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能源安全战略的经验借鉴

欧盟能源安全战略的经验借鉴
欧盟能源安全战略的经验借鉴

欧盟能源安全战略的经验借鉴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s of The EU Energy Security Strategy

X宏伟

能源安全的多元含义

地缘政治学以现实主义理论为前提,着重分析国际政治权力与自然资源、地理之间的关系。地缘政治学家认为,尽管人们常常假设地理是无辜的,然而,世界地理并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权威间权力争夺的历史产物,他们争夺管理、占领和控制一定空间的权力,因此,历史上的大多数战争都是为了进入和控制领土或地理空间而发动的。地理位置和所控制的自然资源会使一个国家享有优势或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国家对外政策也受环境的限制或机会的影响。1一个国家能源进口对外依赖程度越高,受制于他国的政治风险越大。由于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各国都追求能源的自我满足,因此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甚至诉诸于战争。

自由主义理论则认为,自由贸易是国家间发展和平关系的保证,经济相互依存的建立可以排除发生战争的可能性。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能源市场相互依赖,能源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关系正在向以相互依赖为共识的合作方向发展。因为大部分能源进口国渴望有1本节理论参考阎学通等译,[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可持续供应的资源和稳定的市场以保证供应安全,而能源输出国也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出口市场,以确保需求安全和可持续的收入,因而,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都积极参与到能源供应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之中。

与能源消费有关的生态政治或者说环境政治则反映的是人类新需求和国际关系的新变换,2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焦点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按照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即《环境与发展里约宣言》,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能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本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由于能源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同时,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是造成全球、地区或地方重大环境质量退化的原因。因此,能源是可持续发展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由于生态政治的崛起,能源安全概念则从传统的供应安全扩展到了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

总之,能源安全既体现了国际政治的权力结构,也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中的相互依赖和生态共同体。能源安全既包含了传统的供应安全,也包含了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新因素。

欧盟可持续能源安全战略

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给欧洲国家经济造成严重危害。此后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进口能源连续不断的可获得性,一直是西欧国家政府在

制定能源战略时绝对优先考虑的问题。为此,欧盟提出了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供应安全、社会需要的满足、有竞争力的能源服务及环境保护等各要素之间建立合理的平衡,以可接受的成本、以安全的和对环境有利的方式,提供充足的能源服务。具体措施有:(1)实行多样化进口渠道,降低对中东地区石油进口的过度依赖,加强与俄罗斯、地中海及里海能源合作。目前,欧盟国家从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已经从1970年的82%降低为1998年的35%;(2)减少石油进口,增加天然气的使用。欧洲国家石油进口从1970年96%下降到1998年的62%,欧盟天然气占能源比重由1990年的16%增长为23%,主要来源地是俄罗斯、挪威和安哥拉,其中俄罗斯占欧盟天然气总进口的43·9%;(3)致力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如核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源等。英国核能发电占全部电力比重从1971年的11%提高到1998年27%,法国则从6%增长到76%,比利时从零增加至55%;(4)研发能源清洁技术,如对传统的煤、薪柴等的洁净化处理,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5)推动电力、天然气内部市场一体化,增强欧盟对石油领域的宏观协调能力,提高能源价格和服务方面的竞争力;(5)以欧洲整体力量加大与能源生产国的对话力度,要求提高能源市场的透明度。3

欧盟地区能源一体化战略

从安全角度看,国际关系的亚体系或地区层次是实现能源安全的关键。欧洲地区能源合作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X例。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是最早的地区能源合作组织,为实现二战后西欧地区安全与地缘稳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世界X围内的地区、次区域性的能源合作意向的形成及一些合作机制的建立,大都处于地缘政治经济的考虑。中国在与欧洲进行能源合作时,一方面坚持能源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进行技术转让与共同研发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则需要借鉴欧洲地区能源合作经验,促进东亚地区能源合作,从而实现东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欧盟大部分成员国能源特别是油气对外依存度较高,以1999年数据为例,欧盟15个成员国中,除了英国和丹麦,其他国家石油进口依存比率从71%(荷兰)到101%(西班牙和葡萄牙)不等,欧盟15国平均石油进口依存比率为71·6%。而包括中东欧、东南欧、土耳其在内的13个准成员国(目前已有10国为欧盟正式成员)石油进口依存度平均为87·7%,天然气为72·2%。4根据2000年欧盟委员会颁布的欧洲能源安全绿皮书,目前拥有25个成员的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地,能源消费占全球能源消费的18%,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20年欧盟石油和天然气平均进口依存度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70%。5所以,能源安全问题对欧盟经济发展仍然至关重要。

欧洲能源市场一体化是欧盟实现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欧盟加快实施共同能源政策,总的指导原则是撤消管4Eurostat, 1999

制,引进竞争机制,实现内部市场一体化。欧盟机构对资源基础、能源调配、行业安排以及政府职能和管制等方面,进行总体协调。鉴于能源特别是油气的特殊性,欧盟共同能源政策采取了灵活方式,各国在执行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度。“能源”指令既可以按照一致通过的决策程序制定,也可以依据单一欧洲法令和马约中关于内部市场多数表决程序进行。与此同时,处于地缘战略考虑,共同能源政策又被纳入欧洲共同对外政策框架,将能源政策与欧盟扩大结合起来,这也正是欧洲能源宪章出台的动机。欧洲能源宪章是1990年由时任欧共体轮值主席国荷兰所倡议,经多次谈判,于1994年12月签署。该宪章主要为了在能源领域建立东西方伙伴关系,将西欧的市场、资本、技术与东部的能源资源联合起来,希望实现欧盟未来的能源供给和欧洲地区地缘稳定的双重目标。

