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调查报告

毛概调查报告
毛概调查报告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调查报告

对我国农村发展与建设的调查

专业

班级

姓名

调查目的: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对中国新农村建设所起到的指导作用和影响。

调查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a)组长

b)提供调查思路,建立一个可行的假期调查,对小组各成员进行

明确的任务分配

c)负责对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马金铺乡白云办事处近10年的发

展与转变进行一次具体的调查;

d)将所调查的资料发送给组员进行分析与整理;

e)根据组员提供的资料,主要负责后期对调查报告的编写;

2、组员

a)负责对重庆市铜梁县双山镇近5—6年的发展预装边进行一次

具体的调查;

b)将小组中所整理的调查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完善调查内容;

c)将已整理资料传给组长,协助组长在后期的报告编写工作。调查对象:

1、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马金铺乡白云办事处及其中个别村民。

2、重庆市铜梁县双山镇镇政府。

调查方式:

1、主要采用实地调查

a)从白云办事处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处取得最近10年白云村各

方面发展的详细数据,以及详细的发展过程;

b)从双山镇政府办获得2006-2011年(以2011年为主)双山镇

发展的相关数据;

c)在对白云村的调查中从村落中选取一两户生活情况有明显差

异的村民进行提问调查,通过询问更真实的反映出白云村的发

展与转变;

d)因为白云村是组长的家乡,组长也会根据在最近10年中的所

见、所闻对白云村的发展有一个大概的、较为正确的分析与思

考。

2、其次采用媒体进行调查

a)首先将使用网络查找有关白云村、双泉村近5-10年乃至更早

时间以来的发展及其转变的相关数据;

b)根据周围的报刊、杂志、电视报道以及新闻有所提及的相关内

容进行调查与分析。

调查地点:

1、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马金铺乡白云村;

2、重庆市铜梁县双山镇;

报告前言:

我的父母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虽然他们都从农村来到了城市,但是农村毕竟是我的家乡,它在未来的发展与命运我是非常关心的。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强调了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全国各地新农村的建设也在几年的实践中逐步有了成效,包括我的家乡白云村在近10年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借“《毛概》”进行实践调查的机会,我正好对自己的家乡发展进行了一次比较具体的调查。同时也让我们小组的组员XXXX同学以新农村建设这一话题为基础,着手调查他的家乡在近几年取得的显著发展。我希望通过本次假期实践活动,让我们根据自己身边村落实际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结合起来,联系所学知识,更直观的去感受我国的相关政策对老百姓做出的贡献。

调查正文:

本小组以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对中国新农村建设所起到的指导作用和影响为目的,在假期中开展了一次切身实际的调查活动。由于我与小组成员XXXX同学并不住在一起,所以我们决定分头行动,同时对各自的家乡开展调查活动。我的调查对象就是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马金铺乡白云村,而他的调查对象是重庆市铜梁县双山镇。

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马金铺乡白云村

1、白云村基本信息

a)村情概况

白云村隶属于马金铺乡白云村委会,属于半山区。白云办事处管辖范围除白云村外,还包括山母、花园两个小村。国土面积14.40平方公里,海拔1,950.00米,年平均气温14.70 ℃,年降水量834.00毫米,适宜种植蔬菜等农作物。有耕地2,485.00亩,其中人均耕地0.78亩;有林地14,718.00亩。

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070户,有乡村人口3251人,其中农业人口

3251人,劳动力198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834人。

b)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485.00亩(其中:田127.00亩,地2,358.00亩),人

均耕地0.78亩,主要种植蔬菜等作物;拥有林地14,718.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6,627.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2.04亩,主要种植水果等经济林果;水面

面积500.00亩,其他面积3,900.00亩。有石料等资源。

c)住房设施

截止2011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有1066户饮用井水,有1066户通电,有39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72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05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931户。

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柏油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53辆,拖拉机182辆,摩托车408辆。

全装有太阳能农户444户;建有小水窖197口;

2011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94户居住砖混结构

住房;有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6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d)特色产业

主要产业为蔬菜种植业,主要销售往本县及省内,部分发往全国。2012

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4,450.00万元。

e)人口卫生

现有农户1070户,乡村人口3251人,其中男性1577人,女性1674人。其中农业人口3251人,劳动力1988人。该村以汉族为主。

到2011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040人;享受低保16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村委会卫生所就在村子内,

