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在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在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在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

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第4卷,第1期,第88-94页

MolecularPlantBreeding,2006,Vol.4,No.1,88-94

专题介绍

Review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在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

翁锦周洪月云*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闽台园艺研究中心,漳州,363005

*通讯作者,hongyhk@yahoo.com.cn

摘要非生物逆境通常导致生物体内蛋白变性。热激蛋白(Hsp)作为分子伴侣协助蛋白的重新折叠、稳定、胞内运输和降解,以阻止受损蛋白的累积,维护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而热激蛋白的表达是通过热激转录因子(Hsfs)结合于热激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的热激元件上(heatshockelement,HSE),以募集其它转录因子而形成转录复合体,促进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植物热激转录因子比动物系统更为多样性。根据其基本的结构域,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可分为三类:HsfA、HsfB、HsfC。A类Hsfs已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和报道,特别是在番茄方面。HsfB和HsfC的作用尚不清楚。在其复杂的网络中,每一热激转录因子均有其独特的作用,取决于其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聚合化、活性及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在非生物逆境,尤其是热激逆境下,A类热激转录因子在调节热激蛋白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番茄的HsfA1起着主导作用,其缺失无法被其他相近的Hsfs所取代,但在持续热逆境下,在HsfA1的配合下,HsfA2可成为主要调节因子。B类热激转录因子可作为A类Hsfs的阻抑蛋白。然而,基于对不同的单个突变体的研究,以及对酵母Hsf1致死突变体的拯救恢复,一些热激转录因子的作用又是丰余的。此外,热激蛋白也对热激转录因子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关键词热激转录因子(Hsfs),热激蛋白(Hsps),热胁迫,非生物逆境

TheRolesofPlant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inAbioticStress

WengJinzhouHongYueyun*

Fujian-TaiwanHorticultureResearchCenter,FujianAgriculturalAcademyofSciences,Zhangzhou,363005

*Correspondingauthor,hongyhk@yahoo.com.cn

AbstractAbioticstressresultsinproteindenaturation.Heatshockproteinsfunctionasmolecularchaperonesinpreventingtheaccumulationofdamagedproteinstomaintaincellularhomeostasisbyrefolding,stabilization,in-tracellulartranslocationanddegradationofproteins.Theexpressionofheatshockproteins(Hsps)isregulatedbythe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Hsfs)viabindingtotheheatshockelement(HSE)ofHspsgenestorecruitothertranscriptionfactors,causingtheaccumulationofHsps.ThediversityoftheHsfsysteminplantsisevidentlymuchhigherthanthatofanimals.Basedontheirfunctionaldomainstructures,plantHsfscanbedividedintothreeclasses,HsfA,HsfB,andHsfC.ClassAHsfsarewellcharacterized,especiallyintomato.ThefunctionsofclassBandCarestillnotclear.InthecomplexnetworkofHsfs,eachofHsfshasitsuniquerole,dependentontheex-pressionpattern,subcellularlocalization,oligomerization,activation,andinteractionwithotherproteins.ClassAHsfsplayanimportantroleinregulatingtheHspgenesinabioticstress,especiallyinheatstress.HsfA1intomatoactasamasterregulator.ThedeficiencyoftomatoHsfA1cannotbesubstitutedbyanyofothercloselyrelatedHsfs.HsfA2mightbecomedominantregulatorunderprolongedheatstresscondition,althoughitsfunctionre-quirescooperatewithHsfA1.ClassBHsfsmightfunctionasrepressorofclassAofHsfs.However,someHsfsarealsofunctionallyredundantbasedonthestudiesonsinglemutantofindividualHsfandrescueofyeastHsf1lethalmutant.Inaddition,HspsalsoactasnegativefeedbackregulationofHsfs.

Keywords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Hsfs),Heatshockproteins(Hsps),Heatstress,Abioticstress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及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热逆境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日趋显著。因此,通过分子操作技术提高作物的抗热性日显重要。植物在热逆境反应中,其热激基因表达迅速增加,导致热激蛋白的迅速累积。在逆境条件下,特别是热激下的一系列细胞活动过程中,热激蛋白作为分子伴侣促使其他蛋白的重新折叠、稳定、组装、胞内运输和降解,对受损蛋白的修复和细胞的存活起着重要的作用(Wangetal.,2004;SangsterandQueitsch,2005)。

根据其功能、保守的结构域和分子量,热激蛋白可分成五类,即Hsp70、Hsp90、Hsp100、thechaper-onins(GroELandHsp60)和小分子量的sHsp(Wangetal.,2004)。sHsp在植物中分布最为广泛(Vierling,1991)。真核生物热激基因的启动子中共同拥有一个回文序列AGAAn/nTTCT的热激转录因子识别元件(HSE)(Nover,1987)。热激蛋白的表达受到热激转录因子的调控。在热胁迫、氧化逆境和病毒感染下,热激转录因子结合在热激蛋白基因的热激元件上,以吸引其他转录因子结合在热激蛋白基因上而形成转录复合体,导致热激蛋白基因的转录和热激蛋白的累积(Noveretal.,1996)。

由于植物固生于土壤中而难以逃脱不利的环境条件如热、冷、干旱及盐胁迫,因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对于动物体系较为复杂多样的热激转录因子种类。因此,一个灵活而高效的逆境反应体系是植物在逆境条件下赖以生存、发育和再生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基因组分析或表达序列标签(EST)的搜索,发现水稻、烟草、大豆和拟南芥分别有23、18、34和21个热激转录因子基因(Kotaketal.,2004;Goffetal.,2002)。这表明植物热激转录因子Hsfs家族组成的功能的多样性及物种特异性以适应快速多变和极端的环境。

根据其DNA结合结构域(DNAbindingdo-main,DBD)及其寡聚化结构域(HR-A/B)的特异性,植物热激转录因子Hsfs可分为3类,即HsfA、HsfB、HsfC。基于其结构特征和系统发育比较分析,拟南芥具有15个A类Hsfs,5个B类Hsfs和1个C类Hsfs(Noveretal.,2001)。A类Hsfs在寡聚化结构域中插入21个氨基酸残基,而B类Hsfs则没有这样的插入,且其C端激活结构域(CTAD)是中性或带正电荷。B和C类的Hsfs缺少AHA基元而不具备激活功能(Noveretal.,2001;Czar-necka-Verneretal.,2000)。1热激转录因子的结构域与功能

在真核生物界,尽管Hsfs的大小、序列有一定的差异,但其启动子识别位点的基本结构却相当保守。Hsfs拥有一个模式结构,即包括一个保守的N端DNA结合结构域(DBD),一个具有7个疏水重复的寡聚化结构域(HR-A/B),一簇为核输入信号(NLS)所必需的碱性氨基酸残基和一个酸性C端的激活结构域(AHA)(图1)(Morimoto,1998;Noveretal.,1996;Wu,1995)。

1.1N端DNA结合结构域(DBD)

N端DNA结合结构域(DBD)是Hsfs结构中最为保守的区域,具有一个结合于热激蛋白基因Hsps启动子中的热激元件的螺旋—转角—螺旋结构(Noveretal.,1996)。通过紫外激光交联实验,发现拟南芥AtHsf1组成型地结合于Hsp18.2基因的热激元件(HSE)上(Zhangetal.,2001)。通过转基因的烟草体外实验,发现在热激蛋白基因HaHsp17.6G1的上游序列或其不完全的热激元件上的点突变,极大地削弱了热激转录因子对HaHsp17.6Gl的结合及其表达(Carranoetal.,1999)。热激转录因子Hsfs结合于热激蛋白基因Hsps的热激元件上,从而募集其他转录因子结合于Hsps基因,形成转录复合体,促进Hsps基因的表达。拟南芥Hsf1被证实与TATA结合蛋白(TBP)直接相互作用,通过亲和层析、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及酵母双杂交测试表明,HSE

寡聚核苷酸形图1热激转录因子(Hsfs)的基本结构域的模型

注:Hsfs具有一个模式结构,包括保守的N端DNA结合结构域(DBD),含7个疏水重复的寡聚化结构域(HR-A/B),为核输入信号所必需的一簇碱性氨基酸(NLS),核输出信号(NES)和位于C端的、以芳族、大的疏水和酸性氨基酸(AHA)为特征的激活结构域

Figure1Thefunctionaldomainstruturesof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Hsfs)

Note:HsfshaveamodularstructurecontainingaconservedN-terminalDNAbindingdomain(DBD),anoligomerizationdomainpossessingheptadhydrophobicrepeat(HR-A/B),aclus-terofbasicaminoacidresiduesessentialfornuclearimportsig-nal(NLS),anuclearexportsignal(NES),andC-terminalactiva-tordomainwithacharacteristicpatternofaromatic,largehy-drophobicandacidicaminoacids,AHAmotif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在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

TheRolesofPlant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inAbioticStress89

