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4-4全套教案

人教版选修4-4全套教案
人教版选修4-4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第一讲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的:

1.回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2.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3.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

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

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 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2、确定点的位置就是求出这个点在设定的坐标系中的坐标

四、数学运用

例1 选择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的顶点。

*变式训练

如何通过它们到点O 的距离以及它们相对于点O 的方位来刻画,即用”距离和方向”确定点的位置?

例2 已知B 村位于A 村的正西方1公里处,原计划经过B 村沿着北偏东600的方向设一条地下管线m.但在A 村的西北方向400米出,发现一古代文物遗址W.根据初步勘探的结果,文物管理部门将遗址W 周围100米范围划为禁区.试问:埋设地下管线m 的计划需要修改吗?

*变式训练

1.一炮弹在某处爆炸,在A 处听到爆炸的时间比在B 处晚2s,已知A 、B 两地相距800米,并且此时的声速为340m/s,求曲线的方程

2.在面积为1的PMN ?中,2tan ,2

1

tan -=∠=∠MNP PMN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求以M ,N 为焦点并过点P 的椭圆方程

例3 已知Q (a,b ),分别按下列条件求出P 的坐标

(1)P 是点Q 关于点M (m,n )的对称点

(2)P 是点Q 关于直线l:x-y+4=0的对称点(Q 不在直线1上)

*变式训练

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 思考

通过平面变换可以把曲线14

)1(9)1(2

2=-++y x 变为中心在原点的单位圆,请求出该复合变换?

四、巩固与练习

五、小 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

2.建标法的基本步骤; 3.什么时候需要建标。

五、课后作业:课本P14页 1,2,3,4 六、课后反思:

建标法,学生学习有印象,但没有主动建标的意识,说明学生数学学习缺乏系统性,需要加强训练。

课题: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

教学目标: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变换

2.体会坐标变换的作用

3.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变换、伸缩变换 教学难点:会用坐标变换、伸缩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阅读教材P4—P8

问题探究1:怎样由正弦曲线sin y x =得到曲线sin 2y x =?

思考:“保持纵坐标不变横坐标缩为原来的一半”的实质是什么?

问题探究2:怎样由正弦曲线sin y x =得到曲线3sin y x =?

思考:“保持横坐标不变纵坐标缩为原来的3倍”的实质是什么?

问题探究3:怎样由正弦曲线sin y x =得到曲线3sin 2y x =?

二、新课讲解:

定义:设P(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在变换 的作用下,点P(x,y)对应P’(x’,y’).称?

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

注 (1)

(2)把图形看成点的运动轨迹,平面图形的伸缩变换可以用坐标伸缩变换得到; (3)在伸缩变换下,平面直角坐标系不变,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进行伸缩变换。

例1、在直角坐标系中,求下列方程所对应的图形经过伸缩变换''23x x

y y

?=?=?后的图形。

(1)2x+3y=0; (2) 221x y +=

例2、在同一平面坐标系中,经过伸缩变换???='='y

y x x ,

3后,曲线C 变为曲线9922='+'y x ,

求曲线C 的方程并画出图象。 三、知识应用:

1、已知x x f x x f ωsin )(,sin )(21==()0>ω)(2x f 的图象可以看作把)(1x f 的图象在其所

在的坐标系中的横坐标压缩到原来的3

1

倍(纵坐标不变)而得到的,则ω为( )

A .21

B .2 C.3 D.3

1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经过伸缩变换???='='y

y x

x 35后,曲线C 变为曲线22281,x y ''+=则

'(0):'(0)x x y y

λλ?μμ=>??=>?0,0λμ>>

曲线C 的方程为( )

A .2225361x y += B.2291001x y +=C .2210241x y += D.

22

281259

x y +=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下列方程所对应的图形经过伸缩变换??

???='='y

y x

x 3121后的图形。

(1);025=+y x

(2)122=+y x 。

四、知识归纳:设点P (x,y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点,在变换 ??

?>?='>?='),0(,),

0(,:μμλλ?y y x x 的作用下,点P(x,y)对应到点),(y x P ''',称?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伸缩变换

五、作业布置:

1、抛物线2

4y x =经过伸缩变换1413x x y y ?'=????'=??后得到

2、把圆2216x y +=变成椭圆22

116

y x ''+=的伸缩变换为 3、在同一坐标系中将直线321x y +=变成直线''22x y +=的伸缩变换为

4、把曲线3sin 2y x =的图象经过伸缩变换124x x

y y ?'=???'=?得到的图象所对应的方程为

5、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过伸缩变换212

x x y y '=??

?'=??后,

曲线C 变为221640x y x '''--=,则曲线C 的方程 六、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坐标的伸缩变换思想,重点是要会对方程进行伸缩变换,很多学生都能掌握这一节内容。

二 极坐标系

课题:1、极坐标系的的概念

教学目的:

1.理解极坐标的概念

2.能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刻画点的位置,体会在极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区别.

3.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极坐标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确定点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军舰巡逻在海面上,发现前方有一群水雷,如何确定它们的位置以便将它们引

爆? 情境2:如图为某校园的平面示意图,假设某同学在教学楼处。

(1)他向东偏60°方向走120M 后到达什么位置?该位置惟一确定吗?

(2)如果有人打听体育馆和办公楼的位置,他应如何描述?

问题1:为了简便地表示上述问题中点的位置,应创建怎样的坐标系呢?

