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位育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答案详解)

上海市徐汇区位育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答案详解)
上海市徐汇区位育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答案详解)

上海市徐汇区位育中学【最新】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简朴到简约

冯骥才

①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你在他们的博物馆里看到那种传统生活中纯朴的直线、那种很少人文雕琢的简洁、那种木头柔韧的材质与本色的生态美,也鲜明地在他们现代的生活中被使用着、表现着、享受着。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

③它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审美是文化中深层的要素。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④北欧人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首先它们的历史较为单纯,没有太多的文化的更迭;再有是地处偏远,距离几个重要的欧洲文化中心如佛罗伦萨、巴黎、法兰克福等都较远,源自这些中心的一些重大的文化思潮,如同发生地震的震中,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比如崛起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化,那种跃动的曲线、华丽的图案以及流光溢彩,在巴黎和维也纳几乎沉迷了二百年,弥漫了整个朝野。但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在北欧人的审美中几乎找不到巴洛克的文化成分。没有过深过重的人文积淀,反而使北欧较轻松地找到自己在现代文明中的文化位置。

⑤比较起来,中国就麻烦多了。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到了“不爱红装爱武装”年

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地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作“现代秀”。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没有现代审美,也就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⑥再看看北欧人。看似他的传统的横平竖直和很少雕琢,极容易与现代工业审美结合,其实不然。比方,他们与德国人不同。有着重工业传统的德国人更喜欢用钢铁作为建筑与器物的材料。北欧人则坚持使用他们传统的木头。在这些森林茂密、盛产木材的国家里,他们在温暖的木屋里,使用木头造床、桌椅、盆罐、勺子和笔杆来生活。木的文化深入到他们的骨头里。今天他们依旧坚持使用这种具有亲切感的材质,而且决不刷漆,凸显木头的本色与气息。这样,木头本身的质感与色泽,已成为北欧人简约的现代审美的元素了。如果说德国人的现代审美多一些冷峻,他们则多一些亲和。

⑦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我想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瑞典是崇尚发明和设计的国家。瑞典朋友告诉我,他们在使用自己的传统元素时,要做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决不草率。在这一点,看看瑞典人的家居装饰的连锁店“宜家”里的各种物品就会一清二楚。另一方面是公众的认可。没有公众认可,就不会成为集体审美。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⑧然而,这公众的认可需要全社会有着现代审美的要求,需要整个社会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与文化水准,这就必须要有美育教育,可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⑨在这一点上,北欧人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1.第①段加点词“整体性”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简析第④段列举“巴洛克文化”的目的。

3.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北欧人坚持使用传统的木头并逐渐形成简约的审美元素,使他们不受现代工业审美的影响。

B.“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写出了中国社会审美标准被破坏后无所依据和无所凭

借的状况。

C.中国印、祥云和“画卷”的设计成功,表明知识界在提高公众审美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D.商业化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社会的原因在于我们尚未建立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现代文化。

4.第⑤段中说“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原因是

5.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

..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6.根据全文,北欧人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的成功转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鸟儿远去

(1)那些五颜六色的鸟儿,至今,还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乡……

(2)读小学那时,鸟真多。春天,当田边的马兰吐出香气,河边的柳趟子绿成一片,不知打哪儿“呼啦”一下子,飞来那么多鸟。枝头、田垄、河边……落的到处都是。人们给鸟起了好多有趣的名字:黄下颏的叫“黄豆瓣”、绿脑袋的叫“青大头”、长着褐色斑点的叫“花椒籽”、浑身黄白色的叫“麦溜子”、肚皮上红蓝相间的叫“五色蓝颏”……有一种比核桃还小的鸟儿,叫“瞎老叶子”,它仿佛一片绿叶,别看长得小,可飞的速度却极快;个头硕大的,当数“胡霸辣”,其周身青灰,颇似乌鸦,但眼睛又大又红,叫起来粗声大嗓,颇有几分独啸山林的味道。还有一种叫“车伙子”的,来得最晚。谚语说“小满雀来全”,它在“小满”节气之后才出现。它的叫声不会持续几天,随着它的销声匿迹,鸟们就都飞走了。听母亲说,它是上苍派来赶鸟的“伙计”,所以叫它“车伙子”。

