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4000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4000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4000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摘要:语文作为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识字教学,为后期学习打下基础的关键环节。高效率的开展识字教学,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意义。本文中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开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措施,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就是识字、写字教学。我们可以确认,识字教学不仅仅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而是随着学习不断延伸的动态过程。同时,汉字作为一种结构性文字,有着丰富来源与内涵,开展多元化的识字教学活动,既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及教学现状

(一)核心素养

大数据时代下语文核心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养,其本身并不是具体的语文能力,因此并不能简单的进行描述。具体到我国内部来说,研究者对核心素养并没有统一的认定。学者朱立明在文章中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为后续学习提供支持。但也有学者认为,语文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才是语文的核心素养所在。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定义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语文核心素养,又从侧面证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需要学者与相关从业者持续研究。本文中以此为出发点,深入分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创新措施。

(二)教学现状

1.学生原因

虽然素质教育提出很多年,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犹在,部分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善于总结语文学习技巧与规律,普遍存在死记硬背的情况。

(1)大部分小学生语文学习依赖于教师灌输,自身很少主动思考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目前小学语文学习中存在严重不动脑情况,这就需要上语文教师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2.教师原因

虽然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展素质教育,但在具体实施中,很多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时都没有严格按照具体的规定和标准来实行。经分析,主

要原因包含以下几点:

(1)是教师对于新课改的认识不够,仅从表面生对其进行了解,没有深刻领悟改革素质教学的含义和精髓,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教学水平低下,许多新课改的教学内容都流于形式,与新课改的最初目的不符;

(2)迫于考试的压力,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依然坚持己见,沿用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改视为无物。教师因为这两种心态的存在,导致我国新课程教育在素质化道路上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阻碍。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一)结合情趣元素,提高识字教学趣味性

汉语言文字与外国许多拼音文字不同,它是集音、形、义三者为一体,既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能开发学生智力,多管齐下,同时,它还蕴含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和情调,或者说情趣。这对“唯情趣一族”的小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而且学习起来对于学生情感和智力的培养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例如“鱼”和“羊”,以前人写“鱼”时下面是“灬”而“鱼”上的“刀”其实是羊的角,再加上“灬”羊的四只脚,看起来像一只奔跑的:羊;而将“羊”倒着放,看起来就像一条游动的“鱼”,中间“丨”是鱼的脊椎和尾巴,这都是利用“形”确定字的意思,即象形字,传说当时仓颉造字时瞌睡了,所以再给人讲时讲将两者的意思弄反了。再如,“矮”与“射”,“矮”字是由“矢(古时指“肩头”)”和“委(古时指“放出去”)”两部分组成,古人讲两者组合在一起,其实是想要表达“射”的意思;而“射”却是由“身”和“寸”两部分组成,“寸身”的意思就是身体矮小,有“矮”之意。他们都是根据字组合在一起的“义”而确定的字的意思,但是后人将“矮”与“射”两字的意思弄反了,最后就约定俗成,一直沿用到现在。再比如,“驰”“地”“他”“池”几个形近字,关于这几个字还专门编创了一段顺口溜“有马可行天下,有土可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可养鱼虾”,比如,在学习这几个字时,可以利用“转转盘”的方式,再配合顺口溜让学生猜字,因为无论转到哪个偏旁,它都能组成一个新的字、新的读音、新的意思,真的是趣味多多,化腐朽为神奇,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字历史悠久,音、形、义趣味多多。而且从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学习情感,对于识字能力也有初步的培养。

(二)联系生活元素,提高识字教学生活性

语文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提供服务,在实际生活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一旦与生活切割开来,难免失去生命力,逐渐演变成毫无生命力的理论学习,成为海市蜃楼般的虚影。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同样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这里以同音字教学为例进行分析。如“坐、座、做、作”,实际教学中我先进行“坐下”动作的演示,接着指了指

作为,让学生充分体会两者字义的差别,加深理解与印象:“坐”上加“广”组成“座”,还可以引导学生组词,进一步熟悉字形与字义,如“一座庙”“一座山”等词语。等学生掌握音、形、义后来时引导学生进行组词活动,如(坐)在第四个“座”位“做”着语文“作”业的女孩就是张丽娜。通过这些强化练习,无形中加强学生对“zuo”的理解与认识。再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识字教学与教材内容练习起来,如学习《坐井观天》时总有学生混淆“喝”与“渴”的写法,这点也困扰教师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教师:“同学们,我们平时用什么喝水?”

