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各章节概述

细胞生物学各章节概述
细胞生物学各章节概述

各章节概述

第1章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它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①生物膜与细胞器;②细胞信号转导;③细胞骨架体系;

④细胞核、染色体及基因表达;⑤细胞增殖及其调控;⑥细胞分化及干细胞;⑦细胞死亡;

⑧细胞衰老;⑨细胞工程;⑩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本章回顾了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的简史,阐述了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重要意义,分析了细胞生物学学科形成的基础与条件。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细胞的发现;②细胞学说的建立;③细胞学的经典时期;④实验细胞学时期;⑤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当今的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各层次上探索生命现象的最基本、最核心问题的一门重要的学科。

第2章

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1)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单位。构成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虽然是“社会化”的细胞,但它们又保持着形态结构的独立性,每一个细胞具有自己完整的结构体系。(2)细胞是有机体代谢与执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细胞内的一切生化过程与试管内的生化过程的根本不同点,是细胞有严格自动控制的代谢体系,并且有保证完成生命过程有序性的独立的结构装置。(3)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依靠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来实现的。细胞是研究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4)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细胞都具有遗传的全能性(除少数特化细胞)。构成各种生物机体的细胞的种类繁多,结构与功能各异,但它们都具有基本共性:细胞膜,两种核酸(DNA 与RNA),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与一分为二的增殖方式,这些是细胞结构与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种类繁多的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两大类。近年认为原核细胞并不是统一的一大类,建议将细胞划分为原核细胞、古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三大类。支原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它已具备细胞的基本结构,并且有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存在的主要特征。作为比支原体更小更简单的细胞,又要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要求,似乎不大可能。

细菌与蓝藻是原核细胞的两个重要代表。原核细胞的共同特征:没有核膜、遗传信息载体仅仅是一个裸露的环状DNA分子,除核糖体与细胞质膜及其特化结构外,几乎不存在其他复杂的细胞器。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进行比较,从进化与动态的观点分析,主要有两个基本差异:一是以生物膜系统的分化与演变为基础,真核细胞形成了复杂的内膜系统,构建成各种具有独立功能的细胞器,双层核膜将细胞分隔为细胞核与细胞质两个基本部分;二是遗传结

构装置的扩增与基因表达方式的相应变化。由于上述的根本差异,真核细胞的体积也相应增大,内部结构更趋复杂化,生命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布局更为严格,细胞内部出现精密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

古核细胞在形态结构、遗传装置虽与原核细胞相似,但一些基本分子生物学特点又与真核细胞接近。

真核细胞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三大体系:(1)生物膜体系以及以生物膜为基础构建的各种独立的细胞器;(2)遗传信息表达的结构体系;(3)细胞骨架体系。此外,细胞体积的守恒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与一致性,动植物细胞的差异等均是真核细胞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但所有的病毒,必须在细胞内才能表现它们的基本生命活动——复制与增殖。病毒是最小、最简单的生命体,主要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复合结构,类病毒仅由一条有感染性的RNA构成。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增殖)过程大致可分为:侵染、脱衣壳、早基因复制与表达、晚基因复制、结构蛋白合成、装配与释放等过程。

第3章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不仅涉及多种实验手段,而且较其他生命学科更多地依赖于其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从发现细胞所使用的光学显微镜,到将细胞超微结构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电子显微镜,直至达到原子尺度分辨率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等仪器的出现,使细胞形态结构与细胞组分的研究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限于仪器分辨率水平的提高,而且包含大量实验技术的涌现。就仪器本身而言,如光学显微镜,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改进和发展。因此了解各种仪器的基本原理,相关实验技术的操作要点和所能解决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活体细胞可以用相差显微镜及微分干涉显微镜观察,荧光显微镜技术和扫描共焦显微镜与现代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在蛋白质与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定性与定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超薄切片技术是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基础,扫描电镜技术则是观察细胞表面形貌的有力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纳米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优越性。细胞组分的分离与纯化可以用超速离心等技术;成分分析与细胞结构观察的结合依赖于细胞化学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免疫电镜技术、原位杂交技术等。

细胞培养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项基本技术,也是当今细胞工程乃至基因工程的应用基础。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与定向分化的研究,也都是基于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建立与发展。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活体细胞中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变化是了解细胞生命活动机理的核心课题之一,因此单分子技术及相关技术也就受到了密切的关注和越来越广泛的

应用。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在解决细胞生物学诸多问题中,最基本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利用模式生物进行遗传分析的方法。经典遗传分析的方法是从表型到基因型的研究,通过大量突变株的诱变,从而了解特定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细胞生物学中很多知识都是应用这一方法获得的。基因克隆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由基因型到表型的研究成为可能,即功能基因组学。如在基因层面上的基因敲除,在RNA层面上的RNA干涉等研究。借此,人们可以从基因突变到表型分析,快速、系统地了解基因的功能。进而结合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手段,深入研究细胞生命活动,逐步揭示生命本质和运动规律(见下图)。

图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4章

细胞质膜与其他生物膜一样都是由膜脂与膜蛋白构成的。膜蛋白可分为膜内在蛋白与膜周边蛋白。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结构,其中包括脂筏结构。各种不同的膜蛋白与膜脂分子的协同作用不仅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了稳定的内环境,而且还行使着物质转运、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等多种复杂的功能。流动性和不对称性是生物膜的基本特征,也是完成其生理功能的必要保证。

膜骨架是细胞质膜与膜内的细胞骨架纤维形成的复合结构,它参与维持细胞的形态并协助细胞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第5章

细胞膜是细胞与细胞外环境之间选择性通透屏障。几乎所有小分子、无机离子的跨膜转运都需要膜转运蛋白参与。膜转运蛋白可分为两类:一类称载体蛋白,另一类称通道蛋白。载体蛋白能通过一系列构象改变介导溶质分子的跨膜转运,而通道蛋白形成跨膜亲水性通道,有离子通道、孔蛋白以及水孔蛋白三大类型。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有3种类型,即简单扩散、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与能量释放相偶联,有ATP直接提供能量和间接提供能量以及光能驱动的3种基本类型。而ATP驱动泵可分为4类:P型泵、V型质子泵、F型质子泵和ABC 超家族。前3种只转运离子,后一种主要是转运小分子。Na+-K+泵是典型的P型泵。对维持动物细胞渗透平衡、摄取营养以及膜电位有重要生理意义。V型质子泵是利用ATP水解供能从细胞质基质中将H+逆着电化学梯度泵入细胞器,以维持细胞质基质pH中性和细胞器内的pH酸性;F 型质子泵以相反的方式发挥其生理作用。ABC超家族是一类ATP驱动泵。在正常生理条件下,ABC蛋白是细菌质膜上糖、氨基酸、磷脂和肽的转运蛋白,是哺乳类细胞质膜上磷脂、亲脂性药物、胆固醇和其他小分子的转运蛋白。

真核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胞吞作用又可分为两种类型: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可以分为网格蛋白依赖的胞吞作用、胞膜窖依赖的胞吞作用、非网格蛋白/胞膜窖依赖的胞吞作用以及大型胞饮作用。其中,了解最多的胞饮作用就是网格蛋白依赖的胞吞作用。胞吞作用与信号转导过程相互调节、彼此整合,在细胞生长、发育、代谢以及增殖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胞吞作用既可以下调信号转导活性,也可以激活信号转导活性。胞吐作用是将细胞内的分泌泡或其他膜泡中的物质通过细胞质膜运出细胞的过程。

第6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真核细胞内两种重要的能量转换细胞器,线粒体广泛存在于各类真核细胞中,而叶绿体仅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高度动态的细胞器。除了细胞内的分布接受动态的调控以外,线粒体通过频繁的融合和分裂实现遗传信息的互补;而叶绿体则通过基质小管达到个体之间的互相联系。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封闭的两层单位膜结构。外膜通透性高;内膜通透性低且向内折叠,构成多酶体系的空间分布框架。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包含一些酶、DNA、RNA和核糖体等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线粒体是细胞中糖类、蛋白质、脂质等物质最终彻底氧化代谢的场所,通过三羧酸循环和经氧化磷酸化合成ATP。线粒体承担的能量转换实质上就是把H+跨膜电位差和质子浓度梯度(pH 差)形成的质子驱动力转换为ATP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

