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分布式计算 复习笔记

网络与分布式计算 复习笔记
网络与分布式计算 复习笔记

第三章运输层

3.1概述:

1,运输层协议为不同主机上的应用进程彼此之间提供了逻辑通信.

2,运输层协议是在端系统而不是网络中的路由器中实现的。也只工作在端系统。中间路由器既不识别也不处理运输层加载应用层报文的任何信息。

3,网络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多种运输层协议。因特网有TCP和UDP两种运输层协议。

4,运输层位于网络层之上,为运行在不同主机上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逻辑通信;而网络层则提供了主机之间的逻辑通信。

5,运输层提供的服务受到了底层网络协议的服务模型的限制。

6,因特网的网络层协议IP协议的服务模型是尽力而为的服务,它不做任何确保,不保证报文段的按序交付,更不保证报文段中的数据完整性。是不可靠服务

7,TCP和U DP最基本的任务是,将两个端系统间IP的交付服务扩展为运行在两个端系统上的进程之间的交付服务。

8,运输层的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将主机间交付扩展到进程间交付。

9,进程间数据交付和差错检查是两种最低限度的运输层服务。也是UDP所能提供的仅有的两种服务。

10,TCP通过流量控制、序号、确认和定时器等技术,能抱着正确而有序地将数据从发送进程交付给接收进程。TCP还提供拥塞控制功能。

3.2 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

1,接收主机中的运输层实际上并没有把数据直接交付给进程,而是通过一个中间的套接字来传递;每个套接字都有唯一的标识符,其格式决定了它是UDP还是TCP套接字。

2,多路分解demultiplexing:将运输层报文段中的数据交付到正确的套接字的工作。运输层通过检查每个运输层报文段的几个字段来标识套接字,然后将报文段定向到该套接字。

多路复用multiplexing:从在源主机的不同套接字中收集数据,并为每个数据块封装上首部信息(在多路分解时使用)从而生产报文段,然后将报文段传递到网络层的工作。

多路复用的要求:1,套接字有唯一的标识符;2,每个报文段有特殊字段来指示该报文段所要交付的套接字。这些特殊字段是源端口号字段(作为“返回地址”的一部分,在回发报文段时使用)和目的端口号字段。

端口号有16比特;0到1023范围的端口号成为周知端口号是受严格限制,保留给一些周知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

多路分解的实现:主机上的每个套接字被分配一个端口号,当报文段到达主机时,运输层检查报文段中的目的端口号,并将其定向到相应的套接字。然后报文段中的数据通过套接字进入其所连接的进程。

3,无连接的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

DatagramSocket mySocket = new DatagramSocket(19157); //端口号也可以不指定,运输层//会自动为其分配一个端口号(1024到65535之间)。

一个UDP套接字是由一个包含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的二元组来全面标识的。如果两个UDP报文段有不同的源IP地址或端口号,但具有相同的目的IP地址和端口号,它们将通过相同的套接字被定向到相同的目的进程。

4,面向连接的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

TCP套接字与UDP套接字不同在于,它是由一个四元组标识的(源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如果两个TCP报文段具有不同的源IP地址或源端口号,它们将被定向到两个不同的套接字,除非TCP携带了初始创建连接的请求。

在使用多线程时,多个套接字连接到相同的进程。即进程与套接字不是一一对应的。

3.3 UDP 无连接运输

优点:1,应用层能更好地控制要发送的数据和发送时间;2,无需连接建立;3,无连接状态;分组首部开销小(TCP20个,UDP8个字节)。

UDP潜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因为它没有拥塞控制,将可能引发UDP发送方和接收方的高丢包率,并挤垮有拥塞控制的TCP会话。

使用UDP的应用也是可以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的,这需要在应用程序自身中建立可靠性机制来完成。

UDP报文段结构: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长度,检查和(提供差错检测,但不进行修复),报文。

UDP检查和:对报文段中所有16比特字的和进行1的补运算,求和时遇到的任何溢出都被丢弃。用于检查和确定当UDP报文段从源到目的地时,其中的鼻涕是否发生了变化。

UDP并不提供差错恢复。其差错检查遵循了端到端的设计原则。

3.4 可靠数据传输的原理

1,rdt 1.0 完全可靠信道上的可靠数据传输。。

2,rdt 2.0 具有比特差错信道上的可靠数据传输:使用了差错检查、肯定确认与否认;重传。是一种停等协议。发送放不会发送一块新的数据,直到发送方确认接收方已正确接收当前分组为止。

缺陷:ACK 或NAK分组受损的可能性没有考虑到。

解决方案:

首先,引入冗余分组,即只要接收到含糊不清的ACK或NAK,就要求重传数据。

然后,在数据分组中添加一个新字段,让发送方对其数据分组进行编号,即将发送数据分组的序号放在该字段。这样,接收方只需检查序号即可确定收到的分组是否一次重传,或是新的分组。

Rdt2.2:取消了NAK的使用,而使用冗余ACK

3,rdt 3.0 在具有比特差错的丢包信道上的可靠数据传输。

使用基于时间的重传机制。只要到达一定的时间,则不论是分组丢失(可能是发送过去的分组丢失了,也可能是接收方返回的ACK丢失了),还是超时(发送分组、处理分组、返回ACK的时间过长),发送方都进行重传动作。这时如果产生冗余分组,利用序号的方法即可解决(在rdt2.0中以提出)

4,可靠数据传输协议的要点:检查和(差错检查)、序号(解决冗余分组)、定时器(定时重传)、肯定确认和否认。

5,Rdt3.0还存在一个核心问题:它是一个停等协议。性能不够好。

解决方案:使用流水线技术,允许发送放发送多个分组而无需等待确认。

流水线引入的问题:

a,必须增加序号范围,因为每个传输的分组必须有一个唯一的序号。

b,协议的发送和接收方也许必须缓存多个分组。

c,解决流水线的差错恢复有两种基本方法:回退N步和选择重传。

6,回退N步协议go-back-N,允许发送方传输多个分组而不需等待确认,但它也受限于在流水线中未确认的分组数布恩那个超过最大允许数N。

GBN发送方必须响应三种类型的事件:

a,上层的调用。需要先检查发送窗口是否已满。

b,收到ack。对于序号为N的分组的确认用于累积确认。

c,超时事件。发送方重发所有已发送但还未被确认的分组。

在GBN中接收方丢弃所有失序分组。因为接收方必须按序将数据交付给上层。

7,选择重传:通过让发送方仅重传那些它怀疑在接收方出错(丢失或受损)的分组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重传。这种个别的、按需的重传要求接收方逐个地确认正确接受的分组。SR 接收方将确认一个正确接受的分组而不管其是否有序。失序的分组将被缓存直到丢失分组(即序号更小的分组)都被收到为止。

8,总结:p149

9,通过假定一个分组在网络中“生存”的时间不会超过某个固定最长时间来确保一个序号在“确信”任何先前发送的序号为X的分组都不再在网络中之前不被再重新使用

3.5 面向连接的运输:TCP

1,面向连接服务:必须握手,建立确保数据传输所需的参数。

2,连接状态只保存在两个端系统。只在端系统中运行。

3,提供点对点的全双工服务。

4,Socket clientSocket = new Socket(“hostname”,portNumber).

5,MSS,最大报文段长度,TCP可从缓存中取出并放入报文段中的最大数据量(不包括TCP首部)。

MTU,最大传输单元。

6,TCP连接包括:一台主机上的缓存、变量和与另一个进程连接的套接字,以及另一台主机上的一套缓存、变量和与一个进程连接的套接字。在这两台主机之间的网络要素(路由器、交换机和中继器)中没有为该连接分配任何缓存和变量。

7,TCP报文段结构:(首部字段+数据字段(包含一块应用数据))

MSS限制了报文段的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当TCP发送个大文件时,通常将文件分割成长度为MSS的若干块。

报文段结构:

首部:

源和目的端口号,用于多路分解/复用送至或来自上层的数据;

检查和字段

32比特的序号字段和32比特的确认号字段。被TCP发送方和接收方用于实现可靠传输服务,是很关键的部分。一个大文件被分成很多MSS大小的报文段,每个报文段有一个序号,这个序号表示的也就是数据字段首字节的序号。确认号表示接收方期望从发送方接收到的下个字节的序号。

16比特接受窗口,用于流量控制。

4比特首部长字段,指示了以32比特字为单位的TCP首部长度。

可选与变长的选项字段。导致首部长度可变。

6比特标志字段URG(紧急)ACK(指示确认字段中的值有效)PSH(接收方应该立即将数据交给上层)RST SYN FIN(这三者用于建立和拆除连接)

8,往返时延的估计与超时:

1,估计往返时延:SampleRTT,从该报文段被发出(交给IP)到其确认被接收到的时间量。

EstimateRTT=(1-a)*EstimateRTT + a*SampleRTT

DevRTT(往返时延偏差)=(1-β)*(DevRTT+β*|SampleRTT-EstimateRTT|)表示往返时延的波动情况。

2,设置和管理重传超时间隔

TimeoutInterval=EstimateRTT+4*DevRTT。

9,TCP可靠数据传输

1,TCP发送方与传输和重传有关的3个事件:(高度简化版本)

A,从上层应用程序接受数据:将数据封装在一个报文段中,并将其交给IP.

