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鉴伪复习资料

食品鉴伪复习资料
食品鉴伪复习资料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食品掺伪的产生及其规律性

一、食品掺伪的产生

民以食为天

食品是一种商品

不法生产和经营者牟取暴利

掺假、掺杂和伪造

二、食品掺杂、掺假和伪造的定义

食品掺杂:

?是在食品中非法加入非同一种类或同种类劣质物质。掺入杂物范围广,种类多。但从感官上仔细检查仍可以查出。

如米中掺砂石;糯米中掺大米;米中掺不完整米等。

食品掺假

?指向食品中非法掺入物理性状或形态相似非同种食品的物质,其掺假物质可以以假乱真,因此掺假者须事先进行掺入物的选择和伪装。有时仅凭感官不易鉴别,要借助仪器和分析手段和有鉴别经验的人才能确定。

?如:八角大料中掺入有毒莽草籽、木耳掺入地耳、辣椒粉掺入胡萝卜粉、面粉掺入滑石粉等。

食品的伪造

?是指人为的用若干种物质经加工仿造,充当某种食品而销售的违法行为。

?如:伪造的山楂片即是用淀粉、香精、糖精、酸味剂、色素经加工仿造而成。

食品掺伪

?即食品掺杂、掺假和伪造的总称。

?以上定义没有严格的界限。

三、食品掺伪的方式

1.向食品中掺入物理性状和形态相似的非同类食品

?小麦面粉中掺入玉米面粉

?辣椒粉中掺入胡萝卜粉

?木耳中掺入地耳

?牛肉中掺入马肉

?香油中掺入其他油

?牛奶中掺入豆浆

2.向食品中掺入物理性状或形态相似的非食品物质

?辣椒粉中掺入红砖粉

?面粉中掺入滑石粉、荧光粉

?乳中掺入尿素

?米中掺沙子

3.向优质食品中掺和同一类或非同一类劣质食品、廉价食品和非食品

?健康畜禽肉中掺入病死畜禽肉

?肉中注水

?母猪肉加工成肉制品

?午餐肉、香肠、火腿等肉制品中加入过量淀粉

?木耳中掺入盐类、砂子和木块

?新茶掺入陈茶或树叶

4.伪造食品

?“三精水”冒充果汁,其实是用糖精、香精、色素、柠檬酸和小苏打配制

?“假啤酒”,是用白酒、砂糖、糖精、柠檬酸、小苏打、洗衣粉和香精等配制

?伪造“百事可乐”是用焦糖、柠檬糖精、香精和色素等配制

5.用劣质食品冒充优质食品

?酒精兑制酒冒充蒸馏酒

?粗糙的薯干粉冒充优质藕粉

?精美包装的糕点实质上是发霉食品

?用假标签冒充名牌食品

6.掺入有毒甚至剧毒物质

?白酒中掺入敌敌畏改变酒的色和味道冒充优质酒

?肉制品中加过量亚硝酸盐

?亚铁氢化钾加到茶叶中以改善颜色

?糖精中混入甘精

7.其它掺假现象

?从食品中提取出部分营养成分后仍冒充成分完整,在市场进行销售,例如:小麦粉提取出面筋后,其余物质还充当小麦粉销售或掺入正常小麦粉中出售;从牛乳中提取出脂肪后,剩余部分制成乳粉,仍以全脂乳粉在市场出售。