催化ATP生成的ATP合酶由F

1头部和F

基部构成。F

1

头部含有催化位点,F

基部形成一个质子

通道。ATP生成的结合变构假说认为质子有控制地通过ATP合酶的F

0部分,引起F

c亚基环并带

动与其相连的γ亚基的旋转。γ亚基的旋转引发F1催化位点的构象改变,从而驱动ATP的生成。

叶绿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由类囊体膜上进行的“光反应”和叶绿体基

质中进行的“固碳反应”两部分组成。光反应的产物是ATP和NADPH;固碳反应则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使CO

2

还原合成糖。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是在光系统Ⅰ和光系统

Ⅱ中进行。这两个光系统互相配合,利用吸收的光能把1对电子从H

2

O传递给NADP+。按照电子

传递的方式光合磷酸化可分为非循环和循环两种类型。高等植物碳同化有卡尔文循环、C

4

途径和景天酸代谢3条途径。其中卡尔文循环是碳同化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途径。

化学渗透假说认为:电子在传递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转换成了跨膜的质子浓度势能,驱动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反应合成ATP。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它们的基质中存在DNA和蛋白质合成的必要酶类。但线粒体和叶绿体自身合成的蛋白质十分有限。绝大多数功能蛋白质依赖细胞核编码并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最后转移至线粒体和叶绿体。

线粒体和叶绿体被普遍认为起源于内共生的呼吸细菌和蓝细菌。

第7章

细胞质基质可能是一个高度有序且又不断变化的动态结构体系。多数的中间代谢反应及蛋白质合成与转运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某些蛋白质的修饰和选择性的降解等过程也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细胞骨架纤维贯穿其中并对多种功能行使组织者作用。

细胞内膜系统是指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互关联,由膜包被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与膜脂合成的基地。糙面内质网主要合成分泌蛋白、膜蛋白及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中的蛋白质。新生多肽的折叠与组装,分子伴侣在这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蛋白质N-连接糖基化也发生在内质网中,内质网在功能上还参与质量监控与调节基因表达。膜脂在光面内质网的细胞质基质膜面上合成随后部分膜脂转移到内质网腔面膜上,进而通过出芽、磷脂转换蛋白的协助或膜的融合方式,运送到其他部位。

高尔基体在形态及生化特征方面是一种有极性的细胞器,由互相联系的几个部分组成,即高尔基体的cis面膜囊、中间膜囊、trans面膜囊和反面网状结构(TGN)。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活动关系密切。高尔基体在蛋白质的加工、分选、包装与转运以及在细胞内的“膜流”中起重要作用。此外,包括N-连接和O-连接的糖基化修饰,多肽的酶解加工以及多糖的合成等也发生在高尔基体中,溶酶体酶的M6P 特异标志是目前研究高尔基体分选机制中较为清楚的一条途径。

溶酶体中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类,主要的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由于溶酶体功能缺陷而引起多种病症,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该细胞器。某些细胞的溶酶体还具有防御功能和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过氧化物酶体是真核细胞直接利用分子氧的细胞器,与溶酶体一样也是一种异质性的细胞器,但在酶的种类、功能和发生等方面都与溶酶体有很大区别,对动物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了解不多,在植物细胞中它参与光呼吸作用和乙醛酸循环反应。过氧化物酶体像线粒体一样,可通过分裂而增殖,也可重新发生。

第8章

真核细胞中除线粒体和植物细胞叶绿体中能合成少量蛋白质外,绝大多数蛋白质都是由核基因编码,起始合成均发生在游离核糖体上,然后或在细胞质基质(游离核糖体)中完成翻译过程,或在粗面内质网膜结合核糖体上完成合成。然而,蛋白质发挥结构或功能作用的部位几乎遍布细胞的各种区间或组分。因此必然存在不同的机制以确保蛋白质分选,转运至细胞的特定部位,也只有蛋白质各就各位并组装成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才能参与实现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信号肽学说是解释分泌性蛋白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的重要理论,该过程是包括蛋白质N端的信号肽、信号识别颗粒和内质网膜上信号识别颗粒的受体等因子共同协助完成的。蛋白质分选包括蛋白质的跨膜转运、门控转运和膜泡运输等主要的转运方式。其分选指令存在于多肽链自身,继信号假说提出与确证后,人们又发现一系列的信号序列,指导蛋白的靶向转运。细胞内膜泡运输的研究进展较大,包括COPⅡ包被膜泡介导的细胞内顺向运输,即负责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COPⅠ包被膜泡介导的细胞内膜泡逆向运输,负责从cis高尔基体网状区到内质网膜泡转运,包括再循环的膜脂双层、某些蛋白质如v-SNARE和回收错误分选的内质网逃逸蛋白返回内质网;网格蛋白/AP包被膜泡介导的蛋白质从高尔基体TGN 向质膜、胞内体或溶酶体以及分泌泡的运输,也参与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包被膜泡的组装、转运及其与靶膜的融合是一个特异性的、需能的过程,膜泡锚定与融合的特异性是通过供体膜和靶膜上的蛋白相互作用完成的。

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和去组装是整体上认识细胞生命活动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9章

多细胞生物是一个有序而可控的细胞社会,这种社会性的维持不仅依赖于细胞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更有赖于细胞间通讯与信号调控,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协调细胞的行为。

细胞通讯可概括为三种方式:(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2)细胞间接触性依赖的通讯;(3)动物细胞间通过间隙连接、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通过交换小分子实现通讯。

信号分子是细胞的信息载体,根据信号分子的化学性质,信号分子可分为三类:气体性信号分子、疏水性信号分子和亲水性信号分子。

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多为糖蛋白。根据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可将受体区分为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细胞内受体超家族(intracellular receptor superfamily)的本质是依赖激素激活的基因调控蛋白。细胞表面受体主要识别和结合亲水性信号分子,包括分泌型信号分子或膜结合型信号分子。根据信号转导机制和受体蛋白类型的不同,细胞表面受体按其功能分属三大家族:(1)离子通道偶联受体;(2)G蛋白偶联受体;(3)酶连受体。受体结合特异性配体后而被激活,通过信号转导途径将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化学或物理的信号,引发2种主要的细胞反应:一是细胞内存量蛋白活性或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细胞功能和代谢(短期反应);二是影响细胞内特殊蛋白的表达量,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转录因子的修饰激活或抑制基因表达(长期反应)。

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是由细胞内多种行使不同功能的信号蛋白所组成的信号传递链,具有可调控的动态特征,涉及细胞内信号蛋白复合物的装配。细胞内信号蛋白的相互作用是靠蛋白质模式结合域(modular binding domains)所特异性介导的。

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有两类进化上保守的胞内蛋白在引发信号转导级联反应中起着分子开关(molecular switches)的作用。一类是GTPase开关蛋白构成细胞内GTPase超家族,另一类是通过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使靶蛋白磷酸化,通过蛋白磷酸水解酶(protein phosphatase)使靶蛋白去磷酸化,从而调节靶蛋白的活性。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细胞表面非常重要的一类七次跨膜受体,与受体偶联的三聚体G 蛋白作为“活化”与“失活”转换的分子开关而起作用,根据G蛋白偶联受体在质膜上的效应蛋白的不同又可分为3类:(1)调节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联的受体(GPCR),如心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其效应蛋白是K+通道;(2)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G蛋白偶联的受体(GPCR),细胞内第二信使为cAMP;(3)激活磷酸脂酶C的G蛋白偶联的受体(GPCR),细胞内第二信使、Ca2+、DAG。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是指在胞内产生的非蛋白类小分子,其浓度包括IP

3

变化(增加或减少)应答胞外信号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调节细胞内酶和非酶蛋白的活性,从而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行使携带和放大信号的功能。

由细胞表面受体所介导的调控细胞基因表达的信号通路,根据其反应机制和特征可以区分为四类:(1)GPCR-cAMP/PKA和RTK- Ras-MAPK信号通路,它们是通过活化受体导致胞质蛋白激酶活化,然后转位到核内并磷酸化特异的核内转录因子,进而调控基因转录;(2)TGF-β-Smad和Jak-STAT信号通路,它们是通过配体与受体结合激活受体本身或偶联激酶的活性,然后直接或间接导致胞质内特殊转录因子的活化,进而影响核内基因的表达;(3)Wnt受体和Hedgehog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是通过配体与受体结合引发胞质内多蛋白复合物去装配,从而释放转录因子,然后转位到核内调控基因表达;(4)NF-κB和Notch两种信号通路涉及到抑制物或受体本身的蛋白切割作用,从而释放活化的转录因子,转位入核调控基因表达。上述四类信号通路其共同特点:一是所介导的细胞反应是长期反应(longer term responses),结果是改变核内基因的转录;二是细胞外信号所诱导的长期反应影响多方面的细胞功能,包括细胞、细胞分化、细胞通讯,在影响发育方面起关键作用,并与许多人类疾病有关;三是信号转导过程是高度受控的,前三类信号调节通路往往是可逆的,而第四类通路却是不可逆的过程。

