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官”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大绊脚石

“裸官”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大绊脚石
“裸官”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大绊脚石

“官僚专制”是一条“政治不归路”已成为文明世界的共识。

特色中国好象不到黄河心不死,坚决捍卫官僚专制体制不动摇。

中国和前苏联是两个国情和体制极为相似的国家。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为什么苏联能够走出官僚专制的噩梦步入民主政治的光明大道,重新回归文明世界的怀抱,俄罗斯人民也因此过上了比苏联时期幸福百倍的尊严生活;中国却选择走回头路加强官僚专制呢?

多数人的答案是因为中国封建专制历史异常漫长,专制思维根深蒂固?专制包袱比前苏联沉重百倍?

那么如何解释台湾和韩国呢?台湾人也是从漫长封建专制社会里走出来的中国人;韩国政治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体制的影子,两地为何能顺利抛弃专制走向民主呢?

还是拿我们自己来对比吧:

三十年前我国的权力精英在告别毛体制改革开放这一明显背离“红色政权”的文明目标上很快达成共识,短短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新旧体制的转轨,在历史的紧要关头 拯救了中国命运。为何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在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会面临巨大风险的瓶颈时期,我国权力层不但不能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达成共识,甚至反对声浪远 远高出赞成呼声呢?难道仅仅是权力集团不愿意放弃腐败特权和既得利益那么简单吗?

一个国家好比一幢大房子,当这幢大房子着火时,如果房子里的居民拒绝或没能力救火,就算房子内的某个人高高在上腰缠万贯,他一样会在一夜之间和平民百姓一道玉石俱焚。

我国的权力阶层从来都不乏精明人,不可能无人正视这个显而易见的公理。

可为什么那么多的权力精英从不害怕房子着火呢?

因为权力层的多数已未雨稠寥,利用特权规划了大厦将倾时的出逃之路,把财产和亲人转移到了安全地方。

我们进一步把国家比作一个城门有哨兵守卫的设防城池。当城池在官僚权贵的腐败折腾下火星四溅时,权贵们能在城池着火前带着亲人财产顺利通过有卫兵站岗的城 门转移到另外一个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安全城市,然后自已再折回来充当“裸官”,继续利用职权榨取更多的民脂民膏;而无权无钱的普通平民却被哨兵拦住不准出 城,被迫留下来与城池同生死共存亡……

在有权有势的“裸官”随时准备脚底沫油走人的情势下,当城池着火时,裸官们不但不会想到努力“救火”,相反会煽风点火,自己好乘乱趁火打劫巧取豪夺更多非法财富,然后腰缠万贯走人。反正守卫城门的哨兵是他的部下,他想啥时开溜都没人敢拦他。

煽风点火的“裸官”们捞足自肥走人了,城池火灾蔓延开来,烧死的是

平民百姓而不是纵火的权贵。

裸官们压根儿不会想到“救火”。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救火”相当于政治改革,所以“裸官”们压根儿不会想到进行政治体制变革,只

会“绝不”和“坚决抵御”。他们不但不会想到政治改革,还希望政治越腐败越黑暗越好,那样就能方便趁混水摸鱼巧取豪夺更多非法败富并转移出境。

当城池火星四溅危机四伏时,如果城里权贵们的亲人财产出不了城,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为了保住自己的亲人财产不葬身火窟,只要不是白痴糊涂蛋,多数权 贵都会想到努力救火。单靠少数几个权贵是无法救灭满城火灾的,只有动员广大平民百姓积极参与。要想动员平民百姓的救火积极性,就得“还权于民”。于是在官 民共赴危难齐心救火的协同行动中,官僚专制的链条松动了,官权收缩了,民权受到朝野的尊重,民主作风也因此扎下了根基……

这就是前苏联巨变前的社会景观。前苏联的公民离境政策不同于特色中国,不但平民百姓不能方便出国,达官显贵也一样不能出国,更不能象中国“裸官”一样把亲人财产转移到资本主义国家去。

所以当苏联红色政权众叛亲离大厦将倾时,因为权贵和家人都留在国内,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财产和身家性命,权贵们就无法选择逃避责任,只能努力挽大厦之将倾。官僚专制是大厦倾没的祸根,要想撑住大厦就只有告别官僚专制走上民主之路。

三十年前的中国政坛也面临同样的景观,那时我国的权贵一样不能方便出国,官僚自身出路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绑在一起。在旧体制走到尽头不变则亡的危急关头,多数权力精英很容易在告别毛体制改革开放这一政治大业上达成共识。

由此可见,“裸官现象”使今天的中国权力层转移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压力;难于在政治改革目标上达成共识;“裸官”是中国政治变革的最大绊脚石!

