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几何证明题练习知识分享

八年级数学下册几何证明题练习知识分享
八年级数学下册几何证明题练习知识分享

八年级数学下册几何证明题练习

1.已知:△ABC 的两条高BD ,CE 交于点F ,点M ,N ,分别是AF ,BC 的中点,连接ED ,MN ;

(1)证明:MN 垂直平分ED ;

(2))若∠EBD=∠DCE=45°,判断以M ,E ,N ,D 为顶点的四边形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2.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B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F=90°,BE=EF ,连接DF ,G 为DF 的中点,连接EG ,CG ,EC ; (1)如图1,若点E 在CB 边的延长线上,直接写出EG 与GC 的位置关系及GC

EC 的值; (2)将图1中的△BEF 绕点B 顺时针旋转至图2所示位置,请问(1)中所得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将图1中的△BEF 绕点B 顺时针旋转α(0°<α<90°),若BE=1,AB=2,当E ,F ,D 三点共线时,求DF 的长;

3.已知,正方形ABCD 中,△B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BF 为底,取DF 的中点G ,连接EG 、CG .

(1)如图1,若△BEF 的底边BF 在BC 上,猜想EG 和CG 的关系为-----------------------------------------------;

(2)如图2,若△BEF 的直角边BE 在BC 上,则(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3,若△BEF 的直角边BE 在∠DBC 内,则(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说明理由.

4.如图正方形ABCD ,点G 是BC 上的任意一点,DE ⊥AG 于点E ,BF ⊥AG 于点F ;

(1)如图l ,写出线段AF 、BF 、EF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要求写证明过程)

(2)如图2,若点G 是BC 的中点,求

GF

EF 的比值; (3)如图3,若点O 是BD 的中点,连OE ,求EF OF 的比值;

F

E

D C B A 5. 在△ABC 中,D 为BC 中点,B

E 、C

F 与射线AE 分别相交于点E 、F (射线AE 不经过点D ).

(1)如图1,当BE ∥CF 时,连接ED 并延长交CF 于点H. 求证:四边形BECH 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2,当BE ⊥AE 于点E ,CF ⊥AE 于点F 时,分别取AB 、AC 的中点M 、N ,连接ME 、MD 、NF 、ND.

求证:∠EMD=∠FND.

6.如图1,P 为Rt △ABC 所在平面内任意一点(不在直线AC 上),∠ACB=90°,M 为AB 边中点.操作:以PA 、PC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PADC ,连接PM 并延长到点E ,使ME=PM ,连接DE .

探究:(1)请猜想与线段DE 有关的三个结论;

(2)请你利用图2,图3选择不同位置的点P 按上述方法操作;

(3)经历(2)之后,如果你认为你写的结论是正确的,请加以证明;如果你认为你写的结论是错误的,请用图2或图3加以说明;(注意:错误的结论,只要你用反例给予说明也得分)

(4)若将“Rt △ABC”改为“任意△ABC”,其他条件不变,利用图4操作,并写出与线段DE 有关的结论(直接写答案).

7.菱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BC 、CD 边上,且∠EAF=∠B ;

⑴如果∠B=60°,求证:AE=AF ;

⑵如果∠B=α(0°<α<90°),(1)中的结论:AE=AF 是否依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⑶如果AB 长为5,菱形ABCD 面积为20,BE=a ,求AF 的长;(用含a 的式子表示)

8.在边长为6的菱形ABCD中,动点M从点A出发,沿A?B?C向终点C运动,连接DM交AC于点N.

(1)如图1,当点M在AB边上时,连接BN:①求证:△ABN≌△ADN;

②若∠ABC=60°,AM=4,求点M到AD的距离;

(2)如图2,若∠ABC=90°,记点M运动所经过的路程为x(6≤x≤12).试问:x为何值时,△ADN为等腰三角形.

9.如图,矩形ABCD中,AB=4cm,BC=8cm,动点M从点D出发,按折线DCBAD方向以2cm/s的速度运动,动点N从点D出发,按折线DABCD方向以1cm/s的速度运动.

(1)若动点M、N同时出发,经过几秒钟两点相遇?

(2)若点E在线段BC上,且BE=2cm,若动点M、N同时出发,相遇时停止运动,经过几秒钟,点A、E、M、N 组成平行四边形?

10.如图,矩形ABCD中,AB=6 ,∠ABD=3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射线AB上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是t秒,以AP为边作等边△APQ(使△APQ和矩形ABCD在射线AB的同侧).

(1)当t为何值时,Q点在线段BD上?当t为何值时,Q点在线段DC上?当t为何值时,C点在线段PQ上?