分子植物育种

MolecularPlantBreeding

成TBP:AtHsf1:HSE的复合体,但突变的HSE却没有这样的复合体(ReindlandSchoffl,1998)。

1.2寡聚化结构域

寡聚化结构域(HR-A/B)位于N端,由7个疏水重复组成,在不同的生物体的Hsfs中也是保守的(Scharfetal.,1994)。通过位于寡聚化结构域内形成的卷曲的三链α-螺旋的Hsf三聚化是其高效结合于DNA和促成Hsps基因转录的前提(Wu,1995)。HR-A/B结构域的缺失对生物体生存于高温下没有影响,但却显著地影响Hsfs的聚合化作用。LacZ报告基因分析表明,单体的Hsf显著地减低了其结合于DNA的亲和力(Boscheinenetal.,1997)。拟南芥的AtHsf1是组成型的表达(HubelandSchoffl,1994),但其结合于Hsp基因的热激元件HSE却是严格地取决于热逆境及要求蛋白构象由单体向三聚体的转变(Hubeletal.,1995;Noveretal.,1996;Kotaketal.,2004)。免疫共沉淀和酵母双杂交试验证实了番茄的HsfA2的核输入需要通过与HsfA1同源寡聚化结构域HR-A/B的相互作用来完成(Scharfetal.,1998;Portetal.,2004)。通过EGS交联和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嵌合的Hsf-GUS以三聚体形式组成型地结合于热激蛋白基因中的热激元件上,组成型地表达了热激蛋白,从而提高了其抗热性(Leeetal.,1995)。

1.3核输入信号(NLS)和核输出信号(NES)结构域

核输入信号(NLS)由一簇碱性氨基酸残基组成,绝大部分与C端的HR-A/B区域相邻。NLS作为核定位信号并为蛋白输入核内所需。Hsfs也具有核出输出信号(NES)区,使Hsfs从核内运输到细胞质。番茄的HsfA2是热激诱导蛋白,由于其具有强烈的C端核输出信号(NES),HsfA2只能定位于细胞质内(Scharfetal.,1998;Mishraetal.,2002)。免疫荧光分析表明,番茄HsfA2的核输入只能依赖于与HsfA1协同运输,这种协同输入要求两者均必须具有NLS基元,缺失NLS则不具备核输入的能力(Scharfetal.,1998)。

1.4C端激活结构域(CTAD)

C端激活结构域(CTAD)是最不保守的区域,以芳族的、大的疏水的及酸性的氨基酸(AHA)基元为特征,这样的结构通常出现哺乳动物系统和酵母转录因子的激活结构域(D!ringetal.,2000;NoverandScharf,etal.,1997)。通过报告基因在烟草原生质体和酵母的表达及免疫共沉淀分析,AHA基元为A类的Hsfs转录活动所必需。相反,B和C类的Hsfs则缺乏AHA基元且没有激活功能(Kotaketal.,2004;Czarnecka-Verneretal.,2000)。通过GST-HsfCTD融合蛋白及免疫共沉淀分析表明,Hsf-CTD蛋白与转录复合体的组分SNF2、TAF130和ADA3(SAGA)相互作用。缺失预测的AHA基元则不具备激活功能。FWXXF/L、F/I/L序列被发现为AHA基元的一个保守的原型,出现在许多植物A类Hsfs的C端激活结构域(CTD)(Kotaketal.,2004)。A类Hsfs上的AHA基元的作用已被许多拟南芥HsfsC端缺失突变及AHA基元上的丙氨酸替代基本的芳族和(或)疏水的残基的突变所证实(Kotaketal.,2004)。

2热激逆境下Hsfs复杂的网络

2.1A类Hsfs在热胁迫下的作用

番茄的Hsfs已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和报道。番茄的HsfA1组成型地表达并在热激反应中起主导作用(Mishraetal.,2002;Noveretal.,2001;Scharfetal.,1998)。在正常温度下,HsfA1分布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通过HsfA1的超表达和干扰RNA(iRNA)的转基因植株的分析,超表达HsfA1植株叶片的热诱导合成的HsfA2,HsfB1和Hsp17-CI的合成水平比野生型多2 ̄3倍,而HsfA1iRNA植株中却检测不到或明显降低相应的蛋白(Mishraetal.,2002)。通过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野生型的样品可观察到DNA-蛋白复合体,HsfA1iRNA沉默植株的样品中却没有这样的复合体。同时,超表达植株比野生型更为耐热,而HsfA1iRNA植株则相反(Mishraetal.,2002)。然而,缺失或减少HsfA2和HsfB1基因表达的转基因番茄对热胁迫没有明显的影响(Mishraetal.,2002)。此外,为HsfA2的转录活动,其核输入需要HsfA1的配合(Scharfetal.,1998;D!ringetal.,2000;Heeklotzetal.,2001)。

拟南芥的AtHsf1也起了基础调节作用(Noveretal.,1996)。含有重组蛋白EN-AtHsf1(AtHsf1与果蝇波纹形成阻抑结构域EN的融合蛋白)的转基因植株极大地降低了所有目标基因的表达,包括Hsp17.6、Hsp18.2、Hsp70、Hsp83和Hsp101,并降低了耐热性,特别在热激反应的早期(Wunderlichetal.,2003)。

番茄的HsfA2在热激反应中具有潜在的激活性(Scharfetal.,1998;D!ringetal.,2000;Heeklotzetal.,2001)。HsfA2是热诱导的蛋白,其表达和核输入依

90

赖于HsfA1(Scharfetal.,1998;Portetal.,2004)。因其C端拥有一个极强的核输出信号,HsfA2自身不具备进入核内的能力(Scharfetal.,1998;Heerklotzetal.,2001)。免疫荧光和细胞组分分析,发现HsfA2位于细胞质,其核输入要求通过A类Hsf特有的HR-A/B结构域与HsfA1形成异聚体。HsfA1和HsfA2的相互作用已被酵母双杂交和免疫共沉淀分析所证实。HsfA2和HsfA1的协同运输进入核内并不要求全长的HsfA1,缺失整个激活结构域的C端仍具有这种功能,但两者的NLS基元则是必需的(Scharfetal.,1998)。

虽然HsfA2的表达及其核滞留依赖于HsfA1,但在持续的热胁迫和恢复期,HsfA2在耐热性方面则处于优势地位。这是由于HsfA2具有很高的激活潜能并可持续累积到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与HsfA1的配合下(Mishraetal.,2002)。在合成期间,相当一部分的HsfA2与Hsp17-CⅠ,Hsp17-CⅡ复合形成大的细胞质聚合物。然而,通过对番茄提取蛋白进行大小排阻层析表明,在修复期,在CⅠ伴侣蛋白包括Hsp17.7-CⅠ,LeHsp17.6-CⅠ和LeHsp17.8-CⅡ的作用下,大多数的HsfA2以可溶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与聚合物的结合与释放的动态使HsfA2保持在感受态,以应对反复或严重的热胁迫(Mishraetal.,2002)。

类似于HSFA1,番茄的HsfA3也是组成型表达。在正常条件下HsfA3主要位于细胞质内,当热胁迫时,则转运到细胞核内。与HsfA2不同,HsfA3不是结合于热胁迫颗粒体。在番茄和拟南芥中,HsfA3的行为与Hsf1相似(Bhartietal.,2000;Lohmannetal.,2004)。

2.2B类Hsfs在热胁迫中的作用

B类Hsfs的作用尚不清楚。通过大豆或拟南芥B类Hsfs基因在烟草原生质体的表达,结果表明,在正常或热胁迫条件下,B类Hsfs没有激活功能。B类Hsfs可充当热激反应的阻抑蛋白或负调节物。A类的AtHsfA4-21与B类的AtHsfB1-4的共同表达不能激活AtHsfB1-4,并导致AtHsfA4-21活性的减弱(Czarnecka-Verneretal.,2000)。相比于A类的AtHsf1和AtHsf3,AtHsfB1-4:GUS融合蛋白的超表达不能激活sHsps(Hubeletal.,1995;Prandletal.,1998)。许多B类Hsfs存在于正常条件下并在热胁迫条件下被诱导到较高水平(Czarnecka-Verneretal.,1995;NoverandScharf,1997)。番茄的HsfB1在正常和热胁迫条件下均位于细胞核内(Scharfetal.,1998)。经体外实验表明,惰性的B类Hsfs特定地与基本转录因子TBP和TFIIB结合形成非功能性转录复合体以抑制热激蛋白的表达(Czarnecka-Verneretal.,1995)。该数据表明,植物热激正和负的调节可能分别独立于不同的Hsf蛋白,A类的Hsfs起着激活的正调节作用,而一些惰性的B类Hsfs可在热激反应中起抑制作用。另一相反的观点认为,HsfB2b、B3和C1如果与活性较弱的A类Hsfs结合起来,可起着协同激活的作用(Kotaketal.,2004)。

3Hsps的负反馈调节Hsfs作用

热激蛋白Hsps反过来也具有调节Hsfs的作用(图2)。例如番茄的HSFA2的亚细胞定位和激活功能被小分子量的热激蛋白sHsps所调控(Portetal.,

图2逆境下Hsfs与Hsps的网络系统

注:热激、氧化、干旱或病毒感染导致蛋白的受损,因而激活或诱导Hsfs蛋白的合成。HsfAs促使热激蛋白(Hsps)的转录,阻止受损蛋白的累积以保持胞内平衡。Hsps也充当Hsfs的负反馈调节作用,以阻止恢复期间的Hsfs的进一步增加。HSFBs负调节HsfAs的表达

Figure2ModelofthenetworkofHsfsandHspsinresponsetoenvironmentalstress

Note:Heatshock,oxidants,droughtorviralinfectionleadstothedamagedofproteins,therebyactivateorinducethesynthesisofHsfproteins.HsfAspromotethetranscriptionofheatshockproteins(Hsps),whichpreventtheaccumulationofdamagedpro-teinstomaintaincellularhomeostasis.HspsalsoactasanegativefeedbackregulatorofHsfstopreventHsfsfurtherincreasingdur-ingrecoveryperiod.HsfBsprobablyregulatenegativelytheex-pressionof

