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17——1949)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

促进“思想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方面

?“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

?“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898

?知识分子要求变革社会,这就必然要触动文化,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文学。其影响表现在:

?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现代出版事业得到发展

?现代社会分工使自由的文学撰稿队伍出现

?以上影响引起了文学接受机制的变化:

?自由论述取代朝廷策论

?小说由听变成阅读

?文学接受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自身的变革

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变革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与“新民”关系小说与“新民”关系.他的文学观念服从于“新民”,有意或无意的夸大了它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体现出以古人约束今人的特点。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就是要打破这种格局。

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

文界革命:裘廷梁—“崇白话而废文言”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新民自新小说始”

戏剧观念的更新:重视其开启民智作用

第三节文学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917年的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动力和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次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陈独秀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旧文学

?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白话文全面推广。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的)。

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是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

?没有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因,就不会有文学革命;同样,没有外来文艺思潮影响的外因,也不会有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要彻底否定旧文学,但是到底如何建设新文学呢?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对此进行过积极讨论,也提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这些意见又大都是借鉴过外国文艺运动或文学创作的经验。

?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还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并形成文学流派。

一、新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文学

?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语丝社:鲁迅评之“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湖畔诗社:以写爱情诗闻名

?新月社:欧美留学生的文艺沙龙

二、文学流派

?小说方面:乡土小说流派;“自叙传”小说流派;

?诗歌方面:自由诗;新格律诗派;象征诗派;

?散文方面:以议论为主的杂文;以记叙、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美文”;

?戏剧文学方面:社会写实剧;抒情浪漫剧

第四节20年代文学论争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间的分歧与斗争: ?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与“甲寅派”的论争

?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

第五节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文学经历的三个阶段

?1917年至1920年,新文学的萌芽、草创期。?1921年至1926年,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至1927年,创作出现相对的沉寂,主要原因是新文学作家投身革命,置身于北伐战争。

二、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理性精神的张扬?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观念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洋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在语言和形式上摒除文言文,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鲁迅创作道路

鲁迅思想发展

?1918年以前称作早期——思想沉淀期。

?1918年至1927年称作前期——鲁迅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立人”(培育人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性)和改造国民性。

?1927年至1936年称作后期——“鲁迅的最后十年”。

他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是“立人”和“改造国民性”思想。

?早期既接受西方启蒙主义、理性主义思想,又受西方现代主义、非理性主义思想影响。

?前期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但其思想呈现相当的复杂性,伴以个体精神体验浓重的“轮回”感。

?后期定居上海,展开了最后十年更加光辉的战斗生涯。经过大革命的血与火的考验,鲁迅的思想进入了包含阶级论在内的更丰厚、复杂的状态,这十年间他思想左倾,以杂文创作为主,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第二节《狂人日记》《阿Q正传》

一、《狂人日记》

写于1918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5月第四卷5号。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收入《呐喊》集。

(三)狂人形象

?《狂人日记》的主题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语)。这个主题主要是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的。小说通过十三则日记记录了狂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一切,运用第一人称独语自白的叙述方式,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斗士的“迫害狂”形象。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迫害狂患者,另一方面,狂人的精神品格,又具有时代的先觉者、勇猛的反封建斗士和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特征。

?狂人是现实性与象征性完美结合的独特艺

鲁迅作品艺术特色

?“格式的特别”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艺术手法的结合

?表现的深切术形象。

《阿Q正传》阿Q 形象的意义

?阿Q 是一个极端贫苦、不觉悟的农民

?精神胜利法是阿Q 的基本性格特征

阿Q的精神胜利法经历了六个阶段,集中表现在

四个方面:

?妄自尊大?麻木健忘

?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阿Q 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对革命的向往与追求,包含着复杂的、消极落后的因素.

《阿Q 正传》的艺术特色: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成功地运用了讽刺幽默的手法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大词小用、庄词谐用、成语活用、文言巧用、反语妙用等修辞手法。

第三节《呐喊》、《彷徨》

《呐喊》1923年出版。《彷徨》1926年出版。

?《呐喊》中的作品:

《狂人》(日记)、《孔乙己》在《明天》吃《药》,《阿Q 》(正传)在《故乡》讲《头发的故事》,《兔子和猫》为《一件小事》起了一场《风波》。《端午节》看《社戏》,唰的一道《白光》,原来是《鸭的喜剧》。

?《彷徨》中的作品:

《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祝福》,《高老夫子》一手拿着《长明灯》,一手拿着《肥皂》,在街上《示众》。《兄弟》俩在闹《离婚》,终于成了《孤独者》在《伤逝》。一、《呐喊》、《彷徨》内容侧重点的不同\

一、《呐喊》、《彷徨》内容侧重点的不同

?《呐喊》写于五四革命运动高潮时期,除了表现出对封建主义强烈的战斗激情外,侧重描写农村题材,从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出“改造国民性”,即启发人民,首先是启发农民觉悟的主题,大部分作品表现出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同情和深刻的理解,揭示了农民希望革命的生活地位和他们主观上麻木愚昧、不觉悟的矛盾,提出了中国必须有一个广泛、彻底的思想革命的问题.

