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果酒制作的教学反思-实用word文档 (9页)

【推荐】果酒制作的教学反思-实用word文档 (9页)
【推荐】果酒制作的教学反思-实用word文档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果酒制作的教学反思

篇一:《果酒的制作》教学设计

姓名包文静单位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课时课题: 1.1 果酒的制作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X 年 10 月 28 日,星期五, ?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

学会设计实验并分析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重点:果酒的制作原理;果酒的制作。难点:发酵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搜集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体验和感受传统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同时,认同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依据《新课程标准》,生物学学习要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因此我以引导式探究

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宗旨并结合我校的“问题引导、三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生搜集分析资料,指导学(来自:WwW. : 果酒制作的教学反思 )生设计和进行实验,参与学生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探究,不但

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教师点拨、指导、设问,让学生能自己主动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 重难点突破:

由于果酒的制作原理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过,所以采取对小组

预习教材情况检查的方式对小组进行引导得出果酒制作的原理。而果酒的制作

是本课的核心,在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对实验影响极大,直接决定了发

酵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请学生对发酵条件进行思考讨论,而

后以实验操作的方式来进行理解和巩固,形象直观。 ? 课前准备:

教师:组建学习小组,编制导学案和课件,引导学生自学,并准备实验所需的

材料。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并搜集有关果酒的资料,初步认识果酒。通过搜集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及时间安排广告导入,引入果酒:播放一

段葡萄酒广告

创设情境刚刚给大家推荐了一款最常见的果导入新授酒——葡萄酒。果酒由水果经微生物直( 3分接发酵而成,富含丰富的维生素,能助钟)消化,美容

养颜,抗癌抑瘤,因此经常

被成年人当成睡前饭后的饮料。应市场需求,近几年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果酒:青梅酒、杨梅酒、苹果酒、桑葚酒、琵琶酒等,自酿果酒也应运而生,今天我

们就一起来学习自酿果酒——《果酒的制作》

(板书:1.1果酒的制作)

温馨提示:

果酒虽好,可他毕竟是酒,作为青少年的你们应该少喝尽量不喝。展示问题:(1)果酒的自然发酵中酵母菌的来源?(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3)酵母菌的繁殖适宜温度是多少?酒精发酵时的温度范围是多少?检测课前(4)果酒的制作需要什么微生物?预习,延伸重点(5

分钟)请小组代表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尝试从问题及答案

中延伸出果酒的制作原理,并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观看广告,通过教师介绍形成对果酒的初印象。

以广告引入果酒,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后简单介绍果酒的优点,引起学生

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对果酒制作的求知欲。

学生代表回答相关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回答有关果酒制作的原理。

以问答形式,在检测预习情况的同时延伸拓展新知识,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此方法突破教学第一个重点果酒的制作原理。

小组讨论,发酵条件(10分钟)

自酿果酒,感知发酵(10分钟)

成果展示,增强自信心(5分钟)

结合所学的制酒原理和书上果酒的实验流程及相关介绍,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果酒的制作流程:

1、为什么只能清洗一到两次?

2、先冲洗再去梗还是先去梗再冲洗?为什么?

3、发酵时要预留1/3的空间是为什么?

4、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的思考。

在知晓原理和发酵条件分控制下,请小组代表领取实验材料,完成果酒的制作。

观察学生实验的操作过程,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

教师请学生代表展示小组的自酿成果并点评,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困惑进行解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思考讨论PPT上展示的问题,并回答。

各组分别进行试验,制作不同的果酒。

小组代表展示自酿成果,并陈述小组的制作过程及在实验中的困惑。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重难点进行思考,学会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锻炼

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重难点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发酵

条件的控制。

通过实验锻炼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并进一步

加强的重难点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体会

自酿的喜悦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拓展思维,学会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增强学生的

自信心和小组集体荣誉感。

知识小结(2分钟)

当堂检测,小试牛刀(3分钟)一、果酒的制作原理:根据板书回答相关1、

所需菌种:知识点,2、温度: 3、空气: 4、菌种来源: 5、PH:二、果酒的制作:1、实验流程: 2、发酵条件控制:当堂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制葡萄酒的工艺流程中,实际是应用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将葡萄汁和酵母菌放入发酵罐应怎样处理方能制出大量的葡萄酒()A、马上密闭,保