由于国际石油市场持续波动,欧盟继续加紧实行地区整体战略。2004年12月1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25国已经与包括土耳其、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等11个东南欧国家就建立“能源共同体”达成一致,准备在2005年上半年签署相关条约。欧盟称,能源共同体的建立,可使欧盟打开通向中东和里海地区的能源通道,同时也可以使东南欧国家得到急需的稳定的能源供应。

欧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实行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作为一个拥有13亿庞大人口

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源相对贫乏,能源结构不尽合理,技术设备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体制缺乏竞争力。为了分散能源供给风险,中国已经提出了能源进口多元化和能源来源多样化的战略,确立了立足国内,根据中国国情,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大力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积极发展核电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中国能源发展新战略,以此缓解能源安全是外部压力,同时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理方式,提高能源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和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能源战略是指在供应安全、社会需要的满足、有竞争力的能源服务及环境保护等各要素之间建立合理的平衡,以可接受的成本、以安全的和对环境有利的方式,提供能源服务。具体措施包括:减少石油进口,增加天然气的使用;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如核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源等;增加对清洁技术的研发(如对传统的煤、薪柴等的洁净化处理)投入,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实行需求管理,通过税收政策和激励措施抑制石油需求的增长;引进竞争机制,实现内部市场一体化,提高了价格和服务方面的竞争力;加大与能源生产国的对话力度,要求提高能源市场的透明度。

其次,加强地区对话与合作。由于中国在国际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中已经成为主要角色,同时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中国利用国际多边机制,参与讨论国际能源对话与合作势在必行,而中国国际能源对话与合作的重点是东亚地区。

东亚国家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在能源安全方面存在诸多共同挑战,如能源进口严重依赖中东、运输安全问题、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有关能源的地缘战略竞争以及生态环境的相互依赖等,但东亚却缺乏有关能源对话与合作的地区安排。从短期看,一方面,石油价格波动威胁着东亚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不利于地区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损害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零和博弈的地缘战略竞争削弱了地区国家间的互信与互利,造成能源供应安全的“共输”结果。从长远看,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是地区发展的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理念。因此,东亚地区能源合作极为必要。

能源利用的市场化和能源供需的全球化是地区能源合作的基础。世界能源市场的相互依赖将有助于国际机制发挥作用,降低地缘战略竞争态势,促进地区能源合作与协调。一方面,由于科技进步,可替代能源资源的利用,以油气为主的化石能源的战略性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下降,能源生产国开始实行能源市场化改革,完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参与本国能源开发。另一方面,由于世界能源分布不均衡,能源供需格局促进全球性能源交易,能源国际贸易量逐年上升,以石油为例,1985年的世界贸易量为12·2亿吨,到2002年增加到21·8亿吨,平均年增长率为3·46%。6

目前关于东亚地区能源合作的探讨已广泛开展。2003年3月,在东盟“10+3”机制框架下建立了“亚洲能源合作工作组”,以加强信息交流。2004年6月,在XX举行的亚洲合作对话第三次外长会议

发表了亚洲能源合作的框架文件《XX倡议》,提出了11条具体合作建议,涉及信息交流、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开发生产、节能、电力普及与区域电网建设、参与国际能源市场定价、吸引外资、建设区域高效能源运输、传输网、维护运输通道安全、人力资源开发等。2004年9月,中日韩与东盟能源部长会议在菲律宾召开,会议倡议加紧建立共同的石油储备和节约能源。与此同时,企业界也展开了讨论。2003年11月,中日韩三国炼油企业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东北亚能源研讨会上达成共识,计划将通过“东北亚能源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接触,共同促进建立东北亚能源交易所,探讨在天然气领域开发合作等。

总之,东亚地区能源合作可以以不同形式、多层面同时进行:

1、建立一个地区性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通过睦邻友好政策和多边外交,继续实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增强与东南亚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关系。

2、在东盟+3多边框架下,加强中、日、韩三国的磋商与对话。由于现有的国际多边能源机制如国际能源机构(IEA)、欧洲能源宪章,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东亚国家中只有日本是其正式成员,中国、韩国等只是观察员身份。东亚国家借助国际多边能源机制加强磋商的机会不够充分,因此,建立地区国际性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是必需的,目标是保证能源供应连续不断的可获得性,主要合作内容为:设立一个管理有关全球能源市场的信息体系;讨论能源储备问题;协调合作,

要求提高世界能源价格透明度;加强与能源生产国的对话,推动能源供需市场化、全球化进程;合作研究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共同打击跨国犯罪,特别是打击海盗,保证海上通道的安全。

3、组建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小组,提出具体建议,定期讨论,目标是技术研究上的合作,将能源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寻求共同利益,增强亚洲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整体影响力,消除现存的“亚洲溢价”问题,协调合作,要求提高世界能源价格透明度;

