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解析答案)

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碣.(jié)石争执.(zhì)抽噎.(yē)繁花嫩.(nèn)叶

B. 称.(chèn)职坍.(tān)塌虐.(nuè)待翻来覆.(fù)去

C. 花梗.(gěng)潜.(qiǎn)逃羞怯.(qiè)咄咄.(duó)逼人

D. 掺.(cān)和嗔.(chēn)怪钦.(qīn)差人声鼎.(dǐng)沸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蝉蜕狭隘感慨人迹罕致

B. 绫乱晕眩惩戒见议思迁

C. 缥渺冷漠殉职兴高采烈

D. 化妆宽敞怅然见异思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在学习上,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麻木不仁

....。

B. 双胞胎本来外表就大相径庭

....,又穿上相同服饰,让人更难以分辨了。

C. 皇帝正兴高采烈地自吹神通广大,阿谀奉承的臣民们也不停地随声附和

....。

D. 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

....,你们就不要过问啦。

4.下列各旬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次会议,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大家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B. 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

的。

C. 我国的棉花生产,过去不能自给,很大一部分只能靠进口来解决。

D. 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

5.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东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了。

②从而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

③许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必需,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它们。

④可是,倘若我们必须搬到一个小屋去住,只允许保留很少的东西。

⑤那么,我们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间小屋的标准来限定必需的物品,

⑥当我们清理自己的居室时,我们会觉得每一样东西都有用处,都舍不得扔掉。

A. ⑥④②⑤①③

B. ③⑥①④⑤②

C. ⑥④⑤①②③

D. ③⑥④①⑤②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______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______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逝者如斯夫,______ 。(《<论语>十二章》)

______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体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三、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7.【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读书可以使你狭窄的视野变得开阔,可以使你肤浅的思想变得深邃,可以使你平淡的人生变得精彩,七年级一班将举办“点燃读书激情,共建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明读书情况】下而是某校对初高中学生课外阅读首选书目的情况调查表,请认真阅读,并写出至少一个结论。

你的结论是。

【荐读书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要学思结合,讲究方法。请你为大家推荐一种读书方法并简要阐释。(学思结合法除外)

我推荐的读书方法是______ 。

【评读书观点】名著能浸润生命,其中的经典语段总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下面语段出自《朝花夕拾》的哪一篇散文,小明忘记了,请你告诉他,并说说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语段选自《朝花夕拾》里的《______ 》,表达了______ 。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首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尾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运用了什么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①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专窾②焉。匣而埋诸土,期年

③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日:“希

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日:“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注】:①良桐:上等桐木,即梧桐,青桐,木质理疏而坚,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

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②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③期(jī)年:满一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斫.而为琴斫:砍削

B.使.国工视之使:让:派

C.抱以适.市适:到……去

D.易.之以百金易:容易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__

A.弦而鼓.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B.工之侨闻.之求闻.之若此

C.匣而.埋诸土家无井而.出溉汲

D.自以为

..师矣

..天下之美也可以为

请把阅读村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又谋诸篆工,作吉簌焉。

②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工之侨献琴》的寓意是什么?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2.0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锁不住的目送①我锁着母亲,锁着她半年了。我把她的白发和叨唠锁在了四楼。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她,在淡然地承接着岁月的眷顾。最让母亲不堪的,这座灰旧的小楼还不是我的家。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母亲常独自诉说。那时的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她的叨唠里,最大的心结是走不回月下的故乡了。

②这是我工作的学校,现在也是母亲没有预计的旅店了。母亲常说,无事莫如三堂。

三堂,就是学堂、庙堂、祠堂。年初,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短短几天,母亲便意兴萧索了。我知道,离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无助、冷清和落寞了。

③锁着母亲,其实是我最大的心殇。年前,要强的母亲、88岁的母亲,终于用一

根拐杖走上了暮年。她是摔伤的,卧病一年后又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只是她迈上几步,两腿颤颤巍巍的,让一边看的人更加着急。刚开始,母亲在我房间里走走,坐坐。一次,母亲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我看见她的时候,她坐在一丛石楠树下,她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两位耳背的老人,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但这不影响她们交谈,她们聊得那么的开心。