持18~25℃B、一直通风,不密闭,保持18~25℃ C、先通风,后密闭,保持40℃以上 D、先通风,后密闭,保持18~25℃ 思考并回答相关检2、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时,投放适测题。宜原料和在生产酒精阶段要控制的必要条

件分别是() A、玉米粉和有氧B、大豆粉和有氧 C、玉米粉和无氧D、大豆粉和无氧 3、酒厂利用酵母菌酿酒过程中,经检测活菌数量适宜但却不产生酒精,应采取的措施是() A.降低温度 B.隔绝空气 C.加缓冲液 D.加新鲜培养基 4、下列不属于防止发酵液被污染的操作是() A、榨汁机要清洗干净,

并晾干B、发酵瓶要清洗干净,并用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消毒 C、对发酵用

高中生物《果酒的制作》优质课精品教案

《果酒的制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说明果酒制作的原理; (2)设计制作果酒的装置; (3)完成果酒的制作。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精神。 3、能力方面 (1)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训练学生用简约的科学术语表达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果酒制作的原理; (2)进行实验操作并制作出果酒。 (3)设计并安装生产果酒的装置,学会控试验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四、教学方法:自学法,引导,讨论,幻灯直观教学 五、教具准备:自酿葡萄酒,简易葡萄酒发酵瓶,水槽,大烧杯,玻璃瓶,一次 性手套,葡萄,课件等。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引言 一、实验操作1、播放唐诗《凉州词》朗诵视频。 2、展示自家酿制的葡萄酒。并请学生观 色,闻香,尝味。 葡萄酒是怎样酿制出来的呢?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果酒的制作。 首先课件展示家庭酿制葡萄酒过程。 挑选葡萄清洗除去果梗沥干 学生观察葡萄 酒的颜色,闻气 味,品尝。 通过视频 和实物引入 新课,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 体增加教学 的直观性。

二、基础 知识 捏碎装瓶发酵过滤果酒 接下来我们用葡萄自己亲手酿制果酒。 步骤为:清洗→去梗→捏碎→装瓶→密封 →发酵→过滤→果酒 教师介绍各种实验工具的用途,然后布置 学生开始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教师做简要的点评,然后继续 介绍:发酵装置应贴上标签,注明操作者 和操作时间,然后放在18—25℃的环境中 发酵10—12天左右,每天要观察现象并 记录,并拧松瓶盖放气1—2次。 过渡:果酒的制作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这 与酵母菌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接下来我 们一起学习果酒制作的原理。 1、果酒的制作原理 (1)教师讲解:以“果→酒→无氧呼吸 →酵母菌→有氧呼吸→代谢类型→酵母 菌的分布、生长适宜温度、生殖方式→果 酒制作时控制的条件”为线索展开问题式 的教学。 果酒的“果”指什么?它们都含有哪 类物质? 生活中常见的酒有哪些?它们都有 的关键成分是什么? 水果中的糖通过什么过程转变成酒 精的呢?那么是什么生物能进行无氧呼 吸将水果中的糖转化为酒精的呢?天然 发酵制作果酒时常常利用哪里的酵母菌 来进行发酵? C 6 H 12 O 6?→ ?酶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其实酵母菌也能进行有氧呼吸,由于 学生分组进行 实验操作,分别 完成葡萄的清 洗、去梗、捏碎、 装瓶、密封的工 作。 学生自学“果酒 的制作原理”, 完成学案相关 内容。 学生分组一起 回答,同时核对 学案相关知识 的答案。 通过亲自动 手操作,培 养学生的动 手能力,同 时培养学生 互助合作解 决问题的能 力。 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 通过一 问一答的方 式,让学生 回忆学过的 知识,掌握 实验原理。

果酒的制作精品教学设计课件.docx

姓名包文静 单位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 课时课题:果酒的制作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6 年 10月28日,星期五,教学目 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 学会设计实验并分析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重点:果酒的制作原理;果酒的制作。 难点:发酵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搜集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体验和感受传统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同时,认同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依据《新课程标准》,生物学学习要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因此我以引导式探究和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教学。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宗旨并结合我校的“问题引导、三段教学”模式引导 学生学生搜集分析资料,指导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参与学生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 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探究,不但活跃了课堂 气氛,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教师点拨、指导、设问,让学生能自己主动获 得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重难点突破: 由于果酒的制作原理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过,所以采取对小组预习教材 情况检查的方式对小组进行引导得出果酒制作的原理。而果酒的制作是本课的核心,在制作 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对实验影响极大,直接决定了发酵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以小组讨论的 方式请学生对发酵条件进行思考讨论,而后以实验操作的方式来进行理解和巩固,形象直观。 课前准备: 教师:组建学习小组,编制导学案和课件,引导学生自学,并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 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并搜集有关果酒的资料,初步认识果酒。 通过搜集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果酒的制作》 教学设计复习进程

