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炫.耀(xuán)屏障锋芒毕露.(lù)毛骨悚然

B.憎.恶(zēng)取缔气冲斗.牛(d?u)以身作责

C.累.赘(1éi)诀别快快.不乐(yāng)语无伦次

D.毋.宁(wú)斑斓诲.人不倦(huì)兴高采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园猴山上的猴子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忍俊不禁

....地笑了。

B.春暖花开,李老师提议到野外看看大自然的美景,同学们都随声附和

....表示赞成。

C.相声名家赵佩茹不耻下问

....向徒弟李伯祥学习《拉洋片》,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对待艺术。

D.他总是主动帮助邻居老奶奶打扫院子,这种行为实在是可歌可泣

....。

3.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骆驼祥子》中祥子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B.《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北宋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C.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朝花夕拾》等。

D.《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尼摩船长和法国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在海底两万里深的“诺第留斯号”潜艇里的故事。

4.下列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蜡染是贵州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品,是苗族人民的传统技艺,也是苗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由杨正华的蜡染厂生产的蜡染工艺品与苗族文化融为一体,_____________。

A.既提升了蜡染的文化内涵,更改良了其观赏性,凸显了苗族文化特色。

B.凸显了苗族文化特色,既改良了蜡染的观赏性,更提升了其文化内涵。

C.既改良了蜡染的观赏性,更提升了其文化内涵,凸显了苗族文化特色。

D.凸显了苗族文化特色,既提升了蜡染的文化内涵,更改良了其观赏性。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湘江河的夏季不仅岸绿景美,还可以游泳,成为遵义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B.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而且能够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C.在推广冰雪运动方面,我国已取得不小成绩,但仍存在竞技水平不高、产业基础薄弱。D.我国发展人工智能、重视人工智能,在部分领域还实现了“领跑”。

6.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项是()

A.同学在来信中问候李阳的母亲:“家慈身体安康吗?”

B.周教授退休后继续为支教事业奔走,作为他的高邻,我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我是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想进贵公司工作,决定明日惠顾招聘处。

D.爷爷庆祝生日,对好友说:“明天是我的生日,不知大家肯否赏光,到寒舍一聚?”

二、句子默写

7.按要求默写句子。

①《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沧海》: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天净沙·秋思》: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⑤《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

⑥《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 ___________________。

⑦《爱莲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⑧《望岳》中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下课后,我和同学探讨一道数学题,起初总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后来王林同学画出的一条辅助线,让我灵光乍现,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游山西村》)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姥爷教我们规矩

王士跃

①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肚子饿了准一定要往姥姥家跑。

②每一回火炕上都满满当当地置备上一小桌香喷喷的菜食,主角自然是高高在上的姥爷。姥爷的位置总是独占一方,他坐在炕头的雅座,孙男孙女则一字摆开,于炕梢隔桌相对。他的饮食之道颇有古风,极少听他讲话,只是喝酒吃菜。吃饭讲究细嚼慢咽,喝一碗稀饭似乎比喝一盅酒快不了多少。他常批评我们孙子辈的,坐无坐样,吃没吃相。可是对于七八岁的孩子们来说,受不了条条框框的拘束。过不多久,我们就开始叽叽喳喳地说起话来了,好像空降了一群麻雀。此时,只听姥爷清了一清喉咙,撂下碗来。仿佛感到一股龙卷风正在我们头上迅速聚集,大家便立刻鸦雀无声地吃饭了。

③姥爷不但在餐桌上讲究规矩,就是起居作息等寻常琐事,他也都有一套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雷打不动。二老平时广结善缘,喜欢热闹,到了晚上,家里总会来一些大摆龙门阵的邻里街坊。可是他们都知道老人家有早睡早起的习惯,约莫九点来钟光景,通常是只听到舅舅一声“睡觉喽”,拖长的京剧道白腔调有心无心地下逐客令,舅舅先下了炕出屋,大家也便知趣地起身离去。

④俗语说“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听长辈说,姥爷的生活习惯以及繁琐细碎的规矩,多是与他的早年经历有关系。他幼年时逢清末民初时代大变革,因家境困迫,十六岁就出外谋生,当学徒经商。从“立端正,揖深圆”一类的旧时社交礼数,到“店无信不兴,人无信不立”的经商与为人处世的理念,他都耳濡目染地记刻在心。