问题2:如何刻画这些点的位置?

这一思考,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背景,体会在某些情况下用距离与角度来刻画点的位置的方便性,为引入极坐标提供思维基础. 二、讲解新课:

从情镜2中探索出: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一点的位置。这种用方向和距离表示平面上一点的位置的思想,就是极坐标的基本思想。 1、极坐标系的建立:

在平面上取一个定点O ,自点O 引一条射线OX ,同时确定一个单位长度和计算角度的正方向(通常取逆时针方向为正方向),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极坐标系。 (其中O 称为极点,射线OX 称为极轴。)

2、极坐标系内一点的极坐标的规定

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M ,用 ρ 表示线段OM 的长度,用 θ 表示从OX 到OM 的角度,ρ 叫做点M 的极径, θ叫做点M 的极角,有序数对(ρ,θ)就叫做M 的极坐标。

特别强调:由极径的意义可知ρ≥0;当极角θ的取值范围是[0,2π)时,平面上的点(除去极点)就与极坐标(ρ,θ)建

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们约定,极点的极坐标是极径ρ=0,极角是任意角. 3、负极径的规定

在极坐标系中,极径ρ允许取负值,极角θ也可以去任意的正角或负角 当ρ<0时,点M (ρ,θ)位于极角终边的反向延长线上,且OM=ρ。 M (ρ,θ)也可以表示为))12(,()2,(πθρπθρ++-+k k 或 )(z k ∈ 4、数学应用

例1 写出下图中各点的极坐标(见教材14页)

A (4,0)

B (2 )

C ( )

D ( )

E ( )

F ( )

G ( )

① 平面上一点的极坐标是否唯一? ② 若不唯一,那有多少种表示方法? ③坐标不唯一是由谁引起的?

③ 不同的极坐标是否可以写出统一表达式

约定:极点的极坐标是ρ=0,θ可以取任意角。 变式训练

在极坐标系里描出下列各点

A (3,0)

B (6,2π)

C (3,2π)

D (5,3

4π)E (3,65π)F (4,π)G (6,35π

点的极坐标的表达式的研究

例2 在极坐标系中,(1)已知两点P (5,45π),Q )4,1(π

,求线段PQ 的长度;

(2)已知M 的极坐标为(ρ,θ)且θ=3

π

,ρR ∈,说明满足上述条件的点M 的位置。

变式训练

1、若ABC ?的的三个顶点为.),6

7,3(),65,8(),25,5(判断三角形的形状π

ππC B A

2、若A 、B 两点的极坐标为),(),,(2211θρθρ求AB 的长以及AOB ?的面积。(O 为极点) 例3 已知Q (ρ,θ),分别按下列条件求出点P 的极坐标。 (1) P 是点Q 关于极点O 的对称点; (2) P 是点Q 关于直线2

π

θ=

的对称点;

(3) P 是点Q 关于极轴的对称点。 变式训练

1.在极坐标系中,与点)6

,8(π

-关于极点对称的点的一个坐标是 ( )

)6

,8(),65,8(),65,8(),6,8(ππππ----D C B A

2在极坐标系中,如果等边ABC ?的两个顶点是),4

5

,2(),4,2(B A π求第三个顶点C 的坐标。

三、巩固与练习

四、小 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如何建立极坐标系。 2.极坐标系的基本要素是:极点、极轴、极角和度单位。3.极坐标中的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 五、课后作业: 学习辅导P4-5 六.课后反思:

本节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因而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课堂气氛很好。部分学生还未能转换思维,感到有点吃力。后续教学还要加强基础训练。

课题:2、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

教学目的:

1.掌握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关系式

2.会实现极坐标和直角坐标之间的互化

3.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对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关系式的理解 教学难点:互化关系式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若点作平移变动时,则点的位置采用直角坐标系描述比较方便; 情境2:若点作旋转变动时,则点的位置采用极坐标系描述比较方便 问题1:如何进行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

问题2:平面内的一个点的直角坐标是)3,1(,这个点如何用极坐标表示? 学生回顾

理解极坐标的建立及极径和极角的几何意义

正确画出点的位置,标出极径和极角,借助几何意义归结到三角形中求解 二、讲解新课:

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 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且在两坐标系中取相同的长度单位。平面内任意一点P 的指教坐标与极坐标分别为),(y x 和),(θρ,则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得到如下两组公式:

{θρθρsin cos ==y x { x

y y x =

+=θρtan 2

22 说明1上述公式即为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公式

2通常情况下,将点的直角坐标化为极坐标时,取ρ≥0,0≤θ≤π2。

3互化公式的三个前提条件

1. 极点与直角坐标系的原点重合;

2. 极轴与直角坐标系的x 轴的正半轴重合;

3. 两种坐标系的单位长度相同.

三.举例应用:

例1.(1)把点M 的极坐标)3

2,8(π

化成直角坐标

(2)把点P 的直角坐标)2,6(-化成极坐标 变式训练

在极坐标系中,已知),6,2(),6,2(π

π-B A 求A,B 两点的距离

例2.若以极点为原点,极轴为x 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

(1)已知A 的极坐标),3

5,

4(π

求它的直角坐标, (2)已知点B 和点C 的直角坐标为)15,0()2,2(--和 求它们的极坐标.ρ(>0,0≤θ<2π) 变式训练

把下列个点的直角坐标化为极坐标(限定ρ>0,0≤θ<π2) )4,3(),4,3(),2,0(),1,1(----D C B A

例3.在极坐标系中,已知两点)3

2,6(),6,6(π

πB A .