?《彷徨》写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鲁迅一方面继续坚持对封建制度展开全面深刻地批判,另一方面着重探讨了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问题,大部分篇章,从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这一独特角度出发,既写出了革命退潮时,封建势力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也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精神危机,说明“不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造与解放,不可能有个人个性的解放”的真理,从而对五四新文学“个性解放”的主题作了全新的开掘.

二、《呐喊》《彷徨》塑造的人物形象

(一)权势者的形象

《阿Q 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中的七大人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属这一类,他们是有权有钱有势的“阔人”,是中国这场大的“人肉的筵宴”的享用者。

(二)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高老夫子等。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是对人对己的虚伪性。

(三)社会群体形象

《示众》中的群体形象,《孔乙己》中嘲笑孔乙己的人,《祝福》中的柳妈、短工等,《长明灯》中的阔亭、灰四婶等,《药》中的茶客们。这些人的主要特点是愚昧。

(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

他们在中国封建传统的“人肉的筵宴”上是被“吃”者,他们无权、无势、无钱,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处于社会的底层。这几类人物最基本的特点是在愚昧麻木中被吃掉:

1、贫苦农民和小市民

2、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典型

3、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五)觉醒者的形象

(五)觉醒者的形象

“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夏瑜、《故乡》、《祝福》中的“我”、《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等——“新知识分子”。是自觉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

三、《呐喊》《彷徨》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创建了20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

?鲁迅小说中的新人物、新题材、新主题、新视角是对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

?注重揭示人物深邃、丰富的内心世界,开现代心理小说创作的先河

?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典范

第四节《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共收入鲁迅以神话、传说、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八篇,作于1922年至1935年,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故事新编》中的八篇小说可分为两类三组:

?第一类独立成组,包括《补天》、《奔月》、《铸剑》三篇。

子自况的情形。

?第二类五篇都是对真实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艺术表现。分为两组:《采薇》、《出关》、《起死》为一组。代表人物的精神特征;《非攻》、《理水》为一组。

一、《故事新编》的思想内涵

?热情歌颂了勇于献身民众正义事业的古代英雄。?批判和讽刺了老庄等人的复古倒退、清净无为、无是非观等错误思想。

?寓古于今的现实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二、《故事新编》的创作手法

?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相交融,把大量现实题材自然而巧妙地揉进历史题材中,打破了客观的时空关系,增强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现实感,增强了小说的荒诞色彩和喜剧色彩。

?运用批判与讽刺相结合形成一种漫画式的笔调。

?人物形象多用速写式的笔法,没有精雕细刻,线条粗犷,但性格鲜明突出,内涵丰富饱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独特的小说结构。

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

(一)问题小说探究人生和社会的“问题小说”

探究的核心问题是“人生究竟是什么”。

(二)乡土小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所谓“乡土文学”,就是作家真切地展示出一个地方的特殊生活风貌的小说。“一个地方”,主要指作家故乡的农村或小市镇。“特殊生活风貌”。

乡土小说的基本特征

?最初实践“乡土小说”的作者,并不是始终扎根乡土的作家,而是流寓北京、上海等都市,受到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

?“乡土小说”作家在集中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的过程中,尤为注彼一时展示某一地区的山川风物和民风民俗,从而呈现出由具有地方色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景观交融而成的特点。

?“乡土小说”不是一般的叙述人物命运,而是把人物命运深深地镶嵌在特定的地方心理和乡土状貌的背景下,来展现其性格和遭遇,使人物和景物在独特的乡土氛围中糅为一体。二、浪漫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一)浪漫抒情小说创造社作家为主干“主情主义”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

(二)浪漫抒情小说的美学特征

?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以此作为结构小说的线索,因此这类小说又被称为“情绪小说”、“情调小说”。从而突破了传统小说以事件情节为结构的框架,实现了从“情节小说”向“情绪小说”的演变,显示了浪漫抒情小说根本的特征:散文化和诗化的倾向。

?在创作方法上,这类小说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又兼采某些现代主义技巧。

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冰心

(二)叶绍钧小说的艺术成就

?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是叶绍钧小说风格的又一方面。

《潘先生在难中》完成于1924年11月,是叶绍钧早期小说的代表作,是描写灰色人生的很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标志着叶绍钧小说风格成熟的作品这一。

1、潘先生形象

?作品以发生在南方某小市镇的军阀混战为背景,在由战争造成的动乱纷扰的生活画面上,绘声绘色地刻画了一个小市民习气颇重的小学校长潘先生的形象。他是个典型的灰色人物。小说描写知识分子灰色卑琐的人生,选择了一个特定的视角,“难中”,把潘先生置于军阀混战的“难中”,截取几个生活片断来加以刻画。

2、艺术特点

?用冷静、客观、写实、细致的笔触,进行细节刻画和心理描写,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把辛辣的讽刺融于冷静的描写之中,给小说蒙上了一层喜剧色彩。