《果酒的制作》教学 设计

姓名包文静 单位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 课时课题: 1.1 果酒的制作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6 年 10 月 28 日,星期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 学会设计实验并分析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重点:果酒的制作原理;果酒的制作。 难点:发酵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搜集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体验和感受传统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同时,认同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依据《新课程标准》,生物学学习要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因此我以引导式探究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宗旨并结合我校的“问题引导、三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生搜集分析资料,指导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参与学生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探究,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教师点拨、指导、设问,让学生能自己主动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重难点突破: 由于果酒的制作原理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过,所以采取对小组预习教材情况检查的方式对小组进行引导得出果酒制作的原理。而果酒的制作是本课的核心,在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对实验影响极大,直接决定了发酵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请学生对发酵条件进行思考讨论,而后以实验操作的方式来进行理解和巩固,形象直观。 ◆课前准备: 教师:组建学习小组,编制导学案和课件,引导学生自学,并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 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并搜集有关果酒的资料,初步认识果酒。 通过搜集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高中生物选修一教学设计3: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教案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统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发酵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果酒、果醋的实际操作技能。 2.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产、生活实际,勤于动手,尝试果酒、果醋的制作。 课题重点 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出果酒和果醋 课题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俗语“无酒不成席”、“开门五件事、油盐酱醋茶”。酒和醋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传统发酵产品。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以果酒、果醋等为例学习一些传统发酵技术。 (二)教学新课 1.基础知识(阅读“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引导学生自学基础知识。) 1.1果酒制作原理 (1)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明确酵母菌发酵的反应式: ①有氧条件: ②无氧条件: (2)影响酒精发酵的主要环境条件有温度、氧气和pH。

①酒精发酵是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范围内,在20℃时最适宜。 ②酒精发酵过程中,要保持缺氧、酸性环境。 (师生讨论并完成思考1~4。) 〖思考1〗为什么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 “通气”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密封”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思考2〗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水,然后进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 〖思考3〗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 在发酵过程中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到发酵液中。 〖思考4〗酵母菌是如何进行生殖的? 酵母菌在环境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环境不适宜时产生孢子进入休眠状态。 1.2 果醋制作原理 (1)利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降糖分解形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可将乙醇转变成乙醛,并进一步转变成醋酸。明确醋酸发酵的反应式。 (2)醋酸发酵的最适宜温度为30~35 ℃。 (师生讨论并完成思考5~6) 〖思考5〗影响醋酸发酵的环境因素还有哪些?氧气和pH。 〖思考6〗醋瓶子、未喝干的啤酒瓶子放置久了,在醋和啤酒表面形成一层“白膜”。它是怎样形成的?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2.实验设计 2.1 实验流程 课件展示流程图 (讨论并完成思考7,提问) 〖思考7〗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区别和联系:

高中生物“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实验教学设计[2020年最新]

高中生物“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实验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1.1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习兴趣,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 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意识。教学要符合多元智能理论与智慧教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情绪中,通过对设计的层层递进的有效问题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使探究式学习和个性发展得到最大体验。 1.2设计特色 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来体验科学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2.课题分析 本课题是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的第一个教学内容,从这个实验开始,引领学生进入 生物科技的新境界。在《标准》中明确指出:本模块并非只要学生埋头于实验操作,还要求 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发展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STS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实战演练的本领,而这一能力的培养,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这样的实验只能在实验 室完成一部分或可以在家完成甚至可以在假期完成,因此,教师要注意课堂引导,既要规范实验的程序,又要充分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一中已学过酵母菌的结构和呼吸作用方式,对巴斯德的鹅颈瓶也已有初步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内容的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4.课题目标 说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设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完成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5.课题重、难点 5.1 课题重点: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出果酒和果醋。 5.2 课题难点:设计制作装置及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6.教学策略与手段 运用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采用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体验探究与自主构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辅以PPT教学手段。 7.教学过程 1.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前在超市买了红葡萄酒,并自制了草莓酒,让学生代表品尝,瞬间学生的好奇心被 激发,接着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认识蓝莓酒、芒果酒和野刺梨酒等,市场上的果酒可谓琳琅满目,学生立刻跃跃欲试,求知的欲望更强了,这时简单介绍果酒的保健和美容价值,并适时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果你的父母每晚在睡觉前能品上一杯你亲自酿制的美酒,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1.2认识酵母菌 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提出问题:美味的果酒是如何酿制?果酒酿制过程中的功臣是 谁?学生经过简单回忆,得出:酵母菌。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是这样把酵母菌引出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君若问酒何处来,此功当属“酵母菌”。 对于有关酵母菌知识的学习,主要从酵母菌的形态、结构、繁殖、分布和新陈代谢五个 方面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师生共同总结酵母菌两种不同的呼吸作用方式: 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