⑤姥爷三十岁便升做了掌柜,经营着辽南数家杂货行,相当于今天的连锁店。东家则住在河北,一年也来不了几次,他对姥爷一百个放心。不为别的,就是看中了他的笃厚实诚,板板正正地做事为人的禀性。

⑥都说内外有别,一碗水难以端平,可是姥爷对待家人向来是“轻重看秤杆”,在公平方面绝不打折扣,哪怕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比方说,平时逛大菜市场,他会顺道给我们捎来一些时鲜早货。两条鱼、几块豆腐能值多少钱?可是姥爷一定会对母亲提醒一句说:“鱼五元、豆腐两元啊。”那意思分明是在和女儿“明算账”。儿女独立,绝不养“啃老族",这也是他不

成文的一条家规。

⑦可是,他的家规有时发扬到了极致,难免生硬死板,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了。比如我哥哥在外面闯了什么祸,父亲要责打他,姥爷还会在一旁火上加油:“打!打出血滋儿来,看他还长不长记性!”

⑧虽说在晚辈面前姥爷是一位不苟言笑的大家长,望之俨然,甚至闻之也惧。然而他仍有儿女情长的一面。

⑨那一年父母奉调支黔,姥爷惦记着我们一家人,便付诸思念于笔端,写了一封很特别

的家信。这封信情真辞恳,一扫往日那股正襟危坐的老八股味。可是他心里仍感到言犹未尽,后来竟然一个人千里走单骑,从老家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贵州看我们。

⑩虽然我已远离故土很多年,我的书房里至今仍然珍藏着姥爷的那只小酒壶。姥爷并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像样的家财,在众多的旧物件中,我独挑中了这只貌不惊人的老酒壶。因为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于姥爷的那份温存的记忆,也是一件历经沧桑的信物,是一件弥足珍贵的吉祥物。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撂下碗来”的“撂”字表现姥爷已经吃饱喝足了。

B.父亲要责打闯祸的哥哥,姥爷在一旁火上加油,姥爷真是不近人情。

C.第⑧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第一句话承接上文,第二句话开启下文。

D.姥爷的小酒壶是本文的线索,借小酒壶表达了“我”对姥爷的思念之情。

9.第④⑤两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姥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11.你怎样看待文中姥爷教的规矩?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可贵精神,薪火相传

黄可昕

①古人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是的,坚忍不拔,彰显出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它代代相传。

②古有大禹治水——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可贵精神,很难创造流芳千古的伟业。远古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洪水,庄稼被淹,房子被毁,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再加上毒蛇猛兽伤人伤牲口,真叫人无法过日子。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大禹亲率治水群众,历时数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坚忍不拔之精神,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的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③今有黄大发修渠——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可贵精神,很难书写中国农民的传奇。贵州草王坝村因缺水成为远近闻名的“穷窝窝”。为了打开脱贫致富之门,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建成一条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的“生

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而后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今天草王坝村已经走上了致富之路——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终于变成了富裕美丽的新农村。他们凭借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和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书写了传奇。

④从古到今,我们的祖先和前辈们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别的不说,单就脱贫方面,现今,中国绝大部分人都摆脱了贫困,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而到2020年我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要全面实现脱贫。这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我们国家、我们的人民坚忍不拔扶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

⑤正是这种坚忍不拔的可贵精神薪火相传,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是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视为一种精神力量。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要继承这些可贵的精神,把古代先民和前辈们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发扬光大。

(选自《作文素材》)12.下列最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B.译届泰斗许渊冲用诗词贯通古今,借文字融汇中西,翻译出“美"的作品。

C.90后医学博士黄佳写多篇科普文传播科学知识,彰显医者仁心的风范。

D.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受张衡《两京赋》的启发,花费十年的心血完成《三都赋》。1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14.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5.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画线句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村旅游

材料一: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材料二:

(来源网络)材料三:

