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津方言

浅析天津方言
浅析天津方言

浅析天津方言

天津方言常会出现在春节晚会的小品里,还有相声名家的段子里,如马三立的“逗你玩”,天津话怎么就这么哏?喧嚣的火车站一句“嘛呀!”就能让你找到老乡,两眼泪汪汪,天津话怎么就这么有特点?李世瑜老先生跋山涉水探询天津方言的源头,天津话怎么就这么传奇?当我开始研究天津方言时,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仿佛她抱着琵琶等了很久……

一、天津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方言的产生和积累须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且由时代和地域两方面决定的。一种方言的形成主要原因有社会的分离、地理的阻隔、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接触。在天津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准确的依据: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天津卫志毛恺德政碑) 这说明了明初天津人口的主要构成是“军事移民”。这些移民实行军事建制,“家庭承袭,邻里相望”,形成相对牢固的“语音小区”,于是,具有低平调的江淮方言成了天津卫的通用语。而在天津民间流传着“燕王扫北”的故事。明代朱元璋称帝后,封了很多藩王。四子朱棣握有重兵,且屡建战功,故遭朱元璋忌惮。为削弱他的实力,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让他带领大批老弱残兵到北京、天津一带戍边。燕王朱棣不但扫北得胜,还把他从家乡安徽带来的士兵安置在天津地区戍边屯垦。朱棣夺取帝位后,为天津赐名,还设立了天津卫。相传移民者大都是明代朱洪武的江淮兵,天津又是清代淮军的大本营,所以天津的地方话,受苏北江淮一带的方言影响较大。

2母方言:但是天津方言,不是天津地区的方言,而是特指以天津旧城为中心的一个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岛内人们所说的土语,即天津话。这个方言岛以北的居民,语言接近北京话,东北一带接近唐山一带方言,西南和东南则接近静海方言。由于方言岛内居民祖先可能是来源于明初的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北部。因此,这个方言区内的语言与“岛”周围的天津土语有很明显的区别。那么燕王扫北占据这个地方,有多少人,从哪里来,他们说的话怎么是天津话?怎么把静海话压倒的?天津方言近600年的身世,终于被破解,而为得到这一成果让一个青年变为一个古稀老人。他就是李世瑜老先生,他对天津史志做出了两大贡献:一是发现天津古海岸遗迹,掌握了天津退海地和沧海变桑田的规律:第二是提出了天津方言岛的概念及找出天津的母方言。

哪儿是天津话的根?

---近于凤阳音又似徐州语类同淮安言最像宿州话

燕王是安徽凤阳人,他带兵北上定会从他的家乡及附近招募士兵,包括随军家属或其他移民,而且这些人有“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天津县新志?汪来传》)。所以《卫志》户口有军籍,官籍。通过上述逃荒、漕运、戍边等,大批人定居到天津。《卫志?毛恺德政碑》记:“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这些史料、说明了明朝初期天津卫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军经商的吴人成了天津卫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这些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比较高。于是,具有低平调的江淮方言成了天津卫的通用语。为确立天津话的来源,上世纪80年代,已经60多岁的李世瑜先后两次南下,奔波于安徽的各个城市。洪泽湖畔,留下李老踯躅的身影。在固镇所属的安徽北部的宿州市,李世瑜听到了很多的天津话,由此找到了天津方言的“母方言”——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的江淮平原,往北到徐州,往南不超过蚌埠。

出行之前,几种线索形成不同的画面,呈现在李世瑜的面前:

线索一:80年代,“凤阳杂技团”到天津表演,讲解员说的完全是“天津话”,李世瑜以为是临时雇用的天津人来当讲解员。表演结束后,他和演员谈话,才发现,他们的口音和讲解员差不多,他们说的就是自己的家乡话。李世瑜联想到,天津西于庄有一种民间舞蹈——花鼓,他们的唱词、鼓点、舞蹈、服饰都是从凤阳来的。听黄梅戏的时候,也常常感到道白很像天津话。

线索二:一次他从合肥乘车南下,列车员说的都是“天津话”。李世瑜以为这是天津列车段的乘务员调到淮南铁路段的。经询问后,才知道他们说的也是家乡话。一位在徐州工作的天津人告诉他,徐州话和天津话差不多,只要动几个音就可以了。凡此种种,都让李世瑜意识到,天津方言的“母方言”很可能与苏北、皖北一带有关,特别是以凤阳为中心的地带,当年燕王扫北时所带的兵可能就是从这里招募的,后来在天津定居下来。

线索三:周总理的口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他的口音和天津话很像,因为他的阴平(一声)读低平调。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这样就又使他意识到,以淮安为中心的方言有可能是天津方言的“母方言”。

带着这些假设,1986年9月,李世瑜开始了寻访工作,先去凤阳。李世瑜在蚌埠下车,先调查了蚌埠方言,边听边录音边研究,结果却令人失望。因为除了它的阴平(一声)也读低平调之外,其他的音调都与天津话有差距,尤其保存了许多入声字,而天津话是没有入声字的。如果加快语流速度,他们便有听不懂的地方了。到了凤阳,发现那里的方言不像杂技团的成员那样,而是和蚌埠基本相同,可能是杂技团的人并非都是凤阳人的缘故。与此同时,李世瑜发现,凤阳的方言南部和北部还有差异,南部入声字更多一些。他又调查了凤阳附近的临淮和留埠,结果也是一样。抵达淮安后,同样是一无所获,李世瑜的线索一下子断了。凤阳和淮安是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的推断,被事实否定了。