各位不妨冷静观察一下你认识的“裸官”们,哪一位不是千百次重复那些言不由衷的政治谎言?哪一位不是声称无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哪一位不是高声赞美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哪一位不是高呼“西方亡我之心不死”?哪一位不是信誓旦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哪一位不是污蔑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为西方“和 平演变”的工具?哪一位不是给俄罗斯的民主事业抹黑唱衰?哪一位不是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灾难的萨达姆、斯大林等专制魔王歌功颂德?哪一位不是在公众场合大 骂美英法等万恶资本主义国家?哪一位不是公权私用腐败折腾?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中国裸官们首选的移亲转财国家多是资本主义堡垒: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至于他们声嘶力竭歌颂的社会主

义国家古巴北朝鲜,他们一个也不会去……

“裸官”们在公众场合说的话全是自己根本不相信的谎言;全是忽悠人民危害祖国的精神鸦片。

正因为“裸官现象”的广泛存在,扼杀了政治改革的动力,使任何关系社会进步的变革法案千呼万唤不出来。“官员财产公示法”不适合中国国情?“财政收支公示 法”不适合中国国情?“新闻自由法”不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国情的也许只剩下“废除贪官死刑”和“延长退休年龄”等雷人提案?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

标准答案式应试教育极大地扼杀了中国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奴才和偏执狂的概率远远大于培养人才的概率。这样的教育只能造就太监文痞和顽石脑 袋,绝不会造就出诺贝尔文学奖。没有创新

式“人才”的国家是绝对没有出路和前途的,就算眼前富甲天下也注定会江河日下。现行教育体制的巨大弊端不仅平民百 姓能强烈感受到;就连制定并维系这一体制的达官显贵也一样能感受到。可为何权力层迟迟不肯对这一扼杀创新思维伤害学生智力的奴化教育体制进行根本变革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千千万万的“裸官”充当教育改革的绊脚石?他们把自己的孩子都送到资本主义国家受教育去了,甚至于孩子很小时就送了出去?从而使自己 的儿女逃避了现行奴化教育体制的伤害,所以根本不可能感受到教育改革的必要。他们不但不希望变革扼杀人才的奴化教育体制,还希望这种体制能千秋万岁 “格式化”平民百姓子孙后代的大脑,从而使他们远在资本主义国家受教育的儿女能拥有强大的智力优势……

天道从来不可欺!人算从来都不如天算!“裸官”们在机关算尽时是否偶尔抬头仰望星空?

中国是到了该对“裸官现象”说“不”的时候了!有移亲转财事实的人绝不能当官!官员家族必须与国家前途紧紧绑在一起!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否则中华民族迟早会被“裸官”们推下万丈深渊。

“官僚专制”是一条“政治不归路”已成为文明世界的共识。

特色中国好象不到黄河心不死,坚决捍卫官僚专制体制不动摇。

中国和前苏联是两个国情和体制极为相似的国家。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为什么苏联能够走出官僚专制的噩梦步入民主政治的光明大道,重新回归文明世界的怀抱,俄罗斯人民也因此过上了比苏联时期幸福百倍的尊严生活;中国却选择走回头路加强官僚专制呢?

多数人的答案是因为中国封建专制历史异常漫长,专制思维根深蒂固?专制包袱比前苏联沉重百倍?

那么如何解释台湾和韩国呢?台湾人也是从漫长封建专制社会里走出来

的中国人;韩国政治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体制的影子,两地为何能顺利抛弃专制走向民主呢?

还是拿我们自己来对比吧:

三十年前我国的权力精英在告别毛体制改革开放这一明显背离“红色政权”的文明目标上很快达成共识,短短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新旧体制的转轨,在历史的紧要关头 拯救了中国命运。为何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在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会面临巨大风险的瓶颈时期,我国权力层不但不能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达成共识,甚至反对声浪远 远高出赞成呼声呢?难道仅仅是权力集团不愿意放弃腐败特权和既得利益那么简单吗?

一个国家好比一幢大房子,当这幢大房子着火时,如果房子里的居民拒绝或没能力救火,就算房子内的某个人高高在上腰缠万贯,他一样会在一夜之间和平民百姓一道玉石俱焚。

我国的权力阶层从来都不乏精明人,不可能无人正视这个显而易见的公理。

可为什么那么多的权力精英从不害怕房子着火呢?

因为权力层的多数已未雨稠寥,利用特权规划了大厦将倾时的出逃之路,把财产和亲人转移到了安全地方。

我们进一步把国家比作一个城门有哨兵守卫的设防城池。当城池在官僚权贵的腐败折腾下火星四溅时,权贵们能在城池着火前带着亲人财产顺利通过有卫兵站岗的城 门转移到另外一个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安全城市,然后自已再折回来充当“裸官”,继续利用职权榨取更多的民脂民膏;而无权无钱的普通平民却被哨兵拦住不准出 城,被迫留下来与城池同生死共存亡……

在有权有势的“裸官”随时准备脚底沫油走人的情势下,当城池着火时,裸官们不但不会想到努力“救火”,相反会煽风点火,自己好乘乱趁火打劫巧取豪夺更多非法财富,然后腰缠万贯走人。反正守卫城门的哨兵是他的部下,他想啥时开溜都没人敢拦他。