HsfA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在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

TheRolesofPlant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inAbioticStress91

分子植物育种

MolecularPlantBreeding

2004)。通过酵母双杂交,瞬时共表达及番茄叶肉原生质体的细胞组分分析表明,在热胁迫下,Hsp17.4-CⅡ热激蛋白作为协同抑制蛋白把HsfA2蛋白锚定在大的胞质聚合物上,而在修复期和正常条件下,HsfA2蛋白又能被CⅠ类的sHsps所溶解而释放出来。通过报告基因在烟草原生质体的表达,高激活潜能的Hs-fA2的活性随着Hsp17.4-CⅡ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同时,HsfA2的转录活动也特定地被其自身的C端的激活结构域结合于Hsp17.4-CⅡ所抑制(Portetal.,2004;Scharfetal.,1998)。

Hsp70和Hsfs之间的相互作用阻碍了Hsfs三聚化及其与Hsp的热激元件HSE的结合,从而抑制了Hsfs的转录活性(Wangetal.,2004)。拟南芥AtHsf1是组成型的表达,其活性在正常条件下被抑制,但在逆境下被激活。通过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和酵母双杂交测定,发现Hsp70通过与DNA结合结构域相互作用而成为AtHsf1活性的一个负反馈调节(KimandSchoffl,2002)。拟南芥AtHsf1-GUS融合蛋白对负调节作用不敏感并以三聚体构象组成型地结合于目标基因的热激元件(HSE)上。去阻抑的AtHsf-GUS可能由于嵌和的Hsf1-GUS构象的变化而不能被阻抑物所识别(LeeandSchoffl,1996)。

4Hsfs的丰余及其独特的细胞功能

植物中的Hsfs比动物界的更具多样性(Bhartietal.,2000;Noveretal.,2001)。在复杂的网络中,每个Hsf具有独特的作用,取决于其表达方式、亚细胞定位、寡聚化、活性及其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正如前面所述,番茄的HsfA1在热激反应中起主导作用,HsfA1的缺失不能被其他相关的Hsfs所取代(Mishraetal.,2002)。尽管HsfA2的作用需要HsfA1的配合,但其在持续和严重的热胁迫下成为主要调控者(Portetal.,2004)。B类的Hsfs可作为A类Hsfs的阻抑物。然而,一些Hsfs的作用是丰余的。例如,拟南芥AtHsf1和AtHsf3在热胁迫的早期具有丰余的调节作用,T-DNA分别插入AtHsf1和AtHsf3基因位点的单个突变体对热激反应并没有明显的影响,而AtHsf1/AtHsf3双重突变体却显著地降低Hsfs的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包括Hsp100、Hsp90、Hsp70和sHsp及2个热诱导的B类Hsfs(Lohmannetal.,2004)。超表达的拟南芥HSF3转基因植株(Prandletal.,1998)或Hsf1融合蛋白(Leeetal.,1995)导致热激反应的去阻抑作用。番茄A类的Hsfs包括HsfA1、HsfA2和HsfA3均能够振救恢复酵母Hsf1的致死突变(Boscheinenetal.,1997),表明它们具有某些丰余功能。

5Hsfs在其他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

5.1干旱胁迫下的Hsfs

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1),是干旱胁迫中的重要化合物即棉子糖、水苏糖和毛蕊单糖合成的一种关键合成酶。GolS1的表达在野生型的拟南芥是热诱导的,而在AtHsfs超表达的转基因植株中是组成型表达的(Panikulangaraetal.,2004)。通过嵌合的Go1S1启动子:GUS报告基因分析,Go1S1基因在一个推断的TATA框的上游包含了几个共有序列-GAA/-TTC的完全或不完全的热激元件HSE。在大肠杆菌(E.coli)表达重组蛋白AtHsf3的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表明,AtHsf3蛋白特定地与含有热激元件HSE的GolS1基因起始密码子的上游DNA片段形成DNA:AtHsf3蛋白复合体。在热胁迫下,野生型的叶片中棉子糖含量明显提高,在AtHsf3超表达植株更为明显,而Go1S1突变体却没有增加。这些数据表明,Go1S1是一个新型的Hsfs的目标基因,说明Hsfs也介入了干旱胁迫反应。

5.2氧化胁迫下的Hsfs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以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以排解过氧化氢的毒性,是植物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抗氧化酶。APX1(Storozhenkoetal.,1998)和APX2(Panchuketal.,2002)是HSFS的目标基因,随着温度的升高,APX1和APX2的表达增高,并为热胁迫所诱导。据体外实验表明,APX1和APX2基因的上游启动子含有热激元件(HSE),并特定地与番茄的重组蛋白Hsf1结合(Storozhenkoetal.,1998;Panchuketal.,2002)。通过检查APX1和APX2基因上游的启动子DNA序列,发现了类似热激元件(HSE)的序列,并通过变异分析、转基因表达、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及足迹法的Hsf:DNA复合体形成所证实。在热激元件序列的突变对热胁迫及氧化胁迫有很强的负效应(Storozhenkoetal.,1998;Panchuketal.,2002)。

6展望

十多年来,通过分子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人们对植物热激转录因子(Hsfs)在非生物逆境,特别是在热胁迫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而对其作

92

用机理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植物Hsfs的鉴定与克隆技术已为植物Hsfs的研究敞开新的大门。随着拟南芥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越来越多新的植物的Hsfs的鉴定,其网络和分子机理将会更加清楚。不同的Hsfs以其独特的方式在热胁迫及其他逆境反应及不同发育阶段中参于细胞生理过程,同样,每个Hsfs也有多个不同的目标基因。对植物Hsfs分子和细胞学机理的研究证实了Hsfs在不同逆境反应的作用。然而,关于Hsfs在植物非生物逆境的调节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例如,B类和C类的Hsfs的生物功能?何种蛋白在活体内与Hsfs相互作用?以及新的Hsfs的目标基因也有待进一步发现和鉴定。通过产生T-DNA插入突变或iRNA沉默某一特定基因将有助于探索Hsfs网络和个体Hsfs的特定作用。

致谢

本研究由福建省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4No51)资助。

参考文献

BhartiK.,SchmidtE.,LyckR.,HeerklotzD.,BublakD.,andScharfK.D.,2000,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HsfA3,anewheatstresstranscriptionfactorofLycopersiconperu-vianum,PlantJ.,22(4):355-365

BoscheinenO.,LyckR.,QueitschC.,TreuterE.,ZimarinoV.,andScharfK.D.,1997,HeatstresstranscriptionfactorsfromtomatocanfunctionallyreplaceHSF1intheyeastSaccha-romycescerevisiae,Mol.Gen.Genet.,255(3):322-331

CarrancoR.,AlmogueraC.,andJordanoJ.,1999,Animperfectheatshockelementanddifferentupstreamsequencearere-quiredfortheseed-specificexpressionofasmallheatshockproteingene,PlantPhysiol.,121:723-730

Czarnecka-VernerE.,YuanC.X.,FoxP.C.,andGurleyW.B.,1995,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six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cDNAclonesfromsoybean,PlantMol.Biol.,29(1):37-51

Czarnecka-VernerE.,YuanC.X.,ScharfK.D.,EnglichG.,andGurleyW.B.,2000,Plantscontainanovelmulti-memberclassofheatshockfactorswithouttranscriptionalactivatorpotential,PlantMol.Biol.,43:459-471

D!ringP.,TreuterE.,KistnerC.,LyckR.,ChenA.,andNoverL.,2000,TheroleofAHAmotifsintheactivatorfunctionoftomatoheatstresstranscriptionfactorsHsfA1andHsfA2,PlantCell,12:265-278GoffS.A.,RickeD.,LanT.H.,PrestingG.,WangR.,DunnM.,GlazebrookJ.,SessionsA.,OellerP.,VarmaH.,HadleyD.,HutchisonD.,MartinC.,KatagiriF.,LangeB.M.,MoughamerT.,XiaY.,BudworthP.,ZhongJ.,MiguelT.,PaszkowskiU.,ZhangS.,ColbertM.,SunW.L.,ChenL.,CooperB.,ParkS.,WoodT.C.,MaoL.,QuailP.,WingR.,DeanR.,YuY.,ZharkikhA.,ShenR.,SahasrabudheS.,ThomasA.,CanningsR.,GutinA.,PrussD.,ReidJ.,Tavti-gianS.,MitchellJ.,EldredgeG.,SchollT.,MillerR.M.,BhatnagarS.,AdeyN.,RubanoT.,TusneemN.,RobinsonR.,FeldhausJ.,MacalmaT.,OliphantA.,andBriggsS.,2002,Adraftsequenceofthericegenome(OryzasativaL.ssp.japonica),Science,296(5565):92-100

HeerklotzD.,D!ringP.,BonzeliusF.,WinkelhausS.,andNoverL.,2001,Thebalanceofnuclearimportandexportdeter-minestheintracellulardistributionandfunctionoftomatoheatstresstranscriptionfactorHsfA2,Mol.CellBiol.,21(5):1759-1768

HubelA.,andSchofflF.,1994,Arabidopsisheatshockfactor:isolationandcharaterizationofthegeneandtherecombi-nantprotein,PlantMol.Biol.,26(1):353-362

HubelA.,LeeJ.H.,WuC.,andSchofflF.,1995,ArabidopsisheatshockfactorisconstitutivelyactiveinDrosophilaandhumancells,Mol.Gen.Genet.,248(2):136-141

