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价分级方法

风险评价分级方法
风险评价分级方法

第一章、企业内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一、编制依据:中新能化科技有限公司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规定

大唐国际阜新煤制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规定

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原则

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程序,覆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全过程。根据规范标准,由安全监督部门确定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组织各部门按照规定要求发动全体员工识别危害因素。

1、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2、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时态。

三、辨识内容包括

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

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3、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

4、施工工序:物质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5、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

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6、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

7、特殊装置、设备:锅炉房、危险品库房等。

8、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9、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院、卫生所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

10、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四、危害因素分类(二选一)

1.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GB/T13861),危害因素要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共分为六类:

⑴物理性危害因素:

a.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如:脚手架、支撑架强度、刚度不够、厂内机动车辆制动不良、起吊钢丝绳磨损严重等。

b.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如:设备电机无防护罩、动火作业安全距离不够等。

c.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如:电线接头未包扎、化纤服装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产生静电等。

d.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液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如:手风钻、空压机、气压机、通风机工作时发生噪声等。

e.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液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如:空分空压机轴振动、手风钻工作时的振动等。

f.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如:高压线、变电站、电磁波发射塔附近的电磁辐射和经常使用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的电磁辐射。金属放射源辐射等。

g.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堆料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危害);如:高速运转的机泵、粉碎机、给料机等运动的危害。

h.明火;如喷灯、融化沥青等明火作业。

i.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如:气割产生的高温颗粒。

j.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液化气、丙烯、氮、氧气泄漏等。

k.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如:煤粉、二氧化硅粉尘等。

l.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m.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其他信号缺陷);如铁路道口、危险化学品装卸站台信号指示或标识缺陷等。

n.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如易燃易爆场所和重大危险源警示标志缺陷等。

o.其他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⑵化学性危害因素

a.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如:氢气、液化气、瓦斯等。

b.自燃性物质;如:褐煤等。

c.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如:硫化氢、催化剂、化验试剂、沥青熔化过程中产生毒气等。

d.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如:液体烧碱、盐酸、硫酸等。

e.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⑶生物性危害因素

a.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如过期腐烂的食物、蔬菜、水果等。

b.传染病媒介物。

c.致害动物。

d.致害植物。

e.其他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⑷心理、生理危害因素

a.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

他负荷超限)。

b.健康状况异常。

c.从事禁忌作业;如:高血压、心脏病不能从事高处作业或特种设备作业等。

d.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e.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f.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⑸行为性危害因素

a.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失误)。

b.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c.监护失误。

d.其他错误。

⑹其他行为性危害因素

2.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危害因素要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共分为20类。

⑴物体打击:是指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如落物、滚石、锤击、碎裂、砸伤和造成的伤害,不包括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爆炸引发的物体打击。

⑵车辆伤害:是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如机动车在行驶中的挤、压、撞车或倾覆等事故,在行驶中上下车、搭乘电瓶车、厂内机动车客货混载引起的事故,以及车辆挂钩、跑车事故等。

⑶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如工具或刀具飞出伤人,切削伤人,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伤,被转动的机具缠压住等。不包括车辆、起重

机械引起的伤害等。

⑷起重伤害:是指从事各种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不包括触电、检修时制动失灵引起的伤害,上下驾驶室时引起的坠落等。

⑸触电:指电流流经人身,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包括雷击伤亡事故等。

⑹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隧道、洞室透水淹溺等。

⑺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等。

⑻火灾:指造成人员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不包括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等。

⑼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包括脚手架、平台、陡壁施工等高于地面的坠落,也包括由地面坠入坑、洞、沟、升降口、漏斗等情况,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等。

⑽坍塌:是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事故。适用于因设计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发生的塌陷事故。如建筑物倒塌、脚手架倒塌,挖掘沟、坑、洞时土石塌方等情况,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爆炸、爆破引起的坍塌等。

⑾冒顶片帮:指隧道、洞室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称为片帮;拱部、顶板垮落为冒顶。二者常同时发生,简称冒顶片帮。

⑿透水:指矿山、地下隧道、洞室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

⒀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⒁瓦斯爆炸: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了达到燃烧极限的混合物,接触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

⒂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⒃锅炉爆炸: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

⒄容器爆炸:容器(压力容器、汽瓶的简称)是指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且事故危害性较大的承受压力载荷的密闭装置。容器爆炸是指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即物理性爆炸。包括容器内盛装的可燃性液化气在容器破裂后,立即蒸发,与周围的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火源时形成的化学爆炸,也称容器的二次爆炸。

