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执教者:何云《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是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竖式计算的教学后安排的“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的教学内容。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教材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课标只要求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本册教材中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后来我反复学习了教参,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练习引入时,发现学生有的没有选择最邻近的整十数、整百数进行估算,那我就他们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让他们比较选什么样的整十数离精确计算的结果最近,最后发现选择了最邻近的整十数是最接近的。并告诉他们虽然估成什么整十数都行,但估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是离精确计算最近的。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练习中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

在练习一中我设计了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是否正确的题目。但有的学生刚开始还不是很能理解用估算的方法怎么进行判断,而是只是用实际计算的方法进行判断对错。然后再用估算的方法让学生感知,估算能对计算进行粗略的判断。在练习二中我还设计了在大卖场中买东西钱够不够的情景,这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说明同学对这部分新授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我想如果以后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会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创设一个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用到估算的情景,知道生活中有时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不需要了解准确数时,我们就需要估算。在平时计算时判断结果是否正确也可以用估算来判断,如43+18=91 对吗?

(2)让学生学会估数,因为在估算中,估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一定要明确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应选用邻近的整十数相加减的方法来估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及练习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及课堂练习 知识点: 一、计算基本方法: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加几个0。注意:两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0。 二、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 速度的表示方法:例如:特快列车速度160千米/小时小学生步行速度60米/分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个用了多少钱,叫做总价。 公式:单价×数量=总价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三、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积也不断变大。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小,积也不断变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乘以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例如:已知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800(50不变,8乘以2变为16,所以积也从400乘以2变为了800) 32×50=1600(50不变,8乘以4变为32,所以积也从400乘以4变为了1600) 8×25=200(8不变,50除以2变为25,所以积也从400除以2变为了200) 小试牛刀: 一、填空。(11×2=22) ⒈自行车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5千米,可以写作:()。 ⒉人步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30米,可以写作:()。 ⒊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达每秒钟30000千米,可以写作:()。 ⒋()×()=总价,路程÷()=()。 5、400×25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个0。 6、已知A×B=380,如果A扩大3倍,则积变成();如果B缩小5倍,则积变成()。 二计算题: 176×47= 679 ×13= 220×40= 360 ×25=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在已经熟练的知道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算几十加几十,得数再加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是先算几加几,也就是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加几后得数再加整十数;在这个基础上把新知识转化成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 1、难易结合,突出重点。 由于本节课是一堂计算课因此我以复习,通过选用有针对性的口答计算的方式进行导入,第1题中的口算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又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知识理清思路。第2题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学生把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 2、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新授知识的过程中,我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棒操作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得到答案,并在小组中的交流谈论,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笔算的注意点。充分发挥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先算4+6=10,发现得数是10,与原有认识发生矛盾时,再通过摆小棒探索算法,初步悟出算理。让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

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体会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认真反思: 1、这节课上完,也许很多老师和我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疑惑,这节课究竟在哪里使用学具比较恰当呢?怎样让学生产生使用学具的需要呢?我个人觉得,在学生自主探究前,没有必要强求学生先摆一摆学具再列式计算,应该允许学生直接列式计算。在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的时候,可以通过追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这样算的道理,要求学生解释算理,这也是学生感觉到最困难的。“能不能想办法让自己说清楚你的算法呢?”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这样,学生对使用学具就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学具的使用也能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教材呈现出的方法走过场。 2、有小部分学生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跟不进位的加法相混淆,造成在做不进位加法时也进位了。例如在做53+4时得数写成67了。这种情况需要在下一节练习课上多用几组进位加和不进加的题目进行对比练习,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算法。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

