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论述题总结

马原论述题总结
马原论述题总结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 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 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首先,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

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 学说的体系。I

其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 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再次,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 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二、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 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同时,马克思主义最重要 的理论品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的科学性的根本原因。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 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 通过概 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 普通规律。

2) 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表现。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 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 社会。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 神。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将之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 解放的实践结合起来,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鲜明旗帜。

3) 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也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与革 命性的高度统一,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 旗帜。

三、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 马克思主义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 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 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

四、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

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3)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

五、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于以下各点: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

映,即认识。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就必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先验论和唯心论,世上绝无“生而知之”和“不学而能”的人。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不过,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由于认识来源

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社会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即提出新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会成为一种巨大力量,把认识推向前进。社会实践不仅提出新的课题和需要,而且给解决课题、满足需要积累了经验和提供手段。凭借实践提供的经验和手段,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和知识便得到了发展,即把认识引向了深入和产生了新的知识。实践还推动着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是说,实践的发展和深化,推动着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重要的问题是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解释世界,而且在于运用这种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所以,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以上四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六、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的结果。

2)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对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3)再次,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

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一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八、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实例。

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一定社会制度的后期,向新社会制度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还出现了新社会制度的萌芽。这时的社会改革,虽然以维护旧社会制度为主旨,但又往往包含着承认甚至促进新社会制度萌芽成分的内容。

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既是对改革及其发展要求的反映,又为改革开拓道路,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总之,社会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

产物,通过对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改善和革新, 不断巩固、完 善一定的社会制度或使其持续存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 的发展。

(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分配的日益不公,区域发展的严重失衡,自然 环境的急剧恶化,内部矛盾的明显增多,腐败现象的泛滥蔓延、公共资源尤其是 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等方面的畸形分布等等。如果不用改革的方式去阻止这 些问题的蔓延,社会就将产生大的变动和产生冲突。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①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 众是

②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党的根本政治

。另一方面,它是群众路

其重要意义是:

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第二,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 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 体体现。 _______ 第三,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十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大题)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 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一一商品的价值量由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 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一一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①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

② 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等价”是指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都要 相养老、

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至册众中去” 。~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的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 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

等,即各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格却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合,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

③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这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反过来,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也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④由于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就会产生以下情况:

第一:价格的上涨和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第二: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它的价值相一致。

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这一内容,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所以,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仅不违背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价值规律基本内容的外在表现,价格和价值相符的本质,在实际交换中只能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种形式才能实现。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

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引起价格高于价值,获利较多,就会扩大生产,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反之退出这个部门,价值规律就是这样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的,使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体上保持平衡的。

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的,当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在和别人相同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多,又由于同种商品出售时,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他在商品交换中获利就多,反之就少,或亏本。这样就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

由于生产条件好和努力程度高的企业和个人,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利就多,发展就快,反之,则会在竞争中失败。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十二、劳动力为什么会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其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具

体包括三个部分:

(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十三、为什么说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矛盾的统一体?

(1 .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 不是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矛盾的,任何人都无法同时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取得商品的价值;I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1)首先两者有区别的: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人与物的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②使用价值除商品具有外,其他一切与人发生关系的物品都具有的,价值则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除商品以外的东西都没价值。③使用价值是在商品生产完成时就被创造了出来,而价值必须在商品交换完成才能实现。

(2)两者又有密切联系:①商品必须既具有使用价值,又要具备价值,两者不可

分割是商品特有的两个要素。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价值是抽象的东西,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凝结于具体物质形态上面。价值则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相交换的依据,没有价值不同商品就无法交换,也就不称其为商品。③商品生产者希望“物美价丰”,消费者希望“物美价廉”都是将商品作为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来看待和考察的。当然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最终实现,是以两者的分离为条件。商品的生产是获得商品的价值,为此必须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是为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必须让渡商品的价值给生产者,因而,无论是商品的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