④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亲不见了。我找遍了整个校园,不见她的拐杖,也

没听见那熟悉的叨唠声。我走出校门,看见母亲了。她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奈萎缩的腿脚。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唉,再不出来了。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我没听她细说,我一把驮起母亲。我直起身的一瞬,.里微微一疼。母亲是那么轻,好像我背着的是一片叶子,又像是我背着的小时候的女儿。我背着她,轻轻地,走过一片艳阳,走过学生的目光。

⑤这以后,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我便锁着母亲了。

⑥锁着母亲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烫着了,更怕她年迈的孤

独了。有次,我出门,母亲明明是坐着的,可我走出楼道,偶一回头,母亲趴在阳

的,可这时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赖和不舍。

⑦母亲是听不见我的脚步声的,她一定在“里默数着我的步履,数着我走下四楼、

三楼,再看我走出一楼的那一刻。我想母亲是老了,她能看见我一定是她最大的。

安了。母亲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达不了远方,但她浑浊的目光总能锁住儿子的背影。即使人来人往,亲情这个坐标,母亲说什么也不会丢失的。

⑧阳光满天时,母亲喜欢看云,喜欢看落在阳台上的麻雀,喜欢看楼下忙碌的人影;

下雨天,阳台上的母亲叨唠更多了,我想母亲此时更落寞,一定在回想着她青春的往事。

⑨每次上班,当我落锁的那一刻,母亲便走向了阳台,她会准时地守候在阳台边。

她目送着我的离去,搜寻着我渐行渐远的轨迹。

⑩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当我走入石楠树下时,我闭着眼,静.静.地.站一会,我轻轻.地.说:“母亲,我会很快回来的”

你如何理解文章标题“锁不住的目送”?

赏析第①段中的划线句子。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⑩毁加点的词体现了作者什么心理?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所谓父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生活中某次目送的经历。

11.十一号楼的猫

①我们十一号楼三层的楼道里养着一只流浪猫。说是流浪猫,早就没有了流浪猫的

样子。是一只米黄色的长毛猫,眼睛微微透着绿,洗过澡也梳过毛,毛色油亮有色泽。它常常蹲在三层电梯口的小厅堂,端正地坐着,优雅地看着电梯里的人,仿佛知道我们是来看它的一样。旁边的墙边放着猫粮盆和水盆,还有几个小玩具。

②多数时候,它只是看你一眼,有时也会跟着你走入电梯。进来后就跟所有乘电梯

的人一样,乖乖等着。到了一楼,它在人们的脚步间左拐右拐地穿插着走出居民楼,往楼下社区院子里的树下一躺,晒着太阳睡半天。天色晚了,就再跟着上楼的人一起回去。我住的这幢楼里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它的存在,看到它走进来了,就帮它按一下“ 3”。三楼的门一开,它就不急不?隧走出去,重新在电梯口小厅堂坐下。

③有一次我深夜加完班,一个人抱着一堆东西,从北区的工作室穿过漆黑的花园,

走回南区的家。半路被蚊子叮了一腿的包,边跺脚边走,走到楼下的时候,脚震得又麻又疼。我用下巴很卖力地点开电梯开关。前脚刚进去,后脚它就跟进来了。我盯着它,它盯着我,我只好用额头顸了我自己的楼层,x-用下巴按了它要下的楼层。等搞定之后,原本。路走回来的沮丧感消失不见,我一个人在电梯里笑符前仰后舍。它出去的时候,在靠近我的腿一边翘着尾巴蹭了一下。大半夜,我和一只猫同乘了电梯,还为它按了按钮,这太喜剧了。

④听楼下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说,它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电闪雷鸣中逃进楼里

来的。当时它毛都掉得斑秃,眼睛全被眼屎糊住,身上还有伤,走路一跛一跛的。

三楼住着的刘奶奶撞见它,心生怜悯,就把它抱回家,收养了它。为了照顾好这只猫,刘奶奶甚至多次缺席了最爱的广场舞。它渐渐地恢复了体力,脱胎换骨,变成一只美貌的家猫。但它大约是流浪太久,不习惯被禁锢在小小的屋子中,成日趴在窗口喵喵呜呜地叫,刘奶奶就又把它放出去了。