细胞的信号传递是多通路、多环节、多层次和高度复杂的可控的动态过程。细胞对信号的适当反应依赖于靶细胞对多种信号整合以及对信号的有效控制。细胞信号转导具有发散或收敛的特征;细胞是一个复杂的信号网络系统,各信号通路之间存在“交叉对话”的相互关系。在信号控制机制中,信号的解除与终止和信号的刺激与启动对于确保靶细胞对信号的适度反应来说同等重要。细胞可以校正对信号的敏感性,靶细胞对信号分子的脱敏机制有不同方式。

第10章

细胞骨架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亚基组装而成的纤维状网络体系,主要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丝等结构组分。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骨架是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组织者,它们通过蛋白亚基的组装/去组装过程来调节细胞内骨架网络的分布和结构,通过与细胞骨架结合蛋白、马达蛋白等的相互作用来行使其生物学功能。微丝又称肌动蛋白丝或纤维状肌动蛋白,是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单体组装而成的,直径为7 nm的纤维状结构。其功能几乎与所有形式的细胞运动有关,诸如参与肌肉收缩、细胞变形运动、胞质分裂以及细胞内物质运输等活动。微管是由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组装而成的,外径为24 nm的中空管状结构。细胞内微管通常以单管、二联体微管或三联体微管形式存在。微管通常起源于中心体,向细胞的边缘呈辐射状伸展,有时成束状分布,并能与其他蛋白共同组装成纺锤体、基粒、中心

粒、鞭毛和纤毛等结构。微管参与细胞形态的发生和维持、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等过程。鞭毛和纤毛是某些组织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纤毛的运动还与信号分子的传递、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等过程相关。中间丝是由中间丝蛋白组装而成的,直径为10 nm的丝状结构。中间丝的种类具有组织特异性,不同的组织细胞具有不同的中间丝蛋白。细胞质中间丝在结构上往往起源于核膜的周围,伸向细胞周缘,并与细胞质膜上特殊的结构如桥粒等连接。核纤层存在于细胞核膜的内侧,并通过核纤层蛋白受体与内层核膜相连,参与核膜的组装和去组装等过程。细胞骨架作为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组织者还与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的极性分布、细胞分化等过程相关。

第11章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细胞核主要由核被膜(包括核孔复合体)、核纤层、染色质、核仁及核体组成。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核被膜作为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与核被膜相联系的核孔复合体是一种复杂的跨膜运输蛋白复合体。核质之间的大分子主要通过核孔复合体实现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染色质是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一个双倍体体细胞内所有DNA的总和的一半构成该生物基因组。到目前为止,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特别是诸多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已得到解析。真核细胞染色质DNA序列的组成复杂,包括单一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和高度重复序列。构成染色质的蛋白参与DNA遗传信息的组织、复制和阅读。其中组蛋白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蛋白,与DNA的结合没有序列特异性;非组蛋白多数是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是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蛋白。它们具有不同的结构模式,形成不同的DNA结合蛋白家族。

核小体是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由组蛋白八聚体核心及200 bp左右的DNA和一分子组蛋白H1组成。染色质组装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与DNA复制、修复和重组直接相关。间期染色质可分为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两类。按其功能状态染色质又被分为活性染色质和非活性染色质。在真核细胞,染色质的结构与基因表达有密切关系。引起染色质结构变化的事件和因子包括DNA局部结构与核小体相位的改变、组蛋白的修饰(甲基化、乙酰化和磷酸化等)、DNA甲基化、HMG结构域蛋白、特殊RNA分子以及染色质重构因子等。可遗传的、与核酸序列没有直接关系的控制基因活性的调控方式称之为表观遗传调控。

染色体是细胞有丝分裂时遗传物质存在的特殊形式,是间期染色质紧密组装的结果。中期染色体具有比较稳定的形态。要确保其正常复制和稳定遗传,染色体起码具备3种功能元件:

一个DNA复制起始点、一个着丝粒和两个端粒。细胞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分布称为核型。核型具有物种特异性。此外,在某些生物的细胞中,特别是在发育的某些阶段,可以观察到特殊的巨大染色体,包括多线染色体和灯刷染色体。

核仁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最显著的结构,其形态、大小随细胞类型和细胞代谢状态不同而变化。核仁普遍存在三种基本组分:纤维中心(FC)、致密纤维组分(DFC)和颗粒组分(GC)。核仁的主要功能涉及核糖体的生物发生。核仁是一种高度动态的结构,在有丝分裂过程表现出周期性地解体与重建。除核仁之外,细胞核中也存在其他一些亚核结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核体。

在真核细胞的核内除染色质、核膜、核仁及一些亚核结构外,还有一个以蛋白质成分为主的网架结构体系,即核基质。这一结构体系可能与DNA复制、基因表达和染色体组装等有密切关系。

第12章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广泛存在于一切细胞内,其唯一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高效且精确地合成多肽链。核糖体是一种没有被膜包裹的颗粒状结构,其主要成分是RNA(称rRNA)和蛋白质(称r蛋白)。r蛋白主要分布在核糖体的表面,而rRNA则位于核糖体的内部,二者靠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核糖体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70S的核糖体,主要存在于原核细胞中;另一种是80S的核糖体,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除外)。无论是70S还是80S核糖体,均由大小不同的两个亚基构成。核糖体大小亚基常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只有当小亚基与mRNA结合后大亚基才与小亚基结合形成完整的核糖体。肽链合成终止后,大小亚基解离,重新游离于胞质中。

核糖体在细胞内不是单个独立地执行功能,而是由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连在一条mRNA 分子上构成多核糖体,高效地进行肽链的合成。每种多核糖体所含核糖体的数量是由mRNA的长度决定的。蛋白质的合成以多核糖体的形式进行,可大大提高多肽合成效率。

核糖体的活性部位约占其结构成分的2/3,远高于一般酶的活性中心,其最主要的活性部位是A位点、P位点、E位点和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中心。高分辨率核糖体大小亚基X射线衍射图谱和低温电镜研究结果证明A位点、P位点、E位点主要由核糖体RNA组成,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中心仅由23S rRNA组成,说明核糖体实际上是一种核酶。生命是自我复制的体系,由此推测最早出现的简单生命体中的生物大分子应是既具有信息载体功能又具有酶的催化功能,因此,生命很可能起源于RNA世界。

第13章

细胞增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细胞增殖是生物繁殖和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增殖是通过细胞周期来实现的。细胞周期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全过程。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即走完一个细胞周期。细胞种类繁多,各种细胞之间的细胞周期长短差别很大。同种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长短,也随生理活动、营养状况等变化而有所变化。细胞周期的时间长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测定。细胞周期还可以通过某些方法实现同步化。最重要的人工细胞周期同步化方法包括DNA合成阻断法和中期阻断法。

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G

1期、S期、G

2

期和M期。前三个时期合称

为分裂间期,M期即分裂期。分裂间期是细胞分裂前重要的物质准备和积累阶段,分裂期即为细胞分裂实施过程。根据细胞繁殖状况,可将机体内所有细胞相对地分为三类,即周期中细胞、静止期细胞(G

期细胞)和终末分化细胞。周期中细胞一直在进行细胞周期运转。静止期细胞为一些暂时离开细胞周期,去执行其生理功能的细胞。静止期细胞在一定因素诱导下,可以很快返回细胞周期。体外培养的细胞在营养物质短缺时,也可以进入静止期状态。终末分化细胞为那些一旦生成后终身不再分裂的细胞。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复制一次,而且只有一次。DNA复制发生在S期。在M期,复制的DNA 伴随其它相关物质,平均分配到新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M期也可以人为地划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末期和胞质分裂等几个时期。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生殖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发生减数分裂。其特点是,DNA复制一次,然后发生两次连续的有丝分裂,导致最终生成的细胞的染色体数减半。