?胖听或变质罐头重新灭菌后出售

?火锅底料中加入含麻醉药成分的罂粟壳

?油条中掺入洗衣粉,使油条更易发泡,减少油炸时间

四、食品掺伪规律性的特点

?利用廉价易得食品增加食品的重量和体积

?提出营养物质,将剩余部份以次充好

?利用添加剂或精美包装伪装食品的外观以改变劣质食品的感官特性

?利用非食品添加剂改善食品的品质或延长食品货架期

食品掺伪的危害

影响食品质量

?营养价值

?感官特性

?安全性

第二节掺伪食品样品的检验程序

一、掺伪食品的样品采集和保存

l、样品的采集

?和食品卫生理化分析的样品采集不一样

要最能代表掺伪样品的本质,因此要选择掺入量最明显的样品

?样品采集时要注意样品的典型性

?采集要一式二份,一份供检验,一份封存供复验。

食品感官鉴评作业题

食品感官评价 一、感官鉴评的基本术语 1.感官特性:可由感觉器官感知的产品特性。 2.接受: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行为。 3.可接受性:根据产品的感官特性,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状况。 4.厌恶:一种令人讨厌的感觉。它使人躲避产生这种感觉的刺激。 5.可口性:能使消费者喜爱食用的食品的综合特性。 6.强度:感受到的感觉的大小或者引起这种感觉的刺激的大小。 7.感官适应:由于受到连续的和(或)重复刺激而使感觉器官的敏感性暂时的改变。 8.感觉疲劳:敏感性降低的感官适应反应。 9.拮抗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低于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 10.协同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超过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 11.掩蔽:由于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而降低了其中某种刺激的强度或使对该刺激的感受发生改变。 12.刺激阈: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这时不需要识别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刺激。 13.识别阈: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14.差别阈:对刺激的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 15.甜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蔗糖)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6.酸味的:由某些酸性物质(例如柠檬酸、酒石酸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7.苦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奎宁、咖啡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8.咸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氯化钠)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9.碱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碳酸氢钠)在嘴里产生的复合感觉。 20.涩味的:某些物质(例如多酚类)产生的使皮肤或粘膜表面收敛的一种复合感觉。 21.风味:品尝过程中感受到的嗅觉、味觉和三叉神经特性的复杂结合。 22.异常风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23.异常气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气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24.味道:能产生味觉的产品的特性。 25.后味:余味:在产品消失后产生的嗅觉和(或)味觉,它有时不同于产品在嘴里时的感受。 26.气味:嗅觉器官感受到的感觉特性. 27.芳香:一种带有愉快内涵的气味。 28.特征:可区别及可识别的气味或风味特色。 29.外观:一种物质或物体的外部可见特征。 30.稠度:由机械的方法和触觉感受器,特别是口腔区域受到的刺激而觉察到的流动特性。它随产品的质地不同 而变化。 31.参照值:与被评价的样品对比的一个选择的值(一个或几个特性值,或者某产品的值). 32.对照样:选择用作参照值的被检样品,所有其他样品都与其作比较。 33.参比样:本身不是被检材料,而是用来定义一个特性或者一个给特性的某一指定水平的物质。 34.二点检验法:以随机的顺序同时出示两个样品给鉴评员,要求鉴评员对这两个样品进行比较,判别整个样品 或某些特征强度顺序的检验方法。 35.二-三点检验法:先给鉴评员一个对照样品,接着提供两个样品,其中一个与对照样品相同。要求鉴评员挑 选出哪个与对照样品相同的检验方法。 36.三点检验法:同时提供三个编码样品其中有两个是相同的要求鉴评员挑选出其中单个样品的检验方法。 37.A-非A检验法:鉴评员学会了识别样品A 以后,再将一系列样品提供给鉴评员。这些样品有A 和非A , 要求鉴评员指出那些是A 和非A 的检验方法。 38.五中取二检验法:同时提供五个以随机顺序排列的样品,其中两个是一种类型,另外三个是一种类型,要求 鉴评员将这些样品按类型分成两组的一种检验方法. 39.选择检验法:从三个以上的样品中选择出一个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样品的检验方法。

最新食品掺伪鉴别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目前我国已将()、()、()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 2、食品质量的三项基本要求:()、()、()。 3、什么是食品掺伪? 4、食品掺伪是()、()、()的总称。 5、伪劣食品的范围。 6、掺伪食品的危害。(简答题) 7、食品掺伪的方式有哪些? 4、都有哪些掺伪食品鉴别检验方法。 5、什么是食品的感官检验。食品感官检验的重要性。 6、视觉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7、味觉检验的最佳温度是()℃~()℃。 8、进行感官检验时,通常先进行()检验,再进行()检验,然后进行()检 验和()检验。 9、感官检验样品时,用()鉴别组织状态,()鉴别色泽,()鉴别气味。 10、食品卫生标准最主要的三个方面的指标是什么。 11、目前,我国制定的食品卫生标准,内容包括()、()和()。 12、我国现行食品质量标准分为四级,依次是()、()、()和() 13、根据标准执行的力度可将标准分为()标准和()标准。 14、食品安全质量指标有()、()、()、()和()。 15、()是判定食品能否食用的主要依据; 16、()是判定食品质量优劣的主要依据 第二章 1、粮谷的感官指标可从下列哪些方面检验( B ) a.色泽 b.滋味 c.纯度 d.气味 e.水分 A.abcd B.abcde

C.abce D.acde 2. 碘呈色度测定方法中直链淀粉分子的螺旋结构可结合碘形成( )复合物, 支链淀粉只能吸附<1%的碘,形成( )复合物( A )A.蓝色紫色 B.蓝色红色 C.红色蓝色 D紫色蓝色 3.吊白块的醋酸铅试纸检验法中,甲醛合次硫酸氢钠分解产生二氧化硫及(),与醋酸铅反应,生成()化合物。( A )A.甲醛棕黑色 B.甲醇棕黑色 C.甲醛红色 D甲醇红色 1.工业用增白剂“吊白块”,化学名称为甲醛合次硫酸氢钠[CH2(OH)SO2Na·2H2O],其在水中或潮热环境中能分解产生二氧化硫及甲醛,工业上用作还原剂和漂白剂。 2.粮食酸败时,脂肪分解并部分转化为醛类,醛类与希夫试剂作用,生成醌型化合物,使无色的希夫试剂呈现红紫色。 3.姜黄试纸与硼砂反应,生成浅蓝色产物,若试纸呈浅蓝色,则证明食品被硼砂污染;若试纸是褐色,则表示未被硼砂污染。 1、碘呈色度是判断方便面有没有完全熟化的一个指标。(T) 2、姜黄粉在碱性条件下呈蓝色。(F) 3、糕点中是否掺入非食用色素的检验依据是脱脂棉不退色,则证明样品中存在非食用色素。(T) 1、粮谷的质量指标注意包括哪两方面? 答: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 2、简述一下陈旧米面的检验当中,呈色检验法的实验原理。 答:粮食中存在过氧化氢酶,新粮中该酶的活力较高,陈粮中该酶由

