们今天同严重的刑事犯罪作斗争是非常必要和有用的。 三、两家刑法思想的分析对比 儒家提倡"礼治"、"德治"或所谓"人治",法家则崇尚"以法治国"。很明显,法家比儒家更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 从汉代到近代以前,由于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先秦法家长期受到贬斥和批判。汉人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谈到法家的缺点:"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到了宋代,苏轼说:"韩非著书,言治天下无若刑名之贤,及秦用之,终于胜广之乱,教化不足而法有余。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然秦韩之治行于一时,而其害见于久远,使韩非不幸获用于世,其害将有不可胜言者矣。"清代卢文弨则认为:"商韩之术,用之使秦强,不知正乃所以速其亡也。今当圣道大明之日,其说之谬,夫人而知之,固不待于禁绝。若非之辞辨锋锐,澜翻不穷,人以其故尤爱之。" 但是,近现代以来,为法家伸冤平反之声,此起比落,不绝于耳。这种现象的时代背景是: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中国急需找出变法自强之路。儒家传统在"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中受到怀疑和否定,而西方国家成功的法治和宪政,则提醒国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是我们"古已有之"的相类物,于是我们发现曾有过法家"以法治国"的思

浅析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概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题目浅析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姓名赵乾坤教育层次专科 学号 1213001464361 省级电大河北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分校沧州电大指导教师杨辉教学点任丘分校 论文完成日期二O一四年五月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

浅析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贺知章称赞他的诗“惊天地,泣鬼神”,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杜甫赞美李白的诗作“白也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李白的诗歌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成就,影响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下面本人试着从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来论述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让你看到了儿时天真烂漫的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让你看到了寄情山水的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你看到了注重友情的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你看到了思念故土的李白……对于李白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作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李白为后世留下了近千首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表现了自己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雄心和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反映了他对统治阶级的失望与不满。李白胸怀远大,志向不凡,关心国事,关心民众。他渴望建功立业,从年轻时起就立志要报效国家。国家的强大,极大地鼓舞了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壮志;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热忱。他一生不忘实现自己的理想,始终对自己的才干和前途抱有信心,多次寻求政治出路,即使在受挫之后,仍然准备“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在《行路难》(其一)中,他将受到排挤后仍执著于理想的心情刻画得十分生动: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

先秦诗歌鉴赏

先秦诗歌鉴赏 周南关雎 作品解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写作手法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

先秦儒家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思想研究 摘要:先秦儒家思想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国家治理理念崇尚“德治,仁政,礼制,重教化”,对先秦时期影响巨大,不仅如此对当今中国社会和国家政治影响深远。为我们所熟知的内圣外王思想,礼乐制度,教化哲学,无一不体现其思想内含,当然孔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强调修身为先时,最后还是寄希望于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由此,不难看出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国家政治明治,仁政,礼制,德治,教化是我在本文中着重研究的儒家思想。 关键词:儒家,思想,仁政,礼制,德治,教化 一、关于儒家内圣外王——治道思想研究 儒家社会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德化的治道”,是德治型的人治。王道是儒家治道的理想,孔子将周公王道的宗旨归结为两条1、“以德配天,保民而王”,这是统治者和管理者自律的原则。周公总结历史得出结论:夏殷兴亡的根本在于统治者的“德”,夏禹殷汤有德而治兴,夏桀商纣无德而乱亡,他认为天子是天命所归,天命以民心为转移,所以德首先在于“保民”,即爱民利民恤民,为百姓兴利除害;其次是用贤,即将治权于政权分离,治权委托贤能之人,打破亲亲、尊尊的用人局限。2、“明德慎刑”这是管理被管理者的原则。明德即明道德,提高被管理者的道德素质,主要措施有道德示范、礼乐教化和尚贤任能,慎刑即刑罚的实施以宽仁为主。 孔孟都把人的能动性局限于道德方面,孔子讲“为仁由己”、“富贵在天”。孟子认为善德是“求在我者”,富贵寿夭等是“求在天者”这种偏重道德因素的倾向构成儒家人治的基本特色道德心里素质是制约主体能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以人为中心的人道精神得以实现的前提。但是孔孟忽视了智能因素和客观规律,使得他们的人治模式无法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 荀子对孔孟治道进行修正和完善,第一在坚持德主刑辅原则的前提下,强调了礼法的相关性。荀子的治道以“礼治”为宗旨,但他所讲的礼与孔子不同,他所讲的礼虽在礼仪规范上脱胎于周礼,但实际上维护的与西周不同的社会秩序,另外荀子认为礼与法不仅不相互对立,反而相互依存,“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然而荀子的立场仍以人为中心,坚持道德教化为主,刑罚为辅,先教后刑。第二突出构成主体能动性的智能因素,他认为认识事务的不同属性和规律,从而“知天命而用之”,而且他将智视为道德心里素质形成的基础。第三、荀子吸取了法家崇信的管理原则,信是制度规范客观性确定性的表现。 对霸道的修正和完善是《管子》的贡献,《管子》的治道原则是先富后教,教而后法。其中有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财政方面实行无税政策。此外,法是不可缺少的管理依据,立法权虽属于君主,但是必须遵循两项客观依据一是道和原则,而是民意。 二、儒家德治仁政思想的认识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1、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主要内容: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 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三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着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艺术特点: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 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春望》诗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用“花溅泪”、“鸟惊心”描述自己的亡国之恨。无知的花、鸟尚且如此,诗人的痛苦不言而喻。诗人有关心