(2)设AB的中点为N,PQ与线段BD相交于点M,是否存在△B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⑶(选做)设△APQ与矩形ABCD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初二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含答案

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理过程: ○ 1 作CM ∥AB ,则∠A= ,∠B= ,∵∠ACB +∠1+∠2=1800( ,∴∠A+∠B+∠ACB=1800. ○ 2 作MN ∥BC ,则∠2= ,∠3= ,∵∠1+∠2+∠3=1800,∴∠BAC+∠B+∠C=1800 . 2.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者等于60°。 3、.如图,在△ABC 中,∠C >∠B,求证:AB >AC 。 4. 已知,如图,AE 5. 已知:如图,EF ∥AD ,∠1 =∠2. 求证:∠AGD +∠BAC = 180°. 反证法经典例题 6.求证: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7.如图,在平面内,AB 是L 的斜线,CD 是L 的垂线。 求证:AB 与CD 必定相交。 8.2 一.角平分线--轴对称 9、已知在ΔABC 中,E为BC的中点,AD 平分BAC ∠,BD ⊥AD 于D .AB =9,AC=13 求DE的长 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分析:延长BD交AC于F.可得ΔABD ≌ΔAFD .则BD =DF .又BE =EC ,即D E为Δ BCF 的中位线.∴DE=12FC=12 (AC-AB)=2. 10、已知在ΔABC 中,108A ∠=,AB =AC ,分ABC ∠.求证:BD 平BC =AB +CD . 分析:在BC上截取BE=BA,连接D E.可得ΔBAD ≌ΔBED .由已知可得:18ABD DBE ∠=∠=,108A BED ∠=∠=, 36C ABC ∠=∠=.∴72DEC EDC ∠=∠=,∴CD =CE ,∴BC =AB +CD . 11、如图,ΔABC 中,E是BC 边上的中点,DE ⊥BC 于E ,交BAC ∠的平分线AD 于D , 过D 作DM ⊥AB 于M,作DN ⊥AC 于N .求证:BM =CN . 分析:连接DB 与DC .∵DE 垂直平分BC ,∴DB =DC .易证ΔAMD ≌ΔAND . ∴有DM =DN .∴ΔBMD ≌ΔCND (HL).∴BM =CN . 二、旋转 12、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E在BC 上,F在DC 上,BE +DF =EF . 求证:45EAF ∠=. 分析:将ΔADF 绕A顺时针旋转90得ABG .∴GAB FAD ∠=∠.易 证ΔAGE ≌ΔAFE . ∴ 1452FAE GAE FAG ∠=∠=∠= 13、如图,点E 在ΔABC 外部,D 在边BC 上,DE 交AC 于F .若123∠=∠=∠, AC=AE.求证:ΔABC ≌ΔADE . C B A D E F D A B C B A E D N M B D A C 213E D B A

八年级上数学几何证明练习题

C A B C D E P 图 ⑴八年级数学(上)几何证明练习题 1、 已知:在⊿ABC 中,∠A=900 ,AB=AC ,在BC 上任取一点P ,作PQ ∥AB 交AC 于Q ,作PR ∥CA 交BA 于R ,D 是BC 的中点,求证:⊿RD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 2、 已知:在⊿ABC 中,∠A=900 ,AB=AC ,D 是AC 的中点,AE ⊥BD ,AE 延长线交BC 于F ,求 证:∠ADB=∠FDC 。 3、 已知:在⊿ABC 中BD 、CE 是高,在BD 、CE 或其延长线上分别截取BM=AC 、CN=AB ,求证: MA ⊥NA 。 4、已知:如图(1),在△ABC 中,BP 、CP 分别平分∠ABC 和∠ACB ,DE 过点P 交AB 于D ,交AC 于E ,且DE ∥BC .求证:DE -DB=EC .

5、在Rt △ABC 中,AB =AC ,∠BAC =90°,O 为BC 的中点。 (1)写出点O 到△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距离的大小关系(不要求证明); (2)如果点M 、N 分别在线段AB 、AC 上移动,在移动中保持AN =BM ,请判断△OM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6、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 到D ,延长BA 到E ,AE=BD , 连结EC 、ED ,求证:CE=DE 7、如图,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A =90°,BD 平分∠ABC ,DE ⊥BC 且BC =10,求△DCE 的周长。 A B C O M N