第14章

细胞周期运转受到细胞内外各种因素的精密调控,细胞内因是调控依据。研究发现,周期蛋白依赖性CDK是细胞周期调控中的重要因素。目前已发现,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至少存在13种CDK,即CDK1至CDK13。一般情况下,CDK至少含有两个亚单位,即周期蛋白和CDK蛋白。周期蛋白为其调节亚单位,CDK蛋白为其催化亚单位。周期蛋白也有多种,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包括周期蛋白A、B、C、D、E、F、G、H、L、T等,分别与不同的CDK蛋白结合。不同的CDK在细胞周期中起调节作用的时期不同。CDK通过磷酸化其底物而对细胞周期进行调控。CDK活性也受到其他因素的直接调节。除CDK及其直接的活性调节因子外,还有不少其他因素参与细胞周期调控过程,如各种检验点等。各种检验点也有专门的调控机制。所有这些因素,可能组成一个综合的调控网络。

DNA复制起始调控是近十年细胞周期调控研究中的又一大进展。DNA复制的起始并不仅仅是

在G

1期末的起始点(限制点)处才决定的。早在G

1

期开始时,许多与DNA复制有关的物质即已

表达并与染色质结合,开始了DNA复制的起始调控。目前已经知道,Orc、cdc6、cdc45、Mcm 等蛋白质参与了DNA复制的起始调控过程。这一调控过程也需要某些CDK激酶参与,尤其是周期蛋白E-CDK2。

分裂后期促进因子APC的发现是细胞周期研究领域中又一重大进展。到达分裂中期后,周期蛋白B/A与CDK1分离,在APC介导下,通过泛素化依赖途径而降解。CDK1活性消失,细胞由分裂中期向后期转化。APC的成分至少含有8种,分别称为APC1至APC8。APC活性也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调控,其中cdc20为APC有效的正调控因子。在分裂中期之前,位于动粒上的Mad2可以与cdc20结合并抑制后者的活性。到分裂中期,Mad2从动粒上消失,解除对cdc20的抑制作用,促使APC活化。

细胞增殖调控紊乱,可能导致细胞癌变。细胞癌变即可以看做是正常细胞增殖失控,也可以看做是细胞分化失控。癌基因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正常基因(又称原癌基因)的一种突变形式,能引起正常细胞癌变。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主要包括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分子、基因转录调控因子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等几大类型。抑癌基因实际上是正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它编码的蛋白质往往在细胞周期的检验点上起阻止细胞周期进程的作用。如果抑癌基因突变,丧失其细胞增殖的负调控作用,则导致细胞失控而过度增殖。癌症是一种典型的老年性疾病,它涉及一系列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致癌突变的积累。癌症的发生与肿瘤干细胞有密切关系。

第15章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型的过程称之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分化细胞所表达的基因一类称管家基因,另一类称组织特异性基因。组织特异性基因的产物不仅影响分化细胞的形态结构,而且决定细胞所执行的各自的生理功能。每种类型的分化细胞是由不同的调控蛋白以组合调控的方式,启动组织特异性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细胞分化的调控。细胞分化程序与调控涉及诸多因素,如受精卵的不均一性、胞外信号分子的作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细胞的位置效应以及细胞的记忆等。其中,信号分子的作用是调控细胞分化最主要的因素。

干细胞是机体中能进行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并具有形成克隆能力的一类细胞。根据分化潜能的不同,干细胞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潜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根据来源不同,干细胞又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制备技术的建立,不仅加深了人们对细胞全能性的理解,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干细胞与细胞分化的理论研究

及其临床应用。

细胞分化最伟大的杰作,在于后生生物个体的形成,而后生动物的发育,是最为复杂,也是最引人入胜的生命过程。生物相对有限的基因,凭借重复而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指导细胞的行为,分化并产生当今世界上多种生命体。在这个过程中,FGF、TGF-β、RA、Shh和Wnt等信号系统,按照极其相似的方式调控各种发育进程。

哺乳动物雌雄两性的分化,源于生殖腺细胞的分化。性腺原基——生殖嵴的固有分化方向是卵巢,Y染色体携带的SRY基因对性腺分化为睾丸是必需的,而Sox9则是更普遍的决定睾丸分化的基因,存在于所有脊椎动物。原生殖细胞经过长距离迁移,进入生殖嵴,它们的分化方向由性腺的分化方向决定,RA和Wnt信号通路起了决定作用,尤其是RA及其颉颃物Cyp26b1是控制减数分裂的关键因素。

脊椎动物的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裂、囊胚和原肠胚,形成3个胚层,脊索中胚层诱导其附近的外胚层形成神经管。神经管的形成,是微管和微丝等细胞骨架联合作用的结果。神经管形成后,一部分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并迁移到外侧,神经管上皮细胞则保持分裂能力。这个过程依靠FGF、RA、Wnt、Shh和BMP信号途径的相互协调,以及神经前体细胞依靠Delta-Notch 信号而形成的旁侧抑制作用。神经管细胞的背腹分化,则主要依赖于背部的BMP信号分子浓度梯度和腹侧Shh浓度梯度,而体节中胚层分泌的RA信号分子与Shh相互颉颃,对神经管中部神经元的分化至关重要。

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化命运大部分由其所处环境决定,细胞附近的组织对细胞分化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就是调整型发育。大部分无脊椎动物的发育则与此不同,其细胞分化命运大部分是由细胞本身所决定的,对细胞所处环境依赖较小,这称为镶嵌型发育。果蝇的发育就是典型的镶嵌型发育,母体效应基因决定了胚胎前后轴和背腹轴,并通过级联反应调控体节的形成。

随着对发育机制的深入了解,不同组织的发育进程逐渐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内在共性,人们越来越了解有限的基因如何“演奏”出精彩无限的细胞分化的绚丽“乐章”。

第16章

细胞死亡往往受到细胞内某种由遗传机制决定的“死亡程序”控制,所以被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动物细胞典型的程序性死亡方式包括凋亡与坏死。细胞凋亡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发育、自稳平衡及多种病理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最重要特征是凋亡过程中细胞膜保持完整,细胞内含物没有泄漏到细胞外,不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这也是细胞凋亡与坏死的主要区别。细胞凋亡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染色质DNA在核小体间发生断裂,形成间隔200 bp的DNA片段。

在动物细胞的凋亡过程中,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s家族成员发挥了重要作用。caspases依赖性的细胞凋亡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引发:由死亡受体起始的外源途径和由线粒体起始的内源途径。同时细胞内还存在不依赖于caspases的凋亡途径。细胞中存在caspases抑制因子。在细胞生存/死亡的抉择调控过程中,细胞存活因子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维持细胞存活,而p53能够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和酵母的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细胞衰老主要指复制衰老,是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经过有限次数的分裂后,停止生长,细胞形态和生理代谢活动发生显著改变的现象。1958年Hayflick等人证实人成纤维细胞的复制能力是有限的,首次提出了细胞水平上的“衰老”现象,称为“Hayflick界限”。细胞在衰老过程中,其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关于复制衰老的分子机制,目前有多种假说。其中端粒假说认为端粒的缩短能够通过p53,Rb信号通路导致细胞衰老;端粒酶能够弥补端粒的缩短,导致细胞的永生化。由于体外培养细胞与体内细胞存在较大差异,迄今还未有实验证据表明体外培养细胞的衰老现象与个体的衰老有直接的关联。细胞衰老可以看做是有机体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防止细胞过度生长即癌化的一种机制。体内细胞衰老的机制仍有待研究。

第17章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通过多种途径与机体的其他细胞建立起结构、物质及信息的社会联系。除了细胞通讯使信号细胞与靶细胞产生社会联系外,细胞间或细胞与胞外基质间通过细胞识别与黏着,形成细胞连接,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相邻细胞或细胞与胞外基质间在形态建成、组织构建等方面产生社会联系。细胞的社会性对细胞的存活、发育、迁移、增殖、形态以及基因的差异表达,对组织形成、个体构建发挥了重要的结构与信号作用。

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之间的连接主要有3种类型:以紧密连接为代表的封闭连接可形成渗透屏障,阻止溶液中的分子沿细胞间隙进入体内,同时还起到隔离膜蛋白和膜脂分子及维持上皮细胞极性作用;锚定连接是中间丝(桥粒、半桥粒)或微丝(黏合带和黏合斑)将相邻的细胞或细胞与胞外基质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坚韧有序的细胞群体、组织与器官;通讯连接(包括间隙连接和化学突触)则在细胞之间的代谢偶联、信号转导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来进行物质交换与相互联系。

细胞识别与黏着由位于细胞表面的黏着分子介导,这些分子包括钙黏蛋白、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以及整联蛋白家族。钙黏蛋白对胚胎发育中的细胞识别、迁移和组织分化以及成体组织器官构成具有主要作用。选择素主要参与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识别与黏着,