“美丽乡村”的创建,发展培育经济产业是关键。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把“乡愁”作为文化来发掘,以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为主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使花茂变成集观光、乡村休闲游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呈现出无限美好前景。花茂村以农家餐饮业为龙头,带动富有地方特色的土陶制作,村里还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300多亩土地,种植蔬菜、中药材、经果林等,花茂村人守住了自己的乡愁,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材料四:

乡村旅游投资还将持续升温,但同样需要关注的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创新是关键。位于新蒲新区新舟镇槐安村洛安江河畔的贵州农业博览园今年“五一”期间试开园,迎来众多游客参观,该园汇聚了农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农产品展示销售、旅游观光等功能,寓科于游、寓教于游、寓乐于游。

16.请从材料二中归纳出三点有意义的结论。

17.结合材料,说说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

1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叫“民宿”。

B.花茂村把“乡愁”作为文化来发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呈现出无限美好前景。

C.近几年“乡村旅游众创”迅速地发展起来,不用关注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

D.要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关键是发展培育经济产业。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物各有短长

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②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③,可事主,不施④用兵;骐骥、绿興⑤,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⑥;干将⑦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⑧,子亦不如戊矣。”

(注释)①甘戊:人名。②间:间隔。③谨愿敦厚:谨慎老实,诚恳厚道。④施:使用。⑤骐骥、驟興:骏马的名称。⑥小狸:小野猫。⑦干将:古代利剑的名称,这里泛指利剑。⑧千乘之君,万乘之主:指小国、大国君主。

19.解祥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但.微颔之

②尔安.敢轻吾射

③名闻.天下

④匠以.治木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②甘戊使于齐,渡大河。

21.甲乙两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呢?

五、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2.最后两句诗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登上飞来峰多次寻找传说中的塔,因为在那里“闻说鸡鸣见日升”。

B.“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在古诗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

C.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后两句表面看是即景说理,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

D.这首诗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六、综合性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孝文化”滋养着民族的心灵,为了弘扬孝文化,某校组织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综合实践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24.你作为一名孝亲敬老的好少年,请列举三件关心父母的事情。

25.校报为本次活动开设新专栏,请你填写专栏名称和内容。

26.下面是两幅拆散的关于“孝亲敬老”的对联,请你调整搭配好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全部用上)

孝心似籽风尚好国泰民安心里种孝亲敬老脸上开敬老如花岁月新

①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27.按照题目和要求作文。

你是一本书,让我慢慢地去品读;你是一朵花,让我慢慢地去欣赏;你是一份爱,让我慢慢地去感受……

请你以“让我慢慢地靠近你”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字数在600字左右,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或套作。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炫.耀xuàn

B.以身作责.——以身作则

C.快快.不乐——怏.怏不乐yàng

故选D。

2.C

【解析】

【详解】

A.忍俊不禁:忍不住发笑。和后边的“笑了”语意重复。

B.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褒贬不当。

C.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使用正确。D.可歌可泣: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大词小用。

故选C。

3.A

【解析】

【详解】

B.错在“北宋时期”。改为南北朝时期。

C.错在“杂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D.错在“海底两万里深”。应该是在海底航行了两万里。

故选A。

4.C

【解析】

【详解】

C.“蜡染的文化内涵”是“苗族文化特色”的一个方面,因此先是“蜡染的文化内涵”,再是“苗族文化特色”;而“蜡染的文化内涵”是通过“改良蜡染的观赏性”才得到提升的。故选C。5.B

【解析】

【详解】

A.搭配不当,将“湘江河的夏季”改为“夏季的湘江河”。

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现象”。

D.语序不当,将“发展人工智能”和“重视人工智能”交换顺序。

故选B。

6.D

【解析】

【详解】

A.“家慈”:指自己的母亲,不能用于对方。

B.“高邻”:敬辞,称呼邻居。错在“作为他的高邻”,不能用于自己。

C.“惠顾”:指光临,惠临。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光临。不能用于公司。

D.“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使用得体。

故选D。

7.①夜泊秦淮近酒家②山岛竦峙③吟鞭东指即天涯④枯藤老树昏鸦⑤独怆然而涕下⑥归雁洛阳边⑦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近、竦峙、怆然、濯清涟。