4、提高与国际多边能源机构的对话力度,直接参与世界能源发展最新领域的研发活动。目前的国际多边能源机制如国际能源机构(IEA)、欧洲能源宪章,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组织规则更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中国只是观察员身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新崛起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能源利益与发达国家既有冲突竞争的一面也有共同利益的一面。中国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的关系既是自身利益的需要,也受到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的压力,提高与国际多边能源机构的对话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同时也有利于利用国际机制维护自己的利益。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和对策建议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和对策建议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能源安全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进口量越来越大,如何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显得越来越迫切。本文从中国的能源现实状况出发,阐述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并基于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认为:要积极推动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能源结构的优质化;全面落实能源节约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利用能源多边合作机制;实施“走出去”战略来破解能源困局;建立并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Summary: China is in the world the second largest energy producer country and second largest energy consumer, the energy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economic socie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energy security problem is the important topic that the Chinese economic society sustained development is unable to avoid. At present the energy use of China enters the fast rise period, uses the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creasingly to highlight as the clean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of representative, the import volume is getting bigger and bigger, how to safeguard the energy security in China appears more and more urg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nergy realistic condition in China, elaborated that stern of Chinese energy security problem, and bases on this to propose own view and suggestion, thinks: Must actively promote the strategic readjustment of energy source structure, realizes the high quality of energy source structure; Comprehensively carries ou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first, speeds up shif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ay; Fully using energy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Implementation "walks" strategy to explain the energy predicament; Establishes and improves the oil reserve system. 关键词:能源安全;对策建议;石油储备;“走出去”战略 Keyword: Energy security;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Oil reserves; "Walks" strategy 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每一次能源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随着人类使用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数量越来越多,能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能源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能源安全事关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能源安全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并迅速从国内空间层次跨入到国际空间层次,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日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1、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形势 2、影响和趋势 3、中国的现状和挑战 4、措施 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影响 2010-02-08 09:11:25 中国改革论坛作者:杨敏英微博评论浏览次数:0 摘要: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有其不同的立足点。各国政府依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状况,阶段性地调整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的能源政策。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代表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新潮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存在着重视各自国情,积极跟踪世界潮流的共性。本文分析了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特点以及将产生的各种影响。 关键词:能源发展战略,世界,影响 作者简介:杨敏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能源技术经济。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有其不同的立足点。而且,各国政府都在依据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状况,阶段性地调整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的能源政策。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代表了世界能源发展的新潮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存在着重视各自国情,积极跟踪世界潮流的共性,也有我们可以借鉴之处,需要注意加强研究。 1、当前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主要特点 1.1 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以及意识到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会日渐耗竭的背景下,随着紧缺的石油资源问题突出,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各国对能源资源安全关注程度也随之普遍上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保障能源安全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 发达国家人均能耗高,需要大量进口补充境内能源资源的短缺,因此,能源发展战略除了考虑本国的资源因素外,极为注重涉及到国外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因素影响,甚至关注其他国家能源需求变化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及对自身的影响程度。在历年的石油危机后,针对当前石油资源紧张的形势,发达国家以其较充沛的经济实力逐渐加大石油战略储备力度,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是发达国家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而且,由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对能源发展战略的考虑既重视近期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又重视长远的能源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多偏重于建立当前自身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能源资源充裕的发展中国家已认识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性,逐步加大了国家对国外企业开采和资源输出的控制。菲律宾明确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的底线是“确保实现国家能源60%自给自足”。巴基斯坦战略目标明确,突出增加本土能源比重,减少对外进口依赖的重要性,并对落实目标,做出了详尽的项目规划。乌克兰在经历了能源供应危机后,能源战略更加强调节能降耗、提高能源自主供应能力的必要性。墨西哥强调能源立法,同时,要及时分析阻碍国家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进行能源战略调整。

中国能源现状及能源安全战略

中国能源现状及能源安全战略 摘要: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主要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而是由清洁能源需求刚性上升而供给严重不足所引发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问题,其中石油安全居于首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需矛盾及对外依存度相联系,同时还与该国对富油区的外交、军事影响和控制力密切相关。在世界石油短缺大势逐渐呈现、世界石油供需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大国能源博弈与竞争已在中东、中亚等地区展开。为此,中国应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安全战略。 关键词:中国;能源结构;能源供应;能源安全;战略选择 一、中国能源结构 中国能源在世界上中的比重: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只占世界的2.4%,天然气占1.2%,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值要低,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和5%。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比重比世界平均高41.5个百分点,石油低16个百分点,天然气低20.5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8.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7.5%、石油9.4%、天然气3.84%,其他(水电、核电、风电)占9.26%。2009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0.5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比例为:煤炭70.1%、石油18.7%、天然气3.85%、其他(水电、核电、风电)7.35%。 二、当前煤电油气供需形势 (1)发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前4个月,发电量同比增长12.6%;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2.4%,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12%。主要用电行业中,钢铁、建材行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4.1%和21.3%。5月份以来,全国有11个省市采取了有序用电措施。 (2)煤炭供需总体平衡。前4个月,原煤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铁路煤炭运量增长13.1%;主要港口发运煤炭增长21.4%;煤炭净进口下降27.2%。5月下旬,全国重点电厂存煤近6000万吨,可用16天左右;秦皇岛港存煤约600万吨,处于正常水平。 (3)成品油消费量增长较快。据行业统计,前4个月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9%。5月上中旬,成品油日均销量增长8.5%,其中柴油日均销量增长8.6%。5月下旬,中石油、中石化两集团成品油库存1300多万吨,处于合理水平。 (4)天然气发电快速增加。前4个月,天然气产量增长6.8%,进口增长较快。4月份,发电用气显著增加,河南、江苏等地六个燃气电厂的日供应水平从450万立方米增加到1380万立方米,浙江管网的日供气水平由530万立方米提高到700万立方米。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和进入夏季用能高峰后,电力供需矛盾会比较突出,部分地区电煤、成品油的供应呈紧平衡态势。 三、我国能源现状 (一)自然禀赋不足,能源相对稀缺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从自然禀赋上并不是一个资源富有的国家,我国拥有的能源总量约占世界能源总量的十分之一,但是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且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中86%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开发、运输和利用的难度大。而蕴能丰富的西南部水电开发率仅为8%,开发难度和成本都很高。 (二)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偏低,对外依赖度大 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在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 属于富煤、贫油、少气。目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中占70% 左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较长时期内,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我国煤炭资源可采储量虽居世界第三位,但开采

欧盟能源战略技术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政策

欧盟能源战略技术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政 策 积极开展能源战略技术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 应对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挑战,是实现欧盟能源战略S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希望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促进新能源技术的科技进步、保持经济社会的KT持续发展、提升欧盟新能源技术的竞争力和推动欧盟新

能源技术在世界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欧盟能源战略技 术国际科技合作政策三大目标: 1、通过建立新能源技术战略伙伴关系,强化欧盟新能源技术的世界竞争力; 2、在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积极参与解决全球面临的或第三国面对的能源技术难题; 3、通过能源战略技术的国际科技合作,推行欧盟各项能源政策的国际化和强化欧盟的对外关系。

