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作品叙事视角分析

茅盾文学作品叙事视角分析
茅盾文学作品叙事视角分析

茅盾小说叙事视角分析

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视角对茅盾长篇小说的影响

茅盾对长篇小说情有独钟,他以明快的社会科学武装自己,又研究了欧洲近代文学思潮的演进,加上在大革命旋涡里的一番经历,茅盾是立意要写时代精神,社会全局以及存在的尖锐矛盾和重大题材。茅盾的这些构思,显然只有“长篇小说”能够容纳。茅盾曾回顾说:“那时候,我觉得所有自己熟悉的题材都是恰配做长篇,无从减短似的。”在他的长篇小说中主要全知叙事视角、限知叙事、全知和限知交替使用、纯客观叙事这四种叙事视角。

所谓叙事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和他所叙故事之间的关系。陈平原先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曾提出三种小说的叙事视角,即全知叙事、限制叙事和纯客观叙事。[1]中国传统小说家最常用的是全知叙事。何谓全知叙事?它指的是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其作用有利于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透视与剖析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茅盾是左翼作家的领军人物,他始终坚持的是史诗性的宏大叙事之路,注重题材的重大性和时代性。相对于中国传统小说而言,茅盾在将全知叙事运用到长篇小说里,均表现出在传承的特征。茅盾先生历经“五四”与“五卅”革命运动,也感受过新旧文学的冲突。换而言之,茅盾在进行创作时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养分,即用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里常用的全知叙事视角进行创作。比如在《子夜》的开篇就是运用了全知叙事视角,通过吴老太爷的丧事场面将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矛盾逐一呈现出来。

当然《子夜》这一部小说并非全是用的全知视角进行叙事,始当中也运用其他叙事视角。比如林佩瑶,在吴老太爷眼中她是妩媚妖冶而可怕的;在叙述者眼中,林佩瑶却是善解人意的。作者交换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将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从平面走向立体,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视觉美感:

其一、人物性格的全知叙事方式。茅盾善于在激烈的时代矛盾中刻画人物。在小说《虹》中,人物性格同样是在深刻的矛盾与张力之中得以丰满化。从主人公的身上,既看到旧家庭伦理观念对她的束缚,也鲜明地感受到新思潮对她心灵的唤醒。而在小《子夜》这部小说里,茅盾笔下的吴荪甫性格中的精明能干、又刚愎自用、凶狠冷酷无一不是在矛盾之中展现的。他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与工农群众之间、与其他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既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也是读者窥测人物内心世界的切入口。

其二、人物设定的限知叙事方式。茅盾侧重于关注群体的“人”,社会的“人”,他习惯于在写出人物的阶级特性以后,再关注他们“个人的特有的个性”。因而,茅盾笔下的人物总是打上阶级的烙印。透过茅盾笔下的人物,不但可以看到他们所代表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而且也认识了他们所属的时代。除此之外,他的笔触往往直指人物的灵魂深处,挖掘出他们身上的性格弱点,揭示他们深层次的精神悲剧。

其三、对于背景的纯客观叙事。茅盾的写作目的,最重要的,是报导直接的经验还非常新鲜、毫不含糊的时候使它们记录下来。在现实尚未成为历史时,就立即极为准确地抓住它,这就是茅盾艺术的基本原则。这一和现实紧密联系的创作特征,与新闻记者追捕“热消息”有一定的区别:不是纯粹的客观新闻报导、而是将现实事件消化与反馈。其中有作者对整个事件的理性分析与思考,也蕴含着作者对整个事件的态度或情绪。比如,《蚀》三部曲真实地再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析的心灵历史,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真相:在《幻灭》里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虽个性解放的自由追求至幻灭的全过程。现实的残酷与丑陋,是造成静女士追求之梦破灭的根本原因。作品通过静女士追求的一次次幻灭,展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状貌,表达了茅盾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除此之外,茅盾还借由作品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和不切实际思想进行揭示和批判。

在《动摇》里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再现。作品借对一个小城市的政治风云变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时代社会的艰难与残酷,以及很多“革命”的虚伪残暴真相。知识分子革命干部方罗兰和混入革命队伍内部的胡国光是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作品的“动摇”指的就是方罗兰的对反革命的妥协动摇和胡国光背叛对于革命的背叛,他的决策失误是导致革命事业失败的最关键原因。《动摇》犹如一面镜子,从一个小县城的政治风云变幻,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历史状貌,也体现出茅盾对于现实的深沉忧虑和悲观性评价。

而在《追求》中写的则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悲剧。曾为革命的潮流所激荡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氛围下,他们的内心充满失落、彷徨、苦闷和颓唐。作品主要写三类人物的追求道路。一个是张曼青,他选择的追求方式是教育,但在黑暗社会的打击面前,他的教育强国之梦破灭,自此变得消沉,最终成为一个社会的完全的失意者。一个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王仲昭,他身上也体现出一定的新闻改革的追求趣向,但他选择的追求方式主要还是爱情,他希望以爱情的追求来躲避现实的压力。作品对这种爱情至上、以爱情为避世方式行为的浅薄性和虚伪性进行了充分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章秋柳,她的追求方式也最为特别。在革命失败、精神饱受挫折之后,她作为一个青年女性,以一种畸形的方式对社会表示反抗。她追求的是肉欲的放纵。她曾试图以

性爱来抚慰他人,但却染上梅毒,面临死亡的威胁。死亡成为她反抗社会与表现自我的最后机会,以一种歌赞的态度来对待死亡,使命运呈现出绝望而又悲壮的色彩。《追求》揭示了大革命失败后弥漫在知识分子中的困顿迷惘的情绪状况,从而真实地再现了时代历史状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动态。