KimB.H.,andSchofflF.,2002,InteractionbetweenArabidopsis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1and70kDaheatshockpro-teins,J.Exp.Bot.,53(367):371-375

KotakS.,PortM.,GanguliA.,BickerF.,andvonKoskull-Dor-ingP.,2004,CharacterizationofC-terminaldomainsofAra-bidopsisheatstresstranscriptionfactors(Hsfs)andidentifi-cationofanewsignaturecombinationofplantclassAHsfswithAHAandNESmotifsessentialforactivatorfunctionandintracellularlocalization,PlantJ.,39(1):98-112

LeeJ.H.,andSchofflF.,1996,AnHsp70antisensegeneaffectstheexpressionofHSP70/HSC70,theregulationofHSF,andtheacquisitionofthermotoleranceintransgenicAra-bidopsisthaliana,Mol.Gen.Genet.,252(1-2):11-19

LeeJ.H.,HubelA.,andSchofflF.,1995,Derepressionoftheac-tivityofgeneticallyengineeredheatshockfactorcausesconstitutivesynthesisofheatshockproteinsandincreasedthermotoleranceintransgenicArabidopsis,PlantJ.,8(4):603-612

LohmannC.,Eggers-SchumacherG.,WunderlichM.,andSchof-flF.,2004,Twodifferent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regulateimmediateearlyexpressionofstressgenesinAra-bidopsis,Mol.Genet.Genom.,271(1):11-21

MishraS.K.,TrippJ.,WinkelhausS.,TschierschB.,TheresK.,NoverL.,andScharfK.D.,2002,Inthecomplexfamilyof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在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

TheRolesofPlant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inAbioticStress93

分子植物育种

MolecularPlantBreeding

heatstresstranscriptionfactors,HsfA1hasauniqueroleasmasterregulatorofthermotoleranceintomato,GenesDev.,16(12):1555-1567

MorimotoR.I.,1998,Regulationoftheheatshooktranscriptionalresponse:crosstalkbetweenafamilyofheatshockfactors,molecularchaperones,andnegativeregulators,GenesDev.,12:3788-3796

NoverL.,andScharfK.D.,1997,Heatstressproteinsandtran-scriptionfactors,Cell.Mol.LifeSci.,53(1):80-103

NoverL.,1987,Expressionofheatshockgenesinhomologousandheterologoussystems,EnzymeMicrob.Technol.,9:129-144

NoverL.,BhartiK.,D!ringP.,MishraS.K.,GanguliA.,andScharfK.D.,2001,Arabidopsisandtheheatstresstranscrip-tionfactorworld:howmanyheatstresstranscriptionfactorsdoweneed?CellStressChaperones,6(3):177-189

NoverL.,ScharfK.D.,GagliardiD.,VergneP.,Czarnecka-Vern-erE.,andGurleyW.B.,1996,TheHsfworld:classificationandpropertiesofplantheatstresstranscriptionfactors,CellStressChaperones,1(4):215-223

PanchukII.,VolkovR.A.,andSchofflF.,2002,Heatstress-and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dependentexpressionandac-tivityofascorbateperoxidaseinArabidopsis,PlantPhysiol.,129(2):838-853

PanikulangaraT.J.,Eggers-SchumacherG.,WunderlichM.,StranskyH.,andSchofflF.,2004,Galactinolsynthase1.Anovelheatshockfactortargetgeneresponsibleforheat-in-ducedsynthesisofraffinosefamilyoligosaccharidesinAra-bidopsis,PlantPhysiol.,136:3148-3158

PortM.,TrippJ.,ZielinskiD.,WeberC.,HeerklotzD.,WinkelhausS.,BublakD.,andScharfK.D.,2004,RoleofHsp17.4-CIIascoregulatorandcytoplasmicretentionfactoroftomatoheatstresstranscriptionfactorHsfA2,PlantPhysiol.,135:1457-1470

PrandlR.,HinderhoferK.,Eggers-SchumacherG.,andSchofflF.,1998,HSF3,anewheatshockfactorfromArabidopsisthaliana,derepressestheheatshockresponseandconfersthermotolerancewhenoverexpressedintransgenicplants,Mol.Gen.Genet.,258(3):269-278ReindlA.,andSchofflF.,1998,InteractionbetweentheArabidop-sisthaliana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HSF1andtheTATAbindingproteinTBP,FEBSLett.,436(3):318-322

SangsterT.,andQueitschC.,2005,TheHSP90chaperonecom-plex,anemergingforceinplantdevelopmentandphenotyp-icplasticity,Curr.Opin.PlantBiol.,8:86-92

ScharfK.D.,HeiderH.,HohfeldI.,LyckR.,SchmidtE.,andNoverL.,1998,ThetomatoHsfsystem:HsfA2needsinter-actionwithHsfA1forefficientnuclearimportandmaybelocalizedincytoplasmicheatstressgranules,Mol.CellBiol.,18(4):2240-2251

ScharfK.D.,MaternaT.,TreuterE.,andNoverL.,1994,Heatstresspromotersandtranscriptionfactors,ResultsProbl.CellDiffer.,20:125-162

StorozhenkoS.,PauwD.P.,MontagueV.M.,InzèD.,andKush-nirS.,1998,Theheat-shockelementisafunctionalcompo-nentoftheArabidopsisAPX1genepromoter,PlantPhysiol.,118:1005-1014

VierlingE.,1991,Therolesofheatshockproteinsinplants,An-nu.Rev.PlantPhysiol.PlantMol.Biol.,42:579-620

WangW.,VinocurB.,ShoseyovO.,andAltmanA.,2004,Roleofplantheat-shockproteinsandmolecularchaperonesintheabioticstressresponse,TrendsPlantSci.,9:244-252

WuC.,1995,Heatstresstranscriptionfactors:structureandregu-lation,Annu.Rev.CellDev.Biol.,11:441-469

WunderlichM.,WerrW.,andSchofflF.,2003,Generationofdominant-negativeeffectsontheheatshockresponseinArabidopsisthalianabytransgenicexpressionofachimaericHSF1proteinfusionconstruct,PlantJ.,35:442-451

ZhangL.,Eggers-SchumacherG.,SchofflF.,andPrandlR.,2001,Analysisof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DNAbindinginArabidopsissuspensionculturesbyUVlasercrosslinking,PlantJ.,28(2):217-223

通讯作者简介

翁锦周,男,现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与闽台园艺研究中心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在国内期刊上共发表相关论文20篇。

94

植物转录因子及转录调控数据与分析平台

植物转录因子及转录调控数据与分析平台 PlantTFDB:植物转录因子数据库 URL: 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76186.html, 包含资源:植物转录因子的家族分类规则、基因组转录因子全谱、丰富的注释、转录因子结合图谱(binding motifs)、转录因子预测、系统发生树等 涉及物种:包含拟南芥、水稻、杨树、大豆、玉米、小麦等165个物种。 PlantRegMap:植物转录调控数据与分析平台 URL: 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76186.html, 包含资源:植物转录调控元件、植物转录调控网络、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转录调控预测与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上游调控因子富集分析等。 涉及物种:包含拟南芥、水稻、杨树、大豆、玉米、小麦等156个物种。 ATRM: 拟南芥转录调控网络及其结构和演化分析 URL: 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76186.html, 包含资源:基于文本挖掘和人工校验的拟南芥转录调控网络、植物转录调控网络的结构和演化特征 涉及物种:拟南芥 植物转录因子及转录调控数据与分析平台(导航页) 我们致力于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关于植物转录因子和转录调控、集数据和分析于一体的高质量平台,为研究和理解植物转录调控系统保驾护航。 植物转录因子数据库(PlantTFDB) 一套完整的植物转录因子分类规则 覆盖绿色植物各大分支的转录因子全谱 丰富的功能和演化注释 基因组范围的高质量转录因子结合矩阵(156个物种) 在线转录因子预测平台 植物转录调控数据与分析平台(PlantRegMap) 基于高通量实验(ChIP-seq和DNase-seq)和比较基因组方法鉴定的多种转录调控元件 基于转录因子结合矩阵和转录调控元件推测的转录调控网络 涉及165物种的GO注释 一套植物转录调控预测与分析工具,包括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转录调控预测与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及上游调控因子富集分析等 拟南芥转录调控网络及其结构和演化特征(ATRM) 基于文本挖掘和人工校验的拟南芥转录调控网络 植物转录调控网络的结构和演化特征