为此,欧盟对世界各主要能源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 新兴经济体国家、发展中国家及区域,制定了区别对待的国际科技合作联络图。欧盟能源战略技术国际科技合作总的原则是共同参与、互利共赢:1) 提高不同伙伴之间在新技术研发和低碳经济领域的协同;2) 有利于清洁技术的发展,解决与能源相关的技术共性问题;3) 集中资金资源,分担研发风险,开展高风险共同研究,建立和扩大共同技术标准;4) 支持能源技术的相互交叉和整体组合,降低关键技

术研发成本;5) 促进能源技术研发的协调配合,加强能源技术研发网络体系建设;6) 支持新能源技术向新兴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 積極開展能源戰略技術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應對全球面臨的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挑戰,是實現歐盟能源戰略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歐盟希望通過國際科技合作,促進新能源技術的科技進步、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升歐盟新能源技術的競爭力和推動歐盟新

如何看待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如何看待 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朱兴珊周大地 摘要保障能源安全必须弄清能源供应的主要非安全因素是什么,这些非安全因素来自哪里,并根据经济和环境承受能力,选择合理的方式,使环境和经济的综合成本最小。我国总的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并不高,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产量能保证一半的石油供应,保证最基本、最关键的需要;世界油气贤源丰富,随着技术进步,勘探开发成本不会有太大增加;预计进口石油所需支付的外汇始终不足中国预期出口收入的6%。综合考虑,我国能源保障供应安全的战略和途径应是:(1)用尽可能低的代价进一步增强国力;(2)尽量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3)加强与石油消费国和输出国的对话;(4)逐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强与产油国和跨国公司的合作;(5)实行能源供应多元化,石油进口来源、获取方式、运输通道多元化等战略;(6)实行正确的资源战略,尽可能多地和安全地利用国际资源;(7)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主题词能源石油安全供应战略中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环保要求的提高,我国能源优质化趋势明显加强,石油需求迅速增加。由于仅靠国内的资源和产量已不能满足需要,中国的石油进口不断增加。中国的能源供应历史上也曾有过依赖国外石油而受制于人的经历。因此,能源供应及经济安全问题引起了我国有关决策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去年石油进口量增加、国际油价上涨和外汇支付大幅度增加,国内石油消费市场受到一定冲击的情况下,石油进口和相关的能源安全问题更成为热点问题。 一、能源安全及保障能源安全的原则 能源安全即能源供应安全,指的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可以稳定而可靠地获得所需要的能源。这种可靠性包括能源供应来源、运输通道和相关供应系统的可靠。保障能源安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保障国有能源企业的安全,而是为确保广大消费者和国民经济建设能经济地、安全地得到所需要的能源。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完全能够保证国内需求,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因此,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主要指进口油气供应安全问题,其中石油供应安全问题更为紧迫。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但价格波动相对于供应保障,仍是第二位的问题。 保障能源安全首先必须弄清能源供应的主要非安全因素是什么,这些非安全因素来自哪里。只有了解这些,战略和措施才有针对性,才能既经济又有效。我们考虑保障能源安全时,要同时考虑其花费的经济成本和造成的环境影响。安全是相对的,不可能不惜一切代价来追求绝对安全,只能根据经济和环境承受能力,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可以达到的安全程度),并且选择合理的方式,使环境和经济的综合成本最小。 二、为什么要重视能源安全问题 1.近几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增加迅速 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迅速增加,近几年更有加快增长的趋势。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产需缺口将分别达到1.55亿~1.87亿吨和2.4亿~2.95亿吨,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46.3%~52.3%和55.8%~62.1%。广东LNG项目将拉开天然气进口的序幕,估计到2010年我国将进口天然气1000亿立方米以上。 2. 近两年国际油价较高,进口石油的外汇支付压力增加

欧盟对外能源合作若干问题研析

欧盟对外能源合作若干问题探析 余建华 内容提要论文在揭示欧盟能源消费的四大特征后,指出欧盟(欧共体)在70年代石油危机后为保障能源安全,在对外能源合作领域迈出一系列历史性步伐,并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形成富有特色的全方位能源外交战略。欧盟将俄罗斯作为最重要能源供应伙伴之一,虽然欧俄能源合作还存在诸多障碍,但这难以阻挡新世纪欧俄能源合作在互利基础上发展深化的大势。20多年来,能源是中欧之间长期务实合作、成效显著的领域。今天,在世界能源新形势下,中欧之间继续拓展和深化能源领域的交流合作,不仅符合双方的战略利益,而且有助于世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 关键词欧盟俄罗斯中国能源合作 作者简介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副所长、非传统安全中心主任,研究员。 一、欧盟对外能源战略 1、欧盟能源消费的四大特征 一是世界能源消费大户。欧盟与亚太、北美一起并列为世界三大能源消费地区,根据2004年和2005年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3年欧盟15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比例为15.4%;2004年5月欧盟实现第五次扩大后,欧盟25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一能源市场,2004年欧盟25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比例为16.8%。 二是能源消费品种多样化。欧盟(2004年)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40%,天然气24%、煤炭18%、核能13%、水电等可再生能源4%;也就是以石油为主的油、气、煤、核四足鼎立格局。