⒅其他爆炸:不属于上述爆炸的事故。

⒆中毒和窒息:指人体接触有毒物质,如在误吃有毒食物或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或在废弃的坑道、横通道、暗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工作,因为氧气缺乏有时会发生突然晕到,甚至死亡的事故称为窒息。不适用于病理变化导致的中毒和窒息事故,也不适用于慢性中毒和职业病导致的死亡。

⒇其他伤害: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钉子扎伤等。

五、评价范围及方法

(一)评价范围

1. 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 常规和异常活动。

3.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 作业场所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二)重点风险评价对象

1. 新、改、扩建项目的施工作业。

2. 装置开停工。

3. 大修、抢修及日常检修施工作业。

4. 危险物品的储存、装卸、搬运和使用。

(三)风险评价方法

1.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能够评价系统中人员伤亡风险的大小。

D=L﹡E﹡C

D:风险等级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将D值与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分值相比较,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若D值大于或等于70分,则应定为重大危险源。

L、E、C、D的赋分标准见下表: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

2.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采用安全检查表(SCL)法

是由一些有经验的、并且对工艺过程、机械设备和作业情况熟悉的人员,事先对检查对象共同进行详细分析、充分讨论、列出检查项目和检查要点并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为便于准确地进行风险分析,通过判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来确定风险等级(风险度R)和控制措施。

R=L﹡S

R:风险度

L: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S:事件后果严重性

风险度R评估表

3. 日常作业活动的风险分析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法

主要用于辨识每个作业步聚的危害。目的是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控制措施,编制作业活动安全操作规程,控制风险。

4.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是指采用HAZOP等分析方法,对选定的某个设计装置(单元)进行多专业的、系统的、详细的审查,对企业生产装置和工艺过程中的危险及其原因,寻求必要对策。明确装置或系统内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并针对变动与偏差的后果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5. 安全生产标准化风险评价

⑴划分作业活动、归类设备设施

⑵危害辨识、风险分级、控制措施

⑶列出重大风险清单

⑷风险控制

企业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生产经营情况,制定风险控制计划或方案,确定重大风险的优先控制顺序:消除、转移、隔离、控制、应急。

六、风险控制

(一)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

1. 在任何时侯都应强调预防措施。

2. 采用本质安全设计和保证设施的完整性。

3. 应用从事故中总结出相应措施。

4. 考虑到风险控制措施失败的可能性和对措施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5. 有可行的管理和现场监督规定,以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有效,随后的工作要求得到实现。

6. 操作人员理解和掌握风险控制措施和工作要求。

(二)风险控制措施由企业生产技术部门和设备等部门提出,安全监督部门组织审定。

第二章、对企业实施风险分级

一、编制依据:辽安监管三〔2017〕5号关于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监管的指导意见(试行)

二、安全风险等级

企业的安全风险分为四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红色风险、橙色风险、黄色风险和蓝色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三、风险分级方法

采用风险矩阵评价法,对每个企业开展风险分级。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分别用表明相对差距的数值来表示,然后用两者的算术乘积反映风险等级。

R=L×S

R是指风险度;

L是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S是指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四、风险分级标准

1.对危险化学品对照《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标准》(见附件1),确定L值和S值。

2.计算L值和S值的算术乘积得出风险度R,对照风险矩阵(附件3),确定风险等级。

3.风险等级划分原则:红色风险等级(R≥15);橙色风险等级(8≤R≤12);黄色风险等级(4≤R≤6);蓝色风险等级(R<4)。

附件1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标准

表1 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

.

表2 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发生的后果严重性S判断准则

.

注:1.低密度人员场所(人数<30人):单个或少量暴露人员。2.居住类高密度场所(30人≤人数<100人):居民区、宾馆、度假村等。公众聚集类高密度场所(30人≤人数<100人):办公场所、商场、饭店、娱乐场所等。3.高敏感场所: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监狱等。重要目标: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文物保护单位等。特殊高密度场所(人数≥100人):大型体育场、交通枢纽、露天市场、居住区、宾馆、度假村、办公场所、商场、饭店、娱乐场所等。

附件2

风险矩阵(R)

.