第四章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口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用左手手指帮助进位。如13×4,27×9 2、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计算结果末尾先填0,再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180×3,250×5 例1 130的5倍是(),24个8相加的和是() 例2 甲数是430,乙数是甲数的7倍,乙数是() 例3 一个数与零相乘的积是() 例4 如果@÷24=5,#÷@=9,那么#=() 例5 120×4的积是12×4积的()倍,850×6的积是85×60积的()倍。 二、笔算乘法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A、因数中不含“0”的笔算方法:如321×25,789×14 例1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121千米,24小时能行()千米。 例2 某商场占地面积是892平方米,15个这样的商场占地面积将是()平方米。 例3 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例4判断:两个整数相乘,积一定比每个整数都大。() 例5判断: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小可以是三位数。() B、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如150×84,409×20 C、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那时间=________________, 速度=__________________. 例1 一队探险者去热带雨林探险,他们每天能行进125千米,21天能行进多少千米?用三种方法计算(提示:竖式、乘法分配律、两位数等于两个一位数的乘积) 例2 泉泉骑车去书店买资料,每分钟能行360米,25分钟可以到达书店;丽丽步行去书店,每分钟走108米,50分钟可以到达书店。泉泉、丽丽到书店时分别走多少米? 例3 计算405×37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乘法口决求商的基础上安排的,先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再教学非整十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起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将为下面学习首位不能整除及商末尾有0的除法打下基础。 二.教学片断 师:猜猜46÷2商是几十多?你是怎么想的? 是不是这样呢?小棒摆一摆来验证。 交流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枝? 结: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只要怎样计算? (先用几十除以一位数,再用几除以一位数,然后把两次结果加起来。)(3)竖式计算 师:如果每道题都用小棒分,太麻烦了,我们一起来用竖式计算吧 讨论:竖式该怎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反馈:师生共同完成竖式计算。 提问: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2×2=4,表示什么? 4-4=0,为什么这个0不写? 这2个6是哪来的? 小结:回顾笔算过程:要从哪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哪里?除完十位怎么办?商写在哪里? 三.教后反思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因为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动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合

这个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复习了以前学的竖式,及其各部分的的意义,使学生加深已有相关知识理解,为新知识做好铺垫。我教学新知时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3)竖式中的第二个4、6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使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4、6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总来说之,因为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了解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并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逐步让学生在比较明晰较合理的操作方法上理解算理,从而提升计算技能。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在具体情境中,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能力:通过独立思考、交流等方式体验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在具体情境中感悟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情感:用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用整十数、整百数近似计算,并能解释估算过程。 教学难点: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 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加法的估算,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快乐活动日”活动开始了,小朋友们参加各种活动。 二年级小朋友参加了这纸鹤活动,让我们来看看二年级各班折纸鹤的情况吧?你看到了那些信息?请你们说说这些数字的相邻整十数? (出示情景图)在快乐活动日中,二年级(1)班折了452只纸鹤,二年级(2)班折了389只纸鹤, 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一个加法问题吗? 比较:两个班共折纸鹤多少只?小亚也提了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吧:两个班共折纸鹤大约多少只? 让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问题一样吗?不同在哪里?谁知道“大约”是什么意思?可以用哪个词语来代替,表示同一个意思?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想一想,计算“两个班共折纸鹤大约多少只?” 师:该怎样估算?你准备把他们估成接近的整十数还是整百数?同桌讨论。师: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交流: 汇报:小胖也在做这道题目,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350+380= 730 360+390=750