绕着高邮湖、洪泽湖地区跑了一圈之后,天津方言的“母方言”似乎还在云里雾中。李世瑜决定再到安庆寻访。在从徐州乘火车前往安庆的途中,他却有了出人意料的收获,这个收获成为李世瑜寻访成功决定性的因素。火车上很拥挤,李世瑜和很多人一样是“站票”。火车过了宿州后,李世瑜身边的两个人因为抢座吵了起来。一口纯正的天津话,从两个人嘴里硬硬地甩出来。李世瑜以为碰到了老乡,便劝起架来,“都出门在外的,都不容易,别吵了。”抢座的人眼眉一立:“嘛!嘛出门在外!我,我就这儿的。”

一句话,让李世瑜大喜过望,安庆不去了!他干脆跟着这两个人下了火车,下车的这一站叫固镇,在蚌埠北48公里处。一到固镇火车站,李世瑜以为回到了天津,充斥双耳的统统是他从小听到大、说到大的天津话。

车站的茶摊前,一位老掌柜和他们搭起了话,一种“共同语言”让他们相谈甚欢。至今李世瑜的录音带里还留存着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两位同志,你们哪儿人哪?”“您听我们是哪的人?”老人迟疑了一下:“听你们的口音是本地人,可我怎么没见过你们啊?”原来,固镇来来往往的人都要经过这个火车站,老掌柜差不多都认识。老掌柜告诉李世瑜,固镇属于宿州市,宿州市距离固镇45公里。

兴奋的李世瑜马不停蹄地回了宿州,历经数月的调查,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终于现出了真容——天津话来自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的江淮平原。

经过名家研究和探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津方言形成由人民迁徙和人为的隔阂两大要素。从天津卫形成的角度来看,当时形成了一定批量的移民,他们集中聚居,因民的语言与当地的方言形成了一定的抗衡之势。从方言系统的角度来看天津方言的形成是覆盖式。

3发展与推广:清末产生了洋务运动,天津成为了当时沿海的发达地区,名噪一时。发展程度甚至一度超过了北京。天津交通便捷,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内部差异小,人口多且几种方言意识也很浓,这使得天津发言历经百年而不变。天津是曲艺之乡,在天津

方言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有京韵大鼓、天津十韵、天津快板、相声,尤其是相声,著名的相声演员汝周德山,常宝堑,马三立,他们将天津话推广到全国。随着改革开放,天津成为了渤海湾的一颗明珠,天津方言也与时俱进走向世界,。前不久,一些中学的学生将天津方言中特有的一些词汇翻译成英文,并打算编纂一部天津话辞典。下面是他们翻译处的一些词汇:

崴泥terrible白话chat and boast糟改dally麻利quick扎刺儿provoke 有人说天津方言庸俗不堪,可是方言只是地方语言体系,不应该附加进雅欲概念,更遑论尊。天津方言的历史和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悠久。天津人性格爽朗、乐观,通过天津方言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天津方言的分区

天津方言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天津方言区是一座全国罕见的方言孤岛。据天津方言在语调上的特点,也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把普通话的一声高音、高平调读成低音、低平调,即起音低,落音比起音还低的这个特点,李世瑜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天津展开了实地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画出了天津话的边界——在地图上,这个区域呈倒置的等腰三角形。天津旧城是天津方言的中心,“方言岛”的东、南、西三面被静海音系所包围,北面则被北京音系所包围,几百年来,天津方言仅能“占领”九平方华里的旧城和十几座村镇,始终陷入其它

音系的重重包围之中。

在李世瑜的地图中,标明七个方言小区,(1)就是天津方言区,呈倒置的等腰三角形。天津旧城是天津话的中心,它的四至(即等语线或同言线,同语线圈)从东郊徐庄子开始经赵庄子、张贵庄、翟庄子、芦庄子、西郊北马集、南马集、北里八口、大韩庄、大芦北口、小南河、陈村、侯家台、邢庄子到曹庄子。在这范围的西北方向是(3),即北郊方言区。这里又分为A、B两区。(5)即东郊方言区。(4)即静海方言区(属静海音系)。以及(2)即武清方言区(属北京音系)。

由于(1)即天津方言区,它的东南西三面都被静海方言区包围着,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就称(1)

为“方言岛”。所谓方言岛是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原来某方言区,形成被原来方言区域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孤岛。全国这种例子不少,大都因移民所致。北方方言区内最著名的方言岛是承德,它距离北京近二百公里,但居民操纯北京话,就是由于康熙时兴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大批供奉、保卫人员移住该地,定居下来,以致压倒原来居民所操方言,使之同化于北京话,因此承德形成一方言岛。

至于天津方言岛,它的移民是从哪里来的即它的语源在哪里?李世瑜表示,这里应先解决两个与之相关的问题。

一是确定方言岛即画出它的等语线,主要根据天津话的语音特征:阴平(一声)读低平调,在天津周围找不到。图上倒置的等腰三角形的两腰外侧都是静海方言区或属静海音系的海下方言区。两腰村子,有时近在咫尺,但语意也迥然不同。主要是阴平的低调在两腰外的地点中突然消失,其他声调也有所改变。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北斜村,这里恰在等语线上,村子北由南运河引来的小河隔开,河东半操天津话,即阴平读低平调。而河西低平调突然消失变成静海话。在天津方言岛即那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则情况略异。(3)方言区是过渡阶段,阴平读低平调的现象是珠江消失的,越往北低平调的越少。到(2)方言区才全部读成高平调。二是,为什么从天津话中心旧城往北不过一公里,从东于庄、西于庄语音就变了——尽管它是个过渡地区,而往南到二十多公里的大八里台,大孙庄一线才变呢?