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古希腊人文主义与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古希腊人文主义与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一、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 1.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例如,“人是万物的尺度” 的主张,一下子就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 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学派闪耀着人文精神的思想看作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把普罗泰格拉视为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3?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 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运动更为彻底,更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古希腊人文主义与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

(一)西方史学家关于人文精神的观点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强调个人价值并信仰上帝的思想体系。它认为:凡重视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的态度,都是人 文主义。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标准。……人文主义从复古活动中获 得启发,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 (2)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认为:“文艺复兴于发现外部世界之外,由于它首先 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认为人文主义首先在于认识,倡导“丰满而完整的人性”。 (3)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 的……它所代表的思想,它对人的经验的价值和中心地位……用今天流行的拉丁文原文来说,即人的

浅析李白饮酒诗中酒的意象特征(初稿)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年论文 班级:2011级汉语言文学1班 姓名:唐莉敏学号:201121010134 论文题目:浅析李白饮酒诗中酒的意象特征 指导教师:张芹职称:副教授 2012年12月22日

摘要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纵览那几十万首的诗词,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有一类便是“酒诗”。诗中有酒,酒中有诗,诗中总有一股浓浓的酒香。诗人借用同一意象——酒,表达出迥异的情感。尤其是唐朝时期的“诗仙”李白饱读诗书,受儒释道及其他思想的影响,在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性格。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其内心情感的酒意象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个性张扬、魅力无限又极其苦闷的诗人形象。 关键词:李白;“饮酒诗”;酒;意象;启示

目录 一、引言 (1) 二、正文........................................... (2) (一)诗歌意象及意象特征 (2) 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2) 2、诗歌的意象具备哪些特征? (2) (1)内视性 (2) (2)象征性 (2) (3)多义性 (2) (二)李白饮酒诗中酒的意象特征分析 (3) 1、表达的极致性,极度,夸张,非比不足以尽兴 (3) 2、以“豪”为特色,“豪”气冲天,量豪,情豪 (3) 3、其“趣”,趣味盎然,酒香四溢,散发出一片氤氲酒气 (4) 4、其“雅”,诗酒结合,即兴创作,“酒气”雅化,醉得儒雅 (4) 5、展现诗人狂傲自信,超凡脱俗,傲岸自负,率真自然的性格魅力 (5) 6、诗人饮酒以醉失天地,忘却忧愁,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人生境界..5 7、体现诗人狂放不羁的秉性与壮志难酬的境遇以及怀才不遇的傲岸情绪 (5) 三、结语 (6) 李白的诗酒情结以及对后世的借鉴与启发 (5) 1、浓郁的诗酒情结 (5) 2、李白的饮酒对后世的启发与借鉴 (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典诗歌中的酒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文化大国,而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较为璀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诗词中也包含了许多书写“酒”饮“酒”的诗句。“酒”作为一种符号文化因素出现在诗词创作中,其本身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观,而且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怀和审美趋向。 一、诗酒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汉字文化是世界文字中的一大奇迹,其历史悠悠数千年,其内涵之深厚非其他古老文字能比拟。酒与汉语文化结缘也是深厚的,酿成香溢的“文化美酒”。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远古时期,酒便已经出现。关于酒的历史记载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史记》中记载: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酒与“久”谐音,所以无论是亲朋宴会,过节人们都要以酒助兴,举杯畅饮。自然古典诗歌中酒出现了一种以酒意命名的创作。 酒是最重要的饮料之一,人们充分享受饮酒的愉悦与美感,并创造造出一系列有关的汉字。甲骨文中有“酉”字即“酒”字,《说文》中关于酉部的字有数十个,有的关于制造,有的关于酒质,有的关于饮者状态,不一而足。而汉语中反映、记录酒文化的词语、成语、典故、谚语更是数不胜数。 二、先秦时期的诗酒文化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例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推杯换盏之际,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还有先秦时期的《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中原有寂,庶民采之。螟岭有子,踝赢负之。教诲尔子,式榖似之。题彼脊令,载飞载鸣。