小胖做了2遍发现答案都不是很对?小丁丁也来说:精确结果是352+389=741,你的估算结果离得有些远了。聪明的小朋友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师:估算时用什么方法得出的结果最接近精确值? 生:找最接近的整十数。 二、减法的估算 1、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出示情景图)二年级(3)班折了482只纸鹤,二年级(4)班折了317只纸鹤,师:谁能提个估算的问题?(出示:两个班折的纸鹤大约相差多少?) 师:面对这个问题有该怎样估算呢?请你学着加法的方法估一估。分别用估成整十数和整百数的方法来试试结果,再精算。 谁能来列式?出示482-317 2.同桌讨论估算的方法。 交流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合理的估算方法,并板书。) 师:有时在计算中,如果有困难,我们可以列竖式计算。(出示竖式) 板书:482-317 估算:480-320=160 计算:482-317=165 4 8 2 — 3 1 7 1 6 5 3、让我们看看小亚他们四人的方法(出示书上的方法):想一想,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4、练习: (1)先估算,再计算(书上上面一行3题。) 837-168 725-156 713-144 (2)出示书上应用题 问:这2个问题中到底要我们求估算的结果还是精算的结果?为什么? 问:都要用什么方法来算?(估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横式计算)”教学反思“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横式计算)”是在学习了表内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下节课“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竖式计算)提供算理,更是为今后学习两位数的除法和多位数的除法奠定思维基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感悟算理。 第一层次操作:分小棒 在复习了有余数除法和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后,出示例题:51支铅笔平分给4人,每人能分到几支?学生列出算式后观察发现,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计算,怎么算呢?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这时让学生分小棒来理解,这5个十和1个一怎么平分给4人。有的小组把小棒全部拆开,一支一支分,同学们马上指出这种方法太烦了。有的小组指出:先一人分一捆,在把剩余的一捆和一根合起来继续分。学生在分的时候感受到了“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支的”这种方法的简捷。促使学生初步感知除法的算理: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然后再将被除数十位上的剩余部分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在用除数去除。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新知。 第二层次操作:先分几,圈一圈 在第一层次的分小棒中,学生已经感知了算理,接着老师再出示一题:73支铅笔平分给4人,每人能分到几支?这回通过在图上圈出先分的部分,然后再把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学生经历了从分实物到看图形的思维抽象过程,进一步感知算理。在这个层次的操作中学生理解了,“先分几个十,看除数”,“一般除数是几就先拿出几个十来分”。接着出示算式84÷7,老师示范圈一圈,写算式。学生借助图形,独立完成47÷3。 第三层次操作:对比观察、圈一圈 在第二层次操作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算理,这时老师出示了小丁丁和小巧同一题的两种不同的算法,通过借助图形,学生认识到了计算87÷3应该先拿出6个十来分,学生圈一圈,分一分76÷3 、56÷3。通过对比,学生认识到了76÷3应该拿出6个十来分,而56÷3应拿3个十来分。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老师经常只强调计算方法而忽视算理,我们在教学时通过动手操作环节,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操作中感悟、理解算理。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反思二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二 我始终认为计算中的任何法则都必须让学生通过实践的证明,来得出结论,才能使他们刻骨铭心,使他们终身难忘。 以前的老教材中总会出现一些计算法则之类的话语。而现在新教材却没有出现。那么是不是现在新教材学生就不需要在其计算过程中注意计算法则了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一些老教师,他们告诉我计算法则不出现在课本上是防止学生死用法则,套用法则,而没有去真正理解算理。 有了以上的指引,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理解算理。在教学42÷2=?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分小棒的实践活动。同时为了防止学生上课玩小棒,分散注意力,我没有让学生准备小棒,只有教师准备了小棒。我将42根小棒10根一捆扎成4捆,然后让个别学生上来分小棒,学生很快分完了,有的先将2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再将4捆小棒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有则是先将4捆小棒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再将2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这样每人分到21根。得出42÷2=21。接着我问如果要将42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该怎么分?学生发现先将2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不够分,只能先将4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人得到1捆小棒,还剩1捆小棒和2根小棒该怎么分?学生又动脑筋说1捆小棒是10根,10根和2根合起来就是12根,在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得到4根,共得到10+4=14根小棒。得出42÷3=14。引导学生得出先一捆捆地分,再一根根地分才能顺利地分完。然后将分小棒的过程引导到列竖式计算上,引导学生得出:在个位上的数除不尽的情况下,应该从高位除起。接着我再让学生探讨在个位上的数能除尽的情况下,是不是也从高位除起比较合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让学生再次分小棒。将52根小棒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发现:先将2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1根。再将5捆小棒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2捆,还剩1捆,然后再将1捆拆成10根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5根。这样分了3次才分完,每人共得1+20+5=26根。而如果先将5捆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2捆,还剩1捆,再将1捆拆成10根和2根合起来12根,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6根。这样分2次就可以分完,每人得到20+6=26根小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先一捆捆地分,再一根根地分更加方便简捷。然后我把这个过程引伸到列竖式计算上,引导学生得出列竖式计算,要从高位算起的算理。这个算理是学生在分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的,学生非常用以理解。 学生在以前的加法、减法、乘法中,习惯了从个位算起。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打破了学生原来的计算顺序和习惯,学生会很不习惯,也很难理解。在这堂课上,我抱着从实践出发的原则,让学生3次分小棒,循序渐进地发现算理,理解从高位除起的算理,为今后学生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凭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一定会让数学课更生动有趣、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的。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的内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本单元是计算教学的重点,内容比较多,新授课时大概在13课时左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方法。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简单问题。