三是能源自给率不高。1999-2000年欧盟能源自给率约60%,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三个最主要的能源资源自给率分别只有15%、60%和65%。近年来,特别是欧盟吸纳中东欧10国后,欧盟的能源自给率下降到50%左右。 四是能源对外依赖度趋于上升。根据现有各方面估测,欧盟能源对外依赖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即到2020年,欧盟对一次能源进口的依赖将扩大到65%,其中进口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比例分别要高达约90%、65%和65%。1因此,作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市场,欧盟要解决能源问题,必然要愈加加强与外部国际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2、欧盟对外能源战略 欧洲是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煤炭、石油等能源很早就与国家安全、国家实力紧密联系。在欧洲的历史上我们看到,德国和法国曾经为争夺煤炭资源而大动干戈,而在一战和二战的演进中,石油资源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战争双方的胜负。由此二战结束后,能源合作就成为法德等西欧国家一体化进程的入口。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就发表了建立欧洲国家煤钢资源共同规划的历史性声明,随后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相继建立,以根除因争夺资源引发战争的可能性。70年代世界两次石油危机的的爆发,使西欧诸国尝到能源短缺和受制于人的苦头,西欧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 因此直到20世纪70年代,作为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旨在实现能源安全的能源外交真正开始。在石油危机的重压下,能源安全概念进入西方政治家的战略视野中,西方国家开始将石油的稳定供应提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上来。梅森·威尔里奇(Mason Willrich)在1975年出版的《能源与世界政治》(Energy and World Politics)一书中提出了“能源安全”的概念,认为“能源安全是国际能源政治最为关注的问题。” 2同时瑞典学者博·黑恩贝克在著作《石油与安全》中指出“今后,有关石油的问题,在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国防战略中将比过去居于远为优先的地位。换句话说,作出关于国家安全和战略安全的决定时,将要大大地而且愈来愈多地考虑下述几个问题:不仅要考虑到潜在国内能源的供应,而且也要考虑到国外来源供应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其这种供应是否可以获得等等。”3在此能源安全思想的指导下,围绕应对石油危机、确保能源安全,欧共体除了在内部开发油源、改换燃料、节能提效,更在能源外交方面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步伐。 第一,响应美国倡议,推动成员国与美、日等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在经合组织框架内,于1974年决定建立国际能源机构。其宗旨是调整成员国对世界石油危机的对策,发展石油供应方面的自给能力,共同采取节约石油需求的措施,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建立在危机时分摊石油消费的制度,共享石油市场情报,促进与石油生产国和其他石油消费国的合作关系。 第二,调整中东政策,实现欧阿对话。西欧各国认识到,要从中东获得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必须采取同情和支持阿拉伯民族利益的立场。1973年11月布鲁塞尔欧共体九国外长会议首次在政治外交领域协调一致,以欧共体的名义发表联合声明,强烈敦促阿以双方严格遵守安理会339号决议,在中东政策上与美国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分道扬镳。随后欧共体在外交上谴责以色列扩张政策,支持阿 1[俄]斯·日兹宁:《国际能源政治与外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2Mason Willrich, Energy and World Politics,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1975, p.65. 3[瑞典]博·黑恩贝克:《石油与安全》,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0页。