8.C

9.第④⑤两段运用插叙。插叙了姥爷出外谋生当学徒和升做掌柜的经历,补充交代了姥爷良好生活习惯和看似繁琐细碎的规矩的由来,使姥爷的形象更丰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评分说明:凡是第一问答错的该题不给分,不管第二问是否答对)

10.①姥爷是一个讲规矩的人,从他无论是在餐桌上,还是起居作息等寻常琐事上都讲规矩可以看出。②姥爷是一个笃厚实诚,板板正正地做事的人,从东家对姥爷很放心可以看出。

③姥爷是一个严厉的人,从他教育儿女独立,严厉责罚在外闯祸的外孙可以看出。④姥爷也有儿女情长的一面,从他惦记着“我们一家人”,写信给“我们”并坐几天几夜的火车来贵州看“我们”可以看出。

11.(1)我赞同文中姥爷教的规矩。“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规矩要从小时养成,姥爷教我

们“坐有坐样,吃有吃相,早睡早起,遵守家规”等,这些老规矩看似死板和教条,但仔细读来,一条条都阐述了行为处事的规范、做人处事的道理,我对此非常赞同,这些规矩里面的精髓如尊重长辈、笃厚实诚等应该保留并发扬光大,正是有了这些老规矩,礼仪才得以传承,这是中国的文化,蕴教化于微末,传精神于细节。

(2)我不赞同文中姥爷教的某些规矩。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对文中姥爷教我们的规矩,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老规矩进行变革,使之更符合新时代的潮流;万不可不对规矩作分析,只一味糊涂地全盘接受。如,新时代更倡导新型的长幼关系,长辈不应以高高在上的长者形象出现,应与晚辈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这样更利于沟通。(答案符合“在继承中创新,在现实生活中有实际意义”即可)

【解析】

8.A.姥爷通过“撂”碗的动作是提示我们吃饭不能说话。

B.姥爷在一旁火上加油,表明他对家人的要求十分严格。

D.本文是以姥爷的规矩为线索。

故选C。

9.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记叙文顺序的理解。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顺序、倒叙和插叙。插叙的作用:使叙述更加完整,使文章更充实,结构上更紧凑,能够更好地突出文章中心。第④⑤两段主要插叙了姥爷出外谋生当学徒和升做掌柜的经历。从“听长辈说,姥爷的生活习惯以及繁琐细碎的规矩,多是与他的早年经历有关系”可以看出,这两段补充交代了姥爷良好生活习惯和看似繁琐细碎的规矩的由来,使姥爷做事严谨,深得东家信任的形象更丰满;同时也丰富了文章内容,让我们了解了姥爷当年不平凡的经历。

10.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尽量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从“他的饮食之道颇有古风,极少听他讲话,只是喝酒吃菜”“都知道老人家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可以看出姥爷是一个讲规矩的人;从“东家则住在河北,一年也来不了几次,他对姥爷一百个放心”可以看出姥爷是一个笃厚实诚,板板正正地做事的人;从“哥哥在外面闯了什么祸,父亲要责打他,姥爷还会在一旁火上加油”可以看出姥爷是一个对家人、子女非常严厉的人;从“后来竟然一个人千里走单骑,从老家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贵州看我们”可以看出姥爷是一个关心家人子女,有血有肉的人。

11.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回答时一定要联系文本,感点要明确,感受要真切,表述要精当。同时还要联系实际,联系自身,要条理清晰,层次

分明。姥爷教的规矩有积极的一面,俗话说“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比如吃饭不讲话,早睡早起等,这些规矩可以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再如板板正正地做事为人,不准儿女啃老等,这些规矩可以培养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行。当然,姥爷的有些规矩已经老套甚至落伍,有些规矩太死板或过于严厉。因此,我们对姥爷的规矩,不能一味糊涂地全盘接受,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2.D

13.坚忍不拔,彰显出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它代代相传。14.参考答案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例证法、事实论证),举了黄大发修渠的事例(事实),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坚忍不拔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的论点。

参考答案②: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黄大发坚忍不拔修渠,书写中国农民的传奇”的事例(事实),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论点。

