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典《菩萨戒讲义》本课黑体

宝典《菩萨戒讲义》本课黑体

梵罔经菩萨戒本课前参考

二O一一年夏安居? 平兴寺

一、从诸经论中看菩萨戒

根据日本学者,大野法道所著《大乘戒经の研究》,条列出经録所选与大乘戒经相关的经典共86部,《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地持经》、《阿含经》、《涅槃经》、《梵网经》、《大集经》等。

《清净毘尼方广经》:“毘尼毘尼者,调伏烦恼,为知烦恼,故名毘尼。”

《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是故比丘,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

中国禅宗,初期依《般若经》。在《六祖坛经》的忏悔品中,说到关戒的说法:“……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百丈怀海,创丛林制度,以清规取代大小乘戒律:“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于制範,务其宜也。”(《景德传灯录》卷六怀海条。大正藏51.251页上)

《入中论》(月称大师):论说菩萨的十地行果,于第二离垢地,介绍持戒、护戒、犯戒,仅说十善业道而未及其它戒相条文,尤其著重破除我执及二边见。其中说:“身语意行咸清净,十善业道皆能集,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

净。”“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故彼恒于三轮中,二边心行皆远离。”

寂天(七世纪末)著《入菩萨行》,讲到三聚净戒,未及条文。“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己心,安稳如理行。”“吾意正生贪,或欲瞋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对于护戒及开遮的训示:

“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经说行施时,可捨微细戒。”

《菩提道灯难处释》,阿底峡(1042年从印度到西藏弘法)著,全书共10章,有五、六二章讨论戒律——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他主张:

“恒具余七种,别解脱律仪,乃有菩萨戒,善根非有余。”

宗喀巴,十五世纪初叶,堪称西藏佛教史上大改革家。西藏(佛教)僧侣道德生活入底谷时,大师为中兴者。疏释月称《入中论》于其主张:“非但不犯根本及性罪,即一切违越佛制之轻罪亦皆远离也。”“且依十善所制之戒为例,当知即是总说一切戒律。”

他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几乎处处提奖七众律仪,而且要求得极其恳切。将律仪分三等:

,、最胜别解脱律仪;2、菩萨律仪;3、金刚乘律仪。

他说:“自须先生清净戒力。”并谓:“护尸罗非唯为自怖畏恶趣,及唯希望人天盛事,当为安立一切有情于妙尸罗。”又说:“若执别解脱律是声闻律,弃捨此律开遮等制,说另学余菩萨学处,是未了知菩萨戒学所有扼要。”并强调律仪戒是后二戒(菩萨戒~金刚乘戒)所依根本及依处也。

二、菩萨三聚净戒

三聚净戒,是指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华严经》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卷,或佛陀跋陀罗译的六十卷,说到“三种净戒”,

“具足三种戒法”,“安住如来三种净戒”。

三聚净戒较为具体的是竺佛念(姚秦)译《璎珞经》卷下因果品:“戒有三缘:一自性戒,二受善法戒,三利益众生戒。”大众受学品中:“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捨,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

《瑜伽论》卷四十,《地持经》卷五:

“此事起菩萨戒,佛于处处修多罗中说,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菩萨律仪戒摄。此是菩萨藏摩得勒伽(论)和合说。”

《善戒经》三聚净戒是:戒、善戒、利益众生戒。此经在授戒时问答中有另外的名称:

戒师问:汝今真是菩萨否,真实发于菩提心否,汝今具足三种戒否,能捨内外所有物否,惜身财否,受者一一答。又问:汝能从我受一切菩萨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利益一切诸众生戒,是戒如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戒,汝能持否,

此经要求渐次而受,分四层等级:优婆塞、沙弥、比丘、菩萨。

《善戒经》,受戒时,十方诸佛菩萨作相示,当知得戒。又说:“诸方有凉风起”,知得戒。

《璎珞经》有三种,佛前、师前、像前自誓,未提相好。

《梵网经》有二种,师前、自誓,见好相。

《瑜伽》、《地持》亦二种,师前、自誓,未提相好。

《优婆塞戒经》要求严密,欲受戒,先当供养父母、师长、妻子、善知识、奴婢、沙门、婆罗门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财宝所需供品。得到父母、妻子、国王准许,求得一位已出家的发菩提心者,问难遮、授三皈、五戒,规定十五事不应做,五处不应游,四种人不应亲近,四种恶人常远离,财做四份用……经六个月观察四威仪等,请二十人僧,做白羯磨……是戒极为甚难,何以故,是戒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及菩萨戒,乃至阿耨……而作根本。