?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心理表现人物性格,人物语言性格化,而且语言纯正、洗练。二、许地山(1893—1941)

许地山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空山灵雨》

小说散文集《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危巢坠简》等。许地山是文研会中风格最为奇特的一位重要作家,被茅盾称之为“独树一帜”。

他小说最引人注目的特点:

?首先是着意于异国(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亚)情调和地方风物的描绘。

?其次是带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还有就是在情节上,几乎都贯穿着一条爱情的线索。

?人生的问题是什么?许地山的回答是:“生本不乐”。

?通过婚姻和家庭问题揭示人生苦难,是许地山前期(1927年以前)小说的主要内容。面对苦难的人生,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许地山通过创作表现了自身难以统一的复杂的思想矛盾:

首先是献身精神和无力济世的矛盾。

其次是顽强挣扎和乐天安命的矛盾。

最后是执著人生与否定人生终极意义的矛盾。

三、冰心(1900-1999)

?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文学研究会成员。主要作品有短篇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楼花赞》。有《冰心全集》8卷。爱母亲、受儿童、爱自然,是冰心早期作品的三个基本主题。而1931年创作的《分》以后,则比较关注现实人生。

?冰心“问题小说”的基本题材是“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目的是“为人生”,局限是“改良”。

?冰心“问题小说”的创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9-1920年,这期间创作的小说按题材大体分为三类:

?表现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不满。

?表现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同情。

?批判封建军阀混战。

第二阶段是1921—1924年,这期间冰心的“问题小说”集中在探讨“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冰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试图回答问题,冰心的回答是:支配人生的,是“爱”而不是“憎”。

?总之,冰心早期的“问题小说”提出了许多人生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所提出的问题不够尖锐,所写的矛盾冲突比较温和,刻画的正面人物都是“软脊骨的好人”(茅盾语),这些都影响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冰心体

在现代小说领域里,冰心是继鲁迅之后,郁达夫之前,出现的出色的文体家。她的作品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冰心体”的文字风格。“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她以白话为主,杂糅古今中外,努力实践“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的个性,自然地渗入流利、凝练的文字之中,呈现出诗情洋溢、含蓄不露的闺秀风范,从这一点看,“冰心体”是冰心文学创作的最大成就。

第三节郁达夫

一、郁达夫小说的基本思想

?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强烈要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恋爱自由,反对旧传统、旧观念,向往一种新的生活,及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抒发的情绪是病态的、感伤的,揭示了一种时代病--忧郁症,表现了主人公的苦闷。

?鲜明地表达了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思

?大胆率直的性苦闷描写

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点

?自我写实的手法?感伤的抒情色彩?结构散文化

三、《春风沉醉的晚上》

?内容、人物及主题?艺术特色

?人物刻划细腻?抒情浓郁,语言优美

四、《沉沦》简介

?《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和早期小说的代表作,郁达夫的《沉沦》等小说则是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极致,它集中的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

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

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几个阶段。一、“尝试”中的初期白话新诗

?初期白话诗人在艺术上的共同追求,或者说“具体的做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初期的白话诗就自然分为两类:

一类是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胡适的《人力车夫》等。

另一类则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如胡适的《鸽子》、《老鸦》,周作人的《小河》等。

?初期白话诗人对中国诗歌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

重大变革:

一是以白话作诗,将中国诗歌从文言语体中解放出来;

二是创立了自由诗体、

?小诗创作兴盛于1922年和1923年。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无韵诗体和散文诗体,将中国诗歌从旧诗词的体式中解放出来。

稍后于湖畔诗人出现于诗坛的重要抒情诗人是冯至(1905—1993)

三、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活跃在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前期的“新月诗派”(朱自清称之为格律诗派),以其系统的理论主张和鲜明的诗风,在现代新诗史上别立门户,对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月诗派”的源头是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在北京发起成立的“新月”诗社。

第五章20年代新诗(二)

第一节郭沫若创作道路

二、郭沫若的美学主张?主情主义。?重自我表现。?强调自然流露。?重视灵感的作用。?主张形式的绝对自由。?文艺的社会职能观。

第二节《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他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出版于1921年8月,它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了一代诗风,勘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女神》收入郭沫若早期的新诗56首(除序诗外),除少量作于1918年和1921年归国之后以外,绝大多数作于留学日本时的1919年和1920 两年。分为三辑。

?第一辑收入三部以历史、传说为题材的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诗剧。其中《女神之再生》是郭沫若的重要作品之一。

?第二辑收入郭沫若写于“五四”高潮中的诗歌30首。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最能体现“五四”时代精神。其中《凤凰涅磐》、《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是《女神》的精华,是郭沫若的代表诗作。风格是惠特曼型的,粗犷雄浑。

?第三辑收入写于“五四”运动爆发前的诗歌23首,短诗居多。风格是泰戈尔型的,清新淡雅。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女神》是郭沫若内心情感和情绪的自然流露,是青年郭沫若“自我表现”的产物,它首先给人提供了一个鲜明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