15.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一种永不放弃、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和魂魄,是永远值得继承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将坚忍不拔的精神发扬光大;科技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要想尽快实现国富民强、长治久安的梦想,就必须继续发扬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埋头苦干、奋发图强。

【解析】

12.D.左思花费十年的心血完成《三都赋》的事例,刚好能够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坚忍不拔,彰显出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它代代相传”。其他三则材料都与本文中心论点无关。故选D。

13.这道题考查的是提炼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要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看法,且是正面的观点,态度很明确。其次,中心论点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判断句。提炼中心论点可以先看文章题目,再看开头,然后看结尾。通读全文,从第一段“是的,坚忍不拔,彰显出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它代代相传”即可概括提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4.这道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要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第③段主要列举了贵州村民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修建了一条“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的事例,具体有力

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坚忍不拔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15.这道题考查对文章结尾语句含义的理解。需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文章通过列举古今事例,证明了“坚忍不拔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和魂魄;从“从古到今,我们的祖先和前辈们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正是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作为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想让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更需要继续和发扬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埋头苦干、奋发图强。

16.①2014一2017年我国乡村旅游收入增长迅速(“逐年上升”或“稳步增长”)。②2014一2017年我国乡村旅游收入占国内旅游收入比重逐年增长(或“匀速递增”)。③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或“乡村旅游将持续升温”)。

17.①发展培育经济产业。②开发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项目。③完善乡村基础设施。④引进专业人才。⑤迎合消费者需求,挖掘各种乡村旅游新形式。

18.B

【解析】

16.这道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表格试题,主要看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数据,把数据的对比结果与标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势)”方式进行概括作答。结论可多个,注意题目要求。材料二图表反映的是2014-2017年中国乡村旅游收入情况。从柱状图反映的乡村旅游收入的金额来看,每年都在稳步增长;再从乡村旅游在国内旅游所占的比重来看,每年也是在逐年增长;最后,综合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

17.这道题考查筛选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三“‘美丽乡村’的创建,发展培育经济产业是关键”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发展培育经济产业;从材料四“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可以概括出第二点:开发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项目;从材料四“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概括出第三点: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引进专业人才等;从材料四“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创新是关键”可以概括出第四点:迎合消费者需求,挖掘各种乡村旅游新形式。18.A.错在最初叫“民宿”。最初兴起的叫“农家乐”。

C.错在“不用关注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

D.错在“关键是发展培育经济产业”。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创新是关键。

故选B。

19.①只②怎么③知道(闻名)④用

20.①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不也很精湛吗?)

②甘戊出使到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能因为自己有什么长处而骄傲自满。对于他人的长处,要虚心学习,谨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析】

19.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大意:只是微微地点点头。但:只。

(2)大意: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安:怎么。

(3)大意:它的名气天下人都知道。闻:知道。

(4)大意:工匠用它劈削木头。以:用。

20.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知,懂得;射,射箭的本领;精,精湛。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使,出使;于,到。21.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在《卖油翁》中,我们不能像陈尧咨那样“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到处炫耀宣扬自己的长处,而应该像卖油翁那样“以我酌油知之”保持低调谦逊,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在《物各有短长》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每样事物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千里马有千里马的长处,宝剑有宝剑的长处。同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能因为自己有什么长处而骄傲自满。对于他人的长处,要虚心学习,谨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点睛】

甲文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

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乙文译文:

甘戊出使齐国,要乘船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间隔很窄,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怎样说服齐王呢?”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用兵打仗不派用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野猫;干将可以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它劈削木头,还不如斧子。现在用桨划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说服有千万辆战车的君王,你就比不上我了。”

2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3.A

【解析】

22.这道题考查对诗句哲理的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这两句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23.A.错在“多次寻找传说中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故选A。

24.①听从父母教导,勤奋学习;②学会分担家务,为父母分忧解难;③体谅父母辛劳,关心父母健康……

25.①知孝礼(明孝礼、懂孝礼)②开展“孝行”活动(拍摄“孝行”图片、记录“孝行”内容)③传孝义(讲孝义、述孝义)