因为,燕王的驻军以老城厢为根据地,无论是向北、向西还是向东开垦,都是不可能的。这三个方向都有人密集居住,常年耕作。村民不会让外来的人口占据熟地,所以驻军只能向南方开垦。天津地区原是个退海地,自从三十年前发现渤海湾西岸三道古海岸遗迹后,才确认,战国时期天津地区的聚落点还散布在沿张贵庄到八里台一线上,当时军粮城到咸水沽一线之西还是动荡不定的沼泽。而在旧城以北地区则在新石器时代已成陆地且逐渐开发。明初,天津地区的地位更为重要,建卫筑城之后,移民聚集,占据原属静海地面定居,向北阻于南北运河和子牙河,那是早已开发的武清地界。往南多沼泽、苇塘、荒地,移民尽情占用,因此一直开到二三十公里以外。

三、天津方言的语音及词汇

1语音:天津方言与普通话不同之处主要在语音和声调上。从语音的声母看,天津话一

是把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读为舌尖前音z、c、s,所谓齿音字多。如把"事shi"读成"似si"。二是把普通话没有声母的开口呼字在前面加上声母n,如把"爱ai"读成"耐nai"。三是把普通话中r模成i,如把"肉rou的"读成"右you"。同时又把普通话中带i介音的无声字母改读成r声母。如"永y6ng"读成"冗r6ng"。从韵母看,天津话一是把普通话的合口呼的字读成开口呼,即把韵母中的韵头u丢掉。主要发生在以n、l、h、r等作声母的字中,如把"落1uo读成"乐le。二是把普通话中以n、1为声母的撮口呼字,读成合口呼,并增加韵尾i,即把u变成ui,如"女nu;"读成nui。

从声调上看,天津话把普通话的一声高音、高平调(5-5)读成低音、低平调(2-1),即起音低,落音比起音还低。如"天tian"读似"添tian"。有的把普通话三声字音读成二声字音,如"笔bi读成"鼻bi"。有的把二声字读成一声字,如"菊ju"读成"居ju'。

2语词、词汇:天津方言,名词后面的字发音较轻,而动词、形容词则无此现象。天津方言词汇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如"摞摞缸",用缸码得高,不稳定的形象表示麻烦的事。"抹抹丢丢",用贴着墙角徘徊不前的形象表现尴尬的神态。"拿捏"用捏着东西不肯撤手的样子,表示矜重,不轻易给人。"有根","没根"用树根扎在地里表示事物言行的可靠与否。"有过结(节)儿",以心中有疙瘩不解,表示有矛盾。"沉沉"、"沉会儿",用水浑了稍等一会儿就清了的意思,表示要等片刻。"歪(崴)泥",用浆稠的泥巴难铲表示事情难办,"事办砸了","砸锅

了",表示事情失败。如此等等方言词汇;都很富于生活气息。天津话趣味性很强,但是很难解释,也很难找到具体的字,多数为拟音字如“哏”,再词典中,哏有两个读音一个是阳平一个是上声,作阳平读音时是天津特有方言之有意思的行为或语言。此外天津方言中还有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如二把刀、能耐更、坐地泡、打镲、白活、祸祸。

综上说述:

1、天津方言特点之一是“齿音字”较多。例如,干什么叫做“奏嘛”,上网叫做“桑(四声)网”;手机叫“叟机”等等。还有许多发音特点就不多说了。

2、天津方言特点之二是名词动化或者以动词代替名词,显得很有生气。比如,“哏”代表“好笑”;但这种语种渐渐消逝了。不过新的民间方言却又滋生于市井,譬如天津“楞子”这词儿就是典型的新生方言。

3、天津方言特点之三是口语味重。过去天津卫的老腔调是有些粗俗,包括许多天津特有的“津腔”——“你介寺敢骂”(你这是干什么);“咱介不寺没银耐吗”(咱这不是没人爱吗);”油泥嘛丝儿,你管凿吗”(有你什么事,你管得着吗)等等。成了外地人挖苦天津人的笑料。

4、天津方言特点之四是与京腔方言词汇通用。老天津话既受江淮语系的影响,又受老北京方言的影响。至今有许多天津方言与北京方言是通用的,尤其是口语。过去就听说过“说卫话,带京腔”的说法。例如,惹祸了都称“捅篓子”;上当了都说“冤大头”;特别令人讨厌的人都称其为“狗食”;不男不女的都叫做“二尾(读乙音)子”;更多的是“老谣”(不可信的事)、“磕膝盖”、“窝囊废”、“能耐梗”等等,举不胜举。

5、天津方言特点之五是“省略字”多。天津方言的口语很磁润,省略字较多,说起来简短脆亮。比如,“什么”用“嘛”代替;“劝业场”用“劝场”代替;“百货公司”用“百公司”代替等。

6、、天津方言特点之六是没有“卷舌音”。这是与北京方言最大的区别之处,“说缩”不分,“车册”不分,“十四”不分。

7、、天津方言特点之七是有特定的词语。如,小汽车爱称“小笛笛”、摩托车俗称“嘟嘟车”、收音机别称“话匣子”等等。几十年前,男孩子不义气被说成“奸”,女孩子事儿多被说成“刺儿”,小孩儿之间斗嘴所说的“气斗斗”,已统统成为绝响。更为久远的天津方言里,譬如将钱包儿说成“靴掖子”,将醋说成“忌讳忌”,将抹布说成“带手”,将发薪说成“关饷”,则更鲜为人知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开放,文化教育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广播影视的传送,天津话的语音、声调已在明显地向普通话靠拢,而那些方言埋语的准确、生动形象的部分则会汇入普通话之中。

结语:天津方言无疑是中国方言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独特,神秘,永恒,而充满趣味。许多方言在颓败的过程中,当地的文化也在失传,地域文化在不断地向现代发展的时候,历史上承传下来的珍品是绝不该被轻易的淘汰的。方言是一个地方历史的缩影,民俗民风的体现,更是当地特有文艺产生发展的依据。从前我不了解我的方言,还曾一度认为我的口音很土,但是通过对天津方言的研究我认为我们的方言很美丽,同时作为一个汉文化传播的使者,我会在推广普通话的基础上,积极传播天津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津,爱上天津。