?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目光远大,心胸开阔,不局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

?郭沫若的《女神》,是浪漫主义的一面旗帜,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有以下表现:

?表现为革命的理想主义

?表现在“自我”形象的塑造上

?表现在历史和神话传说题材的运用上

?表现在激情的喷涌

?表现在大胆夸张的写作手法上

四、《女神》对中国新诗的开创性贡献

?它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特质真正展示了新诗革命的新面貌,张扬了“五四”时代精神和人的觉醒意识,创造了崭新的自由体诗歌形式,从而成为诗坛一块划时代的界碑。

?开创了新诗积极浪漫主义的先河。

?确定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的新形式,它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实践了诗人要求“绝对的自由”的艺术主张。

第三节《野草》

?《野草》中的24篇散文诗就其题材而言,各自成篇,彼此不相连属,就情感情绪而言,又浑然一体,相互沟通,极难分类。为了便于论述和掌握,姑且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类:

?自我主观感情情绪的象征性表现。

?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象征性肯定。

?如果说,前一类重点表现的是鲁迅内心的迷惘、痛苦、自省和彷徨的话,那么,这一类则更多地表现了鲁迅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虽然其中也流露出一些孤独的情绪。

?对各种庸俗倾向的愤懑揭露和无情鞭挞。

?对反动政治统治者的揭露和控诉。

?对青年中某些思想倾向的批评和讽刺。

《野草》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诗的意境。

?构思新颖奇特,多写梦境和幻觉,并把梦幻和现实自然地联系起来,把情、景、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弦外之音,境外之意的美学境界和艺术效果。

?诗的语言和诗的节奏。

第九章30年代小说

第一节30年代的文艺思潮(1928—1937)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是1928年初由创造社和太阳社大力倡导的。事实上早在1923年至1925年间,早期共产党人就在《中国青年》等刊物上初步提出了革命文学的问题。

?1929年秋,新文学阵营内部的论争停止后,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联合起来,以此为基础,成立革命作家的统一战线。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夏衍)、郁达夫、冯乃超、冯雪峰、郑伯奇等。

三、尖锐复杂的文艺思想斗争

1、与新月派的论战

1928年《新月》创刊号上刊出《新月的态度》,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把当时文坛列为功利派、攻击派、偏激派、主义派等13种派别予以否定。

2、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

“民族主义文学”属于国民党,由潘公展等国民党文人、官员组成。

3、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

第二节30年代小说概述

一、理论的深化和创作的活跃

▲在20年代初,就整体考察,小说创作依然处于尝试的拓展阶段。到了30年代,小说理论与创作在互补中获得了新的进展。

▲“五四”以来的小说理论在中外小说艺术的融通中不断地更新着小说的观念,在扶持和批评中把小说推到了文学正宗的位置。

▲在借鉴外国文学与继承民族化的思考中,构建现代小说的格局,同样是30年代小说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多维的小说理论探求中,这时期的小说创作得到了深广的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标志着一个新的里程。

?小说创作的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

?历史的题材也获得了新的机运。

?风格的形成,是创作成熟的标志。30年代,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艺术特征。

二、左翼新人的小说

?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

三、“东北作家群”的创作

?“东北作家群”指一批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内地的青年作者所形成的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关东粗犷的气息,并表露了人们所承载的亡国之苦和顽强的反抗精神,从而形成了一幅幅使人震颤、愤懑的图画。这批青年作家,有的并未加入“左联”,但他们以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创作与左翼文学联结起来,以地方风物和社会风云的描写,显示出东北人民的生活力量和抗争信念。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

四、现实主义作家群

?在30年代的文坛上,活跃着一支坚实的现实主义的作家群,其中大部分是早期“为人生而艺术”的成员。到30年代,他们经过艺术的磨练,更加深化了现实主义精神,艺术上更趋成熟。巴金、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李人等,都以新的创作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

△王统照△王鲁彦

第十章30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茅盾创作道路

一、茅盾文学活动的几个阶段

?1、跨进人生大门的第一步?2、大革命失败后的文学创作

?3、“左联”时期辉煌的文学业绩?4、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

?5、建国后的文学活动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

?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这与鲁迅努力发掘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显然不同。

?人物形象的塑造适应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茅盾也有着与鲁迅不同的艺术追求。与鲁迅运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性格主要特征予以传神地勾勒不同,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等特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的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在茅盾的作品中,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

?小说的结构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茅盾对其小说的结构也给予了极大的注意,这也是他的显著特点。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第二节《子夜》

?《子夜》是一部深刻而广泛地反映30年代初期社会生活的长篇巨著,写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这正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左翼文学深入发展的历史阶段。它的问世,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已经走向了成熟。他继承了鲁迅所奠定的现实主义传统,把长篇小说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一、《子夜》的创作背景

?用艺术的手段参加当时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这样一部小说,当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个问题,即是回答了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的《子夜》完成了鲁迅所没有完成的在资本主义冲击下的中国都市生活的描写,揭示了中国的阶级现状,回答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是一部社会分析小说。

二、《子夜》的基本内容

?子夜,即半夜子时,十一点到一点的深夜。这个书名暗示了小说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

?小说共19章,以吴荪甫的活动为中心,以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来开展情节。

三、《子夜》的人物形象

?《子夜》都市人物的大观图中,最引人瞩目的有四种类型:

?吴荪甫式的实业家

?赵伯韬式的买办资产阶级

?冯云卿式的上海寓公

?穿梭来往于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的面目不一、但本质相同的高级食客与帮闲.

