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学习笔记 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学习笔记 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学习笔记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2007-09-09 19:53《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第一步怎样找到好故事。

一个特稿记者没有两三个写作方案在脑海里酝酿的话,他的工作就很不到位。

·获得好故事有哪些渠道?

⒈广泛阅读。除了少数一些能够随时随地发掘故事的天才外,其他人要想做到思如泉涌、提笔成章,就必须成为一位如饥似渴的广泛阅读者。

阅读范围:高发行量的大众报刊、与选题有关的出版物、专业期刊、行业通讯、学术刊物、智囊团和基金会的报告、一级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我们可以从这些不是新闻媒体的竞争者中窃取思想而不受到惩罚。

⒉随时记录灵感。在阅读材料时,一方面你要把想到的故事点迅速做成笔记,另一方面要把重要资料做成剪报收集起来。数据可以储存在大脑中等以后去回忆,但灵感与创意就如晨雾一样,往往转瞬即逝。

⒊为选题做档案。一定要有系统的档案记录,否则你就很可能无法找到自己最初的创意。一位特稿记者需要给自己的选题进行档案管理,并且定期进行整理。

每一个系统档案必须包括:一个“备忘录”(这里记录着一些选题,如果不如果不赶快完成,机会就可能消失,或者被竞争对手抢走;像一个专线记者一样,全面关注这个领域。

⒋靠中间人提供信息。这部分人不是顶端决策层,但却对政策十分了解,他们能给你的故事提供足够的细节。(采访中,与其按照一个已经形成的思路去采访某人,不如坐下来和人聊天。此时,对方认为自己没有被记者强行扯进故事,会非常自然。)

·如何在已经挖掘到的材料中找到写作灵感?

⒈辐射性推断法。一个事件本身也许并不足构成一个特写故事。但通过这个事件向外辐射出去,记者也许能够断出某个具体事件背后,还有一个影响更广、意义更大的故事。

在根据现有材料推断的时候,记者可以问这样几个问题:

⑴造成这个具体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⑵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是否也能在其他地点对其他人或组织产生同样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一原因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符合逻辑?(注意,记者在进行推断思维的时候,应该多打几个电话,用抽查的方法来检验自己的推理)

⒉综合法。一个擅长综合的记者,能够在几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中找到联系。他从成堆的零部件中组装出具有希望的故事构想。他之所以能够这样,正是因为他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及与信息源谈话的

过程中,找到不同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共性。他总是认为事件与事件之间具有着潜在联系,他努力挖掘这些可以产生故事的联系。

⑴有些时候,事件不一样,发生的地点也不一样,但是它们背后哟一个共同的原因。发现这个共同点,记者就能把分散的故事元素汇集到同一把雨伞下,儿童癫痫症和小偷小摸之间有没有什么令人担忧的共同点?或许青少年对电子游戏的沉溺会与这些现象有关。

⑵有些事情可能发生的地点不同,产生的原因不同,但它们可能包括了一些有共性的人、机构或地方。

我们所面对的挑战不是把故事再重复一遍,而是去扩展它充实它,或者改变它的性质。以上两种方法可以通过扩大故事的主题,把分散的发展点联系在一起,发掘出更多的故事。

·如何处理已被报道过的故事?

⒈具体化。把信息具体分解,挖掘数字、结果背后的含义。这是一个由抽象——形象的过程。记者的职责之一就是用形象的故事解读事实。

⑴当我们把所有的事情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我们的视线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那些能够让故事向外扩展的事情。有些事情虽然本身不具备扩展的性质,但它可能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具备了优秀小说的

一些价值特征,比如主角与对手的矛盾冲突、许多戏剧性的情节、神秘色彩和人性化等等。(错过细节是记者的最大失误)

⑵当你准备给读者讲一个新鲜的故事时,你应该首先从离读者最近的地方开始着笔。这样不但省去遥远的采访路程,还可以让故事更加贴切、真实。

⒉预测。如果拒绝和其他的“绵羊”一起,在一块已经过度放牧的草地上抢食,那么熟练运用预测方法的记者,能够超越其他人,找到属于自己的草地。他的办法就是忽略那些有关中心发展的细节报道,而关注于故事的结果,必须记住的重点是,很多故事的展开是在一段时间内分阶段发生的:发展、影响、反作用。

⒊改变角度。如果把一个故事比作一块地形复杂的区域,那么记者的工作就是在这些不同的地形中穿梭,收集资料。当记者发现高地已经被占领了,惟一有意义的做法就是离开这块高地,去寻找另一块有利的地形展开工作。

·下面是一组关于读者兴趣元素从高到低地排列:

⒈狗。以及其他可爱的动物和行为端正的儿童;

⒉当事人。这些人是事件的参与者,他们要么促成事件的发生,要么受到事件的直接影响;其次,他们的所作所为或者他们的语言中,

必须有一些令人感兴趣,又与事件紧密相连的信息;

新闻故事的本质就是要求脚踏实地、贴近地面的报道。

⒊事实,当它们与故事有关并能推动故事发展的时候。事实不能缺少动态发展、直接的人物感受或者清楚的故事主旨。

⒋人物/观察者。读者兴趣排列的底层元素。和当事人相反,这些人与发生的一切没有直接联系,他们就是顾问、分析家、评论家、律师、各种类型的专家,他们所要做的就是说话。事实中最重要的还是那些有着直接经历的信息源。

⒌数字。尤其是大数字,以及连续的段落中密密麻麻排在一起的长串数字。这是杀死读者兴趣的剧毒氢化物。巨大的数字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如果一个记者心中有好几个选题,而且这几个选题不向上下的话,他首先应该选择那些可能包含最高兴趣元素的故事,同时尽量回避那些需要依靠数据和专家意见的故事。

·什么是故事中的动态元素?

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哪些具体影响?是不是已经产生了反作用行为?

·有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他们的面孔,听到他们的声音,才能真正相信那些别人告诉我们的事实真相。

第二步好故事该如何构思。

在开始采访一个故事之前以及整个报道过程之中,你都要考虑你自己对于于整个故事的感觉。如果你对故事的主要方面或者发展情况感到可笑、怀疑或者愤怒的话,试着明确是什么因素导致你产生了这样的感觉。跟着你的感觉走并记住你对它们的分析,录音为这些感觉将很可能把你的报道和协作因如你没有预料到的新领域。

·记者在冲出编辑部大门前,首先要仔细琢磨自己要讲的故事,故事的范围有多大?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表达是最好的/甚至什么样的语气是最合适的?

