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的教学模式探索及实践》

《游戏化的教学模式探索及实践》
《游戏化的教学模式探索及实践》

《游戏化的教学模式探索及实践》

一、背景及相关纲领性文件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还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各项活动之中。《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美国教育

家杜威指出,教育应该了解儿童的需要,以儿童需要为出发点。随着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学前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但是,在许多的幼儿园,尤其是落后的地区,幼儿教育模式仍然存在很大的弊病,老师生硬的上课形式,幼儿被动的认知行为,直接的讲解和死板的教法,没有体现幼儿活泼,主动快乐的学习。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形态的变化是一个必须提上日程的研究课题,将幼儿最喜欢的游戏贯穿到他们的一日活动中,让幼儿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与生活是我们现在必须去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探索将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把游戏融汇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充分体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要为幼儿提供平等表现机会,使幼儿的能力、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让幼儿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主动活动、思维活跃。因此,在幼儿园适时、合理地开展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生硬的“小学化”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

中央民族大学的张云蕾做了调查研究,写成论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据人民日报记者调查,天津,贵州,哈尔滨,珠海等地均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及“填鸭”式的教学。严重危害幼儿的游戏权,发展权,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这种有悖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专业人士深入调查并分析了他的不良后果,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厌学。

2 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

3 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4 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5 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6 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7 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关于同类研究的参考文献综述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游戏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皮亚杰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他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这些理论对我研究幼儿园小班课间游戏有很大启发。

(三)学前游戏论。《学前游戏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详尽阐述了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在幼儿园设计、组织与实施游戏活动的策略和方法。这本著作对于我选择小班课间游戏的内容、材料以及研究小班幼儿课间游戏的有效指导方面有很大帮助。

(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小孩子的大脑,使他去想;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使他去做;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使他去看;解放小孩子的嘴,让他言论自由;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让他做喜欢做的事;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自由发展。”

2、国家纲领性文件依据: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3、幼儿心理学理论依据:

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高尔基也曾说过:“游戏是小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因此,游戏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动力,它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并且可使幼儿掌握一些知识技能,形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4.游戏理论依据:

A:古代游戏理论

(1(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质。

(2(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3(彪勒):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4(格罗斯):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5(拉扎勒斯-帕特瑞克):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B:当代的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艾里克森:从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2)认知动力说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机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3)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4)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游戏具有社会性;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五、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

1904年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可以找到,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内容之一。1932年颁布的幼儿园课程标准中,游戏是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必修科目”或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的。50年代以后,幼儿园主导课程是国

家统一的学科课程,游戏在课程中的作用一度被削弱。1981年教育部制订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对幼儿园课程的六门分科,基本上也体现出了对学科知识的重视。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个命题无疑是正确的,反映了幼儿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普遍规律,对于扭转我国幼儿园长期以来存在的“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2001年9月正式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再次强调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通过1998年和2004年两届全国幼儿园游戏、课程与教学关系研讨会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游戏既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课程的实施途径。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应执行相互融合的发展策略,即课程生成游戏,游戏生成课程。

六、游戏与课程

游戏既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课程的实施途径。游戏能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可以提高幼儿学习其他课程的兴趣,也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课程之中。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如果把游戏理解为一种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是:①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②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③关注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用这种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把这些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既是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又是重要的组织策略。

七、课程中的游戏设定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显示,幼儿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幼儿园应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方式组织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最重要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善于发问,多动,只有在幼儿教育中不破坏幼儿的天性,并对幼儿天性的特点加之配合适当的教学,在教学中游戏,在游戏中教学,让幼儿对学习更有兴趣,才能够真正达到幼儿教育想要达到的效果,让幼儿教育既有丰富性,又具有启蒙性。

1.活动前的导入游戏。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幼儿兴趣,带领幼儿进入活动氛围,为活动过程服务。