距离乡卫生院4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5个垃圾集中堆放场点。f)文化教育

小学生就读到白云小学完小,中学生就读到马金铺乡中学。距离中学4.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51 人,其中小学生491人,中学生160人。

图书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

g)村务公开、基层组织

2011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054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486.00

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51.00万元,有固定资产375.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的方式公开。

该村设党小组9个,党员总数91人,党员中男性73人,女性18人。设有团支部1个,有团员31人。

2、对白云村村民的调查

在白云村的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我决定采用问答的方式对当地两户生活情况并不一样的村民家进行调查,从村民的角度出发,更真实地反映白云村的变化和

发展。

a)村民XX一家

首先我调查的第一户村民男主人名叫XX,他目前和妻子在家务农,还有一个女儿在市里上大学,而学费也完全由家里承担。和现在很多农民一样,XX一家在前年就盖起了3层小洋房,家中各式家电一应俱全,房间规划的很整齐,有客厅、厨房、卧室以及专门用来摆放农具的小储藏室,夫妻两还每人都有一个手机,甚至在调查中我还看到了他家还有一台台式电脑,对于几年前的农村来说,电脑可算得上一个奢侈品了。XX和他的妻子在下午开着自己的三轮摩托刚从菜地回来,据他描述,今年的绿笋收成特别好,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了。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其实在10年前,白云村是一个非常贫穷的村子,那时候XX一家主要是靠种植水稻、土豆来养活自己,其他时间在种植一些梨等水果拉到乡里去卖。基本上刚刚够温饱,年收入最多也就1000-2000元之间。

但慢慢地,随着国家的调控以及接连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加上村里经济产业开始转变,他们由原来主要种植的水稻慢慢变为种植以蔬菜为主的露地栽培经济型作物,生活慢慢得到了改善,收入较10年前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年收入接近8000元左右,收成好时甚至达到了10000元以上。

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深,最近两年XX家可谓是更进一步。近两年来他们家开始学着别人试种大棚蔬菜,在传统农业中引入了部分科学技

术,当年纯收入就达到了10000元,今年截至8月份,光是他家所种植的的

大棚绿笋就已经让他家达到了60000多元的纯利润,而且马上进入云南蔬菜最好卖的金9银10的秋季,XX用对自己家今年大棚蔬菜的收成非常看好。XX说,虽然当农民又苦又累,但现如今日子好过了,自己一家也衣食无忧

的,女儿的生活费、笔记本电脑自己都买得起,过的其实也挺安逸的。

b)村民XXX一家

在村口我遇到了同样刚刚务农回来的村民XXX,她是家里的女主人,家中一共五口人,除她和丈夫之外还有一位老母亲以及两个儿子,其中的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在市里的一家4S店帮店里打工、修车,而二儿子今年刚刚参加完中考,马上准备到乡里读高中。

通过对她的调查,我发现XXX一家并不像之前的XX一家那样过的比较富实。跟随XXX来到了她的家中,发现她们家也盖起了一幢两层小洋房,但进到房中,发现她们家中还是比较简陋的,很多房间还空空如也或只是放了一个柜子、一撑床。客厅也仅仅摆放了一个茶几、一套比较破旧的沙发和一台彩电。没有冰箱、微波炉等一些常用电器,很多房间也显得比较脏乱。

同样,在10年前,XXX一家和XX一家一样都是靠种植土豆、水稻生活,生活同样也很艰难。但可能由于自己比较保守,在村里很多村民大胆改变种植模式、积极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挂上钩时,她并没有行动,而是持观望态度。

后来发现很多敢于实践的村民确实挣到了钱之后她们一家才开始决定跟随别人的脚步开始了蔬菜种植和露地栽培,但也比其他人家的节奏慢了许多,直到今年白云村开始普及大棚种植的时候,XXX一家依然还在用简单的农作方式种植自己的蔬菜田地。

相比采用科学大棚种植的XX一家来说,XXX一家全年毛收入仅有50000-60000元,如果刨去成本、请工等费用,她们家一年的纯收入也就20000-30000元。虽说相比10年之前已经有了巨大的改观,但我认为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白云村来说,她们家的经济增长值还是有所欠缺的。