什么是能源安全

一、什么是能源安全 当今世界,能源安全的内涵发生了转变,更多的是指经济安全。 二、中国存在能源安全问题 而且,已经比较严重;变化趋势更不容乐观; 三、对认为中国不存在能源安全问题的观点的讨论 四、美、日的能源安全战略 美国能源丰富,能源消耗量极大,美国具有超级的政治外交优势; 日本能源匮乏,能源消耗量很大,日本具有超级的经济实力; 他们的能源安全战略和他们的国情密切相关——对中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意义不大,重要的是找到制定并执行能源安全战略的思路和方法; 五、能源安全战略 能源安全是一个系统问题,解决能源安全的手段有: 政治策略 经济策略 技术策略 社会策略 六、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的出路 一、能源安全问题的内涵 今年5月美国的加州发生了一次能源危机,此次危机造成电力供应不足,迫使政府进行轮流停电措施。加州能源危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能源危机在中国的报刊杂志上也随处可见,能源安全话题第一次让我们如此重视,其实,能源安全问题早已有之。 早在1973年的石油危机和1979年的伊朗革命中,能源短缺(主要是石油短缺)对世界尤其是美国的巨大冲击让人们察觉到在明显平衡的能源体系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表面的平衡,偶发因素或者政治等其的因素导致不平衡--短缺,于是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受到冲击,这些考虑促使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研究机构在1985年一致同意研究能源安全问题。1990年,从事能源安全研究的科学家给出了一个这样的定义:能源安全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即消费者及其政府有理由相信在能源方面有足够的储备,生产和销售渠道来满足他们在可预见到的将来对能源的需求,这些能源可来源于本国或国外,其价格不至于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危及他们的生活。当国民的福利或政府追求其他正常目标的能力,由于能源供应中断或突然发生重大价格变化而受到威胁时,不安全就出现了。 让我们从历史的回顾中走回来。针对加州能源危机,美国总统布什随即于5月17日公布了新的能源计划。他在计划中呼吁,通过加速国际合作来增进石油供给,并提议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家的能源部长应定期召开年度会议,共同商讨能源使用等事宜。他表示:"我们不应当……认为能源安全问题与其他国家毫无关系。"布什提议,由美、英、法、德、意、日、加和俄罗斯组成的八国集团的能源部长应当每年都召开会议;他还建议,美国应利用它在亚太经合组织以及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中的成员国地位,制定出清晰的路线,在能源工程建设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基本制约条件,是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石油,众所周知石油是衡量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一个国家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的程度越高,其安全问题就越突出。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粮食,你就控制了整个人类;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就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这些能源问题,导致了我国存在众多的不安全因素。中国在快速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中国开始和美国争夺石油了。于是,中国也成了美国在石油方面的对手了。现在的中国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美国人掌控着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石油资源的生产或者运输。也就是说,我们获得血液要花多大的代价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决定的。这种危险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血管以及血源随时都有可能被我们的对手掐断。现在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中国才选择了战略上的主动全面出击。事实上,依照现在中国的实力以及战略态势,不应该全面出击,而应该是有限度地重点出击。但时不我待,石油对于中国的压力牵制了中国国家战略。不全面出击就意味着很大程度上失去血源。于是,中国只能抱着聊胜于无的态度选择全面出击。全面出击由于实力不够也未必能够取得很大的效果。可是话说回来,在现有条件,能够多得一点总比少得一点强。 美国也达到了他的目的。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果采取有限程度的攻势战略打开生存环境那是很合理的。对于美国也将造成无力下口的压力。可是,石油让中国疯狂,中国必须走出去了。一贯稳重的中国外交也出现了不谐的音符。可是没有办法,现在的情况逼迫着中国走上了一条自己不是很有把握的路。而这个时候,倡导建立节能型社会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以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结构,节能的空间是很大的。节约一点能源,中国在国际上的运作空间就大了一分。并不能否认全面出击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好处的。可是另一个层面上,战略转型的速度过快过猛,显然没有经过非常全面的考虑。这样就出现了不是战略指导石油而是石油指导战略的被动战略取向。整个国家战略的方向并不是很规划得很严谨细致。在国家战略方面的问题,小小的失误都能造成一个国家大的灾难,更何况全面出击这样的大问题。 石油方面的压力让我们的国家外交有了一定被动的被动成分。而变被动为主动现在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战略上的完全突破。也就是说,要实现对于石油战略的完全逆转,那就必须以激进道路一走到底。扯碎而非扯开美国的包围网!这需要极大的战略意志以及相对很大的潜力消耗。因为我们要快速冲出去,必然要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速度越快的方式自然就越激烈。毕竟有三分之一的石油缺口,失去了速度是不行的。另一个办法,那就是自身的节能。节能型社会的建立直接减少我国石油的消耗,自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于国家战略的压力。也可以让我们的国家暂时以经济方式为主军事力量为辅实现重点方向战略突破。两种方法对比看来,很明显第二种方法要合理得多。如果采取了第二种方法,有重点方向的石油保障,我国国家战略的就将稳健地多。 我国的石油主要来源是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而中东地区在世界政治军事局势中很不稳定,在战争状态下石油的补给,特别是通过海路的补给会受严重影响,这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形成隐患。不仅如此,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也比较低。石油储备分为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石油战略储备不承担平抑油价的作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由于环境的改变,我国新能源的开发提到了日程上来,新能源的起色与国家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的。我国有一定的自然优势,中国新能源的发展也很迅速,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文章将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局限以及战略进行阐述。 标签: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战略思考 1 中国新能源产业现状的理解 中国目前的主要能源还是煤炭与石油,尽管我国现在这两种资源已日渐稀少并且正走向枯竭。2008年,我国的煤炭消费却仍在世界上占据第一名,石油消费在世界上排在第二名。所以,中国现在急需发展新能源,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非常不相符,只有发展新能源才会适应中国的发展。可怎么样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发展新的能源呢,中国各个部门如今已经意识到发展新能源的作用以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必要影响。从微观中分析,一个企业最需要具备的是能动性,一个企业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新能源产业对一个国家来说等同于能动性对于企业,需要对新能源发展的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于新能源这一新兴的产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表示对其很感兴趣。愿意投出时间与精力在新能源上,并且对新能源的发展很看好,有着很大的积极性。由此看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2 中国风能、氢能的发展 风能是我国开发最快速,并且是如今运用最广泛的新能源,在我国,新疆可以说是风能最丰富的的地点。同时,新疆也是最早开发风能的地点,风能企业的运行相对于其他新能源企业来说,更早的进行了实施建设。新疆风能的开发潜力也是不可预估的,新疆特有的自然优势,使许多的企业愿意在这里发展,在这里投资。除了新疆,河北的风能资源也比较有优势,许多企业也愿意到河北搞建设,利用其自然优势,同时对风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在河北的投资中仅有一个县城就引来了十余家的企业希望在这里投资。江苏也是我国风能比较富裕的城市,目前也已有很多企业打算入驻江苏,在这里发展风能。 除了利用优越的自然优势,企业也要注重自身技能的发展,提升自己的技术,利用技术更新将风能更好的利用。中国除了在风能上有所发展,在氢能源上的发展也是十分的迅速,我国对氢能源的开发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现在已经可以在多方面提取氢能源,并且做到合理处理与利用氢能源,如果氢能得到开发后,影响最大的便是我国的汽车产业。风能与氢能源的发展,更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3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局限

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应对策略

编号:AQ-JS-03721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应对策略 China's oil security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应对策略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 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石油,通常被人们称为“工业血液”“黑色黄金”,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产品,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石油化工,塑胶等各个行业。正因为其如此重要,从它被大规模开采,应用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相夺的目标。由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的分配不均等特点,是的对这一资源的争夺变得日趋白热化,获得和控制足够的石油资源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对进口石油依赖会继续增加,石油供应不足是影响我国能源安全最突出的问题。保证石油安全是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一、石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能源是许多战争的焦点,尤其是石油,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被誉为“黑金子”.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也不断增长,1993

年中国成为成品油的净进口国,1996年又变成原油的净进口国。统计显示,1996年至2003年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已从2000多万吨增加到9112.63万吨,2004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原油1.1062亿吨。 从中国石油消费情况来看,81%的石油应用于石油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材料及制成品行业上。进一步反映出原油及其制成品在中国化工等基础工业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这些油料的充分保证,这些行业将不可能有高速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也将受到重大影响。 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2000年石油的消费比重为25%,虽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40%左右,但石油对经济贡献率的递增速度也远远大于煤炭对经济贡献率的递增速度。随着对原油及其制品这些重要工业原料消费需求的增加,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中国缺乏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对原油突发性供应中断和油价大幅度波动的应变能力较差,因此,未来随着进口原油数量的增加和国际市场油价的波动,进口石油资源的安全性

