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

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

--Rosemary Radford Ruether and Gaia and God

演講者:梁唯真(成功大學宗教研究專案教師,Ph.D. of Drew University, NJ)

ㄧ、從女性主義(Feminism)到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

近年來,人們開始注意到女性議題除了長久以來女權運動與女性論述所重視的女性經濟、政治、社會等問題,以及女性論述所反思的女性本質(what is woman, the nature of woman)、女性心智與身體的互動關係(mind and body)等主題,生態危機與環境議題與女權運動和女性論述間亦呈現緊密之複雜關連性,這就促進了「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的興起。

生態女性主義並非只是一種新論述,更是ㄧ種新的運動,在社會與政治領域中嘗試將女性主義與環境運動的共善(common good)加以結合而實踐。在理論上,生態女性主義結合了深層生態學與女性主義,其論述者,包括了新一代女性主義學者與較資深女性主義學者在論述上開始涵括生態議題的轉向。然而,生態女性主義的論述承繼了女性主義思想家之間的多樣性,並在分析生態議題中使用到女性主義哲學。深層生態學認為生態破壞的根源是主流哲學或世界觀,生態女性主義則認為人類不公義的制度與習慣更為關鍵,特別是宰制與矮化大自然是承襲自社會階級制度的宰制系統與生活形態。

因此,在生態女性主義的論述中,對女性的壓迫與宰制不但被視為是社會支配的首要形式,更與人類對自然界的壓迫與宰制緊密關聯,並且兩者呈現清楚的平行關照之關係。這些宰制的關係形成權力系統與層階制度(白人統治有色人種、人類文化高於大自然、男人優於女人等等),並形塑人類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近期生態女性主義者更主張父權與資本主義的體系形成對「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三重的宰制關係-亦即對「第三世界」、女人與大自然的宰制與不平等關係。

因此,女性主義運動的目標與生態運動的目標有其緊密相似性,尤其是對社會經濟結構中之利益分配的反省與社會公義的主張。由此延伸,若從從社會經濟結構的角度面對環境議題,下列問題必須列入反思之範圍:何為環境利益與責

任?是誰承擔環境傷害?是誰從中獲得利益?環境論者提出之政策的獲利者為何?是誰承擔環境政策之責任?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必須是敏銳意識到差異(包括性別、種族、地域等)的存在。因為,女性通常比男性承受較大之環境責任,貧窮國家比起富裕國家更可能遭到環境剝削,而那些國家中最窮困的居民可能受害最為嚴重。

1974年,法蘭索?多朋(Fran?oise d’Eaubonne)提出「生態女性主義」(Ecological feminism,Ecofeminism)一詞以來,生態女性主義結合了「生態無政府主義」(eco-anarchism)與「生態區域民主」(bioregional democracy)等觀念、強調人類與非人類存有物間的互動關係與相互依存性,並與宗教、哲學、社會科學等研究跨領域結合,成果已然可觀。生態女性主義可被視為是激進女性主義者(radical feminism)進路的發展,認為男性與女性的生理與性別差異被男性在治階層當作是壓迫女性的基礎,並且女性形象與特質常與大自然相連,而兩者皆長期受到系統性壓迫。以如此認知為前提,並非要斷絕女性與大自然的連結,而是嘗試重新理解與評價父權體係中所貶抑的女性(相對於男性)、身體(相對於心智)、情感(相對於理性)與大自然(相對靈性世界或靈界),而對生態問題與人類-大自然之關係產生醫治療癒之效。

生態女性主義中,重視實踐與處境的倫理關係者,可被歸類在近年來發展迅速之應用倫理與價值哲學之「關懷倫理學」(ethics of care)中。女性靈性運動(spirituality movement)則探索女性與大自然聯繫中的靈性與宗教領域;提倡地球的神聖性,故此對地球與對大自然之關顧乃是靈性的增進、亦是生態的責任。其中,將地球/自然視為大自然母親(Mother Nature)或希臘女神蓋亞(Gaia),成為女性靈性運動慶祝女性與自然的神聖性(sacredness/sacrality)創化性(creativity)之方式。由於第三波女性主義重視多元、處境化、整體性之思考模式,因此鼓勵環境思考跳脫過度抽象與普遍化的哲學思辨,而對人類身屬地球自然之共同整體有所感,並能尊重差異性與多樣性的存在。

生態女性主義通常包括幾個主要的批判與論述-(1)將女性的受壓抑與被宰制與大自然的受壓抑與被宰制相連結;(2)重新檢討對「身體」的觀點,形成「身體哲學」(the philosophy of body)與「身體神學」(the theology of body);(3)從神觀的角度,重新反省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4)總結對宰制系統、貶抑身體、崇尚軍神/男神/父神的批判,提出建立兩性平權社會的建議,並為重建人類與大自然之健康關係作出貢獻。

二、Rosemary Radford Ruether的思想進程

Ruether出身傳統基督宗教的家庭,父親屬聖公會、母親屬天主教會;自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獲博士學位,專攻古典文學與教父學(Patristic s,Patrology)。身為ㄧ位長期主張保障女權的女性主義學者,Ruether認為自己是ㄧ位「生態女性主義者」(ecofeminist),從1994年撰著Gaia and God: An Ecofeminist Theology of Earth Healing開始,她更聚焦於女性主義與生態議題之互動關係。Ruether 亦十分關心美國國家主義與帝國心態的興起,她曾聯署「九一一真相運動」(the 911 Truth Movement),並將對美國自我認定為「新以色列」的宗教國家主義與帝國暴力著述為2007年出版之America, Amerikkka: Elect Nation & Imperial Violence。

Ruether的主要著作包括:

(1)Sexism and God-Talk: Toward a Feminist Theology(1993)

