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2008)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

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

表影响某人或机构名誉进行指责的报道,而不给被控方申辩的机会。

多媒体报道

通讯社

通讯社是从事采集、加工和提供新闻信息,为其他新闻媒体和各类用户服务的新闻机构。

互联网

一个使用同一个通信协议(TCP/IP)的计算机网络,它能够使各种不同的计算机互联交换信息。

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狭义上就是指网络、数字等技术的基础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新老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走向一体化。广义的媒体融合,还包括媒体所有权、人员、资源、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在信息渠道多元的情势下,把新兴媒体传播终端有效地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客观主义

指将客观原则绝对化,又称“纯客观”,指新闻报道中原原本本地记录和叙述事实,不考虑任何立场,不作任何主观判断,不顾及传播效果。反对“客观主义”:中国特有表述。

14交互性

受众可以不受地域限制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控制权,受众可以对获知的信息即是反馈,进行评价交流。15知情权

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16接近性

读者由于对报道的对象比较熟悉,或有某些相似点而产生的感情上的接近。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地理上的接近是指,读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面对他们生活有更直接的关系。心理上的接近是指,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远方,但是由于经济上,文化上,人事上有密切的联系,远方发生的事情会引起公众感情上,心理上的共鸣。

17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中包含的能引起受众普遍关注(兴趣)的信息分量的属性。新闻价值是事实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或者是选择新闻事实的标准。

18新闻的价值

新闻的价值是指新闻对传者的价值:宣传价值、交换价值等,也指新闻的社会效果。它体现了传者期望的新闻的社会效果

19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是指事实中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的属性,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和利益取向,它解决了新闻能否被传播的问题

20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即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受众定位需要考虑受众区域定位、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受众的年龄定位、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等因素

21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新闻传播业)是人类运用一定规模的传播媒介,进行大范围的新闻采集、加工、复制和传播新闻,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经常性活动。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手段,以满足人们信息需要和反映舆论的社会公共事业,同时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中,它总体上属于上层建筑领域,被作为一定阶级的舆论宣传工具。

22公有制媒体

公有制媒体为社会公共所有,保持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不受政府干涉。不播商业广告,以视听费(执照费)为主要收入。不以赢利为目标,以传播新闻、社会教育和传承文化为基本功,能致力于新闻的客观、公正和独立。坚持“社会公民”的受众观。

媒体核心竞争力:媒体整合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在媒体竞争中保持优势的独特资源,它是媒体人才、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等资源的组合。

频道专业化:指电视一个频道中由传播综合性内容向着相对集中传播某一专业性领域内容的经营方向转化过程。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传播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媒体为适应消费市场、目标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细分的必然选择。

23“多数人的暴虐”

假定全体人类执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执有相反的意见,这时,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假如他有全力的话)要使人类沉默较可算为正

当。

24党性原则

即在新闻报道中要求党的机关报必须捍卫科学理论、维护党的形象、宣传党的纲领和策略,使党的各项政策最迅速的和群众见面。

25指导性原则

新闻的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26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二,简述、辨析或论述

1两种新闻观的分歧主要在哪些方面?

1,媒体性质:社会公器还是阶级工具

2,媒体职责:提供新闻还是政府宣传

3,政府关系:媒介独立还是控制

4,媒体所有制:私有还是公有(政府所有)

5,自由与责任:何为前提

新闻学与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有何联系与区别?

1.国内外对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他们存在“血缘关系”,一种认为并不存在“血缘关系”。我们认为,从两者关系来看,尽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而新闻学研究的也主要是其中的报纸、广播、电视,但传播学和新闻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

不同之处:①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②研究方法上:新闻学沿用传播人文学科的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宣分析法。③研究对象: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传播学和新闻学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自独立。

2.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

研究对象:新闻传播规律与社会信息传播规律。媒介:窄与宽。研究方法:定性为主与定量为主。立足点:受众与传播者(关键)。产出成果:论文与新闻作品(最主要);论文、研究报告。结论:有联系有区别,可互相借鉴,不能取代

2新闻活动出现的根本原因?