B,超时事件。TCP通过重传引起超时事件的报文段来响应。随后重启计时器。

C,一个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报文段(ACK)到达。TCP将ACK的值与变量sendBase(最早未被确认的字节的序号)比较,采用累积确认。如果还有未被确认的报文段,则需要重启计时器。

2,加倍超时时间间隔

在TCP实现中,每当超时事件发生时,TCP重传具有最小序号的还未被确认的报文段,但是每一次TCP重传都会把下一次的超时时间间隔设为先前之的两倍,而不是根据EstimateRTT和DevRTT来计算。

3,快速重传:

使用冗余ACK,当接收方接收到一个大于期望序号的报文段时,它检测到了数据流中的一个间隔,即有报文段丢失。它就对按序接收到的最后一个报文段发送一个冗余ACK,当发送方接收到3个冗余ACK,就进行快速重传,即在该报文段的定时器过期之前就进行重传。

4,TCP是GBN还是SR?

TCP协议的一种修改使用了选择确认,它允许接收方有选择地确认失序报文段,而不是累积地确认最后一个正确接收的报文段。这种机制与选择重传相结合(跳过那些已被接收方选择性确认过的报文段的重传)。

5,流量控制:消除发送方使接收方缓存溢出的可能性。

TCP通过让发送方保留一个被称为接受窗口(received window)的变量来提供流量控制。

在接收方,因为TCP不允许已分配的缓存溢出,LastByteRcvd-LastByteRead<=RcvBuffer RcvWindow=RcvBuffer-[LastByteRead-LastByteRcvd].

接收方把RcvWindow的当前值放入它发给发送方的每个报文段接受窗口字段中,以通知发送方它在该链接的缓存中还有多少可用空间。

在发送方,保证LastByteSent-LastByteAcked<=RcvWindow,就可以保证接收缓存不会溢出。

另外,为了解决在接收方缓存已为0并通过给发送方,并且再没有其他数据发送给发送方时,即使接收方清空了缓存,却不能通知发送方,而发送方被阻塞的情况。TCP规定,当接收方接收窗口为0时,发送方继续发送只有一个字节数据的报文段,这个报文段会被接收方确认,然后接收方开始清空缓存,并且这个确认中只包含一个非零的RcvWindow值。

6,TCP连接管理

连接建立三部曲:3次握手

1,客户端TCP向服务器TCP发送一个特殊的TCP报文段(SYN报文段)。它不包含应用层数据,首部标志位SYN被设为1.

另外,客户机随即选择一个起始序号client_isn,放在序号字段中。

2,服务器获得客户端的SYN报文段,为该TCP连接分配缓存和变量,并向客户机TCP发送允许连接的报文段(SYNACK报文段)。这个报文段也不包含应用层数据.

首部SYN设为1;

确认号字段设为client_isn+1;

服务机也随即选择自己的起始序号server_isn放在序号字段中。

3,客户机收到SYNACK报文段,也为该连接分配缓存和变量。并向服务器发送

另一个报文段,对服务器的允许连接进行确认(通过把确认字段设为server_isn+1来完成)。而SYN设为0,因为连接已经建立。

第四章网络层

1,运输层依赖于网络层的主机到主机的通信服务,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进程到进程的通信。2,网络层转发涉及从一条入链路到一台路由器中的出链路的传送;选路涉及一个网络中的所有路由器,它们集体地经选路协议交互,以决定分组从源到目的地节点所采用的行程。

4.1,概述:

A,路由器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数据报从入链路转发到出链路。路由器不运行应用层和运输层协议。

B,网络层的主要功能:

转发:当一个分组道道某个路由器的一条输入链路时,该路由器必须将该分组移动到适当的输出链路。

选路:当分组从发送方流向接收方时,网络层必须决定这些分组所采用的路由或路径。计算这些路径的算法称为“选路算法”

网络建立:某些网路体系结构要求从源到目的地沿着所选择的路径彼此握手,在网络层数据分组能够开始流动之前,给定源到目的地连接之间建立起状态。

C,每条路由器有一个转发表。路由器转发一个分组通过检查到达分组首部的一个字段的值,然后使用该值在路由器的转发表中标引查询,查询结果指出了将被转发的路由器的链路接口。

D,路由器接收选路协议保温,并用于配置其转发表。选路算法决定转发表中的值。

E,链路层交换机根据链路层字段中的值作转发决定;路由器根据网络层的字段中的值作转发决定。

F,网络服务模型定义在网络的一侧及边缘到另一侧及边缘之间端到端数据运输特性。网络层能提供的可能的服务有:确保交付;具有时延上限的确保交付;有序分组交付;确保最小带宽;确保最大时延抖动。

实际上,网络层提供了单一的服务,被称为“尽力而为的服务”。

4.2,虚电路和数据报网络

A,网络层也提供类似于运输层的无连接服务和连接服务。网络层的连接服务从主机间握手开始;而无连接服务则没有任何握手预备步骤。

仅在网络层提供连接服务的计算机网络被称为虚电路网络,仅在网络层提供无连接服务的计算机网络称为数据报网络。

B,一条VC电路的组成:1,源和目的主机之间的路径(一系列链路和路由器);2,VC 号,沿着该路径的每段链路一个号码;3,沿着该路径的每台路由器中的转发表表项。

属于一个虚电路的分组将在它的首部携带一个VC号。因为一条虚电路在每条链路上可能具有不同的VC号,每台路由器必须用一个新的VC号代替每个传输分组的VC号。新的VC号就从转发表中获得。

三个阶段:虚电路建立,沿着两个端系统之间路径上的路由器都要参与虚电路的建立,且每个路由器都完全知道经过它的所有虚电路;数据传送;虚电路拆除。

信令报文:端系统向网络发送指示虚电路启动与终止的报文,及路由器之间传递的用于建立虚电路的报文;信令协议:用来交换信令报文的协议。

C,在数据报网络中,每个路由器有一个将目的地址映射到链路接口的转发表;当分组到达路由器时,该路由器使用分组的目的地址在该转发表中查找适当的输出链路接口。

有一种风格的转发表使用分组的目的地址的前缀与该表中的项进行匹配;最长前缀匹配原则。

因为在数据报网络中的转发表能在任何时刻修改,从一个端系统到另一个端系统发送一系列分组可能在通过网络时走不同饿路径,并可能无序到达。。

D,路由器工作原理:四个部分组成

输入端口:包括线路端口;数据链路处理(协议、拆封);查找、转发、排队(分组进入交换结构时可能因为其他分组正在使用而阻塞)。要求输入端口的处理(查找)速度要能超过线路速度,即执行一次查找的时间应少于从输入端口接受一个分组所需的时间。可以使用树形二分查找、内容可寻址内存、高速缓存技术提高查找速度。

交换结构:内存交换;经一根总线交换;经一个互联网络交换。

输出端口:取出存放在输出端口内存中的分组并将其传输到输出链路上。

排队问题:在输入(线头阻塞等)、输出端口(需要分组调度程序,使用活动队列管理算法如随机早期检测)都存在。

4.4 网际协议:因特网中的转发和编址

A,因特网的网络层的三个主要组件:1,IP协议,编制规则、数据报格式、分组处理规则;2,选路协议,决定数据报从源到目的地所遵循的路径;3,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差错报告、路由器信令。

B,IPv4数据报格式

版本号决定版本;首部长度决定数据从哪里开始;数据报长度决定数据报总长度;

用于IP分片的:16比特标识确定属于哪个大的数据报;标志用于确定是否所有分片都接收到了(最后一个分片标志为0,其他为1);13比特分段偏移用于确定分片是否丢失。

寿命用于确保数据报不会永远在网络中循环存在(每跳减1);上层协议决定在达到后交给哪种运输层协议;首部检查和用于检测数据报中的比特错误。

32比特源地址;32比特目的地址;选项,允许IP首部被扩展;数据payload;

C,IP数据报分片

MTU:一个链路层数据报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在发送方到目的地址上的每段链路可能使用不同的链路层协议,导致MTU不同。就会需要分片,分片到达后需要重新组装。

数据报的有效载荷只有在IP层已完全重构为原始IP数据报时,才传递给目的地运输层;否则可能丢弃之(UDP),也可能通过重传回复丢失的片(TCP).