(2)Gaia and God: An Ecofeminist Theology of Earth Healing(1994)

(3)Women Healing Earth: Third World Women on Ecology, Feminism, and Religion (1996)

(4)Women and Redemption: A Theological History(1998)

(5)The Wrath of Jonah: The Crisis of Religious Nationalism in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Augsburg Fortress (2002)

(6)America, Amerikkka: Elect Nation & Imperial Violence(2007)

三、《蓋亞與上帝》(Gaia and God)

1. 概述

生態女性主義的論述者,包括了新一代女性主義學者與較資深女性主義學者,所討論的「蓋亞」(又譯「蓋婭」,Γα?α,Gaia),是希臘神話中眾神之母神,是大地的人格化,掌管自然生命與大地萬物。地球科學家James Lovelock與Lynn Margulis等人以「蓋亞」ㄧ詞來說明地球乃是ㄧ個生命體系(living system)、是統一的生機體(unified organism)。Rosemary R. Ruether的《蓋亞與上帝》(Gaia and God)一書,所討論的主題是:基督教聖經傳統中的「上帝」與希臘神話傳統中的「蓋亞」之間的對話可能。R. R. Ruether對此提出對「生態女性主義」所提出關於宰制系統問題的釐清:

生態學與女性主義共同形成之生態女性主義,為西方基督宗教文化遺

產之評估,提供了批判性之視野。生態女性主義的目標是地球醫治

(earth healing),就是男人與女人之間、各階層與民族之間、人類與地

球之間受到醫治的關係(healed relationships)。如此之醫治只有在意識

到將基督宗教視為神聖的西方文化,將男人對女人、人類對地球等之

宰治關係正當化(justify)的問題,並將此宰制關係轉化改變。1

《蓋亞與上帝》ㄧ書分成創造、毀滅、宰制與欺騙、醫治等四部分來討論西方與基督教傳統中有關大自然的主題。第一部分所討論的「創造」主題,包括對巴比倫、希伯來與希臘創造故事,以及從現代科學發展創造故事的可能。第二部分所討論的「毀滅」主題,包括傳統宗教故事中對世界毀滅的描述,以及當代世界毀滅的新描述。第三部分所討論的「宰制與欺騙」主題,包括罪與邪惡、人類的墮落與父權的形成、宰制的系統等。第四部分所討論的「醫治」主題,包括傳統習俗與宗教聖禮中對醫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靈性與政治領域中建立一個受到醫治的世界。本書的四個分題-創造、毀滅、宰制與欺騙、醫治-是對應傳統基督宗教神學中的四大主題:「創造」(creation)、「審判」(judgment)、「罪與墮落」(sin and fallenness)以及「拯救」(redemption)2。

Ruether認為基督宗教中的「上帝」觀念、以及上帝-創造者與宇宙的關係,對其他關係的形成具有關鍵性影響:

西方文化傳統ㄧ神論中的上帝觀念以及上帝作為宇宙創造者的理解,

增強了男人對女人的宰制、主人對奴隸的宰制、以及人類(特別是男

性統治階級)對動物與地球的宰制。對女人的宰制在象徵與社會意涵

上,成為對地球宰制之關鍵性連結。因此在父權文化中,傾向將女人

與大地(地球)、物質與自然連結,而將男人等同於天空、智能與超越

的靈性。3

然而,在批判傳統西方基督宗教的父權與男權宰制之同時,Ruether並不認為以「蓋亞」取代「上帝」,也就是以「內在的女神」取代「超越的男神」,即可解決

1Rosemary Radford Ruether, Gaia and God: An Ecofeminist Theology of Earth Healing(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92), 1. 引述的中文由筆者自行翻譯。

2Ibid., 6.

3Ibid., 3.

複雜的「上帝問題」(God-problem)。4

透過「蓋亞」觀念-地球是ㄧ個完整之生命體系-的介紹與探討,Ruether 強調「人類是地球所形成之生命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人類是地球生命順序中之後來者、是地球演化生命中近期之產物」,「在人類影響之外,大自然在其不斷適應與改變的過程之中;而人類對非人類之大自然的再塑造,亦是大自然持續適應進程中的ㄧ頁」。5

2. 全書簡介

(1)「創造」(Creation)

Ruether強調從創造故事開始反省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有其關鍵性:因為創造故事是人類社會的草圖,顯明人類對聖與俗、心智/靈魂與肉體、各式存有物並其中之相互關係的理解,是該文化之世界觀的反映,亦是傳承此世界觀的方法。

例如巴比倫的創造故事中,強調母神(Tiamat,primal Mother)作為宇宙萬物與眾神之源的觀念,並在創造故事中呈現人類文化(culture)/秩序與大自然(nature)力量對人類文化與社群的破壞力量之間的對抗;希伯來的創造故事雖然部分承襲巴比倫的創造故事,母神卻降解成為「混沌」(chaos),缺乏自身之意志、聽憑父神上帝之吩咐。希伯來之創造故事尚有兩個特殊之處:其ㄧ是人類雖位於創造順序之最末,卻是創造之最高峰、是上帝的形象(????? ????,tzelem elohim);其二是人類對大自然與世界並不具有所有權,其地位僅是「管家」、「皇家總管」(steward),受託管理地球。希臘的創造故事中,柏拉圖所形容之理想與現實的兩個世界的對照,則是其特殊之處。基督宗教對創造的理解繼承了希伯來與希臘創造故事中的主要元素,以希臘科學的角度詮釋希伯來聖經中《創世紀》的創造描述。

在第一部分的最後,Ruether提出科學時代中創造故事的毀壞與再造的問題,最近的科學研究顯示宇宙乃為開放與持續擴張的生機系統,這就形成科學的宇宙論。然而,ㄧ如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教授(Holmes Rolston, III),她提醒在人類與大自然關係中,「倫理」的重要性與關鍵性、環境倫理與自然律協調的需

4Ibid., 4.