论文—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 语言习得?? 意义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

地域文化-说说西安的方言土语

地域文化---说说西安的方言土语 【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汉字为文字初补祖仓颉所创造。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贪略到今天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本文通过西安方言土语的一些用法来谈谈西安的地域文化; 【关键字】西安方言地域文化 一、导语 这几年,影视作品中大量使用陕西方言,让各地人民群众领略“汉唐普通话”的魅力。从《美丽的大脚》里面的赵面粉到《天下无贼》中的二当家的,从各个电视台轮流放映不清场的《12·1大案》到前些日子热播的《武林外传》,陕西方言好像无处不在。于是呢,我们就通过西安的方言土语来看看西安地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西安方言土语的一些用法 听过《武林外传》中佟掌柜说西安话的人都觉得西安话不十分好听。确切说,佟掌柜的陕西话是比较柔的西安话,语音语调听起来还蛮舒服的。真正的陕西话土的掉渣,“天(读淺)地(读鸡)钉(读京)子铁(读且)”,估计只有真正的西安人才能读出原味儿来。感谢我们陕西的导演张艺谋在他的新片《三枪拍案惊奇》中又让陕西话

火了一把:“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喊起来像秦腔,听起来荡气回肠。下面来看看西安话的一些分类用法:1、形容类: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1)眼: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帐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究叫害红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2)手:熟练叫老物,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物,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谨慎肯干叫挖抓手。3)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力脚。走路叫拐脚,岔路叫撇脚,不穿鞋袜叫精脚,能干重活叫力脚。4)气: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努力向上叫争气,老人康健叫福气,小孩聪明叫志气,心灵手巧叫灵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叫运气,死人叫断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 2、用十二属相形容人: 贼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犊一样,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得跟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一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红得跟鸡冠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轻得跟狗尾一样。 3、用地理名词形容:

以四川方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出现的偏误和教学对策

浅谈以四川方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出现的偏误和教学对策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戴叶笛 摘要: 本文以四川方言为例,探讨了在方言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误和相应的教学策略。笔者着重分析了四 川话在语音和词汇上的一些特点,预测在对外汉语中可能会出现的偏误,并针对这些偏误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对外汉语四川方言教学偏误教学对策 一、四川方言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方言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非物质财富,也是地域文化的承载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专家莱拉博格迪特斯基说:“每种语言和方言都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认知世界的工具箱,含概了一种文明历经数千年发展得到的知识与世界观,在这个世界观里有如何感知、归类和实践的方法。” (一)四川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杨雄《蜀王本纪》中说到“蜀左言”,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也指出蜀与中原“莫同书轨”。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的儿化现象。而普通话语音系统声母共22个,韵母39个,4个声调。尽管四川话有那么多有别于“官话”的词和读音,四川方言在语音上仍属于北方语音系统,具有兼通南北的“准官话”功能。 (二)学习四川方言作用 研究方言,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方言背后,蕴含着文化多样性的精髓。索绪尔说过“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四川方言中有不少词语反映了四川人的民俗风情。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四川话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中的偏误 语曰:“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以四川话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普方的偏误在所难免,我们应正视这些 偏误。 在了解了方言的特点上,正确引导学生。本文拟从四川话中选出川中(东)片、 川西北片这两个特点最显著的方言来进行比较。 (一)四川方言语音的偏误 在语音方面,一方面,四川话特有的而学习者母语没 有的特殊音会造成学习者学习四川话语音的困难,例如入声字的发音;另一方面,即使学习者有良好的普通话语言基础,在学习四川话的时候也会造成偏误,例如单韵母e[γ]的语流音变。笔者将从四川方言最有代表性的两个片区的比较中归纳其语音特点。 1川中、川东片 川中以南充为代表,说该方言的人大多居住在川中、川北地区。这一地区的方言就是经典的四川方言,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四川话多属这一片的。川东片则是以重庆为代表地区,该片和川中片没有大的差异,故为一类。 语音特点:1.1n、l不分。在川中方言中,/l/和/n/是同一个音位的自由变体,不区别意义。川中、川东话常常混用/l/和/n/,通常把/n/也发音为/l/,比如普通话中的牛(niú)奶(nǎi),川 中、川东话就说成/liou35lai41 /。 1.2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不分,即zi、ci、si和zhi、chi、shi不分。例如普通话中的吃(chī)食(shí)川中、川东话就说成/ts‘ι34sι34/ 1.3没有[耷]这个音素,ing直接读成[in],eng直接读成 [藜n]或者[o耷]。在说 “英国”的“英”时,常常读成[in];“永恒”的“恒”读成[x藜n]; “主人翁”的“翁”读成[uo耷]2川西北片 川西(北)入归阳平: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也可称为成绵片,本文中以成都话为代表。 语音特点: 2.1不圆唇元音的舌位高。 以成都为代表的川西北方言常将鼻音韵母ɑn、uɑn、iɑn、üɑn韵母中的ɑ读作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ê[ε]。如“蛋dɑn51”读作[dεn213],“晩wɑn214”读作[uεn41], “炎yɑn35”读作[iεn44],“冤yuɑn55”读作[yεn44 ]。 2.2普通话单韵母e[γ]音在川西北话里发生语流音 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 写 文 教 学 ◆79

浅谈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浅谈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普通话是一张名片,一张好的名片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作为一种语言它不仅是社交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然而在普通话大力推广大的主流之下,近一个时期,社会上又不时传来“保护方言”、“保卫方言”的口号声。在一场争论后,勿庸置疑,开展普通话应是一项长期而深入的工作。 一、为什么要学说普通话,并从幼儿抓起 (一)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幼儿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我们大班一幼儿中班之前跟随爷爷奶奶在胶东地区长大,入园后,他与大家很难交流,因为胶东口音与普通话的差别很大,所以他不愿说话,性格也变得内向起来,经过近一年半的普通话练习,个别发音还是胶东方言语调。可见,方言影响了幼儿的语言学习和情感交流。 (二)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语学习。幼儿期的口语训练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