⑤可自打那以后,它似乎把三层当成了坚实的后盾,在外面野几天就回来,回到三

层就安静蹲在那里等着。慢慢地,整个三层的人都习惯了,没事就采放点儿吃的、喝的,有时候甚至还有猫玩具。它也越来越把这儿当成家,从半个月一回到几天一回、一天一回,比上班下班的白领还准时。

⑥很快,整幢楼都知道了它的存在,渐渐地,它从三层的猫变成了十一号楼的猫。

我经常看见同楼的住户跟别人说,这是我们楼的猫,一会儿就回去了。别人问保安,

些事情变得格外有意思起来。

⑦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时候,一进家门就一惊一乍地说:“你们邻居还真热情啊。这

‘远亲不如近邻,在你家我算是见识到了。”她很疑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全楼的人好像都是认识的,出个门回个家在电梯里见到了,还点个头示个意。她说:“这场面,我除了小时候住我爸的纺织厂家属大院的时候领略过,真是多年不见啊。我刚才提着一堆东西上电梯,被超过三个人问要不要帮忙。”我就带她去参观那只猫,她不可置信地反复问我,它真的会坐电梯?它就住在三层?它几岁了?……

⑧因了猫的到来,十一号楼的人原本互相陌生,现在都变成了猫的主人;也因了它

的到来,大家仿佛都成了别人生命的依靠,变得坚强而乐观起来。刘奶奶作为这只猫的原始救命恩人,也很欢喜。她跟我们说,孙子知道她养了一只这么有灵性的猫,一到假期就住过来看它。原本搭救了一只猫,结果还让宝贝孙子成了常客,简直就是节日大酬宾。说话间喜气洋洋,仿佛不是她给了它新生,倒是它带动了她的幸福生活。

⑨这只猫自己大概永远都不会明白,它变成了所有人的精神亮点。人们喂饱它,还

喂饱自己的心。

(选自《智慧少年》2016年第8期,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当时它毛都掉得斑.秃.,眼睛全被眼屎糊.住.,身上还有伤,走路一.跛.一.跛.的。

文章第⑦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⑨段“人们喂饱它,还喂饱自己的心”的理解。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

12.请以“阳光下,我____”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战胜了自己”“聆听老师(父母)的教诲”“学会了独立(自信)”等词语。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有误,“争执”的“执”读作zhí;

B.正确;

C.有误,“潜逃”的“潜”读作qián,“咄咄逼人”的“咄”读作duō;

D.有误,“掺和”的“掺”读作chān;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字音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读准字音,对多音字要能根据其意思正确判断读音,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加强记忆。

2.【答案】D

【解析】A.有误,“人迹罕致”的“致”写作“至”;

B.有误,“绫乱”的“绫”写作“凌”,“见议思迁”的“议”写作“异”;

C.有误,“缥渺”的“渺”写作“缈”;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答案】C

【解析】A.使用有误,麻木不仁: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句中指的是学习,所以该成语不合语境。

B.使用有误,大相径庭: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句中的意思是双胞胎外表相似,所以该成语和句意相反。

C.使用正确,随声附和:和:声音相应。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D.使用有误,一窍不通: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句中应该是他对此事一无所知。

故选:C。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总之,做好该题,理解词义是最关键的。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4.【答案】A

【解析】A.正确;

B.有误,主客颠倒,应为“青年人对于焦裕禄这个名字”;

C.有误,主谓搭配不当,可在“棉花生产”后添加“产量”;

D.有误,句式杂糅,将“是可想而知”删去;

故选:A。

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5.【答案】D

【解析】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先整体阅读语段,③是中心句,照顾好前后文意的衔接,⑥④①以“居室”例,⑤②我们要选取真正需要的,给美化居室留出空间。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做该题时,要先了解文段的内容,找出写作的顺序,并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方可得出答案。