5Ibid., 5-6.

要性、以及對相互關聯性(interdependence)的強調。

(2)「毀滅」(Destruction)

「毀滅」的主題在近東宗教論述中是很關鍵性的,這與先民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特別是自然界(特別是洪水)與其他人類族群所帶來(特別是戰爭與疾病)的毀滅經驗。在希伯來的挪亞洪水故事中,大自然與人類所帶來的災害合而為ㄧ:因為人類社會持續的邪惡與墮落,大自然的四季變遷所形成對人類文明的毀損被認為是神聖懲治之法,因而對人類拯救與世界更新的期待漸漸成形。

從近東上古的神話故事成長,希伯來的世界毀滅與再生的故事,卻更具軍事性、更強調公義的執行;基督教則再加入不朽與永生的主題。隨著西方歷史的進展,做為敬虔宗教團體對抗的對象-人類邪惡集團-不斷改變:對初期基督徒而言是羅馬帝國,對基督新教徒則是天主教會。政治的理解亦與如此的世界觀相連,論述者的國家種族雖有問題瑕疵,卻仍是可以經歷「上帝煉淨之火」而更新的「受選之國/族」(the elect nation)。在此時期,宗教、政治、自然的世界交織在ㄧ宗教性的理解之中。如此對世界歷史進程的理解亦一直持續,即使到二十世紀下半葉,人類面對貧富差距問題、核武擴散的反制、環境危機升高等等棘手議題,如此終末(apocalyptic)的觀點與感受更為急迫。然而,如此二元對立、敵我分明的終末觀點卻使人過度強調「良善或邪惡的存在」,而非「良善或邪惡的關係」;邪惡的絕對化使軍事與戰爭的心態得以鞏固,使年輕人輕易成為殺手,使我們輕易喪失同情與慈悲心。

雖然,對邪惡與毀滅的恐懼、以及對更替與新生的渴望,必須受到正視,但具有生態意識的新觀點必須建立。近二十年來,生態學家提出世界毀滅的可能性,但並不保證更替與新生的可能。因此,作為具有宗教與倫理關懷的學者,不應沉溺於終末的恐懼與絕望中,宣傳「世界毀滅乃是靈魂拯救之捷徑」的信息,而是持續為人類與自然之關係的公義與和平,以及建立可持續的地球生命社群而反思、發聲、行動、奮鬥。

(3)「宰制與欺騙」(Domination and Deceit)

在猶太宗教傳統中,「邪惡」的定義是不聖潔(unholy),並與非猶太(外邦)的世界(the gentile world)、特別是他們的宗教相連。因此,「潔淨」(purity)與「污染」(pollution)界圍了聖殿內外、猶太/外邦、男人/女人的分野。「污染」的觀念也與性(sexuality)和生產(reproduction)相連,並延伸至人類對某些生物的看法。

柏拉圖與延伸的諾斯底學派(Gnosticism,靈智學派)則認為邪惡與肉體和物質世界相關,心智對身體的控制成為關鍵之事。在基督宗教傳統中,猶太/希伯來的倫理理解與希臘的形上學觀點結合,邪惡存於人類自由意志的選擇-選擇違背上帝,以及可腐朽的現世生命的不完美之中;由此,「罪」與「邪惡」對人類不完美本性來說,成為無法逃脫的牢籠,會腐朽死亡的現世生命被視為是邪惡的、是罪之苦果。

基督宗教對罪與邪惡的理解、對生命的有限性的觀點與對永恆的追求成為西方世界的共同遺產,亦成為從現世逃脫的倫理與靈性的基礎,終使人類忽視大自然、否定我們與自然界中的動植物之相似性、並視維持每天生活所需為低等之事;死亡,成為逃脫現世與有限今生的方法。因此,人類罔顧生死相依的生命循環、鄙斥與性和生產相關的事。這種急迫想要清潔自身與大自然產出的排泄物,卻極為諷刺地產生了許多今日我們稱為「污染物」的毒素。而對性與生產的鄙斥,形成對修道制度與持守獨身的神職人員的特別尊崇;亦使女人成為罪與死亡的象徵-是不潔與有限(軟弱)的,是引發墮落與朽壞的代罪羔羊。若要建立新的倫理傳統,對「有限」與「罪惡」的分別必須重新界定;成熟的宗教信仰與靈性培養是為幫助信仰者對生死相依的生命歷程加以接受,「罪惡」則是自由的誤用、進而侵犯了人類與地球那維持生命的基本關係。

「父權體制的形成與宰制系統的建構」是女性主義對人類制度最主要的ㄧ項批評,而將「父權體制的形成」視為是人類墮落與「失落的樂園」(the lost paradise)的結果,則是源自西方基督宗教傳統的女性主義(特別是激進女性主義6與生態女性主義)、深層生態學與「地球優先」運動(the Earth Frirst! Movement)之論述中的ㄧ項特色。在女性主義中,更將原始人類的母系社會向父權系統過渡的過程視為墮落。從考古人類學對古代人類社會的研究,狩獵、遊牧與農耕社會中的女性角色重新受到理解,從而我們意識到女人並非生來、自古就是從屬階級,只是隸屬於原生家族與夫家的所有物,她們可以是祭司與女王、並擁有自己的分享支持系統。更重要的是,考古人類學的研究亦回頭修正女性主義的理解,使我們不再簡單認為女性成為從屬階級必然是第一個從屬階級的形成;實際的情形常常是因為奴隸制度與社會階級的層階制度形成,女人(即使是統治階級的女人)最終