(3)真舍不得鸟们飞去,便寻思着,逮几只养着,天天瞧看,那该多惬意!见别人家的孩子用“扣网”扣住一只“五色蓝颏”,心里直痒痒。母亲最懂我的心思,但她的话特严厉:“你逮住了鸟,就要了它的命!”她一边纳着鞋底儿,一边说:“越是好看的鸟,越难侍候,它们都是吃软食儿的,你拿什么喂它?”妈说的软食儿,就是虫子。我说:“我去给它找,秫秸棒里不就有‘酱杆儿虫’吗?”她摇了摇头,嘴里喃喃着:“哪有那么多酱杆虫啊!”

(4)晚上,她指着天上的星星,说:“一颗星星,顶着一条命。大星星,是人的;

小星星,是鸟的。鸟,和人一样,一辈子,只有一条命。”说罢,她的话音陡然变得沉沉的:“谁把鸟祸害死了,他顶的那颗星星就灭了,还会让他妈顶的那颗星星,也落下来!”我信以为真,深怕母亲顶的那颗星因我而坠落。于是,在无奈中,决然断了逮鸟的念想。

(5)母亲终归知道我稀罕鸟,想和鸟亲近,就出了个主意:让我把一些胖胖的“酱杆虫儿”摆在一块半干的黄泥上,再用泥箍住它们,只露出脑袋和后半截白胖胖的身子,作为诱饵,把鸟儿们招来。清晨,我顶.着露水,把那沾着“酱杆虫儿”的黄泥放到鸟们爱去的柳趟子边上。然后,嘴里吹.着口哨,到周围去遛鸟。果然,有那么多鸟朝我放泥的地方飞来了,蹦去了。我深怕.惊动它们,急忙趴.在草棵里,观瞧着……哎呀,足有几十只啊!我听到了自己因为激动而加剧的心跳声。近了,近了……蹦在前面的是“麦溜子”,接着,是两只“花椒籽”,紧跟其后的是一群“五色蓝颏”,它们终于发现了我为它们准备的“嚼果”,开始啄食。我定神望着,心里甭提有多高兴!虽然,我没有逮到鸟,但我把鸟最爱吃的东西,送到了它们的嘴边。就这样,母亲让我过了一把瘾。

(6)到了冬天,北方的雪特大。一群群的“粟雀儿”伴着雪花飞来了。“粟雀儿”长得很美,雄鸟的额头,染着猩红;雌鸟更是把那猩红的斑点撒满全身,那猩红色的羽毛,在皑皑的白雪映照下。显得十分炫目。“粟雀儿”有些憨,所以,总是容易上逮鸟人的当。逮鸟人把“滚笼子”挂在树上,它们闻到笼子里粟籽儿的香气,就会傻头傻脑地蹦到那一踩就翻、只能进不能出的笼门上,被“滚”进笼子。逮鸟人会把那“滚”到的满满一大笼子鸟卖给炸鸟人,变成串在铁丝上炸得焦黄的“铁鸟肉串”。

(7)母亲牵着我的手上街赶集时,每每看到那叫卖“铁鸟肉串”的,都会带我匆匆离开,不让我多瞧一眼。那一刻,她的脸上,透出愠色和无奈。

(8)一天早晨,我见母亲将一双新棉鞋用包袱皮裹好,递给了父亲。我知道,这双鞋,是母亲整整熬了两宿才做成的。父亲望了望母亲,啥也没说,拿上鞋,赶集去了。傍晚,只见他拎着一“滚笼子”的“粟雀儿”回来了。原来他用卖鞋的钱,买回了笼子里的三十多只鸟。我很奇怪:母亲为啥让父亲买回一笼子鸟呢?她笑着对我说:“快去抓把粟籽儿,喂喂这些雀儿吧,等它们吃饱了,好放生。”我这才明白,母亲让爹买鸟,是为了救它们的命!