学生:“用嘴喝!”

教师:“那嘴又叫什么呢?”

学生:“口!”

教师:“那为什么口渴呢?”

学生:“因为只有三滴水!”

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学生很快就掌握渴和喝的区别,即便遇到再相似的字,也会在短时间内记住。

(三)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的其他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学生一旦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就会自觉主动的去探索和求知。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喜爱对中国的语言文字,但在识字学习中,许多文章的趣味性不足,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和改变,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

例如:故事导入法。小学语文中小学语文单元的“十二生肖”,教师直接给学生讲十二生肖的名称和顺序比较枯燥,学生也容易记混。所以,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先了解一下学生们的生肖,再提问同学们“大家知道十二生肖中为什么小小的老鼠能够排第一吗?”这一问充分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样教师就可以将十二生肖争排名的故事讲出来,在讲的过程中顺便将生肖的排名也一一列出来,顺便人学生找出自己的生肖排名,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记忆;之后,再引出十二生肖的儿歌,加深学生记忆。这样学生对字、形、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2.塑造语言环境

(1)引入音乐。小学语文中存在很多优美的诗句,这些视觉对仗工整,存在优美意境。学生学习时,教师可以给这些诗句配上相应的画面,通过画面诠释意思,再引入优美的音乐,学生配合着音乐诵读诗歌,同时欣赏画面,沉浸在

优美的意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深深理解意境与诗句,切实感受到汉语的魅力,实现积累。

(2)音韵增加。小学语文中诗句简单且富有韵味。教师在讲解这些诗句的时候,可以引入适当的游戏模式,如拍手歌、对歌等形式,提高语言的节奏感。如,小学语文中有一些歌谣,可以将这些歌谣变成拍手歌。通过多次练习,通过歌谣的形式将知识记忆下来。借助这种学法迁移的方法,简化记忆难度,提高教学质量。

3.丰富教学内容

(1)知识衔接。在小学语文识字时,大部分时候仅呈现部分词句或知识,对教师来说有着更大的延伸空间,教师可以将课外原文直接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阅读内容。当说到具体词语时,可以联系到相关信息,如看到“礼贤下士”,就会联想到“三顾茅庐”;看到“割席断交”,就会想到管宁、华歆等。通过这种有关系的联想,让积累活动变得生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连接,提高教学质量。

(2)延伸知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各知识点相对独立,与单元内容、上下册内容之间存在极少的联系。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积累出现孤立点,并没有有效串联起来,很容易出现遗忘情况。因此实际教学中应该将新旧知识点衔接起来,实现知识巩固目的。如当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时,如果要积累汉字,前面已经出现过类似字词时,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将两者串联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

(3)利用多媒体技术。自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他凭借自己独具一格的技术优势将“音”、“形”“像”“动”等各方技术优势集于一身,全面表现,为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无以比拟的技术支撑,普遍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称赞和认可,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和推崇,已经成了日常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种辅助工具,成了校园内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例如,在语文识字教学活动中,在学习“旦”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一副“旭日东升”的壮观景象,当太阳跳出水平面后,画面渐渐静止,定格。然后太阳抽象成一个“日”字,海平面也抽象成“一”字。这样,上面的“日”字和下面的“一”字就组成了一个新的字“旦”。

结论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等。新课改背景下,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新的方法,不断提升教学实效性,有效推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本文中详细分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贵生.[J].河西学院学报.2017(04)