二、重庆市铜梁县双山乡镇

1、双山镇基本信息

a)镇情概况

2010年12月28日,重庆市政府批准同意铜梁县撤销双山乡,设立双山

镇(渝府[2010]124号)。

双山镇距县城23公里,距重庆65公里。全乡幅员面积33.83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1个居委会和88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1.3万人。全乡处于深丘地带,海拔280--585米,森林覆盖率达45%。

双山乡境内交通发达,二级水泥公路直通县城,1 38公里村级公路连通每个村社,山区群众行路不再难。全乡呈现出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民安

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b)生态建设

借助重庆市命名的“笋竹之乡”、“绿色食品基地”的牌子,建设铜梁县最大的生态林果观光基地,让双山乡的秀水青山、花草林果大饱游客的眼福和口福。

2007年,铜梁县双山乡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工作中,结合乡里的实际,制定出了建设万亩生态林果观光基地的规划,以此来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经济和推进生态文明的任务。双山乡是铜梁县的西部山乡,西邻大足县宝顶镇,北接潼南县卧佛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乡里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连续实施了3期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工程,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其中仙隐山区高达90%。通过规模发展经济林果业,使双山乡成为全县有名的小杂水果基地乡,现有葡萄、李子、樱桃、枇杷、柿子、枣

子小杂水果面积2000余亩,年产水果30多万公斤。

c)生态旅游

2004年开始,乡里又发动群众栽下5000亩撑绿竹,实现了山清水秀花果飘香的生态美景,被重庆市命名为“笋竹之乡”、“绿色食品基地”。去年,双山乡在樱桃成熟时节,试办了“游林区,观山景,采鲜花,品樱桃,”活动,收到了初步效果。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双山乡立足优势着出规划,到2012年建成里万亩生态林果观光基地。按照规划的设计,乡里将打造乡内的仙隐

山、掌印山、张家沟水库旅游环线,发展集观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

游,并借助正在硬化的双山到大足宝顶公路,将铜梁巴岳山、平滩中华第一匾和世界文化遗产大足宝顶石刻连为一体,让更多的游客来双山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享受自然。据介绍,乡里将在今后几年内,以仙隐山为中心,以双宝路、双五路沿线打造“一点两线”5000亩生态林果带,新发展生态经济林撑绿竹5000亩。与此同时,引进业主建设一系列游乐、餐饮,文化实施。

2007年4月,铜梁县双山乡隆重推出了酝酿已久的“双山乡樱桃节”。

作为樱桃节的主办方的双山乡人民政府为闻名而来的游客准备了丰盛的樱桃大宴。游客可尽情徜徉在万株樱桃林内,除采摘樱桃活动外还可参加品樱宴、尝樱酒、植樱树一系列以樱桃为主题的活动。为保证远道而来的游客能够尽兴而归,双山乡人民政府还组织了仙隐山游和参观万亩笋竹基地两项活动,专门开发出高标准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绿色、健康的农家美食和宁静、和谐、自然的住宿条件。据乡政府负责人介绍,双山乡近几年注重绿色农产品和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今年结果的樱桃树仅是乡樱桃开发项目的一部分,可产出200多吨品质优良的樱桃,明年将会有更多樱桃树长成,届时产量将会在今年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樱桃节规模将更大。已建成的万亩笋竹基地是重庆市仅有的两个之一,竹海风情和绿色笋竹产品也将成为“樱桃节”

拳头产品。

2、对双山镇政府工作报告的调查

通过组员XXXX同学对双山镇政府的走访调查,在双山镇党委书记廖金龙的积极帮助下,我们取得了《中共双山镇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这样一份有用的第一手资料,从中我们看到了从2006年至2011年年底双山镇

5年时间中全面的发展与变化。

a)经济方面

突出“神奇仙隐山、绿色双山镇”品牌,大力实施“三基地两环线两基地一产业”战略(三基地“5000亩樱桃基地、5000亩李子基地、5000亩生态渔米基地建设;两环线:双宝、双五公路产业环线,喻兴、建新、岩湾旅游环线建设;两基础: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宜居场镇基础建设建设;

一产业:建设生态观光农业特色产业),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进一

步解放思想、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全镇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协