·与其撰写这样一篇规模庞大、无法说清楚的长篇巨著,倒不如一篇信息有限却讲得很好的故事。后者影响力和说服力将远远大于前者。建议记者在有了灵感之后,先按照因果关系归纳故事的主题,这个思考过程中,我们只要找出故事中的作用和反作用元素就可以了。绘制和分析自己的因果关系图时,记者必须考虑到三个因素:时间、距离和影响对象。某个元素离发展中心距离、越远时,它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改变逻辑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缩小报道范围,在重要的地方报道深度;

·选择元素时,记者应以时间、距离和影响对象三因素为主要依据。·无论我们撰写什么样的故事,我都会把主题陈述视为最重要的写作;好的主题陈述没有细节,简单明了,只是鲜明准确地勾画出故事的主线。主题陈述可以告诉我们的写作重点和调查范围以及采访内容的取舍。采访结束后,记者要根据实际采访内容休正主题陈述。

·特写的创作。

特写的形式有两种:综述型、微缩型。

·综述性报道是把同一事件的不同地方的大量信息汇集在一起,而不是像微缩型报道那样仅仅关注于某一点。

·一个故事适合哪种报道方法不是看记者习惯于哪一种,而是要把每种报道方式的优点和缺点都列举出来,然后选择最可能让你的选题获得成功的方法。

·微缩型特写报道特点:

优点:⒈把复杂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形象的例子,让读者记得住、抓得着;

⒉故事的对象是完整全面的;

⒉在结构上更容易组织,因为它有一条埋好的主线(故事报道对象),

能够把分散的元素串在一起;

缺点:⒈如果选择报道的对象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结果将是可怕的;

⒉微型特写的对象必须经过仔细的检查,以确保他们不但不会让读者厌烦,而且,他们必须能够代表记者希望他们代表的。

⒊微型特写的一半工作可以说都是在寻找合适的写作对象。

·综述型特写的报道特点:

优点:⒈让记者不会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对象;

⒉能够让作者有最大的报道空间,挖出好故事的可能性也更大;

⒊能够让故事的节奏变快,有更多新闻的味道,记者可以从一个农场到另一个农场,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在快速连续的段落中加入更多不同的元素。只要处理得好,综述型故事往往会有微缩型特写所缺乏的活力;

缺点:⒈在撰写综述故事时,最好能建立一个广泛的基础,否则的话,记者很可能面临材料不够的情况;

⒉为了避免重复,综述中应该包括多种不同的影响和反应;

·报道角度:用小说家的思维来构思你的故事想法,寻找故事只能感潜在的喜剧、悲剧、讽刺或冲突因素,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重点强调这样的因素。尤其要重点关注故事主角和对手之间的紧张关系,要记

住主角和对手并不一定都是个人。

·在开始采访一个故事之前以及整个报道过程之中,你都要考虑你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感觉。如果你对故事的主要方面或者发展情况感到可笑、怀疑或者愤怒的话,试着明确是什么因素导致你产生了这样的感觉。跟着你的感觉走,记住你对它们的分析,因为这些感觉将很可能把你的报道和写作引入你没有预料到的新领域。如果你自己对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没有强烈的感觉,那你怎么能够指望读者对这样的故事产生感觉呢?

·你应该对商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否则,你可能就会被对象的重要性所威慑,写出的报道仅局限于高楼大厦内部,而与大厦外部的芸芸众生毫无关系。

·综述型特写的强调重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⒈有具体的事例,有对事例起解释作用的背景资料介绍;

⒉举例不要重复,叙述要精要,简洁;

⒊线索应以主题陈述的表达需要来定,可以时间为线索,也可以事件的逻辑顺序为线索;

⒋用新闻跳笔,记者可以一下子从一个农场到另一个农场,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只要故事本身主题没有变;

第三步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

·如果记者能够深入到双方的低层去挖掘信息的话,他的故事将拥有一种强烈的市井特质,这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永远无法提供的。·好的作家一般都会使用三个证据来说明观点;

·太多的记者都没有把他们自己看作是讲故事的人;

·《读者文摘》上刊登的最理想的故事,应该叫这样的标题:《我在FBI工作时如何与狗熊发生关系并找到了上帝》;

·故事的元素:

⒈时间。作为记者,我们总是停留在现在进行时中,这就是我们所属的时态。如果我们再抓住了过去和未来的故事,那我们的故事就得到了伸展。

⒉范围。把一个内容庞大、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故事消减到合适的范围之内。报道几个相关层面中的突出层面,让每个层面附载特定功能,并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范围”主要指为了人故事的内容得到全面可信的报道,记者必须接触到的信息,以及他必须考虑到的事项。通常包括:数量、地点、多样性和强度。

例如,强调数量的时候,回答记者的问题是:这事到底有多大?用数字、引语、其它有关数量大小的事实性信息;

强调地点的时候,回答读者的问题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有什么样

的影响?弄清是地方性的,还是全国性的,或是全球性的?是遍及整个行业的,还是有关某个公司的?

它的影响有多广泛;

强调影响程度时的,回答读者的问题是:事件涉及的人、地方机构有哪些?它们到底参与得有多深?它们到底受到什么程度的影响?主要依靠当事人的经历体验来构成整个故事结构中最底端、最基础的人物。

⒊变化。好故事的这种品质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

◎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源。(当事人、观察者);

◎提供不同类型的论据;要想向一位读者证明什么,千万不要试着抛给他三串数据,这样指会让他抛弃你;如果你给他三段来自权威专家和内部信息源的引语,结果还会是一样的,如果你给他一大串有关故事主角亲身经历的描述,他很可能会立刻疯掉,而且一长串的事实描述也会因为缺乏观点的引导而变得松散呜价值。真正的办法是把这些元素混合在一起,一次只提供一部分。在做采访计划时,因该选择多个不同角度,寻找一定数量的现象、引语和事例,而不是机械采访简单罗列。

数字三总是有一种神秘的、正好合适的力量,四个元素看起来泰多;

·当记者要说工人向老板讨要工钱被打时,没有证据证明老板打了人,就可以实事求是的说;“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工人从老板的办

公室走出的时候,脸上有一排红红的手印,工人的脸色很难看,仿佛刚刚被老师训斥过的学生,表情里透露着不服,却又对老师的行为无可奈何。”

◎用化名时,他叫W.T斯特德(W.TStead),这并不是他的真名,而是该男子在本篇报道中的化名,取自于电影《泰坦尼克号》里一位不幸的乘客。

·善于从专家智囊团心里挖掘预测可能发生的故事;

·最理想的动感,就是让故事的情节按照“发生/影响/反作用”的结构顺序自然发展。

运用这种模式,要使抽象信息、具体信息,综合信息、详细信息,宏观信息、微观信息交锋出现。准确的说,对立元素的交替实际上是一种技巧。在这里,记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宏观的、抽象的、综合的信息放大,而没有重视真正具有高关注度的具体材料。

·深度报道一般内部结构规则:内部概括总体情况——解释具体原因——引用实例和当事人的直接引语。

·聪明的记者也许会在他的报道中插入故事的一位主角或其他当事人的一些具体动作。他不会让他的人物只是干巴巴地跟读者说话,他得让他们做点事情,任何事情都行。

·如何让故事动起来?

为故事中的角色搭建一个动态的环境。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把故事的

主角放在不断变换的场景中,通过追踪他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项任务到另一项任务,从一个时间到另一个时间,来让整个故事运动起来。要求记者必须是一个细致的观察者,必须注意到他和他的角色周围的一切事物,并且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回忆起这些细节。

·几种类型的记者?