帮助白细胞从血液进入炎症部位。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大多介导淋巴细胞和免疫应答所需要的细胞之间的黏着。整联蛋白主要介导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的黏着,参与信号传递,调节细胞增殖、生长、生存、凋亡等重要生命活动。

胞外基质的基本成分是由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组成的蛋白纤维和由糖胺聚糖与蛋白聚糖形成的水合胶体构成的复杂的结构体系。胞外基质不仅赋予组织以抗压和抗张力的机械性能,而且还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重要生命活动有关。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胞外基质,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伸展蛋白等。细胞壁不仅起支持与保护作用,而且其中的某些寡糖具有信号分子的作用。

最新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 (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问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核被膜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1)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被称作内(层)核膜,而面向胞质的另一层膜称为外(层)核膜。两层膜厚度相同,约为7。5 nm。两层膜之间有20~40nm的透明空隙,称为核周间隙或核周池。核周间隙宽度随细胞种类不同而异,并随细胞的功能状态而改变。 (2)核被膜的内外核膜各有特点:①外核膜表面常附有核糖体颗粒,且常常与糙面内质网相连,使核周间隙与内质网腔彼此相通。从这种结构上的联系出发,外核膜可以被看作是糙面内质网的一个特化区域。②内核膜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颗粒附着,但紧贴其内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即核纤层。内核膜上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③双层核膜互相平行但并不连续,内、外核膜常常在某些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环状开口,称为核孔,:在核孔上镶嵌着一种复杂的结构,叫做核孔复合体。核孔周围的核膜特称为孔膜区,它也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

细胞生物学论文

细胞生物学概述 摘要: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斯。诺。美。A11-走在生物医学的最前沿)以动态的观点,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英文摘要:Cell biology is to cel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sub microscopic level, cells, molecular level (,. Connaught. Beauty. A11- in the forefront of biomedical) from the dynamic point of view,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ells, cell and organelle of the life history and various life activities of the discipline. Cell biology is one of the frontier branch of modern life science, mainly is the basic rule to study cell from different hierarchy of life activities of cells. From the life structure and arrangement,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is located between cell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their mutual connection, mutual penetration. 关键字:细胞学说显微技术遗传物质 前言: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特殊性决定了个体的特殊性,因此,对细胞的深入研究是揭开生命奥秘、改造生命和征服疾病的关键。在我国基础学科发展规划中,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并列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 主体: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活史的一门科学。现代细胞生物学从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一、细胞生物学简史 从研究内容来看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i从时间纵轴来看细胞生物学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细胞生物学章节习题1~8 填空有答案

第一章 一、填空: 1.(施旺)和(施莱登)共同创建了著名的“细胞学说”。 2. 标志着细胞被发现的事件是(胡克)于1665年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 第二章 一、概念:原核细胞 二、填空 1. 中心质是(多倍染色体)的结构。 2.(核区(类核))是原核细胞中存在的结构。 3.(荚膜)是细菌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4.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其他质体)。 5. 真核细胞的核外DNA包括(线粒体DNA、叶绿体DNA)。 6. 真核细胞的遗传结构装置、基因表达及调控的特点是(复杂性、多层次性)。 7. 在结构上,病毒通常由(核酸分子)和(蛋白质)组成。 8. 按照所含核酸类型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9. 与反转录有关的病毒是(反转录病毒)。 三、问答 1. 细胞的基本共性。 2. 原核细胞的基本特点。 3. 支原体的最基本特点。 第三章 一、概念:原代细胞、传代细胞、非细胞体系、细胞融合、融合核细胞 二、填空 1. 分辨率是显微镜重要的性能参数,通常用(D=0.61λ∕N?sin(α∕2))表示。 2. 超薄切片常用的固定剂为(饿酸(OsO4)、戊二醛)。 3. 目前在光镜水平对特异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定性定位最有力的工具是(荧光显微镜技术)。 4. 扫描电子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样品表面的形貌特征)。 5.(冷冻蚀刻技术)主要用来观察膜断裂面的蛋白质颗粒和膜面结构。 6. 电子显微镜主要分为(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两类。 7. Feulgen反应可以显示(DNA)的分布。 8. PAS反应可以显示(多糖)的分布。 9. 通过离心进行细胞组分分离的方法有(速度沉降)和(等密度沉降)。 10. 目前植物细胞培养主要有(单倍体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两大类型。 11. 细胞融合的化学物质有(聚乙二醇PEG)。 12. 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可以分为(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 三、问答: 1. 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第四章 一、概念:细胞质膜、脂质体、去垢剂、膜骨架、带3蛋白、血影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导读: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 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 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 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 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 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 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 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

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问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核被膜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1)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被称作内(层)核膜,而面向胞质的另一层膜称为外(层)核膜。两层膜厚度相同,约为7。5 nm。两层膜之间有20~40nm的

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2001-2011考研真题

武汉大学2001年细胞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0*2.5) 1、apoptosis body 2、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 3、lamina 4、nuclease hypersensitive site 5、gap junction 6、hayflick limitation 7、kinetochore 8、molecular chaperones 9、leader peptide 10、dedifferentiation 二、简答题 (8*5) 1. 冰冻断裂术将溶酶体膜撕裂出PS,ES,PF,EF四个面,请绘一简图标明。 2. 医生对心脏已经停止跳动的病人采取电击抢救,请说明其心肌细胞是如何同步启搏的。 3. 为什么凋亡细胞的核DNA电泳图谱呈梯状分布带。而病理坏死细胞却呈弥散状连续分布? 4. 将某动物细胞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去核的体细胞之中,然后其余实验步骤完全按照动物克隆的方式,问能否培育出一头克隆动物来?为什么? 5. 切取病毒感染马铃薯植株的顶芽进行组织培养,这是大量繁育无毒苗的成功技术。试述其去除病毒的原因。 6. 有人认为既然已经有放大几十万倍的电镜,可以不用光镜了,请反驳这种观点的错误。 7. 出生6个月之内的婴儿可由母乳获得抗病的抗体,试述这些抗体是如何由母亲血液转移到婴儿血液中的。 8. 1999年报道,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将离体的B型血液改造成O型,请解释其原理。 三、问答题(前两题10分,最后一题15分) 1. 概述Cyclin与CDK在细胞周期调控的工作机制及其在各期引起的下游事件。 2. 试述在细胞质中合成的线粒体内膜蛋白及叶绿体类囊体膜蛋白是如何运送到位与装配的。 3. 综述细胞外被中糖蛋白在细胞内合成,组装和运输的全过程及其对于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武汉大学2002年细胞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0*2.5) 1.nucleosome 2.contact inhibition 3.Telomerase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总结

第七章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 第一节微管 真核细胞中细胞骨架成分之一。是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组成的中空柱状结构。还能装配成纤毛、鞭毛、基体、中心体、纺锤体等结构,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细胞分裂等。微管蛋白与微观的结构 存在:所有真核细胞,脊椎动物的脑组织中最多。 直径:24-26纳米中空小管 基本构件:微管蛋白α、β异二聚体。13根原纤维合拢成一段微管。 极性:增长快的为正端,另一端为负端。(与细胞器定位分布、物质运输方向灯微管功能密切相关) γ微管蛋白:定位于微管组织中心,对微管的形成、数量、位置、极性的确定、细胞分裂有重要作用。 存在形式:单管(存在于细胞质,不稳定)、二联管(AB两根单管构成,主要分布于纤毛和鞭毛)、三联管(ABC三根单管组成,分布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基体中) 一、微管结合蛋白 碱性微管结合区域:明显加速微管的成核作用。 酸性突出区域:决定微管在成束时的间距大小 种类:MAP-1,MAP-2,MAP-4,tau 不同的微管结合蛋白在细胞中有不同的分布区域:tau只存在于轴突中,MAP-2则分布于胞体和树突中。 三,微管的装配的动力学 装配特点:动态不稳定性 装配过程:1、成核期(延迟期)α和β微管蛋白聚合成短的寡聚体结构,及核心的形成,接着二聚体再起两端和侧面增加使其扩展成片状带当片状带加宽至13根原纤维时,即合拢成一段微管。是限速过程。 2、聚合期(延长期)细胞内高浓度的游离微管蛋白聚合速度大于解聚速度,新的二聚体不断加到微管正端使其延长。 3、稳定期(平衡期)胞质中游离的微管蛋白达到临界浓度,围观的组装与去组装速度相等(一)微管装配的起始点是微管组织中心 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称为微管组织中心。 作用:帮助大多数细胞质微管装配过程中的成核。 γTuRC:刺激微管核心形成,包裹微管负端,阻止微管蛋白的渗入。可能影响微管从中心体上释放。 中心体:包括中心粒,中心粒旁物质。间期位于细胞核的附近,分裂期位于纺锤体的两极。星状体:新生微管从中心体发出星型结构