2.活动中的适时游戏插入。为目标服务,使幼儿动静交替,达到参与,体验,快乐接受的目的,体现新观念。

3.在目标设定下,游戏与游戏之间的衔接,衔接自然,融合,不生硬,不突兀。

4.活动结束时的延伸或者放松游戏设定。为主题目标服务,达到轻松,和谐

完整的效果。

在研究中转变家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勤于动手动脑,快乐有效学习,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变死板生硬的教学模式为游戏化教学模式,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丰富游戏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挖掘游戏的教育价值,探索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调整课间游戏的目标、内容、材料、指导策略。

八、案例分享《一》

快乐游戏,快乐学习

教师:邹娟

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日本学者井深大说: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孩子们特别热衷于玩各种游戏:过家家,搭积木,讲故事,捉迷藏等。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它接近幼儿生活,也来源于生活。《幼儿园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要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因此,在幼儿园,游戏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符合幼儿的天性,孩子们在游戏中也获得了更多的东西,语言表达,发展观察,记忆的提高等等,使学习的潜能得以开发。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更会玩,让孩子去游戏,千万不要把他们束缚成一只“呆鸭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多的想象和创造,可以让他们了解和学习一些生活中的规则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可以把一块积木看成是千万种的东西,可以把小厨房游戏玩得活色生香,富有激情!因为在游戏中他们不仅在玩,也在快乐的学习!

又到了游戏的时间了。孩子们飞快的冲出教室,来到了面点间门口,是那么的迫不及待,那么的跃跃欲试。因为今天,我们要做小刺猬的糖心包子!

想想就觉得好香呀!那一根根的刺,那一团团的面粉,那脆脆的花生,甜甜的蜂蜜。孩子们笑着说:老师,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呵呵!赶紧行动吧!

幼儿自主的进行分组,有的孩子喜欢和面,有的孩子就愿意打扫卫生。他们开始忙碌起来。洗完手就坐着开始研究图片了。洋洋说:我觉得应该先将面揉成一团,然后再拧出很多小刺来。羽西说:不对!那糖和花生该怎么放进去呢?小米说:应该是揉成面团,像包包子一样包好,在捏出刺来!子涵马上说:难道不能把刺先做好吗?捏好包子在把刺生上去!顿时,教室里一片吵闹声!我赶紧制止,笑着说:都可以!你们自己按照自己说的来做一做!看看谁做的小刺猬最好

吃,最多糖!

幼儿手忙脚乱起来!一会加糖心,一会加面粉!但是表情都是那么的专心,那么的不容打扰!“老师,你看我做的这个刺像不?“老师,面团包不住糖心怎么办?”我一看,洋洋的糖心全部跑到面团外面来了!他是太想挣第一,把糖心弄得太多了!我拍拍他的头,让他自己想办法!他害羞的笑了笑!好可爱!

终于,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在大家的共同劳动下,我们的小刺猬糖心包子终于做好了。桌在上摆满了各种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缺胳膊少腿的小刺猬!大家欣赏着,有的说:这个不像刺猬,像一头猪。有的说:那个小刺猬是趴着走路的,它没有脚呢!还有的说:这是刺猬的一家,爸爸妈妈和宝宝!他们相亲相爱在一起!多么有趣的语言,多么诙谐的场面。我也把我做的给他们欣赏:哇!老师!你做的好棒呀!是大刺猬,他一定是刺猬之王!听到这样的夸奖,看到那因高兴和兴奋而红扑扑的小脸。我的心也飘起来了,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我们用稻田里的泥来做各种小汽车的童年,是那么的淳朴和快乐呀!

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仅了解了各种面点的制作过程,了解了怎样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更重要的是他们体验了劳动者的辛苦,体会到自己成功的快乐!这些在教师的单一说教中是无法实现的。这就是游戏的作用,在模仿游戏的过程中了解了妈妈付出的爱,懂得回报。在打电话的过程中知道了电话的用途,学习了一些幼儿自己感兴趣的语言,使他们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孩子们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不仅学会了与人相处,更获得了快乐的感知!