总而言之,茅盾小说总体上以多样的叙事方式进行创作,艺术容量大,叙述节奏快,编织了作品气势恢宏的特征,既要全方位地观照社会生活,又要加强艺术实践呈现功能。即茅盾在艺术处理方式上,交织着叙事视角的转换。

西方小说叙事视角对茅盾长篇小说的影响

普实克曾评价茅盾说:“茅盾在文学作品中捕捉现实和传达现实的特点,是集中具有时事性的现实。在全世界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人像茅盾那样紧密地、进场地、直接联系着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茅盾的作品大锁取材于不久前刚发生的事件,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熔铸成自己的艺术作品。”

茅盾在成为作家以前,就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热心参与政治活动。在北伐这一期间,还在军队政治部做过宣传工作。这种先革命家后文学家的生活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文学观念的形成。他主张文学要表现人生,主张文学是时代的反映。要把“总的时代情形表现出来”,并特别注重反映社会变革阶段的重大事件和斗争。茅盾有着丰富的外国文学素养,这使得他的叙事语言既融会了西方叙述语言,又没有过度的欧化色彩;除此之外,他又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这也使得他的小说语言华丽铺陈、细腻生动,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都能随故事和人物的性格发展而具有不同的特色。在叙事视角方面,茅盾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与传统文学有关,更有对俄法文学的吸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们几乎没有不受俄国文学影响的,对于茅盾亦是如此,就文学思想来说,茅盾便就在对俄国文学主流的认同中确立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茅盾曾在《从枯岭到东京》中有言:“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我曾经热心地——虽然无效地而且很受误会和反对,鼓吹过左拉的自然自然,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的时候,我却更接近托尔斯泰了。”茅盾曾高度评价过托尔斯泰,说:“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概括了极其纷繁的社会想象,并且揭示出各种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很多重大的社会问题。托尔斯泰作品的宏伟的规模、复杂的结构、细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都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现实可能,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可以这么说,茅盾的文学活动,托尔斯泰对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从全知叙事视角来看,多以近距离关注当下时代社会变迁为主体,比如《子夜》所描绘的广阔的生活画面与众多人物形象。纷繁芜杂的人物世界、宏大的社会场景、气势宏伟的艺术架构是这部小说的重要艺术叙事视角。作品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乡村到大都市,从普通工人到大资本家,从交易场斗法到家庭日常生活,作品无所不包含。《子夜》中对于生活场景的描写是精彩生动的,既充分投射出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又为读者展示了一副时代生活的真实画面,比如对于证券交易所的描绘。这无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有着极为相似的叙事视角。从人物设置、情节设置、开篇布局以及整部小说的故事架构均极为相似。茅盾曾在《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这一论文中就托尔斯泰的创作大为赞赏,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大部分均真实反映了沙俄专制社会的黑暗,茅盾赞扬托尔斯泰的作品对俄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无情揭露和批判,对农民和其他压迫者给予人道主义的悲悯。

其二、赞扬托尔斯泰对沙俄法律制度的批判。《复活》揭露了法庭、监狱的黑暗。一批批无辜者和政治犯在监狱与流放中遭受着非人的折磨,随时会死去,而一小撮在人们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尽管贪污读者却仍可逍遥法外,实在是天理不容。

其三、赞扬托尔斯泰对土地私有制的批判。托尔斯泰多次指出私有财产制度是“邪恶的根源”,是农民贫困的根源。托尔斯泰看到了私有制的罪恶,主张某种土地的公有制。诚如茅盾所言:“托尔斯泰之主张,在富者之土地,平分与贫者。”

其四、赞扬托尔斯泰对沙俄上流社会的暴露和批判,茅盾指出:“托尔斯泰大声疾呼富人越富而道德越败坏,性情越惰,惰父产生惰子,惰子复生惰孙,遂至社会上有一种富且惰之种,以贻害于无穷,以蛀食贫人工作之代价。社会之无希望,人类之苦恼,此其原因中至原因也。”

从限知视角来看,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起来,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使其更为感人。比如在《子夜》中茅盾将吴荪甫这位工业界“王子”的自信果敢与宏大气魄,极力渲染他雄心勃勃、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形象,同时也着意渲染了吴荪甫的得力助手屠维岳的“机警、镇定、胆量”。而对公债“摩王”赵伯韬形象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完成。赵伯韬作为买办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代言人,一开始就阻挡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最后终于扼住了民族资本家的咽喉。与此同时,通过对赵伯描写韬荒淫生活,不但刻画了他粗鄙狂傲,也揭示了他的荒唐无耻。

从纯客观叙事视角来看,茅盾笔下的人物大都拥有矛盾的性格特征。茅盾打破了政治

伦理与阶级观点来对人物进行分析的思维定式,并从“现代人”这个角度来透视《子夜》这部小说中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换而言之,茅盾给这些人物富于了当下时代的特征。且不谈《子夜》里的主要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气质、思想意识、胸襟气魄、运筹思路、经营手段以及思维方式带有现代企业家的个性特征,就是吴荪甫周身的金融家、现代企业家、知识分子以及农民工人等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也无不带有现代生活的特征。也就是说,茅盾对有现代化特征的城市景观和现代化的交易所和工厂有着强烈的感知和深厚的兴趣。不管是欣然接受了五光十色景观的诱惑,还是喧嚣、嘈杂的公债市场的挑逗,茅盾总是以浓墨描写现代城市的特殊场所、景观乃至声音。在茅盾的长篇小说里很少有中国传统小说的古香古色或是市井味或是脂粉味或是乡土味,而是充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这无疑与他受西方小说熏陶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时间对茅盾小说的影响

文学和时代是相辅相成、互为你我的关系。文学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伟大作家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任何一部成功作品的出现也不是偶然,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作家自身生活、思想和艺术积累的结果。从《蚀》三部曲以后,茅盾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