⒈律师型记者。特别喜欢反复循环的语言结构,在故事的不同部分反复敲击同样的信息;

⒉学者型记者。这部分记者总是要在了解到写作对象的所有信息之后才肯动笔。缺少划定的报道范围,他们不停地采访、采访、采访,直到他们的办公桌被堆成山的稿纸和笔记淹没。他们成了自己故事的囚犯;

⒊第三类是实用主义记者。这种记者能够按时交上相当分量的作品,结构完整合理。但是,他们不会想尽办法让世界按照他们的想法运行;他们也不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努力让自己成为故事的绝对权威。他们的作品很少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记忆;这是因为他们仅仅上一把自己看作是故事的传声筒,他们不想让读者在文章中发现他们的形象,害怕把自己的文章变成社论。他们会尽量避免肯定性的结论。更多的时候,他们还会让故事中的信息源来代替他们进行陈述。

⒋作为讲故事的,记者身处故事行业之中,做到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的。从选材上,在确定需要强调的重点时,记者就已经丧失了绝对

客观的可能性。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公平,以事实为基础,而不是依赖于我们的成见。必须永远做到公平报道,这是从事新闻行业的戒律。公平报道却不是说让读者找不到我们,让记者远离故事。读者期待记者出现,如果找不到,他们会想念他的。

⒌所谓个性化记者。用带有自己情感颜色的镜片去观察这个世界,然后描绘出一幅在哈哈镜里才能看到的现实图画。和这些人相反,讲故事的记者是诚实的,他的感情是真诚流露。他的态度受到事实和结果的支配。他从来不会让自己的态度去支配事实和结果。

·计划与执行。

写作的人都有一点神经质。记者在写作之前,首先想到的是你要面对十几万读者。写作没有固定或者一成不变的模式。

⒈写作模式有先采访后写作,有的喜欢双管齐下,脑子里要有一张故事的蓝图。

⒉你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你是有计划的,不管是粗略的,还是详细的。我不相信严格的规划,严格的规划只能谋杀自发性和创造性。

⒊全面思考,通常情况下,在写作故事中,只有一两个重点方面需要在采访和写作中完全展开;还有一两个方面需要简略地关注一下。

·《华尔街日报》资深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在写作故事的时候,通常会关注6个方面的内容。

⒈历史。A、这个故事的主线是否牵扯到过去?如果有的话,牵扯到哪些东西?

B、这个故事是否与过去不同,怎样继续?

C、这个故事是否是过去的继续,怎样继续?

D、如果历史在我的故事中是潜在的相关部分,有没有读者觉得真实有趣的历史细节供我使用?我能否简洁地使用?

⒉范围——我的故事里的中心事件影响有多大,程度有多强变数有多少?

A、定量因素:

⑴我是否能够用数字或者其他定量的表达方式来为我的中心事件规划范围?如果可以的话,哪些数字是最具有意义的?

⑵是否可以用评论和观察来定义我的中心事件?

B、地理因素:

⑴我的中心事件的地理范围是什么?国际的、国内的,区域性的,还是地方性的?⑵哪些地方会是故事的热点?

C、多样性/强度因素:

⑴我的中心事件大概有多少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故事中的人物、地点和机构对事件的参与程度有多深?

⑵我的中心事件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增强还上减弱,扩散还是集中?

D、全面因素:

⑴其他事件对我的中心事件产生影响吗?它们是突出了中心事件的重要性,还是淡化了中心事件的重要性?从多个角度加强中心事件的关注度。

⒊原因——导致某事现在发生的原因。

A、经济因素:是不是有金钱的关系在里面?金钱的作用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B、社会因素:文化、习俗、道德或者家庭生活的变化,是否影响到了这个故事?怎样影响?

C、政治/法律因素:法律、规则或者税收上的变化,是否影响到了这个故事?怎样影响?

D、心理因素:自我意识、复仇意识和愿望满足是否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故事的主角是否受到很大的影响?

⒋影响——事件导致的结果。

A、发生的事情会对何人何物带来好处,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种好处的范围有多大?

B、何人何物会受到伤害,什么样的伤害?伤害的范围又有多大?

C、那些获益者和受害者在情感上有些什么反映?(关注人物的思想等于获得了半个人物的形象,关注人物的心灵等于获得了整个人物的形象)

⒌作用——反作用力的形成及其行动。

A、谁会对发生的一切抱怨最多?

B、有哪些实际的努力在弥补、抗击、改变或者减弱事件的影响?这种努力的范围有多大?

C、这种努力的结果如何?(言语是廉价的,行动才是宝贵的。)(少说话,多行动;少观点多事实。)

⒍未来——如果我的中心事件不受干涉,继续发展下去,会发生什么?

A、对于我的中心事件,是否有关于其未来发展的正式研究和预测?这些研究和预测是怎么说的?

B、我的事件当事人和观察者对于这个事件有哪些非正式的看法?当事人对于他们的未来如何看待?

C、我能展现未来的可能情况吗?

(以上6个方面的主要方面是时间、范围和多样性。最后一点尤为重要。)

·人物类特写的报道要点:

⒈历史。

A、我的写作对象的过去对于他或她的今天的现状有什么样的影响?

⒉性质。(取代了前面的“范围”部分)

A、我的写作对象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性质值得报道,个性、职业,还是其他方面?⑴我的写作对象有哪些行为举动反映着这些性

质?

⑵这些性质如何影响了写作对象的命运和生活?

B、我的写作对象具有哪些典型性?他或她与同类人有多少类似性?

⑴他们是否具有共同特征,哪些共同特征?

⑵他们是否有同样的经历,哪些同样经历?

⒊价值和标准(取代了前面的“原因”部分)

A、我的写作对象最相信什么?他的这种信念在他实现目标的努力中有何影响?

B、这些信念与同类人的信念是否相同?在哪些方面相同或不同?程度如何?

C、这些价值观、标准和目标都是从哪里产生的?

⒋影响。

A、我的写作对象对于周围人或同类人有何影响?这些影响是什么?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

B、我的写作对象如何受到环境、周围人或同类人的影响?同样,这些影响哪些是正面,哪些是负面的?

⒌反作用。

A、其他人对于我的写作对象的行为和态度有什么样的反应?可能的话,用他们的行动来告诉我。

B、我的写作对象又是如何回应环境、周围人和同类人对他或她的影响的?同样,用行动说明。

⒍未来。

A、我的写作对象认为他或她的未来会怎样?

B、其他人对于这一点又怎样看?

·设置优先选项:在做计划的时候,为你的故事设立优先选项,思考可能考虑到各个方面,但到最后行动时,要把与你的故事没有多大关系的问题剔除掉。

《战胜华尔街》读书笔记

《战胜华尔街》读书笔记 彼得·林奇(Peter Lynch)生于1944年1月19日,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目前他是富达公司的副主席,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现居波士顿。 出任麦哲伦基金(Magellan Fund)的基金经理人的13年间,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基金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2%。 来源:百度百科 林奇在1982年回答电视台主持人的问题“什么是你成功的秘密”时说:“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并阅读700份年度报告。” 投资于股票或股票投资基金的收益率,远远超过债券、定期存单或货币市场基金。 前提是你能够用理性明智的态度来选择股票或股票基金,而且在股市调整时不会惊慌失措地全部抛空。 不论你用什么方法选择股票或者股票基金,最终是成功或是失败,取决于你有没有坚韧不拔的勇气,抛开一切顾虑,坚定长期地持有股票,直到最后成功。决定股票投资者命运的,不是分析判断的智力,而是坚韧不拔的勇气。那些神经脆弱、过于敏感的投资人,不管头脑有多么聪明,股市一跌就会怀疑世界末日来临,吓得匆忙抛出,这种人总是再好的股票也拿不住,再牛的股票也赚不到钱。

第1章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 75%的基金投资业绩甚至连市场平均水平也达不到。 千万不要对任何无法将公司业务描述清楚的股票进行投资。 每个组合中至少应该分散投资于10家公司,而且其中一两家要能提供相当不错的分红。只买自己了解的公司的股票。投在股市,投到有巨大增长空间的公司股票上。 好公司经常每年提高分红。 股票投资赔钱只需很短时间,但是赚钱却要花很长时间。 股票投资并非赌博,但前提是你购买股票的依据是你认为公司经营很不错,而不是因为股价不错。 买入任何一家公司股票之前,一定要先做好研究。 投资股票,务必牢记适当分散投资。