此经中说,菩萨有二种,一在家,二出家。出家菩萨持出家戒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可以看到,此戒并非是究竟的菩萨戒,只是出家戒及无上菩提的根基。因其未包含一切戒,也无法含摄众戒的三聚净戒了。却在赞叹出家菩萨胜在家菩萨,同时赞叹出家修梵行。

三、十善业道是菩萨戒之共学

别解脱戒:离欲界缠,欲界凡夫,受持戒相七众戒,菩萨律仪。

戒分别有定共戒:离色界缠,住四禅八定,不犯诸恶。

道共戒:离三界缚,证学无学之圣道,离烦恼,断生死,无漏

慧现前。

至于菩萨戒很难持守,本着三聚净戒的大体精神,或十善戒颇应时空。

日本天台宗创始祖最澄,设立圆顿戒,“授圆十善戒,为菩萨沙弥。”

《大智度论》卷46:“十善为总相戒,别相有无量戒。”又云:“十善道则摄一切戒。”

《入中论》:“菩萨律仪是十善业道。”

《广论》:“此(十善)为摄尽尸罗本。”

以十善法作为菩萨戒的有:

《大乘十法经》、《未曾有因缘经》、《优婆塞戒经》、《受十善戒经》、《占察善恶业报经》……。

南传有《清净道论》。

汉传有诸论:《舍利弗阿毘坛论》、《阿毘坛毘婆沙论》、《成实论》、《摄大乘论》、《十住毘婆沙论》、《瑜伽论》、《十地经论》、《智度论》……。

藏传有:《入中论》、《广论》……。

十善是身三业:杀、盗、婬;口四业: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三业:贪、

瞋、痴。行善为十善业道,反之为十恶业道。

十善与五戒具菩萨戒法。五戒是不杀、盗、婬、妄、酒。南传的《天宫事

经》,杀、妄、盗、邪行、饮酒为五学处。《譬喻经》:“把握三归,守持五戒,

于佛心起信乐,而得灭苦。”

杀、盗、婬是十善中的身三业,妄是口业,细分为四,加意三之作意,酒本身

非罪故未入十善。

《杂阿含经》卷37,经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非律,有正律,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非律,

谓杀生乃至邪见,是名非律;何等为正律,谓不杀乃至正见,是名正律。”

十善具菩萨戒法,(80卷本)《华严经》卷35,十地品,离垢地,广明十善业

道,“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为法園苑,爱乐安住,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

住其中。”

《十地经》卷二云:

“唯诸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时,自性成就十善业道。”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云:

“言十善者,则为一切众善根本,能摄一切诸余善法。”

一位初学或新学菩萨依梵网或璎珞的要求很难做到。如梵网十重中第三条婬戒: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缘、婬法、婬业乃

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波罗夷罪。”

若是在家菩萨更加难持啊~

《璎珞经》,受前忏三业清净,受十戒: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婬,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这是要求从严,实践从宽的弊端。授者明知其不能持而又为之授戒,受者亦知持不了做不到,但又要受之~

四、菩萨戒本异同

藏经中译成汉文的菩萨戒本或菩萨戒经有如下: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二卷,后秦?罗什译。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姚秦?竺佛念译。

《菩萨善戒经》九卷,刘宋?求那跋摩译。

《菩萨善戒经——优婆离问菩萨受戒法》一卷,同上。

《佛说菩萨内戒经》一卷,译者同上。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同上。

《优婆塞戒经》七卷,北凉?昙无谶译。

《菩萨地持经》十卷,同上。

《菩萨戒本》一卷,同上。

《菩萨戒本》一卷,唐?玄奘译。

现有归结起来无非为六本:

1、瑜伽;

2、地持;

3、善戒经。

前二者同出瑜伽师地论,后者前二书异译重轻戒均略有增加。前二者是四重,四十一或四十三轻;后一者,八重四十六轻。

4、璎珞经: 十重,轻八万四千。

5、梵网: 十重,轻四十八,以上五种通在家出家。

6、优婆塞戒经:六重,二十八轻,为在家戒。重戒:

梵网经称: 波罗夷;

璎珞经称: 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 瑜伽、地持称: 他胜处法;

善戒经称: 重法;

优婆塞戒经称: 破戒、臭、旃陀罗、垢、结。轻戒:

梵网经称: 轻垢罪;

瑜伽名: 恶作;

优婆塞戒经: 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善戒经: 犯重非八重,得罪,因烦恼犯;

谶本: 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菩萨戒本

玄奘本: 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污犯,若误非故非染

违犯。

菩萨戒不简僧俗,不拒鬼畜,未受不防听闻,阅读、研习,不同声闻戒也。

菩萨戒有受无捨,“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五、《梵网经》译传

诸家经录,自历代三宝记以下,记载略同。 1、历代三宝记(纪),隋开皇十七年(597)费长房撰卷八载罗什译经目中有:

梵网经二卷,弘始八年于草堂寺,三千学士最后出此一品,梵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译讫,融影等三百人一时共受菩萨十戒。见经前序,僧肇笔受。(大

正藏四十九卷~七十八页)

2、众经目录 (隋)

3、古今译经图记 (唐)

4、众经目录 (唐)

5、大唐内典录 (唐)

6、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唐)

7、开元释教录 (唐)

8、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唐)

隋代有《众律疑惑》中将此经列入疑品,在众律异议,列有“《菩萨戒本》一卷,后秦弘始年,罗什译”。《梵网经》入疑品,但《菩萨戒本》一卷,罗什译,诸家承认。

考诸经录,于罗什译《梵网经》二卷外,更有外国沙门,康孟详亦译有《梵网经》二卷,《历代三宝记》卷四谓:

“梵网经二卷初出见吴录,外国沙门康孟详,当献帝世于洛阳译。此为初出”。从长房录传抄而来。

开元录与贞元录皆于罗什译《梵网经》条下,注有“第二出”句。

下面将僧肇大师的《梵网经》序文和后记列之:

梵网经前刊有序文:——后秦长安释僧肇述

“波罗提木叉后记”,未译作者。有些出入,(序、记,。

序:

“诏天竺法师鸠摩罗什在长安草堂寺及义学沙门三千余僧,手持梵文,口翻解释,五十余部,唯梵网经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萨心地品第十,专明菩萨行地,是时道融道影三百人等,即受菩萨戒,人各诵此品以为心首,师徒义合,敬写一品八十一部,流通于世。”

后记:

“天竺鸠摩罗什法师心首持诵,什言:此戒出梵网经中。而什法师少玩大方……于逍遥观中,三千学士与什参学大小乘经五十余部,唯菩萨十戒四十八轻,最后诵出。时融影三百人等一时受行,修菩萨道,岂唯当时之益,乃有累劫之津也。故慧诸后学。” 融书三千部,流通于后代,持诵相授,属

有人言此序非僧肇之笔,故疑序更为疑经。

后记,诵出为可信,什师诵出故无需梵本是理中事。

梵本广为120卷61品,什诵戒本,故每十条文后称:

“八万威仪品当广明”,“下六品当广明”。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梵坛品当说,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为证明是广律辑录而出。

现行二卷梵网经,存疑未决,但菩萨戒本,为诸经録,罗什、融、影等传记共载,智者、法藏、莲池、藕益、寂光等作注疏。三藏记集诸目录中所载,属可信。

古疏中,有从上卷最后一段起:“尔时卢舍那,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

说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智者大师义疏从此起),寂光同此,莲池发隐同智者。有从下卷“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宫中……。”(藕益注) 有从偈颂(下卷):“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币千华上,復现千释迦。”

开始——唐,法藏“戒本疏”。

下卷在颂有前有段“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花藏世界,东方来入天宫中……。”