人教版生物选修1:1.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教案设计

课题: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 (1)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 (2)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教育。【教学重难点】 1.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 2.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 3.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 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下面我们来学习果酒和果醋制作的相关知识。 一、基础知识 1.果酒制作的原理。 阅读教材与投影补充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果酒的制作需要什么微生物?

果酒的制作教学设计

《果酒的制作》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高二学校:湖北省黄冈中学授课人:崔腾云一、设计理念及思路 选修1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实践学习科学探究的选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对描述葡萄酒的唐诗,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出可行的制作果酒的装置,鼓励学生亲身体验,精心操作,获得醇香浓厚的葡萄酒和梨酒,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该实验整合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中,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生成性问题。整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实验实施——现象记录和检验——总结交流”的基本程序,让学生自主地合作探究,制作果酒,从中体会到探究和生活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的内容,主要是以葡萄酒和梨酒为例介绍果酒的制作和检测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等科学探究能力。葡萄酒的制作是以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为知识基础,与必修内容联系十分密切,而且初中八年级上也有米酒的制作这个实验,所以学生熟练掌握葡萄酒的制作原理以及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制作方案和装置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酵母菌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上看: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对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已掌握得比较清楚,掌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基本操作方法比较容易,但由于高二学生知识体系还在不断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在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中控制发酵条件难度较大。

从能力上看: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外知识丰富,对问题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知识容量有限,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打造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社会背景来看,黄冈地区有深厚的自酿酒品的文化,麻城木子店的老米酒在黄冈地区小有名气,而且不少家庭都有自酿葡萄酒的实践经历,所以学生对果酒的制作并不陌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果酒制作的原理,列举其对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意义。 (2)知道酒精的检测方法。 2.能力目标 (1)尝试设计简易的果酒的制作装置。 (2)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以及制作果酒的基本操作技能。 (3)进行讨论交流 3.情感目标 (1)能客观的观察和记录发酵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2)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关注生活,体验葡萄酒制作的乐趣。 五、重难点 重点:果酒的制作原理和流程 难点:发酵过程中条件的控制 六、教学方法 选修教材实验和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相结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七、课前准备 实验报告 实验材料和工具:(1)教师准备:葡萄、梨、酸性、榨汁机、酸性重铬酸钾、显微镜 (2)学生准备:发酵罐 八、教学过程(两课时)

米酒制作教学设计上课讲义

米酒制作教学设计

米酒制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以制作米酒为例了解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说明制作米酒过程的科学原理。 2、能力目标:根据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尝试米酒的制作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影响米酒品质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 说明米酒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设计并完成米酒的制作。 三、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探究影响米酒品质的条件 四、酿制米酒的材料用具 电饭煲、糯米或大米、酒曲、发酵容器等 五、实验原理 1、米酒的制作是酵母菌通过发酵所得的产物。 2、写出葡萄糖发酵的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6H2O(有氧条件下)C6H12O6→C2H5OH+2CO2 (无氧条件下) 3、发酵需要适宜的条件: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30℃左右。 六、实验步骤 (一)实验前准备工作 1、糯米淘洗干净,用干净冷水浸泡4—5个小时。水层约比米层高出20厘米。浸泡时水温与时间:冬、春季15℃以下14小时,