求A,B 中点的极坐标.

变式训练

在极坐标系中,已知三点)6

,32(),0,2(),3,2(π

πP N M -.判断P N M ,,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

上.

四、巩固与练习:课后练习

五、小 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极坐标与直角坐标互换的前提条件; 2.互换的公式;

3.互换的基本方法。

五、课后作业:学习辅导P6-9

六、课后反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应对互化的原因、方法,也能较好地模仿操作,但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新的问题的解答,明显有困难,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这点可采取的措施是:小组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很有效。但教学时间不足。

三 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课 题: 1、圆的极坐标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极坐标方程的意义

2、能在极坐标中给出简单图形的极坐标方程 教学重点、极坐标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极坐标方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情境

1、直角坐标系建立可以描述点的位置极坐标也有同样作用?

2、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可以求曲线的方程 极坐标系的建立是否可以求曲线方程?

学生回顾

1、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中怎样描述点的位置?

2、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直角坐标系中)定义

3、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4、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关系式:

二、讲解新课:

1、引例.如图,在极坐标系下半径为a 的圆的圆心坐标为

(a ,0)(a >0),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圆上任意一点, 的极坐标(ρ,θ)满足的条件?

解:设M (ρ,θ)是圆上O 、A 以外的任意一点,连接AM ,

则有:OM=OAcos θ,即:ρ=2acos θ ①,

2、提问: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满足这个方程吗?

可以验证点O(0,π/2)、A(2a ,0)满足①式.

等式①就是圆上任意一点的极坐标满足的条件. 反之,适合等式①的点都在这个圆上.

3、定义:一般地,如果一条曲线上任意一点都有一个极坐标适合方程0),(=θρf 的点

在曲线上,那么这个方程称为这条曲线的极坐标方程,这条曲线称为这个极坐标方程的曲线。

例1、已知圆O 的半径为r ,建立怎样的坐标系,

可以使圆的极坐标方程更简单? ①建系;

②设点;M (ρ,θ)

③列式;OM =r , 即:ρ=r ④证明或说明.

变式练习:求下列圆的极坐标方程

(1)中心在C(a ,0),半径为a ; (2)中心在(a,π/2),半径为a ; (3)中心在C(a ,θ0),半径为a

答案:(1)ρ=2acos θ (2) ρ=2asin θ (3)0cos()a ρθθ-=2 例2.(1)化在直角坐标方程0822=-+y y x 为极坐标方程,

(2)化极坐标方程)3

cos(

θρ-= 为直角坐标方程。

三、课堂练习:

1.以极坐标系中的点(1,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的方程是 (C)

()().2cos .2sin 44.2cos 1.2sin 1A B C D ππρθρθρθρθ???

?=-=- ? ?

???

?=-=- 2.极坐标方程分别是ρ=cos θ和ρ=sin θ的两个圆的圆心距是多少?

2

2

sin (4)π

π

ρθρθρθρ3.说明下列极坐标方程表示什么曲线 (1)=2cos(-

) (2)=cos(

-)4

3

(3)=3 =6

2222423020x y x y x y x y x +-+==+==.填空:

 (1)直角坐标方程的 极坐标方程为_______(2)直角坐标方程-+1的极坐标方程为_______(3)直角坐标方程9的极坐标方程为_____(4)直角坐标方程3的极坐标方程为_______

四、课堂小结:

1.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概念.

2.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一般步骤. 五、课外作业:教材28P 1,2

1.在极坐标系中,已知圆C 的圆心)6

,3(π

C ,半径3=r ,

(1)求圆C 的极坐标方程。

(2)若Q 点在圆C 上运动,P 在OQ 的延长线上,且2:3:=OP OQ ,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六、 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一般步骤,此节课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学起来有点吃力。

课题:2、直线的极坐标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的极坐标方程

2.会求直线的极坐标方程及与直角坐标之间的互化

3.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直线的极坐标方程,直角坐标方程与极坐标方程的互化 教学难点:直线的极坐标方程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阅读教材P13-P14

探究1、直线l 经过极点,从极轴到直线l 的角是4

π

,如何用极坐标方程表示直线l

思考:用极坐标表示直线时方程是否唯一?

探究2、如何表示过点(,0)(0)A a a >,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是什么?过点(,0)(0)A a a >,平行于极轴的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呢?

二、知识应用:

例1、已知点P 的极坐标为(2,)π,直线l 过点P 且与极轴所成的角为3

π

,求直线l 的极

坐标方程。

例2、把下列极坐标方程化成直角坐标方程

(1) 5()4R πθρ=∈ (2)(2cos 5sin )40ρθθ+-= (3) sin()43

π

ρθ-=

例3、判断直线2

sin()42

πρθ+= 与圆2cos 4sin ρθθ=-的位置关系。

三、巩固与提升: P15第1,2,3,4题

四、知识归纳:

1、直线的极坐标方程

2、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

3、直线与圆的简单综合问题 五、作业布置:

1、在直角坐标系中,过点(1,0),与极轴垂直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 ) A sin 1ρθ= B sin ρθ= C cos 1ρθ= D cos ρθ=

4π O l x

2、与方程(0)4

π

θρ=≥表示同一曲线的是 ( )