植物bHLH转录因子研究进展_刘文文

生物技术进展 2013年第3卷第1期7 11 Current Biotechnology ISSN 2095-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殯 殯 殯 殯 2341 进展评述 Reviews 收稿日期:2012-12-12;接受日期:2012-12-3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因项目(30970221)资助。 作者简介:刘文文,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玉米氮利用效率生理学及拟南芥抗逆作用机制。*通讯作者:李文学,研究员,博士,主要 从事小RNA 功能及植物抗逆机制研究。E- mail :liwenxue@caas.cn 植物bHLH 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刘文文,李文学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摘 要:bHLH (basic helix-loop-helix protein )是真核生物中存在最广泛的一大类转录因子,其通过特定的氨基酸残基与 靶基因相互作用,进而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植物的bHLH 转录因子为单源进化。bHLH 转录因子不仅对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必不可缺,同时参与植物适应多种逆境胁迫的反应过程。然而,由于植物bHLH 家族成员众多、 参与的生物过程复杂,对于其了解还不是十分清楚。本文针对植物bHLH 的进化、结构特点、生物功能,尤其是在适应逆境胁迫中作用等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植物bHLH 转录因子的功能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bHLH ;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DOI :10.3969/j.issn.2095-2341.2013.01.02 Progress of Plant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LIU Wen-wen ,LI Wen-xue *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Basic helix-loop-helix proteins (bHLHs )are found throughout the eukaryotic kingdom ,and constitute one of the largest families of plant transcription factors.They can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specific motif in target genes.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plant bHLHs are monophyletic.bHLHs are necessary for plant nor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abiotic-stress responses.However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ir origins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due to the large quantities and complexity of plant bHLH family.This paper reviews on the evolutio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biological function of plant bHLHs ,especially their functions in adapting to abiotic-stress tolerance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of plant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s.Key words :bHLHs ;structural features ;biological function bHLH 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自 bHLH 发现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该转录因子对于真核生物的正常生长及发育必不可缺。在酵母等单细胞真核生物中,bHLH 参与染色体的分离、新陈代谢调节等过程[1] ;在动物中,bHLH 主要与感知外界环境、调节细胞周期、组织分化等 相关 [2 4] 。植物中bHLH 家族成员数量众多,仅 次于MYB 类转录因子,譬如在拟南芥中有超过140个bHLH 转录因子,水稻中则超过160个。家族的庞大不可避免的造成功能冗余,使研究单个bHLH 转录因子的功能相对困难。本文拟对有限的植物bHLH 家族研究结果,尤其是参与植物 适应逆境胁迫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进 一步深入了解植物bHLH 转录因子的功能的提供理论参考。 1 植物bHLH 的结构特点、家族分类及 进化 1.1 bHLH 的基本结构 bHLH 转录因子因含有bHLH 结构域而得名。bHLH 结构域由50 60个氨基酸组成,可分为长度为10 15个氨基酸的碱性氨基酸区和40个氨基酸左右的α-螺旋-环-α-螺旋区(HLH 区)。

实验五逆境对植物组织的伤害

实验五逆境对植物组织的伤害 —电导率法检测植物细胞质膜透性和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 一、实验目的:1.了解研究植物抗逆生理的实验方法,学会使用DDS-11A型电导率仪,掌握绝对电导率和相对电导率的概念;2.熟悉植物组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学会分光光度计的“动力学”测量程序 二、实验原理:(P78和P97) 三、实验材料:绿豆幼苗 四、实验步骤: 1.材料处理:10株幼苗为一组分别置于45℃(纯水最好预热至该温度)和室温中(在上课之前请先处理好材料,以课堂小组为单位)。 2.电导率的测定:2h后小心取出幼苗,冷却至室温后测定浸出液和纯水的电导率。(不必测材料煮沸后的电导率) 3.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P97 3.1POD的提取:材料1g,加入KH2PO4冰浴研磨成匀浆,低温4000rpm离心15min,收集上清液,定容至25mL,低温保存 3.2POD的测定:先在分光光度计的“动力学”或“时间扫描”程序上设置好参数取比色杯2个,1个将对照液放入参比杯按照程序调零,另一个比色杯拉出加入20μL酶液,再加入1mL KH2PO4 ,最后加入3mL反应混合液,立即测量。 ?723G型分光光度计“动力学”测定 ?【3 按“ 按“

按“ENT”后,出现: 测量出图谱后,按“ESC”返回到界面: 按“3”进入活性测量功能,出现如下界面: 按“SET”进行具体设置,按“ENT”可得出相应值。 按“4”进入图谱处理功能,出现如下界面: 其中按“1”可见原始图谱,按“2”可进行峰谷检测,按“3”通过横纵坐标的缩 放可达到图谱缩放功能,方便观察图谱。按“4”具有具体的实验查询功能。 思考题 1.电导率的测定主要有哪些影响因素? 2.相对电导率和绝对电导率的概念? 3.请说出电导率和电导度的概念区别。 4.温度和CO2会影响电导度的测定结果吗?在操作中应注意什么? 5.影响酶提取、纯化和活性测定的因素有哪些? 6.测定时酶活性的测定应当定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测定植物组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意义与用途。 7.请分析比较两种处理下绿豆幼苗的膜透性及过氧化物酶活性。

植物生物学实验教案—优秀教案

植物生物学实验教案授课专业:生物科学、农学主讲:

实验1 光学显微镜及体视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学显微镜及体视镜的一般构造和性能; 2、学会正确地使用光学显微镜及体视镜,熟练地掌握对光,低高倍物镜的使用技术, 以及显微镜的维护; 3、学会临时装片的制作和徒手切片。 二、重点与难点 正确地使用光学显微镜及体视镜,熟练地掌握对光,低高倍物镜的使用技术。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次课主要采取讲授法和讨论法,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辅以个别指导进行教学。 四、实验内容 1、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使用方法及维护; 2、临时装片的制作及徒手切片的练习; 3、体视镜的一般结构及使用方法。 五、实验材料 洋葱(Allium cepa)根尖永久装片;洋葱(Allium cepa)鳞片叶;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或水稻(Oryza sativa)花粉。 六、实验用品 普通光学显微镜、体视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纱布、吸水纸、擦镜纸、滴瓶、毛笔;碘液、水。 七、实验方法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使用方法及维护 1、显微镜的构造 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两部分,即光学部分与机械部分。 (1)光学部分 ①物镜、②目镜、③聚光器、④虹彩光圈、⑤反光镜、⑥镜筒 (2)机械部分 ①镜座、②镜柱、③镜臂、④载物台、⑤物镜转换器、⑥调焦螺旋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正确安置显微镜、(2)对光、(3)低倍物镜的使用、(4)高倍物镜的使用(5)浸油物镜的使用、(6)显微镜的使用练习、(7)用毕复原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4、光学显微镜的显微测微法 (1)显微测微计 ①镜台测微计、②目镜测微计 (2)测量方法

植物转录因子汇总2013

Plant Transcription Factor Database v3.0 Center for Bioinformatics , Peking University , China Previous versions:v1.0v2.0 Home | Blast | Search | Download | Prediction | Help | About | Links LFY) Browse by Species open all | close all Taxonomic Group (83 species) (G)-species with genome sequence Chlorophyta (10 species)Bryophyta (1 species) Lycopodiophyta (1 species)Coniferopsida (4 species) Basal Magnoliophyta (1 species)Monocot (17 species) Eudicot (49 species) Bathycoccus prasinos (G)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G)Chlorella sp. NC64A (G)Coccomyxa sp. C-169 (G) Micromonas pusilla CCMP1545 (G)Micromonas sp. RCC299 (G) Ostreococcus lucimarinus CCE9901 (G)Ostreococcus sp. RCC809 (G)Ostreococcus tauri (G) Volvox carteri (G) Physcomitrella patens subsp. patens (G) 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 (G)Picea abies (Norway spruce) (G)Picea glauca (white spruce)Picea sitchensis (Sitka spruce) Pinus taeda (loblolly pine) Amborella trichopoda (G)Aegilops tauschii (Tausch's goatgrass) (G) Brachypodium distachyon (purple false brome) (G)Hordeum vulgare (barley) (G)Musa acuminata (dwarf banana) (G)Oryza barthii (African wild rice) (G)Oryza brachyantha (malo sina) (G)Oryza glaberrima (African rice) (G)Oryza punctata (G) 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 (Indian rice) (G)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 (Japanese rice) (G)Phoenix dactylifera (date palm) (G)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moso bamboo) (G)Saccharum officinarum (sugarcane)Setaria italica (foxtail millet) (G)Sorghum bicolor (sorghum) (G)Triticum aestivum (wheat)Triticum urartu (G) Zea mays (maize) (G)Aquilegia coerulea (columbine) (G) Asterids (9 species) Artemisia annua (sweet wormwood)Capsicum annuum (chilli pepper)Helianthus annuus (sunflower) Lactuca sativa (garden lettuce) Mimulus guttatus (spotted monkey flower) (G)

植物生物学复习题

0绪论复习题 1.什么是植物?在林奈的二界系统和魏泰克的五界系统中,植物包括的范围有何变化? 植物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核,其细胞壁由纤维素构成,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就是说它 可以借助光能及动物体内所不具备的叶绿素,利用水、矿物质和二氧化碳生产食物。魏泰克的五界系统中不仅包括林奈的二界系统中的植物界和动物界,还增加了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2.列举5个我国著名的植物研究机构,简述他们的主要研究领域。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领域、植物生态学(草原)、光合作用、植物分子生理与发育领域等);○2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分类与生物地理、植物化学 与天然产物研发、野生种质资源保藏与利用、民族植物学与区域发展、资源植物研发与产业化);○3中国农业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植物逆境机理、植物发育生物学、作物重要性状功 能基因组学、植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理;○4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 态研究所(功能基因组学,分子生理与生物化学,环境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等);○5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学研究)。 3.列举5个我国当代著名的植物学家,简述他们的主要研究领域。 张新时院士,植物生态学;洪德元院士,植物细胞分类学;王文采院士,植物分类学;匡廷 云院士,光合作用;周俊院士,植物化学;施教耐院士,植物呼吸代谢;陈晓亚院士,植物 次生代谢。 01细胞与组织-01细胞-复习题 一、选择 1.光镜下可看到的细胞器是。 A.微丝B.核糖体C.叶绿体D.内质网 2.光学显微镜下呈现出的细胞结构称。 A.显微结构B.亚显微结构C.超显微结构D.亚细胞结构 3.下列细胞结构中,具单层膜结构的有。 A.叶绿体B.线粒体C.溶酶体D.核膜E.液泡 4.下列细胞结构中,具双层膜结构的有, A.叶绿体B.线粒体C.溶酶体G.微管I.高尔基体J.内质网K.核膜 5.植物细胞初生壁的主要成分是。 A.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B.木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C.果胶D.角质和纤维素 6.初生纹孔场存在于。 A.次生壁B.初生壁C.胞间层D.角质层 7.糊粉粒贮藏的养分是。 A.淀粉B.脂肪C.蛋白质D.核酸 8.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是。 A.线粒体B.叶绿体C.核糖体D.高尔基体 9.与细胞分泌功能有关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B.高尔基体C.溶酶体D.白色体 10.细胞内有细胞活动的“控制中心”之称的是。 A.细胞器B.细胞核C.细胞质D.叶绿体