2、赵伯韬——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金融界的巨头

?如果说,吴荪甫的性格是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的话,那么,赵伯韬的性格则是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赵伯韬的笔墨虽然不多,但刻划得却相当成功,茅盾根据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他的言谈举止,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强悍、蛮横、狂傲、粗鄙的性格特点和赤裸裸的兽性。

四、艺术成就

?不仅创造了典型人物,而且创造了供典型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简洁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与内心世界,使其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活人”。

?人物语言充满个性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7.2-7.19 一、三次批判文艺运动: 1、1951.3~1951.8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1954年,李希凡、蓝翎(“两个小人物”)《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提出批评。 二、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a、干预生活; b、写人性、写爱情 ·《重放的鲜花》(名词解释)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五十年代中期,在双百方针鼓舞下,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创作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后来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他们受到严厉的批判,作品被打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到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左泥,吴真从这些作品中选取了王蒙、流沙河、刘宾雁、耿简、邓友梅等17位作家的篇章,编辑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三、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旨在克服文艺界“左”的倾向,正确认识和解决艺术民主和艺术规律两个重大问题,并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是一篇建国以来对知识分子做出全面估计、正确评价的光辉文献。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邵荃麟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四、“人物状态”——中间人物是指介于先进人物和落后人物中间的人物,即梁三老汉、亭面糊(盛佑亭)、赖大嫂、小腿疼、吃不饱、严志和等艺术形象。反面人物:张灵甫,余永泽。 五、赵树理小说艺术特色(举例论述) 1、人物塑造:(1)给人起外绰号(《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三里湾》糊涂涂、常有理、能不够),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 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 (1) 故事完整,头尾齐全。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 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 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 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 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 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 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2及答案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2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3.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4.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5.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6.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7.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8.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9.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10.《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名“童怀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歌。 11.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12.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13.陈应松以描写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山民生活见长,他的《马嘶岭血案》、《松鸦为什么鸣叫》、《豹子最后的舞蹈》等,为他赢得了“底层写作”的代表性作家的声誉。 14.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15.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16.铁凝的成名作是1982年的《哦,香雪》。 17.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 18.王安忆的《锦绣谷之恋》写一个女人婚外精神恋的白日梦,即女编辑在一次笔会上暗恋一个男作家的故事。 19.王安忆的《启蒙时代》描述了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 20.《与往事干杯》是陈染的成名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17岁的少女“我”(肖濛)的成长经历及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C )等。 A.《望星空》B.《养花人的梦》C.《草木篇》D.《迟开的玫瑰》 2.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是(A )。 A.《爸爸爸》B.《老井》C.《小鲍庄》D.《厚土》 3.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不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这部作品是( C )。 A.《秦腔》B.《湖光山色》C.《暗算》D.《额尔古纳河右岸》

201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4 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获得广泛赞誉,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备受推崇,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 A )。 A.《邪不压正》 B.《小二黑结婚》C.《田寡妇看瓜》D.《李有才板话》 2.李云龙的形象出自长篇小说( B )。 A.《英雄无语》 B.《亮剑》C.《历史的天空》D.《激情燃烧的岁月》 3. 描写了文革刚刚过去,黑子、蜜蜂、小号三个各具经历的年轻人、老车长与车匪在一节夜间行驶的列车守车上发生的一段遭遇的实验话剧是(C)等。 A.《正红旗下》B.《车站》C.《绝对信号》D.《野人》 4. 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民间刊物”是(A)。 A.《今天》B.《星星》C.《诗刊》D.《萌芽》 5.延续了孙犁优美清新的荷花淀派风情的作家是沉浸于“运河文学”的创作的(D)。 A.浩然 B.汪曾祺 C.李凖 D.刘绍棠 6.女性文学中也有诗歌作品,比较优秀的有( A )等。 A.舒婷的《致橡树》B.铁凝的《哦,香雪》C.张洁的《祖母绿》D.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7.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 B )。 A.《突围表演》B.《山上的小屋》C.《思想汇报》D.《黄泥街》 8.刘震云“生活流”小说的代表作是( D )。 A.《太阳出世》 B.《烦恼人生》C.《不谈爱情》D.《一地鸡毛》 9.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 D )。 A.《倚天屠龙记》B.《天龙八部》C.《书剑恩仇录》D.《射雕英雄传》 10.潦倒的钱夫人去台北参加窦夫人的盛宴华筵。宴终席散,昔日的风云人物只能站在窦夫人的院子中可怜兮兮地等着窦夫人的小轿车折返回来送自己。这个内容出自小说( A ) A.《游园惊梦》B.《永远的尹雪艳》C.《思旧赋》D.《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孙犁以描绘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其中,主要有( ABD )等。 A.小满儿 B.双眉C.范灵芝 D.妞儿 2.《三家巷》围绕着周炳的成长,作家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ABD )等。A.沙基惨案B.省港大罢工C.南昌起义D.广州起义 3.《茶馆》所描写的“三个时代”是(ABD)。 A.从戊戌政变失败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B.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指导老师:xxxx 姓名:xxxxx 专业:xxxxxx 学号:xxxxx