食品感官评定

4种基本味道:甜、酸、苦、咸 五种基本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感觉是由感官产生的,具有如下属性: 人的感觉可以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感官是感觉事物的必要条件; 人的感觉不只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也反映人体自身活动和舒适情况; 感觉虽然是低级的反映形式,但它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的基础和前提; 感觉的敏感性因人而异,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感官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①对周围的环境和机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非常敏感; ②一种感官只能接受和识别一种刺激; ③只有刺激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对感官产生作用; ④某种刺激连续施加到感官上一段时间后,感官会产生疲劳(适应)现象,感觉灵敏度下降; ⑤心理作用对感官识别刺激有很大的影响; ⑥不同感官在接受信息时,会相互影响。 感觉阈值: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范围的上下限和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程度。感觉阈值既有绝对感觉阈值,又有差别敏感阈值。 食品感官的基本规律:适应现象、对比现象、协同效应和掩蔽现象、变调现象 影响味觉的因素: 呈味物质的水溶性、介质、温度、不同味道本身的感受时间不同、身体状况 嗅觉的生理特点: (1)嗅觉对气味的适应性 嗅觉适应会产生3种反应: ①从施加刺激到嗅觉疲劳,嗅感减弱到消失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②在产生嗅觉疲劳的过程中,嗅味阈逐渐增加; ③嗅觉对某种刺激产生疲劳后,嗅感灵敏度再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2)嗅味的相互影响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味混合到一起时,可能产生下列结果: 气味混合后,某些主要气味特征受到压制或消失,从而无法辨认混合前的气味; 产生中和作用; 混合中某种气味被压制而其他的气味特征保持不变,即失掉了某种气味; 混合后原来的气味特征彻底改变,形成一种新的气味; 混合后保留部分原来的气味特性,同时又产生一种或者几种新的气味。 (3)不愉快气味的掩盖 各种气味之间存在掩蔽现象。 (4)嗅觉的敏感性 人的嗅觉相当敏锐,可感觉到一些浓度很低的嗅感物质,这点超过化学分析中仪器方法测量的灵敏度。

食品质量管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最新可编辑word 文档 玉溪师范学院2012至2013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课程名称:《食品质量管理》(编号:01)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试方式:□考试 □考查 (□闭卷 □开卷 □理论部分 □其他) 系(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 食品药品监督与管理 年级: 2011 学号: 姓名: 考试时间: 月 日 时 分 一、写出下面缩写的中文名称(本大题共5题,每题2分,共 10分) 1、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2、PDCA 计划、执行、检查、处理。 3、GMP 良好操作规范(规程)。 4、CIP 就地清洗。 5、SSOP 标准卫生操作程序(规范); 或者卫生标准操作程序(规范)。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题,每空0.5分,共 15分) 1、食品中常见的生物性危害有( 细菌 )、( 病毒 ) 、( 寄生虫 )。 2、质量的特点包括( 经济性 )、( 广义性 ) 、( 相对性 )、( 时效性 )。 3、管理的基本功能( 计划 )、( 组织 )、( 领导 )、( 控制 )。 4、质量波动分为( 正常波动 )和( 异常波动 ),前者是由( 偶然性 )原因引起的,后者是由( 系统性 )原因引起的。 5、食品企业常用的消毒剂是( 次氯酸钠 ),在消毒手时其浓度是( 50PPM ),消毒工器具时其浓度是( 100PPM )。 6、食品企业常见的虫害有( 苍蝇 )、( 蚊子 )、( 蟑螂 )、( 老鼠 )。 7、HACCP 体系建立的前提条件是( GMP )和( SSOP )。 8、PDCA 循环又叫( 戴明循环 ),它的特点是( 周而复始 )、( 阶梯式上升 )和 ( 大环套小环 )。 9、动物的( 健康状况 )和( 兽药 )的使用都影响到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如奶牛乳腺炎可以导致牛奶成分和物理性质的改变。 三、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下面对应的方框内,本大题共 20题,每小题 1 分,共 20分) 1、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 C )通用电气公司质量总经理菲根堡姆。 A.中国 B .日本 C.美国 D .德国 2、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以( C )为中心。 A.产量 B .利润 C .质量 D .效益 3、“始于教育,终于教育”是对( A )的质量管理的概括。 A.全员 B .全过程 C .全企业 D .多方法 4、质量原始记录来源于( A )。 A.班组 B .车间 C .管理层 D .决策层 5、产品在各道工序加工完毕和成品入库时的检验和试验费用称为( C )。 A.鉴定成本 B .内部故障成本 C.工序和成品检验费 D .工序控制费 6、据国外企业统计,质量成本一般占企业总销售额的( C )。 A.5% B .10% C5%-10% D .15% 7、供应商调查是对供应商( B )的一种预测。 A.水平 B .能力 C .效益 D .信誉 请 考生注意:答题时不要超过“装订线”,否则后果自负。

食品感官检验复习题含答案

食品感官检验复习题(附答案) 一、感官鉴评的基本术语 1.感官特性:可由感觉器官感知的产品特性。 2.鉴评员:参加感官分析的人员。分为初选鉴评员、优选鉴评员和专家等。 3.鉴评小组:参加感官分析的鉴评员组成的小组。 4.接受: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行为。 5.可接受性:根据产品的感官特性,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状况。 6.厌恶:一种令人讨厌的感觉。它使人躲避产生这种感觉的刺激。 7.可口性:能使消费者喜爱食用的食品的综合特性。 8.强度:感受到的感觉的大小或者引起这种感觉的刺激的大小。 9.感官适应:由于受到连续的和(或)重复刺激而使感觉器官的敏感性暂时的改变。 10.感觉疲劳:敏感性降低的感官适应反应。 11.拮抗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低于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 12.协同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超过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 13.掩蔽:由于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而降低了其中某种刺激的强度或使对该刺激的感受发生改 变。 14.刺激阈: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这时不需要识别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刺激。 15.识别阈: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16.差别阈:对刺激的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 17.甜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蔗糖)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8.酸味的:由某些酸性物质(例如柠檬酸、酒石酸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9.苦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奎宁、咖啡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20.咸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氯化钠)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21.碱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碳酸氢钠)在嘴里产生的复合感觉。 22.涩味的:某些物质(例如多酚类)产生的使皮肤或粘膜表面收敛的一种复合感觉。 23.风味:品尝过程中感受到的嗅觉、味觉和三叉神经特性的复杂结合。 24.异常风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25.异常气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气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26.味道:能产生味觉的产品的特性。 27.后味:余味:在产品消失后产生的嗅觉和(或)味觉,它有时不同于产品在嘴里时的感受。 28.气味:嗅觉器官感受到的感觉特性. 29.芳香:一种带有愉快内涵的气味。 30.特征:可区别及可识别的气味或风味特色。 31.外观:一种物质或物体的外部可见特征。 32.稠度:由机械的方法和触觉感受器,特别是口腔区域受到的刺激而觉察到的流动特性。它随产品的质 地不同而变化。 33.参照值:与被评价的样品对比的一个选择的值(一个或几个特性值,或者某产品的值). 34.对照样:选择用作参照值的被检样品,所有其他样品都与其作比较。 35.参比样:本身不是被检材料,而是用来定义一个特性或者一个给特性的某一指定水平的物质。 36.二点检验法:以随机的顺序同时出示两个样品给鉴评员,要求鉴评员对这两个样品进行比较,判别整 个样品或某些特征强度顺序的检验方法。 37.二-三点检验法:先给鉴评员一个对照样品,接着提供两个样品,其中一个与对照样品相同。要求鉴评 员挑选出哪个与对照样品相同的检验方法。 38.三点检验法:同时提供三个编码样品其中有两个是相同的要求鉴评员挑选出其中单个样品的检验方法。

