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之我见

《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之我见
《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之我见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教育系

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

题目:《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之我见

作者姓名:陈晖

班级:小英0701

学号:10

指导教师姓名:慈航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诚信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之我见》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在文中均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2010年12月20日

目录

摘要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奸雄”是曹操的主体性格,却不是他性格的全部;他的性格非常丰富和深刻,是由多种情致和各种才能构成的。他既是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绝代奸雄,又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成雄”是其目的,小说不仅写了他“奸”的一面,更写了他“雄”的一面,还写了他的其他性格特点,使曹操成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

《三国演义》;文学形象;曹操;奸雄。

前言

千百年来,世人评论曹操,或曰:“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或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

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无意探讨历史上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只想就文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特征,略抒浅见。

愚见以为曹操品格的特征,可以“奸雄”二字概括之。“奸”者,虚伪、疑忌、狡诈、残暴;“雄”者,志大、才高、多谋、善断。“奸雄”的确是曹操的主体性格,但却不是他性格的全部;他的全部性格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他不仅是一个绝代奸雄,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和诗人;他既有“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一面,又有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气度恢宏的英雄一面。他经常表现出多疑诡诈,但有时也能坦诚待人;他生性残忍嗜杀,却又那么重才爱才;他一向心高气傲,却又能礼贤下士;他经常表现出智谋过人,有时又显得固执愚蠢;他善于听言纳谏,从善如流,有时却又刚愎自用,拒绝良策……曹操是这样由多种才能和多种情致构成的一个矛盾的有机体,一个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形象。

罗贯中把曹操这一人物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和群雄逐鹿的战争环境中,不仅表现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的历史真实, 而且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始终着力表现其“奸雄”的主体性格;同时又不失时机地从各个侧面表现由主体性格派生出来的其他次要性格。在曹操的主体性格中,“奸”“雄”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对于曹操来说,“成雄”是其目的,“施奸”是其手段;不“奸”则难以成“雄”,不“雄”只“奸”,只能是个浅薄的坏蛋。大约罗贯中也意识到这一点,尽管他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却并没有只写曹操的“奸”,更写了他的“雄”。从曹操第一次出场,就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的设计和构思的匠心。作者不仅交待了时代背景,介绍了曹操的身世,描写了他的形象,还特别写了他性格的基本特征:“有权谋,多机变”,并用许劭等人的话,暗示了他的未来命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曹操性格的“基因”,他的整个性格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也是作者为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打上的底色,定下的基调,此后通过各种情节,运用各种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曹操“奸雄”的性格特征。

一、藏奸邪诈伪,富阴危凶残

曹操的奸雄品格和他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曹操有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他的处世哲学,也是他的恶德的核心——极端利己主义——又是他的种种恶行的根源,并且逐渐形成他性格中“奸邪诈伪阴危凶残”的一面。小说第四回,写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情节,就是他的这种处世哲学最集中的表现。曹操谋刺董卓未逞,在被追捕中逃到了世叔吕伯奢家。吕伯奢冒着隐匿逃犯、罪诛三族的大风险,担着血海也似的干系,杀猪沽酒,盛情款待,而曹操仅以闻“磨刀之声”和“缚而死之”之语,竟疑心图己,杀其全家;尤其在明知误

杀之后,为了自己的安全,又杀死了对他情深义重的吕伯奢。其凶残不义,以至于斯。小说中还多次写曹操滥杀无辜的情节。比如他为报杀父之仇,竟“悉起大军,扫荡徐州”,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果然,“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徐州太守陶谦见此惨景,仰天恸哭,甘愿“自缚往曹营,任其剖割,以救徐州一郡百姓之命。”曹操不仅公开滥杀,而且“醉中”杀人,“梦中”杀人,借刀杀人;他还因疑心图己而害死了神医华佗。他杀人也表现出“狡诈”的特点,竟能做到被杀者而不觉,见者而不疑。他这种阴险凶残的性格,突出地表现在杀仓官王后土。在一次战争中,相持月余,曹军粮食将尽,仓官王后土请示曹操怎么办;曹操指示“可将小斛散之,权

且救一时之急。”王后土按其指示行事,结果激起众怒,且有哗变的危险。“操乃密召王后土入曰…吾欲借汝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厖后土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厖?后土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后土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这是多么阴险凶残!又是多么卑鄙无耻!本是他自己的意图却嫁祸于人,用别人的脑袋以塞众怒,“权且救一时之急”,而这一切全出于他事先的密谋,瞒过了全军将士。

凶残而又狡诈,以狡诈施其凶残,这确是曹操的性格特点,这是智慧与恶德的交融。他的奸邪诈伪,有时表现为刹那间即改变主意,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且“转”得不着痕迹.却说武士拥张辽至。操曰:“这人好生面善。”辽曰:“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操笑曰:“你原来也记得!”辽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辽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我!”拔剑在手,欲杀张辽。厖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曰:“吾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座。辽感其意,遂降。

这段精彩的叙写,非常传神地反映了曹操当时的内心活动和刹那间的思想转变:他欲杀张辽,是其真情;亲释其缚而敬之,也是实意。欲杀之,因其辱己,怒不可遏;亲释其缚而敬之,是爱其才欲为己用,理智战胜了感情;“故戏之耳”,则是欺人之语,这正是曹操的狡诈处。

然而,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曹操,为什么竟会有那么多的智能之士和勇猛之将纷纷聚于他的麾下,并且心甘情愿为他竭智效死、忠心不贰?为什么他能成为三国中最强的一雄?可见,奸邪诈伪阴险凶残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却不是他性格的全部;他的性格中还有更重要更主导的一面:绝世英雄的品格。

二、具远见卓识,怀雄才伟略

曹操的“雄”首先是具有雄心壮志。有志向,事业就成功了一半。立小志的人,有望成小业,立大志的人,有望成大业。试想如果没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会产生出一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吗?曹操的确是个具有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高层次的智者,他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军事家的韬略,谋略家的决断和诗人的气质。与诸葛亮相比,曹操是另一种类型的智者。