华尔街日报如何将故事——九大步骤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九大步骤 第一步:怎样找到好故事? 一、依靠阅读 1、广泛阅读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获取故事的最简单办法,尤其是现在有互联网,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快捷便利。作者提供的第一种方法“广泛阅读”针对网络来说,我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相关的博客论坛,然后再到专业网站去阅读官方的文章。这么做的原因是现在的博客论坛等等往往能够提供一些正式场合看不到的内容,包括技术含量很高的分析甚至行业内幕,但因为是非正式的,内容的真实度就没有保证,而且很多内容也相对粗糙主观。所以就需要再到官方的网站或者线下出版物等等,对应相对主题找类似的文章,然后大量阅读,读上最少五六篇。相当于是你和五六个人开了一个关于这个主题的会议,而他们的发言也会给你足够的资料,来得出自己的观点。 2、记录灵感任何一本有关写作设计或者广告绘画等等图书都会介绍这个技巧。因为灵感的到来是没有预兆的,而且存在的时间也是很短暂的。一个好主意可能随时随地出现,在公车上、在飞机上或者上厕所的时候,但这个主意出现的时候可能没有任何意义。比如你是做程序员的,但你突然想到了一个关于延长电灯寿命的点子,这个点子目前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你很快就忘了,一辈子也不会再想起来。但这个点子出现肯定是有他的原因,比如你更适合做电灯的工程师,依靠这个点子你可以开自己的工厂等等。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先记录下来,然后看有没有实施的可能性,或者提供给其他人,不要让它溜走。 3、为选题做档案做档案其实就像是一个人的家。有些人思路清晰,善于管理。进到他家中可能你会看到他的书柜,书籍按照分类放得整整齐齐,然后在他需要的时候他就可以轻易找到他需要的书。对于其他东西也是如此。和选题相关的材料如果可以做好分类档案,不但便于找到相关信息,而且最重要是可以把这个主题不断的深入研究,档案的增多代表着你对这个题目的了解增多,而了解的越多就了解的越清晰,对现在的判断和对未来的预测就越准确。 二、依靠中间人 作者介绍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最了解事情深度资料的是所谓的高层人员,但他们往往是秘密的保守者,不愿意给出更多的信息,所以需要和高层人员身边的中间人联系,获取更多信息。这些中间人往往以透露出一部分内部消息为荣,而且如果你以学生的姿态,把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

一填空题 1. 古罗马帝国的手抄新闻是公元前59年由恺撒创办的《每日纪闻》。 2. 1650年由里兹在莱比锡创办了《新到新闻》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日报。 3. 英国第一张日报是《每日新闻》,由爱德华〃马莱特创办于1702年3月11日 4. 1777年元旦,《巴黎日报》创刊于巴黎,这是法国的第一家日报,创办者是科朗塞和卡〃德沃。 5. 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著名诗人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了《论出版自由》,强调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6. 美国新闻史上第一份有期号的定期刊物是1690年9月25日由本杰明〃哈里斯在波斯顿创办的《国内外公共事件》月刊。 7. 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其中第十一条提出新闻出版自由原则 8. 世界出名的高级报纸之一的《泰晤士报》于1785年创办于伦敦,创办人是约翰〃沃尔特。 9. 1783年5月30日,费城创刊于1775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由周三刊率先改为美国第一家日报,创办人是本〃汤。 10. 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了《太阳报》,是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 11.詹姆斯〃贝内特于1835年创办纽约《先驱报》,被称为第一张现代报纸。 12. 英国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55年6月29日创办的《每日电讯邮报》,由斯雷创办。 13. 日本第一家日文出版的日报是1862年创办的《官版巴达维雅新闻》。 14. 世界上第一家马克思主义的报纸是1848年6月由马克思亲自创办的《新莱恩报》。 15. 1803年3月5日,澳大利亚史上第一家报纸《悉尼公报和南威尔士广告人报》正式发行,由乔治〃豪编辑出版。 16. 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是1835年由法国人哈瓦斯创办的哈瓦斯通讯社 17. 1900年12月,列宁、普列汉诺夫等在德国莱比锡创办了《火星报》 18. 115世纪中叶,约公元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 19. 1631年11月,在巴黎出版的《普通新闻》,是法国第一份周报,出版人是让〃马丁和路易〃旺多姆。 20. 1615年由艾莫尔创办的《法兰克福报》是德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的报纸。 二,名词解释 1.英国《泰晤士报》: 1785年1月1日由约翰〃沃尔特创办。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 1788年改名为《泰晤士报》。 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大量记者前往法国发回许多精彩报道,使其成为一流报纸。1803年,沃尔特次子小沃尔特接管,他取消政府津贴,实现独立经营。1808年试行总编制,1817年正式实行。先后聘请托马斯〃巴恩斯、约翰〃德莱恩为主编。该报1785年至1908年由沃尔特家族主持,1908年至1922年由北岩集团掌握,1922年至1966年由阿斯特家族接管,1966年至1981年属于汤姆森家族,1981年至今,属于默多克集团。 2.英国《每日电讯报》: 由斯雷创办于1855年6月29日的《每日电讯邮报》,后由利维主持,改名为《每日电讯报》。初期并无特色,在利维三子劳森经营时期得到真正发展。他向美国报纸学习进行了革新:首先,扩大新闻报道面,重视报纸的趣味性,注意社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简介······ 这本书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 如果你是一个记者——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你虽不是记者,但会时常用到写作——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到底是哪些元素让你听写的东西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作者简介······ 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曾获得迈克·博格新闻奖、莱伊霍华德公共服务奖以及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颁发的无期限特稿作品杰出写作奖。 引言 第1步怎么找到好故事 第2步好故事该如何构思 第3步让故事吸引人的元素 第4步计划与执行 第5步组织材料和结构 第6步处理导语、数据和引语的诀窍 第7步让字和句抓住眼球 第8步万字以上的长篇故事 第9步如何有效地修改 附录样文 ······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的评论 做新闻也好,做营销也好,甚至作公司报告,我感觉最好的方法,就是讲一个好故事。讲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沟通,而沟通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对方去做你想让他去做的事情。 一次好的沟通,可能是报纸上的一个豆腐块,让读者明天再来买你的报纸,也可能是一份描绘了远大前景的计划书,为你带来一笔数量客观的投资。 国内的相关图书,往往更倾向于一些思想的讨论,比如某某的作品有着什么样闪光的思想,所以为社会所认同,或者作者的修养如何深厚,才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等等。但像这种内容其实是几乎不能学习的,一个人的修养是靠自己的社会经验等等积累的,真正能够学习的是技巧。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THE ART AND CRAFT OF FEATURE WRITING)

华尔街日报体示例

华尔街日报体写作示例 一、“华尔街日报体”写作方法: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 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 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 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 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也可总结为DEE: Description描写、Explanation 解释、 Evaluation评价。 二、“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 故事化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

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华尔街日报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人文关怀 “华尔街日报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 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 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 人和人的生活对读者来说,具有最高的心理上的接近性。 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与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 贴近性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阅读的愿望也就越大。 从读者关切点上找角度,回答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读者想知而未知的问题,这就是最佳的新闻角度。 贴近性越高,读者对这一消息的关心程度、注意和兴趣就越大。 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写作,透过普通人这个点来深化有主题的面,一方面赋予了人情味,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贴近性,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以华尔街日报为例