D,IPv4编址

在全球因特网中的每台主机和路由器上的每个接口(而不是每台设备)必须有一个全球唯一的IP地址。(每台设备可能因为有多个接口,而实际上有多个IP地址)。

为了确定子网,分开主机和路由器的每个接口,从而产生了几个分离的网络,接口段接了这些独立的网络的端点。这些独立的网络中的每一个都叫做一个子网。

因特网的地址分配策略:无类别域际路由选择CIDER。a.b.c.d/x 最高的x比特构成了IP地址的网络部分,称为该地址的前缀。

路由聚合:使用单个网络前缀通告多个网络的能力。

分配主机地址:手工配置;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允许一台主机自动获取一个IP 地址,及其他信息,如它的子网掩码等。DHCP通常为连接的主机分配一个临时IP地址,但也可以是固定的。

第五章链路层和局域网

5.1 数据链路层:概述和服务

5.1.1 链路层协议用来在独立的连路上移动数据报。它定义了链路两端的节点之间交互的分组格式,以及当发送和接受这些分组是这些节点(主机和路由器)采取的动作。

链路层协议交换的数据单元称为帧,每个链路层帧封装了一个网络层的数据报。

当发送和接收链路层帧的时候,链路层协议采取的动作包括:差错检测;重传;流量控制和随机访问。

链路层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数据报在路径的不同链路上可能由不同的链路层协议处理。而不同的链路层协议所提供的服务可能是不同的。因此网络层必须能在各段链路层提供异构服务的情况下,完成它的端到端的服务。

链路层提供的基本服务都是:将数据报通过单条链路从一个节点移动到临近的节点,而所提供的具体服务细节将依赖于该链路上应用的具体链路层协议。链路层协议可能提供的服务包括:

成帧framing: 一个帧=一个数据字段+若干首部字段(其中就包含了网络层数据报)。

链路访问link access:媒体访问控制协议MAC定义了帧在链路上传输的规则。

可靠交付reliable delivery:保证每个网络层的数据报无差错地通过链路层。链路层的可靠服务也是通过确认和重传实现的。这种可靠服务通常用于容易产生高差错率的链路,如无线链路,其本意是本地纠正一个错误。

流量控制。

差错检测:通过穿树节点在帧中设置差错检测比特位。

差错纠正。

半双工和全双工。

5.1.2 适配器通信

对于一个给定的通信链路,链路层协议的主要部分在适配器(也称网络接口卡NIC)中实现。在发送方,适配器将网络层数据报封装成链路层帧并发送到通信链路上;在接收端,适配器收到整个帧,提取从网络层数据报并传递给网络层。

差错检测、可靠交付(序号、定时器和确认)、随机访问协议都完全在适配器中实现。

适配器组成:

总线接口:与父节点通信,传送数据和控制信息;

链路接口:实现链路层协议。除了装配和拆卸帧外,还负责差错检测、随机访问等功能。

5.2 差错检测和纠错技术

奇偶校验法。一维和二维。

检查和方法

循环冗余检测CRC

5.3 多址访问协议MAP

广播链路能够有多个发送和接收节点连接到相同的、单一的、共享的广播信道。广

播是指当任何一个节点传输一帧时,该型到广播该帧,从而每个其他节点都会收到一份拷贝。

多址访问问题:协调多个发送和接收节点对一个共享广播信道的访问。

碰撞collision,被传输的帧在所有的接收方碰撞,搜有的节点同时接收到多个帧。

3种多址访问协议:

1,信道划分协议。

时分复用:每个节点在每帧时间内获得专用的传输速率R/N b/s.消除了碰撞。但节点的速率被限制为R/N b/s,即使只有它一个节点在传输;节点必须总是等待它在传输序列中的轮次。

频分复用。优缺点与时分复用一致。

码分多址CDMA。每个节点采用唯一的编码来对它发送的数据进行编码,接收方解码。

2,随即访问协议:一个节点总是以信道的全部速率传输,当有碰撞发生时,卷入碰撞的每个节点反复地重传它的帧,直到该帧无碰撞地通过。但并不是碰撞后立即重发,而是先等待一个随机时延,这个随机时延是每个节点独立选择的。

时隙ALOHA:所有节点的起点相同,碰撞后,以概率p在之后的每个时隙重传。

成功时隙:刚好有一个节点传输的时隙。

纯ALOHA: 不约定起点,所有节点可以随时马上发送帧,碰撞后立即以概率p重传。

载波侦听多址访问CSMA:在发送之前先判断链路是否空闲,即载波侦听;碰撞检测,如果有其他传输节点在传输,则立即停止传输。

广播信道的端到端信道传播时延(信号从一个节点传播到另一个节点所耗费的时间)越长,载波侦听节点不能侦听到另一个节点已经开始在传输的可能性越大。

3,轮流协议

轮询协议:一个节点被指定为主节点,主节点以循环的方式轮询每个节点。即轮流给各个节点发送信号,告诉其可以传输的最大帧数。消除了碰撞;但引入了轮询时延;

单点故障,如果主节点出错,则整个信道将不可操作。

令牌传递协议:没有主节点,一个小的、成为令牌(token)的特殊目的的帧在节点之间以某个固定的次序交换。当一个节点收到令牌,如果它有帧要发,就持有令牌,否则就传给下个节点。同样解决了碰撞问题;但也存在单点故障,如果一个节点出了故障,或不释放令牌,则整个信道不可操作。

4,局域网这里讨论令牌环LAN

当一个节点获得了令牌并发送一帧时,帧沿着整个环传播,从而创建了一个虚拟广播信道。当该帧传过来时,目的节点从链路媒体中获取之,发送该帧的节点有责任从环中去掉这个帧。

FDDI为更大地理范围的LAN,包括MAN设计,由接收节点负责将帧从环中去掉。

5.4 链路层编址

5.4.1 MAC编制:并非所有节点都有链路层地址,而是节点的适配器具有链路层地址。MAC地址长度为6个字节。

5.4.2 地址解析协议ARP 将IP地址映射成MAC地址(ARP表)

5.5 以太网

前同步吗目的地址

MAC 源地址

MAC

类型(说明交给上层的什么协议数据..

.

CRC

所有以太网都向网络层提供无连接服务和不可靠服务(对接收到的帧进行CRC校验,

但无论是否通过,都不向发送方发送反馈信息)。由上层的协议来实现可靠服务。

5.5.2CSMA/CD以太网的多址访问协议

当某节点通过一个集线器互联时,该以太LAN是一个真正的广播LAN,即当一个适配器传输一个帧时,LAN上的所有适配器都收到该帧。因为以太网能应用广播,因此需要多址访问洗衣。它使用了CSMA/CD多址访问协议:

A,适配器可以在任何时刻开始传输;即没有使用时隙。

B,当一个适配器侦听到还有其他适配器也在传输,它不会传输帧;即使用了载波侦听。

C,也使用了碰撞检测。

D,在试图重传之前,适配器等待一个随即时间,通常比传输一个帧的时间段。

以太网效率:=1/(1+5tProp/tTrans)

5.5.3 以太网技术

最常用的以太网技术室:10baseT和100baseT(T代表twist,双绞线),该技术在星型拓扑中使用双绞铜线,传输速率分别为10Mb/s和100Mb/s。各个节点上的每个适配器与集线器都有一个直接的、点对点的连接。适配器和集线器之间的最大距离是100m.最大距离可以通过集线器或交换机和光纤链路组成的层次来增加。