A ()4

R π

θρ=

∈ B 5(0)4πθρ=

≤ C 5()4R πθρ=∈ D (0)4

πθρ=≤ 3、在极坐标系中,过点(2,)2

A π

-且与极轴平行的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是 4、在极坐标系中,过圆4cos ρθ=的圆心,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方程是

5、在极坐标系中,过点3(2,)4

A π

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是

6、已知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2sin()42πρθ+=,求点7(2,)4

A π

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7、在极坐标系中,由三条直线0,,cos sin 13

π

θθρθρθ==

+=围成图形的面积。

六、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直线的极坐标方程,通过不同的方法去求出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所以要求学生能灵活变换。

四 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介 课题:球坐标系与柱坐标系

教学目的:

1.了解在柱坐标系、球坐标系中刻画空间中点的位置的方法

2.了解柱坐标、球坐标与直角坐标之间的变换公式。

3.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与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空间点的位置的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利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数学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我们用三个数据来确定卫星的位置,即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经度、纬度。 问题:如何在空间里确定点的位置?有哪些方法? 学生回顾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极坐标的意义以及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原理

二、讲解新课: 1、球坐标系

设P 是空间任意一点,在oxy 平面的射影为Q ,连接OP ,记| OP |=r ,OP 与OZ 轴正向所夹的角为θ,P 在oxy 平面的射影为Q ,Ox 轴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OQ 时所转过的最小正角为?,点P 的位置可以用有序数组),,(?θr 表示,我们把建立上述对应关系的坐标系叫球坐标系(或空间极坐标系)

有序数组),,(?θr 叫做点P 的球坐标,其中r ≥0,0≤θ≤π,0≤?<2π。 空间点P 的直角坐标),,(z y x 与球坐标),,(?θr 之间的变换关系为:

?????

?

?====++θ?θ?

θcos sin sin cos sin 2222r z r y r x r z y x 2、柱坐标系

设P 是空间任意一点,在oxy 平面的射影为Q ,用(ρ,θ)(ρ≥0,0≤θ<2π)表示点在

平面oxy 上的极坐标,点P 的位置可用有序数组(ρ,θ,Z)表示把建立上述对应关系的坐标系叫做柱坐标系

有序数组(ρ,θ,Z)叫点P 的柱坐标,其中ρ≥0, 0≤θ<2π, z ∈R 空间点P 的直角坐标(x, y, z)与柱坐标(ρ,θ,Z)之间的变换关系为:

3、数学应用

例1建立适当的球坐标系,表示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顶点.

变式训练

建立适当的柱坐标系, 表示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顶点.

例2.将点M 的球坐标)6

5,3,8(π

π化为直角坐标.

?????===z

z y x θ

ρθ

ρsin cos

变式训练

1.将点M 的直角坐标)2,1,1(--化为球坐标.

2.将点M 的柱坐标)8,3

,

4(π

化为直角坐标. 3.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 a a a (>0)的球坐标是什么?

例3.球坐标满足方程r=3的点所构成的图形是什么?并将此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

变式训练

标满足方程ρ=2的点所构成的图形是什么?

例4.已知点M 的柱坐标为),3,4

,2(π

点N 的球坐标为),2

,4,

2(π

π求线段MN 的长度.

思考:

在球坐标系中,集合??

?

?????≤≤≤≤≤≤=π?πθ?θ20,20,62),,(r r M 表示的图形的体

积为多少?

三、巩固与练习

四、小 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球坐标系的作用与规则; 2.柱坐标系的作用与规则。

五、课后作业:教材P15页12,13,14,15,16 六、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与平面直角坐标和极坐标结合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但以后少用,可能会遗忘很快。需要定期调回学生的记忆。

第二章 参数方程 第一课时 参数方程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抛物运动中时间与运动物体位置的关系,写出抛物运动轨迹的参数方程,体会参数的意义。

2.分析曲线的几何性质,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它的参数方程。

二、教学重点:根据问题的条件引进适当的参数,写出参数方程,体会参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几何性质选取恰当的参数,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 三、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探究归纳 四、教学过程

(一).参数方程的概念

1.问题提出:铅球运动员投掷铅球,在出手的一刹那,铅球的速度为0ν

,与地面成

α

角,如何来刻画铅球运动的轨迹呢? 2.分析探究理解: (1)、斜抛运动:

为参数)

t gt t v y t v x (21sin cos 200??

?

??-?=?=αα (2)、抽象概括:参数方程的概念。说明:(1)一般来说,参数的变化范围是有限制的。

(2)参数是联系变量x ,y 的桥梁,可以有实际意义,也可无实际意义。 (3)平抛运动:

为参数)

t gt y t x (215001002??

?