煽风点火的“裸官”们捞足自肥走人了,城池火灾蔓延开来,烧死的是平民百姓而不是纵火的权贵。

裸官们压根儿不会想到“救火”。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救火”相当于政治改革,所以“裸官”们压根儿不会想到进行政治体制变革,只

会“绝不”和“坚决抵御”。他们不但不会想到政治改革,还希望政治越腐败越黑暗越好,那样就能方便趁混水摸鱼巧取豪夺更多非法败富并转移出境。

当城池火星四溅危机四伏时,如果城里权贵们的亲人财产出不了城,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为了保住自己的亲人财产不葬身火窟,只要不是白痴糊涂蛋,多数权 贵都会想到努力救火。单靠少数几个权贵是无

法救灭满城火灾的,只有动员广大平民百姓积极参与。要想动员平民百姓的救火积极性,就得“还权于民”。于是在官 民共赴危难齐心救火的协同行动中,官僚专制的链条松动了,官权收缩了,民权受到朝野的尊重,民主作风也因此扎下了根基……

这就是前苏联巨变前的社会景观。前苏联的公民离境政策不同于特色中国,不但平民百姓不能方便出国,达官显贵也一样不能出国,更不能象中国“裸官”一样把亲人财产转移到资本主义国家去。

所以当苏联红色政权众叛亲离大厦将倾时,因为权贵和家人都留在国内,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财产和身家性命,权贵们就无法选择逃避责任,只能努力挽大厦之将倾。官僚专制是大厦倾没的祸根,要想撑住大厦就只有告别官僚专制走上民主之路。

三十年前的中国政坛也面临同样的景观,那时我国的权贵一样不能方便出国,官僚自身出路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绑在一起。在旧体制走到尽头不变则亡的危急关头,多数权力精英很容易在告别毛体制改革开放这一政治大业上达成共识。

由此可见,“裸官现象”使今天的中国权力层转移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压力;难于在政治改革目标上达成共识;“裸官”是中国政治变革的最大绊脚石!

各位不妨冷静观察一下你认识的“裸官”们,哪一位不是千百次重复那些言不由衷的政治谎言?哪一位不是声称无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哪一位不是高声赞美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哪一位不是高呼“西方亡我之心不死”?哪一位不是信誓旦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哪一位不是污蔑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为西方“和 平演变”的工具?哪一位不是给俄罗斯的民主事业抹黑唱衰?哪一位不是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灾难的萨达姆、斯大林等专制魔王歌功颂德?哪一位不是在公众场合大 骂美英法等万恶资本主义国家?哪一位不是公权私用腐败折腾?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中国裸官们首选的移亲转财国家多是资本主义堡垒: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至于他们声嘶力竭歌颂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北朝鲜,他们一个也不会去……

“裸官”们在公众场合说的话全是自己根本不相信的谎言;全是忽悠人民危害祖国的精神鸦片。

正因为“裸官现象”的广泛存在,扼杀了政治改革的动力,使任何关系社会进步的变革法案千呼万唤不出来。“官员财产公示法”不适合中国国情?“财政收支公示 法”不适合中国国情?“新闻自由法”不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国情的也许只剩下“废除贪官死刑”和“延长退休年龄”等雷人提案?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

标准答案式应试教育极大地扼杀了中国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奴才和偏执狂的概率远远大于培养人才的概率。这样的教育只能造就太监文痞和顽石脑 袋,绝不会造就出诺贝尔文学奖。没有创新

式“人才”的国家是绝对没有出路和前途的,就算眼前富甲天下也注定会江河日下。现行教育体制的巨大弊端不仅平民百 姓能强烈感受到;就连制定并维系这一体制的达官显贵也一样能感受到。可为何权力层迟迟不肯对这一扼杀创新思维伤害学生智力的奴化教育体制进行根本变革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千千万万的“裸官”充当教育改革的绊脚石?他们把自己的孩子都送到资本主义国家受教育去了,甚至于孩子很小时就送了出去?从而使自己 的儿女逃避了现行奴化教育体制的伤害,所以根本不可能感受到教育改革的必要。他们不但不希望变革扼杀人才的奴化教育体制,还希望这种体制能千秋万岁 “格式化”平民百姓子孙后代的大脑,从而使他们远在资本主义国家受教育的儿女能拥有强大的智力优势……

天道从来不可欺!人算从来都不如天算!“裸官”们在机关算尽时是否偶尔抬头仰望星空?