孔子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与其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对大家来说,我相信都不会陌生。简单地说,他是教师的鼻祖,我老师的老师吧!我对孔子很正式的认识是从高中开始的,有一次我的语文老师以膜拜的口吻提起他,引起了我对他的浓厚兴趣。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城)人,汉族。他的英文名叫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孔子的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教学方面,他强调“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 孔子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 孔子的“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诸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舍身取义的节操等,成为中华民族奋进不止的精神动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治国主张,则成为历代领袖治国的方略。远的不必说,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便足可见基于孔子学说。 公元一到二世纪,孔子思想传到朝鲜。三世纪,朝鲜学者王仁带着一本《论语》到了日本。从此,“孔子”便在日本落下了根。日本的儒学受孔子的思想影响很大,在明治维新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使明治维新取得巨大的成功。现代的日本人民仍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气息。比如有部电视短剧《医龙》同样有孔夫子的思想呢,“以德报怨”。 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不仅日本、朝鲜,就连越南、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将孔子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并相继建起了祭祀孔子的庙宇。十六世纪以来,孔子思想又陆续传入西方国家,他的理想主义、道德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宗教迷信的武器,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可见孔子学说已遍及世界各地,对全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儒家思想虽然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但是直到今天,它的思想仍然是活跃的!孔子所

李白的诗歌内容和特点

李白的诗歌内容和特点 一千多年以来,“兴废虽万变” ,可李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酒仙和诗仙一直都没有改变。“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的诗句(语出杜甫《饮中八仙歌》),极为传神地描摹出了同为当时诗坛泰山北斗的诗人杜甫眼里的李太白:一个有傲骨而无傲气,藐视权贵而生活于民间,特立独行、狂放不羁的天才诗人。更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语出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以大胸怀、大气魄、大才情夺天地造化之神工,其诗歌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奇魅力。海德格尔在论及诗人与诗歌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诗人愈富诗性,其言说就愈自由(对未能预见之物愈能敞开而从容)。” 无疑,李白是我国古代最富诗性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已臻随心所欲的境地,其作品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寻常诗人无法企及的无法之法。李白反复吟咏的主题是生命的自由,与此相适应的是作品形式在挣脱桎梏后的极度自由。本文在对李白诗歌总体特点把握的基础上,试从自己阅读李白诗歌的感受和认识出发,适当结合诗人的思想和经历,通过对他的一些代表诗作的分析,探讨其诗歌所具有的比较明显而又相对独特的艺术特征。

1 以“大言” 为美的夸饰 世传宋玉写有《大言赋》和《小言赋》,特意把事物放大或缩小,而李白所追求的大言之美,固然与其所生活的时代有关,但是作为一种诗学境界,他对自然意象的摄取,对现实世界的描摹,对人生社会的透视,都有着天分极高的处理功夫。夸大则宏伟壮丽奇特无比,缩小则泥丸脱手神妙天成。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的“三千尺” 可谓艺术的放大,但这种夸张有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艺术的真实。《结袜子》中“感君恩重汗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在这里李白把鲜明的对比与大胆的夸张相结合,加大艺术的反差,从内容上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从形式上形成一种不对称美。他把“三杯” 与“五岳” 的轻重作对比,又拿君恩之重与为之付命的“鸿毛轻” 作比较。看来,李白诗的气度中夸张的修辞可见一斑。 2 超乎寻常的想象 李白的想象可谓与众不同,无论是天上人间抑或幽冥地府,所描写的无不闪动着特异,这种特异是那样的大气,大气之中又让人如踏浮云,飘然神驰。无论是那蜀道“可以横绝” 的“鸟道” ,“地崩山捱壮士死” 的“天梯石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