6.【答案】【小题1】非淡泊无以明志

【小题2】尚思为国戍轮台

【小题3】海日生残夜

【小题4】正是江南好风景

【小题5】不舍昼夜

【小题6】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小题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题8】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解析】答案: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尚思为国戍轮台(重点字:戍)

(3)海日生残夜

(4)正是江南好风景

(5)不舍昼夜

(6)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重点字:郎)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重点字:涯)

(8)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本题考查诗文背诵,根据平时积累的诗文作答即可,但不能出现错别字。

做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

7.【答案】【小题1】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整体呈现多元化方向发展趋向,但其主流是文艺类作品

【小题2】圈点法: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对书中不明白的内容进行圈点,以查找

【小题3】藤野先生,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对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之情。

【解析】答案:

(1)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整体呈现多元化方向发展趋向,但其主流是文艺类作品。或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各异,初中生对科普类读物的兴趣较为突出。高中生对历史传记类、政治军事类书籍兴趣较为浓厚。

(2)一:圈点法: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对书中不明白的内容进行圈点,以查找。二:略读法:大略浏览书的主要内容,领会书中大意。三:精读法:领会所读书籍的大意后,对书中精彩内容研读品味。四:批注法:对书中精彩段落或者词句进行分析评价,或者对书中有误的词句进行修改,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藤野先生;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对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之情。

(1)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根据图表中的文字和数据,可得出结论如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各异,初中生对科普类读物的兴趣较为突出,高中生对历史传记类、政治军事类书籍兴趣较为浓厚。

(2)本题考查读书方法的积累。根据平时阅读中所了解的各种读书方法,推荐出其中一个自己印象最深或是最喜欢的即可。常见的读书方法论有:圈点法、略读法、精读法等等,要注意写清推荐的理由。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作者观点的表达。①本段选自《朝花夕拾》里的《藤野先生》;

②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解题时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阐述自己的理由。“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意思是说东京也不过是这样,表现它与作者没来时想的不一样,即表现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一句是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是夸张。“实在标致极了“是反语。这些修辞方法都表现了出了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弄清题意,注意要求。首先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的句式或使用修辞等准确作答,以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②合理发挥,见解独特。这类表达观点的题答案不局限于一个,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写出独特的答案。

③语言精炼,简洁明了。语言要精炼,简洁,得体,紧扣题意来写。

8.【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意思是: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事物,我去欣赏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归去。开头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奠定全诗欣喜愉悦的感情基调。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诗句理解其作用。“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的意思是:翘首南望,钟声悠扬,楼台掩映翠微深处。山中月下之景是幽静、美丽的,钟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此处的钟声以动衬静,衬托了月下之景的宁静和美好。运用了反村(以声村静)的手法,以远处楼台的钟鸣之音表现出山中月下的幽静。

答案:

(1)①总领全篇②奠定全诗欣喜愉悦的感情基调。

(2)运用了反村(以声村静)的手法,以远处楼台的钟鸣之音表现出山中月下的幽静。译文:

春山美景好不胜收,令人赏玩彻夜忘归。

起山泉,月影闪烁手间;拨弄树枝,香气渗透衣衫。

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深情。

翘首南望,钟声悠扬,楼台掩映翠微深处。

【小题2】

【解析】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开篇两句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首先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写作背景、诗人处境作进一步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一般包括三个层次:表达方法,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物)抒情等。

9.【答案】【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BC.正确;

D.有误,句意:就用很多钱买了它。易:换,交易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句意:装上琴弦弹奏起来。鼓:动词,弹;他刚才鼓出的乐声表达出他如泰山般的宏伟志向。鼓:动词,弹

B.句意: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闻:动词,听说;如果学到的知识是这样的。闻:名词,消息

C.句意: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而:表顺接;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而:表因果

D.句意: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以为:认为;就可以当老师了。以为:凭……做

故选:A。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谋:商量;作:雕刻;焉:兼语词,“于此”,在上面

句意:工之侨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

②重点词有:岂:难道;然:这样;独:只

句意: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世上的事情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

(4)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同一把琴,不同的装饰,对待它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结合生活来看,可以直接说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也可以从反面告诫人们什么。