.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2018 年第14号)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突发环境事件environmental accident 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 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简称为“风险物质”。 3.4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hreshold quantity of risk substance 指根据物质毒性、环境危害性以及易扩散特性,对某种或某类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规定的数量。 3.5环境风险单元environmental risk unit 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风险物质的一个(套)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企业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装置、设施或场所。 3.6环境风险受体environmental risk receptor 指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企业外部人群、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生态环境功能的单位或区域等。 3.7清净废水slightly polluted wastewater 指未受污染或受较轻微污染以及水温稍有升高,不经处理即符合排放标准的废水。

安全风险评估实施解决方案.doc

一、工程概况 1、重庆兆德.雍山湖项目一期一标段工程位于重庆大足双桥龙水湖片区,紧靠龙水湖,由重庆逸悦置地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重庆中泰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监理,重庆建工第二建设有限公司承建,本工程建面约1.5万平方米,房屋类型主要有住宅、酒店、公园教堂、管理用房、门卫房等,结构类型:框架结构。 二.编制说明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改善生产作业条件,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我项目部职工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在我部深入推行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排查、监控,现就有关事项制定方案如下: 三、指导思想 风险评估是从施工源头查清风险因素,合理确定风险等级,放弃或修改残留风险高的工程方案,提出风险处理和监控措施,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的管理水平,保障安全、保护环境、保证工期、控制投资、提高效益。以健全完善安全监控工作体系为载体,积极构筑“群防、群控、群治”的安全生产网络,有效预防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推行本标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运行,成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如下图所示。

五、工作目标 评估对象为标段施工区域内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交通、环境、工期、投资及第三方等各方面风险。开展定性或定量的施工安全风险估测,能够增强安全风险意识,改进施工措施,规范预案预警预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通过对生产(工作)场所、作业岗位的危险源(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自下而上的排查、辨识、评价分级、建档立卡,建立监督控制体系,强化群众性劳动保护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针对各项风险(事件)拟定初步处理方案,为“监控法”有效实施、可靠运转提供了保证,以将各类风险降到可能接受的水平。 六、风险评估实施方法 (一)按照辩识、分析、估测、控制、报告程序进行专项风险评估,采用专家调查法和指标体系法确定风险等级,重大风险源及时汇总上报行业主管部门。 (二)对本项目进行总体风险评估,根据工程项目的地质环境条件、建设规模、结构特点等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估测工程施工期间的整体安全风险大小,确定其静态条件下的安全风险等级;对兆德. 雍山湖工程专项风险评估,根据其作业风险特点以及类似工程事故情

重大危险源判定及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企业重大危险源判定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长期或短期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对照附录A中相关物质辨识标准以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规定的重大危险源物质,福建南纺涉及的液化石油气、二甲基甲酰胺、双氧水等属于危险化学品。 表2-10 重大危险源判定 企业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可根据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的3种类型,按照化学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矩阵,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一、化学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根据企业生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是否涉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附表1和附表2中所列化学物质,计算所涉及化学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在附表1或附表2中临界量的比值Q:

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化学物质时,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2、当企业存在多种化学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Q=q 1/Q 1 +q 2 /Q 2 +…+q n /Q n (1) 式中:q 1, q 2 , ..., q n ——每种化学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 1, Q 2 , ..., Q n ——每种化学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1≤Q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 别以Q 1、Q 2 和Q 3 表示。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和表2-10重大危险源判定,计算企业的Q值为: Q=50+45/50+5/50+5000+200= 二、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废水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及分级分别见表2-11与表2-12。 表2-11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辨识方法(定稿)

东沟煤业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风险评估方式方法 一、定性评估法 也称经验评估法,是按生产系统或生产工艺过程,对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定性的分析、研究、评估,得出定性评估结论的评估方法。 本方法通常采用安全评估表,根据经验将需要检查评估的内容以列表的方式逐项列出,现场逐条对应评估。安全评估表内容还可根据项目危险程度,将评估项目内容划分为安全否决项(不可控危险)和可控项(中等或可控危险)两部分,存在否决项时,停止评估,向上一级管理层报告;不存在否决项时,对可控项进行赋值,得分不低于规定的临界值,定性为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可控项得分低于临界值,停止作业,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进行重新评估。 本方法适用于简单系统、大型装备,工作条件和环境相对稳定的区队开工和岗位的评估。 二、专家评估法 是指集体检查分析、专家综合评估或两者相结合的评估

