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说明: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3.考生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处,答在试卷、草稿纸等其他位置上一律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按序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jùn、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淳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隽永、徐志摩的浓艳qǐ丽、汪曾祺的tián 淡纯净、秦牧的bó识睿智……

2.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Array....的一项是(2分)A.霜降过后,气温继续下降,经霜的草木加速凋零,

正所谓“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B.着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的着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

等。

C.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为主题的“九一八”事变图文展,通过图片及文字的形式,

让读者铭记国耻、增强读者的忧患意识、树立读者的民族自尊心。

D.诗中描绘的景色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诗人虚构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2分)

A.十九大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体验了一次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共享单车。

B.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的结果表明了,江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已经超过中高收入国家

的平均水平,向着更高水平现代化迈进的结论。

C.经过不懈努力,同2010年相比,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3岁提高到76.3岁。

D.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失得销声匿迹了。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第①—④题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项庄舞剑,▲。②▲ ,其实难副。

③蒹葭采采,▲。④无可奈何花落去,▲。

⑤山水之美,古来共赏。《与朱元思书》中的富春江游鱼若空,沙石可见:

“▲,▲。”《岳阳楼记》中的洞庭湖时而微风吹拂,

波光粼粼;时而风清夜静,月沉水底:“▲,▲。”

5.名着阅读。(6分)

(1) 阅读名着《格列佛游记》片段,回答问题。(3分)

我告诉他:三四百年以前发明了一种调配粉末的方法……按照管子的大小,把一定分量的粉末装在一根铜管或者铁管里,就可以射出—颗铁弹或者铅弹,那股力量来得又猛又快,什么东西也阻挡不住……只要有二三十根这样的炮管就可以在几小时内摧毁王国领疆内的最坚固的城垣,如果京城的人民胆敢违抗陛下的命令,也可以把整个京城毁灭。我谨将这一策略献给国王陛下,略表寸心,来报答我多次受到的恩典和庇护。

格列佛是向哪个国家的国王提出以上建议的国王对此的态度是什么由此看出国王是个怎样的人?

(2)下列有关名着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

..是(3分,多选不得分,选对一项得1分,选对两项得3分)

A.汤姆·索亚在学校调皮捣蛋,不喜背书,却在礼拜仪式上从校长手里获得了奖品(一本《圣经》),出尽了风头。

B.鲁达打死镇关西后东奔西逃,智真长老收留了他,赐他法名“智深”,为了更好地保护他,智真长老又将他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

C.在流沙河,天蓬元帅和卷帘大将大战,孙悟空和哪吒从旁相助才制伏对手,卷帘大将皈依玉皇大帝,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D.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保尔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是他在患伤寒症病愈后,在烈士墓前进行的。

E.格列佛是因为乘坐的“羚羊号”在东印度群岛遭遇暴风雨,船触礁沉没,泅水得以逃生,才流落到小人国的。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学校举行“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你也积极参与其中。

【推荐名作】九(6)班要开展“走进唐宋八大家的经典诗文”主题阅读活动,请围绕本次活动主题,从以下选项中挑选符合要求的两个,推荐给同学们诵读。(2分)A.韩愈《师说》 B.王维《山居秋暝》 C.白居易《琵琶行》

D.王安石《伤仲永》 E.辛弃疾《西江月》

【广告宣传】你的同学李明为本次主题阅读活动拟写了一条广告宣传语:“读经典,如春风拂面;品诗文,好似甘泉滋润心灵。”你看了这条标语,觉得句式不够对称、美观,想对后一句作一些改动并告诉他改正的原因,让他愉快地接受你的建议。(4分)

你的改动结果:读经典,如春风拂面;品诗文,▲

你准备这样对他说:▲

【重温经典】课本里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总有一些人物、情节、场景等留在我们心底,挥之不去。

请你从以下作品中任意选择一篇,就你最难忘的内容或主题,仿照示例,拟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作品名称。(2分)

作品:《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桃花源记》

示例一:一个背影,凝聚父爱力量。(《背影》)

示例二:忆父买橘,抒写深沉亲情。(《背影》)

拟写: ▲,▲。(《▲》)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一诗,完成第7题。(6分)

谷口①春残黄鸟②稀,辛夷③花尽杏花飞。

始怜④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⑤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黄鸟:即黄鹂,叫声婉转悦耳。③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④怜:喜爱。⑤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7.(1