(9)母亲叮嘱父亲带着我到远离镇子的阜丰山上去放鸟。到了山下的林子,父亲让我打开笼子,见一只只鸟“突突”地飞走了,我竟有几分舍不得,可当我想到,是父亲和母亲将它们从逮鸟人的手中解救出来,逃过了被炸成“铁鸟肉串”的厄运,不舍的空落,瞬间,便被庆幸和自豪所取代。

(10)——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可依稀就在眼前。

(11)去年春天,我回故乡,想再寻那些鸟儿们的踪迹,可上哪儿去寻呢?阜丰山和山下的林子,已被夷为平地,建起了巍峨的发电厂。镇外的树趟子、小河,都已荡然无存,变成了民居。“黄豆瓣”、“青大头”、“麦溜子”、“五色蓝颏”……都已绝迹,它们只能成为我梦中的精灵了!

7.第(2)段以________结合的句式,形象描述了鸟儿的_________与_________。8.第(5)段加点的动词用得好的理由是_________,下文与之呼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9.第(7)段“母亲脸上透出愠色与无奈”的原因是

10.对文意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母亲替儿子出主意去亲近鸟儿主要体现了一种纯朴的母爱。

B.写“粟雀儿的憨”与逮鸟人叫卖铁鸟肉串形成鲜明对比。

C.文中前后两处“我舍不得”鸟儿飞去的心理活动是相同的。

D.上文笔调细腻,叙述条理清晰,情感饱满丰富,读来委婉动人。

E. 收尾一段看似平铺直叙,实为意蕴深刻,让人感慨思考不止。

F. 通篇内容富于生活气息,语言平淡无奇,不加雕琢修饰。

11.第(10)段划线句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2.文中“鸟和人一样,一辈子,只有一条命”,它的深层含义是____

13.有人说,本文的标题出彩,你以为怎样?请简述理由。

二、句子默写

14.(1)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2)____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_____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刘禹锡《爱莲说》)

(6)君子求诸己, 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7)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浪淘沙词》)

(8)___________________,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 [宋]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5.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善写影。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明写,有暗写。请写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16.下面对这首诗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远及近,先从大处落笔,展示西溪天光水色,浑融一片的气势;接着写临溪的屋宇明丽清静,仿佛平卧在水面上,呈现了一种安宁悠闲的景象。

B.颈联照应题目“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写出无相院是个离俗之境;以人行鉴中表现由静到净的过渡,几乎达到“心与境寂”的禅悟境地,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C.尾联显出这首诗的奇巧之处:先突出西溪妙境的原因,后又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余味悠然,令人产生美妙的想象。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了一种高妙情致。语言清丽,境界阔大,寄寓了诗人摆脱尘俗的人生渴望。

17.请自选角度,对诗歌颔联是怎样写景的作简要赏析。(80字左右)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明]边贡

①武乡吴侯令阳信,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

②顷之,村父老十数辈,长眉曳筇杖,聚观之,按其名而数焉。至某也,则瞿焉,曰:“是某也,真父母也。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吾儿时尚及见也。今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母焉。”言已,则已慨焉,歙焉,啜啜焉,泣焉,咄而思焉,爪其姓名弗忍移焉,恍焉若聆厥咳焉,盖与坐斯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者无以异也。又数之曰:“某也,某也。”则众也漠焉,若弗闻焉。又数之至某也,某也,则日:“是某也,三老役焉,某也者廷掾役焉,亦载名于斯也!”目以笑焉。又数之至某也,则出口唾焉,曰:“是吏而盗者也。”已,又嗔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

③或以告野史氏。野史氏喟焉,曰:“嘻!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之言斯尽矣。虽然,不可以不记也,亦不可以不碑也。使后之为令丞与簿若史者过而

观焉,将问之父老曰:‘某循者乎?某良者乎?为若思也?某寻而常者乎?为若笑也?某酷者也?贪者也?为若怒焉者乎?’又思之曰:‘后之父老之指吾名也,将嗔焉乎?唾焉乎?漠焉而已乎?’盖问对之顷有感发焉,顾瞻之际有惩创焉,是侯之功也已。”

④侯名琦,字汝器,丁丑进士。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18.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夏四月之望.(__________) (2)恶.用是碑也乎哉(__________)

(3)其守也正以固.(__________) (4)有父母之道.焉(__________)

19.下列加点词活用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目.以笑焉//臣少仕.伪朝。B.猥以微贱

..//倚南窗以寄傲.