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社会性的生产和社会性的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而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辨析“邸报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端”

邸报在我国新闻历史上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们充其量只是一种政府与官员或是官员、士人之间信息传播的手段,具有内参的性质,仅仅只能作为王朝政治中政务信息传播系统的组成部分。所以邸报并不能算作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端。以报业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是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为标志的。

3为什么古代只有新闻活动,没有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新闻传播业)是人类运用一定规模的传播媒介,进行大范围的新闻采集、加工、复制和传播新闻,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经常性活动。人类对新闻(信息)的传播需求是永恒不变的,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的永恒变动。生产力水平,交往的程度决定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交通不便,各地间交往频率较低,只有定向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没有向公众的大众传播。只有新闻传播活动,不可能形成新闻事业。

4辨析“新闻是最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一说法概括、反映了新闻的真实、新鲜这两个基本特点。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突出了主观能动性,以传者为中心。

5何为非事件性事实?举例说明。

非事件性事实是指客观事物(自然活社会)的存在现象、状态、问题和特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一般用于综述新闻、综合新闻、社会新闻、工作新闻、科技新闻等。与事件性事实不同,它不一定具有完整的独立的事件过程,无需揭示事件的意义和相关背景。如新闻“京津形成经济一体化浪潮”表述了一个客观的现象,并没有阐述一体化浪潮所带来的影响和起因,也不附带相关评论,因而是典型的非事件性事实。

7如何理解新闻要素中的“why”要素?

事实“为什么”的要素,显露出新闻的内在联系,展示因果关系、受众认识新闻的意义,新闻发生的

进行报道。

16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含义?

真实就是报道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材料,必须完全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事实必须与其对应的客观事实相符合。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单个具体事实准确无误;第二层次:总体或概括事实事实准确、全面,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相互联系。(整体或宏观真实)

17真实性的两层次的含义。

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事实必须与其对应的客观实际相符合。真实性的第一层次:指单个具体事实准确无误。包括最基本要素,确有其人、其事,包括时、地、人、行为等均无差错。背景材料、引用材料真实可靠。真实性的第二层次:总体或概括事实,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相互联系,准确反映各种事实之间的联系。

18报道假象是否违背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事实必须与其对应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报道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材料,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假象是本质的歪曲反映,是一种偶然性现象,但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要不把它当作真相和本质,报道它并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对事实的整体和本质真实是一般是逐渐揭示而不是一次就能全部揭示的。

21辨析“所有的新闻都具有倾向性”。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倾向性指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时所持的立场、态度、观点和情感。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指显现或隐藏在新闻报道中的新闻工作者本人或新闻机构本身的观点和态度,说明倾向性与新闻报道是同时存在的。

成因分析

1.从生理角度分析。作为社会中的人,情感因素是不可或缺的,为人处事会自然而然流露出某种情绪和感觉,字里行间也会隐含地流露出某种情感和倾向性。

2.从哲学角度分析。新闻报道者将事实经过加工处理转化为新闻后再传播出去,这个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新闻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应。新闻报道者都具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倾向,会在新闻中得到体现。

3.进行舆论导向的需要。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报道已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此项任务。在新闻报道中,或明或暗的带有报道者的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舆论导向起到了必要的辅助作用。

4.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在触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各国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都会消失在国家利益的边界里,而新闻报道的倾向性表露无疑。这当然是必要的。

表现形式:通过对事实的取舍表现出新闻报道的倾向性,通过措辞体现新闻报道的倾向性,通过新闻的第七要素体现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22新闻报道中如何体现客观性原则?

1,报道时只客观叙述(表现)事实,不抒发个人感情,或发表作者观点。2,用第三人称报道。3,事实信息要交代来源4,引述语言,关键语句要尽可能用直接引语。5,全面报道来自不同渠道的事实,重要信息至少有两个以上来源。(“三角法则”)6,新闻报道与言论分开。言论由作者负责(署名)。

23新闻报道中如何体现公正性原则?

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不应当随意发表影响某人或机构名誉进行指责的报道,而不给被控方申辩的机会

25为什么各种大众媒介在演进过程中会并存而非取代?

因为各种媒介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报纸的发行量大,适合都市人在路途中、办公场所浏览,报纸的文字信息更适合对新闻进行深度分析;广播便于接收,时效性强,适于在车上和各种公共场所收听,便于传递最新消息,同时出现了一些情感类、专业类节目,有利于听众舒缓心情;电视被誉为“媒体之王”,是一种视听结合的媒体手段,给观众以真实感、现场感,适于受众在家中享受消遣之用;网络媒体的出现将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实现了信息的资源共享,有很强的时效性,但因受设备限制,没法做到即时使用。因此各种媒体手段相互补充,发挥自己的优势,拥有自己固定的受众,而并非相互取代

26比较报纸与电视媒介的优劣。

报纸优势:

1、以文字、图片、线条、色彩、版面为表达符号,信息量较大,较适合深度信息,标题讲究而多样,重视版面搭配,接受选择性强。

2、发行范围较广

3、保存性较强

4、但接收日趋方便

电视优势:

1、以图像(图片、视频),声音(语言、音响、音乐)为表达符号的视听合一的线性媒介,感染力很强,可再现现场,信息量大,对受众基本没有要求。

2、时效性强

3、传播面广

4、参与(互动)性有增强趋势

5、接收较容易

报纸劣势:1、篇幅有限,对读者有一定文化素质的要求。2、时效性较差3、互动性差4、传播过程较复杂

电视劣势:1、不适合深度报道2、选择性差3、保存性差

27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的革命性意义。

网络媒介是一种综合符号媒介,运用多媒体表达,感染力强,容量大,提供多种链接。信息传播时效极快,即时发布,可进行全球传播。网络媒体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信息发布快,更新及时。互联网体现了很强的互动性,受众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深度的交流。

28如何评价“受众是公民”的受众观。

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是严肃新闻媒介的受众观。把公民概念引入媒介受众观,把受众看成公民一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29选择性理论的主要观点。

受众心理倾向性势必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首先,是有选择地接触,即受众习惯与他的现有观点、兴趣和态度相一致的大众传播内容,并有意无意的避免接触与其观念相左的信息。其次是选择性理解,即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所接触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其与原有的认知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第三是选择性记忆,即受众在接触和理解信息的两个过程完成后,往往只是记住自己所赞同的内容,而忘却不赞同的内容。

30如何理解新闻价值的异常性原则?

新闻异常性指非常态,偏离正常轨道。过分的异常性,扬反常、奇异、消极和骇人听闻,抑正常、健康和积极现象,扭曲的世界。对于新闻价值的异常性,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全盘肯定。从积极方面讲,反常的事情更吸引受众,但从消极方面讲,它可能诱使新闻工作者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31论述新闻选择的主要依据。

首先,新闻事实要符合新闻的定义,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次,新闻选择最主要的依据是新闻的新闻价值,即事实中包含的能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信息分量的属性,新闻要具备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特点以吸引受众。第三,选择中要考虑新闻的价值,即宣传价值、交换价值和新闻的社会效果,充分满足受众的需要。最后,在新闻写作中要注重符合相关新闻法规,以免危害国家利益

32论述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必要条件

历史背景:16——18世纪,是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时期。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出了最早的新闻事业。

必要条件:信息与交往的需求;受众;城市市场;交通;通讯、印刷科技;政治民主化

33论述中国(大陆)新闻理念的发展道路。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新闻观念启蒙时代,西方传教士创办报刊出现,西方的新闻思想传入中国,早期新闻启蒙思想家王韬、严复、梁启超等开创了中国近代的基本新闻理念,阐明了新闻的基本写作方法以及社会作用。

“以新闻为本位”时代(辛亥革命——30年代),系统地思考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问题,走向以新闻为本位的时代。徐宝璜、邵飘萍等著名新闻学学者开创了中国本位新闻学的理论研究

大众化与新闻宣传并存的时代(30年代——建国前),新闻业走进大众化与新闻宣传并存的时代,人们对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问题的思考向纵深发展。一是报纸企业化的成熟,其二是政治斗争与民族危机愈演愈烈,必须使新闻和大众结合起来,真正为大众服务。在此期间中共所创办的无产阶级报刊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政党新闻学理论得到完善。非市场化时代(建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新闻被纳入意识形态轨道的非市场化时代,新闻传播与组织传播合二为一,人们转向“以党报为本位”的新闻研究。以政党学说话语代替新闻学学术话语,把党报的特殊规律当作新闻事业的一般规律信息化市场化时代(改革开放至今),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观念开始回归,对新闻规律的全方位的思考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也凸显出来。新闻市场逐步形成,新闻界开始从“党报本位”理论回归“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理念,新闻的信息功能得以强化

34论述新闻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35如何理解新闻事业的性质?

新闻事业是人类运用一定规模的传播媒介,进行大范围的信息采集、加工、复制和传播新闻,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经常性活动。新闻事业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信息需要和反映舆论,同时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中,它总体上属于上层建筑领域,被作为一定阶级的舆论宣传工具

36论述现代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1,报道新闻,提供信息2,表达观点,反映舆论3,监测环境,传承文化4,传播知识,娱乐消遣37如何理解现代新闻事业的“双刃剑”特性。

新闻事业对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主要社会功能有:报道新闻、提供信息;表达观点、反映舆论;检测环境、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娱乐消遣。但新闻事业也有一定的负效应,即使是“真实”的新闻传播,也为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效应。新闻报道反映现实,制造幻象;扩大交往,冷淡了人际关系;丰富了知识,限制了人们的思考;选择事实,控制议题。

38如何认识媒体国有制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对媒体进行有效管理。但易被利用为宣传工具