逆境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逆境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实验六 逆境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电导法) 一、实验原理: 植物细胞膜对维持细胞的微环境和正常的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性能力。 用电导仪测定可以比较植物组织中的外渗电解质的含量,从而间接了解细胞透性的大小。电导仪的原理: 电导率是物质传送电流的能力,是电阻率的倒数。在液体中常以电阻的倒数――电导来衡量其导电能力的大小。电导率--电阻率的倒数即称之为电导率L。电导L的计算式如下式所示: L=l/R=S/l 电导的单位用姆欧又称西门子。用S表示, 由于S单位太大。常采用毫西门子,微西门子单位1S=103mS=106μS。一般用当量电导来表示电导率。电导率L的单位是(μS/cm)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 植物叶片:女贞叶片 实验器具:电导仪;温箱;恒温水浴锅;小烧杯,量筒 三、实验步骤: 1.选取低温(高温)处理的女贞叶片5片,先用纱布拭净,再用打孔器打取20片小圆叶,放入小烧杯中,加入20ml 蒸馏水作为处理组。再用相同的方法打取20片未经处理的小叶放入小烧杯中,加入20ml 蒸馏水作为对照组。 2.将小烧杯放入35℃水浴锅中静置20min,期间用玻棒轻轻搅动叶片,到时间后用,电导仪测定溶液电导率。 3. 测过电导率之后,再放入100℃沸水浴中10min,以杀死植物组织,取出放入自来水冷却,测其煮沸电导率。 [ 注意事项 ] 1. 整个过程中,叶片接触的用具必须绝对洁净(全部器皿要洗净),也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叶片,以免污染。 2. 测定后电极要清洗干净。

四、实验结果 按下式计算相对电导度: 相对电导度(L)=(S1-空白电导率)/(S2-空白电导率) S1:煮前的电导率 S2:煮后的电导率 空白电导率:蒸馏水的电导率 相对电导度的大小表示细胞膜受伤害的程度 由于室温对照也有少量电解质外渗,故可按下式计算由于低温或高温胁迫而产生的外渗,称为伤害度(或伤害性外渗)。伤害度(%)= 式中 Lt—处理叶片的相对电导度; Lck—对照叶片的相对电导度 Lt LCK 100 1LCK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反思 1.比较不同处理的叶片细胞透性的变化情况,并加解释。 答:经过低温处理的叶片细胞膜的透性增大,未经处理的叶片细胞膜透性不变。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性能力。而经过低温处理后,细胞膜遭到了破环,选择性能力变差,导致透性增大。 2.植物在逆境情况下细胞膜的透性会怎样变化?答:在逆境下细胞膜的透性会增大 3.植物抗逆性与细胞膜透性有何关系 ? 答:植物的抗逆性越强,细胞膜透性越差

转录因子蛋白质结构分析

植物转录因子蛋白质结构 转录因子是生物体内直接结合或间接作用于基因启动子区域、形成具有RNA聚合酶活性的转录复合体的蛋白质因子,通过其调控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生物的表型及对外界刺激的保护,从而完成了生物在转录水平的调控。按功能可分为通用转录因子、序列特异性转录因子、辅助转录因子等。而与RNA聚合酶I、Ⅱ、Ⅲ相对应的有3类转录因子,分别是TFI、TFⅡ、TFⅢ。锌指蛋白就是属于其中的TFⅢ型转录因子,它是生物中发现种类最多、研究较为广泛、在真核生物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一类转录因子。 通过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分析表明,典型的植物转录因子一般由DNA结合区(DNA—binding domain)、寡聚化位点(oligomerization site)、转录的调控区(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domain)、细胞核定位信号区(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组成,这些功能区域决定了各个转录因子的具体功能。 DNA结合区(DNA—binding domain)DNA序列中有许多具有重要作用的顺式作用元件,能够识别并与之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就是转录因子的DNA结合区。相同类型的转录因子都能够识别比较保守的氨基酸序列(DNA结合区)。而且植物转录因子的分类依据就是DNA结合区和寡聚化位点的保守区的差异。其中bHLH结构域、bZIP结构域、锌指结构域、MADS结构域、MYC 结构域、MYB结构域和类Myc蛋白等都是典型的植物转录因子的DNA结合区。这些典型的结合区与顺式作用元件识别及结合的特异性由DNA结合区中特定的氨基酸序列来决定。它们与顺式作用元件的亲和性和特异性由DNA结合区的二级结构来决定。 bHLH(basichelix-loop-helix)家族转录因子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目前,已在拟南芥中发现了147个bHLH家族转录因子基因。bHLH转录因子约由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因HLH结构上游富含碱性氨基酸而得名,含有两个相连的基本亚区,即HLH Motif及其上游富含碱性氨基酸基序,其中碱性氨基酸基序与DNA结合有关,对基因的转录发挥调控作用。bHLH转录因子的HLH 区长为40-50个氨基酸残基,参与二聚体形成,有HLH蛋白的共同模体,即具有两条短小的既亲水又亲脂的两性α-螺旋,螺旋区的长度为15-16个氨基酸,含有各种保守的氨基酸残基,两个α-螺旋由连接区(环)相连,连接环的长度不等,由12-28个氨基酸组成,螺旋的一侧有疏水氨基酸。bHLH转录因子两条α-链依赖疏水氨基酸的相互作用形成同型或异型二聚体,从而与启动子的不同部位相结合。缺少碱性区的HLH蛋白可以与bHLH蛋白形成二聚体,但无结合DNA 的能力。 bZIP转录因子是真核生物转录因子中分布最广泛、最保守的一类转录因子。几乎所有真核细胞中都发现了bZIP结构域的转录冈子。根据植物bZlP转录因子结构特点和功能可以将bZIP 家族划分为10个亚族。所有的bZIP转录因子除了都具有两种保守的结构域外,同一个亚族内的bZIP转录因子还有额外的共有特征,如亮氨酸拉链的大小、类似的DNA结 合碱性结构域和类似的cis元件等。植物bZIP类转录因子的共同结构特点是:(1)含有与特异DNA序列相结合的碱性结构域,大约由20个氨基酸组成,紧靠亮氨酸拉链结构域的N末端,能与专一的DNA序列进行相互作用;(2)参与寡聚化作用的亮氨酸拉链区与碱性区紧密相连,每7个氨基酸的第7位含有一个亮氨酸。亮氨酸拉链形成一个两亲的螺旋结构,该结构参与bZIP蛋白与DNA结合之前的二聚体化;(3)转录因子的N末端含有酸性激活区;(4)以二聚体形式结合DNA,肽链N末端的碱性区与DNA直接结合。 至今,发现了三类锌指结构。一类是类似TFIIIA,如哺乳动物细胞的SP1。第二类锌指结构是通过NMR(核磁共振)检测到的,这类结构有点类似于HTH结构。它是由两个环-螺旋结构组成,命名为“双环-锌-螺旋”(double loop-Zn-helix),锌离子与在环开始部分中的两个半胱氨酸和两个а-螺旋的N端的两个氨基酸残基作用,靠近第一个а-螺旋N端的残基决定了

逆境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逆境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电导法) 实验目的:能比较不同处理的叶片细胞透性的变化情况,并加解释。 了解植物在逆境情况下细胞膜的透性变化 掌握植物抗逆性与细胞膜透性的关系 实验原理: 植物细胞膜对维持细胞的微环境和正常的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性能力。如高温或低温,干旱、盐渍、病原菌侵染后,细胞膜遭到破坏,膜透性增大,从而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以致植物细胞浸提液的电导率增大。膜透性增大的程度与逆境胁迫强度有关,也与植物抗逆性的强弱有关。比较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不同品种在相同胁迫温度下膜透性的增大程度,即可比较植物间或品种间的抗逆性强弱。用电导仪测定可以比较植物组织中的外渗电解质的含量,从而间接了解细胞透性的大小。 实验材料:女贞叶片(20片左右); 实验器具:电导仪,打孔器,恒温水浴锅,2个小烧杯,量筒,玻璃棒,蒸馏水 实验步骤: 1.选取低温(高温)处理的女贞叶片8片,先用纱布拭净,再用打孔器打取20 片小圆叶(避开叶脉),放入小烧杯中,加入20ml 蒸馏水作为处理组。再用相同的方法打取20片未经处理的小叶放入小烧杯中,加入20ml 蒸馏水作为对照组。 2.将小烧杯放入35℃水浴锅中静置25min,期间用玻棒轻轻搅动叶片,到时间 后用,电导仪测定溶液电导率。 3.测过电导率之后,再放入100℃沸水浴中10min,以杀死植物组织,取出放入 自来水冷却,测其煮沸电导率。 4.计算: 按下式计算相对电导度: 相对电导度(L)=(S1-空白电导率)/(S2-空白电导率) S1:煮前的电导率 S2:煮后的电导率 空白电导率:蒸馏水的电导率 相对电导度的大小表示细胞膜受伤害的程度 由于室温对照也有少量电解质外渗,故可按下式计算由于低温或高温胁迫而产生的外渗,称为伤害度(或伤害性外渗)。 伤害度(%)= 100 1 ? - - CK CK t L L L 式中 L t —处理叶片的相对电导度; L ck —对照叶片的相对电导度。 注意事项 1. 整个过程中,叶片接触的用具必须绝对洁净(全部器皿要洗净),也不要 用手直接接触叶片,以免污染。