6例如出身天主教傳統、卻與天主教會決裂的激進女性主義學者Mary Daly,就主張女性主義分離主義,並認為女性與男性的本質截然不同。Daly主要著作包括:The Church and the Second Sex (1986),Gyn/Ecology: The Metaethics of Radical Feminism(1990),Beyond God the Father: Toward a Philosophy of Women's Liberation(1993),Pure Lust: Elemental Feminist Philosophy(1998)。

成為受父權制度所宰制的從屬階級。由於農耕社會形成,作物成長、食物製造與累積的技術增加,人類族群的人口迅速增加,對大自然的控制與和鄰近族群的競爭關係緊繃。

這使人類族群對外改變了他們對大自然與外族的觀點,對內改變了對女人的理解-大自然必須受到控制以能增加作物產量,外族成為相互競爭土的與自然資源的敵人;女人(作為生產者)的身體成為對自然資源之競爭與控制關係的象徵,其月經與性關係成為對男人力量的減損。如此,女人從生產者轉變成對生命的威脅,男人的殺戮行為成為維持族群生存的必須、是生命的來源;從而戰神上帝成為萬物生命的來源,給予生命、促進生長的母神成為罪與死亡的來源。

由男性菁英所形成的宰制體系開始否定他們與女人相互依存的互動關係、剝削人類勞力與他們周圍的生物社群;他們藉由榨取其賴以為生的其他人類與非人類生命,進而無限制地擴張自身權力;他們建立充滿欺騙的文化;他們藉由忽視被利用的對象與否定自身對其依賴的關係,而將剝削的體制正當化與合法化。將母親/母神的滋養視為是男性君王成長與登基必經的過程與必要的方法/手段,將身體與靈魂二元對立的靈性修煉與修道制度,以及將大自然視為是死物(dead things)、是人類可用資源的觀點,都由此而生。要改變如此的父權/宰制/殺戮的社會系統,Reuther認為嶄新社會的建立始於嶄新心態的建立,她建議從父母-子女關係的改變開始:男人不再只是「幫助」女人在養育子女與家事的處理,而是視女人為生命、家庭、社會的夥伴,並願意為持續地球生命的事業而獻身。

(4)「醫治」(Healing)

從基督宗教與西方文化的常俗傳統(conventional tradition)中反省,Ruether 認為對基督教聖經的適切詮釋,使人類認知到人類與其它生命的關係,以及人類做為管家(steward)、管理員(caretaker)的特殊身分。管理員並不能創造與擁有生命。以基督宗教的傳統而言,生命的所有權屬於創造者與生命之源,就是上帝自身。因為人類與其它生命均來自同一生命之源,故形成相互連結的生命家族,人類並無權力終結其它任何生命形式。我們與其它生命的會遇,ㄧ如我們與其他人類的會遇,都是同時與「他者/它者」(other)和「親戚」(kin)的相遇。所以,我們不能視其它生命為單純的「事物」(things)或是「財產」(property)。每一種生命形式都與其生命之源(就是上帝自身)相互關連,並不為了人類而存在;每一種生命自有其目的、自有其生存之權利、自有其對生命之源(上帝)和其它生命的依存關係。

從基督宗教的聖禮傳統(sacramental tradition)而言,建立一個從生態女性主義出發的「上帝-宇宙觀」(ecofeminist theocosmology),是關鍵性的任務。7這並非僅止以內在的、女性的、相關與互動的、多元與多中心的女神來取代閃族傳統中的超越的、男性的、宰制的、統一與單中心的男神,即可達成生態和諧與消除父權宰制的目的。我們需要以更大的想像力來連結這些傳統上視為是相對與對立的性質,而非滿足於以女神替代男神的簡單答案。我們必須連結我們個人所形成的小宇宙與外在大宇宙的關係,認知到我們的身體不斷死亡與再生的實況;故此我們的這個「人」(person)成為內在(個人身體與心靈)與外在兩個世界的中介者(mediator)。歷程思想(Process thought)特別提醒我們:人類的意識、認知與知覺只是相對、而非絕對地分野了人類與其它生命形式,其它生命形式擁有許多超乎人類的能力;因此「人類認知能力」並不使人類自絕於大自然之外,而是能量之舞集中的ㄧ種模式,使我們得以自覺反省,並對人類與其它生命的親屬關係(kinship)有所理解、有所認識。總之,具有生態意識的靈性與信仰,必須建立在三個前提上,就是自我的超越、萬事萬物的生命依存關係、以及在此生命聖禮之中的個人價值所在。由此出發──

我們得以確信我們創造性的工作將持續餵養生命的社群,即便是在我

們交出小小的自己、回歸到生命的偉大自我之時。當我們將自己降服

在生命母體(the Matrix of life),我們最後的姿態將是終極信任的祈禱:

「母親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的手裡,願你按你心意、在你無窮無

盡之創造力中使用我。」8

四、結語

從Rsoemary R. Ruether的《蓋亞與上帝》ㄧ書,我們可以發現生態女性主義

7近年來佛教結合生態學與其宗教教義的詮釋而形成佛教生態學,其在聖禮的面向亦有建樹。例如Gary Snyder將Indra’s Net與基督宗教的聖餐觀結合,以此解釋宇宙性的食物網為一種「愛的聖禮」(sacrament of love):在其中每一生命都同時為進食者與被食者,因而成為雙向分享的關係。如此的認知與詮釋改變了傳統對食物鏈與食物網的觀念,就是認為其僅是ㄧ種物競天擇的層階關係。Snyder認為「愛創造聖餐」:此在食物網的關係中,我們可見「聖禮式的能量互換,以及生命之演化與相互分享的層面」;在互相成為食物的過程,我們成為其它生命形式的聖餐,而

此ㄧ彼此分享交流的關係即是聖餐的精神所在。參閱:David Landis Barnhill, “Great Earth Sangha: Gary Snyder’s View of Nature as Community,” in Buddhism and Ecolog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Dharma and Deeds, eds. Mary Evelyn Tucker and Duncan R yūken Williams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189.