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天才少年”无一不是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自主阅读了大量图书,从早期教育看,不说普通话的孩子一开始就失败了! (三)防止语音上出现根本性的错误,避免口语交流中产生误会 一次,老师组织小朋友讲述父母的生活习惯,明明说妈妈最喜欢吃“老醋白菜”,旁边一小朋友惊讶的站起来说我妈妈也爱吃“老醋白菜”,明明反驳我说的是“老cu(厨)白菜”…可是明明确实把“厨”念成“醋”了。据了解明明的妈妈老家在内蒙,其方言习惯就是除了三声之外的一声和二声的语调都接近四声,加上读音又不准便如此了。明明的父亲普通话相对标准一些,让明明能分辨出他人的读音是否正确,但自己却发音不准,像这种现象更难矫正。 二、分析方言对幼儿普通话学习影响之大的原因 为什么方言的影响会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方言是一种情绪。许多从小在方言区长大的家长认为“它”能最真、最切地表达情感。加之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语法和

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的四川方言词语

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的四川方言词语 摘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语言则从口头和书面上承载了文化。每种语言都是该民族长期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一片天地。方言虽然只是语言的分支,但是方言的文化蕴涵、文化价值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本文就通过将四川方言中的各种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及语义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四川方言的发展演变规律,展示出四川方言的生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将这笔重要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去。 关键词:四川方言词语比较地域文化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四川简称“川”,以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而得名。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首都今直辖市重庆)、蜀国(首都今四川成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今又以成渝为主体的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产生与四川地区的四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一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可以说,四川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末年,杨雄《方言》记述“梁益之间”或“西南蜀汉”之类的方言词汇就说明当时的四川地区已经有方言的出现,算起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明代李实的方言著作《蜀语》算是四川方言的第一本专著吧。到了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大量外来人口迁移到四川。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语言上来说,这次移民使得四川本土方言与外来方言共存于四川这片土地上,并且经过时间的交融,外来方言早已影响了原有的四川方言,逐渐形成了今天“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且杂有客家话、湘语等的“新”的四川方言。 成都话是四川官话的代表方言,在声韵调系统上,与成都话相同或者相近的方言点最多,在全省居首。其次,成都话具有权威性,四川境内的方言广播、方言话剧、方言电影电视、方言小品等一般都采用成都话。成都话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权威行事历史必然的产物,因此现在四川方言中诸多的方言词语也是从成都话中产生出来并流传开来。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方言词语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在四川重庆地区多山、多沟、多坎,平地较少,就算有也是面积较小的。因

浅谈四川饮食文化

论四川饮食文化 摘要: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烹饪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一颗熣灿的明珠。 关键字:川菜饮食文化麻辣火锅盆地 正文:川菜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经历了从春秋至两晋的雏形期,隋唐到五代的较大发展,两宋出川传至各地,至清末民初形成菜系四个阶段。其后,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国烹任各派交融,使川菜更加丰富。 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依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川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任原料丰富: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四川的酒和茶,品种质量优异,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还依赖于人们的风俗习惯。据史学家考证,古代巴蜀人早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贵族豪门嫁娶良辰、待客会友,无不大摆“厨膳”“野宴”“猎宴”“船宴”、“游宴”等名目繁多的筵宴。到了清代,民间婚丧寿庆,也普遍筹办“家宴”、“田席”“上马宴”“下马宴”等等,因而造就了一大批精于烹任的专门人才,使川菜烹任技艺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另外,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不仅依靠其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习俗,而且还得益于善于广泛吸收外来经验。无论对宫廷、官府、民族、民间菜肴,还是对教派寺庙的菜肴,它都一概吸收消化,取其精华,充实自己。秦灭巴蜀,“辄徙”入川的显贵富豪,带进了中原的饮食习俗。其后历朝治蜀的外地人,也都把他们的饮食习尚与名撰佳肴带入四川。尤其是在清朝,外籍入川的人更多。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带进了他们原有的饮食习惯,又逐渐被四川的传统饮食习俗所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川菜加速吸收各地之长,实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继承发扬传统,不断改进提高,形成风味独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四川菜系。 众所周知,四川人喜欢吃火锅,其喜欢麻辣在全国有名。滚烫的火锅,丰富的美食,构就了四川饮食文化中的一朵靓丽的奇葩。四川是一个盆地,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火锅。火锅是一个小盆子,四川乃一大盆也。 但凡到过四川的人都知道,蜀中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阴冷潮湿。在寒冷的冬天吃着滚烫的火锅,不仅可以御寒,还可以预防关节炎,风湿病等疾病的侵袭。火锅中的辣椒,麻椒,三莱,八角等物不仅可以大开口胃,而且对于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帮助。这也是川菜中缘何多辣椒等物的原因。与湖南的酸辣、陕西的咸辣、贵州的香辣却是大大的不同。其他地方也不乏吃辣者,但推究其本意,与这种潮湿阴冷的气候没有太大关联。 火锅是一个大杂烩,其包罗万象,在中华食文化中开创了伟大的先例。肉禽蛋,各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方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 方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人之间通过方言的交流也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方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通用的,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在一般情况下,方言形成的同时也在这个地域内形成了文化。方言和这个地域内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 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的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总体上来说语言反映着民族文化,而方言则反映着地域文化。由此可见,方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使用相同或者相似方言的人们,往往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风俗习惯,在心理、情感、思维、气质、行为等方面也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不同的方言也说明他们的文化环境上的某种差异。从各地方言中同名异物或者同物异名的现象,我们能体会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各地民俗文化风貌的差异。 方言词汇的差异有时候能体现文化发展在时代上的差异。汉语方言的读音,也会影响到地方民俗文化的形成。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