方式,依据现场条件、检测结果、临界指标,运用类比分析等方法,对系统运行环境、设备设施、工艺和人员技术能力、安全措施、制度、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的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复杂的系统、工艺、装置以及“四新”试验应用等方面的评估。 三、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 是通过分析生产运行过程中工艺状态参数的变动和操作控制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这些变动与偏差对系统的影响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找出出现变动及偏差的原因,明确装置或系统内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并针对变动与偏差产生的后果提出应对安全措施的评估方法。 本方法主要分析步骤是: 1. 建立研究组,确定任务、研究对象。一是建立一个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组,研究组的人员应包括设计、管理、使用和监察等各方面人员。二是明确研究组的任务,如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系统安全问题,还是产品问题、环境问题,或者是综合问题。三是充分了解分析对象,准备有关资料。 2. 划分单元,明确功能。将分析对象划分为若干单元,明确各单元的功能,说明其运行状态和过程。在连续过程中单元应以管道为主,在间歇过程中单元应以设备为主。

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一、风险评估概述 1、风险服务的重要性 对于构建一套良好的信息安全系统,需要对整个系统的安全风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清晰的了解了自身的弱点和风险的来源,才能够真正的解决和削弱它,并以此来构建有着对性的、合理有效的安全策略,而风险评估既是安全策略规划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实施其它安全策略的必要前提。 近几年随着几次计算机蠕虫病毒的大规模肆虐攻击,很对用户的网络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攻击,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用户都部署了防病毒软件和类似的安全防护系统,越来越多的用户发现淡村的安全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安全防护体系的需求了。 安全是整体的体系建设过程,根据安全的木桶原理,组织网络的整个安全最大强度取决于最短最脆弱的那根木头,因此说在安全建设的过程中,如果不仔细的找到最短的那根木头,而盲目的在外面加钉子,并不能改进整体强度。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机制,只有经过全面的风险评估,才能让客户对自身信息安全的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 2、风险评估服务的目的及其意义 信息安全风险是指人为或自然的威胁利用信息系统及其团里

体系中存在的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其对组织造成的影响。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指依据有关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评价的过程。她要评估资产面临的威胁以及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并结合安全事件所涉及的资产价值来判断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组造成的影响。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机制建立过程中的一种评价方法,其结果为信息安全更显管理提供依据。 3、风险评估服务机制 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里,有许多种情况必须对信息系统所涉及的人员、技术环境、物理环境进行风险评估: ●在设计规划或升级新的信息系统时; ●给当前的信息系统增加新应用时; ●在与其它组织(部门)进行网络互联时; ●在技术平台进行大规模更新(例如,从Linux系统移植到 Sliaris系统)时; ●在发生计算机安全事件之后,或怀疑可能会发生安全事件 时; ●关心组织现有的信息安全措施是否充分或食后具有相应的安 全效力时;

风险分级管控指南(模板)

附件3 工贸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用版) 目录 1. 适用范围 (2) 2. 编制依据 (2) 3. .............................................................................. 总体要求、目标与原则. .. (2) 4. 职责分工 (2) 5. 风险点识别方法 (2) 5.1 风险点识别范围的划分要求. (2) 5.2 风险点识别方法 (2) 6.风险评价方法 (2) 7. 风险分级及管控原则. (2) 8. 风险控制措施策划 (3) 9. .............................................................................. 风险分级管控考核方法. .. (3) 10. 风险点识别及分级管控记录使用要求 (3) 附件A 风险点分类标准 (4) 附件B 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方法 (9) 附件C 风险矩阵法 (11) 附件D 风险分级管控建设(示范)企业成果 (14) 附件E 风险分级管控程序框图 (18)

1. 适用范围 本实施指南适用于冶金等工贸行业企业的风险识别、评价、分级、管控。 2. 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主要包括法规、标准、相关政策以及企业内部制定相关规定等要求。 3. 总体要求、目标与原则 明确开展该项工作的严肃性和总体要求,以及开展该项工作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和应坚持的原则,确保该项工作开展的长期性、有效性。 4. 职责分工 明确该项工作的开展主责部门(牵头、督导及考核)、责任部门及相关参与部门应履行风险点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过程中应承担的职责。并将职责分工要求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5. 风险点识别方法 5.1 风险点识别范围的划分要求比如以生产区域、作业区域或者作业步骤等划分,确保风 险点识别全覆盖。 5.2 风险点识别方法 建议以安全检查表法(SCL)对生产现场及其它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进行识别;以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并按照作业活动分解逐一对作业过程中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 6. 风险评价方法 企业应经过研究论证确定适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建议采 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修订的MES)或者风险矩阵法(LS)进行风险大小的判定。考虑指南的普遍适用性,建议采用风险矩阵法(LS)进行风险评价。 7. 风险分级及管控原则 按照鲁政办发〔2016 〕36 号要求,企业应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将风险分成四级,明确分级管控的原则要求。企业选用的风险分级方法划分为五个等级的,上报时将四、五等级风险合并为一个风险等级作为第四等级。