1929年,茅盾在日本创作了长篇小说《蚀》。作品虽未卒章,但内容还是相对完整。作品真实的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从“五四”到“五卅”的时代历史中寻求新的生活道路的心路历程作品将人物的生活道路与真实而广阔的社会现实背景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写实色彩。它是茅盾小说创作的处女作,由三个各自独立成篇、相互间又有内在联系的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所组成,作品写作时间为1927年9月至1928年6月。此时茅盾正在痛苦与困惑地思考着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只是分子的未来去向,三部小说基本以时间为序,完整而清晰地再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心态和命运,也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困惑与茅盾。换而言之,茅盾创作《蚀》的目的,就是要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其一、革命前夕的亢奋和革命即将到来前的幻灭;其二、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其三、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的追求。作品和事件和人物都由这一主题所统率,表现出浓烈的情感特征与时代气息。

《子夜》写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底,于1933年出版。作品以深广的社会思考和成熟的艺术技巧而轰动当时,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茅盾的创作初衷旨在反映中国社会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了自保而使用了更加残暴的手段对农民和工人进

行的压迫;其二、工人阶级因受压迫而引起的经济政治斗争;其三、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民暴动更加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作品所展示的丰富的社会背景,可以作为上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使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1940年前后,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一部)作品。其中《腐蚀》揭露的是国民党的反动特务统治,其生活背景是抗战后期的重庆。小说主人公赵惠明原是一个青年学生,在自我利欲和外在诱惑的侵蚀下,她逐渐堕落为一个特务分子,不过其人性没有被完全泯灭,在黑暗沉沦里她仍旧保持有一种强烈的自新愿望。《腐蚀》以主人公直抒胸臆的日记体形式写作,将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出来,从而为读者塑造了真切生动的人物形象,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而《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一部)的创作背景是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的一个江南小县城。在不完整的第一部里,作品已然将广阔社会的宏观把握表现出来,其小说内容有很多对家庭生活的精彩描写,并且呈现出浓郁的名族风格特征。

从以上这些长篇小说创作的历程中,可以看出,茅盾自觉追求长篇小说主题的时代性和史诗性。即以时代为背景,艺术地展现中国二三十年代纷纭变幻的社会现实,为读者描绘了现代中国社会各个生活领域,各个社会阶层的历史长卷。

在《子夜》里的开篇描绘“天堂般五月”里的上海昏黄风情,仿佛给整部作品填上了一层底色,而随后出现的三辆“一九三零年式的雪铁笼汽车”所经过的路线,沿着北苏州路,过外白渡桥,穿过南京路和河南桥路的交叉口,穿过西藏路,进入平坦的静安寺路……均是真实的地名。把现实都市里实有的地名写入小说是《子夜》的特征之一,而这对于读者解读小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换而言之,这些实有的地名处于现实都市和虚构文本的交叉点上,是沟通二者的重要纽带。《子夜》参照了三十年代的上海的都市空间将大都市的基本姿态和方式充分展现出来。《子夜》整部小说共有十九章,除了第四章外,书中人物的活动场景均设置于上海。这样的场景描述与中国传统小说《红楼梦》有着类似的地方。

《子夜》虽未把历史人物作为艺术形象刻画出来,但1930年中国的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在小说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一部“新形式”的历史小说。只是因为当代刚刚发生的事件而不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我们都知道,这部小说的故事事件为1930年5月至7月,而矛盾最开始下笔创作的时间大约是在1931年初,其间相隔不到半年。

总而言之,茅盾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在叙事结构均表现出不一样的风格。比如在《虹》这部作品中以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线索,不过在表现上和《幻灭》又有所不同,即采用了回叙的方式,使得单线结构在叙述上赋有变化。经过早起几部作品的探索和尝试,茅盾的长篇小

说叙事艺术日益成熟,到《子夜》则是达到的高峰。

茅盾小说的空间与时间形态,并非像西方现代小说那样,随着作者的主观感知而呈现随意性。在茅盾的小说里,其时空形态是清晰可辨的,和经验世界又较大的相似性。大体来说,其作品情节跟随时间的自然流逝而发展,其空间转移也是有迹可循。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作品的叙事时间与社会外部时间密切呼应,在时代印象还没被淡漠时便将其创作成为艺术品,具有明显的当代性。比如《蚀》便是在大革命几个月后便开始进行创作。

在时间方面,茅盾始终依照时代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通过拟人化的繁华,并借由语言艺术尤其是典型人物的刻画把发生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串连成事件序列,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变化的某一规律性。若是把他所创作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蚀》三部曲、《虹》、《三人行》、《子夜》、《农村三部曲》、《锻炼》、《第一阶段》《腐蚀》等作品排列在一起,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现代史便会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辛亥革命到五卅运动,从大革命到解放战争。换而言之,茅盾的作品总是被时代分为做笼罩,而存活与器件的人物、场景、事件以及意象均挑动着时代的脉搏。他所选用的故事发展之地大都是大都市如武汉、上海等作为物理空间。它们既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革命的中心。茅盾的《蚀》、《子夜》、《腐蚀》等作品便是在这里发生的。而为了不让城市与乡村出现中断,茅盾还设置了具有中介性质的空间城镇,比如,在《子夜》中的双桥镇、《动摇》里的湖北某县城、《霜叶红于二月花》里的江南某城镇等等。再者,茅盾作品里所描述的农村、工厂、交易所,充分展现了政治、经济、军事、金融界、知识界以及家庭社会的种种复杂情形。