调、健康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不动摇,通过以情招商、以商招商网络等平台尽全力招大商、优商,进一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我们围绕县委、县政府分配的招商引资任务,结合双山镇情,明确了招商引资重点,与集团和园区一道,加强了对外宣传推介,促进了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五年来,引进新项目11个,协议引进资金达到6.8亿元,成功引进了金辉五金加工厂、双福竹器加工厂、重庆祥福有限公司、重庆新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重庆凯作贸易公司、名雅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上海点翔通讯设备有限公司、重庆宏科机械厂、东永电脑配套(重庆)有限公司、华煤集团重庆分公司等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双山工业经济的发展。

截止2011年底,全镇财政收入完成402万元,比2006年增长491%;工业总产值达到8823万元,农业总产值6749万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91.5%、89.3%;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7800万元,比2006年增长407%;农

民人均纯收入由3527元增长到8299元,净增4772元。

b)农业方面

累计发展撑绿竹15000亩,巨尾桉6000亩,完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1500亩,补植补造1000亩,薪炭林建设2000亩,实现绿色小康村2个。目前,全镇林木面积达到30000,森林覆盖率已达65%以上,被县确定为“森林工程建设基地镇”,为打造市级生态森林之镇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同时,实现年产竹15000吨,亩纯收入500元,年收入650万元,人均纯收入300

元。林下种植板蓝根、牛胖子、养鸡等林下产业不断壮大。

c)乡镇基础设施建设

i.农村公路建设扎实推进

ii.土地整治进展顺利

iii.水利设施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成效明显

iv.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v.农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

vi.巴渝新居和康居新村建设扎实有效

vii.场镇功能日趋完善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在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马金铺乡白云村和重庆市铜梁县双山镇后,我与XXXX同学发现在我国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战略的过程中,我国目前大多数农村(至少是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农村)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

1、村民从前生活水平非常低

无论是白云村10年前的村貌还是双山镇5年前的情况,他们都体现出村民生活水平都非常的低这一特点。特别是通过对白云村两户村民的直接采访调查后,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确实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国家的农民生活水平算得上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更谈不上通过种植等一些基本农务达到富足的。当然,这离不开当时的大环境,但是组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弊端,这也是后来国家最重视的问题之一。农民是我国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职业,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如果自己的农民是贫穷的,那么对于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我们的基础是薄弱的,我想这也是当年我国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吧。2、乡镇发展离不开经济作物的转变

我们所调查的两个地点都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产业的村镇,但在取得比较显著的发展变化之前,两地历来的主要种植作物都不能大规模的拉动当地经济的增长,直到两地都因地制宜,改变种植方向,才逐步带领村民走上农业致富的道路。

就以白云村来说,10年前,白云村几乎全村人都是以种植水稻、土豆等粮食作物为主,但直到5、6年前,全村大规模推广蔬菜种植的新思想,根据昆明高原地区、半山区地形,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完全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年种植新鲜蔬菜。特别是在8-10月份之间,国内因为气温太高,大部分地区无法继续种植新鲜蔬菜这一契机,昆明许多村镇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在夏秋两季占领国内的蔬菜市场,使得当地蔬菜出卖价格年年攀升,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最近两年,在国家新农村全面建设这一大前提下,根据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白云村办事处的相关同志也带领大家科技种植大棚蔬菜,结果更是非常显著。3、目前村镇都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面貌

通过对两地村镇的实地调查,我们小组明显感受不论是白云村还是双山镇,在最近5年的时间中它们发展的极为迅速,在最近几年内,这两个地方在取得很多荣誉与收获的同时,也带领着当地的老百姓发家致富,很多人已经完全脱贫致富,开始了小康的生活。而村镇本身的硬件设施也在大幅度的完善与发展当中。

我们小组分析认为,这样的成就和以下几个原因是分不开的。

1、国家自十五大提出开展新农村建设战略、在“十一五”中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以来,在针对全国各地乡镇村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惠民惠农政策,大幅减轻农民压力,并为较为落后、贫困的村镇积极寻找新的出路,通过改善、转变农作物的种植到采用引进来战略吸纳工厂、企业入驻再到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第三产业等一些有效措施,帮助了许多村镇走向新的发展道路,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俗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早在1995年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报告中我国就提出应该吧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从白云村的科技大棚种植到双山镇科学开发樱桃旅游资源中就可以看出,两地也同样是以科技促发展,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建设。