首先,曹操是个有远见的杰出政治家。这集中表现在“诛宦讨卓”的宫廷政治斗争中。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欲尽诛宦官,夺取政权。曹操谏曰:“宦官之势,起于冲、质之时,朝廷滋漫极广,安能尽诛?倘事不密,必有灭族之祸。请详察之。”曹操的见解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宦官由来已久,其势甚盛,爪牙遍布朝廷,且头领常有帝侧,诛时易误认为弑君;其耳目又多,遍诛易泄机密,随时都有灭族之祸,自然应慎之又慎。然而曹操的正确意见却被何进叱为“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而否定。灵帝死后,又要诛宦官,曹操主张:“今日之计,先宜正君位,然后图贼。”这再一次表现出曹操顾全大局、争取主动的远见卓识。因为只有先正君位,才有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名正言顺地讨贼,应该说这是颇富政治斗争经验的见解;但由于何进的昏愦和刚愎自用,曹操的建议仍未被采纳,以致于宦官之祸不仅未除,反而愈演愈烈。后来满朝官员商讨如何诛灭宦官时,袁绍主张“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曹操则主张“若欲治罪,当除元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泄露,我

料其必败也。”曹、袁主张,正误分明,而昏庸的何进却不纳曹操忠言,却采纳了袁绍的“倒持干戈,授人以柄”的错误策略;特别是在宦官要谋杀何进的危机关头,他仍不听曹操的“先召十常待出,然后可入”的良策而冒然入宫,结果不出曹操所料:何进立遭杀身之祸。可见智愚不可共谋。

袁绍“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的策略实施的结果,是引狼入室,董卓专权,皇帝废立皆出己意,肆意逞凶,满朝文武敢怒而不敢言。司徒王允欲图董卓,假借祝寿宴集众臣,商议除贼之计。然而竟是半筹莫展,王允掩面大哭,众官应声皆哭。这时,“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乎??”曹操在众官一片

哭声中的一声笑,恰似齐喑中的一声春雷;在众官一筹莫展中的一句话,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闪光;曹操出现在众官之中,真像鹤立鸡群。这表现了曹操临难不惧,举重若轻,乐观旷达的性格。他果然说出“献刀图贼”之计,冒着杀身的危险,以“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决心,前去刺杀董卓。刺杀未成,立即“献刀”,接着又机智地逃跑。其胆识勇气,可比荆轲;而其机智果断,则犹过之。

曹操逃回兖州之后,立即采取了颇富战略眼光的重大决策:召贤纳士,招兵买马,壮大实力,建立根据地;矫诏讨卓,发出檄文,高举义旗,吊民伐罪,并得到各路诸侯响应。袁绍虽名为盟主,真正的领袖实为曹操;讨卓虽然失败,但它的意义非凡,影响是巨大的,从此曹操以叱咤风云的人物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在群雄逐鹿,军伐混战的形势下,如何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以实现军事上的战略目标,这是有远见的政治家、谋略家所关注的问题。曹操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他深知尽管时代发生了巨变,而人们的传统观念、传统意识和传统心理是那样根深蒂固,习惯势力是那样难以改变;尽管旧朝已经衰亡,人们依然崇奉它,以它为正宗。所以他愉快地采纳了迎接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他把献帝这张“王牌”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成了天下的正宗,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奉诏以顺讨逆,使其名正言顺,可谓独得天时;他大权独揽,可以随时封官授爵,便于招揽人才,招降纳叛,壮大实力。这实在是一个英明的政治决策,对于他后来成就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人是创业之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一直把人才建设放在一切的首位,千方百计地广揽天下英杰。起事之初,他以宗族子弟组成核心力量;然后他多次下“求贤令”,并且“推心以待天下贤士”。荀攸、程昱、郭嘉等先后弃袁绍投奔前来,曹操视之如心腹,委之以重任,言听计从,信而不疑。曹操思贤若渴,爱才成癖,每得一英杰之士,便欣喜异常,如获至宝。他见典伟力大无朋,赞曰:“此古之恶来也!”他昵称许诸为“虎痴”,并说“子真樊哙也!”后得

谋士贾诩,喜称“真我子房、陈平也!”其心喜意爱,溢于言表,形诸声色。他闻知袁绍谋士许攸夜半投奔,不及穿鞋,跣足出迎,屈身示敬,而纳“火烧乌巢”之计。他为了使贤士为己用,甚至不择手段。当他得知徐庶为刘备军师时,感叹道:“惜乎贤士归于刘备!”便以徐母为人质,硬是把徐庶弄到手;他多次征聘司马懿而不出,竟派刺客以刺杀相胁迫,司马懿不得不出仕。曹操对敌方的英杰也非常景慕,必欲得之为己用。他见杨奉部将徐晃威风凛凛,是一虎将,不愿以力拼之,派人将其说降。长坂坡恶战,他见赵云单枪匹马,在万敌丛中如入无人之境,连杀五十余将,不但不恨,反而赞叹“真虎将也!”下令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对于关羽,更是仰其忠义,爱其神武;动之以情,结之以恩;雅意殷勤,煞费苦心,但他却未能感化关羽。当得知关羽封金挂印,千里寻兄时,他知道难以阻留,便赠金赐袍,亲自送行;关羽一路受阻,闯关斩将,曹操不仅

不恼,反而遍行公文,命诸关放行。对曹操这一义举,裴松之评曰:“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而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