从茅盾的文学生活来看,以时代社会整体为表现对象,是其杰出的创作倾向。从《动摇》其,再现中国社会缩影就成为茅盾小说的基本叙事风格。即使短篇如《林家铺子》也因其社会内容丰富而成为了“压缩的中篇”。该作品以一幅小城镇的人生图画,同样缩影似的再现了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上海“一二八”战争带来的农村经济凋弊和社会动乱,大都市的经济恐慌,警察局长的威逼以及小镇上党部老爷的敲诈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了林家铺子倒闭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长篇小说常常将每个人物的来龙去脉写得清清楚楚。在茅盾冲突最后均有一个结局,其情节完整而严实。茅盾的长篇小说则不同,其长篇小说的创作大都是截取社会发展的一个横断面进行谋篇布局。比如《子夜》,作品有序幕、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这种封闭性的整体结构方式,是为中国传统长篇小说的结构传统的继承。

而《腐蚀》、《锻炼》以及《第一阶段故事》也均是全景式地反映当时社会的作品。《霜叶红于二月花》虽然没有写完,但依旧气势恢宏。作品里有新兴资产阶级与有旧式地主之间

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有外来工业文明对封建制度的冲击。茅盾以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呈现了普遍人家的生活与心理状态,即从琐碎的日常家庭生活体悟世态炎凉,具有《红楼梦》的特征。

西方小说叙事时间对茅盾小说的影响

茅盾小说的叙事方式是一种由时代情状与普遍人性交融的宏大叙事,它符合西方纳克斯主义美学家卢卡契提出的艺术与社会的整体性原则。希利斯·米勒在他的叙事学著作《解读叙事》中指出:“由于西方主导传统中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假定,叙事被视为因果相接的一串时间。若借用亨利·詹姆斯的比喻,这些事件就如同一串珠子,有开头、中部和结尾。”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论证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由“以情节为中心”转变为“以性格为中心”。这一弱化情节的倾向对现代小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其呈现出中国古典小说里没有的开放叙事结构。茅盾的《蚀》、《子夜》、《腐蚀》以及《霜叶红于二月花》均以人物为核心线索。

虽然茅盾的《幻灭》、《动摇》、《追求》被称为《蚀》三部曲,不过和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结构形式不同,而是更为接近巴尔扎克的“人物再现法”。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小说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其情节也互为补充。一方面,表现了小说人物的全部生活经历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加强了作品中广阔生活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从而构建了一个法国巴黎上流社会历史的有机整体。而茅盾的《蚀》三部曲基本上实现了他自己所希望达到的“断而能续”、“可离可合”的结构要求。也正是由于茅盾借鉴了巴尔扎克“人物再现”的叙事方法,使其在整体结构上较为粗梳松散的缺陷。比如,李克、史俊与赵赤珠在《幻灭》中居于次要地位,而于《动摇》里却处于次重要的位置。这三人虽在不同的作品中出现,不过均可以遵照自己生活与性格逻辑进行深层次的发展,给读者呈现了人物不同的生活阶段。除此之外,茅盾还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再现”来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浪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并将其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

《腐蚀》则是你借鉴了西方日记体小说的叙事形式,采用女猪脚第一人称自叙的方式,形成单线叙事结构,透过描写陷身罪恶最终沦为特务却不甘堕落的女青年的内心独白,并以此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罪恶。这种叙事结构不但在揭示了小说主人公心理状态上有着独到之处,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前文已有提到《子夜》所反映是1930年5月至7月的时代社会生活,仅仅利用两个月的历史横截面来表现时代社会的状况。这在中国传统小说里未曾有过。很显然,这是借鉴了

西方一些截取生活横断面的长篇小说的取材叙事方式。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子夜》在整体结构叙事上仍旧留有中国传统长篇小说叙事方式的痕迹。

茅盾小说属于反映时代生活的史诗性小说,生活容量大,时空转换频繁。其作品既要囊括全局,又要深入刻画每一个人物的心路历程。这一艺术创作是作品中某些特定的叙述者所不能做到的。作家只能借助非个人化的叙述者以及全知视角方式方能把丰富而复杂的艺术内容传达出来。从非人格化叙述者的审美方面,可从共时性来进行分析。所谓共时性的叙述就是非风格化的叙述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可见不同地域、时间锁发生的事情依据审美的需要将其融合到一个艺术情境中。比如,在《子夜》对林佩瑶少女时代的描写:“那时候,十六七岁的她们这一伙,享受这‘五四’以后新得的‘自由’,对于眼前的一杯满满的青春美酒万不会想到有一天也要喝干了的。……那时候的‘密司林佩瑶享受父亲的士名气质,曾经架起多少空中楼阁,曾经有多少淡月清风之夜版睁了美好的双眼,玩味着她自己想象中的好梦。”曾经满怀超世梦幻的她到如今变成了入世的吴少奶奶,林佩瑶只能将其苦闷深埋心底,她常常露出无限幽怨,却也因此而出现日后的情感纠葛。

可以说,茅盾的共时性叙述突破了小说时空的常态,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中空间场面以时间顺序逐一进行描写的方式。作家借由叙述者介入作品的一种审美方式,以观看大千世界的眼光,直接对作品中的时间与任务加以自己的评论,也直接从作品的时间深化到理性的高度中去。

二十年代以后以《蚀》为代表,着重对时代青年心态的分析,其间蕴含着作者自己经历大革命时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探索。作品描写了时代青年彻底摒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追求新的人生与思想,然而历经大革命之后其心态遭到巨大的变化。三十年代以《子夜》为代表,着重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与经济进行分析。茅盾在这一时期有意义小说形式参与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利用小说对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进行描绘,以实现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深刻揭露。四十年代以《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代表,着重分析当时社会的文化风俗。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茅盾对中国社会的历史意识与文化意识相融合的审美思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浙一带水乡人家的生活日常,即对中国宗法制的城镇文化和旧式家庭文化的审美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不一样的艺术风情。

参考文献

[1]陈健.论茅盾小说的叙事方式[J].知网.1989(2):94-109.

[2汪亚明.论茅盾小说的叙事范式及当代回响[J].中国小说研究.2002:106-114

[3任美衡.论茅盾文学奖的历史叙事及其批判[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6):151-153.