第十一章 植物的逆境生理 复习参考 植物生理学复习题(推荐文档)

第十一章植物的逆境生理 一、名词解释 1.CaM 2.渗透调节与逆境蛋白 3.耐逆性与御逆性 4.植物对逆境的耐性与御性 5.逆境蛋白 6.活性氧清除系统 7.膜脂相变 8.热激反应与热激蛋白 9.活性氧 10.交叉适应 二、填空 1.用来解释干旱伤害机理的假说主要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 2.根据所含金属元素的不同,SOD可以分三种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 3.干旱条件下,植物为了维持体内水分平衡,一方面要________,另一方面要_______。 4.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大量积累的氨基酸是________,大量产生的激素是______;低温锻炼后,植物体内________脂肪酸和_______水的含量增

多。 5.植物体活性氧清除系统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系统。 6.植物受到干旱等逆境胁迫时,渗透调节能力增强,细胞主动合成的有机溶剂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在逆境下,植物体内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渗透调节物质。 8.经过抗寒锻炼的植物会发生的变化有: A 双硫键增加 B 自由水增加 C 膜脂双键增加 三、选择题 1.冬季植物体内可溶性糖的含量()。 A.增多 B. 减少 C.变化不大 D. 不确定 2.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哪一种氨基酸显著增加?() A. 丙氨酸 B.脯氨酸 C. 天冬氨酸 D. 甘氨酸 3.植物细胞中属于相容性物质的是: A、Ca B、ABA C、Pro 4. 植物抗盐的SOS途径中,与Na+外排和区域化实现不直接相关的是: A. Ca+-CaM B. Na+/H+ symporter C. Na+/H+ antiporter 三、问答 1.水稻幼苗经过0.1mol/L NaCI预处理24h后,再转移到8~10℃环境中,能表现出良好的抗冷性。试分析其原因。

普通生物学实验讲义

普通生物学实验(动物、植物) 实验一(1)普通光学显微镜及其使用 一、实验目的 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其原理,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 二、实验用品 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滤纸、擦镜纸。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普通光学显微镜从构造上可分光学、机械和电子三大系统。 1、显微镜的光学系统 光学系统通常由物镜、目镜、聚光器和光阑组成。 1)、物镜(objective) 显微镜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物镜。物镜种类繁多,性能相差悬殊。物镜的放大倍数用数字表示,如4、10、20、40和100等。 a.干燥系(drysystem)物镜 镜检时,物镜与盖片间,不添加任何液体。如4×、10×、20×和40×物镜都属干燥系,使用时不加用任何浸液,只以空气为介质,其折射率为1,所以干燥系物镜的数值孔径小,分辨率亦低。 b.浸没系(immersionsystem)物镜 物镜在使用时,前透镜与盖片之间浸满液体。依充添的浸液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油浸系(oil immersion)和水浸系(water immersion)等类别。最常用的浸没液为香柏油(cederoil),其折射率为1.515,与玻片的折射率相近,且不易干涸。使用水浸物镜时加用水,其折射率1.33。 油浸物镜外壳上刻有:“oil”、“oel”、“imm”和“HI”等字样,水浸物镜刻有“W”或“Water”字样;油、水浸两用物镜则刻上“oil+w”字样;甘油浸没物镜刻有“Glyc”或“Glyz”等字样。 2)、目镜(eyepiece,ocular) 目镜作为影像和肉眼间的放大镜,将物镜映来的影像做第二次放大。同时,目镜作为物镜的补偿,把物镜残留下的像差给予进一步校正,以提高造像质量。目镜作为投影器,把放大的影像投射在摄影暗箱的焦平面上。 目镜通常由两片(组)正透镜组成,上面的透镜叫接目或眼透镜(eye—lens),它决定倍数和成像的优劣;下面的透镜叫会聚透镜(collectivelens)或场镜(fieldpiece),它使视野边缘的成像光线向内折射,进入眼透镜中,使物体的影像均匀明亮。上下透镜的中点,或场镜下面设有用金属制造的光阑叫做视野光阑或场光阑(field stop)。场镜或物镜在这个光阑面造像,在光阑上可装入各种目镜测微计、十字线玻片和指针等。由眼透镜射出的成像光线基本上为平行光束,并在目镜之上约10mm处交叉,此交叉点称作出射光瞳。 3)聚光器(condensers)

植物生理学

第一章 1.从植物生理学角度,分析“有收无收在于水”的道理? 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细胞水分含量的状况下才能进行,否则,植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阻,甚至停止。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主要表现有(1)水分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2)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3)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4)水分能保值植物的固有姿态 2.植物叶片的气孔为什么在光照条件下会张开,在黑暗条件下会关闭? 保卫细胞细胞壁具有伸缩性,细胞的体积能可逆性地增大40~100%。保卫细胞细胞壁的厚度不同,分布不均匀。双子叶植物保卫细胞是肾形,内壁厚、外壁薄,外壁易于伸长,吸水时向外扩展,拉开气孔;禾本科植物的保卫细胞是哑铃形,中间厚、两头薄,吸水时,横向膨大,使气孔张开。保卫细胞的叶绿体在光下会形成蔗糖,累积在液泡中,降低渗透势,于是吸水膨胀,气孔张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升高了渗透势,于是失水,气孔关闭。 6.气孔的张开与保卫细胞的什么结构有关?答:细胞壁具有伸缩性,细胞的体积能可逆性地增大40~100%。细胞壁的厚度不同,分布不均匀。双子叶植物保卫细胞是肾形,内壁厚、外壁薄,外壁易于伸长,吸水时向外扩展,拉开气孔;禾本科植物的保卫细胞是哑铃形,中间厚、两头薄,吸水时,横向膨大,使气孔张开。 3在栽培作物时,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灌溉? 要做到合理灌溉,就需要掌握作物的需水规律。反映作物需水规律的指标有需水量和水分临界期。作物需水量和水分临界期又因作物种类、生长发育时期不同而有差异。合理灌溉则要以作物需水量和水分临界期为依据,综合考虑土壤含水量、作物形态指标(叶、茎颜色、长势、长相)和生理指标(叶片水势、细胞汁液浓度、渗透势、气孔开度等)制定灌溉方案,采用先进的灌溉方法(如喷灌、滴灌)及时地进行灌溉。同时还要注意灌溉的水温、水质及灌溉量。 第二章 1植物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哪些矿质元素? 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种: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 Si ,微量元素:Fe Mn Zn Cu Na Mo P Cl Ni 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硅;微量元素:氯铁锰硼锌钼铜钠镍 2.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如何鉴别植物发生了缺氮、缺磷和缺钙的现象?若发生了上述缺乏的元素,可采取哪些补救措施? 缺氮:植物矮小,叶小色淡或发红,分枝少,花少,子实不饱满,产量低。补救措施:施加氮肥。缺磷:生长缓慢,叶小,分枝或分蘖减少,植株矮小,叶色暗绿,开花期和成熟期都延迟,产量降低,抗性减弱。补救措施:施加磷肥。缺钾:植株茎秆柔弱易倒伏,抗旱性和抗寒性均差,叶色变黄,逐渐坏死,缺绿开始在老叶。补救措施:施加钾肥。