曹操不仅思贤若渴,重才爱才,而且知人善任,能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孙权对曹操的善于用人就很佩服,他说:“至于御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万不及也。”洪迈在《容斋笔记》中赞扬曹操:“然知人善任,实后世所难及。荀攸、郭嘉皆心腹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部,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曹操在知人善任上的确英特杰出。他每逢离开许昌,率大军远征时,就令足智多谋、老练持重的荀留守许都,以巩固后方,而将善出奇谋的郭嘉、贾诩、程昱等带在身边,让他们献计献策,供他参考选择,使他或克敌制胜,或转危为安;每有大战恶斗,曹操总是派典伟、许诸、庞德等性如烈火、视死如归的猛将披坚执锐,冲锋陷阵;而让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张辽、曹仁、于禁、张颌、夏侯渊等统率诸军,独当一面。其中派张辽、李典、乐进同守合肥,尤见其知人善任。这三人本就不和,让他们同守一城,岂不荒唐?但是曹操自有高见:三人平时虽有矛盾,危机关头则必齐心合力。当时合肥只有七千兵,而孙权则率十万大军来攻。曹操此时正率大军西攻汉中张鲁,距合肥千里之遥,根本不可能驰援合肥。正在危机之时,曹操派人送来“锦囊”一个,旁书云:“贼来乃发。”张辽开匣看时,内书云:“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乐将守城”。张辽立即明白了曹操的意图,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只有在敌人立足未稳之时,“出”与“守”密切配合,以奇兵袭之,打他个措手不及,方可转危为安。在生死存亡之际,三人的宿怨不熔自解,争先恐后,齐心协力杀敌,结果大败吴军,几乎活捉孙权。曹操这种御将之道,颇有辩证法的意味。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他的文臣武将认识了他的天才,承认了他的权威;他们赞叹他的“神机妙算”、“用兵如神”,更折服他的人格力量:其“奸”的一面令人生畏,其“雄”的一面令人敬仰乃至崇拜。他们相信跟随他能创功立业,裂土封侯,荣华富贵,名垂青史,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命。

三、喜听言纳谏,善明志英断

曹操尽管自己智谋过人,却注意发挥众人的智慧。他喜欢听言纳谏,又善于明识英断,择善而从。这对一个统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集中众人的智慧,不仅可以弥补自己之失,还可以把众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在这方面,曹操比诸葛亮高明。诸葛亮是想好了计策,让部下去执行,很少主动听取别人的意见;曹操则不然,每遇重大决策时,总是把众文武召集在一起,让大家各抒己见,从中择善而行。比如,官渡之战,连用郭嘉、许攸三计而取胜;北征时连用郭嘉二计而辽东平;潼关之战,用贾诩离间计而破马、韩;下邳之战用陈登计而擒吕布……这都说明曹操善用众人之智。曹操在与诸侯争雄的过程中,从不孤立地对待战争,总是把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结合起来,从战场之外求制胜之策,以达到“兵不钝而利全”的战略目标。曹操为了避免“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的局面,采取了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孤立敌人,先弱后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并且施展了一系列权术。他首先攻击的是吕布。这是因为吕布离他最近,“乃心腹之患”,不除吕布就不能移军他向;再者吕布“乃三姓家奴”,素无信誉,比较孤立,有勇无谋,比较好打。然而即使征讨这样的对象,也不一对一地打,而是连施了“二虎争食”和“驱虎吞狼”之计,挑起吕布、袁术、刘备三方之间的矛盾,让其互相厮杀;然后又把刘备拉向自己一边,共伐吕布,这才有“白门楼吕布殒命”。

当然,曹操一生中也打了不少败仗,有时败得很惨,但这并不减他作为一个杰出军事

家、谋略家的本色。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是如何对待失败和挫折。在这方面,曹操同样表现出乐观旷达、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曹操每吃败仗之后,从不唉声叹气,或痛哭流涕,而常常是哈哈大笑,且杂以诙谐。他笑,是把失败不当作一回事,没有失去最终胜利的信心;他笑,是要扫去将士们的失败情绪,振奋他们的精神,坚定他们的信心;他笑,是他知道失败的原因,并且想好了如何重整旗鼓,以利再战,结果往往是反败为胜。赤壁之战,可谓大惨败。然而他在逃亡途中却三次仰天大笑,尚有闲情讥讽“周瑜无谋,诸葛亮短智”;虽然三次大笑带来三次灾难,却足见他的败而不馁、其志弥坚的精神品格。这是成就事业的非常宝贵的精神品格。从主观精神来说,曹操的足智多谋、雄才大略和乐观旷达、意志坚强等英雄品格,成就了他的霸业,使他成为三国中最强的一雄;而他的奸诈凶残和高傲自满,又有损于他的事业,使他终未统一中国。

结语

总之,曹操就是这样一个既“奸”且“雄”的人,一个既矛盾又统一、既复杂又完整的人。乍一看来,他的恶德恶行与他的赫赫功业之间反差那么巨大,那么冰炭难容;但从另一方面看,他的远见卓识、雄才大略、非凡气度和其他优良品格,又与他的霸业那么血脉相连,密不可分;“奸”与“雄”相辅相成地统一于他的一身。这是一个丰富饱满、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他对后世的训诫和启示作用是多方面的。他一直活在人们心里,而且会长久地活下去。

参考文献

[1] 《论曹操性格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熊礼杭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2]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品格的特征黄建湘工程技术学院湖南

[3]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再探讨王理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4] 《曹操性格琐议》何轸光

[5] 《三国志》罗贯中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

致谢

谢谢慈航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同学给予的意见参考

摘要:

关键词:

前言一、

二、

(一)

1.

2.

(二)

三、

(一)

(二)

(三)

结语

————————

【参考文献】

[1]李慎之,何家栋.中国的道路[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18.

[2]王翼生.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J].新华文摘,2006,(2).见:新华文摘杂志社编.新华文摘精华本(教育卷)(2000-2008)[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

[3]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0.

[4]贵州大学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de18047194.html,/News/200803/16338.html,2010-10-08.

[5]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16号.

[6] 教育部思政司.关于2006年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Z]. 教思政司函[2006]6号.