风险分析评估方案

风险分析评估方案 风险分析评估方案 第 3 页共 12 页 一、概述 质量风险管理是指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药品质量风险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核的系统过程。GSP的基本原则与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目标相一致。药品经营企业作为质量风险管理主体,在药品经营环节实施GSP过程中,通过运用质量风险管理的方法,正确识别质量风险、评估质量风险,科学控制质量风险,达到降低质量风险危害程度的目的,从而发挥质量风险管理对企业GSP贯彻实施的保证作用,进一步确保所经营药品的质量,切实保障公众用药的安全有效。 本方案通过预先主动地制定方法以识别和控制在药品流通过程中存在的潜在质量问题,达到防范风险,预防质量事故的目的。 二、目的 通过质量风险评估分析,评估公司现有的质量管控措施是否全面,必要时完善相关管控措施,明确公司的风险控制策略,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对于高风险和中等风险的必须确定降低风险的措施,低风险加强经营过程控制,确保产品质量,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可识别性,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如果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和预防措施后风险仍不可接受,应重新制定降低风险的措施和办法。最大限度的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 三、范围 药品经营质量与企业组织机构、人员、管理制度与职责、过程管理、设备设施等诸多要素共同整合的复杂过程,任何一个要素发生问题都会影响所经营药品的质量,引发药品质量风险。 药品风险来源复杂,有人为因素,也有药品本身的“两重性”因素。人为因素可导致假药、劣药经营、药品质量问题、标识缺陷和包装质量问题、用药差错问题等,多属于可控制风险;药品因素主要是药品天然风险,其中包括药品已知药品因素风险和未知药品因素风险。 已知药品因素风险包括药品已知不良反应和已知药物相互作用等,属于可控制风险; 未知药品因素风险包括药品未知不良反应,非临床适应症患者使用,未试验人群的应用(如孕产妇、婴幼儿、老年人、肝肾功能障碍者等,他们一般被排除在临床试验入选标准之外),多属不可控制风险。 本风险分析包含组织机构、人员资质,管理制度与职责、设备设施、药品采购、药品检查、药品验收、药品贮存、药品销售、药品运输等过程。可控风险应做到对即发情况能够有效杜绝预防、已发风险可以有效控制风险降到可接受程度;不可控风险应做到对即发情况能够有效控制应对、已发风险可以控制到危害风险最小化。 四、风险评估小组组成及职责 姓名部门职责 质量负责人质量负责 人实施过程风险分析的沟通平台的搭建、参与风险识别、评估、沟通、控制、审核。 质量部负责人质量部参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负责风险分析的 方案和报告的起草。 各部分负责人各部门参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 近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以下简称《方法》),自2018年3月1日起实施。《方法》是环境应急管理领域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用于指导企业自主评估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一、为什么出台《方法》? 为落实《环境保护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关于加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管理的要求,指导企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印发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环办〔2014〕34号,以下简称《指南》),在附录A和附录B中提出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指南》印发以来,全国有4万余家企业参考《指南》开展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并划分了风险等级,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和应急准备能力明显提高,为环境应急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试行过程中发现《指南》存在一些不足:如仅对企业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没有突出企业大气和水环境各自的风险特征和防控管理措施的针对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数量和类型覆盖面不够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指标过多;文件法律效力低。 针对实践暴露出的问题,环境保护部设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将《指南》附录A和附录B进行修订、完善和标准化,提出了分别评估企业水和大气环境风险的方法,调整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弱化了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指标,较《指南》附录A及附录B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

富,定位更加准确,“环境”特点更加突出。 二、《方法》是强制性标准吗? 《方法》是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发布的指导性标准,供企业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时参照使用。 三、《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方法》共10部分,主要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风险物质识别、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方法,以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与调整的原则,配套1个规范性附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四、《方法》做了哪些修订? 同《指南》相比,《方法》主要进行了六方面修订: (一)分别评估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和水环境事件风险。该项修改主要考虑到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和水环境事件风险物质、风险防控措施和风险受体显著不同,因此分别计算涉气(水)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大气(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通过风险矩阵法确定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和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按两者中级别高者确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与《指南》中对企业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相比,《方法》更突出了企业大气和水环境风险特征和防控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对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更加准确,有助于企业明确风险类型,制定针对性的防控对策。 (二)补充完善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方法》对《指南》附录B包括的310种(类)风险物质进行调整、补充,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评估程序见图1。