??-== (4)思考交流:把引例中求出的铅球运动的轨迹

的参数方程消去参数t 后,再将所得方程与原方程进行比较,体会参数方程的作用。 (二)、应用举例:

例1、已知曲线C 的参数方程是???+==1232

t y t x (t 为参数)(1)判断点1M (0,1), 2M (5,4)与曲线C 的位置关系;(2)已知点3M (6,a )在曲线C 上,求a 的值。 分析:只要把参数方程中的t 消去化成关于x,y 的方程问题易于解决。学生练习。 反思归纳:给定参数方程要研究问题可化为关于x,y 的方程问题求解。

例2、设质点沿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做匀速(角速度)运动,角速度为60π

x

y

O

v=v 0

α

x

y 500

O A

v=100m/s

rad/s,试以时间t 为参数,建立质点运动轨迹的参数方程。

解析:如图,运动开始时质点位于A 点处,此时t=0,设动点M (x,y )对应时刻t,由图可知2cos 602sin {

x y t θθ

θ=π==

又,得参数方程为

6060

2cos 2sin (0){

x t y t t ππ==≥。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Y

-4000

-3000

-2000

-1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X

c 1

A

M

反思归纳:求曲线的参数方程的一般步骤。 (三)、课堂练习: (四)、作业:

补充:设飞机以匀速v=150m/s 作水平飞行,若在飞行高度h=588m 处投弹(设投弹的初速度等于飞机的速度,且不计空气阻力)。(1)求炸弹离开飞机后的轨迹方程;(2)试问飞机在离目标多远(水平距离)处投弹才能命中目标。简解:(1)

)(9.45881502为参数t t

y t

x ???-==。(2)1643m 。

五、教学反思: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2、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学生自我反思、教师引导,抓住重点知识和方法共同小结归纳、进一步深化理解。

第二课时 圆的参数方程及应用

一、教学目标:

1.分析圆的几何性质,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它的参数方程。利用圆的几何性质求最值(数形结合)

2.能选取适当的参数,求圆的参数方程

3.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选取适当的参数,求圆的参数方程

教学难点:选择圆的参数方程求最值问题.

三、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圆的参数方程探求

1、根据图形求出圆的参数方程,教师准对问题讲评。

)(sin cos 为参数θθ

θ

??

?==r y r x 这就是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 的圆的参数方程。

说明:(1)参数θ的几何意义是OM 与x 轴正方向的夹角。(2)随着选取的参数不同,参数方程形式也有不同,但表示的曲线是相同的。(3)在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时,要注明参数及参数的取值范围。

864

2

-2

-4

-6

-8

-10-5

510

c 1

A

P

C

3、若如图取

结论:参数取的不同,可以得到圆的不同形式的参数方程。 4,反思归纳:求参数方程的方法步骤。 (二)、应用举例

例1、已知两条曲线的参数方程

x y

O r M

M 0

θ

x 。半径,并化为普通方程所表示圆的圆心坐标、为参数、指出参数方程)(sin 235cos 22αα

α+=-=??

?y x

05cos 4cos

125sin 3sin 45

:(:(45

x x t y y t t c c θθ

θ==+==+?

?

为参数)和为参数) (1)、判断这两条曲线的形状;(2)、求这两条曲线的交点坐标。学生练习,教师准对问题讲评。

(三)、最值问题: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和圆的参数方程求最值(数形结合)

例2、1、已知点P (x ,y )是圆0124622=+--+y x y x 上动点,求(1)22y x +的最值,

(2)x+y 的最值,

(3)P 到直线x+y- 1=0的距离d 的最值。

解:圆0124622=+--+y x y x 即1)2()3(22=-+-y x ,用参数方程表示为θ

θsin 2cos 3{+=+=y x

由于点P 在圆上,所以可设P (3+cos θ,2+sin θ),

(1))sin(13214cos 6sin 414)sin 2()cos 3(2222?θθθθθ++=++=+++=+y x (其中tan ? =

2

3

) ∴22y x +的最大值为14+2 13,最小值为14- 213 。 (2) x+y= 3+cos θ+ 2+sin θ=5+2 sin ( θ + 4π

)∴ x+y 的最大值为5+ 2 ,

最小值为 5 -2 。

显然当sin ( θ+ 4π

)= ±1时,d 取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122+,122- .

2、 过点(2,1)的直线中,被圆x 2+y 2-2x+4y=0截得的弦:为最长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_;为最短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__;

3、若实数x,y 满足x 2

+y 2

-2x+4y=0,则x-2y 的最大值为 。 (三)、课堂练习:学生练习:1、2 (四)、作业:

(3)

42sin()

3cos 2sin 1

4

2

2

d π

θθθ+++++-=

=

1、方程04524222=-+--+t ty tx y x (t 为参数)所表示的一族圆的圆心轨迹是(D ) A .一个定点 B .一个椭圆 C .一条抛物线 D .一条直线

2、已知)(sin cos 2为参数θθ

θ

??

?=+=y x ,则2

2)4()5(++-y x 的最大值是6。

8.曲线y y x 222=+的一个参数方程为)(sin 1cos 为参数θθθ

?

??+==y x

五、教学反思:

1、本课我们分析圆的几何性质,选择适当的参数求出圆的参数方程。

2、参数取的不同,可以得到圆的不同形式的参数方程。从中体会参数的意义。

3、利用参数方程求最值。要求大家掌握方法和步骤。

第三课时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及参数的意义

2.能选取适当的参数,求简单曲线的参数方程

3.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圆锥曲线参数方程的定义及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曲线的参数方程.

三、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写出圆方程的标准式和对应的参数方程。

(1)圆2

2

2

r y x =+参数方程?

??==θθ

sin cos r y r x (θ为参数)

(2)圆22020)\()(r y y x x =+-参数方程为:???+=+=θθ

sin cos 00r y y r x x (θ为参数)

2.写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3.能模仿圆参数方程的推导,写出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吗?