[7] 张书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及其对策[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1).

[8][9][苏]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D].[博士学位论文].转引自: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致谢

三国演义曹操真英雄

内容提要 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很多人认可许邵的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吗?我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不仅展现了奸诈、狠毒的一面,更向我们展现了他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的英雄形象,而且这些英雄形象非常鲜明。本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英雄形象作以简单探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英雄形象探析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演义》中自有这一形象以来,对其异议也颇多,“乱世之奸雄”是早期人们给曹操的评价,而我们该怎样去评判呢?很明显,我们既不能受固有的,(特别是南宋以后)陈腐的“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的历史人物。席勒的“任何人,即使是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在罗贯中的笔下,我认为曹操的主导方面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中国的英雄。这一英雄本色,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风貌。 与刘备一样,曹操也是在镇压黄巾的不义战争中登场并由此起家的,小说对此一笔带过。他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讨卓事件。这个过程很多人都说他奸诈,但通过小说详尽的描绘,我认为这个过程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董卓入侵后,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然就在满朝公卿相聚一堂,谈虎色变“尽皆掩面而哭”之际,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此时的曹操还仅为骁骑校尉。他知道:哭,于事无益,于时无补。于是他便采取行动:毛遂自荐,决意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其行动果敢而又鲁莽。虽然失败了,但在谋刺过程,却不由人赞叹他有勇有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多重人格的复杂矛盾综合 ——试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内部结构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他积极入世,力图扭转乾坤,统一中国,拯救人民,但又滥杀无辜,野心勃勃,一心想篡汉夺权;他机警聪明,博学多才,但又奸诈狡猾,阴险狠毒;他用人唯贤,积极乐观,执法如山,但又猜忌多疑,嫉贤妒能,奸诈狡猾。这些基本呈二元对立性的多重人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矛盾综合,构成了一个鲜明生动,栩栩如生地曹操形象。 关键词:多重人格对立统一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思想指导下,对曹操形象作了多方面的艺术加工,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复杂矛盾综合体。长期以来,人们把曹操形象简单地概括为?奸雄?二字。其实,曹操形象有着十分广阔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非?奸雄?二字就能准确、完整地覆盖其形象的全部实质与内涵。笔者将不恃浅陋,试对曹操形象丰富而复杂的内部结构作一番初步分析和商榷,旨在使我们进一步准确、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曹操形象。

一 曹操是一位具有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有识之士。曹操生活在社会政治黑暗、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残酷社会现实,他没有选择消极的归隐逃避,而是积极地面对挑战。他欲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雄才大略来结束混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如曹操回乡招募义兵与当地世富卫弘的一段话,足以表明其远大的政治抱负。这段话是:?今汉室无主,董卓弄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1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具有一定的忧天下、忧汉室、忧人民的思想,并企望有所作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历史大潮的激流中,曹操是一位兀立涛头的弄潮儿。纵观曹操的一生,为了实现中国统一,他总是卷集在各种斗争最激烈的漩涡之中,并在激烈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铸起了坚不可摧的历史丰碑。他东讨西征,南征北战:破黄申、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扫平北方,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武装集团。虽然他最终未能完全统一中国,但为后来曹魏的强大和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在长江之滨设宴并赋诗《短歌行》。其诗的最后一句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这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精编版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 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 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 《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垕、“割发权代首”等。 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 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2]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小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小故事 《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黄巾贼出,天下大乱。中山靖王后刘备某日看到一招兵告示,忍不住三声叹息。被身后的本地屠户张飞见到,就厉声问其故。刘备见这个人相貌不俗,就相互介绍并且说出了叹息的原由。张飞一听此人出生不俗,谈吐间也相当投契,就拉着去酒馆准备边吃边说。正到门口,又遇一人嚷着急切投军。被刘、张听到,于是刘备邀请他一起来喝酒,三人越谈越投契,结果就一起去张飞家后面桃园结为异性兄弟,按长幼,刘备成了大哥,关羽做了老二,张飞为老三。《温酒斩华雄》 温酒斩华雄讲的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故事。在汜水关前,各路诸侯豪杰大战华雄未果,袁术恐先锋孙坚立下头功不发粮草,以至孙文台兵败汜水关,大将祖茂被华雄所斩,之后袁绍问谁人可斩了华雄,于是关羽主动请缨,但因为身份低微而受到袁术的耻笑,说:“一个小小的马弓手也敢口出狂言。”曹操觉得他是英雄,说:“ 此人长相非凡,旁人焉知其为马弓手?”于是递给关羽温酒一杯说:“将军且饮了此杯以壮胆气”,关羽却道:“待我斩了华雄后再饮未迟!”于是拍刀上马顷刻提了华雄首级回营,此时酒且尚温!