集线器是一个物理层设备,作用于单个比特而不是帧。集线器只是重新生成到达的比特,并增强它的能量,在传到所有其他接口中。

集线器的网络管理特性:如果一个适配器出现了故障,不断地发送以太网帧,那么集线器可以检测到错误,并在内部断开与该适配器的连接。大多集线器能收集信息,并传递给与之相连的主机,用于网络管理。

5.6 互联网:集线器和交换机(连接LAN的两种不同方法)

5.6.1 集线器:

多级集线器设计。LAN,LAN网段(集线器和连接到该集线器的主机构成)。所有的LAN网段都属于同一个碰撞域,即任何时候,如果这个LAN网段上的两个或多个节点同时传输,就会存在碰撞,并且所有的传输节点都会进入指数回退状态。

多几集线器设计优点:

提供了不同LAN网段间主机的跨网段联系;

扩展了LAN上任何一对节点之间的最大距离。

为对付性能变差提供了余地。当任何一个LAN网段的集线器出现了问题,主干集线器能将其断开。

缺陷:

各个LAN网段用集线器互联后,独立的碰撞域编程了一个更大的公共的碰撞域。

如果各个LAN网段使用不同的以太网技术,采用一个主干集线器也许不能将这些网段的集线器互联。

每个以太网技术对在碰撞域内最大允许的节点数、主机间最大距离、多级设计中最大级数都有限制。

5.6.2 链路层交换机

交换机对帧进行操作,是链路层设备。

1,交换机解决了集线器的许多问题:

允许网段间的通信,同时每个网段还是独立的碰撞域。

可以互联不同的LAN技术。

对于一个LAN的大小没有限制。

交换机过滤:判断一个帧是应该转发到某个接口还是应该丢弃。

交换机转发:决定一个帧应该被导向哪个接口,并把该帧引导到这些接口。

以上两个功能都通过交换机表完成。交换机表项:MAC地址,接口,保留时间

2,集线器VS交换机:

集线器向一条链路转发一个帧时,只是发送比特到链路上,而不进行载波侦听或碰撞检测;而交换机都要做。但交换机及其接口又都没有MAC地址,所以交换机与适配器也不同。

3,自学习:;交换机的表示自动地、动态地建立的。

交换机是即插即用设备。网络管理员只需将LAN网段连接到交换机的借口,不需任何其他的配置操作。

4,直接接入和全双工

主机直接与交换机连接,即直接接入(一个交换机有大量接口,可以与多台主机直接接入)。这样的点对点连接是全双工的。又由于是点对点连接,媒体访问控

制协议都不再需要了,碰撞也不存在。

5,直通交换

在路由器使用的存储转发分组交换中,在输出缓冲区,如果缓冲区为空(即没有分组在排队)时,需要先收集整个分组,然后才能传输它;这就造成了传输时延。

而使用直接交换,如果在整个分组到达之前,缓冲区变空,在该分组的后部继续到达的同时,交换机就能开始传输该分组的前部(只要包含目的地址的那部分已

到达)。

6,路由器VS交换机

路由器利用网络层地址转发分组。交换机使用链路层的MAC地址转发分组。

路由器是网络层(第三层)的分组交换机;交换机是第二层的分组交换机。

交换机优点及缺点:

即插即用;具有相对高的分组过滤和转发率。

交换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被限制为一棵生成树;

一个大型的交换机网络要求在该节点中要求大的ARP表,将产生和处理大量的ARP流量;

对广播风暴不提供任何保护措施,一旦有主机崩溃,发送无穷的帧流,则交换机将转发所有这些帧,导致整个以太网的崩溃。

路由器的优缺点:

层次寻址(交换机MAC是平面的寻址),分组一般不会在路由器中循环。

没有生成树限制,允许更丰富的拓扑结构;为广播风暴提供了防火墙。

不是即插即用的;分组处理时间更长

5.7 PPP点对点协议:

成帧,在PPP帧中封装数据、识别帧的开始和结束以及检测帧中的差错的方法。

链路控制协议:初始化、维护和拆除PPP链路的协议。

网络控制协议。在网络级数据报开始通过PPP链路传输之前,允许网络层模块来配置它们自己。

5.8.2 多协议标签转换MPLS

MPLS执行基于标签的转换,而不必考虑分组的IP地址,这增加了交换的速度。

另外,更大优点是,由于同一时刻去往同一个目的地址的帧可以通过不同的出接口发送(只要是入标签不同),这样可以选定最低费用的路径进行传播。这使得MPLS有了流量管理的功能。

Figure 5.8-1: PPP data frame format

Figure 5.8-2: byte stuffing

Figure 5.8-3: PPP Link Control Protocol

Figure 5.3-6: Nodes 1, 2 and 3 collide in the first slot. Node 2 finally succeeds in

the fourth slot, node 1 in the eighth

slot, and node 3 in the ninth slot.

The notation C, E and S represent "collision slot", "empty slot" and "successful slot",

respectively

Figure 5.4-2: Each node on a LAN has an IP address, and each node's

adapter has a LAN address

Figure 5.4-4: Two LANs interconnected by a router.

Figure 5.5-2: Ethernet frame structure

Figure 5.5-5: Star topology for 10BaseT and 100BaseT

Figure 5.6-1: Three departmental Ethernets interconnected with a hub.

Figure 5.6-2: Three departmental LANs interconnected with a bridge.

Figure 5.6-5: Interconnected LAN segments with redundant paths

Figure 5.6-6: Packet processing and bridges, routers and hosts.

Figure 5.6-9: An institutional network using a combination of hubs, Ethernet switches and a router.

Figure 5.9-1: ATM network in the core of an Internet backbone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大型机阶段(经历四小阶段它们是取代关系)、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和互联网阶段(Ar panet是在1983年第一个使用TCP/IP协议的。在19 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学技术网Cs 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 桥信息网Chi naGBN》 2、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计算机可以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 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计算机可以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 3、计算机的公共配置:CPU内存(RAM、高速缓存(Cache)、硬盘、光驱、显示器(CRT LCD)操作系 统(OS) 4、计算机的指标:位数指CPU寄存器中能够保存数据

的位数、速度(MIPS、MFLOPS指CPL每秒钟处理的指令数通常用主频来表示CPU的处理速度、容量(B K B、MB GB TB)、数据传输率(Bps)、版本和可靠 性(MTBF MTTR。 5、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事务处理、过程控制、辅助工程、人工智能、网络应用。(补充实例) 6、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具有原子特性(芯片、板卡、设备、网络)与软件系统具有比特特性。且它们 具有同步性。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RISC和CISC技术(技术 特点10个请看书P8) &安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安腾是64位芯片,主要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安腾采用简明并行指令计算(EP IC)技术 9、主机板与插卡的组成: (1)主机板简称主板(mainboard)或母板(motherboar d)。由5部分组成(CPU存储器、总线、插槽和电源) 与主板的分类 (2)网络卡又称为适配器卡代号NIC,其功能为:(见 书P11) 10、软件的基本概念:软件由程序(功能实现部分)与

软考中级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考点归纳总结全)

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硬件知识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分为三种典型结构: (1)单总线结构(2)、双总线结构(3)、采用通道的大型系统结构 中央处理器CPU包含运算器和控制器。 2、指令系统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3、存储系统分为主存—辅存层次和主存—Cache层次 Cache作为主存局部区域的副本,用来存放当前最活跃的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由存储体、地址映像和替换机构组成。 4、通道是一种通过执行通道程序管理I/O操作的控制器,它使CPU与I/O操作达到更高的并行度。 5、总线从功能上分类,系统总线分为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 6、磁盘容量记计算 非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内圆周长*最大位密度 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扇区数/道)*(字节数/扇区) 7、数据的表示方法 原码和反码 [+0]原=000...00 [-0]原=100...00 [+0]反=000...00 [-0]反=111 (11) 正数的原码=正数的补码=正数的反码 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 负数的补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最低位加1。