C.园日.涉以成趣//臣不胜犬马

..怖惧之情D.乐.琴书以消忧//爪.其姓名弗忍移焉20.下列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为若思也//复驾言兮焉求B.胡为遑遑欲何之//今臣亡国贱俘C.农人告余以春及//急于星火D.乐夫天命复奚疑//而刘夙婴疾病21.对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B.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C.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D.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2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

(2)恶用是碑也乎哉!

23.第②段“村父老”对历届官吏从□□到□□作了态度鲜明的不同评价。

24.作者为什么对将历届县令、县承、县簿和县史的姓名刻于石碑上充分肯定?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诗品①小序

清·杨廷芝

诗不可以无品,无品不可以为诗,此诗品所以作也。

予总观统论,默会深思,窃以为兼体用,该内外,故以雄浑先之。有不可以迹象求者,则曰冲淡。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曰纤穠,不沉著,不高古,则虽冲淡纤穠,犹非妙品。出之典雅,加以洗炼,劲健不过乎质,绮丽不过乎文,无往不归于自然。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豪放无边,则空天而廓宇。品亦妙矣,品妙而斯为极品。

夫品固出于性情,而妙尤发于精神,缜密则宜重宜严,疏野则亦松亦活,清奇而不至于凝滞,委曲而不容以径直,要之无非实境也。境值天下之变,不妨极于悲慨,境处天下之赜②,亦有以拟诸形容。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飘则高下何定,逸则闲散自如。旷观天地之宽,达识古今之变;无美不臻,而复以流动终焉。品斯妙极,品斯神化矣。

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品之伦次定,品之节序全,有品,亦于言而可以知其志。诗之不可以无品也如是夫!”

(注)①二十四诗品:是唐代诗论家、诗人司空图,字表圣(837~908)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穠、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②赜:深奥,奥妙

25.作者认为《二十四诗品》“以雄浑先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而“冲淡”、“纤穠”、“劲健”、“绮丽”都是以“____________”为基本原则。

26.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曰纤穠——诗的品格若是以“纤穠”为特色,则诗中描写的景象和色彩就非常突出。

B.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如果“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那么诗歌之品就属“含蓄”,其妙处在于不著一字,尽得古今风流。

C.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只有超越前人,不受前人的束缚,才能使诗的品格到达超然肆意又让后人难以企及的佳境。

D.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能够品味这二十四品,则仿佛可以获得与天地一样长久的精神了。

27.根据“小序”所言,下面对唐诗之品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峨眉山月半轮秋,隐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自然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清奇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冲淡D.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绮丽

28.从文中两句划线句看,作者旨在强调“诗有品”的重要,但全文大部分内容都在表

达自己读《二十四诗品》的感受,如果在末段空缺处填入一句正面阐明

....作者态度的语句,可以填入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9.本篇小序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五、材料作文

30.根据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参考答案

1.北欧城市建筑从内到外呈现出的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性。

2.以此证明北欧文化受欧洲文化中心的重大文化思潮影响甚微,具有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的历史文化优势。

3.A

4.(1)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甚至遭到破坏;(2)近代以来中国审美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3)政治动荡时期,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

5.B

6.①合理发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注重和工业时代审美与现代科技能力相结合,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的一种自己文化的主体元素。②开展全民美育教育,提高国民审美素质和文化水准。③鼓励知识界在提升国民审美素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内涵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重点把握文本中的信息,联系上下文语段进行分析。