中国是到了该对“裸官现象”说“不”的时候了!有移亲转财事实的人绝不能当官!官员家族必须与国家前途紧紧绑在一起!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否则中华民族迟早会被“裸官”们推下万丈深渊。

中国政治制度论文

班级:行管11-1 学号:22110896 姓名:宗亚辉 得分: 论强化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 一绪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地位,决定了人大代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这一制度在中国确立,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指导,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长时期的实践与摸索,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参议会制度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建国初期又采取了政治协商会议的过渡形式。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通过了我国的第一部宪法,用根本大法形式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认下来,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全面确立,随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发展到今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民众表达民意,当家作主的主要途径. 二研究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当家作主主要途径,通过从地方到中央从从选拔人大代表作为人民表达民意的代表,所以人大参政议政的能力就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水平,决定人民的意愿能否实现。人大代表的职责主要包括:一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二是密切联系原选区选民、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三是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四是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进工作。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的,由人民派往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管理,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国家大事。国家的大政方针,要经人大代表充分讨论、表决后才能实施;国家的法律法规,要由人大代表决定通过后才能公布生效;国家机关的人事决定权由人大代表行使,国家的一切大事都要通过人大代表的具体活动才能实现正确的决策。这些都说明,人大代表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主导地位,负有神圣的历史使命,享有崇高的政治待遇,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代表法颁布实施以来,各地人大积极探索实践,代表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代表作用逐步得到重视和发挥。从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产生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产生方式的多样性,是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一个特色,也是人民代表会议区别于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所在。具有广泛性的特点,由于人大代表从不同阶级产生,也就决定了人大代表素质的参次不全,有必要对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的能力进行研究,找出人大代表的优缺点,为进一步发展中国民主制度努力. 三对人大代表素水平的研究 不可置疑,我国的人大代表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其参政议政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重点与难点(精)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重点与难点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 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 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到现在为止,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 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 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 人事制度的改革; 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 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 我觉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就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而要做到这一方面, 则必须要坚决维护司法公正和坚决反对腐败。 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的路线,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由此可看出中国领导阶层对民主、人民主权也是相当看重的。 30多年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应看到,与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相比, 政治体制改革还在外围进行。它至今仍然是一种根据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而有选择地进行适应性改革, 各部分之间进展很不平衡, 行政体制改革进展很大,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取得一定进展, 政府间管理体制改革在曲折中前进, 党政

浅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要求

浅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要求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统一价值追求和协调利益关系;任务是做好具体工作和解决思想问题;动力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内力的推动及社会和文化向前发展。 标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实际要求;方向;任务;动力 在政改的进行过程中,不断根据新的形势对改革的内容做出调整,方向、任务和动力是政改的根本要求,也是实际发展中必须要坚持的要求。在调整的同时,主要的内涵是不变的,下文将从方向、任务和动力三个方面概括出政改的要求。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1、统一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党已经逐渐清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价值目标。这个目标,实际上包含了我们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即经济增长的“繁荣”,促进“正义”的文化,“和谐社会”的建设。生态文明是面对国际合作和国内需求提出的符合人类社会长久健康发展的概念,政府解决经济建设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政改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的起点和终点,促使政治发展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人心、汇集力量,保证改革不偏离政治的目标和人民的期望。 2、协调利益关系 改革开放30年,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伴随着利益冲突、利益分化。一是利益格局的多元,二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从根本上说,政治体制改革是调整利益关系,它涉及很多的人和事,要小心。因此,政治体制改革,这一底线、范围、程度和路径必须是理性的思考,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利益变得越来越复杂,决定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积极稳妥、有序地进行。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做好具体工作 十八大报告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了“两个必须”,“三个更加注重”,反映中国政治改革政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这些都从党、民主、法治三个层面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是改革的关键所在。改革的措施都是围绕着三个层面所涉及到内容而制定实施规划,党的建设就要求党的自身、党员领导干部、党的领导和执政、党的权力等各方面都进行不断地改进和革新。党需要实行民主和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专题一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皇帝制、 趋势。 3、作用和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主要起消极乃至反动作用。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认识: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说明它是适应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不可能瓦解。 二、两种状态——分裂与统一 历史上的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三次大统一:秦汉、隋唐、元明清 1、规律特点 国家统一的规律: ①从原因上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根本原因;民族融合和内聚力的逐步加强是基本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统治阶级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都是实现和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②从过程看,是在克服各种分裂割据因素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⑨从影响看,封建国家的统一保持了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另外,还应注意到,长期统一的局面下也蕴含着种种矛盾,如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财政困难引发统治危机等。 国家分裂的规律: ①从原因上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融合的不稳定性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等都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原因。②从过程看,每次分裂的时期都充满了战争,其中有民族间战争,也有统治阶级的内战;在分裂后期往往会崛起一个强大王权,最终由他实现统一;③从影响看,长期的分裂割据必然影响到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因此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 2、综合认识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从空间上看,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时间上看,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分裂的时间,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其中真正分裂的时间不过七、八百年左右;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和可能性越来越大。国家分裂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当然也与中央权威下降、中央集权削弱有关;另外民族融合不够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的因素。因此,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是消除分裂割据的根本措施;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中国政治制度心得体会