物,渲染了春光已逝、凋零空寂的氛围。(2分)

(2)请结合诗句,刻画“幽竹”形象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至少要说明两种手法)

(二)阅读《苏轼传》节选,完成8—11题。(14分)

(苏轼)徙知①徐州。河决②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③,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④,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⑤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⑥。轼庐⑦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⑧以守,卒全⑨其城。

【注释】①知:主管②河决:黄河决堤③败:倒塌④涂潦:泥沼雨水。⑤畚锸:挖运泥土的用具⑥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⑦庐:搭起茅屋⑧堵:古墙体单位,长和高各一丈为一堵。⑨全:保全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轼诣.武卫营(▲)②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③使.官吏分堵以守(▲)④卒.全其城(▲)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A.卷石底以出B.以啮人,无御之者

C.醒能述以文者D.固以怪之矣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太守犹不避涂潦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11.请简要概括苏轼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所采取的措施。(至少两点,2分)

(三)阅读《益生菌是个啥》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①100多年前,俄国免疫学家梅哥尼科夫注意到保加利亚的农民比较健康长寿。他把原因归结于他们所食用的发酵牛奶中含有的活细菌,益生菌这个概念就此产生。

②所谓益生菌并不是特指某一种菌,而是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的平衡来对宿主发挥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的总称。

③健康人的肠道里有3种细菌:有益菌(益生菌)、有害菌和条件致病菌,这些细菌按一定比例存在,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致病菌的过度繁殖,调整人体防御机制以对抗入侵的病原体。含有益生菌的酸奶或乳酸菌饮料,其起保健功能的主要是“活的”益生菌。从预防肠道疾病角度而言,益生菌对维持菌群平衡,防止因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有积极作用。适量补充益生菌的确能增强肠道抵抗力,抵御部分疾病的发生,但不同年龄层的人群所需要的益生菌数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肠道中的有益菌变少了,喝些益生菌酸奶正好可以弥补不足,但是儿童则不宜喝得过多,因为他们正处在发育中,无须太多的“外力”。

④虽然从理论上讲,益生菌对人体健康没有副作用,适当补充能改善肠道内环境,但是它却不是万能的。目前,并没有研究表明益生菌能影响人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益生菌既不是保健药物,也不是补药,盲目滥用甚至可能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⑤一般来说,益生菌口服制剂只限于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肠道功能衰竭或失调的患者,

口服益生菌产品虽然能在短时间内使人体肠道获得有益菌,但长期服用会对人体构成潜在的危害。因为人体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会促使肠道功能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之人体肠道便会产生依赖性,医学上称之为“益生菌依赖症”。一旦患上“益生菌依赖症”,人将终生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⑥另外,一些医学专家还特别提出,益生菌的过度使用可能成为孕育“超级病菌”的新温床。由于许多乳酸菌对抗生素具有多重抗药性,透过与病原菌的共同生活、接触,很可能将自身携带的抗药性基因传递给病原菌,使之获得抗药性而成为“超级病菌”,导致感染时可能无药可医。

(选自《科技日报》2017年10月17日,有删改)12.请根据选文第④—⑥段内容,概括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第④—⑥段内容主要说明了▲,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13.请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分)

14.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益生菌是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平衡对宿主发挥有益作用的一种菌。

B.肠道里的3种细菌数量相等时,人体就是健康的。

C.益生菌能影响人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D.乳酸菌与病原菌的共同生活、接触,就会获得抗药性而成为“超级病菌”。

(四)阅读李树杰的《守正与出新》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有家着名出版机构,百余年来始终坚持“守正出新”。重要的基本古籍,即使内容再专,市场再小,也要坚持出版,此为“守正”。同时,挖掘典籍中的精华,让大众通过不同的载体和方式共享传统智慧,比如大胆放下繁体竖排的身段,采用新式标点、简体横排,既让经典的面目亲切可爱,又不减古籍整理的严谨态度,此为“出新”。

②“守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正”者,大道也。既包含道德操守,又包含客观规律,还包含正确理论。一切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东西,以及从无数次成功失败中得出的宝贵经验,都谓之为“正道”。

③“出新”,则是创新、变化。哲学家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有位着名企业家畅谈成功的秘诀也是一句话:“拥抱变化。”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古往今来,适者生存。在不断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审时度势,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抱残守缺,刻舟求剑,不思变化,只会越来越被动,越来越落后。