《三英战吕布》 东汉末年,各诸侯带各路兵马讨伐董贼。董卓派华雄迎战,被关羽杀了。董卓听说华雄被杀,派吕布迎战。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后来关羽、刘备也上阵,三个人把吕布围在当中,走马灯般的轮流厮杀,吕布毕竟难敌三人,渐渐觉得难以招架,拍马冲出了包围圈逃了。 《千里走单骑》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礼遇甚厚,拜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降汉不降曹”;为报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马千万众之中,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曹操更加喜爱关公,派关羽同乡张辽劝说,关羽说; “我知道曹公对我很好,但我受刘备厚恩,立誓生死与共,绝不能背叛于他。”曹操听罢也无可奈何。以后关羽打听到刘备下落,拜书告辞曹操,从河南许昌出发,护送刘备的二位夫人,一起去寻刘备。因无丞相(即曹操)文凭,沿途守关将领阻截关羽,关羽斩将闯关,在曹操辖境内,“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最后终于与刘备兄弟主臣相会。下集“战官渡”,叙曹操进兵官渡,击败袁绍,兵临冀州。 《战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等五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一诸葛亮: 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二刘备: 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三、孙权: 1、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四周瑜: 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五、曹操: 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六、司马懿: 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七、曹丕: 1、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的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 2、他更是一个为了争权夺利可以不择手段,残害手足的凶残狠毒之人。 八、鲁肃: 1、目光长元、有雄才大略的统帅。 2、他的性格中又有忠厚诚恳近乎愚钝、优柔寡断的一面,也常常被人加以利用。 3、此外鲁肃还是一个胸襟广阔、举贤任能、爱情人才、处处以国家为重的社稷之臣。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故事脉络】群雄蜂起,汉亡的前因后果——刘曹孙的起家——中原争霸的两家对决——曹孟德气吞天下,孙刘联手抗敌的赤壁之战——刘备取蜀确立天下三分——蜀吴矛盾激烈化,关羽败亡导致夷陵之战,强蜀开始衰落——诸葛亮内外攻略,定蜀联吴——吴蜀北伐——孔明病逝——蒋费执政,三国各自出现内部危机——姜维北伐,司马专政,吴内乱不止——二士争功,蜀国灭亡——晋八路灭吴,天下一统。 (一)第一至第十四回 这是整个故事的序幕和大背景。首先交代汉末朝纲松弛,人心思乱,黄巾起义爆发,由此引起群雄登场。董卓进入洛阳,专政乱国,各路诸侯起兵讨伐。王允巧使连环计除掉董卓。随后,各路军阀展开了混战。在这一部分里,《三国演义》里的许多主要人物纷纷出场,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吕布、袁绍等,这就好比一台戏,大幕一拉开,主要角色纷纷登台亮相。 (二)第十五至第三十三回 这一部分主要写曹操与袁绍的斗争,故事的高潮是官渡之战,这也是全书极为重要的部分,很多著名故事都发生在这一段落中,如许田打围等,曹操的奸雄形象进一步得到了表现。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等更是全书最精彩的故事,它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的形象。 (三)第三十四至五十回 这一部分的中心赤壁之战,也是全书的关键。刘备三顾茅庐,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曹操挥师南下到了长江,孙权、刘备结盟,与曹操展开了赤壁大战。在这一一部分中,最精彩的是写出了孙吴政权内部主战和主和的矛盾,以及孙权、周喻与刘备、诸葛亮之间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在这场斗争中,诸葛亮一直是最重要的人物,是他舌战东吴群儒,批判了主和派的观点,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是他以高超的智慧,破除了周喻忌贤妒能而制造的障碍;是他帮助周喻制定了用火攻曹军的决策;是他妥善安排了对曹军的追击,并乘机扩大了刘备的势力。在这一战争中,许多人物都充分表现出了其特有的忠勇和才智,构成了一幅人才济济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画面,成为全书的情节高潮。 (四)第五十一至第七十四回 这一部分以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扩展地盘为主要故事。首先是与孙权争荆州。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占领了荆州,为了孙权、周瑜设下,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三气周瑜,结果周瑜美人计赔了夫人又折兵。接着刘备又与刘璋争夺与曹操争,都取得了胜利。在人才方面,刘备得到黄忠、马超名将。最后,刘备“进位汉中士”。 (五)第七十五至第八十五回 这一部分主要是吴蜀之间的斗争。吕蒙白衣渡江,夺回了荆州,杀了关羽,吴蜀绝交;曹操病死,曹丕称帝;刘备称帝,张飞遇害;刘备为关羽、张飞二人报仇,陆逊,刘备惨败病死。这部分的情节线索是刘备称王后,曹操用司马熬之计,挑起吴蜀战争。关羽被害后,刘备放弃了方针。 (六)第八十六至第一百零四回 这一部分主要写诸葛亮南征北战。诸葛亮渡沪水,取得了“攻心”的胜利,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北伐曹魏,鞠躬尽瘁,病死于五丈原。这一段主要有一些以诸葛亮为主要角色的烩炙人口的故事,使诸葛亮的形象得到了更加完美、更加充分的表现。 (七)第一百零五至第一百二十回 这一部分是三国故事的大结局。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愿,九伐中原,与邓艾斗智斗勇,但由于蜀帝刘禅昏庸,徒劳无功。最后,司马炎夺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随后,蜀吴均告灭亡,三国归晋。

三国演义曹操故事精选

三国演义曹操故事精选 官渡之战爆发在公元200年,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曹操与袁绍争夺中原地区的关 键性一仗。通过这次战役,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袁绍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大世族豪强势力,于公元199年,大体上统一了河北。曹操当 时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大体上统一了河南。于是,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大规 模兼并战争爆发了。 公元199年春,袁绍调兵十万,进攻黎阳,准备一举攻下许昌,消灭曹操。曹操以两 万左右的兵力抗击袁绍。曹操亲自率兵,打败了与袁绍联合的刘备,俘虏了他的妻子,又 迫使刘备的大将关羽投降,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以后,曹操迅速移兵官渡,准备迎击 袁绍。 公元200年8月,袁绍进军官渡。袁军依河丘屯营,东西达几十里,曹军也立营相拒。打了几仗,曹军不利,坚壁不出。袁军筑楼台,堆土山,居高临下攻打曹营,结果曹操用 霹雳车击破了袁军楼台。袁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又挖道一直通向曹营,曹操针锋相对, 在营外挖深沟以防御。就这样,双方大军在官渡相持了好几个月。 曹军转机终于来到了。同年10月,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兵一万多人押送军粮,驻在 大营以北四十里处。此时袁绍未能采纳谋士许攸、大将沮授的建议,结果袁军内部众叛亲离。许攸投降了曹操,将袁绍的情况告诉给了曹操,并建议他偷袭故市、乌巢,烧掉袁绍 军粮,以此置袁绍于死地。曹操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奇制胜的好机会。他调兵遣将,并亲率五千轻兵,假冒袁军,让战马口衔横杖,军士每人抱一捆干柴,连夜抄小道行进。 天将亮,曹军已到乌巢,包围了袁军,焚烧了军粮,袁军大乱,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最后,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仅带八百骑兵逃回河北。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 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得大好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 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曹操说,则 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见此梅,不可 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听后心神方定。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 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 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 否定。 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里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与是说:“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 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 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下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