细胞生物学章节提要和思维导图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现状 一、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生命体是多层次、非线性、多侧面的复杂结构体系,而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有了细胞才有完整的生命活动。 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为出发点,探索生命活动基本规律,阐明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阐明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生命过程。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课题归纳起来包括3个根本性的问题: 1.基因组是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表达的? 2.基因表达的产物是如何逐级组装成能行使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体系及各种细胞器的?这种自组装过程的调控顺序与调控机制是什么? 3.基因及其表达的产物,特别是各种信号分子与活性因子,是如何调节诸如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等细胞最重要的生命活动过程的? 二、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 2、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 3、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 4、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 5、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6、细胞分化及干细胞生物学 7、细胞凋亡 8、细胞衰老 9、细胞工程 10、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第二节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生物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形态描述生物学时期,19世纪以前; 2.实验生物学时期,20世纪前半世纪; 3.精细定性与定量的现代生物学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至今。 二、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1. 细胞的发现 英国学者胡克,1665年第一次描述植物细胞的构造。 荷兰学者列文虎克观察了动植物活细胞与原生动物 2. 细胞学说的建立其意义 Matthias Jacob Schleiden(1804~1881),德国植物学教授,1838年发表“植物发生论”(Beitr?ge zur Phytogenesis),认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都有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 Theodor Schwann(1810~1882),德国解剖学教授,一开始就研究Schleiden的细胞形成学说,并于1838年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这个术语;1939年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华师细胞生物学简答题(个人复习总结)

1、何谓成熟促进因子(MPF)?包括哪些主要成分?如何证明某一细胞提取液含有MPF? 成熟促进因子是指M期细胞中存在的促进细胞分裂的因子,是由两个不同亚基组成的异质二聚体,其一为调节亚基,有周期蛋白组成;其二为催化亚基,是丝氨酸/苏氨酸型蛋白激酶,其活性有懒于周期蛋白,故称为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可以通过蛙卵细胞质移植实验证实MPF。成熟蛙卵细胞的细胞质可以诱导未成熟的蛙卵细胞提前进入成熟期。 2、简述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的主要异同点?(顺序为微管、微丝、中间纤维) 直径:22nm、7nm、10nm;基本构件:α、β—微管蛋白,肌动蛋白,中间纤维丝蛋白;相对分子量(乘10的3次):50,43,40~200;结构:13根原丝围成的α—螺旋中空管状,双股α—螺旋,多级螺旋;极性:有,有,无;单体蛋白库:有,有,无;踏车现象:有,有,无;特异性药物:秋水仙素、长春花碱,细胞松弛素B、鬼笔环肽,无;运动相关蛋白:驱动蛋白、动力蛋白,肌球蛋白,无;主要功能:细胞运动、胞内运输、支持作用,变形运动、形状维持、胞质环流、胞质分裂环的桶状结构,骨架作用、细胞连接、信息传递;细胞分裂:纺锤体,无,包围纺锤体。 3、为什么将内质网比喻“开放的监狱”? KDEL信号序列为内质网驻守信号,如果内质网驻守蛋白被错误的包装进了COPII,并运输到顺面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膜上存在KDEL识别受体,能识别错误运输来的内质网驻守蛋白,并形成COP I小泡,将内质网驻守蛋白运输返回内质网。 4、在研究工作中分离得到一个与动物减数分裂直接相关的基因A,如果想由此获得该基因的单克隆抗体,请简要叙述实验方案及其实验原理。 英国科学家Milstein和Kohler因提出单克隆抗体而获得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它是将产生抗体的单个B淋巴细胞同肿瘤细胞杂交,获得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线增值的杂种细胞,并一次生产抗体的技术。其原理是:B淋巴细胞能够产生抗体,但在体外不能进行无限分裂;而肿瘤细胞虽然可以在体外进行无限传代,但不能产生抗体。将这两种细胞融合后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有两种亲本细胞的特性。 实验方案:a、表达基因A的蛋白,免疫小老鼠,获得免疫的淋巴细胞;b、将经过免疫的小老鼠的淋巴细胞与Hela细胞融合;c、利用选择培养基对融合细胞进行培养筛选,只有真正融合的细胞才能继续生长;d、融合细胞的培养,抗体的纯化。 5、微管是体内膜泡运输的导轨,请分析体内膜泡定向运输的机制? 微管是有极性的,微管的马达蛋白(动力蛋白和驱动蛋白)运输小泡也是单向的。动力蛋白向微管的负极运输小泡,驱动蛋白向微管的正极运输小泡。,另外,起始膜泡上有V-SNARE,靶膜上有T-SNARE。V-SNARE与T-SNARE选择性识别并定向融合。这两种因素共同导致了膜泡的定向运输。 6、简述细胞周期蛋白B的结构特点和动态调控机制?

细胞生物学总结复习重点细胞信转导

4、细胞通讯: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的发生和组织的构建,协调细胞的功能,控制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是必须的。包括分泌化学信号(内、旁、自、化学突触)、细胞间接触、和相邻细胞间间隙连接。 5、细胞识别: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配体)选择性地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20、信号分子:生物体内的某些化学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气体分子等,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特称为信号分子。 21、信号通路:细胞接受外界信号,通过一整套的特定机制,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信号,最终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这种反应系列称为细胞信号通路。 22、受体: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地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作用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化学或物理的信号,以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 偶联型受体和酶偶联的受体。 23、第一信使:一般将胞外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 24、第二信使:细胞表面受体接受胞外信号后最早在胞内产生的信号分子。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cGMP、DAG、IP3等。第二信使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能够激活级联系统中酶的活性以及非酶蛋白的活性,也控制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生存,并参与基因转录的调节。 10、IP3IP2IP4。DG通过两种途径终止 其信使作用:一是被 水解成单脂酰甘油。 13、分子开关:在细胞内一系列信号传递的级联反应中,必须有正、负两种相辅相成的反馈机制精确调控,也即对每一步反应既要求有激活机制,又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失活机制,使细胞内一系列信号传递的级联反应能在正、负反馈两个方面得到精确控制的蛋白质分子称为分子开关。 25、G—蛋白:由GTP控制活性的蛋白,当与GTP结合时具有活性,当与GDP结合时没有活性。既有单体形式(ras蛋白),也有三聚体形式(Gs活Gi抑)。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 28、蛋白激酶A:称为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A,是由四个亚基组成的复合物,其中两个是调节亚基,两个是催化亚基;PKA的功能是将ATP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特定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使蛋白质被磷酸化,被磷酸化的蛋白质可以调节下游靶蛋白的活性。29、双信使系统: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蛋白偶联的受体结合后,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使质膜上的二磷酸磷脂酰肌醇分解成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G)两个第二信使,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信号,两个第二信使分别激动两个信号传递途径即IP3—Ca+和DG—PKC途径,实现对胞外信号的应答,因此将这一信号系统称为“双信使系统”。 12、目前已知的这类受体都 是跨膜蛋白,当胞外配体与受体结合即激活受体胞内段的酶活性。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布于质膜胞质侧,结合GTP 时为活化状态,结合GDP时失活状态,因此Ras蛋白属于GTP结合蛋白,具有GTP酶活性,具有分子开关的作用。突变后的Ras蛋白不能水解GTP …………………………………… 1.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低的原因是什么?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1、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 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 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P2 1、什么叫细胞生物学试论述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P3-5 答: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三个水平(显微、亚 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 老开发商地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 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重要 生命活动。涵盖九个方面的内容:⑴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⑵ 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⑶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⑷细胞增殖及其调控;⑸细 胞分化及其调控;⑹细胞的衰老与凋亡;⑺细胞的起源与进化;⑻细胞工程; ⑼细胞信号转导。 2、试论述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最集中的领域。 P5-6 答: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⑴细胞信号转导;⑵细胞 增殖调控;⑶细胞衰老、凋亡及其调控;⑷基因组与后基因组学研究。人类亟 待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阐明当今主要威胁人类的四大疾病:癌症、心血 管疾病、艾滋病和肝炎等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达到治疗的目 的。 3.细胞学说(cell theory) p9 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 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 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 ③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 ④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4、细胞学发展的经典时期 P10 ⑴原生质理论的提出;⑵细胞分裂的研究;⑶重要细胞器的发现。 第二章:试论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根本的区别。 P35-37 答: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根本的区别在于:①生物膜系统的分化与演变:真 核细胞以生物膜分化为基础,分化为结构更精细、功能更专一的基本单位—— 细胞器,使细胞内部结构与职能的分工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的重要标 志;②遗传信息量与遗传装置的扩增与复杂化:由于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复