[2]杜蕴.[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9)

[3]王淑芹.[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9)

[4]严怡秀.[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9)

[5]王丽华.[J].中国校外教育.2017(22)

[6]季长青.[J].文学教育(下).2017(09)

[7]周治柱.[J].科技经济导刊.2017(23)

[8]李雪梅.[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8)

[9]马瑞鸿.[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04)

[10]董迎会.[J].才智.2017(22)

最新浅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浅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叶圣陶老先生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具有的特征:综合性;生成性;体验性;时代性。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 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

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 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的原动力。 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预习的习惯(明确预习的基本要求,每个老师的要求可能不一样,读书3遍,勾画生字新词,生字表里的生字组词1-2个,数自然段,简要回答课后的问题,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专心读书的习惯(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快速浏览、有感情朗读等等),读书批注的习惯(中段开始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上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可以是勾画好词佳句,简单的批注自己的体会等等),背诵摘录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思考提问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质疑,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认真写作的习惯等。 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均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我们全体教师要对语文素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全新的理念,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继往开来,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精神,潜心课程改革,改变“少、慢、差、费”这一长期困扰语文界的尴尬局面,真正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提高语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 解读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语文核心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都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更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学科,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语文教学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总目标中所列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1106325.html,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陆绮雯 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7期 摘要: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而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主阵地,肩负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提升的使命,因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首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以语言运用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四个方面,浅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文字运用 小学语文课程是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其教学目标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听力,积攒语言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听力练习,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辨别语音、理解语言的意思、评价话语,简而言之就是能够使用听去辨别这个世界,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禁锢下,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语文听力的培养,这与目前义务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存在欠缺,不能够有效的构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我在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语文听力能力进行锻炼。 例如:在进行《棉花姑娘》这节课的时候,我就通过多媒体播放了这篇文章的朗读磁带,并且请学生们听教师与其他学生的示范朗读,在听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中的意思、体会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并且使学生能够在认真听文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记住文章的内容,而且,学生在将听得基础打好之后,语文学习当中对于语言的积极性也就提升上来,从而积攒了学习语言的能力;在进行《棉花姑娘》的教学当中,我还要求学生认真地听取教师的讲解,品读其他学生的发言,提升听课过程中听的能力,从而提高上课的专心度,使上课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听的能力进行训练,能够增强学生上课的专注度,及时提取听到语言当中的有效信息,为语言文字的应用打下基建,同时,将听的基本功打扎实了,也是语文核心素养提高的体现。 二、口语,锻炼语言表达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领域重新受到重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由于人才的稀缺,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偏向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全面化。它不仅要求一个人在专业的岗位上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强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具备基本的素质。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在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也标志着“素质教育”正式在中国开始实施。素质,是人原本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质量或品质,具有本源性、根基性、潜在性、综合性等特征[1]。实际上,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高,而个体的素质就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的结合体,素养通过个体的素质体现出来。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即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2]。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笔者就初中化学这一学科来讨论怎样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设计。 2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 2.1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有没有素质,跟这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相关。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有关。素质是人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它是以某些生理和心理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为基础发展形成的,能够作为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个体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潜能),是人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4]。而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为了学生在德、智、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