几何证明习题答案 1. 连接AD,由△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AD垂直AC,且AD=BD,∠DAQ=∠DBR=45度, 又由平行关系得,四边形RPQA为矩形,所以AQ=RP, △BRP也是等腰直角三角行,即BR=PR,所以AQ=BR 由边角边,△BRD全等于△AQD,所以∠BDR=∠ADQ,DR=DQ, ∠RDQ=∠RDA+∠ADQ=∠RDA+∠BDR=90度, 所以△RDQ是等腰RT△。 2. 作AG平分∠BAC交BD于G ∵∠BAC=90°∴∠CAG= ∠BAG=45° ∵∠BAC=90°AC=AB ∴∠C=∠ABC=45° ∴∠C=∠BAG ∵AE⊥BD ∴∠ABE+∠BAE=90° ∵∠CAF+∠BAE=90°∴∠CAF=∠ABE ∵AC=AB ∴△ACF ≌△BAG ∴CF=AG ∵∠C=∠DAG =45°CD=AD ∴△CDF ≌△ADG ∴∠CDF=∠ADB 3. 易证△ABM≌△NAC.∠NAM=∠NAE+∠BAM=∠NAE+ANE=90° 4. 略 5.(1)因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点是三角形的外心, 所以O到△ABC的三个顶点A、B、C距离相等; (2)△O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连接OA,如图, ∵AC=AB,∠BAC=90°,∴OA=OB,OA平分∠BAC,∠B=45°, ∴∠NAO=45°,∴∠NAO=∠B, 在△NAO和△MBO 中, AN=BM ,∠NAO=∠B ,AO=BO , ∴△NAO≌△MBO,∴ON=OM,∠AON=∠BOM, ∵AC=AB,O是BC的中点,∴AO⊥BC, 即∠BOM+∠AOM=90°,∴∠AON+∠AOM=90°, 即∠NOM=90°,∴△O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6. 延长CD到F,使DF=BC,连结EF ∵AE=BD ∴AE=CF ∵△ABC为正三角形∴BE=BF ∠B=60° ∴△EBF为等边三角形∴角F=60°EF=EB 在△EBC和△EFD中 EB=EF(已证)∠B=∠F(已证)BC=DF(已作) ∴△EBC≌△EFD(SAS)∴EC=ED 7. 周长为10.

初二数学-几何证明题

初二数学-几何证明 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点 E , F 是对角线BD 上两点,且BF DE . (1) 写出图中每一对你认为全等的三角形; (2) 选择(1)中的任意一对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2、如图,E 、F 是平行四边形 ABCD 对角线BD 上的两点,给出下列三个条件:① BE = DF ; ②/ AEB =Z DFC ;③AF // EC 。请你从中选择一个适当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四 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 ADF 和厶BCE 中,/ A= / B ,点D 、E 、F 、C 在同一直线上, 有如下三个关系式: ① AD=BC :② DE=CF :③ BE // AF 。 1)请用其中两个关系式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命题. (用序号 写出命题书写形式,如:如果O ,那么◎ 2)选择(1)中你写出的命题,说明它正确的理由. 4、如图,在菱形 ABCD 中,/ A=60 ° , AB=4 , E 是边 AB 上一动 点,过点 E 作EF 丄AB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 F ,交BD 于点M .请判 断厶DM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匚 C

5、.如图,在口ABCD中,E为BC边上一点,且AB AE . (1)求证:△ ABC◎△ EAD . (2)若AE 平分/ DAB,/ EAC 25°,求/ AED 的度数. 6、如图,在等边△ ABC中,点D为AC中点,以AD为边作菱形ADEF,且AF // BC , 连结FC交DE于点G . 求证:△ ADB AFC ; 7、如图.在梯形纸片ABCD中.AD // BC, AD>CD .将纸片沿过点D的直线折叠,使点C 落在AD上的点C’处,折痕DE交BC于点E.连结C乍 ⑴求证:四边形CD C'E是菱形; ⑵若BC = CD+AD,试判断四边形ABED的形状,并加以 证明;

青岛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5.6几何证明举例

§5.6 几何证明举例(2)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 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3. 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一步认识等边三角形。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直尺、圆规、直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写出证明的过程,注意几何证明的三步)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是真命题吗?怎样证明。 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B=∠C 法1 证明:过点A作∠BAC的角平分线交BC于点D ∴∠BAD = ∠CAD (角平分线定义) 在△BAD与△CAD中 ∵AB = AC (已知) ∠BAD = ∠CAD (已证) AD = AD (公共边) ∴△BAD≌△CAD(SAS) ∴∠ B = ∠ 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法2 证明:作BC边上的中线 AD ∴ BD = CD (中线定义) 在△BAD与△CAD中 ∵AB = AC (已知) BD = CD (已证) AD = AD (公共边) ∴△BAD≌△CAD( SSS )

∴∠B = ∠ 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命题是真命题吗,怎样证明它的正确性? 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如图,在如图,在△ABC中,∠B=∠C 求证:AB=AC 证明:作AD⊥BC,垂足为D 则∠ADB=∠ADC=90°(垂直的定义), 在△ABD和△ACD中, ∵∠B=∠C (已知), ∠ADB=∠ADC=90°(已证) AD=AD (公共边) ∴△ABD≌△ACD (A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3)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证明: (鼓励学生当老师讲给其他同学听) ①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60°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精讲点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 性质2: 2、数学语言表达: 性质1:性质2: 在△ABC ∵ AB=AC ∵ AB=AC ∴∠B= ∠C ① AD平分∠BAC (等边对等角) ②AD⊥BC ③ BD=DC ( ①,② ,③均可作为一个条件,推出其他两项 ) (三线合一) 四、典例精析 例1 已知,D是△ABC内的一点,且DE=DC,BD平分∠ABC,CD平分∠ACB 求证:AB=AC

八年级上册几何证明题专项练习

八年级上册几何证明题专项练习 1.如图,△ABC、△C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E在AB上.求证:△CDA≌△CEB. 2.如图,BD⊥AC于点D,CE⊥AB于点E,AD=AE.求证:BE=CD. 3.如图,已知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F,AC=DE,∠A=∠D. (1)求证:AC∥DE; (2)若BF=13,EC=5,求BC的长. 4.如图:点C是AE的中点,∠A=∠ECD,AB=CD,求证:∠B=∠D. 5.如图,点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 求证:AE=CE.