(1)D

(2)A

(3)①工之侨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

②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世上的事情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

(4)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外表来下结论。(告诫

工之侨得到一块好的桐木,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乐师说:“(这琴)不古老。”官府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世上的

事情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以”的用法:

①无从致书以观(以:表目的,来)

②乃入见。问:“何以战?”(以:凭借)

③计日以还(以:表修饰)

④扶苏以数谏故(以:因为)

⑤易之以百金(以:用)

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

10.【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通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来分析。从表面上看,标题是指母亲虽然被锁在家中,但她的目光一直追随着我,作者用目光“锁不住”,一是表现母亲独居中在家孤独,二是表现她对儿子的牵挂;从“我”的角度来看,则从“锁不住”来表现我无法陪伴母亲的愧疚。根据这些理解来整理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结合句子内容来看,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母亲比作“半枯的藤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年老,表达了“我”看到母亲行为时内心的酸楚。

(3)本题考查作者心理的体会。解答此题可抓住句中的“狠心”“逃离”等词,以及

前后文的内容来分析。我在看到母亲独自一个人坐在校处的石楠树下后,怕她走失而将她“锁”在家中,离开时有了这一系列的表现,“狠心”说明我一时难下决定,表现我对母亲一个留在家里的不舍,“快速”“逃离”则表现我当时的无奈,以及面对母亲那毫无责怪却满是不舍的目光的惭愧。

(4)本题考查考查学生阅读延伸的能力。本题为阅读的开放题,按题目要求写出自己

的经历,表现父母对孩子的不舍与关爱即可。如母亲在我上学时对我的目送。

答案:

(1)表达了母亲困居楼上的孤独与忧郁;母亲对儿子的依恋与不舍;儿子对年迈母亲

的疼惜与感动。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趴在阳台边守望的母亲比作半枯的藤蔓,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孤独忧郁之态和对儿子的依赖之情,表达了作者锁住母亲的无奈痛苦心情。

(3)“狠心”“快速”“逃离”这几个词,可以感受到作者把母亲独自留在家中是非

常不忍心和担心的;作者内心有不能时时守候母亲的愧疚与不舍;有被母亲目光拥抱的感动。

(4)示例:人生中读懂每一个默默目送的眼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9年前,胆小

的我是在妈妈笑盈盈的目光中成为一名小学生,那时妈妈内心是担忧;9年后,我将再一次在妈妈泪盈盈的目光中成为一名高中生,那时妈妈内心一定是欣慰的。

【小题2】

【解析】本文主要记述了人到晚年的母亲因腿摔伤了,而离开了故乡来到我居住的城市高楼,她最终能够站立并行走,并走下了高楼,与小区中的老人开心的交谈。但在一次走下高楼独坐在石楠树下被我发现后,我将她锁在了家里,她的目光每天不变的锁住我离家的身影。文章通过母亲的行为,表现晚年母亲内心的孤独,也表现了“我”无法陪伴母亲的愧疚。

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11.【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本文以一只流浪猫为主线,写这只猫的来历,以及楼中人、小区中人对这只猫的关爱;由此引发了我对楼中人关系变化的思考,这一切都缘自于这只可爱的流浪猫。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结合句子来看,“斑秃”指出这只猫的毛掉得很多;“糊住”指出精神状态不好;“一跛一跛”描写出这只猫行走的状态,可见其在来到十一号楼之前遭遇了很大的不幸,作者突出这一点,目的是想与被收养后的猫的变化形成对比,突出楼中人的善良。

(3)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用意。解答此题关键要看事物出现前文章写了什么,事物出现后故事情节有了什么变化。然后根据理解,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把切题的答案拟写出来。根据前后文内容来分析,作者写朋友来访时的所见所闻,其目的是想引出对人与人关系变化的思考,从而从侧面来表现出因猫的到来而给十一号楼带来的改变,从而突出本文的主旨。

(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结合文中的事件与主旨来综合分析。“人们喂饱它”,指的是对猫的关爱;“还喂饱自己的心”指的是人们通过关爱流浪猫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爱的温暖,感受到了善良之举所带来的快乐。结合这一理解来整理作答并写出自己的阅读收获即可。