中国政治制度心得体会 由于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还基本停留在类似于政治哲学的思辨水平,基本遵循着经典解释、规范性和定性研究、制度和机构描述以及历史探讨的方法,因此亟需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和政治分析的基本方法(经济方法、阶级方法和历史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经验研究或实证分析方法及技术的研究与引进,把定量分析方法及技术放在突出的位置,借鉴并应用当代科学方法论和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所发展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奠定经验研究方法论基础,以及时捕捉政治生活的细微变化和发展,准确、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进而把它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加以认识,这是繁荣我国政治学科的当务之急。必须花大功夫改变以往对政治问题研究的那种抽象的、往往是纸上谈兵的方式,要重视调查研究,应用经验研究或实证分析的方法及技术,形成可供检验的经验理论,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方面,我国一些政治学者已经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深入社会政治生活,采取典型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新制度主义研究法、结构功能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各种方法,剖析我国政治的实际运作机制和运行过程,探索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项工作无疑应长期坚持下去,希望有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加入,形成合力。由于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还基本停留在类似于政治哲学的思辨水平,基本遵循着经典解释、规范性和定性研究、制度和机构描述以及历史探讨的方法,因此亟需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和政治分析的基本方法(经济方法、阶级方法和历史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经验研究或实证分析方法及技术的研究与引进,把定量分析方法及技术放在突出的位置,借鉴并应用当代科学方法论和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所发展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奠定经验研究方法论基础,以及时捕捉政治生活的细微变化和发展,准确、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进而把它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加以认识,这是繁荣我国政治学科的当务之急。必须花大功夫改变以往对政治问题研究的那种抽象的、往往是纸上谈兵的方式,要重视调查研究,应用经验研究或实证分析的方法及技术,形成可供检验的经验理论,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方面,我国一些政治学者已经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深入社会政治生活,采取典型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新制度主义研究法、结构功能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各种方法,剖析我国政治的实际运作机制和运行过程,探索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项工作无疑应长期坚持下去,希望有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加入,形成合力。

目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目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权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其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是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议事议程。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正如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所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战略上和策略上其实是互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在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来推动;民主与法治结合起来,强调民主的制度化与法律化政治体制改革和改善民生与保护公民权利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实际的实惠;基层民主制度和依法治国结合。此外,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将执政党依法执政和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中国式的政党制度;吧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把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把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公民舆论监督;把选举投票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等。 实践证明,中国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像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概括起来,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民主制度和民主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进一步丰富了人民当家作主 的内涵与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以保障和实现人民 民主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和国家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 坚持改革,以确保这些制度机制始终保持活力,服务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不断发展;第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执政能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纯洁性 与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在增强学习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科 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第三,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制定和修改选举法,使选举工作逐步规范,选举的民主程度和效率显著提 高;第四,行政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体制,通过改革,以人为本的政府服务理念贯彻于各种服务和方便民众的实践 形式,集中统一的行政事务处理系统、信息公开,在行政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同时干部人事制度进一步完善,为改革发展稳定 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第五,公共权力结构日趋合理,逐步实现运转高效,

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

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 提要:本文提出了分析政治制度变革的“规则与秩序”的思考方法。对众所注目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本文对民主至上的方案如恢复人民代表大会的宪法地位、农村基层直选为突破口等等,在价值上和知识上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批评,提出了替代性的宪政联邦主义的政改思路并做了相应的论证。本文希望的是引发人们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这一问题认识模式的转换。 一、内在的探究方法 什么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在政治改革中,政治学家能够做什么?要直接回答这些问题,是突兀的,我想首先要交待一下我观察和分析这些问题的理论视角是什么。我的方法简单说是“规则与秩序”的研究方法。这个方法的背后当然包含着许多人们的努力。从正统的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法和经济学那里,我们学习到了在一定规则下人类社会秩序之形

成的洞见。这种学术努力的源头在亚当·斯密那里,而在更久远的时代也早有其思想的萌芽。而规则,这个词本身就有规范的含义,辨别是非,是古往今来所有人们的日常语言实践。西方早有自然法学说,当代康德传统下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对正义规 则进行了异常细致的辨析和提炼。中国也有着孔孟传统下的源远流长的道德言说。当然极为重要还有法学家们的理论和实践《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强世功译 ,北京:三联书店)。对这两种思考方法的结合,我承认在当代哈耶克是这种努力的一个最杰出的代表者,正在兴起的宪法经济学我相信也走在同一条路上,而美国宪法的创立及美国建国之父们特别是詹姆斯·麦迪 逊是将此种结合运用于实践的杰出典范。我刚才所说的规则与秩序的理论,严格说都是一种内在的探究方法。对于人类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现象,并不采取一种客观的观察者的立场来研究,就象通常自然科学家所作的那样,以一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社会和人类的制度。这正是我并不认同的研究方