8Ruether, Gaia and God, 253.

至今仍是成長於基督宗教傳統的學派,對傳統基督宗教觀點提出批判;或是從西方世俗世界與學術傳統出發,進行哲學性與社會性的批判與再建構。由於是新興的發展,生態女性主義尚有許多成長空間。雖然,從非基督宗教傳統出發的生態哲學已在近年蓬勃發展,從非基督宗教傳統出發的女性主義亦行之有年,但是如何從非基督宗教傳統與非西方文化中擷取元素,形成殊異多元、多采多姿的生態女性主義論述與實踐,仍是未來可以思考的學術進路與生活實踐。

四、參考書目

Laurel Kearns and Catherine Keller eds. Ecospirit: Religions and Philosophies for the Earth.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7.

Ruether, Rosemary R. Gaia and God: An Ecofeminist Theology of Earth Healing. New York: HarperOne: 1994.

——. Women Healing Earth: Third World Women on Ecology, Feminism, and Religion. New York: Orbis, 1996.

——. Integrating Ecofeminism,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Religions.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5.

Warren, Karen J. Ecofeminism: Women, Culture, Nature.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_飘_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5卷第2期2005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o l 5N o 2 Jun.2005 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2-0076-05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荆兴梅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 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性;女性主义;真女性;新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的蓬勃发展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 !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1] 出版于1936年的 飘生逢其时地适应了这一潮流。以时间为脉络,这部作品仿佛是远古时代神话故事的一个现代翻版,它娓娓道来的是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际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相应演变。它没有用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大师所青睐的意识流技巧,没有用斯泰因的立体主义小说创作模式,而是循规蹈矩地描摹扣人心弦的场景,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铺呈深邃悠远的感情。一句话,它没有跳出自荷马史诗 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勇敢地与残酷命运激战的西方现实主义窠臼,在叙事策略上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新颖感。然而在内容上它却对西方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立场。如果说 简#爱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觉醒用婚外恋的故事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那么 飘就是女权主义旗帜肆意的飘摇。 1927年初,米契尔开始执笔创作 飘,同一时间在另外一个国度里,英国现代派大师伍尔夫不仅把她的意识流小说经营得炉火纯青,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把女性主义理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曾当过四年优秀记者的米契尔如果说不关注国内外文化政治发展的态势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在小说中极力张扬女权意识也就毫不奇怪。斯佳丽的原形是作者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她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同样作为战时新娘从富裕的种植园嫁到了亚特兰大。!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2](P13)作者的母亲也是亚特兰大社会的女性精英,她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带领女儿参加各种女权运动集会,并且还经常作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米契尔,塑造出斯佳丽那样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真是水到渠成般自然。 飘出版之时正值美国政治经济大萧条,罗 收稿日期:2004-12-16 作者简介:荆兴梅(1969-),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师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劳伦斯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劳伦斯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D·H·劳伦斯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的诸多作品中都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背景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男女两性之间关系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及两性关系的思想,这与西方社会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本文拟在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对其作品重新进行阐释,旨在挖掘其创作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标签:劳伦斯;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一、引言 D·H·劳伦斯是英国现代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创作了10部长篇小说、40多部中篇小说,另外还有大量的诗歌和戏剧作品。出生于矿工家庭的劳伦斯生活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正处于英国维多利亚强盛时代结束后经济危机所引发的萧条期,他敏锐的观察到资本主义社会和机械文明对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异化。他的作品大多都以其家乡英格兰中部诺丁汉一带的矿区和乡村为背景,描绘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机械文明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而对大自然肆意掠夺和破坏的景象,强烈的谴责了机械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异化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破坏。同时他将文学的视角投射到对女性的关注,以生动的笔触披露了强大的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在男女上下等级关系欺压的境况下,女性更加渴望灵魂的解放并寻求心灵的自由,而大自然为女性提供了心灵的避难所,与大自然的贴近和融合更加促进和激发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劳伦斯在其诸多作品中无不表现出的对资本主义机械文明和父权制的强烈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女性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期唤醒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呼唤建立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而这些方面,也正是与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暗相契合,表现出了劳伦斯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评述 生态女性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一种,是西方生态环境运动和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这一术语的出现,最早是1974年法国激进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Francoise d’Eaubonne)在《女性主义或者死亡》(Le Feminisme ou la mort)一书中呼吁女性参与拯救地球的工作时提出的,她认为“父权制是造成人口过剩和自然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而女性主义是治愈这一两种危机的唯一途径”。生态女性主义思潮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潮和社会实践,它尝试寻求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贬低女性与贬低自然之间的特殊关系,反对在父权制世界和二元论思维方式统治下对女性和自然界的压迫,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新型关系。 1.对“父权制”世界观及二元论思维方式的批判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体现的女性主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主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名早期的女性主义作家,简·奥斯汀在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表现了她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并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表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因而她的作品对研究女性主义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奥斯丁生活的时代,妇女普遍被歧视,人们认为妇女在智力上低于男人。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但是封建主义仍旧根深蒂固,世袭贵族和中产阶级并存。正如《傲慢与偏见》所揭露的那样, 男女根本不平等。贝内特姐妹由于继承法规定财产归最近的男亲戚所继承, 她们将在父亲死后变得一文不名。奥斯丁笔下的少女们, 在平日里并没有广阔的活动范围, 她们只能待在家里, 或偶尔去拜访一下朋友, 或由父母陪伴去参加一个舞会。她们没有工作, 社会和家庭也不需要她们工作,她们只能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充分表现了奥斯丁所推崇的理想模式,在她与达西的交往中,始终坚持着自己人格的平等和尊严,把高尚的情操、情感的需要视为人生价值和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婚姻态度的心理基础正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对人格尊严、平等独立的坚持。所以奥斯丁笔下的理想婚姻包括双方相互的理解、尊重、平等和自由,正是这些品质,人们才有可能超越家长制的束缚,实现自我。 二、对人格平等的追求 女权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抗议现实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奴役,强调妇女应具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呼吁女性不应受制于男性社会,而应当以自己的最佳状态来估价自己作为女性应有的存在价值,颠覆现存的父权社会的不合理性,确立并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凸现妇女不可忽视、不可取代的社会价值。奥斯汀追求男女的平等,尤其是人格的平等。奥斯汀的观点显然是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进行阐释的。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三、真挚的姐妹情谊 姐妹情谊是女性主义者所强调的,女性主义者提倡妇女们要互相支持、亲如姐妹,这一点在《傲慢与偏见》中有充分的体现。在《傲慢与偏见》中就可以看到女性之间种种深厚的情谊。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姐姐吉英的深厚情谊让读者为之感动。吉英去彬格莱家做客,路上遇到大雨,结果病倒在主人家。为了能看到亲爱的姐姐,伊丽莎白独自一人在泥泞的路上走了三英里,到达尼日斐花园。作为一个年轻的小姐,她的这一举动是非常不合时宜的,而她顾不得尴尬一心只关心吉英的病情。其实伊丽莎白对吉英的关心更体现在对姐姐与彬格莱的爱情方面,因为她认为吉英如此地善良,应该找到幸福的归宿。但恰恰是达西试图破坏他们之间的爱情。所以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她激动地说到:“一个毁了我最亲爱的姐姐的幸福,甚至永远毁了她的幸福的人,怎么会打动我的心去爱他呢?”由此可见她是多么重视姐妹之间的情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她对爱情的期待。 四、经济问题对女性的束缚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对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细致地描述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她意识到了妇女的经济地位决定妇女的社会地位,从而对经济问题女性在婚姻中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生态]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一、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 作为一种新兴批评流派,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要求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让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它打破了传统的陈旧的文学批评模式,为西方文学批评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充盈着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女性主体意识,在这种自然和女性的眼光下,传统的文化、文艺观、价值观以及批评尺度等受到质疑,文学作品将面临重新定位和评价。 二、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 (一)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生态思潮和女性思潮的组成部分,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之上的。其理论基础在于生态女性主义是环境主义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生态理论的进步及女性主体意识是其发展的理论源泉。生态女性主义在继承传统的理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为文学批评及其他文化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女性主义者投身生态环保运动并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是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而现实基础。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森发表了作品《寂静的春天》,这部作品毫无保留地揭示了农药的广泛使用引发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从而唤醒了美国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在美国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保护运动。在文学界,作家们特别是女性作家也不甘示弱,他们将女性和自然作为主题写进文学作品中去,将“自然歧视”和“女性歧视”赤裸裸地展示给广大读者,引发读者深思。如朱晓光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渊源与流变》一文中提到,1978年,美国著名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格雷芬的《妇女与自然:她内心的吼叫》一书出版;1979年,卡洛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学与科学革命》发表。这两部专著的发表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的结晶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在借鉴生态批评与女性批评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融合,其理论意义看似等于其实大于二者的结合。生态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而女性主义批评则是一种用女性意识关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早期的女权主义者伍尔夫在她的女权主义批评奠基之作—《一间自己的屋子》一书中深刻指责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对女性身处的困境表示同情,她主张女性应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高贵的尊严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另一位女权主义者波伏娃于1949年发表了《第二性》,该书被誉为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经典。在书中,波伏娃认为女性要从这种家族式的社会中摆脱出来,撕去“他者”的标签,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正是在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的参照下建立起来的,具有极其深厚的渊源和背景。它通过女性批评与生态批评的途径,从女性与自然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文学与女性、自然的关系,将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文化作为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评价。 (三)将生态女性主义文本作为批评的对象