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 摘要: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另一方面,具体到贾平凹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同时体现了这三种境界。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境界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这里,不再对贾平凹的创作作全面的论述,而是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禅宗的这三种境界一般是形容人认识大千世界的过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看做求实阶段,即对眼前的所见,基本凭着经验直觉去判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看作求智阶段,是用空灵智慧的心态去观察事物,也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以说是求自由阶段,类似于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到了起点,但又不只是起点的重复。是对大千世界的大彻大悟,是达到一种高度或深度的“自由”状态。现把这三种境界用在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上,是出于两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上)

丁西林剧作特色 (1)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2)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3)别出心裁的结构。其戏剧的结构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4)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 (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部分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精读散文(一)社稷坛抒情(秦牧) 一、(抒情内涵)主题思想1、围绕社稷坛的特殊场所生发联想2、通过对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3、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和最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未来的祝愿 二、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秦牧散文特征:文思活泼,联想丰富) 1、结构似松散、行文流水,仿佛各种意象漫不经心的随意组合,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①起始:描述社稷坛景象②中间:对照其他名胜,突出特点,展开想象③最后: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积累起来,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这一中心 2、内在结构①显示了较为清晰的观念框架②论证的逻辑线索 三、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问题风格 1、知识性(学术气息)①从社稷坛、五色土→古代五行观念②比较了古印度、古希腊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 2、趣味性与知识性紧密联系(五行观念) 3、运用杂文和随笔的写法调合到抒情散文中,夹叙夹议加强谈天说地的趣味性;涉古论今投入感情, 以丰富的知识,给人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精读散文(二)黄鹂——病期琐事(孙犁) 一、主题思想1、通过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观感回忆和描叙 2、对照童年时代和战争时代的回忆 3、表达对“美的事物”的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 4、揭示“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显现,表达自己在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切向往 二、艺术特点1、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①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②四次不同场合写黄鹂,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不同侧面描写美的本质和意境 2、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表现主题①渲染:开头童年的回忆→神气和美丽 ②烘托:第一次抗战时见的黄鹂→声音和色彩→烘托美丽 ③白描:第二次猎鸟场景→对“老史”描写→突出灵性 ④最后两次黄鹂不同处境的对比 3、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文笔朴实、语言简洁又带感情色彩 精读散文(三)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一、主题1、通过对台湾春寒斜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 2、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子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青少年时代的大陆记忆给他带来慰藉和痛苦,相 隔25年催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滋养了对故乡的想象 3、通过塑造这一形象传达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4、表现了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 二、结构特征(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多种意向会聚于统一意境) 1、以写诗的方法写散文,以情感和意境来组织和结构文章,将多种与雨有关的意向会聚于一体抒发情感①对人民忠诚→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②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③关心同志→给“我”馒头开饭 2、写台北的春雨,交叉运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幻想等联想和想象方式编织成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3