④守正与出新是辩证的统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就要兼顾“守

正”与“出新”。

⑤“守正”是根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就党和国家的发展,十分明晰地阐明了我们的坚守和根本。这就是“守正”。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抛弃了,或变得似是而非,随之而来的往往不会是我们向往的自由和幸福,而是混乱和灾难。一些国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很多,但在守正与出新中迷茫,盲目求变而失去根基,是其重要原因。

⑥“出新”是希望。当年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的“同时胜利论”,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一国胜利论”,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出新”。这样的“出新”带来了十月革命,也带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我们必须大步向前,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才能在变化中不失方寸。

⑦中华民族从文明古国一路发展,历经数千年而不坠,正是因为兼顾了守正与出新的哲学。一味教条,陷于僵化,不懂得变革,就会被时代抛弃;一味求变,事事盲动,就会打破矛盾的统一,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背叛根本,不忘初心,当变则变,变则通矣。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7月28日,有删改)15.第①段举出▲的例子,引出本文关于“守正”与“出新”的▲。A.论题B.论点(第一空根据文章概括回答,2分;第二空只要填写“A”或“B”,2分,共4分)

16.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分)

中心论点:▲

分论点:(1)▲(2)▲

17.请分析第⑤段划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分)

(五) 阅读张金凤的《如果耳朵也有乡愁》一文,完成18—21题。(20分)

①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最先怀念的,一定是母亲那一声声呼唤。黄昏时候,暮色四合,炊烟袅袅散入天际。大街上玩耍的孩子,草坡里剜菜的孩子,田埂上捕鸟的孩子,沿

着小河摘打碗花、捉蚂蚱的孩子,跟小羊在西坡上睡着的孩子,场院上看晚霞走了神的孩

子,都会在母亲的喊声中醒来,抖掉满身的草叶、尘土和野地里的风,带一身花香回家吃

饭。而今,那一声声呼唤在哪里呢?耳鼓已经寂寞得锈迹斑斑,长满了青苔,如今的孩子

们放学回家,就埋在作业本、点读机、电视、电脑中,一个手掌大的手机里,藏着五花八

门的游戏,他们戴着厚厚的玻璃镜片儿,佝偻着弱小的脊背,苍白着不沾泥土的小脸,钻

进这些数字游戏和电子垃圾里,何须母亲呼唤,他们是宅一族、宅一代呀!

②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怀念那些乡村最经典的天籁:清晨里最早叫醒它的鸟鸣,

深夜里点缀梦境的落叶的脚步和沙漏般的清露的滴答。最早醒来的那是柳莺,在三月的树

枝头跳跃;那是蓝鹊,在五月的麦田上畅游;那是燕子,在高高的电线上、高高的竹竿头、

丝瓜藤上、葡萄架上呢喃着春风秋雨,呢喃着临冬的告别和春来的欣喜。夏夜的鸣蝉落脚

在一封旧信笺上,那略显微黄的韵脚从稻田边、晒谷场边的老槐树上,吟唱到梨树下小院

一角的星辉里,不肯消歇的歌吟半夜都会梦游出口,抚摸静谧夜色里的月华。昏黄的油灯

下,伴着母亲纺线织布搓麻绳打补丁的针脚,是促织那深深浅浅、远远近近、平平仄仄的

鸣唱,有了它的伴唱,清冷的秋夜似乎就不那么漫长了,寂寞的冬寒似乎就被挡在窗外了。

③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惦念田野里那一声声吆牛犁地的声音,大路上催促马拉

车的声音,沟畔里驯导羊不要靠近庄稼的声音。牛哞,羊咩,马嘶,那悠然漫长的蹄印,

淹没在长长的阡陌间,长长的庄稼垄间。犁铧撕开硬土的声音,锄头斩除杂草的声音,牛

鞭在空中“啪啪”一甩,那清脆的抽响,不是在催赶憨厚的牛,而是要拴住浓妆艳抹的夕

阳。“呱呱”的驴叫声,是农耕交响曲里的高声部,短促高亢,却充满了号角般的激情;