(二)、讲解新课:

1.椭圆的参数方程推导:椭圆122

22=+b y a x 参数方程 ???==θθsin cos b y a x (θ为参数),参

数θ的几何意义是以a 为半径所作圆上一点和椭圆中心的连线与X 轴正半轴的夹角。

654

32

1

-1

-2

-3

-4

-5

-6

-7

-8-6-4-2

246810

A

O N L 1M

2.双曲线的参数方程的推导:双曲线122

22=-b y a x 参数方程 ?

??==θθtan sec b y a x (θ为参数)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3000-2000-100010002000300040005000

B

A

P

M Q

参数θ几何意义为以a 为半径所作圆上一点和椭圆中心的连线与X 轴正半轴的夹角。

3.抛物线的参数方程:抛物线Px y 22

=参数方程???==Pt

y Pt x 222

(t 为参数),t 为以抛物

线上一点(X,Y )与其顶点连线斜率的倒数。

(1)、关于参数几点说明:

A.参数方程中参数可以是有物理意义,几何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意义。

B.同一曲线选取的参数不同,曲线的参数方程形式也不一样

C.在实际问题中要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第一讲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回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能力与与方法: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 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 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 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政治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 制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二、西周的分封制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 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 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 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 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 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 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 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 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 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 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 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 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四 全册教案

按住Ctrl 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始边 终边 顶点 A O B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 β | β = α + k ·360 ° , 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 ·720 °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3.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⑵280°,第四象限角;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 ·180°,n ∈Z}. 例5.写出终边在x y =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③象限角; 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 2-P 5; ②教材P 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 .9习题1.1第1、2、3题 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2 α 各是第几象限角? 解:α 角属于第三象限,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完整版)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农奴制危机和要求变革的呼声;阐明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2、概述“解放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从内因、外因加上主观因素等方面分析,理解俄国为什么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 教学重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克里木战争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俄国发展的道路总是起起落落,在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被严重的危机所笼罩,俄国又一次站在了发展道路的十字路口。那么到底存在哪些危机呢?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背景 (一) 克里木战争——加剧统治危机 1、时间:1853-1856年 2、交战双方:俄国—英法土 3、性质:非正义的战争。或者这样说更贴切: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 4、目的:转移国内的矛盾;扩大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 5 6 7、影响:A: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6-1860年,俄国共爆发了近290次农民起义。B: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C:使俄国扩张方向转向中国,中亚。 关于这场战争,恩格斯精辟地论述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民族进行的绝望的搏斗。” 探究一:为什么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的一场绝望的搏斗?这场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哪些问题?会引发哪些结果? (1)因为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的落后使俄国全无获胜的希望。 (2)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落后的根源又在于腐朽的农奴制。 (3)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农民起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 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中国:(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 统社会 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 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3)“六 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中国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教案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认识彼得一世改革与俄罗斯帝国建立的关系。 二、课标解读: 1.从总体上把握彼得一世改革前国内外形势,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2.分析改革的内容,认识其移植西方文明、开展欧化改革的特点。 3.通过分析改革者的阶级性,认识改革虽然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但性质却是封建性质改革。 三、授课过程 导入:他是谁? 他被俄国参政院封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 恩格斯评价他为“真正的伟人”。 俄国著名的思想家赫尔岑评论说:在他野兽般的巨掌中有俄罗斯的未来。 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他,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的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他。” 他就是俄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沙皇——彼得大帝 有人说,俄国的缔造是由于一个人的意志——彼得大帝的意志。那么彼得大帝是怎样“以一人之力重塑一个民族、缔造一个国家的”?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对一场改革的学习,一般从哪几个方面? 板书:背景(为什么改)内容(怎么改)影响(改的怎么样) (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 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迅速,俄国闭塞落后。

西欧的发展:荷兰在17世纪称霸海洋,英国在17世纪完成政治变革,牛顿对宇宙的认识带动科学的发展,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带领下17世纪中叶称为西欧首强,法国文化艺术繁荣,巴黎称为时尚中心。 俄国的落后: (1)军事上没有海军只有陆军; (2)经济上只有21个手工工场; (3)政治上部门职责不清,贪赃枉法,地方势力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 (4)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只占23.6%。(百人之中识字的不超过三人) 2.俄国急于控制波罗的海、黑海,打开通向欧洲的海路。 油画《初见波罗的海的彼得》 俄国需要的是水域。这句话……成了他(即彼得)一生的座右铭。——马克思 出海口:一个国家的入海通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力量。俄国除北冰洋外,入海通道十分有限。 17世纪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准内陆国,通往波罗的海的道路有瑞典阻挡,通往黑海的道路上有土耳其阻挡。唯一起着海上大门作用的是阿尔汉格尔斯克——白海上的一个海口,但它一年有9个月的封冻期。此外,从白海到西欧国家的海路,比从波罗的海出发的路程要长一倍。俄国迫切需要打开通往先进欧洲的海上通道。 3.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权。 彼得一世(1672.6.9~1725.2.8),四岁丧父,十岁继位为沙皇(1682年),十岁继位为沙皇,与同父异母的哥哥共享皇权,姐姐索菲亚摄政,掌握实权。十七岁率领“少年军”平息索菲亚策动的叛乱,正式掌权。复杂艰险的权利斗争也塑造了彼得坚毅的性格。 4.彼得一世出访西欧,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形势。 1697年,俄国派出一个由250多人组成的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彼得一世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装扮成一名留学生,随团出访,他们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国工作。此次访问历时18个月,后因国内发生叛乱,彼得赶回俄国。 在了解俄国了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我们会发现它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讲授新课 商鞅变法的结局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高中数学教案全套word