食品感官评价题目

食品感官分析 感官鉴评的基本术语 感官特性:可由感觉器官感知的产品特性。 鉴评员:参加感官分析的人员。分为初选鉴评员、优选鉴评员和专家等。 鉴评小组:参加 感官分析的鉴评员组成的小组。 接受: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行为。 可接受性:根据产品的感官特性,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状况。 厌恶:一种令人讨厌的感觉。它使人躲避产生这种感觉的刺激。 可口性:能使消费者喜爱食用的食品的综合特性。 强度:感受到的感觉的大小或者引起这种感觉的刺激的大小。 感官适应:由于受到连续的和(或)重复刺激而使感觉器官的敏感性暂时的改变。 感觉疲劳:敏感性降低的感官适应反应。 拮抗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低于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 的叠加。 协同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超过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 的 叠加。 弓I 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这时不需要识别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刺激。 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对刺激的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 由某些物质(例如蔗糖)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由某些酸性物质(例如柠檬酸、酒石酸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由某些物质(例如奎宁、咖啡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由某些物质(例如氯化钠)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由某些物质(例如碳酸氢钠)在嘴里产生的复合感觉。 某些物质(例如多酚类)产生的使皮肤或粘膜表面收敛的一种复合感觉。 风味:品尝过程中感受到的嗅觉、味觉和三叉神经特性的复杂结合。 异常风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异常气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气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能产生味觉的产品的特性。 余味:在产品消失后产生的嗅觉和(或)味觉,它有时不同于产品在嘴里时的感受。 嗅觉器官感受到的感觉特性. 一种带有愉快内涵的气味。 可区别及可识别的气味或风味特色。 一种物质或物体的外部可见特征。 由机械的方法和触觉感受器,特别是口腔区域受到的刺激而觉察到的流动特性。 。 物质。 二点检验法:以随机的顺序同时出示两个样品给鉴评员,要求鉴评员对这两个样品进行 比 较,判别整个样品或某些特征强度顺序的检验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掩蔽:由于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而降低了其中某种刺激的强度或使对该刺激 的感受发生改变 刺激阈 识别阈 差别阈 甜味的 酸味的 苦味的 咸味的 碱味的 涩味的 味道 后味 气味 芳香 特征 外观 稠度 它随产品的质地不同而变化 参照值:与被评价的样品对比的一个选择的值(一个或几个特性值,或者某产品的值) 对照样:选择用作参照值的被检样品,所有其他样品都与其作比较 参比样:本身不是 被检材料,而是用来定义一个特性或者一个给特性的某一指定水平的

食品感官鉴评试题及答案

试卷二(A): 一、填空:(30分) 1、食品感官检验中,根据检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和两 大类,按感官检验方法的不同又可分 为:、和三 类。(P8页、P 21页) 2、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将人类的感觉划分成、、、、 和五种基本感觉。除上述的五种基本感觉外,人类可以辨认的感觉还有、、口感等多种感觉。(P10页) 3、在生理上,人的味觉有、、、四种基本味觉。 舌头的不同部位对几种味道的灵敏度是不同的,最易感觉甜味和咸味,对苦味感觉灵敏,则容易感觉酸味。(P14-15页) 4食品感官实验室应布置有:、、和三个独 立的区域。(P18页) 5、影响样品制备和呈送的外部因素有:样品温度、、和。 (P19页) 6、差别检验的目的是要求评价员对的样品,作出是否存在感官差别的 结论。其结果是以做出不同结论的的数量及检验次数为基础进行概率统计分析。(P21页) 7、描述性检验常用的方法有:和。(P33页) 二、名词解释:(30分) 1、感觉(P9页) 2、感觉阈值(P10页) 3、对比现象(P11页) 4、掩蔽现象(P11页) 5、、食品感官评价(P12页) 6、口感(P17页) 7、规范的感官实验室环境(P18页) 8、“A”—“非A”检验法(P25页) 页)P29、分类检验法(9. 10、简单描述性检验法(P33页) 三、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15分) 1、引起嗅觉的刺激物,必须具有挥发性及可溶性。(P13页) 2、味觉与温度无关。(P15页) 3、咸味的感觉比苦味慢。(P15页) 4、分析型感官检验和偏爱型感官检验对检验人员的要求一样。(P18页) 5、感观检验宜在饭前进行。(P20页) 四、问答题:(15分) 1、简答影响味觉的因素有那些?(P15页) 2、简述两点检验法的定义和具体试验方法。(P21页)