[4王一力,张大雷.论茅盾长篇小说的文体风格[J].上海大学学报.1995(4):55-59.

[5]东.略论茅盾中长篇小说的艺术结构及其现实主义特色[J].贵阳师专学报.1993(2):18-21.

[6]许志安.茅盾长篇小说对中外小说结构艺术的继承与革新[J].天津师大学报.-63.

[7]戴永课.盾和老舍都市小说叙事模式之比较[J].湖湘论坛.2007(2):57-58.

[8]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1-98.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从文学接受的视角论文学作品的解读

从文学接受的视角论文学作品的解读 ——以《历史的天空》为例 【摘要】:文学接受其实就是我们对文学作品的一个解读过程,而文学接受本身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他们分别是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人们处于某种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接受和解读,而通过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解读我们又从中有所感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境界。 【关键词】:文学接受作品解读 文学作品的解读, 就其过程而言, 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他们都是文学作品的解读者, 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 不同的人生理想, 不同的文化修养, 不同的性格气质和不同的文学解读心境,都有可能造成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到其个人在文学作品解读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形态和话语产品,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审美的价值属性,所以在我看来文学接受就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文学作品给它的接受者一种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然而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属性本身也是分层次的,“大多数美学家们赞同把它们概括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等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三个层次。他们分别指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①而在我看来这三个层次大致可以总结为:首先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消闲、娱乐与放松的功能是文学接受的基本价值、其次就是读者为了某种需要或目的来进行阅读、最后就是读者在通过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反思,从深刻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含蕴中把读者召唤到领悟、升华和超越的境界。 徐贵祥是近年来人气较旺的当红作家,身为军人,他被认为是一位正面强攻战争文学的实力派作家,先后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大奖,并于2005 年以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曾造成万人空巷的收视效果。随后,徐贵祥的小说在读者中不断升温,成为畅销作品。徐贵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为何人们会如此喜爱他的作品?他是怎样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现在我们就以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为例,从文学接受的视角来分析一下文学作品的解读。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文学接受视角下文学作品的解读规律。 好看的小说当然离不开个性鲜明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以及巧妙的编织。文学其实就是人学。首先,它必须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造”出一个或一群“人”出来。《历史的天空》在“造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品人物几乎避开了所有的中国战争文学作品中已经成形了的那些脸谱。我们要说,中国的英雄就是中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增订本) 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主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诗歌: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朋友之情,我不太相信,因为用“蝶”比喻两个大男人,未免过于唐突。我觉得这是胡适对自己爱情生活的一声叹息。胡适十几岁时就与江冬秀订了婚,但到美国之后,邂逅了才情超逸的韦莲司并为之倾倒,两人的半世情缘从此启幕,现在已不是秘密了。这首诗写于1916年,正是胡适回国的前夕,这首《蝴蝶》其实是一曲中西合璧的现代“梁祝”。本来“双双飞上天”翩翩翻飞的两只蝴蝶,因胡适母亲催胡适回家成亲,不得不“忽飞还”一个,剩下韦莲司一个人孤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怪可怜”——韦莲司一生未嫁。 表达了他当时孤寂、苦闷心情 鸽子《鸽子》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凤凰涅槃(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提高了声调

看无数白云 喝滚滚洪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无比自豪 迎着狂风 我高傲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不为凛冽的寒风动摇 顶着它冲上去 才能为铮铮铁骨索取回报 天狗 太阳礼赞 夜步十里松原 瓶·春莺曲 伊底眼 繁星(一、七、十、七十五、一百三十一)春水(五、一○五) 夜 弃妇 采莲曲

雨景 晚祷 雪花的快乐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 我不知道风—— 云游 忆菊 死水 发现 静夜 十二月十九夜 蛇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雨巷 寻梦者 乐园鸟 我用残损的手掌 预言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断章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 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 一、比较文学的概念 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 2.1 浓厚的宗教色彩 2.2 艺术特色 2.3 主题思想 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 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 3.2 社会背景 3.3 宗教信仰

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 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们都是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一位哲人曾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 象中,神化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 分析了”,即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 但宗教虽难容于“逻辑分析”,纵观中外文学 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却与文学有着密切 的关系。 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乐园— 犯罪—受难—赎罪—得救”的模式下构思主 人公的经历的。基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 上了赎罪的征程。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 得包袱脱落,进了天堂;而唐僧师徒有的前世 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 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 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 再次,作品都引用了各自宗教的典籍。 《天》第一、二部分别从《圣经》中引用了160 个和94 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 作品中无处不在。《西》中儒、道、佛的典籍、 故事、教义也是比比皆是。唐僧取佛经是为 了济世、救天下万民;观世音菩萨见了玉帝, 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口称陛下,这些都 很明显是儒教的观点。道教之说也为数不 少,孙悟空本来就学道于菩提老祖,而太上 老君、玉皇大帝等人物都取之于道家。佛教 的影响最大,作品中引录了多篇佛教经文,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花神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花神 朱熹(1130-1200)诗《次秀野韵》曰“便赋新诗留野客,更倾芳酒酹花神”。高启(1336-1374)《梅花》诗曰“几看疏影低回处,只道花神夜出游”。另,《红楼梦》有芒种时节祭祀花神的情节。 百花花神谱 司曼陀罗花仙子:赵飞燕夜叩瑶琴 司虞美人花仙子:朱淑真风弦一川 司洛如花仙子:蔡文姬冷月寒 司青囊花仙子:黄硕(诸葛亮妻)水情 司疗愁花仙子:莫愁忘忧草 司灵芝花仙子:谢道韫青衣青石青丝 司玫瑰花仙子:李师师青衣青石青丝 司瑞圣花仙子:无盐jiangnh 司珍珠花仙子:柳如是知鱼 司合欢花仙子:卓文君抚琴女 司百花仙子:花蕊夫人冷月寒 司牡丹花仙子:武则天白冰 司木笔花仙子:貂蝉帘中人 司洛阳花仙子:苏蕙(窦滔妻)墟里烟 司兰花仙子:苏小小冷月寒 司菊花仙子:李清照岫恬儿 司琼花仙子:王昭君无聊诗魔 司莲花仙子:西施潇湘幽竹~茶客 司梅花仙子:寿阳公主墟里烟 司海棠花仙子:上官婉儿潇湘幽竹~茶客 司桂花仙子:徐惠(唐太宗妃)岫恬儿 司杏花仙子:杨玉环无聊诗魔 司芍药花仙子:陈圆圆潇湘雨 司茉莉花仙子:香妃(清高宗妃)白冰 司芙蓉花仙子:薛涛风弦一川 司笑靥花仙子:褒姒柳下 司紫薇花仙子:唐婉抚琴女 司含笑花仙子:董小婉抚琴女 司杜鹃花仙子:郭爱潇湘幽竹~茶客 司玉兰花仙子:班昭冷月寒 司蜡梅花仙子:班婕妤岫恬儿 司水仙花仙子:甄氏(魏文帝后)帘中人 司素馨花仙子:赵子昂夫人 司结香花仙子:虞姬(楚霸王妾)帘中人 司铁树花仙子:左芬燕草秦桑 司绣球花仙子:孙尚香江星海月