3、在众多农村中,靠近或邻接一些主要城市的农村发展速度普遍要快。我们小组本次社会调查的两个村镇,一个白云村是呈贡县内的一个较大的村,而呈贡县在近几年的城市发展中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并且已经成为省会昆明的主要卫星城,昆明市也将住宅区、政府办公区、高新开发区完全想呈贡县偏移,当然也从旁带动了呈贡县内包括白云村的个村镇的发展,为白云村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契机;而双山镇也是如此,双山镇位于重庆市铜梁县境内,作为我国直辖市的重庆,其发展规模远远大于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铜梁县作为重庆市内的重点发展县之一,它为其中的各大小村镇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了市、县的影响与扶持,双山镇大胆放开经济建设手脚,重点开发当地旅游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4、村镇发展也靠当地村民的积极配合。由于从前生活都比较艰辛、贫苦,所以我国许多村庄村民都希望当地政府能通过一些有效措施积极带领大伙脱贫致富。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当地政府也积极采取行动,从资源、条件、文化等方面入手,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切实以村民利益为重,为村镇发展确实

做出了贡献,而这些成绩村民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当地村民也积极配合,为当

地发展提供了助力。

四、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社会调查,我们将调查内容与相关理论相结合,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寻找新农村建设的科学理论依据。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新农村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1、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是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公共政策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基本原则

a)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加快推进镇驻地村和沿海村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今年我镇选择市级示范村1个(北沙岛),镇级示范村4个(东上庄、西上庄、南

沙岛、铺里),其余各村都要按照示范村的标准,严格规划,稳步推进。

b)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各村之间差异较大,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用一个模式、一种格调来搞新农村建设。要根据各自的村情民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长效机制。

c)积极引导,群众参与。

各村要从广大村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起,从最容易接受的事情做起,尊重村民意愿,把好事办好。对涉及村民直接受益的事情,特

别是需要村民投资投劳的,必须按一事一议的原则,由村民讨论决定,决不

能以任何形式取代村民自己的决策权。

d)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农村共同富裕。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落后面貌。

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如今的农村发展中,要致富就必须要先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子去走,而这一个寻找出路的过程必须得有坚实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来指导。我们小组所调查的两个村镇都是切合实际,坚持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与原则的。我国“十一五”中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这一重要战略,而提出这一战略的理论基础正是我们曾经学习过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通过本次调查,我认为新农村建设与邓小平思想的指导作用是分不开的。

邓小平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根据邓小平这一思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其他各项任务都要围绕着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否则,新农村建设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从实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在“三农”工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本次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即由长期以来农产品短缺发展到农产品供求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在对“《毛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学过,在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上,邓小平在强调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主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要求三个文明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只有搞好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使现代化建设获得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现代化建设才有政治保证和政治动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所以对于加强我国新农村发展与建设,

我们只有继续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坚持邓小平理论才能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新农村的转变与发展。

在大二下学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同时在之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中国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中国所特有的社会主义都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特别是在学习了“《毛概》”后,结合老师在课堂上与我们讨论的中国目前存在的民生、经济、资源和政治等等一系列问题,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新中国的发展是绝对重要与不可或缺的,只有全国人民毫不动摇的坚持与贯彻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才能让我们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偏移轨道,继续稳步、快速的前进。才能让人民的生活真正富裕,真正向着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前进。

我们应该看到,现在的中国是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人民生活水平相比建国以前已经是极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各项发展指标也逐步达到并且提高。虽然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改善解决,但是中国在有着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是持续发前进的,相比目前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先进的发展中国家是非常自豪的。从改革开放34年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有效战略,在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同时还在向着全国达到小康水平的新目标前进。值得一说的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国,我国历来重视国家农业、农民生活等问题,到现在为止,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在不远的将来,我相信我们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将会更加完善,农民生活将会更加富足、快乐,我的家乡将会越来越美丽。

参考文献:

●《论邓小平理论对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指导意义》.周新桥.2007(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2-22.

●《中共双山镇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双山镇百度百科

●云南省昆明呈贡县数字乡村--新农村建设信息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