中国政治改革的阻力分析

中国政治改革的阻力分析 (1)“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这些权钱变相纠缠而成的利益集团在政治上主要表现在其拥有一些超国民待遇的特权,责任与权力不对称,有权者未能承担应有的责任。故不愿自己的权利及利益受损。如在房价问题、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所有这些宏观政策的背后都有既得利益集团的身影,任何政策的变化都会影响相关利益集团的权力与利益。 路径依赖性阻力:长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模式作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对其起着很强的束缚作用;过去都是这么过分集中权力的,于是现在就继续照着做。 (2)理论阻力:在中国现阶段的政治理论研究当中,理论的研究还不充分,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中国到目前为止有政治革命的理论、有政治保守的理论,从来没有政治改革的理论这样一种理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名正言顺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3)社会阻力:突出表现在大众的公民观念状态1978年发展市场经济以来,中国忽视了政治体制改革,也忽视了全面思想体系建设。公民们有强烈的政府依赖,公民们不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跟自己有关的,总是期待最高领导人替自己包办一切。这样一种依赖,使政治体制改革所能仰仗的三种力量——政党-国家力量、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变成了一种力量,就是政党-国家力量 (4)目标阻力: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设定的就不是一个政治

目标,而是“审美目标”。如,各代领导人提出的目标都是“尽善尽美”,试图将各种相互冲突的政治关系美妙地结合起来——这是审美表达,不是政治表达——因为政治表达是不平衡的,边际关系是绝对不平衡的。这样一种“审美”主导,导致我们对不平衡的政治体制有着一种平衡的审美要求。 (5)技术性阻力:其一:国家越大,民主化越难:一个国家越大对专制的要求就越高。因为它必须依靠权威的、绝对的力量来动员资源,豢养军队、官僚,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再加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主化的程度是影响国家统一与稳定的关键。这导致我们所有的决策者不得不考虑民主化所可能带来的后果。 其二:我们缺乏一个从总体上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的机构。这个机构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全民族的角度来设计规划政治体制改革,而不是从某个部门,某个行业的利益出发。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领域的拓展(学科走向).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领域的拓展(学科 走向) 中国传统社会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一整套与当时社会和统治相适应的政治制度。这套政治制度曾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序,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 研究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为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多年来一直着力进行这一研究。 成果丰硕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以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的职官制度、行政制度、法律制度、政治文化等,含括官制史、行政制度史、法律制度史、政治思想史等多种内容的专门史,主要致力于分析历代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国计民生的正负 面影响,并从历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变革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历程,成绩是显著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界出版了大量学术专著,发表论文万余篇。研究角度不但涉及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而且开始深入到一些鲜能引起以往研究者重视的领域。比如,对某些制度具体实行始末的研究,不但能够从小的切口看出制度建立的初衷,也能了解制度执行的情况,

进而为总体评价历代政治制度打下基础。 近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史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研究队伍不断充实,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日益提高。梳理最近30年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研究,将研究视点引入文化史范畴,并深入到政治与社会这个基本问题;对中外政治制度史进行比较研究,将研究视点投向世界,突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世界的价值;对珍稀法律文献和史料进行挖掘整理,这种挖掘已经走向世界,许多海外图书典籍、文物资料重归故土;对政治制度史进行专题研究,不但扩展政治制度史研究的领域,也使研究呈现多样化;对各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尤其是具有变化和显著特点的年代;对某些具体的政治制度和与政治制度相关的问题进行细致研究,力图从微小变化和具体事例中探求历史真实;对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进行研究,进而梳理出依据地区特色进行治理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 视角更新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领域在逐渐扩展,但在一些问题上仍需继续深入。近年来,研究者不断学习借鉴最新理论成果,研究方法也更加科学严谨,在许多新的领域逐渐形成研究热点。 政治活动、政治效果。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体制、政治社会背景、政治根据、政治结构、政治运行过程,以及因政治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政治制度。 这其中既有国家正式制定的典章制度,也有在政治运行过程中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论文完整版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的方向选择 小组成员: 刘畅 213020204114 王月213020204063 邹琳213020204112 赵宁洋213020204118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有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历程,政治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由政治体制滋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群体性社会事件接连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民众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也从未消退甚至,这种声音越来越多。可见,目前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 (一)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其问题归纳如下: 第一,权利过分集中。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权力缺乏监督是腐败的根本问题。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指出“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现有的权力制约机制对一把手权利的制约常处于缺位状态,因此一把手往往是腐败几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第三,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我国是官员最多的国家之一,辽宁省铁岭市有一个县长,9个副市长,20个副秘书长;河南省新乡市有16个副秘书长。官员如此之多必然造成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并增加了行政成本。 (二)现行政治体制弊端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 1、制约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方式转变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不仅仅是从外部间接影响经济生活的上层建筑,而是作为构成经济基础主导部分的国有经济所有者,从内部对经济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如,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的调整,及时一种经济现象有是一种政治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在经济运行上打破条块分割,引进市场机制,完善宏观调控,实行政企分开,放权市场,就必然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调整,这种调整这能依靠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的政治体制改革来完成。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正常有效的运行的外在条件是指市场经济体制能否独立有效运行而不依赖于其相对的计划指令,即国家权利的运用,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来论述的。公共选择理论中集权利与团理论创始人满色奥尔森,强调了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作用,在他的书“权利与繁荣”中他总结了政府在促进市场繁荣是所需要的两个条件,即“清晰的个人权利界定”,并且他认为“这些权利从来都不是由自然所赋予的,而是社会的—而且通常是政府的—规划设计的产物”。这就强调了这附在保障个人权利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个主张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意味着要规制政府权力,使其发挥更好促发展的作用。主张政府权力的恰当配置与规制对经济繁荣的用意,正好也说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 2、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法制、腐败问题 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