简爱女性主义解读

Introduction Jane Eyre is such a great novel that it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It is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is a famous talented realistic woman novelist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tory.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adapted for movie, dazzling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ll through the world.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female doctrine of Jane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realism. Jane is neither a very beautiful woman, nor rich, but her genuine, selfless love for Rochester, and her good personality strike us deeply. It was written successfully to portray its heroine --Jane Eyre , a independent woman, who takes an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attitude toward love, life , society and religions, and who dares to fight for the liberty and equality. Jane's sufferings are the deep reflections of the lives of lower-class people in Britain . The author shaped her heroine as a lower-class, awaken, and new feminine , who resists oppression and social prejudice strongly, fight fo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firmly ,and pursue happy life consistently. It is rather rare in the novels of that period. The period when Ja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Jane Eyre) lived roughly corresponds with the time of queen Victoria’s ruling.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the British Empire for over 60 years was a well known queen in English history. She mounted the throne in 1837 when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a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1940s,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its peak. The realists were one of the main groups at that time, and the author of Jane Eyre belonged to this group. A brief information about Charlotte Bront? 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was born in the family of a poor country clergyman at Haworth, Yorkshire, in northern England. In this period of tense class struggle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 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early fiftie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She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1生态女性主义综述 生态女性主义,顾名思义,即是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的有机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蓬勃兴起,90年代后盛行起来。这个名词最早由法国生态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尼提出。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的起因是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引起了一些女性主义的强烈抗议,是由于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而产生的理论。著名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伊内斯特拉金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结合环境主义、女性主义和关注女性精神世界的运动是一种反抗男权社会中父权制对地球的掠夺和对女性压迫的力量”。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中心论里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女性主义本身就包含生态的和女性的两大成分,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有爱好和平、理解并爱护自然的天性,反对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对自然的侵略,生态女性主义号召反对一切压迫,认为解放女性和解放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它主要反对人类中心论,坚持去中心化,积极地提倡爱、关怀和公正的伦理价值观,追求和谐相处。生态女性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以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女性主义用生态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这样一种立场,即宇宙万物是没有等级制度的,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其他生物之间,或者是自然界的其他