三位数加减法估算

三位数加减法估算 袁宝华 一、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减法估算》是冀教版课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学期第14-1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在具体情境中充分认识估算在生活中的意义。通过探究合作,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估算与精确计算的比较,加强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尝试,能主动地发现创造,以及自主、自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用整百数、整十数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个位上是5的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新课铺垫 1.找邻居。 (1)找出下列各数在哪两个相邻的整十数之间。 274 381 612 446 学生若有困难,可给学生先举例如下:比274小的整十数是270,比274大的整十数是280,274在270和280之间。 追问:274更接近哪个?(学生能答出270)为什么?(和270相差4,和280相差6,更接近270) 找同学依次说出其余三个,重点关注生学习情况。 (2)找出下列各数最接近的整十数。 327 213 482 194 有了上一小题的追问,学生难度不大。 (3)找出下列各数最接近的整百数。 327 213 482 194 二、情境引入、感受估算 1.情境引入。 出示了学生收集矿泉水瓶的图片。 希望小学开展“争当环保小能手”活动,三年级同学收集饮料瓶369个,四年级同学收集442个。介绍,这一活动是环保的,同时也是废物利用。 2.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学生会提(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多少个?(369+442);(2)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收集多少个?(442-369) 3.老师带来一个问题:估算一下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学生茫然)4.引出课题。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计算的结果,这时候就用得到估算。我们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本节课在教学当中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让学生掌握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第二是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方法。教材在编排的时候把口算和笔算编排在一起目的是以口算为基础同时借助估算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笔算的定位问题。依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复习入手 无论是整百数除以一位数还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学生相关的旧知已经具备了。那么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原有计算为基础构建新的计算法则,在计算教学中非常重要。学生已经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教学最重要的资源。为了唤醒旧知,在新授之前安排适当的旧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时,我安排学生先进行一些口算训练,这既是常规训练同时也是为后面学习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服务的。在口算最后我出了一道“84÷3”的口算题,由于口算难度较大,迫使学生不得不进行笔算。学生笔算结束后,我又适时的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是如何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笔算的计算方法,同时又能让学生再次体会笔算的必要性与优越性。由于这些复习的铺垫,为后面新知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二、借助已有经验——在对比中提炼 由于课前充分的复习,学生已有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与算理的基础。例1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通过几组新旧口算知识的对比练习。让学生体会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与表内除法和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相同,只是计数单位发生了变化,由于分的是几个百所以结果要添两个零。例2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让学生结合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自主探究986÷2。在学生试做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计算呈现出两种状态:第一种是能准确的进行竖式计算;第二种是在百位上9÷2商4余1,把十位上8和6同时移下,变成186÷2,学生无法解答。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各选了这两种算法的代表板演计算过程。引导学生们先比较两种计算过程的共同点:都是从百位算起,先分几个百。再比较不同点:两种书写格式有着不同。一种是先写18÷6,再写6÷2,另一种是直接写成186÷2。接着让两种写法的同学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百位余的1和十位上的8合并起来,是18个十除以2,得9个十,所以9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6是6个一除以2,得3个一,写在个位上。让学生明确了计算过程中先算百位,再算十位,最后算个位的算理。回过头来看第二种写法,相比较而言,第一种计算过程层次更清楚更合适一

三年级三位数加减法计算题练习(可直接打印)

三年级三位数加减法计算题练习 (可直接打印) 44+932=199+398=801+98=814+551 =75+505= 306+812= 537+385= 502+957= 733+530= 412—156=481+21= 28+911= 310+534= 857+423= 139+312= 144+932=665+1000= 263+206= 861+146= 459+86= 323+291= 199+398=729+808= 644+64=558+321= 473+577=387+833= 801+60= 三位数加减法计算题练习二 814+551=75+505=481+21=665+1000=729+808

644+64= 558+321= 473+577= 387+833= 801+60=306+812= 537+385= 502+957= 733+530= 964+103= 814+551=28+911= 310+534= 857+423= 139+312= 44+932= 75+505=263+206= 861+146= 459+86=323+291= 199+398=481+21=三位数加减法计算题练习三665+1000=729+808=306+812=28+911=263+206= 861-146= 459-86= 323-291= 979-488=

599-481=644+64= 558-321= 473+577= 387+833= 680-502= 834-776=537-385= 502+957= 733-530= 964+103= 637-631= 569-366=310+534= 857-423=139+312= 940-456= 911-75=975-883= 三位数加减法计算题练习四 622+190=437+270=683+181=903-786=81+519= 833-732= 166+262=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由于学生有笔算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学生对于笔算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引入新课后直接出示例题进行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不到用简便的方法直接口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本课的意义。于是我在教学新知前设计了练习在其中渗透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做好铺垫。在设计这些练习时,我希望学生能从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找出不同解决的方法。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在分组交流时,尽量让学生来交流总结,并适时进行引导。 本课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习