6.如图,BE⊥AC,CD⊥AB,垂足分别为E,D,BE=CD.求证:AB=AC. 7.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CE∥DF,EC=BD,AC=FD.求证:AE=FB. 8.如图,在△ABC中,AC=BC,∠C=90°,D是AB的中点,DE⊥DF,点E,F分别在AC,BC上,求证:DE=DF. 9.如图,点A、C、D、B四点共线,且AC=BD,∠A=∠B,∠ADE=∠BCF,求证:DE=CF. 10.如图,已知∠CAB=∠DBA,∠CBD=∠DAC. 求证:BC=AD.

11.如图,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B∥DE. 12.如图,AB∥CD,E是CD上一点,BE交AD于点F,EF=BF.求证:AF=DF. 13.已知△ABN和△ACM位置如图所示,AB=AC,AD=AE,∠1=∠2. (1)求证:BD=CE; (2)求证:∠M=∠N. 14.如图,∠ACB=90°,AC=BC,AD⊥CE,BE⊥CE,垂足分别为D,E. 求证:△ACD≌△CBE. 15.如图,四边形ABCD中,E点在AD上,∠BAE=∠BCE=90°,且BC=CE,AB=DE.求证:△ABC≌△DEC.

上海初二数学几何证明练习之全等三角形

上海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练习之全等三角形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如图,△ABC ≌△DEB ,AB =DE ,∠E =∠ABC ,则∠C 的对应角为 ,BD 的对应边为 . 2.如图,AD =AE ,∠1=∠2,BD =CE ,则有△ABD ≌△ ,理由是 ,△ABE ≌ (第1题) (第 2题) (第4题) 3.已知△ABC ≌△DEF ,BC =EF =6cm ,△ABC 的面积为18平方厘米,则EF 边上的高是 cm. 4.如图,AD 、A′D′分别是锐角△ABC 和△A′B′C′中BC 与B′C′边上的高,且AB = A′B′,AD = A′D′,若使△ABC ≌△A′B′C′,请你补充条件 (只需填写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 5. 若两个图形全等,则其中一个图形可通过平移、 或 与另一个三角形 完全重合. 6. 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即BC =EF ),左边滑梯的高度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 的长度DF 相等,则∠ABC +∠DFE =___________度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7.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8,M 在DC 上,且DM =2,N 是AC 上的一动点, 则DN +MN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8.如图,在△ABC 中,∠B =90o ,D 是斜边AC 的垂直平分线与BC 的交点,连结AD ,若 ∠DAC :∠DAB =2:5,则∠DAC =___________. 9.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BAC =90o ,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若AB +AD =8cm , M N D C B A E D C B A

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证明题有难度

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证 明题有难度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证明题(提高题)1.如图,在平面上将△ABC 绕 B 点旋转到△A/BC/的位置时,AA/∥BC,∠ABC=700,则∠CBC/为度. 2.如图,△ABE 和△ADC 是△ABC 分别沿着AB、AC 边翻折1800形成的,若∠1:∠2:∠ 3=28:5:3,则∠a 的度数为 3.将直角三角形(∠ACB 为直角)沿线段CD 折叠使B 落在B/处,若∠ACB/=50°,则∠ACD 度数为______. 4.如图,已知BD 平分∠ABC,DE⊥AB 于E,S△ABC=36cm2,AB=18cm,BC=12cm,则DE 的长为 5.如图,∠DEF=360,AB=BC=CD=DE=EF,求∠A 的度数。 6.已知△ABC≌△A/B/C/,△ABC 的三边为3、m、n,△A/B/C/的三边为5、p、q,若△ABC的各边都是整数,则m+n+p+q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7.长为L 的一根绳,恰好可围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则其中一个三角形的最长边x的取值范围为( ) 8.已知,如图,下列三角形中,AB=AC,则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的一条直线能够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9.如图,ΔABC 和ΔBDE 是等边三角形,D 在AE 延长线上。求证:BD+DC=AD。