答案:

(1)一只流浪猫来到11号楼,带动了整栋楼的良好氛围。

(2)这几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这只猫在被收养之前的惨状,与被收养后它的可爱模样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十一号楼人对这只猫的关爱,从而突出十一号楼人的善良。(3)不能删,原因是借朋友来家做客的所见所闻,从侧面写出了因猫的到来给十一号楼带来的改变--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关爱,邻里关系和和谐温馨。丰富文章的内容,让文章可读性更强。

(4)“人们喂饱它,还喂饱自己的心”指人们喂饱猫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世界收获更多。

收获示例:

①感受到来自于他人的温情和关爱,收获了和谐、温馨的邻里关系。

②觉得自己成了猫的主人,是别人生命的依靠,变得更坚强乐观。

③体会到了为别人付出的快乐,也治愈了内心的沮丧不快。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文以一只流浪猫为主线,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③),写我们十一号楼三楼里的一只流浪猫每天的生活,以及有一次我深夜归来与它共乘电梯的那份意外快乐;第二部分(④~⑥),写这只猫的来历,以及楼中人、小区中人对这只猫的关爱;第三部分(⑦~⑨),写朋友来访感受到我们楼中人的热情,由此引发了我对楼中人关系变化的思考,这一切都缘自于这只可爱的流浪猫。

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方法:①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②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

12.【答案】【例文】

阳光下,我学会了珍惜一年又一年,时间在每日每夜的时光隧道里一点一点溜走,留下的是什么?

--题记

曾在《匆匆》中读过:日子就像海里的一滴水。失去了就再也无法挽回。

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东西需要用我的回忆来滋润,有我的真挚感情去珍惜,我宁愿痛苦,但却不要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痛苦,因为我知道,在我的泪水中已不在单调。

翻开日记本,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字里包含着我对同学的爱、对老师的爱,在字与字之间的缝隙中,谁又知道,那有多少停留的余地啊!回头眺望,原点的那个方向依旧,而我却起跑线的方向用力奔去,去挽回那些一时的美好与温馨,来弥补我记忆的空洞。可是,我该到哪去寻找呢?不知不觉中,泪水又一次模糊了视线,仰望天空,不会轻易让泪水流出。

窗外的枫叶一次次落地,我终于读懂了它的人生,它把一切都毫不保留的奉献出去,以此来为自己的下一次重生引起开端。

珍惜吧!生命只有一次,错过就不会重来;珍惜吧!身边的每一个人,感谢他们能够在最美的地方相遇;珍惜吧!让自己无怨无悔的老去、死去。

你可曾想过,在梦的彼岸会有怎样的世界,你可曾记得,在自己痛苦时安慰你的那个人。迈开脚步走出去,你会发现原来一切看做平淡的事物竟如此飘渺,何不曾发觉呢!

一点一点积累,你会发现,你已拥有一路的风景,而你见大忘小,一路走来,你将错过难以弥补的东西。欢呼吧!跳跃吧!真正为自己的成熟、为自己的脱然而为之骄傲。随手记录,你的影子将不再孤单,用尽全心去爱每一个人,用最真诚的泪去灌溉属于自己的花儿。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本作文题目是“阳光下,我”,写作时应采用第一人称,题目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这个题目里有两个关键词语(短语):我xx,可以这样理解:我在某人或者某事的感召下,发生了改变,从这个思路出发,写作难度会降低。

【思路点拨】题目“我xx”可知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把我作为线索人物来写,也可使用其他人称,把“我xx这句话作为别人的一种转述,来写。这两种思路都可以。【误区指南】此题目中有一个“xx”,该词语能够体现我由“不xx”到“xx”的转变过程,所以写作文时,应体现转变过程,如果没有转化过程,就是有失误。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适合写议论文。

【例文点评】这是一篇散文,语言上优美生动,婉转自然,很有感染力,这篇文章如果用一个字来评价的话,应该是一个“新”字,一是前面有题记文字,二是文字新,整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