形式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人类只是地球上无数物种之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生态系统在微妙的平衡中维系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是唯一有理性的物种,为了自身的利益,却成为破坏生态系统的罪魁祸首。 2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1)反对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是生态女性主义主要反对的核心观点之一,人类中心论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wwest.achersec.mo评价的依据,它认为人类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韦布斯特阐述人类中心论:a.认为人类是中心,在宇宙中至关重要。b.认为人类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即人是目的。c.以人类的价值和经验为准则,人类利益至上,自然是客体,人才是主体。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利用自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开始对自然掠夺和驾驭,贪婪而毫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征服世界的野心也不断地扩张,甚至把妇女、孩子和动物一起作为他们炫耀的财富。人类凭借自身的知识把人与自然分割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二元论由此在人类世界里蔓延开来,人类高高在上,主宰着这个世界,而作为哺育人类的自然则被人类归类到低级的、不开化的、野蛮的、无思想感情的被主宰的地位。《圣经》宣扬上帝创造人类为万物之主,人类则以权力神授的思想自居,理所

浅析女性主义

西方文论论文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杨夏清 论文题目 浅析女性主义 指导教师 朱庆福 职称 副教授 2012年6月2日 学号: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3)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3) 二、女性主义的影响 (5) (一)社会科学领域 (5) (二)文学创作领域 (7) 参考文献 (8)

浅析女性主义 摘要:女权主义,又叫女性主义,它是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基本特征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要求保护并扩大她们的应得权利。认为女性一向为习惯势力和法律的歧视和限制,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那么女权主义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它在社会科学领域及文学创作上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女性主义;原因;影响;社会科学;文学创作 前言 女权主义批评是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分不开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以1920年至1928年英美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60年代后出现了第二次女权运动。这次女权运动的大背景是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以及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公民权运动。欧美政治斗争的风起云涌,成为这次妇女解放的直接导火线。这次女权运动已超越了第一次女权运动争取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的范围和目标,逐步深入到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并努力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我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妇女解放运动关心妇女的教育、福利权利、机会的均等,工资、工作环境选择的自由,妇女有了孩子后的生活,是否要孩子以及什么时候要孩子的权利;关注父权制的压迫方式,它和阶级及种族对妇女的压抑等等”。显然这次女权运动的深广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性主义的直接导火线,要探索女性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必须要了解妇女解放运动的来龙去脉。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对妇女无休止的压迫便

生态女性主义论文:对和谐世界的追寻

生态女性主义论文:对和谐世界的追寻 【中文摘要】左拉·赫斯顿是美国20世纪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眼望上苍》是左拉·赫斯顿的代表作,被当今美国文学界和批评界誉为黑人文学的经典,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和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赫斯顿的代表作《眼望上苍》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本文主要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眼望上苍》。生态女性主义着重研究文学、文化、自然和女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分支,生态女性主义从自然和女性双重视角对文学文本进行研究,以改变自然和女性同被视为他者和边缘的地位,从而促进人们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觉醒。生态女性主义者视自然为女性的朋友,认为父权制文化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是一致的。它致力于从文学批评视角调查研究环境问题和性别问题,从而改变人们对待自然与女性的观点和态度,推进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和谐发展。《眼望上苍》探索了现今存在的人类与自然及其他物种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它触及生态女性主义所涉及的话题,如性别、父权制等,并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所有组成部分皆处于平等地位,共同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生态女性主义采取积极的行动主义寻找文本中自然和女性的缺场,倡导生态和文化多元化,并主张解构主宰西方社会的二元对立的文化思考模式。在这种思考模式下,黑人女性和自然都是被逻各斯中心文化压迫的对象,即黑人女性的身体同自然一样被视为显示男性权利的客体。

本论文以黑人女性骡子般的命运为出发点,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些 基本观点来分析作品中男性对黑人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的剥削之间 的相互联系。本文旨在通过主人公珍妮反抗父权制社会的压迫,亲近 自然,追求自我完善来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颠覆父权制,并倡导建立 一个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以及各种生物和谐共处的理想世界。 【英文摘要】Zora Hurston is a prominent Afro-American female writer, folklorist, and anthropologist. As her masterpiece,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is considered as the literary classic of black Americans, the literary classic of feminism and the American literary classic in the 20th century by the American litterateurs and critics.As Hurston’s masterpiece,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can be interpreted in a variety of angle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tudy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based on ecofeminist theory. Ecofeminism focuses o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iterature, culture, nature, and female. As a branch of literary criticism, ecofeminism studies on the literary text from the double perspectives of women and nature so as to change the other and marginalized position of women and nature. Finally it devotes to awakening humans’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 Ecofeminists regard nature as female’s friend. They think that patriarchal culture’s oppressions on women and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 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从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女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总要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提倡重视他人、重视差异以及多元论的思维模式等。 2、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拒斥所有那些认为权力仅停泊与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权力的心的后现代观点,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女性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利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它使女权主义认识到,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如何为统治他们自己服务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真理的过程管制他们自己的。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力”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 3、标准化或正常化以及惩戒凝视 福柯认为,权力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标准化或正常化(normalization) 及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范达娜·席瓦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范达娜·席瓦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20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态遭到破坏等,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各界纷纷掀起一股股环保运动潮流。 范达娜·席瓦(Vandana Shiva)作为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她的思想为我们更加全面认识和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开阔了一个崭新视角。席瓦立足于本土知识文化体系,继承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理论,始终以第三世界女性的视角对印度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并结合实践活动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体系。 她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展开强烈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父权制和传统“二元式”思维方式导致了对女性和自然的剥削和压迫;效仿西方发展模式进行的“赶超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神话,西方推行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更为间接、隐蔽的殖民侵略手段。席瓦还以第三世界和女性的视角揭露和批判全球化进程,全球化给印度女性、生态和文化等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全球化的本质是新一轮的殖民主义过程。 席瓦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不再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的丰富,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女性的作用、男女之间互相尊重,消除性别歧视,发展要立足本国国情,寻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她的理论虽然有些激进并带有乌托邦色彩,但为整个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体系,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解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发展问题,席瓦为我们更加全面的反思发展问题提供新视角,对我国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性主义