伟大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游戏正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规程》中强调:教育应以情感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只有游戏,它对幼儿有着良好的教育作用,能满足他们心理的需求,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也只有游戏,才能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宣泄,找到出口,生根发芽,从而长成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成长的,他们每天都把自己快乐的融入游戏中,去探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并通过自己去亲身体验和完成某些事情,他们在游戏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对于儿童的思维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放手让孩子们去玩吧,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因为我们要相信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对知识的获得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

案例分享《二》

快乐画画,边玩边学

教师:邹娟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让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感受到学的快乐,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快乐是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基础,快乐是温暖的阳光,没有快乐的地方,人类的生存徒然变得疯狂而可怜。而让孩子快乐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孩子们可以通过许多的活动来获得快乐的体验,而美术活动中的画画则是幼儿喜欢并且可以得到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满足儿童感受美的教育活动。活动中,只要教师启发引导得好,幼儿的审美能力,即对作品外在美和内在美特征的审辨、感受、体验、判断、评价的能力均可得到一定的发展。美术创造中,幼儿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进行的,他们对自己感受器官所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而通过这些感官的体验,通过好奇心的满足,幼儿的快乐成分将越来越多。

幼儿学画的内驱力来自他们在内容吸引下的强烈表现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求知和成才的起点。因此,开展有趣的画画活动,首先要调动幼儿的兴趣。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材,采用游戏的形式组织活动,让幼儿把美术活动当作游戏,兴趣就特别高,激发幼儿“我想画”的愿望。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如:将故事,看多媒体,或者设计一些幼儿喜欢玩愿意玩的游戏,将画画活动融入其中。如:让幼儿在小脚上涂上各种颜色,光着小脚在纸上行走,再让孩子们画出自己脚的轮廓,这样的活动幼儿的笑声会传出很远,幼儿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不光得到了在玩中学的快乐体验,而且心情愉悦。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让幼儿在吹泡泡游戏中画圆,在玩水游戏中观察水波荡开的状态,在给蚂蚁喂食的游戏中了解蚂蚁活动的样子等等。幼儿有了很浓的兴趣,在兴趣的支持下孩子们喜欢画,想画,从而过渡到愿意画,敢画的环节中。

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让幼儿适应成人的教学,要求幼儿依样画葫芦,强调基本功、技能技巧的训练,这种“框架式”的教学束服了幼儿的手脚,压抑了幼儿的创造潜能,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让幼儿适应成人的教学,要求幼儿依样画葫芦,强调基本功、技能技巧的训练,这种“框架式”的教学束服了幼儿的手脚,压抑了幼儿的创造潜能,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游戏,幼儿在活动中发展创造性,在美术活动中注重创造活动的氛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体验快乐!

模拟算得了什么?猎犬也会追随它的主人,猴子也会效法它的饲养者,马儿也会听从它的骑师,“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我们把创造性绘画教育的重心放在如何激励幼儿的内在动力,引导幼儿的

创造激情,让幼儿自由地将感觉表现出来。在小班,我开展了一次这样的画画活动,幼儿通过听音乐来感受直线和波浪线,我播放了一段旋律平缓的笛子声,幼儿听到的就是一个音符5——,然后,我又播放了一段劲舞的音乐,幼儿非常激动,都扭动起了小小的身体,幼儿在纸上画出了各种曲线和波浪线,形象直观。在想象画《假如世界一片黑暗》,我让幼儿都用黑布蒙上眼睛,在宽阔的场地上行走,喝水,扫地,穿衣等等,通过幼儿感受体验的游戏活动,幼儿能够画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激发他们爱大家,爱社会的美好心态。每个孩子都有奇妙的创造,如何触发孩子们的创造火花,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创造表现美好的愿望,由此带了来的惊喜和成功便为幼儿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在《印染画——花手绢》中,幼儿自己寻找花瓣儿,自己将花瓣碾碎,然后将花汁浸染到白色的棉布上,幼儿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大胆想象和创造,将手绢上的花纹染的五彩斑斓,千奇百怪,但是让我那么的映象深刻,在孩子眼里:有波纹,有花朵,有大树,有好朋友,有树枝,有小草,有蓝天白云。后很多很多我没有想到的。那些画是那么的幼稚但是充满童趣。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说过:我不懂什么是抽象派,什么是主题派,我只知道创造!创造!创造!让幼儿在想象中想象,在创造中快乐!