纸质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以华尔街日报为例 摘要: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传统媒体收到严重冲击。为适应时代发展,纸质媒体纷纷退出自己的电子版。但多数纸质媒体的电子版尚不成熟,改版、收费等问题重重。本文以《华尔街日报》为例,分析传统纸质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以及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如何更好地共生共荣,以及对国内报纸的启示。 关键词:电子媒体纸质媒体数字化战略盈利模式启示 一、《华尔街日报》发展 华尔街日报创刊于1889年,是美国付费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报纸。这份报纸,着重在财经新闻的报道,其内容足以影响每日的国际经济活动。《华尔街日报》的读者主要为政治、经济、教育和医学界的重要人士,金融大亨和经营管理人员以及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其中包括20万名的董事长、总经理。美国500家最大企业的经理人员绝大部分订阅此报。《华尔街日报》的报导风格以严肃见长。在编辑上始终采用传统的黑白灰三种配色,直到1991年才在广告部分出现过少量的色彩。《华尔街日报》始终是美国最高端的报纸,其读者群的平均家庭年收入是15万美金左右。 通常《华尔街日报》共有96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美国特写、国际商业新闻、美国政治经济报导;第二部分:健康、媒体、工业、科技领域的报导;第三部分:理财与投资,国际金融市场分析;第四部分:个人投资,文化报道(星期二至星期四刊印);第五部分:各类咨询,包括房地产、旅游等(星期五刊印)。 二、《华尔街日报》数字化战略:网络时代媒体的生存秘诀 1、随技术创新而创新,不断与时俱进。 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势头强劲的互联网媒体,正在分食者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报业经营者十分清楚技术发展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传媒的竞争环境。数字化战略是报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华尔街日报》电子互动版于1993年正式启动。1996年推出第一个栏目“金融与投资”,接着创建了“网络听闻”频道,这标志着其第二代网络版的诞生。随后开始涵盖《华尔街日报》纸媒的所有版面──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全部内容,以及道琼斯通讯社实时新闻的大量内容。其全球1600多名采编人员每天提供1000多篇稿件支持着《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使其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出竞争对手。除此之外,该网站还提供数千家公司的深层次背景介绍以及大量特写,每天24小时更新。 “华尔街日报在线”还紧跟网络技术的创新步伐,不断引入新元素,以发掘新的增长点,提升网站的竞争优势。在2008 年初,“华尔街日报在线”就同NBC 环球公司、CNET 网站一道,率先引入了由互联网技术公司Loomia 开发的“好友已读”窗件,这个窗件通过代码植入,可以实现新闻网站同Facebook 等社交网站的链接,从而让用户了解到自己社交网络内的好友们都阅读了什么内容。另外,用户也可以在社交网站的个人资料页面上植入这个应用,从而直接访问好友们在新闻网站上看过的新闻或者视频。“华尔街日报在线”率先引入的这个应用,在丰富网站附加功能的同时,也旨在借社交网络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同社交网站的合作仅仅是开始,“华尔街日报在线”进一步又开发了自己的社交网络服务。2008年,“华尔街日报在线”再次改版。此次改版的变化并不算大,从外观上看,主要是广告数量有所减少、页面更加简洁明快;从内容上看,则是付费内容和免费内容的区别拉大,以促使更多人转变为付费用户。但此次改版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开通了一个专门针对付费用

心得体会-《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读书笔记心得

《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读书笔记心得 大局观 我们所说的信心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始终坚信国家会继续存在发展下去;相信人们继续正常地生活,和往常一样起床吃饭工作睡觉;相信不创新的老企业终将丧失活力而被淘汰…..而不是每天在担心人民币大幅贬值,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消费者贷款负担过重而无力购买商品。想要取得投资成功,就不要让焦虑症影响到自己的投资策略。 耐心终有回报 投资零售业公司风险相对低的原因:如果高科技公司的竞争对手开发出一种更好的产品,那么一家科技公司的市值可能会在一夜之间损失一半,但是对于一家连锁超市来说,要用上10年的时间,竞争对手才可能发展到把分店开到自己的地盘,投资者也才能看到竞争对手开始对公司产生威胁。也就是说,波特五力中“新进入者”和“行业竞争者”的威胁对零售业目前的佼佼者影响较小,竞争只在于“买方”、“供应商”和“替代品”的威胁。此前一直认为电商是实体零售业的替代品威胁,但时间证明了电商不是替代品,而是一种补充,线上线下融合的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周期型股票策略 投资周期型股票,重要的是要抓住正确时机及时抛出,获利了结,不然的话,好股票就会变成懒股票。对大多数股票而言低市盈率是好事,但周期性股票并非如此。如果周期性公司的市盈率开始变得很低,那么这很可能是一个标志,预示着它们已经接近高潮的尾声。 投资周期性公司,要问的最首要问题是,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是否稳健到足以抵御下一轮的低迷时期。 失败是成功之母 如果发现公司基本面恶化,还死死抱住这家公司的股票不放,甚至还错上加错进一步追加买入更多股票,那就应该感到羞耻了。这正是我一再努力避免犯下的投资错误。 零售业选股之道:边逛街边选股

华尔街日报体分析

“华尔街日报体”深度报道分析 0920310109 练芳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谭人玮2007年1月《黑矿主打死记者案背后的利益链》一文分析: 一、开头:好的开头可以事半功倍,一篇报道是否吸引读者,开头几乎要占到50%。这篇文章的开头只一句,“路上兰成长对常汉文说,只要找到老板,亮亮证,对方至少得给1000块钱。”个性化十足,很有气势和突兀感,简洁明了而又“开门见山”。以兰成长和常汉文相约去“黑煤矿”索要钱财这一小故事开头,交代了人物和事件,对下面新闻主题的表现作了铺垫。 二、主体:正如本文所说,“媒体成为监督山西煤矿生产主要途径的同时,也成为煤老板们用金钱攻克的对象”。【等待】、【中国煤都】两段是此文的过渡部分,从兰成长与煤矿监督缺位的交叉点切入,将新闻背景推到读者眼前。从兰成长和常汉文大去同市浑源县一个手续不全的小煤矿“采访”(“在那个阴冷的下午,兰成长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场等待。”),过渡到煤都大同的采煤情况和矿难事故,以“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面,兰成长与侯振润,这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开始了他们决定命运的相逢”一句顺利结束过渡,展开下文。【惨死】、【暴利】、【官煤勾结】、【安全文化调查员】、【封口费】、【真真假假】即是展开部分,逐步再现了兰成长的惨死过程,揭示了“黑煤窑”的暴利,再到非法小煤矿的存在原因,兰成长的身份演变以及“假记者”们大肆活跃的原因,环环相扣,层层揭发,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了新闻主题,即黑煤矿与以敲诈为业的真假记者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共生体,在兰成长被打死的背后是正常监督的缺位,部门职能的异化为记者们创造了寻租空间。 三、结尾:小标题【命运】一段为收尾部分,回归人物兰成长,重新将兰成长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命运再度回到1月10日的这个下午,在离浑源县城22公里的水沟村,天气寒冷,滴水成冰,山阴面还有积雪……他们也不知道,即将到来的不是预料中的钱财,而接到咨询电话的“孟二”告诉了侯振润,先查验来人的记者证……路上他对武强说,‘如果是真记者,就好好招待给点钱,如果是假记者就收拾他。’”这样使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深化了新闻主题。至此,黑矿主打死记者案背后的利益链便完整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四、细节运用: 1、细节制造起伏。从新闻第一现场观察突出的、反常的事物,叙述观察所得的这些细节小故事,利用倒叙、蒙太奇等修辞手法,制造时间与空间的位移,达到起伏效果。如: “1月11日上午9点20分左右,在开始那场致命等待的20个小时以后,兰成长34岁的生命在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画下句点。 当尸体呈现在家人面前时,他们看到他的全身到处是青紫块,头上有5个洞,头部完全变形,双臂粉碎性骨折,手肿得像馒头一样,“扶起手的时候,可以听到骨头摩擦的声音”。兰的大姐说。