二、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定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2、功能: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 3、特性:并行性、共享性 4、分类: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5、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6、进程分为三种状态:运行状态(Running)、就绪状态(Ready)、等待状态(Blocked)。 7、作业分为三种状态:提交状态、后备运行、完成状态。 8、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一次只能被一个进程所使用; (2)、不可抢占条件:一个资源仅能被占有它的进程所释放,而不能被别的进程强行抢占; (3)、部分分配条件:一个进程已占有了分给它的资源,但仍然要求其它资源; (4)、循环等待条件:在系统中存在一个由若干进程形成的环形请求链,其中的每一个进程均占有若干种资源中的某一种,同时每一个进程还要求(链上)下一个进程所占有的资源。 9、死锁的预防:1、预先静态分配法2、有序资源使用法3、银行家算法 10、虚拟存储器:是指一种实际上并不以物理形式存在的虚假的存储器。 页架:把主存划分成相同大小的存储块。 页:把用户的逻辑地址空间(虚拟地址空间)划分成若干个与页架大小相同的部分,每部分称为页。 11、页面置换算法有:1、最佳置换算法OPT 2、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 3、最近最少使用置换算法LRU 4、最近未使用置换算法NUR 12、虚拟设备技术:通过共享设备来模拟独占型设备的动作,使独占型设备成为共享设备,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系统的效率。 13、SPOOL系统:实现虚拟设备技术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又Spooling系统,假脱机系统。 14、作业调度算法: (1)、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FIFO:按照作业到达系统或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次序来选择。 (2)、优先级调度算法:按照进程的优先级大小来调度,使高优先级进程得到优先处理的调度策略。 (3)、最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每个作业都有一个优先数,该优先数不但是要求的服务时间的函数,而且是该作业为得到服务所花费的等待时间的函数。

计算机网络复习资料.doc

计篇机网給衣习资料(谢唏仁第5版丿 ........... b y LCF 1?计算机网络是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构成的。 2.连接在因特网的计算机都是主机,处在因特网的边缘位置。 3.网络把计算机连在一起,而因特网将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4.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5?因特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边缘部分,即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一部分是核心部分,即大量的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 6.两种通信方式:C/S (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和服务器为2个进程,客户为服务请求方,服务器为请求提供商。P2P (对等连接方式)每一个计算机既是客户又是服务器。 7.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屮最复杂的部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路由器。 &路由器是分组交换的主要部件,路由器转发收到的分组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9.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育到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因为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这会使线路的利用率很低。 10.报文交换:整个报文会先到相应的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11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也称IP数据报)转发到邻结点,然后存储下来后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邻结点。分组报文的首部包含其地址信息。12.主机是为用户处理信息,并接收网络的分组,向网络发送分组。而路由器是接收主机分组和对分组进行分组转发。 13.WAN:广域网LAN:局域网MAN:城域网PAN:个人局域网 14.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带宽、时延、吞吐量。 15.传输时延(发送时延):发送数据吋,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耍吋间。计算公示为:数据块长度/信道宽度 16.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屮传播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计算公式为:信道长度/传播速率。 17.处理时延:主机或者路由器收到的分组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 1&总时延二传输时延(发送吋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其中在队列时候产生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在发送器产生传输时延。在链路产生传播时延。 19.网络协议是为进行网络屮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者约定。由语法, 语义,同步三要素组成。语法:语义:同步: 20.TCP/IP协议的四种体系: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 21 .五层协议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无数忘运用) 22.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宽带。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更灵活。 23.各层次作用和用到的协议:

三级网络技术笔记

三级网络技术笔记-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大型机阶段(经历四小阶段它们是取代关系)、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和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在1983年第一个使用TCP/IP协议的。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C hinanet、中国科学技术网 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 ChinaGBN)) 2、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计算机可以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计算机可以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 3、计算机的公共配置:CPU、内存(RAM)、高速缓存(Cache)、硬盘、光驱、显示器(CRT、LCD)、操作系统(OS) 4、计算机的指标:位数指CPU寄存器中能够保存数据的位数、速度(MIPS、MFLOPS)指CPU每秒钟处理的指令数通常用主频来表示CPU的处理速度、容量(B、KB、MB、GB、TB)、数据传输率(Bps)、版本和可靠性(MTBF、MTTR)。 5、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事务处理、过程控制、辅助工程、人工智能、网络应用。 6、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具有原子特性(芯片、板卡、设备、网络)与软件系统具有比特特性,且它们具有同步性。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 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RISC和CISC技术(技术特点10个请看书P8) 8、安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安腾是64位芯片,主要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安腾采用简明并行指令计算(E PIC)技术 9、主机板与插卡的组成: (1) 主机板简称主板(mainboard)或母板(motherboard)。由5部分组成(CPU、存储器、总线、插槽和电源)与主板的分类 (2)网络卡又称为适配器卡代号NIC,其功能为:(见书P11) 10、软件的基本概念:软件由程序(功能实现部分)与文档(功能说明部分)组成。软件是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桥梁。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期末复习资料

计算机网络复习要点 第一章 概述 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是连通性与共享性。(P1) 2、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称为主机(host )(P3) 3、网络(network )由若干结点(node )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 )组合。(P2) 4、简述Internet 和internet 的区别(P4) (1) internet (互联网或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在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即通信规则)可以是任意的。 (2)Internet (因特网):是一个专用名词,它采用 TCP/IP 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5、因特网服务提供者是什么?(P4) ISP ,Internet Servvice Provider ,是一个进行商业活动的公司,又通常译为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6、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P8)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和对等方式(P2P 方式) 7、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P10) 8、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P12) 9、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制的计算机的集合[TANE03]?(P17) 10、速率即数据率(data rate )或比特率(bit rate ),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速率的单位为b/s(比特每秒)或bit/s ,有时也写为bps 等。(P18) 11、计算机网络中“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 比特/秒”(P19) 12、掌握传输(发送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公式:(P19~20) ) 发送速率(比特数据块长度(比特) 发送时延s / 13、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划的集合。(P30) 14、协议是“水平的”,控制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的规则。(P30) 15、服务是“垂直的”,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间接提供的。(P30) 16、同一系统的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Service Access Point )(P30) 第二章 物理层 1.单工,半双工,全双工通信的区别。P38 (1)单工:单向通信,即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2)半双工:双向交替通信,即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 也就不能同时接收)。 (3)全双工通信:双向同时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2. 最基本的二元制调制方法有哪几种。P38 (1)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2016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最全版

2016年3月三级网络技术知识考点 1.弹性分组环(RPR)中每一个节点都执行SRP公平算法,与FDDI一样使用 双环结构。传统的FDDI环中,当源结点向目的结点成功发送一个数据帧之后,这个数据帧要由源结点从环中回收,而RPR环限制数据帧只在源结点与目的结点之间的光纤段上传输,当源结点成功发送一个数据帧之后,这个数据帧由目的结点从环中回收。 RPR采用自愈环设计思路,能在50ms时间内,隔离出现故障的结点和光纤段,提供SDH级的快速保护和恢复,同时不需要像SDH那样必须有专用的带宽,因此又进一步提高了环带宽的利用率。 RPR将沿顺时针传输的光纤环叫做外环,将沿逆时针传输的光纤环叫做内环。内环和外环都可以用统计复用的方法传输IP分组。 2.RAID是磁盘阵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磁盘存储容量但是不能提高容 错能力 3.目前宽带城域网保证服务质量QoS要求的技术主要有: 资源预留(RSVP)、区分服务(DiffServ)和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4.无源光纤网PON,按照ITU标准可分为两部分: 1、OC-3,155.520 Mbps的对称业务。 2、上行OC-3,155.520 Mbps,下行OC12,622.080 Mbps的不对称业务。 5.无线接入技术主要有:WLAN、WiMAX、Wi Fi、WMAN和Ad hoc等。 6.802.11标准的重点在于解决局域网范围的移动结点通信问题; 802.16标准的重点是解决建筑物之间的数据通信问题; 802.16a增加了非视距和对无线网格网结构的支持,用于固定结点接入。7.光纤传输信号可通过很长的距离,无需中继。 Cable Modom使计算机发出的数据信号于电缆传输的射频信号实现相互之间的转换,并将信道分为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 ASDL提供的非对称宽带特性, 上行速率在64 kbps~640 kbps,下行速率在500 kbps~ 7 Mbps 802.11b定义了使用直序扩频技术,传输速率为1 Mbps、2 Mbps、5.5Mbps 与11Mbps的无线局域网标准。