要让幼儿喜欢画,愿意画,想画,教师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但是环境的渲染也是必不可少。我们要布置一些幼儿喜欢的,有兴趣的场景,教师也要转换身份,与幼儿一同玩耍,一起游戏。《夏天的雨》这个画画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打着小花伞在雨里嬉戏,《美丽的中国脸谱》,除了让幼儿欣赏脸谱外,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与幼儿用各种颜料在手上甚至是脸上画出各种形态各异的脸谱,然后与幼儿做脸谱游戏。《变化的手印》,教师在黑黑的屋子里与幼儿拿着电筒玩手影游戏,然后再让幼儿自己添画。。。。。。。。这些细节是绝不可少的,让幼儿感受颜色,就让幼儿玩颜色,让幼儿画蝌蚪就与幼儿一起养蝌蚪。苏轼曾经说过:“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创设环境,让幼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去玩耍,去游戏,去体验,去画画,幼儿将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美术教育的根本,必须着眼于审美教育这条主线,从提高幼儿艺术素质入手,以美术要素为纲,系统地、有顺序地组织和设计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幼儿艺术审美素质稳步提高。”经过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通过创新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探索,增强了我们参与教科研活动的意识,改变了教师的美术教学的观念,调整美术教学的方法,也使我们教师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有童心,激发自己的快乐因素。布列雅尔说过:“最优美的,最理智的快乐,包含于促进别人的快乐之中!”让别人获得快乐了,我们自己也就快乐!这才是教师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案例分享《三》

中班音乐活动:

活动名称:音乐游戏

——《穿越森林》教师:

邹娟

活动目的:

1 感知音乐的重音和轻音,并通过音乐得以体现。

2 启发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对乐曲重音的感知。

3 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勇敢和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鼓,塑料地垫,野兽的头饰,音乐

活动重点:

幼儿感知轻重音并在音乐中得以体现。

活动难点:

通过动作来表现对乐曲重音的感知。

活动过程:

一感知轻音和重音,并用动作表现。

1 游戏:《森林里的小动物》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美丽的森林,森林里有很多的小动物,有些什么呢?”幼儿回答

师:哪些动物走路很轻很轻?哪些动物走路很重很重呢?”幼儿回答。

教师敲鼓,幼儿尝试用动作表现。

2 观看课件:进一步感知轻音和重音,并用动作表现出来。

二感知音乐中的轻音和重音,用动作表现。

1 我们的身体会发出轻音和重音吗?幼儿探讨并体现。

2 根据音乐的变化用身体动作来体现。

三启发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乐曲重音的感知。

1 游戏《勇闯鳄鱼潭》

师:“前面就是鳄鱼潭,鳄鱼会经常出来找吃的,我们必须要穿过鳄鱼潭。那么用什么办法呢?”幼儿回答。然后发现浮板,让幼儿来探讨过鳄鱼潭的方法后教师交代游戏规则。

幼儿与教师游戏,教师小结。

2 游戏:《穿越果子林》

师:“前面是一片果子林,有许多的果子,音乐很轻的时候它不会掉,当听到很重的音时,果子就会掉下来。我们不能让果子砸到会受伤的,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来保护自己呢?”幼儿做动作,教师提炼。

幼儿与教师游戏,教师小结。

3 游戏:《智斗大灰狼》

师:“我们好累呀,休息一下吧。”大灰狼出现。

师:“这里住着一头很凶猛的大灰狼。他是不让小朋友走出森林的,我们只有偷偷的跟在它的后面才能走出森林。怪兽会走一会停下来回头看。这时我们要马上要做一个动作一动不动。这样它就发现不了我们了!

幼儿与教师共同游戏。

四欢庆胜利,教师小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