还有马的一声声响鼻,从架子车里传来,仿佛在讥笑那些沉甸甸的庄稼垛,在藐视那些看

起来沉重的农活。马的蹄印“嗒嗒”地敲击着石板铺成的桥,驾轻就熟地驮着那熟睡的庄

稼回村。

④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怀念河畔上的交响曲,青蛙是主唱,它伏在芦苇间、菖

蒲间,拨动着青苔,滑动着清水,它“咯咯,咯咯”地练声,然后“呱呱呱”高昂、气壮山河地高唱,那是撕裂长空般的欢笑,那是笑傲江湖的豪爽。来助演的还有那些小虫,它们声部庞大,井然有序,高声部在歌颂光明;低声部伏紧大地,握紧了大地的脉搏;中声区委婉迤逦,有时候也跳跃爆发一个小花腔,如那钻天的云雀。虫子们、青蛙们唱累了,

会给一个弱小的纺织娘展现的机会,那琴弦上汩汩流淌的是抒情的小夜曲,与叮叮咚咚的

溪水渔樵问答、和谐统一,许多小虫们就跟着那些琴声练轰鸣,如赞美诗般神圣。

⑤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记得每一个柴门里的每一声犬吠,它记得谁家的雄鸡在清晨

的墙头上,最自信地嘹亮歌唱;它记得那些咕咕叫的母鸡,在草垛根呼唤小鸡来吃虫的殷

切;还有那些虚荣..的年轻母鸡,每一次下蛋,都会张扬..

得村庄里每个角落都听见。这些,

耳朵都记得,它都想念,可是,都远啦!村庄里还有狗,却不是那些柴门边巡夜的狗,它们睡在沙发上、炕头上,是卷毛的宠物,它们早已经背离了看家护院的神圣使命,它们的叫声谄媚而矫情,远没有穿透黑夜的力量和威慑罪恶的正义。母鸡们群居在狭窄的笼子里,一生的使命,就是在体内用激素制造出圆溜溜的谎言,来欺骗世界。公鸡们更是凄惨,高科技缩短了它们的生命,一只骨骼未成年的雄鸡,被迫不及待地送上了人类的餐桌,满足那饕餮的嘴巴。乡村的雄鸡高唱图呢!耳朵,伤心地想,这图景,真的存在过吗?耳朵不记得了,难道它也老了?

⑥故乡,故乡,请唤我,唤醒我几近失聪在异乡的耳朵,游子将沿着你的召唤回来!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0月4日,有删改)

18.请简要概括文章①—④段作者所回忆的故乡声音。(4分)

(1)▲(2)▲

(3)▲(4)▲

19.根据要求,回答下面两小题。(7分)

(1)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和▲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里▲,富有情趣,表达了▲。(4分)

(2)请简要分析第⑤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20.本文取题为“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很有特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评价这个文题的特色

(不超过10个字),并分点说明理由(不少于3点)。(5分)

21.本文和鲁迅的《故乡》都写了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人、事、景、物,请概括本文

中的作者和《故乡》中的“我”对于故乡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三、作文(60分)

22.请以“有一种美,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

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峻、绮、恬、博(4分)

2.B (2分,A项引用的内容不独立成句,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面;C项顿号应改为逗号;D 项属于选择疑问句,第一问应用逗号。)

3.C (2分,A项应在“新四大发明”后面加上“之一”;B项应去掉“的结论”D项“销声匿迹”与“消失”有语意上的重复,应去掉其一。)

4. (8分,第①—④题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意在沛公②盛名之下③白露未已④似曾相识燕归来

⑤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5.(1)大人国;(1分)国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1分)大人国的国王和善儒雅,仁慈宽厚,公正无私,治国有方,藐视权力,主张和平(类似的赞扬之语,答到1点则给1分。)(2)B、C(B项智真长老是因为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没有办法收留他,才将他介绍到大相国寺的;C项“哪吒从旁相助”“皈依玉皇大帝”属于“无中生有”,原书没有这样的细节。)(3分,多选不得分,选对一项得1分,选对两项得3分)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推荐名作】(A)(D)(2分,选对一项给1分)

【广告宣传】(4分)

(1)似甘泉润心(1分)

(2)李明,你写的这条标语比喻手法运用得当,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文学的魅力,富有文学气息,不过我觉得要是把后面一小句改为“似甘泉润心”,才能与上句对称,使句式整齐,展现语言之美,你说呢?(称呼1分,建议内容1分,语气得体1分,共3分)

【重温经典】(句式相仿,内容紧扣作品即可,2分)

示例:两个大字,彰显爱国力量。(《最后一课》)