《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

《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 《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之一 《漫步华尔街》是一部美国作者伯顿.G.马尔基尔有关投资理论与实践的著作,全书探讨了与股票投资相关的所有重要方面。自1973年问世以来,作者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数据变化,不断探讨金融市场和理论界出现的新热点、新主张、新趋势,修订完善书中内容,本书曾经8次更新。 作者是一位专业投资领域的管理者和学者,曾经在投资公司任职,并担任金融系教授和大学校长多年。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 本书将投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由坚实基础理念和空中楼阁理论引出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在第一、二部分作者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热、英国南海泡沫、日本90年代的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华尔街网络股泡沫等投资泡沫和投机狂潮后,作者得出结论:在市场上屡屡输钱的人正是那些未能抵制住诱惑而被投机狂潮冲昏头脑的人,并提出了自己一向主张的有效市场理论的弱势有效形式——这也是作者本书的主题——股票市场的定价极为有效,就连被蒙住眼睛的猴子朝《华尔街日报》投掷飞镖而选出的投资组合也能获得和专家的投资组合一样的业绩。 本书的第三部分使用一些简单的例子阐述了许多新的投资理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交易定价理论,并用行为金融学推翻了前面的几个假设。认为投资者的行为常常是非理性的。 在第四部分作者进一步讲明了自己的主张:股票投资是所有金融产品和实物投资中长期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对象,在最后提出了股票投资的三种方式:通过被动的指数基金投资、通过积极的管理型共同基金和个人自选股票投资。但作者所欲阐明的最主要观点是:无论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不可能在长时间里持续战胜市场,而通过投资指数基金——购买市场,就能获得和市场一样的回报。一步一步引导投资者满怀信心的跨进投资市场。 作者在本书中所持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对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不可能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因为他们位处信息链的底端,他们耳闻目睹的信息不知绕了多少弯、走了多少岔道,不知有多大程度的歪曲、失真,何况那些根本就是空穴来风、造谣惑众的信息。因此对巴菲特、彼德.林奇等少数人能够持续战胜华尔街,作者认为是个例,未做说明。 本着“批判的吸收”的原则,我个人认为:本书的前三部分可读性较强,细数了世界各国投资市场的狂潮和带来的危害,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在细数投机危害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且有些观点是为自己的主张服务的,对此主张和第四部分内容本人不赞同。普通投资者和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因为他们从事具体投资业务的专业人士也是与大多数投资者一样的普通人),如果没有仔细分析上市公司信息和财务数据、不考虑公司发展前景、未认真学习一般的投资知识、盲目的跟风炒作和追涨杀跌,是不会取得超出普通人的成绩的,短期投资成绩只能是与指数走势一样。但是,如果学习了巴菲特和其他投资大师的经验,并逐步发展了自己的投资哲学——如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在进行任何投资时都保持一定的安全边际,那么在股票投资世界,就如同在社会上某一方面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成功人士、岗位标兵一样,一定会取得超出常人、超过指数的业绩。 《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之二 第一部分股票及其价值 第一章坚实基础与空中楼阁

如何认识新华体

如何认识新华体? 关于新华体,在孔老师的精品新闻学中其实已经概括的非常全面了,因为这节课轮到我们这个组,我从网上找了很多有关新华体的定义、论文,还是觉得孔老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关系》给出的“所谓‘新华体’,就是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的结合式写法。”这一定义最具体一些,更容易理解。所以我们组要谈的很大程度并没有超出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只是在这个框架范围内有一点其他的补充。 谈对新华体的认识首先要给新华体一个界定,即什么是新华体?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年版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给出的定义中指出:新华体, 新华通讯社长期报道国内外新闻所形成的一种写作体式..... 但事实上,在当前大众文化中,“新华体”也早已逾越了新华社“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界限,而成为我国官方传播媒介主流文体的一种象征。所以现在来看这一定义有一定的不合理之处。新华体起源于和发扬与新华社但又并不是新华社所独有的,它是我国新闻媒体共同的写作体式。在《是也非也新华体》中王君超作了概括,他认为“新华体”是一种由新华通讯社所创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形成和不断改革发展的,符合国家通讯社传播特点的主流新闻文体。它是我国新闻界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的新闻写作体式, 一种优良的新闻文风。 同时由于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新华体的整体风格是庄重严肃。在内容特征上,“新华体”表现为“真实、客观、公正”;在形式上则表现为“严谨、稳健、清晰”,既有简洁生动的文章,也有规格化的公报新闻。因此新华体又被看为是一种党报文体。 概括起来就是,新华体是我国新闻媒体共同的写作体式,是我国官方传播媒

《华尔街日报》新闻范例评析

新闻范例评析: 《华尔街日报》 元代的翁郎夫提出,“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写作也是一样:老是一个味,就会 觉得没味;老是用一种写作模式,就可能渐渐失去读者。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在于准确、清晰、生动。①在我们常见的新闻作品中,准确、清晰是做到了,而“生动”则比 较少见。普利策奖评委会于1978年春天起增设特稿写作奖,其用意也正是要对非虚 构或短故事式的流派给予认可,而评奖条件是:“一篇杰出的特稿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② 近来,在网络上阅读了中文版《华尔街日报》的几篇专栏文章,顿时有久未谋面的亲切感,新风扑面的清新感。 《华尔街日报》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商业管理人士,但报上也刊登大量迎合大众兴趣的新闻,它在头版开设的特色专栏叫作“非常之道”,在中文网络版上也能读到。读 今年6月、7月以来的这个栏目,发现其中有不少可读性较强的文章,确实有如网络 版栏目介绍的评价:“讲述商界奇闻轶事,文笔诙谐幽默”。 结构:一人一事串起全文 《华尔街日报》在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上,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套路:一般是从一个社会现象入手,然后以一个主人公的具体故事讲述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再把这个人放到社会背景中,进一步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其中的“门道”,最后,文章巧 妙地“迂回”到主人公身上,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以这个人的观点或抉择 煞尾。这种以讲故事的方法开头的写法颇有悬念,常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写景的 手法只要写得美,同样引人入胜。 《山林大火,祸兮,福兮?》③是这样开头的: 去年冬天就有消息说,春天会给白鱼山脉(the White fish Range)附近的地方带来滚滚财源。这个消息把全国各地的探索者引到了美国蒙大拿州北部的厄马(Hungry Horse)。到了5月份,在城外茫茫荒野上,一夜之间兴起了一座帐篷都市。 这些探索者到这里来是为了采摘羊肚菌——一种极受餐馆和美食家欢迎的蘑菇。大批采蘑菇的人之所以聚集到这里,是因为去年夏天厄马周围的山火毁了24万多英 亩的山林。而采蘑菇的人都知道,前一年的森林大火意味着下一年蘑菇的丰收。 文章以两段不太长的篇幅介绍了采摘羊肚菌能带来滚滚财源成了山林大火“引信”。说实话,山林大火只要不烧自己身边来,城市里的人一般很少会去关心这类消息,但是,大火居然和自己的餐桌扯上了关系,而且和某些人“发财”有关,人们自然有兴趣 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不知不觉中,5个W里面,何时、何地、为何这3个W已经 初露端倪了。 接下来,文章以采摘野生蘑菇十分在行的哈森·瓦尔为主线,全方位介绍了他边采摘边收购、从早到晚全家齐上阵、与其他同行为争抢地盘及保护自己劳动所得而发生的各类冲突、以及由非法采摘蘑菇而引发的人口激增等场景。