夏季25℃以下8小时,以米粒浸透无白心为度,夏季更换1~2次水,使其不酸。 2、电饭煲、盆、砂锅、盖、搅勺等洗净备用。 (二)米酒制作 1、将浸泡的糯米放入电饭煲中,加入适量干净水,通电电饭煲蒸熟糯米。 2、将蒸熟的糯米冷却至30℃或室温,用筷子翻翻糯米以加快冷却。在冷却好的糯米上洒少许凉水,用搅勺将糯米弄散。用水要尽量少。 3、将酒曲研成粉末,将酒曲撒在糯米上,边撒边拌,尽量混均匀,混匀后再撒,留下一点点酒曲。 4、将糯米转移到发酵容器砂锅中,边放边用手掌轻轻压实。放完后将最后一点酒曲撒在上面。用少许凉水将手上和搅勺上的糯米冲洗到容器内,再用手将糯米压一压,抹一抹,使表面光滑。 5、盖好砂锅盖子,放置在20多度的地方,经30小时左右即可出甜味。如温度偏低,可用棉衣或者辈子将砂锅焐起来。中间可打开看看,可适量再加点凉白开。糯米酒做好后为防止进一步酒化,需装瓶放入冰箱存放,随时可吃。 七、实验现象及记录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并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一周后,品尝米酒。小组成员品尝本小组酿制的米酒,记录米酒的颜色、味道等现象。 八、交流与评价

《果酒的制作》教学设计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 课时课题:果酒的制作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16年10月28—日,星期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 学会设计实验并分析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重点:果酒的制作原理;果酒的制作。 难点:发酵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搜集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体验和感受传统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同时,认同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依据《新课程标准》,生物学学习要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因此我以引导式探究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宗旨并结合我校的“问题引导、三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生搜集分析资料,指导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参与学生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探究,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教师点拨、指导、设问,让学生能自己主动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重难点突破: 由于果酒的制作原理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过,所以采取对小组预习教材情况检查的

方式对小组进行引导得出果酒制作的原理。而果酒的制作是本课的核心,在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对实验影响极大,直接决定了发酵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请学生对发酵条件进行思考讨论,而后以实验操作的方式来进行理解和巩固,形象直观课前准备: 教师:组建学习小组,编制导学案和课件,引导学生自学,并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 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并搜集有关果酒的资料,初步认识果酒。 通过搜集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果酒的制作教学设计

果酒的制作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果酒的制作》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高二学校:湖北省黄冈中学授课人:崔腾云 一、设计理念及思路 选修1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实践学习科学探究的选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对描述葡萄酒的唐诗,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出可行的制作果酒的装置,鼓励学生亲身体验,精心操作,获得醇香浓厚的葡萄酒和梨酒,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该实验整合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中,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生成性问题。整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实验实施——现象记录和检验——总结交流”的基本程序,让学生自主地合作探究,制作果酒,从中体会到探究和生活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的内容,主要是以葡萄酒和梨酒为例介绍果酒的制作和检测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等科学探究能力。葡萄酒的制作是以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为知识基础,与必修内容联系十分密切,而且初中八年级上也有米酒的制作这个实验,所以学生熟练掌握葡萄酒的制作原理以及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制作方案和装置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酵母菌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上看: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对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已掌握得比较清楚,掌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基本操作方法比较容易,但由于高二学生知识体系还在不断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在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中控制发酵条件难度较大。 从能力上看: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外知识丰富,对问题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知识容量有限,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打造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社会背景来看,黄冈地区有深厚的自酿酒品的文化,麻城木子店的老米酒在黄冈地区小有名气,而且不少家庭都有自酿葡萄酒的实践经历,所以学生对果酒的制作并不陌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果酒制作的原理,列举其对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意义。 (2)知道酒精的检测方法。 2.能力目标 (1)尝试设计简易的果酒的制作装置。 (2)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以及制作果酒的基本操作技能。 (3)进行讨论交流 3.情感目标 (1)能客观的观察和记录发酵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2)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关注生活,体验葡萄酒制作的乐趣。 五、重难点 重点:果酒的制作原理和流程 难点:发酵过程中条件的控制 六、教学方法 选修教材实验和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相结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制作甜米酒教学设计