10.如图,已知AB>AD, ∠BAC=∠FAC,CD=BC.求证:∠ADC+∠B=1800. 11.如图,在△ABC 中,D,E 分别为AB,AC 边中点,连接CD、BE 并分别延长至F、G,使BE=EG,CD=DF,连接FA,GA.求证:AF=AG. 12.如图,△ABC 中,∠BAC=900,AB=AC,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求证:BD=2CE. 13.如图,已知△ABC中,AD平分∠BAC,E、F 分别在 BD、AD 上.DE=CD,EF=AC.求证:EF∥AB. 14.如图,∠A+∠D=1800,BE 平分∠ABC,CE平分∠BCD,点 E在 AD上. (1)探讨线段AB、CD 和BC 之间的等量关系;(2)探讨线段BE 与CE 之间的位置关系. 15.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的长. 16.已知,E 是AB 中点,AF=BD,BD=5,AC=7,求DC的长. 17.如图,在△ABC 中,∠B,∠C相邻的外角的平分线交于点 D.求证:点 D 在∠A 的平分线上. 18.已知,在Rt△ABC 中,∠C=900,AC=BC,AD 为∠BAC 的平分线,DE⊥AB,垂足为C. 求证:△DBE 的周长等于AB的长.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证明题有难度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证明题(提高题) 1.如图,在平面上将△ABC 绕 B 点旋转到△A/BC/的位置时,AA/∥BC,∠ABC=700,则∠CBC/为度. 2.如图,△ABE 和△ADC 是△ABC 分别沿着AB、AC 边翻折1800形成的,若∠1:∠2:∠3=28:5:3,则∠a 的度数为 3.将直角三角形(∠ACB 为直角)沿线段CD 折叠使B 落在B/处,若∠ACB/=50°,则∠ACD 度数为______. 4.如图,已知BD 平分∠ABC,DE⊥AB 于E,S△ABC=36cm2,AB=18cm,BC=12cm,则DE 的长为 5.如图,∠DEF=360,AB=BC=CD=DE=EF,求∠A 的度数。 6.已知△ABC≌△A/B/C/,△ABC 的三边为3、m、n,△A/B/C/的三边为5、p、q,若△ABC的各边都是整数,则m+n+p+q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7.长为L 的一根绳,恰好可围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则其中一个三角形的最长边x的取值范围为( ) 8.已知,如图,下列三角形中,AB=AC,则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的一条直线能够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9.如图,ΔABC 和ΔBDE 是等边三角形,D 在AE 延长线上。求证:BD+DC=AD。 10.如图,已知AB>AD, ∠BAC=∠FAC,CD=BC.求证:∠ADC+∠B=1800. 11.如图,在△ABC 中,D,E 分别为AB,AC 边中点,连接CD、BE 并分别延长至F、G,使BE=EG,CD=DF,连接FA,GA.求证:AF=AG. 12.如图,△ABC 中,∠BAC=900,AB=AC,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求证:BD=2CE. 13.如图,已知△ABC中,AD平分∠BAC,E、F 分别在 BD、AD 上.DE=CD,EF=AC.求证:EF∥AB. 14.如图,∠A+∠D=1800,BE 平分∠ABC,CE平分∠BCD,点 E在 AD上. (1)探讨线段AB、CD 和BC 之间的等量关系;(2)探讨线段BE 与CE 之间的位置关系. 15.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的长. 16.已知,E 是AB 中点,AF=BD,BD=5,AC=7,求DC的长. 17.如图,在△ABC 中,∠B,∠C相邻的外角的平分线交于点 D.求证:点 D 在∠A 的平分线上. 18.已知,在Rt△ABC 中,∠C=900,AC=BC,AD 为∠BAC 的平分线,DE⊥AB,垂足为C. 求证:△DBE 的周长等于AB的长. 19.已知,如图,在△ABC 中,AD 是∠BAC的角平分线,E、F 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EDF+∠EAF=1800. 求证:DE=DF. 20.已知:如图,在△ABC 中,D 为BC 的中点,过D 点的直线GF 交AC 于F,交AC 的平行线BG 于点G,DE⊥GF,并交AB 于点E,连结EG.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含答案)

几何证明题的技巧 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分析综合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所示,?ABC 中,∠=?===C AC BC AD DB AE CF 90,,,。求证:DE =DF C F B A E D 图1 分析:由?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A B 45,由D 是AB 中点,可考虑连结CD ,易得CD AD =, ∠=?DCF 45。从而不难发现??DCF DAE ? 证明:连结CD AC BC A B ACB AD DB CD BD AD DCB B A AE CF A DCB AD CD =∴∠=∠∠=?=∴==∠=∠=∠=∠=∠=90,,,, ∴?∴=??A D E CDF DE DF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该连结CD ,因为CD 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

八年级数学如何做几何证明题

初二数学导学案(2) 学生: 教学目标: 几何专题及期中复习。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与轴对称的单元知识综合应用。 教学难点: 复杂证明题的分析与书写。 知识网络和知识点: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 【知识精读】 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分类解析】 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所示,中。求证:DE=DF 分析: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由D是AB中点,可考虑连结CD,易得,。 从而不难发现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该连结CD,因为CD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本题亦可延长ED到G,使DG=DE,连结BG,证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试。 例2. 已知:如图2所示,AB=CD,AD=BC,AE=CF。 求证:∠E=∠F 说明: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求角相等。常须添辅助线,制造全等三角形,这时应注意: (1)制造的全等三角形应分别包括求证中一量; (2)添辅助线能够直接得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