软考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

第2章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主要内容: 1、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的定义 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3、TCP/IP协议集 一、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的定义 1、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的层次,以及各层中的协议和层次之间接口的集合。 2、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和分布系统中互相通信的对等实体间交换信息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的集合。 3、语法(syntax):包括数据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4、语义(semantics):包括用于协议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5、定时(timing):包括速度匹配和排序。 二、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个分委员会来专门研究一种用于开放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这是一个定义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主体结构。 2、OSI简介:OSI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共分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3、OSI参考模型的特性:是一种异构系统互连的分层结构;提供了控制互连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骨架;定义一种抽象结构,而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不同系统中相同层的实体为同等层实体;同等层实体之间通信由该层的协议管理;相信层间的接口定义了原语操作和低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面向连接的或无连接的数据服务;直接的数据传送仅在最低层实现;每层完成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的功能并不影响其他层。 4、物理层: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要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有关的物理链路上传输非结构的位流以及故障检测指示。 5、数据链路层:在网络层实体间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功能和过程;提供数据链路的流控。 6、网络层:控制分组传送系统的操作、路由选择、拥护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它的作用是将具体的物理传送对高层透明。 7、传输层: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送连接的功能;选择网络层提供最合适的服务;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数据传送,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 8、会话层:提供两进程之间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提供交互会话的管理功能,如三种数据流方向的控制,即一路交互、两路交替和两路同时会话模式。 9、表示层:代表应用进程协商数据表示;完成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 10、应用层:提供OSI用户服务,例如事务处理程序、文件传送协议和网络管理等。 三、TCP/IP的分层 1、TCP/IP的分层模型 Internet采用了TCP/IP协议,如同OSI参考模型,TCP/IP也是一种分层模型。它是基于硬件层次上的四个概念性层次构成,即网络接口层、IP层、传输层、应用层。 网络接口层:也称数据链路层,这是TCP/IP最底层。功能:负责接收IP数据报并发送至选定的网络。 IP层:IP层处理机器之间的通信。功能:它接收来自传输层的请求,将带有目的地址的分组发送出去。将分组封装到数据报中,填入数据报头,使用路由算法以决定是直接将数据报传送至目的主机还是传给路由器,然后把数据报送至相应的网络接口来传送。

2013--计算机网络复习资料-(范围)

2013--计算机网络复习资料-(范围)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一、习题 1、比特的传播时延与链路带宽的关系()。 A.没有关系 B. 反比关系 C. 正比关系 D. 无法确定 2、计算机网络中可以没有的是()。 A. 客服机 B. 操作系统 C. 服务器 D. 无法确定 3、在OSI参考模型中,提供流量控制的层是第(1)层;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端到端连接的层是(2);为数据分组提供在网络中路由功能的是(3);传输层提供(4)的数据传送;为网络层实体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功能和过程的是(5)。 (1)A. 1、2、3 B. 2、3、4 C. 3、4、5 D. 4、5、6 (2)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会话层 D. 传输层 (3)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 传输层 (4)A. 主机进程之间 B. 网络之间 C. 数据链路层 D. 物理线路层 (5)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会话层 D. 传输层 4、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网络所使用的传输技术;另一种是根据()。 A. 网络协议 B. 网络操作系统

C. 覆盖范围与规模 D. 网络服务器类型与规模 5、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分为()。 Ⅰ.资源子网Ⅱ.局域网Ⅲ.通信子网Ⅳ.广域网 A. Ⅱ、Ⅳ B.Ⅰ、Ⅲ B. Ⅰ、Ⅳ D. Ⅲ、Ⅳ 6、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是()。 Ⅰ. 流量控制Ⅱ.路由选择 Ⅲ. 分布式处理Ⅳ. 传输控制 A. Ⅰ、Ⅱ、Ⅳ B. Ⅰ、Ⅲ、Ⅳ C. Ⅰ、Ⅳ D. Ⅲ、Ⅳ 7、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是()。 A. ARPANET B. 因特网 C. NSFnet D. CERNET 8、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的传输单位(或PDU)分别是()。 Ⅰ.帧Ⅱ. 比特Ⅲ.报文段Ⅳ.数据报A.Ⅰ、Ⅱ、Ⅳ、Ⅲ B. Ⅱ、Ⅰ、Ⅳ、Ⅲ C.Ⅰ、Ⅳ、Ⅱ、Ⅲ D. Ⅲ、Ⅳ、Ⅱ、Ⅰ 9、设某段电路的传播时延是10ms,带宽为10Mbit/s,则该段电路的时延带宽积为()。 A. 2×105 bit B. 4×105 bit C. 1×105 bit D. 8×105 bit

分布式系统和集中式系统

分布式系统和集中式系统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分布式系统与集中式系统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等信息资源在空间的分布情况,系统的结构又可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大类型。 一、分布式系统 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等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实现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就形成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分布式结构。具有分布结构的系统称为分布式系统。 实现不同地点的硬、软件和数据等信息资源共享,是分布式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分布式系统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各地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相联的计算机系统既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统一管理下工作,又可脱离网络环境利用本地信息资源独立开展工 作。 下图是分布式的图例: a)硬件环境 原来系统内中央处理器处理的任务分散给相应的处理器,实现不同功能的各个处理器相互协调,共享系统的外设与 软件。 b)网络环境 多数分布式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之上的,所以分布式系统与计算机网络在物理结构上是基本相同的。分布式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网络操作系统是不同的,这决定了他们在结构、工作方式和功能上也不同。网络操作系统要求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资源时首先必须了解网络资源,网络用户必须知道网络中各个计算机的功能与配置、软件资源、网络文件结构等情况,在网络中如果用户要读一个共享文件 时,用户必须知道这个文件放在哪一台计算机的哪一个目录下;分布式操作系统是以全局方式管理系统资源的,它可以为用户任意调度网络资源,并且调度过程是“透明”的。当用户提交一个作业时,分布式操作系统能够根据需要在系统中选择最合适的处理器,将用户的作业提交到该处理程序,在处理器完成作业后,将结果传给用户。在这

H3C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

H3C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

IP基本原理 1、IP相关协议号:TCP协议号为6,UDP协议号为17,工作于传输层。 2、ICMP、IGMP、ARP、RARP工作于网络层。 3、网络接口层:以太网、令牌环、FDDI、HDLC、PPP、X.25、帧中继、PSTN、ISDN等 4、用唯一的IP地址标识每一个节点 5、用唯一的IP网络号标识每一个链路 6、IP路由器选择适当的路径将IP包转发到目的节点 7、IP网络由多个网段构成,每个网段对应一个链路 8、路由器负责将网段连接起来,适配链路层协议,在网络之间转发数据包 9、网络号用于区分不同的IP网络 10、主机号用于标识该网络内的一个IP节点 11、网络号和主机号全为0时,代表所有网络,常见于指定默认路由。 12、网络号和主机号全为1时,代表全网广播地址,代表所有节点。 13、若目的地址所处网络号与本机所处网络号相同,则目的处于直连网段 14、路由器经过查找路由信息判断下一跳路由器地址 15、ICMP消息可分为ICMP差错消息和ICMP查询消息

16、32位IP地址分为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用以标识网络和主机 17、主机将跨网段IP包交给默认网关,路由器负责跨网段转发数据包 18、ARP协议用于把已知的IP地址解析为MAC地址 19、RARP用于在数据链路层地址已知时解析IP地址 20、ICMP定义了网络层控制和传递消息的功能 21、TCP/IP协议族的传输层协议主要包括TCP和UDP 22、TCP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它支持在并不可靠的网络上实现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 23、UDP是无连接的传输协议,主要用于支持在较可靠的链路上的数据传输,或用于对延迟较敏感的应用 24、传输层的作用:提供面向连接或无连接的服务、维护连接状态、对应用层数据进行分段和封装、实现多路复用、可靠地传输数据、执行流量控制。 25、TCP/UDP端口号:Telnet(23)、FTP(20/21)、Http(80)、SMTP(25)、DNS(53)、TFtp(69)、SNMP(161)、BootP(67、68)。 26、TCP协议号为6 ,UDP协议号为17。 27、TCP连接的建立 28、TCP和UDP经过端口号标识上层应用和服务 29、TCP经过三次握手建立可靠连接