食品感官鉴别方法与要求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与要求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其实质就是依靠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等来鉴定食品的外观形态、色泽、气味、滋味和硬度(稠度)。不论对何种食品进行感官质量评价,上述方法总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常是在理化和微生物检验方法之前进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中国肉类食品研究中心等单位对感官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感官分析方法一成对比较检验、三点检验、味觉敏感度的测定、风味刻面检验、排序法、“A”-“非A”检验、不能直接感官分析的样品制备准则等 7项国家标准(GB 12310~12316—90),为感官鉴别的实践提供了标准化、科学化的指南。在食品质量感官鉴别过程中,只要条件许可,都应按这些国家标准无一例外地参照执行。 对于实施质量感官鉴别的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具有健康的体质、健全的精神素质,无不良嗜好、偏食和变态性反应。鉴定人员自身感觉器官必须机能良好,对色、香、味、形有较强的分辨力和较高的灵敏度。对于非食品专业人员,还要求对所鉴别的食品有一般性的了解,对其色、香、味、形有常识性的知识和经验。具体的要求在下文中还要提到,这里就不赘述了。 一、基本鉴别方法 (一)视觉鉴别法 这是判断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感官手段。食品的外观形态和色泽对于评价食品的新鲜程度、食品是否有不良改变以及蔬菜、水果的成熟度等有着重要意义。视觉鉴别应在白昼的散射光线下进行,以免灯光隐色发生错觉。鉴别时应注意整体外观、大小、形态、块形的完整程度、清洁程度,表面有无光泽、颜色的深浅色调等。在鉴别液态食品时,要将它注人无色的玻璃器皿中,透过光线来观察;也可将瓶子颠倒过来,观察其中有无夹杂物下沉或絮状物悬浮。 (二)嗅觉鉴别法

食品感官评价方法

食品感官评价方法 食品感官评价是建立在人的感官感觉基础上的统计分析法。它是一门综合学科,在食品理化分析基础上,集人体生理学、心理学、食品科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新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感官评价方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常用于食品领域中的方法有数十种之多。 按应用目的可分为情感型和分析型两类。在分析型中,一种主要是描述产品,另一种是区分两种或多种产品,区别的内容有确定差别、确定差别的大小、确定差别的影响等。 按方法的性质又可分为差别检验、标度和类别检验以及分析或描述性检验。它的目的是估计差别的顺序或大小及样品应归属的类别或等级。它要求评价员要对两个以上的样品进行评价,并判断出哪种样品好,哪种样品差,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和差异方向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处理形式,结果取决于检验的目的及样品数量。常用x2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等。 类别检验 在感官评价中,将感官体验进行量化最常用的方法,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有以下四种:分类法、评分法、排序法、标度法。 一、分类检验法 就是将样品分成几组,各组之间只是在命名上有所不同。 在分类法中,要求品评人员挑出那些能够描述样品感官性质的词汇。例如,对某种饮料,要求品评人员在能够对其进行描述的词汇前面划“√”。分类法中如果使用数字那么数字代表的意义只是命名。如“1”是甜,“2”是酸等。至于所使用的词汇,并没有统一标准,实验结束后,将每个词汇被选中的次数进行统计,以此来报告结果。没经过培训的品评员使用普通的非专业的词汇。 词汇的选择:实验前,有经验的品评人员坐在一起围绕测样品,没人提出能够描述其性质的词汇,大家讨论是否适用,最终选择恰当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词汇要不断更新。 二、评分检验法 是商业领域中被认为最有效的评判方法,由专业评分员评分。经常用评分来评价的商品有咖啡、茶叶、调味料、奶油、鱼、肉等。应用领域:特别适用于鉴评新产品。 实验步骤:首先应确定所使用的标度类型,使鉴评员对每一个评分点所代表的意义有共同认识。 技术要点: 1、根据鉴评员各自的鉴评基础进行判定。 2、用增加鉴评员人数的方法来提高实验精度。 3、在评分时,使用的数字标度为等距标度或比率标度。答卷举例: 9分制评分法,如:非常不喜欢=1,很不喜欢=2,不喜欢=3,不太喜欢=4,一般喜欢=5,稍微喜欢=6,喜欢=7,很喜欢=8,非常喜欢=9。 三、排序检验法 将样品按照强度等级或其他任何性质进行排序。应用领域: 1、可用于进行消费者的可接受性调查。 2、确定由于不同原料加工、处理、包装和储藏等环节造成的产品感官特性差异。 3、评价员的选择与培训。 4、做进一步精细感官分析的基础工作。

2019食品安全第一章测试题答案

1.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品种以花生、花生油、玉米最为严重。【对】 2.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特性,食品污染可以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 【对】 3.霉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指食入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导致的食物中毒,而且它具有传 染性。【错】 4.在“赤潮”期间,最好不要食用赤潮水域内的贝、蛤、蟹、螺、蚶类水产品。【对】 5.煮豆浆时,豆浆产生大量泡沫,表明豆浆已经煮熟。【错】 6.掺伪食品是指该食品中存在非固有的物质或者异物,以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劣质 食品。【对】 7.食品掺伪的主要成分其来源是食品添加剂。【错】 8.病毒和细菌、真菌一样,可以独立生活和繁殖。【错】 9.食物发生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污染】 10.关于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急性中毒】 11.: 12.食用没有煮熟的四季豆(菜豆)导致中毒的原因是【含有皂素】 13.以下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情况不包括哪点【正常烹调的新鲜蔬菜】 14.下列哪种鱼腐败时易产生组胺【鲐鱼】 15.食品掺伪的主要方式有几种【5】 16.食品掺伪如给腐竹、粉丝、米粉、面粉等食品中不法分子要添加吊白块,其主要目的 是【增白、保鲜、增加口感、防腐】 17.细菌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以下哪个不属于细菌的特点【结构复杂】 18.下列不属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是【毒蕈中毒】 19.致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主要微生物是【细菌】 20.真菌毒素的特点是【对热稳定,一般的加热温度不会被破坏】 21.鲜黄花菜中主要致毒成分是【秋水仙碱】 22.` 23.河豚鱼中含的河豚毒素是【导致神经中枢及末梢麻痹的毒素】 24.食品掺伪的主要形式是【掺假、掺杂和伪造】 25.工业酒精勾兑的白酒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成分是【甲醇】