Research on the Feminism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 A paper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literature class to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October 2011 A BSTRACT Jane Austen was a quite renowned English writer in the 19th Century, who is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of English romanticism. Her writing focused on middle-classe life with humor and understanding. Austen was in many ways a realist, and the England she depicted was one in which social mobility was limited and class-consciousness was strong. Many of her works were very influential to the world, especially to the academy world. Sense and Sensibility is the one of her famous works, although it was the first work of Jane Austen, its writing skill was quite good. And from the time

生态女性主义探析

生态女性主义探析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把自然和女性,人类剥削环境与男性压迫女性等同起来,在反对二元对立的前提下,倡导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主要流派及发展历程入手,简要探究了生态女性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并指出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性;生态文明 1 什么是“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索瓦·德·艾奥伯尼(Francoise d’Eaubonne)在1974年的著作《女性主义·毁灭》中最先提出。美国《生态百科全书》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解释是:首先,它是一种激进的政治活动形式,它来源于妇女的权利、公民的权利以及和平和生态运动的汇聚,也对这些内容的汇聚做出贡献;其次,它也是关于对社会和环境的统治支配原因、本质及解决办法的各种理论的名称。 总的说来,生态女性主义是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结合而成的一种时代思潮,它尝试寻求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贬低女人与贬低自然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与自然界的压迫,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 2 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继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要求平等浪潮之后,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迎来了比较激进的第二次浪潮,而70年代以后正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三次浪潮,它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性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它既继承了过去的理论,又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不仅致力于社会改革,也把触角深入到了知识领域,它强调把环保和妇女运动结合起来,从各个角度研究女性与男性的区别,探讨女性角色、女性价值,并进而对造成歧视妇女和压迫自然的根源进行分析和批判。 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自然和女性联系起来,把男人对女人的压迫和人类对自然的压迫相结合,解决生态危机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但是随着研究者的逐渐增多,出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不同流派。 自由生态女性主义最典型的特点是忽视了男女之间的差异,它提倡在自由、民主的社会中,女性应该在法律、政治、教育和经济等领域取得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它认为人都具有同样的理性和人性,女人和男人拥有相同的能力。女性可以超越自己的性别特征,与男性携手共同为环保做出努力。文化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有着密切关系并且都受男性统治。他们认为女性的身心特征注定了她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 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 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 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

目录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 (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 (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 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 三、战后新生活14 参考文献19 后记20 参考文献18 后记20 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基于这一现实,女性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宜昌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的各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2] 出版于1936年的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成名作《飘》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作者以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3](13),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种植园为背景,描写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小说中虽有对战争恢弘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而其中最吸引人心的莫过于斯嘉丽和瑞德之间马拉松式的爱情。女作家始终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南方种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摘要: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面对当前生态危机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社会思潮。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现有的“父权”二元制科学思维模式导致了自然和女性受到压迫。如何摆脱这种压迫,构建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是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所诉求的。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主要派别;挑战 一、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起源与演变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名词最早是出现在法国女作家弗朗西丝娃·德奥博纳(Francoise d’Eaubonne)在1974年发表的作品《女性主义或死亡》(Le Feminisme ou la Mort)之中。在她的作品中,把女性与自然所受到的压迫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人类开始关注生态环境时,所有人都清楚是由于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但几乎没有人从“男性社会”这一角度去思考这种局面的产生。弗朗西丝娃·德奥博纳在其作品中大声疾呼,力争使人们注意到妇女在生态革命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女性身上所存在的巨大潜力与作用。 事实上,生态女性主义最初的产生是与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危害相联的。在20世纪的60年代,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明确指出了农药的滥用给自然生态和人类的健康带了极其严重的损害,环境的严重污染使得鸟儿都失去了歌唱。至此,女性主义运动也从传统的范围中超越出来,迅速向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延伸,在生态运动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生态女性主义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西方文化中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的关系。[1] 二、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派别及论点 所有的女性主义是反对男性中心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同时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这与深层生态学具有相同的观点。但它又不完全认同深层生态学的观点,因为在反人类中心主义这一问题上,深层生态学并没有意识到性别的问题,没有意识到男性中心的问题。因此,生态女性主义有着比深层生态学更加深刻理解。 在生态女性主义发展的道路上,凯洛琳·麦茜特(Carolyn Merchant)是最早加入生态女性主义行列的思想家之一。对生态女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她的《自然之死》将女性概念介绍到了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生态平等中,推动了生态女性主义的产生。[2] 在《自然之死》一书中,麦茜特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对自然统治的父权制根源进行了探讨。在她看来,女性和自然的联系是穿插于各种文化、语言和历史之中的,自然的概念和女性的概念在历史和文化建构中产生了关联性。西方文化中,一直有着一个古老而又流传甚广的比喻,那就是把自然比作仁慈的女性、是贞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