《细胞生物学》习题集-细胞概述

《细胞生物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整理:trichodina 第一部分《细胞概述》填空题 1.年,第一个发现细胞的是英国学者。 2.1874年荷兰人列文虎克Leeuwenhoek采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了活 细胞,即是池塘里的和鲑鱼的。 3.自17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Hooke发现细胞起,到19世纪40年代的170多 年的时间里,关于细胞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大,其原因是。 4.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和。 5.细胞是由包围着含有所组成。 6.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原核细胞是。 7.脱去细胞壁的植物、微生物细胞称作。 8.由于真核生物具有核膜,所以,其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是进行 的;而原核生物没有核膜,所以RNA 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是的。 9.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最主要的差别:前者具有,后者只具 有。 10.由于发现了,有理由推测RNA是最早形成的遗传信息的一级 载体。 11.无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都具有以下共性:1), 2),3),4)。12.在单细胞向多细胞有机体进化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出 现。 13.虽然按重量比计算,脂肪酸分解产生的能量相当于葡萄糖产能量的倍, 但细胞内脂肪酸的主要作用是。 14.从分子到细胞的进化过程中,两个主要事件是和。 15.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有1), 2),3)。

16.植物中多糖作为细胞结构成分主要是参与的形成。 17.细菌细胞的基因组大约有个基因,而人的细胞基因组中约有 个功能基因。 18.从进化的角度看,真核细胞之所以不同于原核细胞,主要表现 在。 19.原核细胞的核是原始状态的核,主要表现在。 20.体外培养的细胞生长时要发生形态变化,但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 1),2)。 21.构成细胞最基本的要素是,和完整的代谢系统。 22.没有细胞壁的细胞称为,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及其他细胞器的 部分称为,称为将细胞内的物质离心后得到的可溶相称为或。 23.细胞是的基本单位,最早于年被英国学者发 现。细胞是由包围着所组成。与之间的部分叫细胞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表面结构上的主要差别是。 24.细胞是的基本单位,最早是由英国学者胡克于1665年发现。不过 他当时发现的只是来源于植物软木组织的。1839年,德国学者和提出的对细胞学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25.细胞是物质的,是有有机物组装而成。组装的方式有多种,像蛋 白质和DNA组装成核小体,属于组装,而由葡萄糖合成纤维素和淀粉则是组装。 26.细胞有原核和真核之分,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其主要特点 是。迄今发现的最小原核细胞是,它的结构很简单,是其细胞内唯一的一种细胞器。 27.从结构上看细胞是所组成。细胞质和原生 质的概念是不同的,前者是指,后者则是指。

细胞生物学总结

细胞生物学总结 ——By 生科2005 狐狸要起早 第一章.绪论 三、简答论述: 为什么说细胞生物是重要的学科? 细胞生物主要研究的内容: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从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 细胞生物学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1)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2)细胞增殖、分化、调亡、衰老及其调控; (3)细胞信号转导; (4)细胞结构体系的装配; (5)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6)细胞内的网络调控。 第二章.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二、名词解释: 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营寄生生活。 古细菌:又称原细菌,是一些生长在极端特殊环境中(高温或高盐)的细菌。古核细胞的形态结构、遗传装置虽与原核细胞相似,但一些基本分子生物学特点又与真核细胞接近。 分辨率:指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是判断显微镜性能好坏的标准。 三、简答论述: 怎样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有膜包围的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简单地说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可以从以下角度去理解: (1)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具有独立完整的代谢体系,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4)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即具有一套基因组(基因组是指一种生物的基本染色体套即单个配子内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在原核生物中即是一个连锁群中所含的全部遗传信息); (5)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细胞生物学 第七、八章试题及答案

《细胞生物学》 第八章《细胞骨架》、第九章《细胞核》试题 一、填空题(40个×0.5分) 1、狭义的细胞骨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广义的细胞骨架: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管是由_____组成的管状结构,在胞质中形成_____或_____结构,作为_____并起_____作用。 3、微管可装配成_____、_____、_____。 4、二联管和三联管对_____、_____和_____稳定。 5、_____、_____可抑制微管蛋白装配成微管。 6、_____、_____能促进微管的装配。 7、体内微丝的种类_____和_____。 8、核孔是种_____、_____的核质交换通道。 9、染色质化学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 10、DNA3种功能序列_____、_____、_____。 11、核小体由_____和_____组成。 12、着丝粒的3个结构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10个×3分) 1、微丝 2、活性染色质 3、着丝粒 4、配对结构域 5、动力结构域 6、核型 7、带型 8、纤维中心 9、核基质10、细胞外基质 三、简答题(6个×5分) 1、细胞骨架的功能? 2、微管体外装配的条件?动力学特征? 3、微管体外装配的条件是?微管体外组装有什么动力学特征? 4、微丝的功能是什么? 5、IF的装配过程和特点是? 6、中间纤维的功能有哪些? 四、论述题 1、非组蛋白有哪些特征? 2、比较三种细胞骨架的组分。

第八章《细胞骨架》、第九章《细胞核》答案 一、填空题(40个×0.5分) 1、微管、粗丝、微丝、中间微丝、微梁、细胞质骨架、核骨架、膜骨架、细胞质基质 2、微管蛋白、网络、束状、运输轨道、支撑 3、单体、二联体、三联体 4、低温、秋水仙素、Ca2+ 5、秋水仙素、长春花碱 6、紫杉酚、重水 7、永久性结构、暂时性结构 8、双功能、双向性 9、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的RNA 10、自主复制序列、着丝粒序列、端粒序列 11、组蛋白、DNA组成 12、动力结构域、中央结构域、配对结构域 二、名词解释(10个×3分) 1、微丝又称肌动蛋白纤维,是由两条线性排列的肌动蛋白链形成的螺旋,形状如双线捻成的绳子。 2,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核小体构型发生改变,具有疏松的染色质结构,便于转录调控因子和RNA聚合酶的结合。 3、着丝粒是染色体中连接两个染色单体、并将染色单体分为长臂和断臂的结构。 4、位于着丝粒结构的内层,中期两条染色单体在此处相互连接。 5、位于着丝粒的表面,包括三层板状结构和围绕外层的纤维冠。 6、核型是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特殊的总和,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7、染色体经物理、化学因素处理后,再经行分化染色,使其呈现特定的深浅不同带纹的方法。 8、纤维中心是被致密纤维包围的低电子致密的圆形结构,主要成分为RNA聚合酶和rRNA,这些rDNA是裸露分子。 9、核基质或称核骨架,为真核细胞核内的网络结构,是指用核酸酶和去垢剂处理细胞核,去除95%的核物质后,剩下的水不溶性的纤维网络。 10、ECM是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合成,分泌的蛋白质和多糖组成的网络。 三、简答题(6个×5分) 1、①保持细胞内结构的合理布局、结构支撑。 ②行使细胞的运动,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传递。 ③参与信号传导、肌动的收缩运动。 ④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与细胞衰老有关。 ⑤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⑥核骨架、C5骨架参与C3与染色质的构建。 2、条件:①温度:37℃装配、0℃解聚 ②PH:6.9 ③GTP供应 ④微管蛋白浓度大于临界浓度