食品卫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食品卫生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菌落总数——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重量(g)、容积(ml)或表面积(cm2)内,所含能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所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 2.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食品卫生执法主体以监督形式与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自身管理部门卫生管理相结合的监督和管理,两者共同承担《食品卫生法》赋予的不同权利和义务。3.食品腐败变质——食品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作用而发生的食品成分与感官性状的各种变化。 4. HACCP——沿着食品加工的整个过程,连续地、系统地对造成食品污染发生和发展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在关键控制点对危害因素进行控制,并同时监测控制效果,随时对控制方法进行校正和补充。 5.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6.水分活性——在同一条件(温度、湿度、压力等)下,食品水分蒸气压(P)与纯水蒸气压(P0)之比 7. GMP——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是为保障食品安全、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GMP要求食品企业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质量管理和严格检验系统,确保终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8.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9.食品卫生学 10.食品强化 二、填空 1、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明显的;起病、发病率、有的 进食史;症状基本;中毒者与健康人之间传染。(季节性、急、高、相同、相似、不) 2、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是、其次是、、和。 此外乳制品、冷饮、饮料等也属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 3.为保证食品质量对冷冻工艺要求、。快速冷冻、缓慢解冻4.合成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质为和。胺类和亚硝基化剂5.食品包装材料橡胶的主要卫生问题是、。单体和添加剂6.罐头食品变质表现为、。 胖听和平酸腐败 7.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包括、和杀灭病原菌及破坏毒素。 防污染、控制病菌繁殖和毒素产生 8.蒸馏酒中主要存在的有害物质包括、氰化物和铅等。 (甲醇、杂醇油) 9.辐照可用于食品的灭菌、、和改善食品品质。杀虫、抑芽 10.镰刀菌毒素主要包括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 (玉米赤霉烯酮、丁烯酸内酯) 11.违反《食品卫生法》,按情节轻重应承担。和刑事责任。 (行政责任、民事责任) 12.去除食品中的多环芳烃可用、的方法。 吸附剂吸附、日光紫外线照射

(完整版)食品掺伪期末考试题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07/08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食品掺伪鉴别检验 试卷类别 A 考试时间 90 (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食品掺伪即为 、 、 的总称。 2、芝麻油中掺米汤属于掺伪方式中的 。 3、测定食品中的有机酸、糖类,常用食品鉴别检验方法中的 , 测定维生素、抗生素残留常用其中的 。 4、目前我国制定的食品卫生标准,其内容一般包括 、 和 3个方面。 5、“SB/T ”表示 标准,其中“T ”的意思是 。 6、粮品类的检验包括 也包括 的检验。 7、粮品类感官检验的鉴定结果,除了用 或 表示外,还应注明实际指标。 8、霉变粮的检验分为 和 两种。 9、小米、黄米用姜粉染色的检验是利用姜黄粉在 下呈 的化学性质来鉴别。 10、大豆粉中掺入玉米粉可用 来检验。 11、小麦粉中有时混入的有害物质主要是 和 。 12、糖精钠盐用盐酸酸化分解后可转化为氯化铵,而氯化铵可与 发生显色反应,因此可以通过 测定糖精钠的含量。 13、植物油的色泽检验常用的仪器是 。 14、食用植物油脂的感官检验包括 、 、 、 、 。 15、三氯化锑-三氯甲烷溶液可使试样溶液分为两层,如有桐油存在,则在两层溶液界面上出现 。 16、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 、 , 后者所用主要仪器是 。 17、“GR ”表示 ,用绿色标鉴。 18、白克曼温度计是一种能精密测量 的温度计。 19、在使用DDS-IIA 型电导率仪时,若预先不知道被测溶液电导率的大小则应 以防表针打弯。 20、牛乳中掺豆浆应用 检验法。 21、白酒中总酸度的测定结果常以 表示。 22.、可用 直接测定白酒中是否掺水。 系别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

食品感官评价 复习

食品感官评价 绪论 1、感官评价的应用: 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产品开发、风味营销、消费嗜好 2、感官评价的概念: 感官评价:是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产品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等感受到的食品及其材料的特性所引起反应的一种科学方法(用感觉器官检查产品的感官特性)。 第一章 食品感官评价的基础 1、感觉、感官的定义及特点。 感觉:客观事物的不同特性刺激感官后,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 特点:①感觉可以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但不局限于此; ②感觉也反映人体自身活动和舒适情况; ③感觉是低级的反映形式,但它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的基础和前提; ④感觉的敏感性因人而异,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感官:即感觉器官,由感觉细胞或一组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获得刺激后,能将这些刺激信号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 特点:①对周围环境和机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非常敏感; ②一种感官只能接受和识别一种刺激; ③只有刺激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对感官产生作用; ④某种刺激连续施加到感官上一段时间后,感官会产生疲劳(适应)现象,感官的灵敏度随之明显下降; ⑤心理作用对感官识别刺激有很大的影响; ⑥不同感官在接受信息时,会互相影响。 2、感觉的类型: 物理变化引起的感觉:视、听、触 化学变化引起的感觉:味、嗅 3、感觉阈。 感觉阈值:指从刚能引起感觉到刚好不能引起感觉刺激强度的一个范围,是通过许多次试验得出的。 绝对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和刚刚导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 差别阈值: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阈下刺激: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值的下限,低于下限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阈上刺激:刚刚导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值的上限,高于上限的刺激为阈上刺激。 4、Weber 定律:(刺激强度) (差别阈值)韦伯分数)I I K ?=( 5、感觉疲劳(适应现象)。 现象: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敏感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原因:各种感官在同一种刺激施加一段时间后,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疲劳; 结果:感官对刺激感受的灵敏度急剧下降。