中国政治改革可能出现的风险

中国政治改革可能出现的风险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积累了复杂的社会矛盾,矛盾日趋尖锐就会转化为社会危机,社会危机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转化为治理危机。防止社会危机转化为治理危机,一方面需要治理者具备临时的危机处理技艺,另一方面则需要依靠长期的政治发展谋略。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走出了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但近三十多年来,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这些国家在政治发展目标和模式上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类似的政治变革几乎席卷全球非西方国家,就是一个明证。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如此快速变革的国家取得优良治理绩效的并不多见。 中国的领导层经过多年改革的大风大浪,并不缺乏进行重大变革的勇气,但在这么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进行政治改革,容不得出现重大失误,一旦出现政治失败局面,就会比那些小国更难以挽回。 就非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政治发展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有三:一是政党衰败的风险;二是国家分裂的风险;三是社会溃烂的风险。 许多研究者没有认识到西方与非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对于政党的意义。西方现代政治发展总体上走了一条社会造

国家,国家造政党的道路,而非西方现代政治发展总体上则走了一条政党造国家,国家造社会的道路。两条道路上的政党目标和功能具有根本性差别。西方在现代社会和国家结构中逐步产生出来的政党功能有限,典型的如美国政党只是履行着竞选工具的功能,而非西方国家的政党大多是在应对西方现代化的冲击下,要承担变革现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功能。这就意味着后者需要承担更重的治理责任,集中更多的治理权力,具备更强的治理能力。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走了一段偏离现代化方向的道路,但政党自律的水平是非常高的,改革开放后稳定地确立了现代化的方向,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国民也许只是看到那些腐败的现象,但忽视了许许多多的干部在党的目标和纪律的约束下,勇于拼搏、拼命苦干,在执政党提供各种政治激励下体会着人生的意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来,政党自律的老本啃得差不多了。如果不采取新办法让这个政党涣发出新的生机,在以民主为指向的政治发展进程中,这个党就面临着可能快速衰败的危险。 对于一个大国,尤其是地区和民族矛盾比较复杂的大国来说,在政治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国家分裂的危险。两岸局势紧张时,中国通过了一个《反分裂国家法》,本身就证明了这种危险的存在。国家认同研究中的主流观点认为,以基本人权为基础的公民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根本基础,而

浅谈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及其发展历史

浅谈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及其发展历史 公管院 09 行政管理 03090223 陈明 新中国建国已逾60年,值此祖国花甲有余之际,我仅以一学生的角度浅析一下祖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进程并就“党政分开”这一政策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还望老师批评和指正! 1、新中国建国以来政治制度改革侧重点回眸 (1)党政关系改革 虽然十二大提出了党政分开,但党政关系改革正式启动应该是在十三大以后。十三大报告指出,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政治领导亦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十三大以后,开始试行党政分开的改革,各级党委撤销了与同级政府部门重叠对口的职能部门,大量事务性和行政性的工作开始由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承担。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地运用西方多党制条例下的党政关系来理解党政分开的改革,看不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先发规定了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二是认为实行平党政分开哦就会削弱党的领导,看不到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是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变,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两种倾向都表明雪球符合我国国情的党政分开的运行机制是个尚需继续探索的课题,同时还应看到,党政分开阻力重重还有深层次的原因。这待会儿再详细阐述。 (二)关于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和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

关于中美政治制度之比较

姓名:何悦玥班级:财管三班学号:110106104 关于中美政治制度之比较 中美政治制度具有着普适性与特殊性的典型特征。 一、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政治制度不是某些先哲们头脑中的产物,而是人类政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学家摩尔根指出,“政治社会的建立则是文明伊始以后才有的事情”。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任何政治制度都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同时它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政治制度的涵义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则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社会中的制度多种多样,如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企业制度等,其中每一种制度都是在其领域内限制、调解、疏导某种特殊活动的行为模式和规范。政治制度也不例外。所谓政治制度是指为维护和增强公共利益,在社会政治领域中限制、调节、疏导各类政治实体的法律规定及政治规范的总和。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政治制度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即国体,指国家政权为哪个阶级所掌握;第二即政体,指政权的组织形式;第三指通常所说的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在组织制度和行为规范上的具体化。 二、中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现状 一)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大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中央行政制度,行政制度,是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和惯例。 二)美国的政治制度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美国宪法列举了联邦政府享有的权力,不经《宪法》列举的其他权力,除非《宪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为州政府保留。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如以地方名义征税,管理州内工商业和劳工,组织警卫力量和维持治安,等等。美国采用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国会有立法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须经国会认可,国会有权依