26.①上联:孝心似籽心里种下联:敬老如花脸上开②上联:孝亲敬老风尚好下联:国泰民安岁月新

【解析】

24.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孝亲敬老”的具体落实。列举出自己日常生活中“孝亲敬老”的具体表现即可,比如饭后主动帮父母收拾锅碗;虚心听取父母的意见,体谅理解父母;平时主动关心问候父母等。

25.这道题考查的是设计活动栏目。根据表格中相应的活动内容来设计。第一栏的活动内容是解读“孝礼”内涵,根据第二栏的栏目名称“践孝行”我们可以明确,栏目名称最好保持一致,因此第一栏的栏目名称可以是“知孝理”或“明孝理”;第二栏的栏目名称“践孝行”,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去践行落实孝,活动内容可以是开展“孝行”活动,或者拍摄“孝行”图片;第三栏的活动内容是讲述“孝义”故事,活动名称可以是传孝义,或者讲孝义。

26.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对联的能力。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孝心似籽”对“敬老如花”,“籽”是埋在土里的,但这里比喻的是孝心,因此是埋在心里;“花”是看得到的,这里比喻敬老,因此是表现在脸上。所以第一幅对联是:上联:孝心似籽心里种;下联:敬老如花脸上开。剩下的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对出来:上联:孝亲敬老风尚好;下联:国泰民安岁月新。需要注意,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是仄音(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是平音(一声或二声)。

27.范文:

让我慢慢地靠近你

上了初中,一切是那么的新鲜而又陌生。妈妈教我,要和中学做朋友,慢慢地靠近它,你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听了妈妈的话,我便开始行动了——

看看周围,小草微微拂动,像是在跟我打招呼;操场上,吵闹的人群里有老同学、新同学,我走上前去主动跟他们打招呼,朵朵笑容像花儿般在我面前盛开。我的心情受了他们的感染,变得轻快起来。

树下的叶子动了动,我好奇地翻看,发现里面有许多小虫。先是呀然一惊,接着定神细视,不觉忘了时间。跑上楼去时,同学们朗朗的书声使我感到精神一振。班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做,都在忙碌着。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班级,而是凝聚在一起的团体!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不禁暗暗发誓:我也要为我的团体做些什么才行!

班里的每个同学,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珍贵。来到学校,从最初的不相识,到慢慢开始了解,我们互相包容、彼此欣赏、真心相助,我知道三年的路我不会孤单。

我在班上最崇拜的人当然是——那无敌的班长啦!她叫殷悦,是个可爱的“女强人”!她喜欢“骂人”,却从来不会认真地呵斥别人,永远都是转头后偷笑。这她笑起来的样子让人感觉很舒服。从看见她的第一眼,我就觉得她很棒;没想到后来她竟然做了班长,真为她感到

高兴!班长,在新的生活中也请多多关照!

再说说我的老师吧。雷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表面看起来很凶,其实私底下是个很好沟通的老师,并且让我担任了自己喜爱的职位,我挺喜欢这个老师的。还有屠老师,她的姓氏很奇怪,当我们第一次看到时,全班人都在叫,第一时间想到老师一定很凶。可她的行为却让我们打消了这个顾虑:她很开朗,也很友善,完全是我们心中的完美老师,——因为,她实在是太好玩啦!至于我们的英语老师,更不用说,完全不会对我们发脾气,作业也是三科中最少的。老师还每次都让我计分数,这让我很开心。

不管怎么说,我要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度过三年的初中时光。想想,就知道很美好。

中学,慢慢地,我在了解你。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喜欢你,不是说说而已。

中学啊!我在慢慢地靠近你,了解你;而且,我要付出努力,给出真心,真正融入你。【解析】

【详解】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慢慢地”说明有一个过程,不是写一件事,而是写多件事,并且要写出“靠近”的过程,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或由“不了解”(甚至误解)到有了“初步了解”再到“深入了解”。“靠近”可以理解为:空间距离上的拉近;心灵距离上的拉近,没有了隔阂,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对事物对人在认识上的深化。“你”指人、事物、景等,但要注意,既然是以“你”来称呼,那就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写作对象都可以用“你”来称呼,一般抽象的东西不可以用“你”来称呼。另外,文中的“你”到底指谁,文中一定要交代清楚,而且要始终如一,不能前后的“你”指代不一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