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讲授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讲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我让学生收集描友谊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分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9-02-28T10:57:53.68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2月总第168期作者:赵娜赵启彬[导读]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结合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镇中心学校150231 摘要:教育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本文就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层面,还包括学生的能力、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让他们具备适应终生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学生终生的学习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关注的焦点。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结合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要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 核心素养是习得、悟得的过程,是后天形成的,是多次培养、反复训练的结果。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在思考和处理课程问题时,对课程价值以及如何实施课程的基本认识,是教师对实然课程的反映和对应然课程的追索。也就是说,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不仅要关注和思考“怎么教”,更要思考“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是对核心素养的界定。由此看出,核心素养是全部素养中具有高整合度、高持久度、高迁移度的“关键少数”素养,是各种素养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先选项”,它犹如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影响巨大。所以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认真思索“为什么教”和“教什么”,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二、要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放在首位 新课改已经实施近二十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激发、保护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许多教师认为,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可有可无的,短时间内也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不值得在这上面浪费时间、花费精力。陶行知用生动、形象的实践故事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靠强制、硬灌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也就越学越想学。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也很直白地告诉我们: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第一位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激发、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想去学习语文。其实,只要语文教师做一些变革和创新,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变得十分有趣。例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对景点进行有创意的介绍,编写导游词,学做小导游;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直观形象的游览路线图,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学《鹿和狼的故事》《晏子使楚》等话剧类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小话剧表演。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体验、探索和感悟。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詹天佑》等课文,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去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新课改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然而,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本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远远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没有达到一个人一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品格的养成要求。著名学者傅国涌认为:“这个时代需要的已经不是简单的现成知识,而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说方法、视野、思想。课堂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不在于你去传承和讲述已有的知识,而是去激发创造未有知识的可能性,让这些已有知识成为一个材料和触点。”因此,语文教学方式必须走出“授受训练”的格局,向着遵循语文“实践之道”“积累之道”“生活之道”、注重学生亲历体验、主动建构的方向迈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和热爱语文,从而不断地建构语文知识及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应当通过让学生多读、多体验、多感悟、多交流表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亲身的体验和感悟。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是新时代教学体制改革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设计和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参与式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参考文献 [1]王建青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文教资料,2018,(27):64-65。 [2]刘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对话教学[J].华夏教师,2018,(25):27。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 教学设计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摘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趋势,本文从教学思想中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覆盖化学学科的重点知识、教学策略中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三个方面设计了一堂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教案,力求落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工艺流程;重点知识;关键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核心素养”也成了网络热搜词。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体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堂以“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教学流程如表1: 工艺流程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考题型,考查的核心知识有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和实验基础等,能力考查侧重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可见,从高考题的考查角度也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该案例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设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教学思想要全面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分别是: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当然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将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全部体现,但教学设计应有所体现。比如本案例中的5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桂花雨》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在导入环节,播放紫桂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桂花的世界,直观感受桂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桂花雨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质培养是小语教学的育人目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培养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质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与实践。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这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只讲语文能力相比较,教学目的的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有整体素质培养要求。所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如现在教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要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相结合,才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的有效活动。 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教育教学要素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方能奏效。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将学生身心发展放在首位;在课程教学上,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内容及实施上,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语文基础。需要侧重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 识字写字教学,应着重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自由书写汉字的能力;如:像“林”、“双”这类字时,学生往往容易将左边的最后一笔的点写成捺,用普通方法不厌其烦地讲解,总是收效甚微。通过不断琢磨,我用引导学生观察、唤起学生想象的方法,终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双”字时,我让学生把两只手紧挨在一起,平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每只手指是否都一样长?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挨在一起的大拇指或小拇指最短。我接着说:就像这个“双”字一样。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未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观、语文教育质量观的需求,核心素养就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轻重不分。下面试着从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列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1、语言理解能力 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2、语言运用能力 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3、思维能力 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4、初步审美能力 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他同时谈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认为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养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学得的过程,学得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这就需要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训练?训练什么?怎么训练?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阅读系列、表达系列的课,是实施的途径;听、说、读、写,是实施的途径;生活是实施的途径……一般来说,听读属于理解语言范畴,说写属于运用语