作业3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阎连科关于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等,机敏地接受了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 2.迟子建出生在东北边陲的漠河北极村,她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北极村童话》。 3.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檀香刑》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4.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5.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 6.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 7.90年代后,余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 8.“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9.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主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 10.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 11.苏童的小说《米》后被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 12.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后被改编为电视剧《来来往往》。 13.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的相继发表,是当代散文第一次飞跃的标志。 14.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北极星》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 15.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事》、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16.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随想录》。17.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无味巷》、《黄土高原》、《入川小记》等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秦腔》。 18.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19.张洁是新时期“女性散文”的发轫者之一。1980年前后发表的《挖荠菜》、《拣麦穗》等“大雁”系列的散文,大多是对作家童年的回忆,情感细腻。20.余秋雨出版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文明的碎片》等散文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 B )。 A.格非 B.洪峰 C.苏童 D.余华 2.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 C )。 A.《拉萨河的女神》B.《上下都很平坦》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 3.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 A )。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C.《四月三日事件》D.《一九八六年》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期末作业考核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 70分) 1.《春之声》在艺术上有哪些突破? 答:首先,作品大胆突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借鉴西方“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以主人公的感受、联想、会议来组织材料,形成了一种放射式的心理结构;其次,作品还改变了传统小说从人物外貌、语言、行动来写人物的方法,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运用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对外界事物产生的感觉、联想、回忆、幻觉,甚至梦境等活动,以“主观镜头”折射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以主观感受的形式出现,将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统一起来,体现了王蒙既面向客观世界也面向主观世界的创作思想;第三,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作品的含义更深远、更令人思考。 2. 陈奂生的形象。 答: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使他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物质生活提高了,他开始渴望精神生活,再不能忍受人们对他的无视,要求在精神上和人们平起平坐,但是,长期的坎坷生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长期的受人驱使的地位,又使他形成了目光短浅、愚昧软弱、自轻自贱、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安慰的心理,使其思想性格中明显带有着阿Q的一些特征。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他从最初的感激到惊讶、恼火,再到懊悔,最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心理过程,集中体现了陈奂生的性格弱点。 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性形象,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刚刚摘掉物质贫困帽子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贫困。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既要满足自己新的物质追求,又开始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历史的因袭毕竟过于沉重,他的思想性格仍呈现出小生产者的特性,说明教育农民,完善他们的心灵仍是当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3.《〈书海夜航〉二集序》的艺术特色。 答:一、本文作为一篇序文,而又兼具随笔散文的特点,作者在评述所序著作的同时,借机引申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典故中翻出新意,以现代人的眼光阐释对读书问学的应有态度,使文章的立意富于特色;二、本文构思也体现出收放自如的特点;三,善于从古事旧典中加以引申发挥,表达出更新颖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另外,文章在表现手法上,偏重知识掌故的叙述,同时间以议论和抒情,表现了作者高度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4.《拣麦穗》的艺术特色。 答:首先,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小女孩的心理,心态描写真切细腻,感情真挚朴实。其次,为了突出偏僻乡村固有的、本色化的人性与人情,并强调其至美。寓意的深沉含蓄也是文章的一个特色。语言自然朴素、明净清丽,也是艺术上的鲜明特色。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

(大二上)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2、反思小说:3、寻根小说:4、知青小说:5、大墙文学:6、“现实主义冲击波”7、新写实小说:8、先锋小说:9、女性主义小说:10、归来诗人:11、朦胧诗: 二、文学潮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 三、作品主题分析(简答题):《爸爸爸》的文化主题;四、人物形象分析(简答题)《绿化树》中的章永麟形象 五、艺术特色分析(简答题):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 六、综合问答(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曾国藩》中的曾国藩形象;方方《风景》赏析 ~~~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

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真题笔记)

考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参考书是什么?怎么读这些书呢?需要了解些什么信息? 我跟你分享下我的考研经验,参考书里面我会提到。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 现代文学方向参考书目共有14本。分别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这个书目就是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时一直以来给出的考研指定书目,自2009年起,北大不再指定书目,不过实际上院里的老师们讲,考研依然按照这些书出题,所以好好看这些书就行。 一门专业课,一门专业基础,共有300分。 其中,专业课150分中,名词解释为30分,共6个。每个五分。论述题五选四,每题30分。 文学基础,大综合50分。大题(论述题)为100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述题共占据了220分,可谓得论述者得天下。 1、招考信息:有关北大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考试信息,如:招生人数、录取人数、历年报考人数、考生来源情况、录取标准、复试分数线、复试人数、参考书目,等等。(这些信息在网上多逛逛你就能找到了,我就不赘述了。) 2、复习资料:包括历年专业课真题、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授课讲义,一些专题复习笔记等。这个我是在网上买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完整,当然,价格也不低;这里就不具体说哪个网了,免得被怀疑是打广告。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网上买资料不要轻易地随意把钱打给陌生人,不安全,我就差点被骗。 根据我自己的考研经验,我整理了一下主流的一些方法论,摘论如下: 专业课,照搬教材定论只能及格,观点陈旧平庸也没有高分。这就对专业课的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能融会贯通,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基础再好,也只能仰天长叹。现当代文学对于作品的阅读不可或缺。北大出题总是会强调结合具体作品,结合具体作家,所以这一点十分关键。 因此,仅以现代文学方向来论,阅读作品和相关作品的评论是重点中的重点,阅读评论主要是参考论述观点,阅读作品最重要的是体会和感悟,解答论述题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中间也不能缺乏一些经典的观点。因此我的思路是,整个现代文学来说,必须重点读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三本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中提及关键作品,必须有一个阅读基础,这是作论述题的关键。这部分几乎涵盖了整整120分的分值。 其次,就专业基础来说,对于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外国文学和外国文论四个方面,基础性的是理解外国文论的各种流派理论,这对于专业基础课中的大题是非常有益处的,因为,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一、填空题 1 、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当代文学史从1949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朱老三、严志和,反面人物是冯兰池;《红岩》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江姐、许云峰,反面人物是徐鹏飞。 7、《保卫延安》的作者是杜鹏程。 8、《百合花》作者茹志娟,是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9、《红豆》的主人公是江玫,作者是宗璞,她是冯友兰的女儿。 10、“七月派”的诗歌领袖是胡风;“九叶派”的诗歌领袖是穆旦,“九叶派”又称“中国新诗派”。 11、政治抒情诗作家郭小川是战士诗人。有成名作品《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个和八个》(叙事诗),其中《一个和八个》还被拍成电影。其诗歌善于采用“楼梯体”。12、贺敬之是政治抒情诗作家,同样善用“楼梯体”,主要作品有《回延安》,同郭小川一样也是战士诗人。他以现代版歌剧《白毛女》出名,是中国新歌剧的开拓者。 13、闻捷是生活式的政治抒情诗人,主要作品《天山牧歌》。 14、流沙河的一部干预生活的作品是《草木篇》。 15、老舍的代表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16、《关汉卿》的作者是田汉,其写作方法是“六经注我”。主人公关汉卿与朱帘秀是一对恋人,权臣阿合马是作品的反面人物。 17、散文三大家是杨朔(《荔枝密》)、秦牧(《花城》)、刘白羽(《日出》)、邓拓(《燕山夜话》)、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18、“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的作者是张扬,这部小说属于地下文学。 19、北岛原名,赵振开。 20、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是一部抗美援朝作品。 21、《李自成》的作者是姚雪垠。 22、50、60年代,“传记式结构”的作品是欧阳山的《三家巷》。 二、单项选择题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