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针对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列表说明下列内容: 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在正常使用和事故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伴生/次生物质,以及基本应急处置方法等,对照附录B标明是否为环境风险物质。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如存在总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公历年度内某一天最大存在总量计算;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与其在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2)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1) 式中: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1、Q2和Q3表示。 2 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安全生产控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评及批复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及分值分别见表1与表2。 表1 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分值 生产工艺20分 安全生产控制(8分) 消防验收2分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2分安全生产许可2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备案2分 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40分) 截流措施8分事故排水收集措施8分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雨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生产废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

风险分级管控程序框图

风险分级管控程序框图 风险分级管控程序框图...................................................................... 错误!未指定书签。划定危险源识别范围.......................................................................... 错误!未指定书签。实施危险源识别.................................................................................. 错误!未指定书签。进行风险评价...................................................................................... 错误!未指定书签。进行风险分级...................................................................................... 错误!未指定书签。策划风险控制措施.............................................................................. 错误!未指定书签。全面实施、跟踪验证.......................................................................... 错误!未指定书签。确定危险源(风险点)识别方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应用JHA、SCL、PHA、FTA、HAZOP等 ........................................... 错误!未指定书签。JHA:工作危害分析(JobHazardAnalysis),又称作业安全分析(JobSafetyAnalysis,JSA),作业危害分解(JobHazardBreaKdown),是一种定性风险分析方法。错误!未指定书签。 SCL:安全检查表分析(SafetyCheckList) ......................................... 错误!未指定书签。PHA:预先危险分析(PreliminaryHazardAnalysis,缩写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预先危险分析是系统设计期间危险分析的最初工作。也可运用它作运行系统的最初安全状态检查,是系统进行的第一次危险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FTA:事故树分析法(AccidentTreeAnalysis,简称ATA)又称故障树分析法(FaultTreeAnalysis,简称FTA),是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顶上事件)开始,层层分析其发生原因,直到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底事件)为止。这些底事件又称为基本事件,它们的数据已知或者已经有统计或实验的结果。.. 错误!未指定书签。 HAZOP:(HazardandOperabilityAnalysis,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明确识别范围(区域、场所等)...................................................... 错误!未指定书签。编制识别信息统计表.......................................................................... 错误!未指定书签。确定风险评价方法如LEC、PSE、LS、TRA....................................... 错误!未指定书签。LEC: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作为因变量(D),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及危险严重程度(C)作为自变量,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式 D=L×E×C ............................................................................................... 错误!未指定书签。PSE:半定量评价法为R=PSE法,其中:P——事件发生的可能性,S——事件后果的严重度;E——人员的暴露率;R——风险,其值为P/S/E的乘积.错误!未指定书签。风险:指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 错误!未指定书签。LS:人们常常将可能性L的大小和后果S的严重程度分别用表明相对差距的数值来表示,然后用两者的乘积反映风险程度R的大小,即R=LS。... 错误!未指定书签。

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一、风险评估概述 1、风险服务的重要性 对于构建一套良好的信息安全系统,需要对整个系统的安全风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清晰的了解了自身的弱点和风险的来源,才能够真正的解决和削弱它,并以此来构建有着对性的、合理有效的安全策略,而风险评估既是安全策略规划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实施其他安全策略的必要前提。 近几年随着几次计算机蠕虫病毒的大规模肆虐攻击,很对用户的网络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攻击,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用户都部署了防病毒软件和类似的安全防护系统,越来越多的用户发现淡村的安全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安全防护体系的需求了。 安全是整体的体系建设过程,根据安全的木桶原理,组织网络的整个安全最大强度取决于最短最脆弱的那根木头,所以说在安全建设的过程中,如果不仔细的找到最短的那根木头,而盲目的在外面加钉子,并不能改善整体强度。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机制,只有通过全面的风险评估,才能让客户对自身信息安全的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 2、风险评估服务的目的及其意义 信息安全风险是指人为或自然的威胁利用信息系统及其团里体系中存在的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其对组织造成的影响。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指依据有关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评价的过程。他要评估资产面临的威胁以及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并结合安全事件所涉及的资产价值来判断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组造成的影响。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机制建立过程中的一种评价方法,其结果为信息安全更显管理提供依据。 3、风险评估服务机制 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里,有许多种情况必须对信息系统所涉及的人员、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案