39新闻自由及其不可转让性的含义。

新闻自由一般是指社会成员收集、发布、传播和接收新闻的自由,是言论和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实施和运用。狭义的新闻自由指新闻机构为维护公众知情权,享有不受约束完成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各国宪法规定公民的新闻自由权是不可转让的,新闻自由并非媒介的特权,新闻媒介不能阻止公众实现新闻自由的权利。

40社会责任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产生背景

其一,新闻自由是一项附有义务的道德权利;

其二,扩大和发展新闻自由的权利(积极自由)。1真实而公正地报道新闻,揭示新闻的真正含义。2,公正反映社会各种观点。3,反映社会各集团的典型图景。4,承担社会教育者的责任。5,责任是指为公众的利益负责。

背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竞争时期以后,报纸无限制的追求最大利益而不顾社会责任导致了政治报刊和“黄色报刊”的泛滥,民众在海量的信息中难辨事实的真伪,违背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原则,在二战以前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度动荡不止。伴随国家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而生的就是传播制度中社会责任理论,它强调报纸要引导舆论,无限制言论自由只能破坏自由的本身,提倡报纸的社会责任高于报纸的新闻自由,对“黄色新闻”和“政治宣传”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41新闻调控的几种方式。

新闻调控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司法控制,国家以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第二,行政控制,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第三,资本控制,即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使新来者难以进入;第四,媒体的自律,即要遵守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新闻工作者做到新闻的真实、公正。最后,新闻还要受到新闻政策的调控,目的是调控新闻媒体与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关系

42新闻宣传中如何体现指导性原则。

1选择信息:多方面最新动态2、传播思想:权威解读3、典型报道:人物、事迹、方法、经验、教训4、解释分析:深度报道5、直接评论:阐发观点,引导舆论。6、鼓舞、示范、启发、预测、警戒

44新闻工作专业理念的内涵。

专业理念是新闻职业区别于其它社会职业的显著标志,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最高信条。(专业主义或职业精神)

新闻的基本特征与写作要求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报道事实,信息新鲜,报道及时,公开传播

要求:1,写新闻的基本素材是“事实”(《事实》部分展开);2,内容是真实的,可以查证的;3,以“报道”的方式叙述事实。

报道假象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事实必须与其对应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报道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材料,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假象是本质的歪曲反映,是一种偶然性现象,但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要不把它当作真相和本质,报道它并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对事实的整体和本质真实是一般是逐渐揭示而不是一次就能全部揭示的。

“作秀”是否符合报道的标准

“作秀”:为实现某种目的进行的非正常性宣传展示行为。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论述。所

以作秀并不符合报道的标准。

为什么新闻需要客观报道

由于新闻的客观性,新闻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进行报道,不能以记者的个人观点和立场影响事实的客观性。它是遵循新闻客观性属性的形式要求,超越个人喜好和党派利益。

“用事实说话”的涵义是什么?它是新闻的报道规律吗?

即客观与倾向的统一。目的是“说话“,方法是“用事实”。这是一种“新闻宣传”的艺术,是运用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

(新闻)宣传中如何做到客观性与倾向性的统一?坚持公众立场。客观是新闻的属性,也是报道新闻的基本原则。如果说新闻报道不可能完全没有立场,或者不能当“冷漠的看客”,新闻的真实和客观属性是立足于公众需要而存在,报道新闻要永远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维护公众(弱势群体)的利益。

新闻传播者为什么必须研究新闻媒介?

媒介是传播新闻的载体,也反作用于新闻传播。现代新闻事业是建立在高速传播媒介发展的基础上,新媒介不断促进和引领新闻传播业进一步发展。把握新闻媒介的特点及规律,掌握新闻传播物质手段。遵循新闻媒介基本规律,不断改进传播方式。顺应媒介发展趋势,开掘新型新闻传播媒体

新闻传播者为什么要研究受众

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的决定要素之一;

受众是新闻事业的力量源泉;

受众是新闻产业的市场基础;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积极参与者,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

新时期中国新闻改革的四次跨越。

第一次跨越从1979年到1982年,新闻改革的主题: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新闻纸”的面目。

第二次跨越是从1983年开始的,这一时期引入了信息的概念,引发了新闻界关于新闻与宣传两者关系的大讨论。

第三次跨越是从1992年开始的,这是对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的跨越。新闻界确认了新闻事业不仅属于上层建筑,还属于信息产业,由此带来了“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新思路。

第四次跨越是从1996年开始,中国传媒业经历了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从原先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从而转变媒体的增长方式。这也标志着中国媒体的改革向着深层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