中国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与战略走向

所长专栏 着眼于市场化、民营化 当前世界能源已经进入了石油天然气时代,但石油供应紧张和化石能源的污染使得世界能源正朝着一个多元化的能源时代演进。天然气时代正在来临,多种新的能源在各国得到迅速发展。而中国能源还处于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燃煤污染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中国制造”带来的巨大能源需求,对中国能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旧模式的中国能源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位能源需求。中国能源产业正在加快步伐,进入一个全新的能源时代。 在此背景下,围绕以煤气油为主的能源产业价值链活动,能源产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围绕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各种企业之间,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都在展开多方位的竞争与合作。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能源渠道趋于多样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营日渐规范。在变革面前,能源企业的领导者、 1 / 62

政府的能源决策者,都需具备洞察先机的战略远见。 当前能源产业的某些领域之中,还实行着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落后机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石化、电力等行业还存在寡头垄断现象,市场化竞争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如油价定价机制的不合理,电力建设规划的不合理等,导致中国经济为此支付了大量额外的成本。走向市场化、民营化,将是能源产业重要的解决之道。 王德禄 2004年6月28日

目录 1.能源利用走向多元化 (1) 1.1 能源的石油天然气时代 (1) 1.2 世界和中国能源现状 (2) 1.3 能源走向“多元化时代” (7) 2.能源产业价值链分析 (12) 2.1 能源产业价值链基本特点 (12) 2.2 煤炭产业价值链 (14) 2.3 石油产业价值链 (16) 2.4 天然气产业价值链 (18) 2.5 煤气油产业下游价值链融合 (20) 2.6 其他能源的价值链 (23) 3.中国能源产业发展格局 (25) 3.1 煤炭战略地位凸显 (26) 1 / 62

中国能源安全和能源战略 课程的考试60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周大地研究员指出,2011年,中国进口原油达到了() A.1.5378亿吨 B.2.5378亿吨 C.3.5378亿吨 D.4.5378亿吨 2. 周大地研究员指出,2011年,我国成品油净进口() A.1500万吨 B.2500万吨 C.3500万吨 D.4500万吨 3. 周大地研究员指出,过去十年,我国的能源增长速度相当快,平均每年大约能达到()左右。 A.5% B.6% C.7%

D.8% 4. 周大地研究员指出,2012年我国原油进口量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 A.9% B.10% C.11% D.12%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周大地研究员指出,2011年,我国国产石油量为2.04亿吨。 B.周大地研究员指出,2011年,我国国产石油量为4.02亿吨。 C.周大地研究员指出,2011年,我国国产石油量增加了0.3%。 D.周大地研究员指出,2011年,我国国产石油量增加了3%。 2. 周大地研究员指出,我国的石油进口主要依靠() A.中东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曾指出,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世界。 正确 错误 2. 目前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压力在不断增长。 正确

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案例分析

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案例分析 组长:周星雨 组员:白忠伟荆世煜李飞袁瀚杜磊郭常虹 【案情】 2012年7月,一些欧盟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根据规定,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盟须在9月6日前决定是否立案。 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及阿特斯四大中国光伏企业,代表光伏发电促进联盟和中国光伏行业正式发表联合声明,强烈呼吁欧盟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呼吁中国政府积极维护国内企业合法权益,力求阻止欧盟立案。 8月17日,商务部受理了对欧盟多晶硅企业的双反申请,将在一个月后宣布是否立案。 9月6日,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欧盟对华发起的最大规模贸易诉讼。 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自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

太阳能电池板及关键器件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 欧盟的反倾销“大棒”将给中国光伏业带来致命打击。中国光伏产业将遭受灭顶之灾,竞争优势不复存在,约30万从业人员将受到冲击。 【分析】 1,什么是倾销? 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 2,什么是反倾销? 反倾销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3,什么是“双反”? 是指对来自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影响中国石油能源安全的五大问题

影响中国石油能源安全的五大问题 2012-11-05 第04版:市场经济 作者:高伟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532 石油不仅仅是能源,还是工业的“血液”,没有石油就没有现代工业,其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基辛格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全世界。”石油、粮食、货币关系国家命脉,也是国际经济领域的核心问题。很多国际问题看起来很复杂,扑朔迷离,但只要你能抓住核心,就不会被表象迷惑。 中东动荡历来是影响石油安全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1951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过18次国际石油供应中断,其中由中东引发的就多达15次,只有3次不是中东引发的,即2000年欧佩克限产提价,2002年委内瑞拉石油工人罢工,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在15次由中东引起的供应中断中,有两次与石油运输航路有关,一次是第二次中东战争,一次是两伊战争。 中东动乱之所以能影响石油安全,根本原因是世界石油市场错位。主要石油产区不是主要石油消费区,主要石油消费区不能够生产足够的石油。 据BP统计,2010年,就消费国而言,美国消费全球 21.1%的石油,而只能生产全球8.7%的石油;中国消费全球10.6%的

石油,但只能生产全球5.2%的石油;日本消费全球5%的石油,自己却不能生产石油。 就生产国而言,中东生产全球30.3%的石油,但只消费全球 8.9%的石油;非洲生产全球12.2%的石油,但仅消费全球3.9%的石油。 只有欧洲的石油供求总体上是平衡的,生产占全球21.8%,消费占全球22.9%。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生产的原油很多,一年大约是5亿吨,并且主要出口欧洲。所以说,伊朗停止对欧洲供油,欧洲并不害怕。比如法国,核电很发达,目前法国75%的电力是核电。 由于中东地区的输出量最大,因此它对国际石油供应安全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国际石油市场板块化突显我国石油进口风险。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实施石油供应来源多样化战略,实质是减少对中东的依赖。整个中东在国际石油供应中的地位,从那时的7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1/3左右。当前国际石油市场,大致形成3个供求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美洲板块,美国是主要消费国。据统计,2010年美国石油进口第一大来源是美洲,占44%;第二大来源是非洲,占20%;而中东已经下降为第三大来源,只占15%左右。 第二个板块是欧洲板块,欧盟国家是主要消费国。在欧盟国家2010年石油进口中,俄罗斯中亚为第一大来源,占50%,非洲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和中东、里海油气