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 由现实生活的例子和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方言离不开文化,方言和同一地域内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长期的共存中共同发展,相互影响。透过方言可以研究一地域的文化,通过文化也可以更好的研究本地的方言。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地域的多个文化特征,来揭示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关系。让我们感受地貌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生活。 【关键词】方言地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习俗 前言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正文 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者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有哪些重要的视角?应该着重发掘哪些方面的语言事实,考察哪些方面的文化特征? 一方言与地方历史 我们都知道,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比如闽语区大家都知道的“妈祖”、“天妃”,也进入了方言口语:泉州人把面目威严的女人喻为“天妃妈”。由此可见历史人物在当地的深远影响,在方言中留下的印记。 语曰:“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后,外省各种移民民系在四川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聚落形式,各从其俗,各得其所。与外人交流用四川官话,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交谈则用原籍方言,谓为“打乡谈”。例如“打帮帮腔”本指川戏高腔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后台专人紧接台前人物的唱腔或道白,以传达烘托句中人物的复杂感情活动和心理活动。“打吆喝”打招呼:是人们相遇时即兴的问话。在四川传统教育中特别包含了“要喊人”,开县人打招呼,开口闭口都是“你俩儿”,显得十分亲热。

浅议四川方言词及其规范问题

浅议四川方言词汇及其规范问题 学生:赵俊学号:20080204010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的壮大需要吸收融合有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方言词汇。汉语各方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普通话相比他们的差异程度各不相同。本文以四川方言为主要材料,研究方言的规范问题,对方言词与普通话词汇的关系,方言词汇的规范原则及方言词规范的方法分别作了具体阐述,文章的重点在于通过四川方言词汇的规范反映对中国各地方言词汇如何规范。 关键词:词汇四川方言词汇普通话词汇规范 一、四川方言词汇规范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要高度发展就得首先规范语言,词汇的规范化是语言规范的基础。吸收方言词的规范是词汇的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年来普通话词汇发展得比较快,大量方言词汇涌进普通话里,这的确起了丰富普通话词汇的作用,但也给普通话词汇带来一些分歧和混乱,使得同一对象有几种说法,如:摆农门阵、冲壳子,闲扯等等都是普通话中“聊天”的意思;并且现在很多方言词汇在文学作品中滥用、乱用,造成了语言混乱。因此方言词汇的规范问题已迫在眉睫。 以四川方言作为研究方言词汇规范的材料也有其必要性:从地域上来讲,现代四川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地域上涉及今天四川省全境;它在历史上被称为“蜀语”,包括今天云南、陕西、重庆、贵州的部分地方,占了较大面积。四川方言词汇是中国

丰富多彩的方言中的一种,占了较大的比例。从前人的研究成果看:大量的著名学者也曾把目光聚焦于四川方言词汇的研究,例如:王启涛《四川方言的佛教语词拾零》列举一些四川方言中出现但不存在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中的佛教语词进行了分析;杨小平《四川方言词义考释》提倡用方言考释的形式解释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使用的词语或者义项,把活的方言词语与古典文献用例两者结合,从而对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变提供活的方言证据;干红梅《浅析四川话中表示程度深的副词“少”》对四川话口语中表示程度深的绝对程度的副词“少”的一些用法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因此以四川方言词汇作为研究方言词汇规范问题是可取的。从上述研究成果也可以发现方言词的规范都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关联,那普通话与方言词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二、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关系 1、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具有从属性和统一性 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明确规定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但普通话词汇远比北方方言区任何一个地点方言的词汇都丰富多彩,都更加具有普遍性。因此四川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有共同的一面,方言词从属于普通话词汇,两者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整体。如四川方言词汇中词的结构形式、词义系统、构词规律等方面基本上和普通话词汇相同。例如: 四川方言中形容词:“悬吊吊的;红扯扯的;粑希希的;淡瓦瓦的;香喷喷的,瓜兮兮的,”的结构形式与普通话形容词结构形式有共同之处。普通话形容词也有:“亮晶晶的、红通通的、软绵绵的、

浅谈方言类电视节目趋势

浅谈方言类节目的发展与现状 ----以《生活麻辣烫》为例 摘要 在近些年来,在中国媒体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个地方台也在迅猛发展,尤其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各个地方台的方言类节目,以一个新的视野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在方言类节目流行于中国的时候,也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但是就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同时,方言类节目也引起了一些专业学者的关注并受到非议。 本文将结合重庆电视台《生活麻辣烫》这一节目与中国方言类节目进行简要分析,简要阐述方言类节目的兴起的原因、现状、现有问题和解决方法,然后通过其它方言类节目的形式、内容和受众群体,研究国内现有的方言类节目对观众的影响和如何更好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方言类节目受众发展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dialect programs In recent year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media, various local stations are developing rapidly, especially the eyes of the people is all the local Taiwanese dialect programs, with a new vision to appear in front of the public, in the dialect program popular when China, has also been the audience of praise, but in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concerned at the same time, dialect programs also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nd some major criticisms.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the Chongqing TV "Mala Tang" this program and China dialect programs were briefly analyzed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rise, briefly described the dialect program's status quo,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nd show the audience visual summary of dialect programs on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alect programs on the audience in real life and how to develop it correctly. Key words: dialect program audience development