由文中“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分析可知,这个“整体性”指的是北欧城市建筑从内到外呈现出的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性。

2.本题考查把握举例论证作用的能力。举例论证的作用是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本题需要分析材料的作用,作为论述类文本,文章的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文章第三段说“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比如崛起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化,……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由此可以明确文中列举“巴洛克文化”的目的。文中列举“巴洛克文化”的目的是证明北欧文化受欧洲文化中心的重大文化思潮影响甚微,其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具有历史文化优势。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整合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指代有误”“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推测有误”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

微的差别。

A项,“使他们不受现代工业审美的影响”说法不当,原文第②段指出“……加进去一种

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

故选A。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北欧人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甚至遭到破坏。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到了近代,外来文化的冲击,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结构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

本文先得出北欧文化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的结论,①②③段;再分析原因,④⑤⑥段;最后指出中国现代审美的问题并提出希望,⑦⑧⑨段。

故选B。

6.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首先应找到北欧人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的成功转型的原因,然后结合我们的现实分析启示。可以抓住“他们已经成功地将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这就必须要

有美育教育”“知识界的努力也是关键”等句子,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即可。

【点睛】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

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7.整散种类(色彩)个性(特点)

8.生动而充分表现了“我”对喂鸟的热爱、快乐与自豪(自得)的心情母亲让我过了一把瘾

9.(1)对残害鸟儿生命现状的愤慨(2)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10.DE

11.首尾呼应,作者思绪从文首“至今还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乡……”回到现实,与末段形成对比;构思巧妙,富有韵味(引发读者思考)

12.自然界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残害了鸟的生命等于残害了人类自己

13.标题中的一个“远”字,一语双关,既是今日再也寻找不到儿时鸟儿的踪影,成了梦中的精灵;又是揭示了当今生态环境已被人们自己破坏殆尽,表达了作者的忧心忡忡。

【解析】

7.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概括。

第(2)段主要写“鸟真多”。“枝头、田垄、河边……落的到处都是。”“近了,近了……蹦在前面的是‘麦溜子’”,这些是散句。以下是整句:黄下颏的叫“黄豆瓣”、绿脑袋的叫“青大头”、长着褐色斑点的叫“花椒籽”、浑身黄白色的叫“麦溜子”、肚皮上红蓝相间的叫“五色蓝颏”。从句式选择上整散结合,语言活泼自由。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鸟儿的色彩多种多样,鸟儿的个性各异。结合语句分析即可。

8.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第(5)段中加点的词有“顶”“吹”“怕”“趴”等。“我顶着露水”“嘴里吹着口哨”“我深怕惊动它们,急忙趴在草棵里,观瞧着”生动而充分表现了“我”对喂鸟的热爱、快乐与自豪(自得)的心情。

第二问,在第(5)段中母亲为“我”出了主意,让“我”有机会亲近“我”的小鸟,“我”感到快乐、自得。第(5)段最后一句“就这样,母亲让我过了一把瘾”,与此相呼应。9.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

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第(7)段,母亲在集市每每看到那叫卖“铁鸟肉串”的,都匆匆走开,脸上透出愠色与无奈。因为母亲是爱鸟的,母亲也知道“我”也是爱鸟的。母亲对集市上残害鸟儿生命现状感到愤慨,但又无可奈何。这种心情可以从第(8)段“买鸟”和第(9)段“放鸟”中看出。10.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内容、鉴赏表达技巧及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主要体现了一种纯朴的母爱”理解错误,更多的是为了体现母子两人对鸟的爱护。B项,“形成鲜明对比”理解错误,这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原文为“所以,总是容易上逮鸟人的当”。

C项,两处“心理活动是相同的”理解错误,第一处“舍不得”是想逮住鸟自己养,第二处“舍不得”是不舍后的自豪。

F项,“语言平淡无奇”理解错误,本文语言整散结合,生动活泼,有生活气息。

故选DE。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关键句子的作用,一方面要照应结构,一方面要照应内容(包含情感)。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是从现实进入想象,再次回到现实之中。