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归纳汇总

线粒体: 1.呼吸链(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chain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的化学物质所组成的酶体系在线粒体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互相关联的链状。 2.化学渗透假说(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起质子泵的作用,利用高 能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H+泵出内膜外,造成内膜内外的一个H+梯度(严格地讲是离子的电化学梯度),ATP合酶再利用这个电化学梯度来合成ATP。 3.电子载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 参与传递的电子载体有四种∶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和辅酶Q,在这四类电子载体中,除了辅酶Q以外,接受和提供电子的氧化还原中心都是与蛋白相连的辅基。 4.阈值效应:突变所产生的效应取决于该细胞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线粒体DNA的比例,只有突变型DNA达到一定数量(阈值)才足以引起细胞的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称为阈值效应。 5.导向序列:将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信号称为导向信号,或导向序列,由于 这一段序列是氨基酸组成的肽,所以又称为转运肽。 6.信号序列:将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的序列称为信号序列,将组成该序列 的肽称为信号肽。 7.共翻译转运: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定位信号,一边翻译,一边进入内质网, 由于这种转运定位是在蛋白质翻译的同时进行的,故称为共翻译转运。 8.蛋白质分选:在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信号肽,经过连续的膜系统转运分选才 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这一过程又称为蛋白质分选。 核糖体: 1.原核生物mRNA中与核糖体16S rRNA结合的序列称为SD序列(SD sequence) 。 2.核酶:将具有酶功能的RNA称为核酶。 3.N-端规则(N-end rule): 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寿命特征,称为半衰期(half-life)。研究发现多肽链N-端特异的氨基酸与半衰期相关,称为N-端规则。 4.泛素介导途径: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通过泛素(ubiquitin)介导,故称为泛素降解途径。 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作用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对被降解的蛋白质进行标记,由泛素完成;二是蛋白酶解作用,由蛋白酶体催化。 细胞核: 1.核内膜:有特有的蛋白成份(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膜的内表面有一层网络状纤维蛋白质,即核纤层(nuclear lamina),可支持核膜。 核外膜:靠向细胞质的一层,是内质网的一部分,胞质面附有核糖体 核周隙:内、外膜之间有宽20~40nm的腔隙,与粗面内质网腔相通 核孔复合体:内、外膜融合处,物质运输的通道 核纤层:内核膜内表面的纤维网络,支持核膜,并与染色质、核骨架相连。 2.核孔复合体:是细胞核内外膜融合形成的小孔,直径约为70 nm,是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物 质交换的通道。 3.核孔蛋白:参与构成核孔的蛋白质,可能在经核孔的主动运输中发挥作用。 核运输受体:参与物质通过核孔的主动运输。 核周蛋白: 是一类与核孔选择性运输有关的蛋白家族,相当于受体蛋白。 5.输入蛋白:核定位信号的受体蛋白, 存在于胞质溶胶中, 可与核定位信号结合, 帮助核蛋白进入细胞核。 输出蛋白:存在于细胞核中识别并与输出信号结合的蛋白质, 帮助核内物质通过核孔复合

(初试科目) 细胞生物学专业 864-细胞生物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64] 考试科目名称:细胞生物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细胞生物学基本概述、细胞基本特性及研究方法约30分 细胞膜及物质的跨膜运输约25分 细胞的内膜系统及各细胞器约50分 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及其社会联系与信号转导约45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专业英文词语翻译成中文: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细胞生物学基本概述、细胞基本特性及研究方法 考试内容: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现状;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细胞的基本概念;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真核细胞;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与细胞的关系;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

考试要求: 1、了解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现状及发展。 2、掌握细胞的基本概念、基本共性及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掌握病毒的基 本分类及特征,理解病毒及其与细胞的关系;掌握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结构 特征及进化上的关系;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含义。 3、了解和掌握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所使用的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理解细胞组 分的分析方法;掌握细胞培养类型和方法及细胞工程的主要成就。 (二)细胞膜及物质的跨膜运输 考试内容: 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生物膜基本特征与功能;细胞骨架;膜转运蛋白与物质的跨膜运输;离子泵和协同转运;胞吞与胞吐作用。 考试要求: 1、了解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组成与功能等基本知识。 2、掌握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特点、作用机理及生物学意义。 (三)细胞的内膜系统及各细胞器 考试内容: 细胞质基质的涵义与功能;细胞内膜系统及其功能;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与膜泡运输;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叶绿体与光合作用;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微丝与细胞运动;微管及其功能;中间丝;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染色质;染色质结构与基因活化;染色体;核仁;核糖体的类型与结构;多聚核糖体与蛋白质的合成。 考试要求: 1、掌握细胞质基质的涵义、功能及细胞质基质与胞质溶胶概念;掌握内质网的基本类型、 功能及与基因表达的调控的关系;掌握高尔基复合体的形态结构和高尔基体的极性特征、膜泡运输的分子机制高尔基体的功能以及它和内质网在功能上关系、高尔基体与细胞内的膜泡运输及内膜系统在结构、功能上的相互关系;掌握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的差异以及后者的功能发生;了解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与细胞结构的装配。 2、掌握真核细胞内两种重要的产能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特征与功能机

细胞生物学心得体会

精心整理细胞生物学心得体会 舒斌水产301402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联系着生物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尤其是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学科联系密切.从1665年英国人胡克发现第一个植物细胞后,历经170多年的研究探索,科学家们创立了被认为是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的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创立对细胞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的时间里,人们相继发现了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细胞生命现象,同时还发现了染色体和多种细胞器,这段时间是细胞学的经典时期.1876年,O.Hertwig等发现了动物细胞的受精现象,于是实验细胞学得以迅速发展,人们广泛应用实验手段与分析方法来研究细胞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于是 ,大大 年代随着分子 高. 1 种类型, ,(IP3PKG 2 ,具一级 3 , ,MPF 的活性达到最高峰.CDK通过对其底物丝氨酸和苏氨酸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进行调节.细胞周期中有3个关键的控制点;G1关卡、G2关卡、中期关卡.促后期复合物(APC)介导细胞周期蛋白降解使细胞退出有丝分裂. 哺乳动物细胞受多种CDK和多种Cyclin的调控,裂殖酵母只有一种CDK和一种Cyclin,芽殖酵母有一个CDK和多种Cyclin. 另外,对生物膜流动性的机理和功能上也有进一步的了解,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跨膜运输的蛋白质种类,并对其作用机制研究得越来越深入.对细胞骨架体系的组成和装配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认识了分子发动机的概念.学习了核酶一节后,认识到并非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核酶的作用与蛋白酶的作用机制也有一定的差别.对目前的热门研究领域:程序性细胞死亡、癌细胞的发生机理及控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细胞生物学各章节重点内容整理

第一章细胞质膜 1、被动运输 是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转运的动力来自于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2、主动运输 是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转运的溶质分子其自由能变化为正值,因此需要与某种释放能量的过程相耦连。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中。 3、紧密连接 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一般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紧密连接阻止可溶性物质从上皮细胞层一侧通过胞外间隙扩散到另一侧,形成渗透屏障,起重要封闭作用,二是形成上皮细胞质膜蛋白与质膜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从而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4、通讯连接 一种特殊的细胞连接方式,位于特化的具有细胞间通讯作用的细胞。介导相邻细胞间的物质转运、化学或电信号的传递,主要包括间隙连接、神经元间的化学突触和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动物与植物的通讯连接方式是不同的,动物细胞的通讯连接为间隙连接,而植物细胞的通讯连接则是胞间连丝 5、桥粒 是一种常见的细胞连接结构,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一个细胞质内的中间丝和另一个细胞内的中间丝通过桥粒相互作用,从而将相邻细胞形成一个整体,在桥粒处内侧的细胞质呈板样结构,汇集很多微丝,这种结构和加强桥粒的坚韧性有关。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Ⅰ、被动运输 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转运的动力来自于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简单扩散②不需要提供能量;③没有 (2)协助扩散②存在最大转运速率;在一定限度内运 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不再增加, ④不需要提供能量。属于这种运输方式的物质有某些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等物质 Ⅱ、主动运输 物质从浓度梯度从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方向跨膜运输的过程。此过程中需要消耗细胞生产的能量,也需要膜上载体协助。属于这种运输方式的物质有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动运输根据其过程所需的能量来源不同,可将其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 (1)ATP驱动泵:ATP酶直接利用水解ATP提供的能量,实现离子或小分子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动。 (2)耦连转运蛋白:是介导各种离子和分子的跨膜运动。这类转运蛋白包括2种基本类型:同向转运蛋白和反向转运蛋白。这两类转运蛋白使一种离子或分子逆浓度梯度的运动与一种或多种不同离子顺浓度梯度的运动耦连起来。 (3)光驱动泵:主要在细菌细胞中发现,对溶质的主动运输与光能的输入相耦连,如菌紫红质利用光能驱动氢离子的转运。 Ⅲ、膜泡运输 物质进出细胞不需穿透细胞膜,而是借助各种膜泡来达到运输的目的。运输过程中涉及膜的融合,不需要膜上载体协助,但需要消耗细胞生产的能量,是一种物质的批量运输方式,又包括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