司木兰花仙子:花木兰柳下 司秋海棠花仙子:侯夫人(隋炀帝妃)紫蓝海棠 司刺蘼花仙子:梁红玉江星海月 司凌霄花仙子:红拂午夜兰花 司迎辇花仙子:柳氏(韩竑妾) 司木香花仙子:罗敷风弦一川 司凤仙花仙子:公孙大娘还魂草 司紫荆花仙子:顾太清圣诞节生人 司蔷薇花仙子:太平公主燕草秦桑 司秋牡丹花仙子:杜秋娘冰山茶客 司青鸾花仙子:叶小鸾知鱼 司旌节花仙子:何氏(韩凭妻)潇湘幽竹~茶客 司夜来香花仙子:崔莺莺千劫 司罂粟花仙子:妲己帘中人 司石竹花讪子:鱼玄机还魂草 司蓝菊花仙子:刘兰芝(焦仲卿妻)还魂草 司丁香花仙子:李寄 司棣棠花仙子:二乔潇湘悲音 司夹竹桃花仙子:妹喜]圣诞节生人 司荷包牡丹花仙子:绿珠墟里烟 司金丝桃花仙子:关盼盼醉软如浓 司翦秋纱花仙子:紫玉(吴王小女)潇湘幽竹~茶客司玉簪花仙子:嫦娥白冰 司金雀花仙子:西王母还魂草 司真珠兰花仙子:黄道婆珊瑚王 司长春花仙子:步飞烟岫恬儿 司木槿花仙子:冯小青rita1202 司蜀葵花仙子:李夫人 司梨花仙子:严蕊帘中人 司芦花仙子:江采萍(唐玄宗妃)冷月寒 司桃花仙子:息夫人槛内人 司十姊妹花仙子:娥皇女英白冰 司子午花仙子:巫山神女忘忧草 司山丹花仙子:薛红线 司八仙花仙子:聂隐娘江星海月 司藤花仙子:大玉儿(孝庄皇后)千劫 司佛桑花仙子:朝云(苏东坡妾) 风弦一川 司栀子花仙子:苏小妹燕草秦桑 司宝相花仙子:聂胜琼 司木莲花仙子:李香君风弦一川 司雪莲花仙子:南宫雪清 十二月花神 版本二 正月梅花(花神寿阳公主)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 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如何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如何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怎样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是初中生最熟悉的一种文体,而编入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叙事性散文,还是小说,都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支撑。那么,如何分析并把握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文中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 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鲜活无比的,这种生命的活力源于各种生动的描写:外貌描写呈现的是人物的外在形象;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刻画的是人物的内在性格和思想。只要牢牢抓住人物的各种描写,深入分析,揣摩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就定能把握住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例】 ??最后,带着叹赏的舒心,他扔下刮刀,就象一个男士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样,温存关怀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分析】句中,一个“扔”字传神地刻画出罗丹大功告成后的无比兴奋的心情;而后句中的“披”、“蒙”二字则又生动地再现了罗丹对自己作品的珍爱;最后“又转身要走”表明罗丹工作时的忘我和投入,他完全忘记了站在自己身后的“我”。由此,罗丹专注于雕塑艺术并力求完美的忘我精神就让我们了然于心了。 二.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的整体运思,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性 格。 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的人物,是作家源自灵魂深处的感情人格化的产物,他们支撑着整个小说的故事和主题。这些文学人物形象之所以能超越不同民族、穿越时间隧道、震撼人们心灵并最终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完全在于作者的精心塑造。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对作品及人物的整体运思和表现手法,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例】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推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 精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儿童视角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叙事策略之一,它的出现绝非偶然,是各方面作用的结果。从文化因素来讲,我国伦理观受西方儿童观念的影响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促使儿童有了观察的权利;从叙述形式上来说,在西方小说的影响下,中国现代小说完成了对传统视角的突破,这也为儿童视角小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受儿童的思维特点及审美意识等影响,儿童视角具有直观性、细节性和始发性等特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有两大角度:一种偏向于现实世界,另一种则偏向于梦想世界。这主要归因于作者在创作时的认识理念,作者的认同感和写作理念不同,会通过儿童视角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有可能是现实世界的悲苦与黑暗,也有可能是一把纯净的乐土。因此,儿童视角以自身不可逾越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现代文学,推进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叙事艺术。当然,儿童视角也有其局限性。 一、儿童视角的产生及发展 儿童视角是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以儿童为中心人物,借助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观察和讲述事物,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其实,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以儿童为中心人物来展开叙述的作品十分罕见。而在五四运动期间,由于中西文化的冲击交汇,涌现出一系列运用儿童视角来叙述的小说。如:鲁迅的《故乡》《怀旧》,冰心的《分》以及京派作家的童年回忆小说(如:沈从文的《边城》)等,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小说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作家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及苏童的作品中,