计算机网络复习资料附答案

在 CRC 码计算中, 可以将一个二进制位串与一个只含有 0 或 1 两个系数的一元多项式建立对应关 系。 例如,与位串 101101 对应的多项式为( B ) 在下面的 IP 地址中属于 C 类地址的是( C )。 A .141.0.0.0 B . 3.3.3.3 在 Internet 中能够提供任意两台计算机之间传输文件的协议是( B )。 A . WWW B . FTP C . Telnet D . SMTP 使用双绞线的以太网为( C )。 A. 10BASE 5 B. 10BASE 2 C. 10BASE T D. 10BASE F 使用匿名 FTP 服务,用户登录时常常使用( A )作为用户名。 A . anonymous B .主机的 IP 地址 C .自己的 E-mail 地址 D .节点的 IP 地址 10Base-T 以太网中,以下说法不对的是: C A .10 指的是传输速率为 10MBPS B .Base 指的是基带传输 C .T 指的是以太网 D .10Base-T 是以太网的一种配置 在 TCP/IP 参考模型中 TCP 协议工作在: B A .应用层 B .传输层 C .互连层 D .主机 - 网络层 将个人计算机通过 Modem 接入 Internet 需要安装以下哪些协议: C A . HTTP B .FTP C .TCP/IP 和 PPP D . E-mail 在以太局域网中,将以太网地址映射为 IP 地址的协议是( )。 (1)RARP (2)HTTP (3) UDP (4)SMTP 16. 在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分组的存贮和转发,并在网络层提供协议转换的网络互连器称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x6+x4+x3+1 B x5+x3+x2+1 若两台主机在同一子网中,则两台主机的 A 为全 0 B 为全 1 C 相同 网络 156.26.0.0/28 的广播地址是( B C x5+x3+x2+x D x6+x5+x4+1 IP 地址分别与它们的子网掩码相“与”的结果一定( D 不同 )。 C ) A. 156.26.255.255 B. 156.26.0.15 C. 156.26.0.255 D. 156.26.0.16 IP 地址由一组(C A . 8 位 C . 32 位 )的二进制数字组成。 B .16位 D . 64 位 A . 100Mbit/s B 150Mbit/s C . 200Mbit/s D . 1000Mbit/s 在常用的传输介质中, ( C )的带宽最宽,信号传输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 强。 A .双绞线 B .同轴电缆 C .光纤 D .微波 集线器和路由器分别运行于 A .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C .传输层和数据链路层 10BASE T 采用的是( C A . 总线 B. 环型 OSI 模型的( D )。 B .网络层和传输层 D .物理层和网络层 )的物理连接结构。 C. 星型 D. 网状型 C .197.234.111.123 D . 23.34.45.56 )。

分布式系统试题及答案

分布式系统复习题库及答案 1、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异构性、软件异构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参考答案: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异构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即: ①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不同。这意味着一种机器上的程序模块不能在另一种不兼容的机器上执行,很显然,一种机器上的可执行代码程序不能在另一种不兼容的机器上执行。 ②数据表示方法不同。例如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虽然都是按字节编址的,但是高字节和低字节的规定可能恰好相反。浮点数的表示方法也常常不一样。 ③机器的配置不同。尽管机器的类型可能相同,其硬件配置也可以互不兼容。 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异构性包括操作系统异构性和程序设计语言异构性。 操作系统异构性的三个主要表现方面为: ①操作系统所提供的功能可能大不相同。例如,不同的操作系统至少提供了不同的命令集。 ②操作系统所提供的系统调用在语法、语义和功能方面也不相同。 ③文件系统不同。 程序设计语言的异构性表现在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用不同方法在文件中存储数据。 2、由于分布计算系统包含多个(可能是不同种类的)分散的、自治的处理资源,要想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最有效地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做到这一点比起传统的集中式的单机系统要困难得多,需要解决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①资源的多重性带来的问题。由于处理资源的多重性,分布计算系统可能产生的差错类型和次数都比集中式单机系统多。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部分失效问题:系统中某一个处理资源出现故障而其他计算机尚不知道,但单机系统任何一部分出现故障时将停止整个计算。另一个例子是多副本信息一致性问题。可见,资源多重性使得差错处理和恢复问题变得很复杂。资源多重性还给系统资源管理带来新的困难。 ②资源的分散性带来的问题。在分布计算系统中,系统资源在地理上是分散的。由于进程之间的通信采用的是报文传递的方式进行的,通信将产生不可预测的、有时是巨大的延迟,特别是在远程网络所组成的分布计算系统中更是这样。例如使用卫星通信会产生270毫秒的延迟。在分布计算系统中,系统的状态信息分布在各个分散的节点上。分布式的状态信息和不可预知的报文延迟使得系统的控制和同步问题变得很复杂,要想及时地、完整地搜集到系统各方面的信息是很困难的,从而使处理机进行最佳调度相当困难。 ③系统的异构性带来的问题。在异构性分布计算系统中,由于各种不同资源(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的数据表示和编码、控制方式等均不相同,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翻译、命名、保护和共享等新问题。 由于上述原因,分布计算系统的研制,特别是软件的验证、调试、测量和维护问题变得很复杂。这些正是分布计算系统研制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分布式计算系统具有透明性时,系统有什么主要优点? 参考答案: 系统具有透明性时有以下一些优点: ①使软件的研制变得容易,因为访问资源的方法只有一种,软件的功能与其位置无关。 ②系统的某些资源变动时不影响或较少影响应用软件。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手写笔记

1?的扫描器是主动扫描的?种 Internet Scanner?络设备咱动的安全漏洞分析system Scanner 机代理侦测主机内部漏洞X Scanner哆线程?式对指定功地址段进?安全漏洞扫描瀪顨两种操作?式 MBSA微软的安全评估?具 ws us n扫越漏洞修补?法 综合题 81邛地址基础 考核?式给定阤址与其??掩? ?求 _ ?地址类别A10-1271131128-1911C11922231 No2?络地址?络位祾主机号全部劅 ?了直接?播地址?络位不变主机号全部置1 - No4主机号1主机地址?络位归0主机号不变 ?5??内第?个可?功地址?络地址1i f?内最后?个可?功地址直接?播地址1

LOT 煞是有限?播地址255.255.255.255 ?形式送给本?络中的所有主机路由器?来将?个组以?播 则阻挡该分组通过将其?播功能限制在本?内部1 92路由器配? No1静态路由配置 Router conf ig ip route?的?络地址 ??掩码下路路由器的功地址 No2默认路由配置1?标?络未知 Router Icon fig ip route o0o0ooo 你跳路由器的功地址 No了POS接?配置 OR outer Icon fig if l Bandwidth250000-0单位叨 ②Crc校验位161321?特殊说明都填321 ③Pos framing sd hr sonet -l ③Pos flag slsozlsiso NO lt?域?同步串?接?配置 0要会拼写

①如惭 hdl cl封装HDLC或PPP协议yncapsu la tim e-7缺省 为HDLCI No5.0?配置 ①启?0SPF在全局模式下router ospf process ID ②定义参与0SPF的??地址 10network A?号??掩码的的area0 20area orange仔?号??掩码 同区域在定义参与09?的??地址时也可以??下壆No6动态路由协议RIP 灬router rip1?进程引 No7路由器DHCP配置 address_xxxxx MX ①i p d ncpexcluded ②租约的时间格式days I hours minutes I hnrrni省略93交换机配置 No1管理卭地址 switch35681on fig int vlan1

四级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_(完整版).