A ZABD= ZEBD 在Z\ABD 和ZkEBD 中 AB=EB < ZABD= ZEBD BD=BD AABD 9 AEBD (SAS) ??? DE 二 DC 得 ZDEC=ZC VZBED+ZDEC=180° .?.ZA+ZC=180° 1、线段的数量关系: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转移线段到?个三角形中证明线段相等。 ①倍长中线 【例.3】如图,已知在△ABC 中,ZC = 90°, ZB = 30#, AD 平分ABAC,交BC 于点D. 求证:BD = 2CD 证明:延长DC 到E, T ZC=90° ???AC 丄 CD VCD=CE ???AD 二 AE 几何证明: 【例1】?已知:如图6, \BCE 、AACD 分别是以3£. AD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且= 'CDE 鬼 等边三角形.求证:A ABC 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VZBCE=90° ZACD=90° ZBCE=ZBCA+ZACE ZACD=ZACE+ZECD AZACB=ZECD VAECD 为等边三角形 AZECD=60° CD=EC 即 ACB==60° 在ZXECB 和AACD 中 BE=AD ZBCE=ZACD ■ EC=CD ???△ECB 竺△DCA(HL) A BC=AC V ZACB=60° 图6 A A ABC 是等边三角形 [例 2】、如图,已知 BC>AB, AD 二DC 。BD 平分Z ABC 「求证:Z A+Z C=180°. 证明:在 BC 上截取 BE 二BA,连接 DE, A ZA=ZBED AD= DE VBD 平分 ZBAC VAD=DC D 使得CE=CD,联结AE /. BD=DE

八年级数学 几何证明 基本图形与变式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基本图形与变式 基本图形: 等腰直角△ABC,D是斜边AC的中点,DE⊥AB,DF⊥BC, 则线段DE与DF的关系是_________(图1) (图1) 基本题型:等腰直角△ABC,D是斜边AC的中点,E、F分别在直角边AB,BC上, 且∠EDF=90°,则DE与DF的关系是?说明理由(图2) C (图2) 变式一:直角△ABC ,D是斜边AC的中点,AB=k BC ,E、F分别在直角边AB,BC上,且∠EDF=90°,则DE与DF的关系是?说明理由(图3) C (图3) 变式二:△ABC,∠B=60°,D是边AC的中点,AB=k BC ,E、F分别在边AB,BC上,且∠EDF=120°,则DE与DF的关系是?说明理由(图4) (图4) △ABC,D是边AC的中点,AB=k BC ,E、F分别在边AB,BC上,若DE与DF的关系与变式二相同,则∠EDF与∠B应满足什么关系?

变式三:△ABC,AB=k BC ,D是边AC上一点,AD=m DC,E、F分别在边AB,BC上,且∠EDF与∠B互补,则DE与DF的关系是?说明理由(图5) (图5) 课后测: 如图,△ABC中,∠A=∠B=α, 点D为AB上一点,AD=K·BD,∠MDN=2α,当∠MDN绕顶点D旋转的过程中,DN交AC于点P,DM交BC于点Q, ⑴当K=1时,探究线段DP与DQ的数量关系;说明理由 ⑵当K≠1时,探究线段DP与DQ的数量关系;说明理由

相似在二次函数中的应用 基本图形 在等腰直角△ABC中,其中AB=AC,∠BAC=90°,过B、C作经过A点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 (1)BM、CN、MN之间数量关系为 (2)若将直线l旋转到如图②的位置,其他条件不变,那么BM、CN、MN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若将条件“在等腰直角△ABC中,其中AB=AC”,改为“在直角△ABC中,其中AB=kAC”,其它条件不变,探究BM、CN、MN之间数量关系

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几何证明题练习

八年级数学下册几何证明题练习 1.已知:△ABC 的两条高BD ,CE 交于点F ,点M ,N ,分别是AF ,BC 的中点,连接ED ,MN ; (1)证明:MN 垂直平分ED ; (2))若∠EBD=∠DCE=45°,判断以M ,E ,N ,D 为顶点的四边形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2.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B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F=90°,BE=EF ,连接DF ,G 为DF 的中点,连接EG ,CG ,EC ; (1)如图1,若点E 在CB 边的延长线上,直接写出EG 与GC 的位置关系及 GC EC 的值; (2)将图1中的△BEF 绕点B 顺时针旋转至图2所示位置,请问(1)中所得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将图1中的△BEF 绕点B 顺时针旋转α(0°<α<90°),若BE=1,AB=2,当E ,F ,D 三点共线时,求DF 的长;