重庆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阐释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3), 381-38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076280.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d1076280.html,/10.12677/ml.2020.83052 Regional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ongqing Dialect Vocabulary Weiyan Tao, Youkui Xia*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School of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Apr. 24th, 2020; accepted: Jun. 3rd, 2020; published: Jun. 10th, 2020 Abstract China has a vast territory, as the saying goes, “ten li is different from one day”. “The name of the five sides, the different voice of speech”, has been since ancient times. Chongqing dialect (Chongq-ing dialect) belongs to the southwest mandarin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area. Although it has many similarities with other branches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area, it also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It integrates itself in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and other aspects, especially vo-cabulary.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four aspects of Chongqing dialect characteristic nouns, dialect characteristic words, slang, Xiehouyu, trying to reflec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through these words of different semantic fields. Keywords Chongqing Dialect, Vocabulary, Region, Culture 重庆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阐释 陶苇燕,夏友奎*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0年4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3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10日 摘要 中国地域辽阔,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五方之名,言语异声”,自古已然。重庆方言(重庆话)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他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通讯作者。

四川方言句

四川方言句 R你先人板板——语气词,脏话,骂人的话矮屎塔爬——形容人的身高矮 安灯儿意/安逸得板——形容很爽、很舒服、很合口味 傲斗犟——形容人的脾气很拧,非常坚持自己的立场原则 巴倒——粘住了 板眼儿——搞笑、喜剧、花样多 帮翘八硬——很硬 帮重——很重 包谷——玉米 背时——倒霉,活该 鼻达龙——流着并不时地吸着鼻涕的人 不摆喽——太厉害了,太好了, 不得——不会,不可能 不得了——了不得了,很厉害了,受不了了 不要扭——不要动 擦擦儿——橡皮 才将——刚才 产你两耳屎——抡你两耳光

铲附子——讨厌的人 常过起/杖过起——怎么样、怎么回事,宜宾特色 车车儿——卷笔刀 扯谎/扯谎料白/扯把子——撒谎 扯筋/打理扯——意见分歧等产生口舌之争 扯蒲憨——指人睡着的时候打鼾 撤饭——吃饭 称展、称透——面容娇好、清秀、端正、漂亮 吃饱害喽——此处的害,表程度上的大,宜宾特色 吃害喽、吃的麻花绞绞害——多指有麻烦了、遇到问题了,宜宾特色吃茫茫——吃饭 吃跑堂——吃霸王餐 烂屁娃儿——讨厌的令人反感的人 出血——遇上事情、问题、矛盾后用钱、物去解决问题 令儿——蝉、知了 吹牛扯把子——海阔天空地吹牛、谈天、聊天 棰子兮兮——骂人的话,做事不厚道、不让人满意、缺德, 打不湿——不会不弄湿,或者说不易和水结合 打停伤——守灵 逮倒——拿住、捏住、捉住 倒拐——拐弯 等于零——白搭、白做、白费

低灯儿——形容量少 抵拢坎坎——到头、到底、到时候 颠转身来——反过来说、180度转向 电杠——日光灯管 定子/坨子——拳头 东儿当儿/哈P戳戳——东拉西扯、颠三倒四、傻傻的样子 短倒——截住 对头、斗头——正确、对、支持、赞成 屙——拉(屎),撒(尿) 二回——下次 二天——以后 发气——发脾气 烦求得很——很烦,令人反感 烦躁躁肋/烦躁——烦闷、郁闷,脏、不干净 嘎儿马洒——乱七八糟 改围剿——比较社会比较市侩的黑话,解决问题、火并 赶车——形容乘坐班车或公交车或坐机动车 高头——上面 搞惯求喽/搞怪求喽/搞惯喽德性——养成了习惯、养了坏毛病坏脾气搞刨咯——形容遇上了好的或不好的事或现象手忙脚乱的样子 告花子——乞丐 跟到——立刻,马上

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地域文化信息

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地域文化信息 一、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 穗“穗”是广州的别称,传说周夷王时,有五个仙人驾着五只口衔谷穗的山羊来到楚亭(当时的广州),并将谷物赠给州人,祝州人永无饥荒。为了纪念仙人的馈赠,楚亭故名“穗”。从地理位置上看,广州位于广东三江(东江、西江、北江)出海口地带,今广州南郊七星岗的古海蚀崖遗址证明,大约在7千到1万年以前,广州以南的大片土地都是浅海,海岸就在今七星岗一线。这更使我们相信远古时代的广州人应是一个以渔牧为主的民系,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扩大,为谷耕经济提供了条件。如果仙人馈穗的传说反映了一定历史的事实,那么“穗”城的得名应该是远古的广州人从渔牧生活向农耕生活转变的见证。 拍髀唱歌粤方言区至今有一首传唱民歌叫做“拍大髀唱山歌……”,意思是用拍大腿打节奏的方法来唱山歌。这一民俗应相当久远,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中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意思是说,敲击瓦器、弹筝、拍大腿唱歌乃是真正的秦国音乐。历史文献也证实先秦时期确有北人大规模南下的史实,《史记?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至今,“缶”(广东俗写作“煲”,一种陡壁的瓦锅,最早为陶制品)仍为岭南地带的常用炊具。拍髀节歌是否是广东独有的风俗不得而知,但历史上北人南下,将当时北方的风俗带到南粤是完全可能的。 执笠“执笠”一词粤语今指商铺收摊,引申为倒闭。“笠”在粤语中指疏眼的竹篓,普遍用以盛装物品,此与广东盛产竹器的地域特点不无关系;“执”是收拾的意思。今天对城市中有固定铺面的新型商店来说,“执笠”一词已不好解释,可是追溯历史就不难理解了:广东地区传统的民间贸易多为集散型的散摊集市,本地人谓之“虚”,所谓“趁虚”即是赶集。传统的虚市上,商者多以竹篓盛物展销,日终“虚”散,商者自然要收拾盛货的竹篓准备回家,可见“执笠”一词反映了历史上广东鲜明的地域商贸特征。 咸水话“咸水话”原指疍家人所说的带有疍家口音的广州话,后来用以泛指夹杂外地口音、不纯正的广州话。很明显,“咸水”指的就是海水,“咸水话”应该就是指海边渔民所操的语言。这里道出了两个信息:1. 历史上的疍家人所说的话与广州话确有明显的区别,这可以从近年有关学者对澳门等地疍家话的调查整理资料中得到证实;2. 广东历来就是一个双语(双方言)运用较为普遍的地区,该地区的外地人在本地使用自己的母语,进入广州一般都能使用广州话,即使语音不纯正,也要趋近于权威方言。“咸水话”不但道出了疍家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历史,也说明作为广东地区权威方言的广州话,其通行权威已非一日。 酾酒“酾酒”(又作“筛酒”)一词原为滤酒,《说文》酉部:“酾,下酒也”;《汉语大字典》酉部:“酾,滤酒”。古代的农家酒因酿造技术的限制,成酒往往混杂着很多渣滓,故又称“浮蚁”。斟酒时先要将酒面上的浮渣滤去,然后再斟,这一过程为“酾”。今天因为酿酒技术的提高,即使像客家人自酿的娘酒,斟饮时也不再需要过滤,可“酾酒”一词今天仍在客家话等很多方言中继续沿用,“酾酒”一词无疑沉淀了一层中国地域酒文化的历史内涵。今天我们从广东方言入手发掘广东的地域文化内涵,可以为广东的民俗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地名蕃坊、雅瑶 “蕃坊”是广州越秀区的地名,“蕃”亦作“番”。“番”过去是对外国、外族的通称,广东沿海自唐代就有了外向性的市舶贸易,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广州蕃坊一带过去应该是外国人聚居或做生意的地方。据广东省《地名词典》记载:蕃坊“因唐、宋为外国商人居留地得名,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多聚居于此。”该处今仍存怀圣寺和光塔等伊斯兰教建筑可以证明这一史实。