植物中的MYB转录因子

植物中的MY B转录因子 王希庆1 陈柏君2 印莉萍1 (1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037;2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 M Y B转录因子是植物转录因子中最大的家族之一。概述M Y B蛋白的结构、功能、进化以及与DNA结合的多样性。另外,对是否存在冗余M Y B蛋白的问题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M Y B转录因子 结构 功能 冗余 The Plant MYB T ranscription F actors Wang Xiqing1 Chen Bojun2 Y in Liping1 (1Depart ment of Biology Capital Normal U niversity,Beiji ng100037; 2College of L if e Science Peki ng U niversity,Beiji ng100871) Abstract: The M Y B transcription factors comprise one of the largest families in plant transcription factors.This paper is a survey of main achievements in M Y B proteins’structure、function、evolution and diversity of interaction with DNA.And it is also discussed that whether there is redundant M Y B proteins. K ey words: M Y B transcription factors Structure Function Redundancy 1 引言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之所以各细胞之间出现了分化,就是因为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在转录水平上的调节作用[1] 。 转录因子也称为反式作用因子,是指能够与真核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并对转录有激活或抑制作用的DNA结合蛋白[2]。根据与DNA结合的方式可以把TF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录因子(general transcription factor,GTF)和特异性转录因子(sequence2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2 tor)[3,4,5]。GTF能和启动子的核心序列TA TA框结合,可以激活所有基因的转录,而特异性转录因子和DNA序列上的其它调节元件结合,只能激活特定的基因。 典型的转录因子一般具有4个功能区:DNA结合区、转录调控区、核定位信号区和寡聚化位点。通常根据保守性较强的DNA结合区把转录因子分类,例如螺旋2转角2螺旋(helix2turn2helix)、锌指(zinc finger)结构、亮氨酸拉链(leucine zipper)和MADS盒等结构。M Y B转录因子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而且是植物转录因子中最大的家族之一。 最早的M Y B转录因子(v2M Y B)是从鸟类的白血病病毒AMV和E26中发现的,一般认为,v2M Y B 是其前体c2M Y B在氨基端和羧基端缩减部分氨基酸残基而成。玉米的cl基因所编码的蛋白是一个从植物中发现的M Y B转录因子,后来研究发现,在拟南芥和玉米中都存在着大量的M Y B转录因子,它们在转录调节中起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2 MY B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 一般每个M Y B区域,即DNA结合区(DNA2 binding domain)含有51~53个氨基酸,在c2M Y B 蛋白中,含有3个串联的、不完全重复的M Y B区(R1、R2和R3)(图1)[6] ,每个M Y B区折叠成螺旋2转角2螺旋的形式参与与DNA大沟的结合。在每个M Y B区域中,一般都含有3个保守的色氨酸残基(其间隔18~19个氨基酸),起着疏水核心的作用,对于维持HTH的构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7]。 在c2M Y B的DNA结合区的羧基端有一个酸性的转录激活区(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domain)[8],一般折叠成双亲性的α2螺旋发挥作用,而且作用有一定的可塑性。一般认为转录激活区区域的氨基酸顺序保守性不是很强,在拟南芥R2R3M Y B家 生物技术通报 ?综述与专论? B IO TECHNOL O G Y BULL ETIN 2003年第2期

植物生物学实验教案

植物生物学实验教案授课专业:生物科学、农学主讲:王文龙彭友林李丽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础实验中心二00八年二月十六日

实验1 光学显微镜及体视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学显微镜及体视镜的一般构造和性能; 2、学会正确地使用光学显微镜及体视镜,熟练地掌握对光,低高倍物镜的使用技术, 以及显微镜的维护; 3、学会临时装片的制作和徒手切片。 二、重点与难点 正确地使用光学显微镜及体视镜,熟练地掌握对光,低高倍物镜的使用技术。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次课主要采取讲授法和讨论法,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辅以个别指导进行教学。 四、实验内容 1、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使用方法及维护; 2、临时装片的制作及徒手切片的练习; 3、体视镜的一般结构及使用方法。 五、实验材料 洋葱(Allium cepa)根尖永久装片;洋葱(Allium cepa)鳞片叶;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或水稻(Oryza sativa)花粉。 六、实验用品 普通光学显微镜、体视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纱布、吸水纸、擦镜纸、滴瓶、毛笔;碘液、水。 七、实验方法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使用方法及维护 1、显微镜的构造 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两部分,即光学部分与机械部分。 (1)光学部分 ①物镜、②目镜、③聚光器、④虹彩光圈、⑤反光镜、⑥镜筒 (2)机械部分 ①镜座、②镜柱、③镜臂、④载物台、⑤物镜转换器、⑥调焦螺旋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正确安置显微镜、(2)对光、(3)低倍物镜的使用、(4)高倍物镜的使用(5)浸油物镜的使用、(6)显微镜的使用练习、(7)用毕复原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4、光学显微镜的显微测微法 (1)显微测微计

{推荐}植物生物学实验习题

植物生物学实验习题

植物生物学实验习题1 一、名词解释 1、细胞器 2、侵填体 3、单纹孔 4、单穿孔 5、复穿孔 6、筛域 7、复筛板 8、单筛 9、外分泌结构10、内分泌结构11、有节乳汁管12、无节乳汁管13、裂生型分泌道14、溶生型分泌道15、细胞的全能性16、填充生长17、附加生长18、生物膜19、粗面内质网20、光滑内质网 21、原生质22、胞间联丝 二、基础理论单项选择题 1、辣椒变红的过程是:() A、有色体→叶绿体 B、叶绿体→有色体 C、白色体→有色体 D、有色体→白色体 2、麦在春季拔节主要是因哪种组织起作用:() A、顶端分生组织 B、居间分生组织 C、侧生分生组织 D、原生分生组织 3、植物吐水现象是由哪种组织完成的?() A、气孔 B、分泌组织 C、乳汁管 D、排水器 4、最早发现细胞并给予命名的是:() A、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 B、英国物理学家虎克 C、瑞典植物学家林奈 D、德国动物学家施旺 5、线粒体为双层生物膜结构,其外层膜的面积比内层膜的面积:() A、大 B、小 C、同样大 D、大小关系不稳定 6、叶绿体也是由内外两层生物膜构成,其内膜的面积比外膜的面积:() A、小得多 B、几乎等大 C、大 D、大许多倍 7、在下列4种物质中,哪一种不是细胞后含物:() A、脂肪 B、碳水化合物 C、核酸 D、糊粉粒 8、两个相邻具次生壁的细胞,从一个细胞腔到另一个细胞腔,这中间的细胞壁可以细分为几层?() A、3 B、5 C、7 D、9 9、细胞的胞间连丝是:() A、微丝 B、微管 C、居间纤维 D、原生质丝 10、细胞壁常常发生次生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 A、初生壁 B、次生壁 C、质膜 D、胞间层 11、细胞壁的主要化学万分是纤维素,构成细胞壁的结构单位是:() A、微纤丝 B、微丝 C、微管 D、微粒体 12、细胞学说是德国生物学家施来登和施旺提出的,其时间是:()

植物生物学设计实验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 一、选题背景及论证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离不开生物实验。高中学过的“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就是其中一例。但因为当时缺乏实验条件,也缺乏现成的经验,无法实验,所以在大学期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选择此实验。为学习积累经验、素材,在实践中使自己对实验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更加理解,通过模仿、探究,学会设计植物向性运动实验方法,学会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所选用的玉米、豌豆在市场中很容易买到,并在实验室中栽培管理方便。见效快,效果明显。在对原实验的改动中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研究过程 (一)实验前所制定的研究计划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的设计方案 (2)观察植物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现象并记录分析。 (3)通过共同设计和研究观察,学会合作、交流、互相学习。 (4)培养动手能力、科研意识、创新精神。 2、研究步骤 (1)明确研究学习本实验的目的。. (2)阅读教材和相关书籍。 (3)上网查询,了解相关信息。 (4)咨询老师,讨论研究。 (5)设计出方案定稿。 3、任务分工 (1)研究讨论实验设计方案,日常观察:本组全体成员 (2)上网查询:A (3)查书面资料:B (4)摄影、打印:C (5)实验报告执笔:D (二)1、所需材料用具主要有: 豌豆种子、玉米种子、若干锡纸、不透光的纸盒二个、培养皿、剪刀、胶带、脱脂棉、无土栽培营养液等。

2、实验原理简述:植物的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到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随刺激方向而定。在单侧光刺激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运动。在地心引力(重力)的影响下,植物的根表现出向重力性运动。 3、实验设计及观察 (1)观察植物的向重力性运动:准备好五个培养皿,在培养皿中放入用培养液浸泡的湿棉花,把预先浸泡(有利于提早发芽)的种子按八卦方位嵌入湿棉花上。注意把种子的尖儿(胚根)都朝向圆心排放。盖上盖儿后用胶带把培养皿的盖子固定住,要做到不能全周密封,应隔一段距离粘一下即可,避免种子进行无氧呼吸、烂种。再用胶带将其立于烧杯上。再设计一个培养皿四周用胶带全密封的对照实验,观察玉米的根向重力性运动实验设计完毕。 预计四天后,玉米种子胚根长出,有一定的向地性,但现象还不算明显。再过二天发现胚根向地性明显,胚芽背地性也明显。观察对照组内玉米是否有霉变发黑,根茎生长是否受到影响,如果有则淘汰掉,将所剩的四个培养皿分成两组,一组始终位置不变,另一组把培养皿转90度和180度,再进行观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思考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播种时种子总是不规则地埋藏在土壤中,它们是否都能通过根的向地性来适应环境,从而萌发、成长。 在实验中应注意,培养皿中的棉花要厚、湿一些(不滴水为准)。用胶带粘盖子时不能全封闭,留一道道缝有利于内部排水。玉米凸面一侧贴于棉花上,否则萌发的根和芽全向棉花里面钻,不利于观察。另外,当玉米根长出来后,会发现培养皿壁上有水汽,玉米根发红,这一现象是否与进行无氧呼吸有关,还是有其他原因有待于继续查询。 (2)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准备好八个装满泥土的花盆,把预先泡好的豌豆和玉米种子均匀地播种在土壤中,浇水。放在温暖、光线充足之处,等待发芽。预计五天后,小苗从土壤中钻出来。待小苗长到近5厘米时分别装入两个纸盒中,用锡纸封存好,在向光处挖一个直径3厘米的小洞。三天后打开两盒子,观察玉米和豌豆是否都向小洞方向弯曲生长。 理论支持:如果出现向光生长,则是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少,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生长得快,所以弯向光源生长。 本实验应注意及存在的问题:选择透水好的花盆,便于排水透气,有利于植物萌发、生长。豌豆入土深度为豌豆本身和两倍,太浅小苗不稳,太深萌发过晚。纸盒不能太大,否则离小洞远的那两盒向光性就不明显。低温植物生长较缓慢,高度不够也影响向光性现象。 另外我们也预计进行植物向水性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观察根是否向水生长。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植物向性运动是否是植物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向性运动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