第46卷第2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ol.46No.22006年3月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2006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和中东、里海油气 钱学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上海200083) [摘要]:中国的经济腾飞带动了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在国内资源与产能明显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 下,石油的供需缺口日益增大,安全隐患凸现。解决石油安全的关键是,以充分利用国际油气资源为 目标,彻底解放思想,肃清冷战思维残余影响,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关各方 应遵守游戏规则,直面国际博弈,认真参与国际竞争,以合理的价格、安全稳定地获取国际油气资源,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维护中国的经济腾飞与和平崛起。 [关键词]:中国;石油;能源;中东;里海 [中图分类号]F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34(2006)02-0039-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BGJ005);教育部重大研究项目(2001ZDXMGJW003) [收稿日期]2005-10-13 [作者简介]钱学文(1952-),男,上海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 世界大国的石油战略大都从属于各自的能源战略,石油既是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是因为,在一些世界大国的能源结构中,石油都占主要地位,而中国的情况不同,直到目前为止,煤炭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仍占主要地位。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在中国的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占76%,每年出口8000~9000万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68%,[1]石油约占24%,从比例看,石油大大低于煤炭,但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看,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从储量看,2004年中国煤炭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约900亿吨,以目前产量可供开采近百年;石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25亿吨,以2004年石油产量1.747亿吨计算,约可开采14年(以上两项均忽略每年可能新增的探明可采储量)。由此不难看出,煤炭资源及其生产较有保证,确保能源安全的关键在于石油供应的安全。换言之,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是石油供应安全,即必须在国内石油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 一、中国的石油供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石油安全最重要的标志是能源的供给须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但国内的石油产量和供应目前正面临着两大安全隐患。一是石油资源入不敷出,产量供不应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二是经济腾飞拉动石油需求迅速增长,导致石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39·

欧盟能源战略

从欧盟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欧盟对于石油的依赖与美国相当,对于天然气的依赖超过美国。由于欧盟的发展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欧盟对外能源的依存程度还会加剧。 对于欧盟来说,能源安全因素有两个:一是供应量的稳定,二是价格的稳定。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欧盟的战略目标是在世界上寻找价格最稳定、运输最便利、供应量稳定增长的能源。具体地讲,欧盟的对外能源战略包括: 在致力于能源资源多样化的同时,使能源进口来源多样化。在能源来源地方面,不仅考虑到经济因素,也考虑到环境和地缘政治的因素、恐怖主义的威胁。重新审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加强与能源出口国的联系,特别是发展与临近能源大国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第一大国和石油出口第二大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通过能源外交,以及其他多种控制能源供给的形式,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建立与欧盟能源网络相联通的能源大市场。 进口能源来源的多样化 欧盟将未来能源进口增量的希望寄托在环里海国家(包括俄罗斯)。环里海5国的石油储量是全球已探明储量的14.6%,天然气储量将近全球已探明储量的50%。由于亚洲和中国将吸纳OPEC增产的大部分石油,环里海地区石油生产的增长对于欧盟经济增长的需求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环里海地区的石油,那么2010年,欧洲从海湾地区的进口就要每天增加50万桶,如果能够确保环里海地区的能源供应,那么2010年欧洲从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进口就可以降到每天150万桶。这个前景虽然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考虑到海湾地区诸多的不稳定因素,经略环里海地区对于欧盟来说就是大有可为的。 经略环里海地区的优势不仅表现在能源的种类上:环里海地区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而欧盟要实现能源清洁的目标,已经加重了天然气在欧盟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环里海地区是欧盟的近邻,可以通过架设运输管线,直接向欧盟各国供应能源。更重要的是:欧盟在环里海地区各国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政治和感情的投资。这个地区的政治生态对于欧盟来说,比中东海湾地区更加容易控制。 欧盟在环里海地区发展的前景看好:目前,欧盟进口的石油大约有40%来自于中东海湾地区,48%来自于前苏联地区和北非。欧盟进口的天然气96%来自于前苏联和北非。欧盟已经在环里海地区确定了一些关键性的项目和供应商,其中多数是私营企业。欧盟目前正在调动财力和物力,组织在当地进行能源开发。与此同时,欧盟还稳定了来自北非和阿尔及利亚的原油供应,并且和俄罗斯展开长期供货谈判。从表中可以看出,欧盟现在和未来的能源安全与环里海地区和北非息息相关: 进行能源对话与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欧盟与海湾石油国和俄罗斯等天然气输出国都发展了特殊关系。1991年,国际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开始对话,这个对话机制在1999年更名为“国际能源论坛”。2000年利雅得的第七次论坛决定设立一个秘书处和一个有15名委员组成的执行会,委员包括来自生产国和消费国、国际能源机构和OPEC的代表。欧盟积极参与这样的行动,但是这种没有约束力的交换意见的渠道并不能解决高油价的威胁。 2005年4月,在欧盟委员会能源与交通总司的支持下,欧洲几个能源研究机构共同完成了长达614页的“欧盟与海湾产油国之间关于能源稳定和可持续问题的对话。”对话不是简单的交换意见,而是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例如,欧盟与乌克兰之间进行了持续有效的对话,对话的核心是乌克兰在欧盟与中亚新独立国家之间起中介作用。在欧盟委员会的参与下,乌克兰和波兰签署了一项石油管线协定,来自里海的石油通过乌克兰输往西北欧。欧盟与所有能源供应者之间都建立了建设性的双边对话关系。与阿尔及利亚的双边对话使双方解决了长期天然气合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使阿出口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天然气能够加倍。 能源外交也是欧俄关系的重心,因为能源对于双方来说都蕴含着最大的战略和经济利益。欧俄能源对话从2000年10月开始,通过对话确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例如建立北欧天然气管道,在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