曹操人物分析

曹操人物分析 杨慎在《三国演义首卷致辞》中写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翁江渚上,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翁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而乱世三国,谁又是真正的英雄呢?千载悠悠,无论是煮酒论天下英雄的曹操和刘备,亦或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至今也无非白骨一具已!一千个人品三国,就有一千个别样的三国志!《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经典小说之一。小说中呈现了一段帝王将相的风云故事,刻画出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小说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无非曹操了。而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也众说纷纭;有用“奸雄”概之的;有用“英雄”概之的;有用“奸贼”概之的;有用“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概之的……历史人物普遍具有多重性,作为一名具备科学知识的现代大学生,我们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而不能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把曹操的形象概括完整,因为曹操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不管他亦奸亦雄,至少他都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那曹操的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1、 奸诈阴狠 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为什么一提到曹操,人们会有如此反应呢? (1) 其实在小说一开始就有写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又不满叔父管束,于是就用欺诈的手段挑拨父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自己放荡的意图。这充分说明他天生狡猾,善于阴谋,虽然曹操自幼很顽皮还曾经用计挑拨父亲于叔叔的关系,而从侧面看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一种心计。在幼年曹操便显示出他具有政治家的资质,这也注定他的未来是不平凡的。 (2)在第二十回中中描写到:“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这回说的是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大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羽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又马上掷剑换上一副笑脸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给张辽松了绑,还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这就是曹操,正是这种“奸诈”使得他成功收获一名大将。由此看来曹操的奸诈何尝不是一种大度和不计前嫌。(3) 而在“借头压军心”中也尽显曹操的奸诈残忍。话说曹操的十七万大军在外而粮草将绝,曹操面临着一个军事家最大的忌讳他是如何解决的呢?曹操竟然想出了“借头压军心”的狠计。他命令下属王垕用小斗发米,而后用王垕的人头平定军心。他王垕说:“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这句话的每一个字都可能让人毛骨悚然,足以说明他的残忍!但是从军事领袖的角度上想以一人之牺牲就挽救了军心,这是否可行?而从王垕角度想,我们听过了无数类似王继光、董存瑞之类牺牲小我的英雄故事,而在这种情况下着又该如何判断?到底是绝顶的残酷还是伟大的智慧?这真的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实曹操负面印象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源于曹操篡汉的社会效应。东汉未年,军阀混战,宦官和外戚控制朝政。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因而暴发了黄巾起义。由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所以导致他背上了农民起义镇压者的黑锅,但是由于他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而不是大地主、大官僚集团的利益,而是因而能够

三国演义曹操的故事简介

三国演义曹操的故事简介 1.曹操误杀吕伯奢 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处张贴告示,到处设下捉拿曹操的罗网,情势十分险恶。 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因家中无酒,便急忙出去买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听见后面有磨刀声,顿时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后院,听里面说:“绑起来,杀吧~”立即大惊失色,没等再认真观察,就决定先下手。于是提剑闯入内宅,见一人杀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杀到厨房,看见一只猪刚刚被困上司蹄待宰。这才明白是因为误会而错杀了真诚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陈宫时又匆匆逃离吕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兴冲冲、喜滋滋买酒而归的老翁吕伯奢碰上了~陈宫满面愧疚,抬不起头。曹操却在两马相错之机,一挥剑,又把慈祥的老翁杀死了~ 陈宫大惊:“前面杀人,是由于误会,现在明 知是恩人,却还要杀害,太不像话了~” 曹操道:“吕伯奢到家,一见被杀之人,必定告官,追杀我们~” “你这样做,也太不仁义了~”陈宫道。 曹操冷笑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话说曹洪中了西凉战将马超的计,丢了军事要地潼关,曹操大怒,曹操带领三寨大小将校,向潼关杀来,正巧遇上西凉兵马。两边都布下阵势。曹操部将于禁、张郃、李通先后迎战马超,均败下阵来。马超把枪往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曹军大败。西凉兵来势凶猛,曹军将士都抵挡不住,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

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惊慌,拿着佩刀马上割了胡子。军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见喊声,立 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后人有诗说: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割髭(zī)髯(rán)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3.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区讨伐张秀,天气热的出奇。到了中午,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附近有没有水源曹操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加快速度感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了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4.曹操梦中杀人 为防止别人暗算,曹操他对照料、服侍自己饮食起居的侍从们说:“我有个毛病,或者说特殊功能,当我在睡梦中时,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会跟梦游症似的, 马上跳起身来杀死这个人,所以今后当我睡着、尤其是熟睡之际,千万不要靠近我,以免误杀。” 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 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对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细入微的小男童,见主人在寒夜受冻,出于职责、更出于对曹操的爱戴,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到曹操卧床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分析 曹操(155-220):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既定的历史对曹操的评价如下:曹操,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在镇压黄军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建安二十一年(216)封魏帝。曹操先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罗列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他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从上面这段对曹操的生平史料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存在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在历史上的目面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有作者个人写作的艺术倾向,是按照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奸雄的典型形象,不但他的语言行为已经偏离了历史的真实,而且侵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作者在艺术加工的同时.无意之间把曹操的人格复杂化了。在曹操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三国那个动荡的特殊历史环境在这个人物身上的折射,我们不着重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来欣赏一下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人格特征。 一.超凡的领袖才能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里这样写到: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如何人?,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许邵概括了曹操的最大优点,那就是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他的领导气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行事果段②豁达自信③知人善任。初入仕途,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之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 二.任人唯贤 在曹操的用人政策里,才能是大于德的,他颁布的用人政策能最大程度的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但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求贤令,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周泽雄的《青梅煮酒》里这样记载:即使你有“污辱之名,见笑之耻,杀妻取信,母死不归”的大恶行径,只要有能力,仍能重用。.他在《短歌行》里写到:“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发诗人优礼贤才的决心,并以周公自比,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得到更多的贤才,建功立业。思贤之心,可见一斑。 三.狡猾奸诈 曹操的性格虽是多面的,但最突出的还是他的狡猾奸诈。《三国演义》中,曹操无论做事还是为人,无时无刻不体现他的这一个性。 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败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曹操说:“吾哭郭奉孝。如他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是曹操的爱才惜将,另一