制作甜米酒教学设计 张晓军金银滩复兴学校 邮编:751100 电话:e-mail: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的设计遵循了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和倡导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通过制作米酒的过程,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将学习延伸 到课外,体会到了科学实验活动的的方法及科学性和严谨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和 参与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通过小组对实验活动结果在课前和课堂中的的交流和表 达,使学既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活动的动手能力,更让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传 统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二、实验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五节,使学生在学习细菌和 真菌的形态结构之前安排的一节探究课。本节内容如果从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 系角度分析,则内容相当丰富,灵活性也很大,加上本册内容(八年级上)教学时间上的弹性比较大,这样不仅为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按照新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结合学生实际和我校实验室的具体特点,使学生学会制作 米酒的基本方法。本节内容的设置,让每个小组都先完善了自己小组的实验活动方 案,再去严格按照方案,制作米酒之后,观察到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在学生的实 验活动过程中不仅是完成了实验活动,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 严谨的科学活动思维和传承饮食文化的良好习惯。 2.学情分析 本校是一所农村学校,虽然学生知道米酒是可口佳肴,但很多同学还是不知道 米酒的制作过程。通过本次米酒的制作的学习。使学既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实验动 手能力,更让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传承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3.实验教学条件分析 学校虽是一所农村学校,但学校的实验室中配置了标准的高压灭菌锅和恒温培 养箱等设备,为实验活动的开展提供的条件。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很多学生的 饮食和休息都在学校,通过对学生宿舍和餐厅等处取样,能能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 撼,促使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视频 展台,并且电子阅览室每天都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学习提供了 便捷。

米酒制作教学设计

米酒制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以制作米酒为例了解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说明制作米酒过程的科学原理。 2、能力目标:根据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尝试米酒的制作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影响米酒品质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 说明米酒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设计并完成米酒的制作。 三、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探究影响米酒品质的条件 四、酿制米酒的材料用具 电饭煲、糯米或大米、酒曲、发酵容器等 五、实验原理 1、米酒的制作是酵母菌通过发酵所得的产物。 2、写出葡萄糖发酵的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6H2O(有氧条件下)C6H12O6→C2H5OH+2CO2 (无氧条件下) 3、发酵需要适宜的条件: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30℃左右。 六、实验步骤 (一)实验前准备工作 1、糯米淘洗干净,用干净冷水浸泡4—5个小时。水层约比米层

高出20厘米。浸泡时水温与时间:冬、春季15℃以下14小时,夏季25℃以下8小时,以米粒浸透无白心为度,夏季更换1~2次水,使其不酸。 2、电饭煲、盆、砂锅、盖、搅勺等洗净备用。 (二)米酒制作 1、将浸泡的糯米放入电饭煲中,加入适量干净水,通电电饭煲蒸熟糯米。 2、将蒸熟的糯米冷却至30℃或室温,用筷子翻翻糯米以加快冷却。在冷却好的糯米上洒少许凉水,用搅勺将糯米弄散。用水要尽量少。 3、将酒曲研成粉末,将酒曲撒在糯米上,边撒边拌,尽量混均匀,混匀后再撒,留下一点点酒曲。 4、将糯米转移到发酵容器砂锅中,边放边用手掌轻轻压实。放完后将最后一点酒曲撒在上面。用少许凉水将手上和搅勺上的糯米冲洗到容器内,再用手将糯米压一压,抹一抹,使表面光滑。 5、盖好砂锅盖子,放置在20多度的地方,经30小时左右即可出甜味。如温度偏低,可用棉衣或者辈子将砂锅焐起来。中间可打开看看,可适量再加点凉白开。糯米酒做好后为防止进一步酒化,需装瓶放入冰箱存放,随时可吃。 七、实验现象及记录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并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一周后,品尝米酒。小组成员品尝本小组酿制的米酒,记录米酒的颜色、味道等现象。八、交流与评价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教学设计 (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教案)

分析实验资料,定量表述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在学习中体会已有知识的不足和 进一步探究、拓展的必要性。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加实验设计,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未知,在发现、探究、操作过程中,获得知 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热情,树立学习的信心。 重点、难点 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出果酒和果醋为重点。 2、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为难点。 教学方法: 《选修1》总的来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实践,学习科学探究的选修课程,本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首先通过创设情景,课前做好果酒实验,请学生观察,在整个教学中,采用自学——探讨——归纳方法,并自主参与,使学生有较大自主性,在学习中体会已有知识的不足和进一步探究、拓展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和习题。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唐诗中提及的葡萄酒。其实人类用不同原料酿酒的历史约有5000年了。但直到19世纪,法国的巴斯德才

发现葡萄汁变酒是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食品,历史悠久,遍布民间,一般称做传统发酵技术。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 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相信大家都吃过酒酿,家住在本市盛产葡萄的徐市、梅李、那里的人自己家都会做葡萄酒,我们这个专题就是来学习这些传统发酵技术,相信每个人的收获是很大的。