儿童成为了小说故事中重要的叙述主体。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你能发现的关键在于你的发现方式”。对于身边熟悉的东西,一旦观察视角发生改变,就会有新的感触和体会,小说同样如此。而且小说叙事视角的改变,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变化。目前,我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在于视角问题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叙事视角能够决定文学作品的魅力与意义。当然,儿童视角是首选的叙事视角,儿童视角赋予作者以生命与体验,同时也赋予文学作品特殊的表达方式。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儿童视角可以呈现出独特的叙述语调和写作风格,也可以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能力。基于此,儿童视角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 二、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的主要特点 1.第一人称的童年回忆性叙述 童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美好阶段。提到童年,总会令人向往和回忆,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亦或悲哀,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念这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期,人的气质、很多习惯等都是在童年时养成的,并将影响一生。因此,对于作家来说,童年时期(一个人从幼年到少年时期)所凝结成的复杂情愫会形成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会引起作家内心强烈的冲动,促使他们有创作童年时期作品的欲望。所以,作者童年生活的回忆性叙述是很普遍的儿童视角叙述方式。 以莫言为例: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市,当时的极左路线造成了5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的普遍贫困,而他家是上中农分子,因此,他家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是关于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鉴赏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走:首先,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要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想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分类简析一下其设题方式及答题策略。 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设题方式】 示例: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010年高考山东卷) 【答题策略】 “简要概括”“性格特征”是审题要点。据此,只要找到答题语域,提取或整合出体现“性格特征”的词语即可,无需分析。先找出答题区域在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祥子的性格特点在作者描写和叙述中有体现。比如,“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是善良本分的体现;“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是写祥子的勤劳;“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

则体现了他的真诚自然。 【答案示例】 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二、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 【设题方式】 示例: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2010年高考浙江卷)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答题语域】 在弟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答题策略】 “加点的动词”“简析”“心理”是审题要点。据此,要联系前后文和文章的主旨,对每个动词加以分析,从而把握其心理特点。比如,父亲在弟弟困难的时候“喝令”他收下自己的退休工资卡,语言是强硬的,但其中的疼爱也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示例】 ①拍拍:表现了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

全国统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u试卷(最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小说《断魂枪》中,王三胜的性格特征是()(1分) A:争强好胜,目光短浅 B:豪爽磊落,与时俱进 C:固步自封,偏执狭隘 D:老成持重,处事周全 2、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是()(1分) A:20世纪20年代受“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 B: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东北女作家 C:20世纪40年代任职于重庆某银行的女职员 D:20世纪40年代任教于三间大学的女教师 3、散文《鹰之歌》表达对女友的怀念之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1分) A:反讽 B:对比 C:象征 D:排比 4、话剧《屈原》中虚构出来的道义美的化身是()(1分) A:南后 B:婵娟 C:郑詹尹 D:张仪 5、形象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的作品是()(1分) A:《北京人》 B:《升官图》 C:《上海屋檐下》 D:《白毛女》 6、小说《桃园》的艺术特色主要是()(1分) A:视角灵活多变 B:故事结构环环紧扣 C:明暗线索交织 D:散文化和诗化 7、下列表述中,对诗歌《纤夫》中“纤夫”形象理解正确的是()(1分) A:讥讽了追名逐利的生活方式 B:传达了人生悲凉的生命体验 C:象征着坚韧强劲的古老民族精神和顽强生命力 D:象征着英勇无畏、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

8、话剧《南归》精心选取的“桃花落了满地”的舞台背景是()(1分) A:华北农家小院 B:江南农家小院 C:天津周公馆 D:上海公寓 9、报告文学《包身工》着重刻画的三个被殴打、被侮辱的人物形象是()(1分) A: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名的小姑娘 B:芦柴棒、拿莫温和荡管 C:芦柴棒、拿莫温和不知名的小姑娘 D:拿莫温、荡管和小福子 10、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国统区的女作家陈敬容、郑敏是()(1分) A:七月派诗人 B:九叶派诗人 C:新月派诗人 D:现代派诗人 11、小说《绣枕》中,小姐精心绣制的“绣枕”最后的下落是()(1分) A:泥牛入海,去向不明 B:被人践踏而落入下人手中 C:高价售出,被人收藏 D:被人赏识而作为艺术品陈列 12、散文《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引用并做了辩证分析的观点是()(1分) A:钱玄同“废汉文”的主张 B:郁达夫把小说当作作家自叙传的主张 C:林语堂生活艺术化的主张 D:鲁迅用文艺改造国民性的主张 13、小说《金锁记》用以引出全篇,贯穿始终,给小说涂上一层苍凉色调的意象是()(1分) A:枷锁 B:月亮 C:死水 D:风雪 14、散文《钓台的春昼》中,“我”游历的两个景点是()(1分) A:金燕村、雷峰塔 B:前庄、后庄 C:桐君山、严陵台 D:白洋淀、荷花淀 15、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所叙故事的历史背景是()(1分) A:20世纪10年代的张勋复辟 B:20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

写作技巧-文学作品几种常见地写作视角

【写作技巧】小说几种常见的写作视角 【泡书,网络大神作者孵化平台】 视角和人称不能混为一谈,虽然有时候二者关系也挺密切的——比如第一人称与第一视角很多时候是相通的。但是,视角是指讲述者与其所披露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它的分类是这样的:全知(即上帝)视角、限制视角、完全客观视角。而人称也是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一、全知视角(上帝俯瞰) 这是一种发展得比较成熟、普遍运用的叙述模式。 其基本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仿佛他是站在云端一样看天下百姓的活动,洞悉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也可以叫它“云端视角”。