高中数学教案全套word 1.1集合的概念 ................................................ ...... 1 1.2集合的运算 ................................................ ...... 3 1.3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 6 1.4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91.5简易逻辑 ................................................ ...... 12 1.6充要条件 ................................................ ...... 15 1.7数学巩固练习.............................................. 18.1函数的概念 ................................................ .... 21.2函数的解析式及定义域 ........................................ 24.3函数的值域 ................................................ .... 28.4函数的奇偶

性................................................. ...2.5函数的单调性.................................................. 37.6反函数 ................................................ ..........1.7二次函数 ................................................ ........2.8指数式与对数式 ................................................ .2.9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0.1 0函数的图象 ................................................ .....2.11函数的最值 ................................................ .....2.12函数的应用 ................................................ .....1.13数学巩固练习 .. (4) .1数列的有关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2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3等差数列、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1.1.2 瞬时变化率——导数(3)》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 2.会求简单函数的导数,通过函数图象直观地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3.体会建立数学模型刻画客观世界的“数学化”过程,进一步感受变量数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对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曲线在某一点切线的斜率. ()()PQ f x x f x k x +-=??(当?x 无限趋向0时,k PQ 无限趋近于点P 处切线斜率) 2.瞬时速度. v 在t 0的瞬时速度=00()()f t t f t t ??+- 当?t →0时. 3.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加速度称为瞬时加速度. x

v 在t 0的瞬时加速度= 00()()v t t v t t ??+- 当?t →0时. 二、建构数学 导数的定义. 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有定义,x 0∈(a ,b ),如果自变量x 在x 0处 有增量△x ,那么函数y 相应地有增量△y =f (x 0+△x )-f (x 0);比值 y x ??就叫函数y =f (x )在x 0到(x 0+△x )之间的平均变化率,即00()()f x x f x y x x +?-?=??.如果当0x ?→时,y A x ?→?,我们就说函数y =f (x )在点x 0处可导,并把A 叫做函数y =f (x )在点x 0处的导数,记为0x x y =' , 0'000()()(),0x x f x x f x y y f x x x x =+?-?'===?→??当 三、数学运用 例1 求y =x 2+2在点x =1处的导数. 解 ?y =-(12+2)=2?x +(?x )2 y x ??=2 2()x x x ???+=2+?x ∴y x ??=2+?x ,当?x →0时,1x y '∣==2. 变式训练:求y =x 2+2在点x =a 处的导数. 解 ?y =-(a 2+2)=2a ?x +(?x )2 y x ??=2 2()a x x x ???+=2a +?x ∴y x ??=2a +?x ,当?x →0时,y '=2a . 小结 求函数y =f (x )在某一点处的导数的一般步骤: (1)求增量 ?y =f (x 0+?x )-f (x 0); (2)算比值 y x ??=00()()f x x f x x ??+-; (3)求0x x y '∣==y x ??,在?x →0时. 四、建构数学 导函数.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范本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范本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范本 《雅典城邦的兴起》 教学目标 识记: 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 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 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 理解与运用: 1、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2、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2、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综述第一单元三课之间关系: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改革的背景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改革的内容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改革的影响 ★回顾必修一内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为雅典民主制度的 建立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确立起雅 典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改革公民大会; 改革五 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 顶峰——“黄金时代”。 ★了解荷马时代 爱琴文明:(大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 中心:“克里特文明”与 “迈锡尼文明” 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2世纪至前9世纪) 是古希腊从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代。反映这一时期希腊社会情况的是的《荷马史诗》,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之为“荷马 时代”。 古代希腊发展简史: (1)爱琴文明时期(公元前20——前12世纪):主要是“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多建立君主制国家; (2)荷马时代(前12——前9世纪):外族入侵,文明倒退,回到氏族公社制度。 (3)早期希腊时代(BC.8—BC.6世纪):梭伦改革(BC594年)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约BC508年) 形成城邦国家,雅典( Athens )和斯巴达(Sparta)成长起来,政体多种多样,主 要有君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度等。 (4)希腊古典时代(BC.5—BC.4世纪):伯里克利执政时期(BC443—429年) 雅典民主走向成熟,前期是希腊城邦鼎盛时期,随后走向衰败,最终被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征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人教版高中数学_全册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第一章课文目录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知识结构: 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做圆柱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侧面的母线。 棱柱与圆柱统称为柱体; (2)锥 棱锥:一般的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 底面是三角锥、四边锥、五边锥……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旋转轴为圆锥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形成的面叫做圆锥的底面;斜边旋转形成的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棱锥与圆锥统称为锥体。 (3)台 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棱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棱台也有侧面、侧棱、顶点。 圆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原圆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圆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圆台也有侧面、母线、轴。 圆台和棱台统称为台体。 (4)球 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为球;

半圆的圆心叫做球的球心,半圆的半径叫做球的半径,半圆的直径叫做球的直径。 (5)组合体 由柱、锥、台、球等几何体组成的复杂的几何体叫组合体。 几种常凸多面体间的关系 名称棱柱直棱柱正棱柱 图形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 行,而其余每相 邻两个面的交线 都互相平行的多 面体 侧棱垂直于底面 的棱柱 底面是正多边形的 直棱柱 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且相等平行且相等侧面的形状平行四边形矩形全等的矩形对角面的形状平行四边形矩形矩形 平行于底面的截面 的形状与底面全等的多 边形 与底面全等的多 边形 与底面全等的正多 边形 名称棱锥正棱锥棱台正棱台图形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 边形,其余各面 底面是正多边 形,且顶点在底 用一个平行于 棱锥底面的平 由正棱锥截得 的棱台