果酒的制作教学设计

果酒的制作教学设计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果酒的制作》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高二学校:湖北省黄冈中学授课人:崔腾云一、设计理念及思路 选修1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实践学习科学探究的选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对描述葡萄酒的唐诗,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出可行的制作果酒的装置,鼓励学生亲身体验,精心操作,获得醇香浓厚的葡萄酒和梨酒,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该实验整合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中,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生成性问题。整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实验实施——现象记录和检验——总结交流”的基本程序,让学生自主地合作探究,制作果酒,从中体会到探究和生活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的内容,主要是以葡萄酒和梨酒为例介绍果酒的制作和检测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等科学探究能力。葡萄酒的制作是以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为知识基础,与必修内容联系十分密切,而且初中八年级上也有米酒的制作这个实验,所以学生熟练掌握葡萄酒的制作原理以及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制作方案和装置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酵母菌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上看: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对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已掌握得比较清楚,掌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基本操作方法比较容易,但由于高二学生知识体系还在不断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在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中控制发酵条件难度较大。 从能力上看: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外知识丰富,对问题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知识容量有限,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打造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社会背景来看,黄冈地区有深厚的自酿酒品的文化,麻城木子店的老米酒在黄冈地区小有名气,而且不少家庭都有自酿葡萄酒的实践经历,所以学生对果酒的制作并不陌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果酒制作的原理,列举其对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意义。 (2)知道酒精的检测方法。 2.能力目标 (1)尝试设计简易的果酒的制作装置。 (2)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以及制作果酒的基本操作技能。 (3)进行讨论交流 3.情感目标 (1)能客观的观察和记录发酵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2)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关注生活,体验葡萄酒制作的乐趣。 五、重难点

果酒的制作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 高 学校:湖北省黄冈中学 授课人:崔腾云 整节课的教学采用 “自主学习—— 的基本程序, 让学生自主地合作 专题 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果酒的制作》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及思路 选修 1 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实践学习科学探究的选修课程, 重 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 动手操作、 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对描述葡萄酒的 唐诗, 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出可行的制作果酒的装置,鼓励学生亲身体验,精 心操作, 获得醇香浓厚的葡萄酒和梨酒,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 鼓励学生合作学 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将 该实验整合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中 ,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的提高, 同时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生成性问题。 讨论交流——实验实施——现象记录和检验——总结交流” 探究,制作果酒,从中体会到探究和生活的快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课题 1的内容,主要是以葡萄酒和梨酒为例介绍果酒的制作和检测方法,重在培养学生 设计实验, 动手操作等科学探究能力。 葡萄酒的制作是以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为知识基础, 与 必修内容联系十分密切, 而且初中八年级上也有米酒的制作这个实验, 所以学生熟练掌握葡 萄酒的制作原理以及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制作方案和装置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酵母菌的有关 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三、学情分析 从 知识储备 上看:通过必修 1的学习,学生对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已掌握得比较清 楚,掌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基本操作方法比较容易, 但由于高二学生知识体系还在不断完善, 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在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中控制发酵条件难度较大。 从能力 上看: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外知识 丰富, 对问题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 因此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由于学生知识容量有 限,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 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 因此教师应适时进 行引导,打造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社会背景 来看, 黄冈地区有深厚的自酿酒品的文化, 麻城木子店的老米酒在黄冈地区 小有名气,而且不少家庭都有自酿葡萄酒的实践经历,所以学生对果酒的制作并不陌生。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说明果酒制作的原理,列举其对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意义。 (2)知道酒精的检测方法。 2. 能力目标 (1)尝试设计简易的果酒的制作装置。 (2)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以及制作果酒的基本操作技能。 ( 3)进行讨论交流 3. 情感目标 (1)能客观的观察和记录发酵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 2)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关注生活,体验葡萄酒制作的乐趣。 五、重难点 重点:果酒的制作原理和流程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说课教案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说课教案 一、说设计思路 选修1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实践学习科学探究的选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对果酒和果醋的鉴别引出果酒果醋的制作流程,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确定菌种类型、菌种来源,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利用学案层层深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出可行的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利用学生已有制作葡萄酒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亲身体验,精心操作,获得醇香浓厚的葡萄酒,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拓展和加深对葡萄酒制作过程的理解。 二、说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的内容,主要是以葡萄酒和苹果醋为例介绍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和检测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等科学探究能力。葡萄酒的制作是以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为知识基础,与必修内容联系十分密切,熟练掌握葡萄酒的制作原理以及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制作装置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酵母菌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情分析 从能力上看: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具有强烈的求知,课外知识丰富,对问题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具备一定