就叙述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来看,叙述人可在其中,也可活跃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而又不想得到他们认同。叙述人高高在上,控制着人物的各种表现。 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能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中,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 作用: 1、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2、便于作者对人物主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二、有限视角(凡人目光) 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也有用第二人称来叙述的,比如《福尔摩斯》就是第二人称,虽然是以花生我的口吻说,但都是在说主角福尔摩斯的故事。 第一人称的叙述,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第三人称的叙述,人物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始终粘附于某一个人物身上,以被粘附的这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有点傀儡的味道。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北京一中语文组 在世界文化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璀璨的群星,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哈姆雷特,无论是刘和珍,还是少年维特,无不可歌可泣,令人感动。本文试图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做一些分析,研究人物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共鸣。 主题 对典型人物的解读直接决定了对主题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总是基于一定“价值坐标系”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价值坐标系”,因此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人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对作品来说,也就会获得不同的主题。 以《促织》为例,我们就可以从三个价值角度来看待人物的命运。 其一,从个人利益得失的角度来看,迂讷的成名最初因被迫缴纳促织备受摧残,但他并未像县令与里胥一样去压迫别人,几经波折,最终因献“异虫”得厚赏成巨富,体现的是“善有善报,苦尽甘来”的主题; 其二,从“异史氏”(蒲松龄)所处的饱受封建制度之害的角度来看,成名刻苦读书未能显达,进贡了一只善斗的蟋蟀就立刻得厚赏成巨富,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政治的荒唐表现得生动而形象; 其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成名的儿子因为弄死了一只小蟋蟀害怕得投井,后来又神奇地变成一只蟋蟀给全家带来了财富,人的生命价值得不到认可,只能通过充当其他东西来改变命运,这是一种深沉的悲剧,即“人的异化”。 可见,从不同角度关注人物可以提取不同的主题。人物的典型性塑造越成功,则人物越具备还原性,也就是客观真实性,我们也就能从更多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更多对主题的理解。所以,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多主题的。 人物分析的选取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再以《促织》为例,选取中国传统的价值判断角度,也能得出“善有善报”的主题,只是“个人利益得失”这个角度更便于学生理解并做出判断。所以在选择主题分析角度的时候,起码的原则就是从学生容易接受的入手,但要设计一个梯度,有一定的深入,给学生认识的提高创造空间。 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展现自己的舞台,正确认识典型环境是正确认识典型人

中国文学知识: 中国重要作家作品

中国文学知识:中国重要作家作品 导读:(一)春秋时代 1、《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雌》《氓》、《伐植》、《硕鼠》、《七月》。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主要作品为《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3、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曹刿论战》、《曹崤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我国第1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二)战国时代 4、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儿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 6、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7、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8、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9、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10、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

英国文学 琼斯《未来之歌》《未来之歌》 林顿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 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 萨克雷《名利场》培基·夏泼艾米利亚和乔治的罗曼史 狄更斯《圣诞欢歌》《钟声》 《艰难时世》五金商人葛雷梗富翁庞得贝西丝 《远大前程》皮普 《双城记》梅尼特露西代尔那得伐石太太卡尔顿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皮却林 赫尔岑《谁之罪》别尔托夫 屠格涅夫《贵族之家》拉夫烈茨基 屠格涅夫《罗亭》罗亭 冈察洛夫《奥勃罗摩夫》奥勃罗摩夫 屠格涅夫是最先塑造新人形象的作家(《前夜》英沙洛夫、叶琳娜《父与子》巴扎罗夫)最著名的新人形象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中《怎么办》中的薇拉、罗布霍夫、吉尔沙诺夫。 果戈理《钦差大臣》赫列斯达可夫 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叶甫盖尼·奥涅金》别林斯基说的。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 奥斯洛夫斯基《大雷雨》卡捷琳娜(新人形象) 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些光明》评论《大雷雨》《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评论《前夜》,肯定了小说对俄国新人的要求。 俄国第一部真正的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普希金 俄国现实主义散文小说的开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别尔金小说》普希金 果戈理《密尔格拉得》:《旧式地主》《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塔拉斯·布尔巴》《维》 《社会支柱》:讽刺和揭露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民主。主人公造船厂老板博尼克 《群鬼》:主人公海伦.阿尔文太太是一个由传统道德培养出来的妇女。 《人民公敌》:揭露性最强的作品。主人公斯多克芒是一个正直、勇敢、热爱真理的医生。 《玩偶之家》: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伦理观念的虚伪,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剧本通过对一个普通的资产阶级家庭夫妻关系的剖析,揭露了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内在的虚伪,提出了妇女的地位和妇女解放的问题。 《自传三部曲》尼古林卡《童年》《少年》《青年》 《一个地主的早晨》聂赫留道夫 《哥萨克》奥列宁

(完整版)中国近代文学作家及作品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小诗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关于女人》等。 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许地山的创作既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时反映社会人生问题,同时又具有某种宗教色彩的倾向。他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现实主义因素不断加强的过程。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春桃》就是其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加强的作品。此外,他还有短篇小说《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和散文集《空山灵雨》。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茅盾”是发表《幻灭》时起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神。鬼。人》等;散文集有《海行》、《旅途随笔》、《生之忏悔》、《点滴》、《随想录》等。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包括《惶恐》、《偷生》、《饥荒》三部)、《鼓书艺人》等;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又名平复,少雄。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小说代表作有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二月》,短篇《为奴隶的母亲》等。另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等。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独有风格的女作家。写作特点是小说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