3.已知,正方形ABCD 中,△B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BF 为底,取DF 的中点G ,连接EG 、CG . (1)如图1,若△BEF 的底边BF 在BC 上,猜想EG 和CG 的关系为-----------------------------------------------; (2)如图2,若△BEF 的直角边BE 在BC 上,则(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3,若△BEF 的直角边BE 在∠DBC 内,则(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说明理由. 4.如图正方形ABCD ,点G 是BC 上的任意一点,DE ⊥AG 于点E ,BF ⊥AG 于点F ; (1)如图l ,写出线段AF 、BF 、EF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要求写证明过程) (2)如图2,若点G 是BC 的中点,求 GF EF 的比值; (3)如图3,若点O 是BD 的中点,连OE ,求EF OF 的比值;

上海八年级数学下几何证明完整版

上海八年级数学下几何 证明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上海八年级数学下几何证明 三角形形中位线及梯形中位线 1.如图,梯形ABCD 的上底AD 的长度为a ,中位线的长为m ,E 、F 分别为两条对角线 BD 、AC 的中点,联结EF ,则线段EF 的长为 .(用含a 、m 的代数式表示) 2.如图,在△ABC 中,点D 是边BC 的中点,点 E 在△ABC 内,AE 平分∠BAC ,CE ⊥AE ,点 F 在边AB 上,EF 4.已知:如图,在□ABCD 中,AE 与对角线BD 相交于点F , EF =AF . 求证: CE 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AD =90o ,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BO =DO ,点E 、F 是AD 、AC 的中点. (1)求证:∠ADC+∠ADO =∠EFC ; (2)如果点G 是BC 的中点,EG 与AC 相交于点H 求证:EH =GH . 6.已知:如图,在△ABC 中,点D 在AB 上,BD =AC ,E 点,EF 、CA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H . 求证:(1)∠CGE =∠ACD+∠CAD ; (2)AH =AF . 7.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联结BD ,过点C 作CO BD ⊥,垂足为O ,并延长CO 至E ,使OE =CO. (1)联结BE 、ED ,如果BE ED ⊥,求证:四边形ABCD 是矩形; (2)联结AE 、ED ,求证:四边形ABDE 是等腰梯形. 8.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边AB 、AD 的中点,DE 与CF 相交 于G ,DE 、CB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H ,点M 是CG 的中点. 求证:(1)//BM GH (2)BM CF ⊥ 证明: 5.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CD 边上,过C 点作AE 的垂线交AE 的延长线于点 F ,联结DF ,过点DF 的垂线交AF 于点 G . (1)求证:AG =CF ; (2)联结BG ,如果BG AE ⊥,取边BC 的中点H ,试判断线段DB 与线段EH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 梯形存在性问题 A B C D E F (第5题 B C A B C D E F B C D E F G H A

八年级上册几何证明的重要定理

八年级上册几何证明的重要定理 1、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有关概念与性质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或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为180°(或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2、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传递性) 3、平行的性质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平行的判定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平行线的定义: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临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6、垂线的性质:性质1: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7、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 8、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可以判断三边是否能够成三角形) 9、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10、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用于角度计算中)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用于证明两个角度比较大小) 1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2)n ·180° 12、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13、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3)n 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2)n 个三角形.②n 边形共有(3) 2nn 条对角线. 14、正多边形每个内角度数:用(2)n ·180°除以n,每个外角度数:360°除以n。 1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6、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⑴边边边(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⑵边角边(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AAS):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7、角平分线:⑴画法:(课本48页,必须要掌握) 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18、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19、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八年级上数学几何证明练习题

M N D E B C A A B C D E P 图 ⑴ 八年级数学(上)几何证明练习题 1、 已知:在⊿ABC 中,∠A=900 ,AB=AC ,在BC 上任取一点P ,作PQ ∥AB 交AC 于Q ,作PR ∥CA 交BA 于R ,D 是BC 的中点,求证:⊿RD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R Q C A B 2、 已知:在⊿ABC 中,∠A=900,AB=AC ,D 是AC 的中点,AE ⊥BD ,AE 延长线交BC 于F ,求 证:∠ADB=∠FDC 。 E F D C A 3、 已知:在⊿ABC 中BD 、CE 是高,在BD 、CE 或其延长线上分别截取BM=AC 、CN=AB ,求证:MA ⊥NA 。 4、已知:如图(1),在△ABC 中,BP 、CP 分别平分∠ABC 和∠ACB ,DE 过点P 交AB 于D ,交AC 于E ,且DE ∥BC .求证:DE -DB=EC . 5、在Rt △ABC 中,AB =AC ,∠BAC =90°,O 为BC 的中点。 (1)写出点O 到△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距离的大小关系(不要求证明); (2)如果点M 、N 分别在线段AB 、AC 上移动,在移动中保持AN =BM ,请判断△OM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6、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 到D ,延长BA 到E ,AE=BD , 连结EC 、ED ,求证:CE=DE 7、如图,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A =90°,BD 平分∠ABC ,DE ⊥BC 且BC =10,求△DCE 的周长。 几何证明习题答案 1. 连接AD,由△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AD 垂直AC,且AD=BD, ∠ DAQ=∠DBR=45度, 又由平行关系得,四边形RPQA 为矩形,所以AQ=RP, △BRP 也是等腰直角三角行,即BR=PR,所以AQ=BR 由边角边,△BRD 全等于△AQD,所以∠BDR=∠ADQ,DR=DQ, ∠RDQ=∠RDA+∠ADQ=∠RDA+∠BDR=90度, A B C O M N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