战胜华尔街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战胜华尔街读书笔记 篇一:《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读书笔记 平均年回报率 ﹡根据1926—1929年表现计算 资料来源:爱伯森sbbI年鉴,1993年资料来源:snL 储蓄业摘要 投资者可能是珠宝商、建筑商、保险经纪人、加油站经理、医生,或者是科学家。所有这些人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内掌握最新的发展情况,如黄金和白银的价格、木材的价格、保险费率、石油价格、政府对新药品生产的批准,以及生物公司的市场前景等。 ???一般的公司债券会比可转换债券的收益率高 1.5%~2%。当这个差距增大时,就意味着可转换券的定价过高,当差距缩小时,则意味着可转换债券的定价过低。在可转换债券和普通债券之间的收益率差距缩小时(如2%或者更小),购买可转换基金;在这个差距增大时,则考虑卖出可转换基金。

???你可以买那些股价在收益线以下的股票,别再价格线进入危险区域(远高于收益线)时买进。价格超过长期趋势线的股票有一个屡试不爽的走下坡路的规律。 当你买进一只股票时,你应该对股票所处的行业以及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它在经济衰退时的反应和影响其收益的因素。 任何成长型的股票,如果市盈率超过40倍都很危险。作为行内不成文的规定,股票价格涨幅不应高于其增长率(年收益增长率)。即使成长最快的公司也很难超过25%的增长率,但40%更是少之更少。 高市盈率、高增长率的股票最终会战胜低市盈率、低增长率的股票。看其理论价值能否赶上目前的高价。 对于零售业或连锁店来说,推动收益和股价上升的主动力是规模的扩展。只要连锁店的数目还在增加,只要公司没有过度负债的问题,只要它按发展报告的计划进行扩张,同时考 虑存货情况(如果存货增加,高于正常水平,就是个危险的信号),那么股价就能上升。 公司价值评估的方法,把它同相同行业处于邻近区域的公司相比,看看它们的市值是不是被低估了。公司的股价乘以发行的股数,减去公司的债务,就能得到公司的市值。收益率乘以估计的市盈率就得到股价。

一篇典型的华尔街日报体新闻

一篇典型的华尔街日报体新闻 中国消费者花钱不手软 2004年08月10日07:36 摘自华尔日报网络中文版之中国视点 在丽江这座中国西南部历史名城的郊区新建起了一排排联栋别墅(townhouses)﹐这表明中国新近出现的繁荣景象已经从南部的大都市渗透到丽江这种较为边远的城市地区...... 那些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过快﹐有增长过热危险的人士认为﹐这种经济繁荣意味着对资源的浪费。因为﹐房地产热不仅占用了水泥﹑玻璃﹑钢铁等大量的原材料﹐还吸引了巨额的资金﹐而中国正急需这些资金兴建道路和炼油厂。 但仔细研究经济数据后可以发现﹐房地产行业虽然可能发展过热﹐但中国经济的其它领域却未必如此。 上述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主要反映在金融业的经济数据方面﹐这些数据不禁让人想起10年前的那次经济增长低迷阶段。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说﹐以1993年的那次经济增速放缓为例﹐当时银行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最高时达到19%。如此庞大的贷款规模导致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房地产业转入大萧条﹐大量坏帐涌现﹐这进一步加重了银行业的负担。 拉迪指出﹐这次的银行放贷规模比1993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去年﹐经过6个季度的增长之后﹐银行信贷占GDP的比例升至26%。悲观人士认为﹐去年以及今年早些时候如此无节制地放贷为许多工厂提供了资金﹐导致他们生产过剩。 随着银行信贷占GDP比例的快速上升﹐坏帐占GDP的比例也在急剧升高。中国银行业去年的不良贷款余额从2002年的人民币1.9万亿元增至2.9万亿元(合3,504亿美元)。拉迪说﹐贷款的飞速增长也意味着越来越多信贷资质不合格的企业也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这可能导致新一波坏帐风潮的出现。 但由于只关注经济的供给和生产面﹐分析师们可能忽视了需求和消费面的变化﹐对这两方面经济数据的变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例如﹐中国的消费数据并没有把轿车和住宅的消费包括进去。 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人过于节俭﹐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而不愿消费。但从生活中的实例和经济数据中可以发现这种失衡现象并不像看起来那样严重﹐而且情形还在转变之中。 瑞士银行(UBS AG)驻香港的亚洲问题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称﹐“消费者托起了中国经济。强劲的消费势头正是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现象的原因所在。”

值得阅读的28部投资经典书籍

值得阅读的28部投资经典书籍(作者:西点老A) 前段时间球友建议给个学习的书单,我就献献丑,在班门弄弄斧了。 这个书单酝酿和准备了近一个月,今天周末花一天的时间边刷雪球边码字,终于写 作成文,腰酸背痛的也高兴,终于了了一个心愿。 书单分为三个板块,投资方法类(7本),传记思想类(13本),股史心理类(8本),分类不一定那么准确,有的书是三方面话题都有,选的书也不全面,还有很多 好书,这里拿出来的是自己最喜欢的,实战中最有用的,巴菲特和索罗斯的书理论性 太强,高大上,先不列了,巴迷莫挑理。 雪球的V们和老手们肯定精心研习过这些书,还有更多的经典,希望能够分享你们的心得,有其他好书推荐的也欢迎。我理解有错误的地方也帮忙指点一下。书有点多,没读过的朋友也不要怕,慢慢读,列个计划,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温故而知新,读 多了,渐渐就来感觉了,就喜欢上了。如果有你喜欢的,给大家说说是那一本,为什 么喜欢,没在书单的也可以推荐出来。 我个人藏书里有150多本世界各国投资经典,选出来最喜欢的,放在床头的28本,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这些书,我八年来反复研读,一有空隙就读,但很多书到现在也 还是理解一点皮毛,白纸黑字的写在那里,可是没有在实战中受过伤、受过无数的打击,是难以理解的,这些大师的思想高度是建立在其一生的智慧结晶的基础上的,哪 能说是看过四五遍就能够理解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书单是推荐给有志于长期在股市发展的朋友的,如果炒 股投资对于您只是消遣娱乐,不准备靠这个吃饭的,输了赢了都无所谓的,仅仅找点 刺激的,就不用费心劳神的往下看了,看书,特别是用心看,很枯燥,很花时间和精 力的。我后续逐一把我看这些书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交流。股市著名的股市和词汇都 是这些书里的(含没有列举的),比如“戴维斯双击双杀”“猴子甩飞镖”“黑天鹅”“2B123理论”等等。 当然,看书是进步的一部分,实战更是少不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推荐有下列几个症状的朋友更需要静下心,刻苦攻读一下这些经典书籍的: 1、入市三年左右的散户; 2、还没有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时赚时亏总体亏的; 3、情绪还随着行情的波动而波动,看盘的时候连上厕所都舍不得,有尿都憋着的; 4、还满世界看帖子,逛论坛,看谁的说法都貌似有道理,又不知为什么的;