大正藏则加上卷末后一段:“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

六、梵网经注释

此经译之较早,注释有中国、新罗、日本,共有二十八家三十三种(不算今人),有陈之慧思,隋之智者,唐之法藏,明之莲池,智旭等大师级人物。

经久不衰的原因,是本经内容有一定的包容性、融会性、民族性、适应性所在。

本经未用“三聚净戒”名相,有止恶、行善、利生之精神所在。

法藏大师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中云:

“谓于此十中,一一不犯,律仪戒摄,修彼对治十罪之行,摄善法摄。谓:

1、慈悲行(杀);

2、少欲行(盗);

3、净梵行(婬);

4、谛语行(妄);

5、施明慧行(酒);

6、护法行(说四众过);

7、息恶推善行(自赞毁他);

8、财法俱施行(悭);9、忍辱行(瞋);10、赞三宝行(谤三宝)。

以此一一戒教他众生,令如自所作,即为摄众生戒,是故十戒,一一皆具三聚,余义可知。”

此经是为“新学菩萨”所设,在家出家,一切人类,贵贱、贫富、梵天、欲天、天子、八部鬼神、金刚神、乃至畜生,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在戒本中,未明何者是出家新学菩萨应学,何者是在家应学,或二者共持, 本经凡是发心受者,重戒必须全受。第三条“不得故婬”,对于在家菩萨又如何做呢,

四十八轻戒中的第十五条,只许教授大乘经律,而不准教人二乘声闻律经,并将与外道邪见并论。此中与《胜曼》、《瑜伽》、《地持》观点有违,与次第观,整体观,包容性不合。

七、藕益大师菩萨戒及明末戒律復兴

藕益大师认为,智者大师的《义疏》“文约义广,点示当时之明律者易,开悟今时之昧律者难。”

他对莲池大师的《发隐》亦有看法,“此其救时苦心,诚为不可思议,特以专弘净土,律学稍疎,故于义疏,仍多厥疑之处。”(卍续38~P618上) 《梵网经》智旭注与古有所不同,只有大科,无细目,只有段落的分条,没有重重的分科,非但不支离破碎,是一气呵成。而且《玄义》是用天台五重玄义解释。

明代还有三昧寂光的《梵网经直解》、弘赞的《略疏》、德玉的《顺硃》。

《四分律》唐朝为盛,宋有允堪、元照,明有莲池、藕益、寂光、弘赞、德玉、读体……。

而明末将菩萨戒与声闻戒并重,常用华严、天台、禅宗观点解释戒律思想,亦有用经论,祖师乃至世间典籍解释戒律,甚至用密咒行持。可以看出,彼时的禅、教、律一致,显与密圆融的局面。

《毘尼日用录》、《沙门日用》参与真言密咒之作。见月律师用华严宗的教判写《毘尼止持会集》。

当时一方面学律者希望能过律制生活,另一方面在不违佛教基本精神,又不拘泥于戒律细则,如遵行“百丈清规”的禅宗思想。

明末受戒法,由于见月律师的《传戒正範》出现,其中开异、唱诵、问答、呼喊、跪拜的仪节演礼,将沙弥、比丘、菩萨三个层次的戒法,在为期一个月,或更长或更短时间内次第完成。智旭在《授戒法》中,有所评议:“而后代师匠,多事美观,时久迟延则厌倦必起,文繁则违佛本规。难缘方许三人,岂容多众至百千众。”

反应出当时学戒者少,能依法授戒或具备授戒条件者少,能担任戒师的资格不易得,才出现专门传戒的道场举行传戒法会,而且是众多人聚集的现象,“三戒”同时授受的情形。

八、随文学习——戒本

现行《梵网经菩萨戒本》种类繁多,金陵刻经处二卷本,下卷《菩萨心地品》之下,“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藏世界……”。今依弘一大师推崇的古高丽藏本,直从“我今盧舍那,方坐莲花台”偈颂开始。

戒本中的诵戒仪,明弘赞大师有注,(卍续藏收)有些内容取于昙无谶译《菩萨戒本》,一切有部戒,还有《涅槃经》(南本)卷二十中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