四川方言

苍溪方言 词汇 (一)表示动物名称的 普通话苍溪话 蚕蛹蚕蛹子 蜘蛛车蛛子 蚯蚓曲蟮子 蝗虫蚂爪子 跳蚤虼蚤子 (二)表示房屋器具名称的 普通话苍溪话 后门后门子 厦子偏厦子 蚊帐钩罩钩子 被面铺盖面子 被里铺盖里子 (三)表示身体名称的 普通话苍溪话 眼珠眼儿珠子 口水口水子 手指手指拇子

脚趾脚指拇子 汗毛苦毛子 (四)表示时间名称的 普通话苍溪话 那年那年子 当年前年子 去年昨年子 头回头回子 这回这回子 二回二回子 在苍溪方言里,一般情况下,带“子尾”的词多为名词,也有在动词后用“子尾”作补充成分的,如 看一下看下子 走一下走下子 站一下站下子 尝一下尝下子 方言词汇例举 (一)人际称谓用语 外爷外祖父 外婆外祖母 祖祖对祖父母以上各代人的称呼 老丈人岳父 老丈母岳母 老人公媳妇对夫公的称呼

老人婆媳妇对夫母的称呼 后爹继父 后老汉儿继父 媳妇儿儿媳 干儿子对女婿、寄子的一种俗称 上门汉儿女方死了丈夫后,自愿到女家为夫的人舅老官儿妻兄弟 老挑姊妹的丈夫间的互称 兄儿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爱称 □后兄或弟的妻子的互称(妯娌) 屋里夫妻的互称 男的社会上称已婚男人 男客社会上称已婚男人 男将社会上称已婚男人 女的社会上称已婚女人 女客社会上称已婚女人 女将社会上称已婚女人 放牛娃儿在他人面前谦称初生下的男孩 挂面篼儿向他人谦称初生下的女儿 抱女子童养媳 水猫子捕鱼的水獭;拟指水性好的人 讨口子乞丐;骂人的用语(如:你看他一个讨口相) 黄棒不懂行的人 乡里妹儿城里人对乡下人的鄙视 黄泥巴脚杆儿对农民的鄙视 学娃儿学生

摸哥儿小偷 (二)身体用语 脑壳头、脑袋 脸包子面颊 耳刮子耳朵 鼻蛋子鼻子 嘴巴子嘴巴 嘴头嘴巴 额闹额头 后啄子后脑壳 腰干腰部 勾墩子臀部 勾子臀部 螺丝拐踝骨 脚搭子脚掌 脚板儿脚掌 手板儿手掌 倒拐子胳膊肘 隔窝腋下 精巴郎儿光着身子 汗爬水流大汗淋漓 (三)学生用语(衣、食、住、行)袄子棉衣 架儿背心

浅谈方言节目的优势和局限性

摘要:我国是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文化种类多样。近年来,由在央视春晚上方言小品的跑火,各地电视台也开始依靠方言类节目而大放异彩。此类节目着实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光,但在传媒界对此类节目的评价却各说纷纭。本文通过访谈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方言类节目现状及其优势和局限性做了详细、全面的分析研究,探求其存在的目的与意义。从多个角度认识方言类节目,对方言类节目的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以便方言类节目在文化传播中发挥其优势从而更好地引领民众思想与娱乐精神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方言节目;优势;局限性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dialect programs Abstract:Our country is multi-ethnic position of the 56 ethnic minoritie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diversity species. In recent years, run by a fire in the CCTV Spring Festival Evening Pieces dialect, local television stations have begun to rely on the dialect class program and shine. Such programs really attract a lotdialect class program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atus quo and do a detailed and prehensiv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existence. Understanding the dialect class program from multiple angles, and in the epilogue ment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type of program development dialect, the dialect class program to play to their strengths in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better lea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thought and the spirit of entertainment. Keywords:Dialect programs; advantages; limitations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张力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专科调查报告《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姓名:张力 学号:1161001407729 指导教师: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11春 学校:咸阳分校

浅析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 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的方言可以基本上相互理解,有的差别极大,好像是另一种语言,北京人听不懂广东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伏在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低于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习得意义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并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习得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掌握语言。换句话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实际上可以视为同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