第一章网络安全现状与问题 目前安全解决方案的盲目性 现在有很多公司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加密、身份认证、防病毒、防黑客等各个方面,每种解决方案都强调所论述方面面临威胁的严重性,自己在此方面的卓越性,但对于用户来说这些方面是否真正是自己的薄弱之处,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如何评估,投入多大可以满足要求,对应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什麽措施,这些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及。 网络安全规划上的滞后 网络在面对目前越来越复杂的非法入侵、内部犯罪、恶意代码、病毒威胁等行为时,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疲于奔命,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安全产品与安全服务,使用户摸不着头脑,没有清晰的思路,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安全体系,不能从整体上有所把握。 在目前网络业务系统向交易手段模块化、经纪业务平台化与总部集中监控的趋势下,安全规划显然未跟上网络管理方式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网络动态安全防范体系 用户目前接受的安全策略建议普遍存在着“以偏盖全”的现象,它们过分强调了某个方面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安全构件(产品)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客户化的、可操作的安全策略基础上,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全局观的、多层次的、组件化的安全防御体系。它应涉及网络边界、网络基础、核心业务和桌面等多个层面,涵盖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接入服务器、数据库、操作系统、DNS、WWW、MAIL及其它应用系统。 静态的安全产品不可能解决动态的安全问题,应该使之客户化、可定义、可管理。无论静态或动态(可管理)安全产品,简单的叠加并不是有效的防御措施,应该要求安全产品构件之间能够相互联动,以便实现安全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审计、信息共享。 目前黑客攻击的方式具有高技巧性、分散性、随机性和局部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即使是多层面的安全防御体系,如果是静态的,也无法抵御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攻击,只有将众多的攻击手法进行搜集、归类、分析、消化、综合,将其体系化,才有可能使防御系统与之相匹配、相耦合,以自动适应攻击的变化,从而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问答 2016年09月09日发布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风险管理的原则,并提出了实施风险分级管理的要求。为了强化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管理,科学有效实施监管,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保障食品安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研究制定了《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将于2016年12月1日实施。现就有关问题解读如下: 一、什么是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险管理术语》(GB/T 23694-2013),风险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风险管理是在风险方面,指导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结合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类别、经营业态及生产经营规模、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监督管理记录情况,按照风险评价指标,划分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并结合当地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的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 二、《办法》制定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是一种基于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管模式,是有效提升监管资源利用率,强化监管效能,促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也是国际的通行做法。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家和组织都建立实施了基

于风险的食品监管制度,国内部分行业以及一些省份也进行了探索。 我国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众多,监管人员相对不足,产品种类多、监管主体多、风险隐患多及监管资源有限的矛盾仍很突出,且监管工作中还存在有平均用力、不分主次等现象,使监管工作缺少靶向性和精准度,监管的科学性不高、效能低下的问题还较普遍。正是基于这些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成立之初,即确立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基于风险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思路,推行基于风险管理的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并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本《办法》。 《办法》的制定,对于监管部门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升监管效能有着重要意义。建立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制度,能够帮助监管部门通过量化细化各项指标,深入分析、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并使监管视角和工作重心向一些存在较大风险的生产经营者倾斜,增加监管频次和监管力度,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改善内部管理和过程控制,及早化解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对一些风险程度较低的企业,可以适当减少监管资源的分配,从而最终达到合理分配资源,提高监管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收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生产经营者,则通过分级评价,能够使其更加全面的掌握食品行业中存在的风险点,进一步强化生产经营主体的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有针对性地加强整改和控制,提升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能力。 三、《办法》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风险管理的原则,第一百零九条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结果和食品安全状况等,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这也是研究制定本《办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指南(试行)

附件4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 报告编制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

二〇一三年三月

前言 为规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的环境管理登记工作,指导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根据《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22号)第十、十一条的规定,编制本指南。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主要考虑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在企业生产/使用过程中由于日常环境释放对企业外部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的长期、潜在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兼顾企业突发环境事故对环境和生命安全造成的短期不利影响。 本指南以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为主线,对编制原则、总体要求、编制形式、编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同时,在附件部分对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的具体技术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机构应按照本指南的要求开展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