第(10)段,“——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可依稀就在眼前。”这一句话,首尾呼应,作者思绪从文首“至今还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乡……”;与末段形成对比,尾段“‘黄豆瓣’、‘青大头’、‘麦溜子’、‘五色蓝颏’……都已绝迹,它们只能成为我梦中的精灵了!”写现实生活中,这些可爱的鸟儿已经不见踪影。构思巧妙,富有韵味(引发读者思考)。文章主旨,表达的是对鸟儿远去的忧虑。通过描写过去与鸟儿的亲近,现在不见鸟儿的踪影,突出了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1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最后理解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首先要找到涉及的句子,然后从鉴赏的角度分析,最后答题时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先指明手法技巧,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然后分析句中该技巧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该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理解“鸟和人一样,一辈子,只有一条命”这句话要结合“鸟和人一样”和“只有一条命”进行思考,前者强调了平等,后者强调了生命的重要。联系下文“谁把鸟祸害死了,他顶的那颗星星就灭了,还会让他妈顶的那颗星星,也落下来”可以看出母亲对鸟的爱护。13.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内涵的能力。探究文章的题目的内涵,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标题有无揭示主题和暗示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

“鸟儿远去”这个标题中的“远”字,有丰富的内涵,表面上的意思是鸟儿的离开,另一层含义是鸟儿和人类距离的拉远,再结合捕鸟的行为和“阜丰山和山下的林子,已被夷为平地,建起了巍峨的发电厂。镇外的树趟子、小河,都已荡然无存,变成了民居”分析其原因可以得出作者深层次的忧患。

【点睛】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中重要的句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点明主旨的句子,即“文眼”句;②显示结构层次的句子,即领起句、过渡句、收束句、结论句等;③内涵丰富,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④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⑤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句子的含意有三个层面:①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而言,句子的表层意义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也不是高考的考查重点所在;②句子的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考查在一定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一般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③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语句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言在此而意在比的含意,这也是高考中常考的。

14.玉垒浮云变古今今宵酒醒何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山光悦鸟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小人求诸人吹尽狂沙始到金世事洞明皆学问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一般性默写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垒、宵、庸、淤。

【点睛】

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

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5.“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16.D

17.角度一: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句中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角度二:也可以从诗人善于捕捉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浮萍破”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下句小船归来时依稀听到由水流带出的两旁草动的声音,以声衬静,表现了环境幽静。

【解析】

15.此题考查鉴赏古诗词写作特点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这首诗中的写“影”的地方很多,句句不离影子,有明写,有暗写,有灵动的影,有静谧的影,写尽了影子的变态,也写尽了心灵的变态。“过桥人似鉴中行”是说人走在桥上好像走在镜中,暗写人影(或桥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说不要让芦苇长得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暗写月影(或芦影)。

16.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语言清丽,境界阔大”理解错误,诗以雅致的语言写清幽的景致,境界明丽,并非“阔大”。

故选D。

17.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应明白所谓赏析古诗的某联,就是从诗句所用的修辞方法、情景结合方式以及其他诸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手法。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

从动静结合角度看,颔联以动衬静。“浮萍破处”,“破”即水波开合,意即水上之风或水下之鱼虫晃动水面,打破水面平静;“小艇归来”两岸野草,发出轻微的声音。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极言西溪之静,表现诗人寄情山水,寻幽探微的情怀。若从“视听结合”或其他角度答题,言之成理亦可。

【点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

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诗歌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秋雨后无相寺前的景色,主景是水。首联写西溪及附近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近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积水涵虚”四字,场面很大,仿佛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的景况。孟浩然写洞庭湖水,描摹了湖的渺茫宽阔;张先在这里突出江南雨后河湖溪塘涨满水的情况,是小环境组合成的大环境,都很神似。“上下清”即孟浩然诗的“浑太清”,都写秋天天空晴朗,水光澄碧的景象,移不到别的季节去。次句写水边人家,以“岸痕平”说水涨得高,与“几家门”成为一个平面,也活生生地画出雨后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势。经过一番新雨刷洗,临溪屋宇显得明丽清宁,仿佛平卧在水面上,别有一副悠闲的静态。