言范畴(这么说虽有歧义的,可以深入研究)。读并不只是读课文,应该树立大阅读的理念。要多读、多思考。语文教学要注意保护好儿童的天性,如好奇心、可塑性、善模仿、喜探究等 陈先云理事长在“全国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关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讲话实录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 “‘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而“核心素养”(key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之一,以培养“基础能力”为主,人们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大多是在语文课中学习和发展的。但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不仅与各学科课程一起承担着学生学科知识、技能的培养任务,还在学科课程结构上,为适应核心素养培养而发生变化,最后要走向跨学科的开放和综合,也就是从最初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特殊能力学习,发展到包含学科特殊能力的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集思考力、判断力、人格品性、价值追求等多项核心素养要素的综合性学习。所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其语文核心的东西没有变,只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学行为发生改变。这些变化说明,语文教学仅仅抓住学科素养是不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人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需要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落实,并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 1. 更重“实践”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实践过程中各种经验及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合力”,它依托于具体任务和领域的实践,由实践经验反思进而形成适应具体问题情境的实际能

力。因此,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语文学科学习既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又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的“知识技能”维度是外显的,是可检测的,但“过程与方法”维度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却是内隐的,需要以语文实践来训练和培养。教师要转变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行为,不再仅以“授受式”教学,因为单纯关注语文知识、考试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分析、判断、表达、沟通等,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课堂教学要创设更多让学生语言表达与写作的实践。此“实践”,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也是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的标准,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具体呈现。 2. 发展“个性”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需要避免“知识”被异化为“符号”,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既要明确学什么,又要明确怎样学,更要明确学得如何。基于这三个方面,语文教学内容应更为集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应更为宽广,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更多开放和创意的答案,并分析答案中蕴含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说,语文教学更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化学核心素养教学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大大提 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成绩,还要重 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习和实践某一学科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该学科特征为基础的理论 知识、专业技能、品质以及学习经验的综合。这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叠加,而是渗透了学 生的主观意识,将其成功转化为一种思考方式。 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要求,将化学知识转 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 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 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 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 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 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 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 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 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 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 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 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 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 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二、学科核心素养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一)立足于化学教材,高度整合和利用教材内容 第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化学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一改传统的课堂 教学权威地位,转化为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 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课堂表现时间。 第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对化学教学有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 文教学策略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认识到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价值所在,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改革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课程意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教方式”等做出重新审视和积极建构,是非常必要而且极为关键的。 一、发展核心素养,从目标制定开始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起点,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更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后归属点。设立科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实。因此,制定好学习目标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 那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做到 1.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学段目标(课标中本学段的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本册教材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要培养的能力点。 2.认真学习“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要培养的能力点; 3.认真研读文本,明确本课包含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点,明自我们可以用这篇课文来训练学生的哪些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方法; 4.深入了解本班学生实际学情(学生能力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 二、发展核心素养,在课堂实践中落实 语文教学要思考教学的切入点和课型选择两个问题。找准教学切入点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一篇文章,往往有多个教学切入点。一个切入点就是解读文本的一个角度。如深圳的刘俊祥老师在《穷人》一文中挖掘出了10个教学切入点,认为可以围绕文本内容、环境描写、“情节”描述、情节脉络、小说的情节重点来展开教学,也可以抓住文章的描写方法、文章的语言特色来展开教学,还可以寻找作家创作源头展开教学或是对比阅读展开教学。选择切入点时,和和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学情、师情等,努力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教学点。 选择好课型。在了解各种课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在琳琅满目的课型中找到一个最适介的很重要。而“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这两种最基础、最实用的课型。“以文带文”可以“一篇精读带一篇略读”和”一篇精读带多篇略读”。这里的略读文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整篇的文章,也可以是一个片断。内容要优化整介,取舍要得当。 读写联动课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让读与写相互联系,小断轮动,相互交林。“读写联动”读一篇写一篇(片段)。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介,读中学写。要说明的是,“读写联动”课一定要寻找读写之间的价值点。 三、发展核心素养,努力实践“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努力实践“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首先是重视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 一是变“讲课文”为“学语言”。 