庄重仪表,尽显国在心中。(《最后一课》)

下课钟响,不弃美丽法语。(《最后一课》)

一封家书,勾起发财梦想。(《我的叔叔于勒》)

仓皇逃避,尽现世态炎凉。(《我的叔叔于勒》)

十个铜子,寄托社会希望。(《我的叔叔于勒》)

世外桃源,寄托社会理想。(《桃花源记》)

神奇经历,展现美好生活。(《桃花源记》)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一诗,完成第7题。(6分)

7.(1)黄鸟声稀、辛夷花尽(2分)

(2)①正面描写,写幽竹苍劲葱茏,表现它的节操之美。(从表达方式角度)

②对比手法,将春鸟、春花与幽竹进行对比,写出翠竹“不改清阴”的品格。(从修辞手法角度)

③反衬的手法,以暮春时节黄鸟声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了来衬托幽竹的翠绿葱茏,突出

其“不改清阴”的品性。(从修辞手法角度)

④拟人手法,赋予幽竹以人的特点,“待我归”写得有情有意。(从修辞手法角度)

⑤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窗下幽竹(“不改清阴待我归”)的喜爱之情。(从表达方式角度)(只要写出两种手法即可,手法1分,简要分析1分,共4分)

译文: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

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赏析:

此诗开篇点题。“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此次归来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木兰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稀、尽、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然而,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人都却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不改清阴”,极其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作者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持何态度,当然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诗的一、二句并没有赞美春鸟、春花之意,更没有为它们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们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

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又给人无穷的回味。

二、阅读《苏轼传》节选,完成8—11题。(14分)

8.(1)①前往,去、到②即使③派,派遣④终于,最终(4分)

(2)A (2分)

9. 太守/犹不避/涂潦(2分)

10.(1)(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百姓就会人心惶惶),我和谁一起守城呢?(2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2分)11.(1)驱使富民回城,稳定民心(2)调动军队筑堤护城(3)身先士卒,亲临一线(4)派官吏分堵守护)(本题2分,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两点给2分)

参考译文: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百姓就会人心惶惶),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

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

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

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

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三)阅读《益生菌是个啥》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12.盲目滥用益生菌可能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长期使用益生菌产品会患上“益生菌依赖

症”;过度服用益生菌可能成为孕育“超级病菌”的新温床。(每空1分,共3分)

13.运用了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写出一种说明方法,即给1分),将老年

人与儿童对于益生菌数量的不同需求进行比较,(1分)突出了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对益生菌

数量需求不同的原理。(2分)

14.C(3分)

(四)阅读李树杰的《守正与出新》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15.着名出版机构始终坚持“守正出新”(2分,主语+谓语,表述清楚则给分);A(2分)

16. 我们要兼顾“守正”与“出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就要兼顾

“守正”与“出新”);“守正”是根基;“出新”是希望。(每点1分,共3分)

17.运用了引用论证,(1分)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1分)有力地证明了“守正”

是我们发展的根基这一论点。(1分)

(五) 阅读张金凤的《如果耳朵也有乡愁》一文,完成18—21题。(20分)

18.(1)母亲的呼唤声(2)乡村最经典的天籁之声(3)田野里劳动时的声音(4)河

畔上青蛙、昆虫的叫声(每点1分,意对即可,共4分)

19.(1)比喻和拟人,(2分)高低错落的虫鸣声(1分),作者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和怀念。

(1分)

(2)“虚荣”“张扬”本是过分显摆、炫耀的意思(1分),这里是贬义褒用(1分),形象

地了写出了过去的乡村母鸡叫声响亮,充满生命活力的特点。(1分)。

20.示例一:奇特的想法,真挚的情感;示例二:形式新颖,引人深思。(十个字以内,能针对文题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则给分,共2分)理由:用一个假设句式,引发人的丰富联想;用语奇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全文的内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意生动形象;从听觉角度表达作者的乡愁,新颖独特(答出三点,意对即可,其他说法,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共3分)

21.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曾经熟悉的乡村美好图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渐渐

遗失的惆怅和担忧;(2分)《故乡》一文表达了“我”目睹故乡破败萧条、人情冷漠的悲

凉、失望以及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2分,共4分,意对即可)

22.作文(60分)

建议:切入分为42分,但要以“叙写基本切题,中心基本明确,文体基本规范,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为基本标准。

其它请参照2017年中考作文阅卷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