华尔街日报体写作示例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也可总结为DEE:Description描写、Explanation 解释、Evaluation评价。

特点 故事化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人文关怀 “华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

什么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及例文

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 来源:大众网作者: 后门卖报的 “华尔街日报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颇受读者欢迎。现在这种体裁也常为其他西方报刊所采用。我国新闻界这些年也有人借鉴这种写法。这里想介绍80年代《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原汁原味的报道,以供研究。 这篇报道叙写的是美国犹他州威卡特公司开办沃特福德学校,进行计算机产品试验的做法和效果。这是一桩“工业和教育联姻”的新鲜事。而文章的开头更其新鲜:一个年仅6岁的小作家,正在使用计算机写她的短篇故事。短短两段,她那稚气而又认真的神态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接着一个过渡段点明了这位小作家的身分、所在的学校,自然地引入了新闻的主体部分,展开了对沃特福德学校和威卡特公司层次清楚而又具体生动的叙写。 所谓层次清楚,不仅表现在对新闻事实步步展开的叙述上,而且还表现在新闻事件和背景材料的组合上。威卡特公司在学校进行产品试验,是全国范围的“计算机革命”浪潮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产品在教育领域激烈竞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者把这家公司和学校

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叙写,同时又突出它们是唯一进行这类试验的单位,事件和背景交接自然、相得益彰,从而使报道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所谓具体生动,不仅表现在对学校环境、学生操作情况绘形绘色的叙写上,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引述的事例具体、确凿。尽量引用人物的原话,尽量写出人物的真名实姓,包括校长、家长、众多的学生,即使对扎着小辫的五岁女孩也不例外,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可信性和真实感。西方记者忌讳笼统一般、众口一词,他们的笔下总有一些具体的有根有据的人物出场说话,唯独没有“他们一致认为”、“大家齐声表示”之类似是而非的新闻八股。在这方面本文也充分显示了这种优点。 报道的最后几段,在叙事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和教育联姻”的主题,并且以“这是成功的婚姻吗”的设问,引导读者去比较、思索。作为一份侧重于经济金融问题的资产阶级报纸,它在这里向企业界介绍了一个具有独创性的做法,提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记者决不是在就事论事、作纯客观报导。他是带着研究分析的目光,在就经济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发表意见。只不过这一切都是通过事实来说话,通过新闻人物的口来表达的。这种寓思考性于“客观报道”之中的手法,殊堪回味。 下面附一篇“华尔街日报体”报道原文: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有感

我是在大一下学期才接触价值投资思想的。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读过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介绍巴菲特的相关书籍以及毛羽的《价值投资:看透股票这东西》。虽然他们对我的价值投资思想具有很大的启蒙作用,但是对我的投资思想并没有根本性的影响。我试过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即少数持有几只营利稳定且持久的股票,长期持有,但最后模拟效果并不理想。格雷厄姆的著作里有很多知识点晦涩难懂。毛羽的著作也太流于浅薄,仅仅拿毛利率,净利润和货币资金说事儿。可是当我读了彼得林奇的著作之后,心里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首先,他认为平民投资者完全可以战胜华尔街基金管理人,原因有四点。其一,股票投资这个行业存在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按照公认的方式进行操作,即使投资失败也无所谓,但是为了提高投资业绩而违反惯例操作,如果失败了,等待你的就是失业。彼得林奇举例说:如果你替委托人买了IBM的股票,若因为IBM经营恶化而导致委托人蒙受损失,那你永远不会失业。委托人和你的上司只会说“该死的IBM近来怎么回事?”。如果你替委托人购买了不知名的拉昆塔公司的股票而亏损,他们将会责问“你怎么了”。所以,很多基金管理人大部分情况下只会购买知名公司的股票,从而在选择权上输给了平民投资者。其二,面对一些金融规则,委员会和监管部门的限制,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将会大打折扣。其三,基金管理人管理的资金量较为庞大,操作的成本高,灵活性低。其四,平民投资者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工作部门,生活环境中发掘大牛股,然而整日和股市,财务报告打交道的基金经理人是不具备这个优势的。所以从以上四个角度来说,平民投资者完全可以创造优于华尔街基金经理人的投资业绩。但是反观中国的现状,绝大多数平民投资者被机构投资者牵着鼻子走,其实美国的情况也是大致如此。我认为原因就是平民投资者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 彼得林奇除了给了我很大信心之外,还完善了我的投资思想。 由于我的志向就是要成为像巴菲特,彼得林奇,罗杰斯等那样的杰出投资者。所以,学习他们的投资方法成为了我必走的捷径。于是,我就试了巴菲特的集中投资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比如上次我模拟买进了厦门空港,黄山旅游两只股票。这两个公司都在各自的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稳定盈利。尤其是厦门空港,在整个机场航运业里,只有它一个保持利润持续增长。但是这两个公司的股价走势很不理想,两个月下来不仅没有升幅,反而下跌。更不幸的是,由于那时候又逢到甲型H7N9流感爆发,引发了这俩公司股价集体跳水。所以我就开始怀疑集中投资法,这种方法不仅风险大,而且很难操作,并不适合我,自己也开始探索另外一种方法—分散投资法。当我读到彼得林奇的这本书时,他的投资思路和我的不谋而合,我真的如沐春风。林奇说自己持有过一千多只股票,因为他说自

“华尔街日报体”的公式

“华尔街日报体”的公式 “知道‘华尔街日报体’的请举手。” 大约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举起了手。而举手的人当中,大多数是新招到报社的应届新闻系学生——他们说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过,或者在外报实习时接触过。但是为报社服务了多年的老记老编们则大多将双手藏到了袖筒里。 这个结果让人失望。“华尔街日报体”在国内有些报社中都快被玩滥了,而本报的大多数记者编辑却没听说过。 ——以上是某家报社某个部门开会时的一个虚拟场景。 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华尔街日报体。如果你对此有兴趣,请耐心读到最后一句。 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结构模式,华尔街体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文体——不仅在美国全国流行,在中国也流行,而且已流行了多年。(今天才说起来,都觉得脸红) 在7种新闻文章的结构中(倒金字塔型、华尔街日报型、沙漏型、列举型、金字塔型、章回型、非线性型),倒金字塔型为我们所最熟悉,它常用于硬新闻报道,这种结构先用概括式导语叙述事件焦点,并在正文中按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补充支持信息。 但是倒金字塔型结构已经让人感到恶心了。看看每天登的那些千篇一律的消息——恨不得把五W全塞进去的概括式导语、直接搬来文件作为“事实”部分的支持性材料、展开段落连直接引语也没有、一点都不讲究的结尾……这种结构单一地、长久地呈现于版面,已经让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 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新闻文本的结构模式。华尔街体是最现成的(也是最成熟的)一种选择。它可能会在可读性方面解决我们的沉疴。介绍推广这种文体,也是本报所倡导的“办一张精致大报”的题中应有之意。它属于文本范畴的探讨。 活用这种文体将给记者和编辑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对记者来说,至少将增加采访工作量。以一条会议消息为例,以前采写只需要将新闻通稿改吧改吧就交差了,但如果使用华尔街文体写作,将要求记者采访若干个对象并加入通稿中没有提供的新闻背景才能成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