食品安全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章: 1.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品种以花生、花生油、玉米最为严重。 A.对 B.错 A 2.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特性,食品污染可以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 A.对 B.错 A 3.霉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指食入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导致的食物中毒,而且它具有传染性。 A.对 B.错 B 4.在“赤潮”期间,最好不要食用赤潮水域内的贝、蛤、蟹、螺、蚶类水产品。 A.对 B.错 A 5.煮豆浆时,豆浆产生大量泡沫,表明豆浆已经煮熟。 A.对 B.错 B 6.掺伪食品是指该食品中存在非固有的物质或者异物,以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劣质食品。 A.对 B.错 A 7.食品掺伪的主要成分其来源是食品添加剂。 A.对 B.错 B 8.细菌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以下哪个不属于细菌的特点? A.形体微小 B.结构复杂 C.种类繁多 D.培养容易 B

9.食物发生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微生物污染 B.农药残留 C.加工方法不合理 D.没有分类存放 A 10.关于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争夺营养 B.机械损伤 C.分泌毒素 D.急性中毒 D 11.食用没有煮熟的四季豆(菜豆)导致中毒的原因是? A.含有皂素 B.含有秋水仙碱 C.含有龙葵碱 D.含有亚硝酸盐 A 12.以下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情况不包括哪点? A.蔬菜腐烂变质 B.煮熟的菜存放过久 C.蒸锅水连续使用,不断浓缩或煮菜熬粥 D.正常烹调的新鲜蔬菜 D 13.下列那种鱼腐败时易产生组胺? A.鲫鱼 B.草鱼 C.鲐鱼 D.青鱼 C 14.食品掺伪的主要方式有几种? A.3 B.4 C.5 D.6 C 15.食品掺伪如给腐竹、粉丝、米粉、面粉等食品中不法分子要添加吊白块,其主要目的是? A.增白、保鲜、增加口感、防腐

食品掺伪鉴别复习题

) 第一章,绪论 1、目前我国已将()、()、()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 2、食品质量的三项基本要求:()、()、()。 3、什么是食品掺伪 4、食品掺伪是()、()、()的总称。 5、伪劣食品的范围。 6、掺伪食品的危害。(简答题) } 7、食品掺伪的方式有哪些 4、都有哪些掺伪食品鉴别检验方法。 5、什么是食品的感官检验。食品感官检验的重要性。 6、视觉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7、味觉检验的最佳温度是()℃~()℃。 8、进行感官检验时,通常先进行()检验,再进行()检验,然后进行()检验和()检验。 9、感官检验样品时,用()鉴别组织状态,()鉴别色泽,()鉴别气味。 10、食品卫生标准最主要的三个方面的指标是什么。 ~ 11、目前,我国制定的食品卫生标准,内容包括()、()和()。 12、我国现行食品质量标准分为四级,依次是()、()、()和() 13、根据标准执行的力度可将标准分为()标准和()标准。 14、食品安全质量指标有()、()、()、()和()。 15、()是判定食品能否食用的主要依据; 16、()是判定食品质量优劣的主要依据 | 第二章

1、粮谷的感官指标可从下列哪些方面检验( B ) a.色泽 b.滋味 c.纯度 d.气味 e.水分 2. 碘呈色度测定方法中直链淀粉分子的螺旋结构可结合碘形成( )复合物, 支链淀粉只能吸附<1%的碘,形成( )复合物( A )A.蓝色紫色 B.蓝色红色 C.红色蓝色 D紫色蓝色 3.吊白块的醋酸铅试纸检验法中,甲醛合次硫酸氢钠分解产生二氧化硫及(),与醋酸铅反应,生成()化合物。( A )A.甲醛棕黑色 B.甲醇棕黑色 C.甲醛红色 D甲醇红色 1.工业用增白剂“吊白块”,化学名称为甲醛合次硫酸氢钠[CH2(OH)SO2Na·2H2O],其在水中或潮热环境中能分解产生二氧化硫及甲醛,工业上用作还原剂和漂白剂。 2.粮食酸败时,脂肪分解并部分转化为醛类,醛类与希夫试剂作用,生成醌型化合物,使无色的希夫试剂呈现红紫色。 3.姜黄试纸与硼砂反应,生成浅蓝色产物,若试纸呈浅蓝色,则证明食品被硼砂污染;若试纸是褐色,则表示未被硼砂污染。 % 1、碘呈色度是判断方便面有没有完全熟化的一个指标。(T) 2、姜黄粉在碱性条件下呈蓝色。(F) 3、糕点中是否掺入非食用色素的检验依据是脱脂棉不退色,则证明样品中存在非食用色素。(T) 1、粮谷的质量指标注意包括哪两方面 答: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