三国演义_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odern chinese 2012.03 在丰富多彩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西方哲学诠释学认为,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不是读者通过文本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而是读者依据自身的历史性使文本的意义得以不断创生和流动的过程。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曾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成书以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正是在历代读者的诠释和解读之下才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使这部作品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拥刘反曹”思想是《三国演义》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三国演义》这一“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在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校正、删改、评点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使《三国演义》的正统色彩和伦理道德观念更加浓厚。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品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不自觉地总是把他归为反面人物,并加以夸张,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的曹操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曹操在大众心目中成 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代表了封建统 上的曹操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下面笔者将从三个层面讨论一下个人对曹操的解读。 一、一个精神思想丰富的人物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并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但却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以知人著称。据《后汉书?许劭传》记载,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亦认为其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精神思想具体表现如下: (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董卓作乱,群臣束手无策、无奈痛哭之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尽管未获得成功,但他顺便来个跪地献刀,暂时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从此,召义兵,会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在这条举义讨贼的路上,他历尽艰辛与磨难,却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勇于进取,足见其政治家的风度。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〇赵风杰 摘 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的小人、“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又真假难辨。其实,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的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大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名义上的国祚。假若曹操是奸臣的话,那么,二袁、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中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大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曹操是奸臣吗?关键词:曹操 精神思想丰富 唯才是用 悲剧英雄

《曹操献刀》课程教案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 主备人:周强审核人:梁艳 【教材分析】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分别代表两大主题的小说,并对后代小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授此文时,应当先介绍一下两大主题小说的常识,并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对两大主题小说的概貌有进一步的探究。此外,节选部分是对曹操这一人物解读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能够培养学生深入走入文本以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当然,在教学时,还可抓住此文的虚与实的特点,进一步引领学生感受小说的艺术手法上的得与失。 【学情分析】 1、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里面有“背景介绍”和“作品导读”两部分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基本了解《三国演义》一书的背景、主题、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性和艺术性。 2、部分学生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3、少数学生读过《三国演义》原著。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 2、了解《三国演义》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3、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4、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5、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品读名著片段,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教学难点】 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正的分析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为英雄搭建了舞台,小说为英雄做了诗意诠释,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巳沉沉睡去,但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时,书中的人物却依然栩栩如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的历史天空,去感受其中的人物形象。 二、单元介绍(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 (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完成1、2后,由教师点拨补充,对问题1进行多媒体展示) 1、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有关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点拨: 历史演义系列小说:《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流派。《三国演义》为历史性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伺候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英雄传奇系列小说:《水浒传》的问世,也为英雄传奇小说铺平了道路。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自影响最大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东汉末年分三国,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便正是英雄辈出的时候。在这些英雄中,有贬有褒,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其中意见分歧最大的,便是魏的丞相一一曹操。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更是主张“亲刘贬曹”,把曹操写的奸诈狡猾、无恶不作。但是,在我眼中曹操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汉末时期,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府腐败不堪,董卓、吕布、袁绍等一干狼豺虎豹更加使老百姓民不聊生。此刻,平时那些所谓英雄或默不出声或献媚与袁绍等人。而曹操,一个小小的宦官之子却抱着为天下除害、国家分忧的宏伟大志,到处招兵,搜寻人才,在官渡之战中,一举大破袁绍,使对方溃不成军,无力反击。难怪后来曹操曾说过:“这天下若不是我曹孟德,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帝啊!” 曹操不但有勇、有志,而且有谋。董卓当权时期,败坏纲纪。曹操便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气不下于荆轲,行刺失败时,董卓怀疑他,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变星夜飞离京城。“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不正是说明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段吗? 曹操爱人才是自古有名的,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进入持久战,两方都暗自不动,曹方粮草就要耗尽,士兵们士气低落。这时,袁绍的某士徐攸因不满袁绍而投奔曹操,据《三国演义》的记载:“操跣足而出。” “跣足”就是光着脚的意思,且不说曹操的用意如何,他的样子,就足够让人明白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了。 曹操曾请求许邵给自己做一评价,许邵便答:“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是的,曹操是一个奸雄,但也是一个强人,他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出现,正是这个时代所必需的选择。 一,怀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残酷好杀,奸诈多的曹操. 《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的立场分明,爱憎清楚?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 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 "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 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 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