告的编制工作。 本指南为试行版,将根据实际管理需求,适时修订。

目录 一、编制原则 (71) 二、总体要求 (71) 三、报告编制形式 (72) 四、报告编制内容 (72) (一)总则 (73) (二)企业概况 (74) (三)企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流向分析 (76) (四)企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判别 (77) (五)企业环境管理及风险水平判别 (80) (六)企业环境风险监管等级划分 (83) (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结论 (83) (八)环境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措施建议 (83) 附件: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 (85) 一、企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判别 (86) 二、企业环境管理及风险水平判别 (93) 三、企业环境风险监管等级划分 (103)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风险评价分级管控作业管理制度 1.目的 对本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的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的风险评价与控制。 3.职责 3.1总经理职责 “两个体系”建设第一负责人;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风险评价分级管控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两个体系”创建领导小组,明确各级组织、人员职责; “两个体系”创建机构; “两个体系”建设提供人力、资金支持; “两个体系”创建进度; “两个体系”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解决;

3.2 安环部职责 3.2.1安环部负责组织本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组织风险评价小组,确定较大及重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两个体系”开展工作; “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两个体系”进度及质量要求; “两个体系”有关资料、表格、台账、清单的汇总、审核、反馈; “两个体系”领导小组汇报创建情况; “两个体系”领导小组部署的其他工作。 3.3车间职责 “两个体系”开展工作; “两个体系”创建人员名单; “两个体系”进度及质量要求; “两个体系”有关资料: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风险评级和分级等表格、台账、清单的汇总、审核、反馈; “两个体系”领导小组汇报本车间创建情况; “两个体系”领导小组部署的其他工作。

各部门、分子公司、班组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3.4班组职责 “两个体系”开展工作; “两个体系”创建人员名单; “两个体系”进度及质量要求; “两个体系”有关资料: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风险评级和分级等表格、台账、清单的识别、汇总、审核、反馈; “两个体系”创建情况; 4.工作程序 4.1总则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883-2016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 —DB37/T 2971-2017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GB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估方案

永环字【2011】19 号 永修县环保局关于印发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艾城环境监测站、监察大队及相关科室: 根据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转发《县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永办字【2011】13号)的通知精神,我局制订了《永修县环保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永修县环保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此页无正文。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主题词:环保风险评估实施方案通知 抄送:县维稳办。 永修县环境保护局综治办2011 年 6 月 24 日印发

永修县环保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转发《县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 小组关于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永办字【2011】 13号)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涉及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因决策不当或时机不成熟而给环保事业发展,社会稳定带来冲击,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永修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永府办字【2006】45 号)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稳定观,坚持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制度,预测、提示、规避和化解稳定风险,防止和克服因决策、政策、项目、改革的偏差而引发的不稳定隐患,实现由被动保稳定向主动创稳定的转变。 二、实施原则 县环保局建立由局办公室牵头,各科室、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联席会议制度。主要职责是:及时分析环保领域社会稳定形势,了解掌握社会稳定规律特点,组织开展社会稳定形势矛盾纠纷预警工作,研究处置重大疑难问题和突发事件,加强工作指导督查,对影响稳定的矛盾纠纷及重大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近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以下简称《方法》),自2018年3月1日起实施。《方法》是环境应急管理领域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用于指导企业自主评估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一、为什么出台《方法》? 为落实《环境保护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关于加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管理的要求,指导企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印发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环办〔2014〕34号,以下简称《指南》),在附录A和附录B中提出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指南》印发以来,全国有4万余家企业参考《指南》开展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并划分了风险等级,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和应急准备能力明显提高,为环境应急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试行过程中发现《指南》存在一些不足:如仅对企业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没有突出企业大气和水环境各自的风险特征和防控管理措施的针对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数量和类型覆盖面不够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指标过多;文件法律效力低。 针对实践暴露出的问题,环境保护部设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将《指南》附录A和附录B进行修订、完善和标准化,提出了分别评估企业水和大气环境风险的方法,调整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弱化了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指标,较《指南》附录A及附录B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定位更加准确,“环境”特点更加突出。

二、《方法》是强制性标准吗? 《方法》是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发布的指导性标准,供企业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时参照使用。 三、《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方法》共10部分,主要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风险物质识别、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方法,以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与调整的原则,配套1个规范性附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四、《方法》做了哪些修订? 同《指南》相比,《方法》主要进行了六方面修订: (一)分别评估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和水环境事件风险。该项修改主要考虑到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和水环境事件风险物质、风险防控措施和风险受体显著不同,因此分别计算涉气(水)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大气(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通过风险矩阵法确定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和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按两者中级别高者确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与《指南》中对企业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相比,《方法》更突出了企业大气和水环境风险特征和防控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对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更加准确,有助于企业明确风险类型,制定针对性的防控对策。 (二)补充完善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方法》对《指南》附录B包括的310种(类)风险物质进行调整、补充,删除了《指南》附录B 中56种不具有明显突发性且普遍性不强的重点环境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