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201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图文

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在描写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的小说中,赵树理的作品是(C A.《村歌》 B.《禾场上》 C.《登记》 D.《耕耘机》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B 。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C.“亭面糊” D.陈先晋 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周立波的( D等。 A.《三里湾》 B.《铁木前传》 C.《艳阳天》 D.《山乡巨变》 4.《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C 。 A.刘雨生

B.梁生宝 C.王金生 D.李月辉 5.“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情节出自作品(A。 A.《林海雪原》 B.《红旗谱》 C.《皖南事变》 D.《三家巷》 6.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故事为线索的小说是(D。 A.《林海雪原》 B.《三家巷》 C.《皖南事变》 D.《红旗谱》 7.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 A 等。 A.《我是太阳》 B.《激情燃烧的岁月》 C.《历史的天空》 D.《亮剑》

8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是(C等。 A.《考验》 B.《关汉卿》 C.《茶馆》 D.《龙须沟》 9.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交响音乐是( C 。 A.《白毛女》 B.《红色娘子军》 C.《沙家浜》 D.《智取威虎山》 10. 《暗恋桃花源》的作者是(B。 A.孟京辉 B.赖声川 C.高行健 D.何冀平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以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除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外,还有周立波、柳青、浩然的(ABD 等。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1.《沉沦》 作者:郁达夫 内容推荐:郁达夫的小说虽然饱含抒情,但在那些浓烈的抒情氛围中你还能触碰出主人翁的灵魂与脉搏。阴郁而压抑,在绝望中甚至有了一种彻底毁灭的冲动。这些想为而不能为的“知识分子”成了作者笔下无奈的“零余者”的形象,在彷徨与迷茫中堕落。 2.《伤逝》 作者:鲁迅 内容推荐:一提到鲁迅,很多人估计都会想到中学时期语文阅读题那种标准答案“批判了人吃人的社会…在黑暗中需找光明”,对周先生俨然有了一种“苦大仇深”的刻板印象。其实现实中周先生也没见得活得那么阴郁。这本《伤逝》是他写的一部爱情小说,用现代的“年轻人的语言”说,就是刻画了一部属于“五四时期一代年轻人的小时代”。 小说既浪漫又现实。那些勇于冲破重重旧制的青年人,秉持着想追求自我幸福的乌托邦式的梦想,却在现实的各种碾压中,无处屏息,最终爱情也失去原本觊觎的颜色,回到旧有的无奈中。 3.《子夜》 作者:矛盾

内容推荐:“本书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校指导委员会指派用书……” 好吧,说实话。我也是中学时期要参加个什么语文竞赛才“被迫”非常粗糙地浏览完这部小说的。依稀现在还记得,但是对这本书的标准性答题范句是“阐释了民族资本主义在落后中国无法实现的根源,以及批判了买办阶级”(好吧…看似是一本“又红又专”的书) 先撇开这些旧有的偏见,再去读这本书,其实你可以看到作者是在试图展现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现象(或许又与现在的中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咯)。期间刻画主人翁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也还算入木三分,故事的精彩更在于人物对抗意识之间的搏斗。 4.《家》 作者:巴金 内容推荐:总觉得巴金笔下的这个上世纪的“家”依然存活着我们这个世纪中,至少潮汕地区或出于传统保留的程度更深,所以读完这本小说自身也颇有感受。《家》整体的风格也蛮热血青春的,爱恨鲜明,大喜大悲。 5.《边城》 作者:沈从文 内容推荐:在这篇小说的读书笔记上我写这样的一句话:“有机会一定要去湘西安静地住上几天。”实话说,我并没被翠翠的那段纯净的爱恋有多大的触动,反倒对作者笔下那带有诗画般的湘西乡村心向往之。 以乡村文学中的质朴批评都市,对民族品德的消逝产生了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