高中数学【北师大选修1-1】教案全集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2)312 >吗? (3)312 (4)8是24的约数;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6)他是个高个子.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也就是说,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 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 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命题. 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 (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x<; (5)215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p,则q”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 叫做命题的结论. 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③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2)对顶角相等; (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 巩固练习: 教材 P4 1、2、3 4. (师生共析→学生说出答案→教师点评) ②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6:第3课 明治维新教案

第3课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状况,理解改变日本历史现状的必要性。 全面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具体的维新措施来探讨其对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初步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立足论从史出的原则,充分利用、发掘教科书的小字、史料、插图以及影像资料,创设逼真的历史情境,充分展现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历史知识生动鲜活起来,以利用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感悟明治维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大和民族追求近代化的拼搏精神,进而树立追求进步、学习先进的意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国家、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就要顺应历史发展要求,选择适合国家民族发展的道路,同时不能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大国崛起》的片头:“15—16世纪西班牙地理大发现,17世纪荷兰资本主义力量,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工业时代到来,1789年法国大革命,1871年德国统一,1871年日本岩仓俱视出使欧美,美国诞生终成世界一极。” 同时板书《明治维新》展示ppt。 通过欣赏中央台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片头,了解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结合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导入日本明治维新。 一.基本解读教材。 (一)知识构建 通过预习,学生自主来构建明治维新的知识结构。

板书: 1.背景:(1)P84 日本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 (2)p85国家面临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2.前提:倒幕运动。 3.目的:P86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4.内容:P86 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 5.影响:P87(1)积极影响: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理。摆脱了民族危机。 (2)消极影响: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 (二)解决疑惑(13分42秒——20分35秒) 在基本解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并解决这些问题。不懂之处教师引导解释,或者传授。 (生)我觉的“前提”应该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生)我觉的倒幕运动应该属于“目的”。 (生)我觉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应该属于“背景”。 (师)下面让我们先来解决“资本主义萌芽”属于“背景”还是“前提”,请结合前面我们学过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思考到底属于什么范畴? (生)共同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生)恍然大悟,共同回答,属于“背景”。 (师)然后我们解决:“倒幕运动”属于“前提”还是“目的”。那么谁先来给我们介绍下什么是“倒幕运动”? (生)依据教材解释“倒幕运动”。 学生解释后仍不确定属于“目的”还是“前提”,教师解释,属于“前提”,推翻幕府统治后,才开始了明治维新。 (三)攻克难关。(20分36秒——29分11秒) 在基本解读的基础上,找出你遇到的难点问题。逐一解决,攻克难关。 (师)在刚才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你觉得哪点最难把握? (生)同声回答:背景。 (师)那么让我们来攻克难关。利用对日本当时一些名词的解释,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师)出现了哪些日本当时的“名词”? (生)武士、天皇、将军。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优秀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2-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日期: 1.1.1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2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2全套教案 第一章统计案例 第一课时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一) 教学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教学重点:了解线性回归模型与函数模型的差异,了解判断刻画模型拟合效果的方法-相关指数和残差分析. 教学难点:解释残差变量的含义,了解偏差平方和分解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名师出高徒”这句彦语的意思是什么?有名气的老师就一定能教出厉害的学生吗?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关? 2. 复习: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关系,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回归分析是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步骤:收集数据→作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利用方程进行预报.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题: ① 例1 从某大学中随机选取8名女大学生,其身高和体重数据如下表所示: 体重. (分析思路→教师演示→学生整理)

第一步:作散点图第二步:求回归方程第三步:代值计算 ②提问:身高为172cm的女大学生的体重一定是60.316kg吗? 不一定,但一般可以认为她的体重在60.316kg左右. ③解释线性回归模型与一次函数的不同 事实上,观察上述散点图,我们可以发现女大学生的体重y和身高x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用一次=+来严格刻画(因为所有的样本点不共线,所以线性模型只能近似地刻画身高和体函数y bx a 重的关系). 在数据表中身高为165cm的3名女大学生的体重分别为48kg、57kg和61kg,如果能用一次函数来描述体重与身高的关系,那么身高为165cm的3名女在学生的体重应相同. 这就说明体重不仅受身高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把这种影响的结果e(即残差变量或随机 =++,其中残差变量e中包含体重变量)引入到线性函数模型中,得到线性回归模型y bx a e 不能由身高的线性函数解释的所有部分. 当残差变量恒等于0时,线性回归模型就变成一次函数模型. 因此,一次函数模型是线性回归模型的特殊形式,线性回归模型是一次函数模型的一般形式. 2. 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越强,它们的散点图越接近一条直线,这时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这组数据就越好,此时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是有意义. 3. 小结:求线性回归方程的步骤、线性回归模型与一次函数的不同.

高中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 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2.1函数的概念 §1.2.2映射 §1.2.2函数的表示法 §1.3.1函数的单调性 §1.3.1函数的最大(小)值 §1.3.2函数的奇偶性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2) §2.1.1指数(3)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1)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2)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二课时)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三课时)§2.3幂函数 §第2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1)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2)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3)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 课标要求: 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 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 .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 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 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 . 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 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 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 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