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利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利主体发起和领导。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你如何看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期保持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其中,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此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多年来,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似乎中国至今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的任务,就在于当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在民主政治推动下起步的。我们国家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党是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

党,这就决定了在我国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没有民主是不行的,不能有序地推进民主也是不行的。联系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可以注意到,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战略,又有策略。从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至少有以下五点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政权,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并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事实上,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当前正在实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具有这一特点。这次大部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这次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并将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强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 宋鲁郑 作者简介 宋鲁郑,祖籍山东。1969年出生于河南郑州。2000年赴法,获里尔高商硕士学历。现任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法国《欧洲时报》时事撰稿人。主要方向为国际政治与两岸关系。 核心观点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二在于高效率,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三在于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内可以有效遏制腐败的泛滥。 中国模式从被质疑到被全球广泛承认,得益于两点。一是它本身的巨大成功。在短短的30多年间,中国GDP全球第三,并有口望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成为有世界的巨大存在。在这个过程中,4亿贫困人口脱贫,整个社会都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甚至有不少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未来的10—20年之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30多年真正的伟大变革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纵向和横向流动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并几乎和世界同时进入信息社会。二是以美国为发源地、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动摇了全球对资本主义体系的信心。BBC在27国2.9亿人所做的调查表明,仅有11%的人认为资本主义在正常运行,有23%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致命弱点,世界需要新的经济制度,另有51%的受访者

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系统需要规范和改革。最悲观的是法国人,有43%表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失去信心,认为需要彻底抛弃。这个时候,中国的成功自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中国模式的优异表现必然引发全球对其成功原因的研究。有的从国民性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勤劳、节俭,储蓄率高,从而为投资积累和提供了巨大资本。有的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具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是人口红利效应,因此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得以成功实施,并成为全球化最大的赢家。有的从投资的角度看,认为中国打开国门,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抓住西方产业转移的机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成长的重在力量。有的从比效经济的角度讲,认为中国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是中国成功的关键。有的研究者更细致到具体的经济、社会措施,如认为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是中国奇迹的根源,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等,不一而足。 应该说,这些研究都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成功的原因,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回避了政治制度因素。政治制度在中的发展中,起到了如果不是决定性的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在欧洲,当英国、法国的左派和右派政党上台之后,国家发展政策立即改变,要么实行大规模的国有化,要么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在美国,偏左的民主党执政,一般就采取对富人增税、对财团开刀、对穷人补助的政策,像克林顿时代和奥巴马政府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就是典型的一例。偏右的共和党执政,则采取对富人减税、扶持财团的立场。每一次的摇摆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毕竟政党执政只有4年或8年,都是在炒短线,谁还管得了4年或8年以后的事情?再有印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农民的补贴上升了,但对农业的投资却下降了,农民可能在短期内受益,但长期而言却失去了生产能力,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新起点上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5年第3期 新起点上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李海青赵玉洁 摘要立足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回顾30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历程,可以揭示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从过分理想化的党政分开思路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党政关系模式,从更为注重经济民主到日益重视和发展多样化的政治民主,从强调更具工具色彩的法制到强调更具超越性与权威性的法治。结合改革形势,认真分析中央相关决策,对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大致可做如下研判:改革要秉持现实问题推动的原则,更为深入地推进政治体制的结构性改革,愈益关注执政党自身机构与制度的改革,以选择性集权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性手段。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党政关系法治选择性集权 作者李海青,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北京100091);赵玉洁,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北京100029)。 自1978年改革大幕开启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走过30余年的不平凡历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有必要较为系统地回顾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把握演进逻辑,并依据改革现实与中央顶层设计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路向进行分析与研判。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回顾 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历程的阶段划分,学术界已有多种观点,有的划分还颇为细致,但总体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划分的原则与依据不清晰,随意性较强;过于侧重改革措施的列举,关于各阶段改革特点的分析不够深入;过于强调某些阶段之间的区别,对于各个阶段之间变与不变的复杂关系认识简单化。实际上,看似简单的对改革阶段的划分,需要对各阶段改革的条件、任务以及阶段演进的多重原因进行细致分析。基于改革具体条件、具体内容与具体要求在不同阶段上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将迄今为止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大致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1978年三中全会至1986年是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与初步启动时期。建国之后陆续遭遇的一系列挫折特别是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人们对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舆论先声。同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初步分析了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改革目标。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吸收了这次讲话的精神,正式以党的会议公报的形式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80年8月18日,在现实改革与进一步思考基础上,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政治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产生根源,再一次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与 — 8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