二是变“读课文”为“学阅读”。根据小同的文本特点或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该类文体的阅读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上唐中心小学付义泉手机: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我们在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至少我们在思想上对素质教育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扎根农村教育近三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今咱们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所周知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从上到下单纯地、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考不好,局长给压力,老师考不好,校长给压力,学生考不好,老师、家长给压力,这样我们教师的教育培养方向自然发生扭曲,与我们的教育方针、任务脱离轨道。习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今教育所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又如何得以实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下又应如何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和实践? 一、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我查找、收集并理解了一些资料。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到学校教育上,它就同学科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是教学升华为教育。而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知识之外,还应致力于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调整原有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满足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的能力和品格。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究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课程中的基础科目,在小学生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能否培养出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于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方面。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下,应试化的教育思想使教师往往关注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导致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影响了小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重视阅读积累,培育核心素养 小学生在学习发展和素养塑造方面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和无限性,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上限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教育者的引导和带动。小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课内知识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积累。对此,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小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内外书籍,实现知识的积累,进而培育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小学生的课内阅读积累方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背诵是语文阅读学习中丰富词汇的有效途径,反复朗读背诵优秀作品,能将语言模式植根于小学生心中,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为小学生的写作夯实基础。同时,小学生在朗读背诵课文过程中,加上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引导,能够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提升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培育出语文核心素养。但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背诵,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从而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 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具有的特征:综合性;生成性;体验性;时代性。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的原动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与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根据课堂教学活动协同性的特点摈弃知识灌输的教学,潜入儿童内在的思路与见解,重视探究客观的现象世界,着力于如何刺激儿童的求知欲,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过程得以最优化。改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主义学习为组织同他者的互动合作,发现并基于能力与学力的差异,组织全员参与学习,指导集体思维。教师不再追求如何有效实施预设好的教案,而是寻求如何让儿童打开未知世界,把学习同儿童自身生活方式的变革联系起来。让学生进入对话性学习的维度:第一维度,与客观世界的对话,这是认知性、文化性实践。第二维度,与教师、伙伴的对话,这是人际性、社会性的实践。第三维度,与自身的对话。学习者不仅与题材、教师和课堂上的伙伴进行对话,而且也与自身对话,在形成自我身份的同时,实现学习。这是内在的、存在性的实践。教师以儿童的困惑、差异、认知冲突为契机引出他者的应答,构筑对话性关系的实践构想。 改造儿童的学习方式,从竞争性的个人主义学习转型为合作性的集体主义学习。让班级的每一个成员获得共同理解、集体体验的过程,使每一个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近年来,教育水平发展迅速的同时,随着当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 校在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方面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方面。小学语文 作为小学生培养基本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科目,对小学生的语言方面起到一定的 启蒙作用。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使得小学语文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运用能力,以及语文文化传承能力。本文将围绕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现状以及策略等方面展开一系列具体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引言 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当前仍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 核心素养的认识不全面,也未能在实践中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严重 影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 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教学,还要重视核心素养培养,通 过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其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并运用 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 能力,促其全面发展。 1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现状 1.1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在小学语文阶段,小学生受年龄以及身心素质的限制,听说读 写能力尚不成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表达以及写作能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核心文化素养。 1.2现状 (1)教师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忽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一个关键作用。然而,在如今的教育过程中,仍然有不少老师将重心放到学生的 语文成绩上,认为学习成绩是教学的唯一标准,致力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 效果。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任务是教会小学生认识课本字词,朗读 课本内容,背诵课本文章,在每一次小结测试中达到一个较好的成绩,而忽视了 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长此以往,容易固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形成语文就 是死记硬背的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核心素养方 面愈走愈远。(2)学生学习兴趣低,被动学习情绪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 师处于主导地位,向学生主动灌输课本知识,学生被动吸收教师所讲内容。在这 种教学方式下,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对于小 学语文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包括学生的理解、阅读、写 作以及表达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础。在此阶段,学生应当 注重培养自己的基本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但出于如今的应试压力,学生 为了考试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自身所感兴趣的地方,在学习过程中, 逐渐生硬,甚至产生排斥心理,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1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