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知识容量有限,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打造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知识储备上看: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对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已掌握得比较清楚,掌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基本操作方法比较容易,但由于高二学生知识体系还在不断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在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中控制发酵条件难度较大。 (三)教学条件分析 由于是临时组建的实验,器材不够齐全,条件有限,葡萄也不在这个季节丰收。另外本课题介绍的实验过程简便,只有一个流程图,因此在教学时需要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但是由于实验本身很简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葡萄酒。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考纲要求以及本校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说出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2)说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列举其对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意义 (3)区别消毒和灭菌。 2.能力目标 (1)可以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尝试设计简易的葡萄酒的制作装置,独立完成葡萄酒的制作。

【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一:1.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教案设计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一、【课题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统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发酵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学习制作果酒、果醋的实际操作技能。 4.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用简约科学术语表达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已建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2.体验和感受生物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二、【课题重点】 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出果酒和果醋 三、【课题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语“无酒不成席”、“开门五件事、油盐酱醋茶”。酒和醋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传统发酵产品。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以果酒、果醋等为例学习一些传统发酵技术。 (二)进行新课 (阅读“果酒制作的原理”,引导考学生自学基础知识。) 1.基础知识 1.1 果酒制作原理

(1)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明确酵母菌发酵的反应式:①有氧条件: ②无氧条件: (2)影响酒精发酵的主要环境条件有温度、氧气和pH。 ①酒精发酵是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范围内,在20℃时最适宜。 ②酒精发酵过程中,要保持缺氧、酸性环境。 (阅读教材资料,师生讨论并完成思考1~4。) 〖思考1〗为什么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 “通气”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密封”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思考2〗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水,然后进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 〖思考3〗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 在发酵过程中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到发酵液中。 〖思考4〗酵母菌是如何进行生殖的? 酵母菌在环境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环境不适宜时产生孢子进入休眠状态。 (阅读果醋制作的原理,引导考学生自学基础知识) 1.2 果醋制作原理 (1)利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降糖分解形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可将乙醇转变成乙醛,并进一步转变成醋酸。明确醋酸发酵的反应式。 (2)醋酸发酵的最适宜温度为 30~35 ℃。 (师生讨论并完成思考5~6) 〖思考5〗影响醋酸发酵的环境因素还有哪些?氧气和pH。 〖思考6〗醋瓶子、未喝干的啤酒瓶子放置久了,在醋和啤酒表面形成一层“白膜”。它是怎样形成的?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2.实验设计 2.1 实验流程 课件展示流程图 (讨论并完成思考7,提问) 〖思考7〗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区别和联系:

果酒的制作教学设计

《果酒的制作》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xx学校: xxxx中学授课人: xxxx 一、设计理念及思路 选修1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实践学习科学探究的选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对描述葡萄酒的唐诗,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出可行的制作果酒的装置,鼓励学生亲身体验,精心操作,获得醇香浓厚的葡萄酒和梨酒,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该实验整合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中,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生成性问题。整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实验实施——现象记录和检验——总结交流”的基本程序,让学生自主地合作探究,制作果酒,从中体会到探究和生活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的内容,主要是以葡萄酒和梨酒为例介绍果酒的制作和检测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等科学探究能力。葡萄酒的制作是以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为知识基础,与必修内容联系十分密切,而且初中八年级上也有米酒的制作这个实验,所以学生熟练掌握葡萄酒的制作原理以及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制作方案和装置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酵母菌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上看:

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对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已掌握得比较清楚,掌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基本操作方法比较容易,但由于高二学生知识体系还在不断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在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中控制发酵条件难度较大。 从能力上看: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外知识丰富,对问题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知识容量有限,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打造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社会背景来看,黄冈地区有深厚的自酿酒品的文化,麻城木子店的老米酒在黄冈地区小有名气,而且不少家庭都有自酿葡萄酒的实践经历,所以学生对果酒的制作并不陌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果酒制作的原理,列举其对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意义。 (2)知道酒精的检测方法。 2.能力目标 (1)尝试设计简易的果酒的制作装置。 (2)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以及制作果酒的基本操作技能。 (3)进行讨论交流 3.情感目标 (1)能客观的观察和记录发酵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2)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