目录 第1章交换技术第2章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第3章局域网技术第4章广域网技术第5章网络互连技术第6章网络操作系统第7章网络管理第8章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第9章 Internet第10章企业网与Intranet 第11章 TCP/IP联网第12章Internet与Intranet信息服务第13章网络应用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硬件知识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分为三种典型结构: (1)单总线结构 (2)、双总线结构 (3)、采用通道的大型系统结构 中央处理器CPU包含运算器和控制器。 2、指令系统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3、存储系统分为主存—辅存层次和主存—Cache层次 Cache作为主存局部区域的副本,用来存放当前最活跃的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由存储体、地址映像和替换机构组成。 4、通道是一种通过执行通道程序管理I/O操作的控制器,它使CPU与I/O操作达到更高的并行度。 5、总线从功能上看,系统总线分为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 6、磁盘容量记计算 非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内圆周长*最大位密度 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扇区数/道)*(字节数/扇区) 7、数据的表示方法 原码和反码 [+0]原=000...00 [-0]原=100...00 [+0]反=000...00 [-0]反=111 (11) 正数的原码=正数的补码=正数的反码 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 负数的补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最低位加1。 二、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定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功能: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 特性:并行性、共享性 分类: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进程分为三种状态:运行状态(Running)、就绪状态(Ready)、等待状态(Blocked)。 作业分为三种状态:提交状态、后备运行、完成状态。 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一次只能被一个进程所使用; (2)、不可抢占条件:一个资源仅能被占有它的进程所释放,而不能被别的进程强行抢占; (3)、部分分配条件:一个进程已占有了分给它的资源,但仍然要求其它资源; (4)、循环等待条件:在系统中存在一个由若干进程形成的环形请求链,其中的每一个进程均占有若干种资源中的某一种,同时每一个进程还要求(链上)下一个进程所占有的资源。 死锁的预防:1、预先静态分配法 2、有序资源使用法 3、银行家算法

计算机网络复习资料

第1章习题 一、填空题: 1. 按照使用网络的对象划分,网络被分为公用网、专用网。 2. 网络协议由语法、语义和同步组成。 3. TCP/IP体系结构中最顶层的是应用层,第三层的是网际层 。 4. OSI参考模型共分7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5. 按照OSI参考模型,网络中每一个结点都有相同的层次,不同结点的对等层使用相同的协议。 6. 能覆盖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洲的计算机网络称为广域网,同一建筑或覆盖几公里内范围的计算机网络称为局域网。 7. 在TCP/IP参考模型的运输层上, UDP 协议实现的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它不能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8. 计算机网络中,分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其中,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是 tcp/IP ,由它组成了Internet的一整套协议。 在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技术 ___和通信技术 ___技术的互相结合,为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9. 从网络的覆盖范围的角度来划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广域网 __、____局域网_______、城域网 ___和个人区域网 ___,其中,Internet属于广域网 ___。 10. ARPANET _的诞生是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理论技术基础。 11. Internet是由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网络借助于路由器 _互相联接而形成的全球性互联网。 12. 在通信技术中,通信信道的类型有两类:点对点式和广播式。在点对点式通信信道中,一条通信线路只能连接一对结点。而在广播式通信信道中,多个结点共享一个通信信道,一个结点广播信息,

分布式系统原理介绍

分布式系统原理介绍 刘杰

目录 前言 (1) 1 概念 (2) 1.1 模型 (2) 1.1.1 节点 (2) 1.1.2 通信 (2) 1.1.3 存储 (2) 1.1.4 异常 (3) 1.2 副本 (8) 1.2.1 副本的概念 (8) 1.2.2 副本一致性 (8) 1.3 衡量分布式系统的指标 (9) 1.3.1 性能 (9) 1.3.2 可用性 (9) 1.3.3 可扩展性 (9) 1.3.4 一致性 (10) 2 分布式系统原理 (11) 2.1 数据分布方式 (11) 2.1.1 哈希方式 (11) 2.1.2 按数据范围分布 (13) 2.1.3 按数据量分布 (14) 2.1.4 一致性哈希 (14) 2.1.5 副本与数据分布 (16) 2.1.6 本地化计算 (18) 2.1.7 数据分布方式的选择 (18) 2.1.8 工程投影 (18) 2.2 基本副本协议 (20) 2.2.1 中心化副本控制协议 (20) 2.2.2 primary-secondary协议 (20) 2.2.3 去中心化副本控制协议 (23) 2.2.4 工程投影 (24) 2.3 Lease机制 (26) 2.3.1 基于lease的分布式cache系统 (26) 2.3.2 lease机制的分析 (28) 2.3.3 基于lease机制确定节点状态 (29) 2.3.4 lease的有效期时间选择 (30) 2.3.5 工程投影 (30) 2.4 Quorum机制 (33) 2.4.1 约定 (33) 2.4.2 Write-all-read-one (33) 2.4.3 Quorum定义 (34) 2.4.4 读取最新成功提交的数据 (35) 2.4.5 基于Quorum机制选择primary (36)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2017年9月三级网络技术知识考点 1.弹性分组环(RPR)中每一个节点都执行SRP公平算法,与FDDI一样使用双环结构。传统的FDDI环中,当源结点向目的结点成功发送一个数据帧之后,这个数据帧要由源结点从环中回收,而RPR环限制数据帧只在源结点与目的结点之间的光纤段上传输,当源结点成功发送一个数据帧之后,这个数据帧由目的结点从环中回收。 RPR采用自愈环设计思路,能在50ms时间内,隔离出现故障的结点和光纤段,提供SDH级的快速保护和恢复,同时不需要像SDH那样必须有专用的带宽,因此又进一步提高了环带宽的利用率。 RPR将沿顺时针传输的光纤环叫做外环,将沿逆时针传输的光纤环叫做内环。内环和外环都可以用统计复用的方法传输IP分组。 2.RAID是磁盘阵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磁盘存储容量但是不能提高容错能力。 3.目前宽带城域网保证服务质量QoS要求的技术主要有: 资源预留(RSVP)、区分服务(DiffServ)和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4.无源光纤网PON,按照ITU标准可分为两部分: 1、OC-3,155.520 Mbps 的对称业务。 2、上行OC-3,155.520 Mbps,下行OC-12,622.080 Mbps的不对称业务。 5.无线接入技术主要有:WLAN、WiMAX、WiFi、WMAN和Ad hoc等。 6.802.11标准的重点在于解决局域网范围的移动结点通信问题; 802.16标准的重点是解决建筑物之间的数据通信问题; 802.16a增加了非视距和对无线网格网结构的支持,用于固定结点接入。 7.光纤传输信号可通过很长的距离,无需中继。 Cable Modom使计算机发出的数据信号于电缆传输的射频信号实现相互之间的转换,并将信道分为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 ASDL提供的非对称宽带特性,上行速率64 kbps~640 kbps,下行速率500 kbps~ 7 Mbps。 802.11b定义了使用直序扩频技术,传输速率为1 Mbps、2 Mbps、5.5Mbps与11Mbps的无线局域网标准。 将传输速率提高到54 Mbps的是802.11a和802.119。 8.中继器工作在物理层。 9.水平布线子系统电缆长度应该在90米以内,信息插座应在内部做固定线连接。 10.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专门为利用有线电视网进行数据传输而设计。Cable Modem 把用户计算机与有线电视同轴电缆连接起来。 11.服务器总体性能不仅仅取决于CPU数量,而且与CPU主频、系统内存、网络速度等都有关系。 12. 所谓"带内"与"带外"网络管理是以传统的电信网络为基准的利用传统的电信网络进行网络管理称为"带内",利用IP网络及协议进行网络管理的则称为"带外",宽带城域网对汇聚层及其以上设备采取带外管理,对汇聚层以下采用带内管理。

2017软考网络工程师整理笔记

网络工程师笔记

目录

第一章 数据通信基础 一、基本概念 码元速率: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送的码元个数,如果信道带宽为T 秒,则码元速率1B T =。 若无噪声的信道带宽为W ,码元携带的信息量n 与码元种类N 关系为2log N n =,则 极限数据速率为 22log 2log N N R B W == 有噪声的极限数据速率为 (1)2log S N C W += 1010log S N dB = 其中W 为带宽,S 为信号平均功率,N 为噪声平均功率,S N 为信噪比 电波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中速率的2/3左右,即20万千米/秒 编码: 单极性码:只有一个极性,正电平为0,零电平为1; 级性码:正电平为0,负电平为1; 双极性码:零电平为0,正负电平交替翻转表示1。 这种编码不能定时,需要引入时钟 归零码:码元中间信号回归到零电平,正电平到零电平转换边为0,负电平到零电平的转换边为1。这种码元自定时 不归零码:码元中间信号不归零,1表示电平翻转,0不翻转。 双相码:低到高表示0,高到底表示1。这种编码抗干扰性好,实现自同步。 曼彻斯特码:低到高表示0,高到底表示1。相反亦可。码元中间电平转换既表示数据,又做定时信号。用于以太网编码,编码效率为50% 差分曼彻斯特码:每一位开始处是否有电平翻转,有电平翻转表示0,无电平翻转表示1。中间的电平转换作为定时信号。用于令牌环网,编码效率为50%。 ASK 、FSK 和PSK 码元种类为2,比特位为1。DPSK 和QPSK 码元种类为4,比特位为2。QAM 码元种类为16。 一路信号进行 FSK 调制时,若载波频率为 fc , 调制后的信号频率分别为 f1 和 f2 (f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