三国演义的故事20个完整版

《三国演义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故事(一): 《千里走单骑》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礼遇甚厚,拜为偏 将军,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降汉不降曹;为报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马千万众之中,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曹操更加喜爱关公,派关羽同乡张辽劝说,关羽说;我明白曹公对我很好,但我受刘备厚恩,立誓生死与共,绝不能背叛于他。曹操听罢也无可奈何。以后关羽打听到刘备下落,拜书告辞曹操,从河南许昌出发,护送刘备的二位夫人,一齐去寻刘备。因无丞相(即曹操)文凭,沿途守关将领阻截关羽,关羽斩将闯关,在曹操辖 境内,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最后最后与刘备兄弟主臣相会。下集战官渡,叙曹操进兵官渡,击败袁绍,兵临冀州。 三国演义的故事(二): 《三英战吕布》 东汉末年,各诸侯带各路兵马讨伐董贼。董卓派华雄迎战,被关羽杀了。董卓听说华雄被杀,派吕布迎战。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之后关羽、刘备也上阵,三个人把吕布围在当中,走马灯般的轮流厮杀,吕布毕竟难敌三人,渐渐觉得难以招架,拍马冲出了包围圈逃了。 三国演义的故事(三): 《草船借箭》 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命诸葛亮十日内制作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击需三日,并立下军令状。鲁肃来见诸葛亮,第一天不见动静,第二天也不动。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上。同时,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好,向曹营进发。此时,江上大雾迷漫,对面看不见人。五更时分,船只接近曹营。诸葛亮让军士们在船上擂鼓呐喊,装作周瑜来偷袭。无奈江上雾大看不清楚,曹操只好调三千弓箭手向船上射箭。待草人身上密密地插满了箭,天已放亮,诸葛亮下令收船。军士们高喊着:谢谢曹丞相的箭。高高兴兴地往回走了。回营后,把箭取下,十万有余。 三国演义的故事(四): 《赤壁大战》 曹操大军征吴,准备一举吞灭江东。诸葛亮说服东吴群臣,孙、刘联合抗曹。周瑜利用曹操说客蒋干,行使反间计,又让黄盖用苦肉计诈降,乘风放火,烧尽曹军船只。曹操弃军退走,沿路又被孙、刘两军袭击,八十三万大军只剩下几百人马。周瑜和诸葛亮运用计谋,以劣势兵力击败了优势曹军,取得空前的大捷。 三国演义的故事(五): 《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中曹操故事

三国演义中曹操故事 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不仅必要,而且非常具有实用性,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三国演义中曹操故事。 三国演义中曹操故事1:曹操快刀斩乱麻曹操小名叫阿瞒,在家排行第三,从小就爱好游猎,游荡无度,带着几个小混混,在街上惹事生非因此在乡人眼里曹操就是一个败家子坏孩子,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而他的两个哥哥却勤奋好学,知书达理,人们都称赞他俩有公侯之相曹操却不以为然,说他两个哥哥是书呆子,成不了大器,等着瞧我曹操一定会比他们更有本事父亲虽恨曹操不争气,但却因他是小儿子而格外宠爱他,对他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天,曹父把他们都叫到书房里,想试试自己的三个儿子哪个更有出息他说:孩子们,你们都快长大成人了,我也老了,以后曹家光宗耀祖的重任就压在你们身上了不知你们这些年学的怎么样?今天我出个题考考他们,看你们谁完成得最快最好两个哥哥听了都跃跃欲试,因为四书五经他们都背得滚瓜烂熟,任取其中的哪一篇文章,他们都会脱口而出,考题肯定出不了这个范围的听到此,二人都面露得意之色,唯有曹操在一旁不露声色,非常镇静 曹父叫人拿来一团乱糟糟的麻团,对他们说:这就是今天的考题,你们必须在一炷香的时间内把这团乱麻捋直两个哥哥一听都傻了眼,怎么会有这样的怪题?大哥哭丧着脸说:爹,这么一团乱麻就是捋三

天三夜也捋不完,何况是在一炷香时间内,你能不能另出道题?诗书礼易春秋随便哪一本都行曹父气得瞪了他一眼,让他住口又叫老二来做,老二皱着眉说:真是捋起来,恐怕我死了,也捋不完曹父失望地摇摇头,骂道:你们都是没有用的东西,遇事不肯动脑子,就会叫苦,枉我养你们这么多年气得他连曹操也不问了,就把那团乱麻扔在一旁这时,一直没说话的曹操忽然冲出了书房,一溜烟跑得没影了曹父和两个哥哥都吃了一惊,不知他要干什么 过了一会儿,曹操跑回来,手里拿着一把菜刀,不等大家回过神,他就对着那团乱麻,嚓嚓一连几刀,把乱麻斩成数段,两个哥哥在旁大喊:阿瞒,你又在这里瞎捣乱,还不快把刀放下曹父见了却十分惊喜:我儿真聪明,快刀斩乱麻,我曹家有望了!于是曹父把曹操叫到身旁,语重心长地说:瞒儿,当今朝廷腐败,宦官当权,民不聊生,天下必将大乱,汉家必将灭亡乱世出英雄,我儿切记,非常年代宜采取非常手段,尤如快刀斩乱麻,切不可循蹈于常规,拘泥于旧制,如此方能成就大事曹操点头,牢记父言 后来,黄巾张角起义,天下大乱,曹操在乱世中迅速崛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诛吕布,败袁绍,平张鲁,一统中原,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政治家军事家 孙权擒杀关羽之后,正志得意满,其主要谋士张昭求见。孙权问他有什么事,张昭严肃道:“咱们的大祸不远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孙权不解其意。 张昭道:“您杀了关公父子,关公是刘备结义的兄弟,曾誓同生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的小人、“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又真假难辨。其实,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的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大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名义上的国祚。假若曹操是奸臣的话,那么,二袁、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中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大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曹操是奸臣吗?关键词:曹操精神思想丰富唯才是用悲剧英雄 在丰富多彩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西方哲学诠释学认为,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不是读者通过文本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而是读者依据自身的历史性使文本的意义得以不断创生和流动的过程。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曾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成书以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正是在历代读者的诠释和解读之下才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使这部作品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拥刘反曹”思想是《三国演义》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三国演义》这一“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在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校正、删改、评点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使《三国演义》的正统色彩和伦理道德观念更加浓厚。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品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不自觉地总是把他归为反面人物,并加以夸张,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的曹操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曹操在大众心目中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下面笔者将从三个层面讨论一下个人对曹操的解读。 一、一个精神思想丰富的人物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并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但却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以知人著称。据《后汉书·许劭传》记载,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亦认为其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精神思想具体表现如下:(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董卓作乱,群臣束手无策、无奈痛哭之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