几何证明: 【例1】.已知:如图6,△BCE 、△ACD 分别是以BE 、AD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且BE AD =,△CDE 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BCE=90°∠ACD=90° 在△ECB 和△ACD 中 ∠BCE=∠BCA+∠ACE BE=AD ~ ∠ACD=∠ACE+∠ECD ∠BCE=∠ACD ∴∠ACB=∠ECD EC=CD ∵△ECD 为等边三角形 ∴△ECB ≌△DCA( HL ) ∴∠ECD=60° CD=EC ∴BC=AC 即ACB==60° ∵∠ACB=60°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例2】、如图,已知BC > AB ,AD=DC 。BD 平分∠ABC 。求证:∠A+∠C=180°. 证明:在BC 上截取BE=BA,连接DE, ∴∠A=∠BED AD= DE ∵BD 平分∠BAC ∵AD=DC ' ∴∠ABD = ∠EBD ∴DE=DC 在△ABD 和△EBD 中 得 ∠DEC=∠C AB=EB ∵∠BED+∠DEC=180° ∠ABD = ∠EBD ∴∠A+∠C=180° @ BD=BD △ABD ≌ △EBD (SAS ) 1、线段的数量关系: 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转移线段到一个三角形中证明线段相等。 ①倍长中线 【例. 3】如图,已知在△ABC 中,90C ?∠=,30B ?∠=,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 求证:2BD CD = 证明:延长DC 到E ,使得CE=CD,联结AE ∵∠ADE=60° AD=AE ∵∠C=90° ∴△ADE 为等边三角形 ∴AC ⊥CD ∴AD=DE ∵CD=CE ∵DB=DA ∴AD=AE ∴BD=DE 、 第3题 B A 图6 D C B E A D C B A E

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证明题有难度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证明题(提高题)1.如图,在平面上将△ABC 绕B 点旋转到△A/BC/的位置时,AA/∥BC,∠ABC=700,则∠CBC/为度. 2.如图,△ABE 和△ADC 是△ABC 分别沿着AB、AC 边翻折1800形成的,若∠1:∠2:∠3=28:5:3,则∠a 的度数为 3.将直角三角形(∠ACB 为直角)沿线段CD 折叠使B 落在B/处,若∠ACB/=50°,则∠ACD 度数为______. 4.如图,已知BD 平分∠ABC,DE⊥AB 于E,S△ABC=36cm2,AB=18cm,BC=12cm,则DE 的长为 5.如图,∠DEF=360,AB=BC=CD=DE=EF,求∠A 的度数。 6.已知△ABC≌△A/B/C/,△ABC 的三边为3、m、n,△A/B/C/的三边为5、p、q,若△ABC 的各边都是整数,则m+n+p+q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7.长为L 的一根绳,恰好可围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则其中一个三角形的最长边x的取值范围为( ) 8.已知,如图,下列三角形中,AB=AC,则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的一条直线能够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9.如图,ΔABC 和ΔBDE 是等边三角形,D 在AE 延长线上。求证:BD+DC=AD。

10.如图,已知AB>AD, ∠BAC=∠FAC,CD=BC.求证:∠ADC+∠B=1800. 11.如图,在△ABC 中,D,E 分别为AB,AC 边中点,连接CD、BE 并分别延长至F、G,使BE=EG,CD=DF,连接FA,GA.求证:AF=AG. 12.如图,△ABC 中,∠BAC=900,AB=AC,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求证:BD=2CE. 13.如图,已知△ABC中,AD平分∠BAC,E、F 分别在BD、AD 上.DE=CD,EF=AC.求证:EF∥AB. 14.如图,∠A+∠D=1800,BE 平分∠ABC,CE平分∠BCD,点E在AD上. (1)探讨线段AB、CD 和BC 之间的等量关系;(2)探讨线段BE 与CE 之间的位置关系. 15.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的长. 16.已知,E 是AB 中点,AF=BD,BD=5,AC=7,求DC的长. 17.如图,在△ABC 中,∠B,∠C相邻的外角的平分线交于点D.求证:点D 在∠A 的平分线上. 18.已知,在Rt△ABC 中,∠C=900,AC=BC,AD 为∠BAC 的平分线,DE⊥AB,垂足为C. 求证:△DBE 的周长等于AB的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