食品感官评价

1.食品感官评定 利用人体自身感觉的刺激反应即感受,如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 用符号或文字做实验记录的数据,对食品的各项感官指标,如色香味形等做出评判 已获得客观真实地数据,并利用数理统计手段,分析得到的数据 对食品的感官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的方法 2.食品感官评定的意义 1.是人类,动物择食的最基本方法 2.是食品市场调查,产品研发,品质控制,品质评价的重要手段 3.可及时,准确的鉴别出异常食品,便于及时处理 4.由于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实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5.是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的补充手段 3.食品感官评定作用 4.食品感官评定特点 1.技术特点:通过人的主观感觉,精确测量人对食品各种感官特性的反应,并把可能存在的各种偏见降低到最低 2.活动特点 组织:评价员的组成,评价程序的简历,评价方法的设计,评价是环境条件的控制,目的是使评定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制备和处理样品,在规定的程序下进行试验, 使各种偏见和外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降到最低 测定:根据感觉采集数据,在产品的性质和人的感知之间建立联系 分析: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结论:在分析基础上进行合理判断,得出结论 5.感觉概念 感觉就是客观事物的各种特征和属性,通过刺激人的不同感觉器官引起兴奋 经神经传导反映到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从而产生的印象和反应 6.感觉阈概念 感官对所能接受刺激变化范围的上下限和对该范围内最微小变化产生感觉的灵敏程度7.感觉疲劳概念 是经常发生在感官上的一种现象,各种感官在同一种刺激施加一段时间后 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疲劳,疲劳现象发生在器官的末端神经,感受中心的神经和大脑的中枢神经上,疲劳的结果,是感官对刺激感受的灵敏度急剧下降 8.影响感觉的因素 1.感觉疲劳 2.心理现象 对比现象:对比增强现象:当两个刺激同时或相继存在时,把一个刺激的存在造成另一个刺激增强的现象 在感觉这两个刺激的过程中,两个刺激量都未发生变化,而感觉上的变化,只能归于这两种刺激同时或先后存在对人心理上产生的影响, 对比增强现象分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种 对比减弱现象:与对比增强现象相反,若一种刺激的存在减弱了另一种 刺激,则将这种现象称为对比减弱现象 相乘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同时施加时,感觉水平超出每种刺激单独作用 效果叠加的现象 变调现象:当两个刺激先后施加时,一个刺激造成另一个刺激的感觉发生本质变化

食品感官鉴评试题及答案.doc

试卷二(A): —、填空:(3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品感官检验中,根裾检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两 大类,按感官检验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三 类。(P8页、P21页)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将人类的感觉划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和__________ 五种基本感觉。除上述的五种基本感觉外,人类可以辨认的感觉还 有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 口感等多种感觉。(P10页)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生理上,人的味觉有____ 、_________ 、、四种基本味觉。 舌头的不同部位对几种味道的灵敏度是不同的, _________最易感觉甜味和咸味,_____ 对苦 味感觉灵敏,___________则容易感觉酸味。(P14 —15页) 4食品感官实验室应布置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三个独 立的区域。(P18页)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样品制备和呈送的外部因素有:样品温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___ 。 (P19 页)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差别检验的目的是要求评价员对的样品,作出是否存在感官差别的 结论。其结果是以做山不同结论的 ___________ 的数量及检验次数为基础进行概率统计分 析。(P21页)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述性检验常用的方法有:和。(P33页) 二、名词解释:(30分) 1、感觉(P9页) 2、感觉阈值(P10页) 3、对比现象(P11页) 4、掩蔽现象(P11页)

食品感官评定知识概括

食品感官评定知识概括 一、名词解释 1、风味:指食品在嘴里经由化学感官所感觉到的一种复合现象,它不包括 外观和质构;作为食品的一种属性,可定义为食物刺激味觉或嗅觉受体而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综合。 2、气味:样品的挥发性物质进入鼻腔时,能被嗅觉系统所识别的味道。 3、交叉—适应:也称感觉疲劳,感觉疲劳发生在器官的末端神经、感受中 心的神经和大脑的中枢神经上,感觉疲劳的结构是感官对刺激感受的灵敏度急剧下降;灵敏性逐渐下降,随刺激时间的延长甚至达到忽略这种气味存在的程度。 4、协同:由于一种物质的存在而增强了对两种物质混合强度的感知,这样 使得对混合物的感觉要比每种组分的感觉总和更为强烈。 5、组群效应:一个好的样品在一组劣质产品中会降低它的等级,反之亦然。 6、对比效应:在评价劣质样品前,先呈送优质样品会导致劣质产品的等级 降低(与单位评定相比),相反情况也成立,优质样品呈送在劣质样品之后,它的等级将会被划分得更高。 7、极限阈值:指刺激水平远远高于感官所能感受的刺激水平,或是物理刺 激强度增加而反应没有进一步增加所涉及到的区域,通常也称为最大阈值。 在这个水平上,感官已感受不到强度的增加,且有痛苦的感觉。 8、质地剖面方法:这是一种感官分析方法,它根据食品的机械、几何、脂 肪和水分特征,每个特征表现的程度以及从咬第一口到咀嚼完成的全过程中感官属性表现的顺序情况,对食品的综合质地进行分析。 9、快感标度:在接受性检验中有一个概念叫快感标度,也就是已知的对样 品喜爱程度的标度。 10、适应性:是由于持续地接受相同或类似物的刺激而对所给刺激物感觉的 减少或改变。(在感官评定中,此因素会导致感官阈值和强度等级的变化,是必须要避免的因素) 11、属性差异试验:是指检验一种样品与另一种样品或其他几种样品间某种 属性之间的差异。(两样品间属性差异试验可根据两样品的特性强度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