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出句描述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对句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中的葑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此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以生趣。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第三联仍然写景,但通过人这个主体来写,还是以水作背景。一句写入郭僧,照应题面“无相院”;一句写过桥人,点缀水乡,二句又相互呼应。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所在地的静寂清净;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

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环境的清旷与上句的“尘里”作对比,表达诗人自己对景色的欣赏。

尾联用逆挽虚收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束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砂”相应。

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18.农历十五或十五怎么始终不变风尚

19.D

20.C

21.C

22.(1)我们除了应缴的赋税外,没有缴过县令私自征收的税,我们全家生活安闲。(2)哪里用得着这块碑啊!

23.赞许(赞颂、怀念、肯定等);怒骂(怒斥、痛责等)

24.因为这样做对后世的官吏有警诫作用。

【解析】

18.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1)“夏四月之望”意思是:农历四月十五。望,农历十五或十五。

(2)“恶用是碑也乎哉”意思是:唉!哪里用得着这块碑啊!恶,怎么,哪里。

(3)“其守也正以固”意思是:他的操守正直而始终不变。固,始终不变。

(4)“有父母之道焉”意思是:有父母官的风尚。道,风尚。

19.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A项,“目”,对视;“仕”,做官。均为名词作动词。

B项,“微贱”,微贱的身份;“傲”高傲的情怀。均为形容词作名词。

C项,“日”,每日;“犬马”,像犬马一样均为名词作状语。

D项,“乐”,以……为乐,意动用法;“爪”,摸着,名词作动词。

故选D。

20.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A项,“为若思也”意思是:被你们想念。被动句。“复驾言兮焉求”意思是:我还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焉求”即“求焉”,宾语前置句。

B项,“胡为遑遑欲何之”意思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胡为”即“为胡”,宾语前置句。“今臣亡国贱俘”意思是:臣(是)亡国贱俘,判断句。

C项,“农人告余以春及”意思是:农民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以春及”介词短语后置。“急于星火”意思是:比一闪而过的流星还快。“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两句都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D项,“乐夫天命复奚疑”意思是: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奚疑”即“疑奚”,宾语前置句。“而刘夙婴疾病”意思是:而祖母刘氏一直被疾病缠身。婴,表被动。被动句。故选C。

2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因为政绩优异而被征召离开了阳信,我知道后代的父老观看这块碑的时候,一定会摸着他的名字想念着他,会为他流泪,会唏嘘,会感叹,会在春秋时节祭祀社神时纪念他,那就不止是恍然见到他坐在大堂上众人朝他跪拜的样子了。

句中“予”是下一句的主语,应与下一句相连。排除B项。

“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中“不止……而已也”是一个固定句式,这是一个句子。排除AD两项。

故选C。

22.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征”,征收(赋税);“休休”,生活安闲的样子。(2)“恶”,哪里;“是”,这。

2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

文中“则已慨焉,歙焉,啜啜焉,泣焉,咄而思焉,爪其姓名弗忍移焉”,“目以笑焉”这些是“村父老”对历任官员的赞颂、怀念、肯定。“又嗔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这是“村父老”对一些官员的怒斥、痛责。

24.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分析概括。

本文作者对将历届县令、县承、县簿和县史的姓名刻于石碑上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因为,好官会受到后人的赞扬,坏官会受到后人的痛责。这样做能起到对后世的官吏有警诫作用。【点睛】

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武乡人吴侯任山东阳信县令,因政绩优异出名。他收集了阳信县历年的县令、县丞、主簿和典史等若干人姓名,刻在石碑上,把石碑树在县衙听政堂的东侧,时间是正德辛巳年农历四月十五。

很快,村里十几位老人,眉毛长长的,拄着竹杖,聚在石碑前观看,用手摸着碑上的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