中,先通过对比题、小游戏、编口算等进行基本训练,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由于设计的内容很充实,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讨论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未完成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所以上课还需更紧凑一些。还有一点是,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不能做到一针进血,在讲解口算方法的时候有点啰嗦,不够简洁。为此,今后要多多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在教学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之前,学生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都是要列竖式计算的。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部分内容则逐步要求学生口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为了突破学生的学习障碍,教材把加、减法口算的教学分开编排,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强调引导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口算方法。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这堂课中,我是分以下几步来操作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从实际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让“做数学”真正成为促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是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乘法的验算。 在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情境,以大象兄弟帮助小猴兄弟造房子为题材引入,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只要能够算出结果都给予肯定。 其次,注重方法的优化。在多种算法中,我让学生选择一种你认为算的快的方法,如:由2×3=6,得20×3=60。将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比较、抢答、等形式进行练习巩固。 第三,通过以大象兄弟帮助小猴兄弟造房子题材巧妙地将两个例题串起来。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因此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竖式计算:“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通过说算理板书书上的分布计算的过程,再引导学生简化计算的中间环节,得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一般写法。重点让学生说说,竖式一般写法。 另在随后的“试一试”中让学生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在竖式中

一般我们是先写两位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提示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用手挡住黑板上的答案,和学生一起在算一遍,这样的形式进行验算,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在做练习时,再乘一遍,不一定要想加法所学写出来再算一遍,心里验算也是可以的。 在练习投影反馈时,选择什么样的作业反馈,缺乏一定的机智。随手拿的几本发现一个学生把题目抄错了,在选择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可找写的好的作为范例,也可找有典型错误的进行比较。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学会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加、减法估算,掌握估算的方法。3.通过学习估算的方法,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单位,掌握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找邻居” 师: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找邻居”。 (1)找出下列各数最接近的整十数:327、213、482、194 (2)找出下列各数最接近的整百数:327、213、482、194 师:今天同学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就要运用到刚才小游戏中的一些知识。 二、情境引入、导入新课 1、谈话:在蜜蜂王国,采花的蜜蜂叫工蜂,是工作最辛苦的蜜蜂。在有鲜花盛开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一只工蜂一天一般往返10次,每次行程约1公里左右,它的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30公里。)(出示情境图)这天早晨,蜂王一声令下,勤劳的小蜜蜂从皇宫出发,排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外出采蜜去了。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收集其中的数学信息。 3、请同学们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选择一个问题一起解决,板书:“向南飞和向东飞的一共有多少只?”学生列式,286+103= 快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孩子是最爱动脑筋、最会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个个都挺棒!下面老师把问题改一下,看你们会不会解决? 板书:“向南飞和向东飞一共约有多少只?”仔细读问题,你有什么发现?请学生思考“约”字的含义。 师讲“约”的意思。“约”就是“大约、大概、不十分确定”的意思。 学生思考:在这个题中需要我们计算出精确的结果? 教师点拨:当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结果时,可以只算一个近似的结果,这就是“估算”。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计算的结果,这时候就会用到估算。我们这一节课就一起研究三位数加减法估算。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知识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知识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先把两位数按数的组成分成几十加几,分别乘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如13×4=(10+3)×4=10×4+3×4=40+12=52 也可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减几,分别乘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减. 如 29×3=(30-1)×3=30×3-1×3=90-3=87 口算乘法很简单,几十和几两分散,分别乘上一位数,两积加减是关键. m个n是多少? m×n= m的n倍是多少? m×n= 8是4的多少倍?如:8个4是多少? 8×4=32 如:8的4倍是多少?8×4=32 如:8是4的多少倍? 8÷4=2 2、整十数乘整百数(几十、几百、几千的数)的口算方法:先把因数中的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如 600×70=先算6×7=42 再在42后加写上000 600×70=42000 3、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可以把两个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另一个因数不变。然后进行相乘。估算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结果一定要用“≈”连接,不要用“=”。 乘法的估算,关键在于如何如何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值,其标准就是符合实际。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①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②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与哪个数相乘,积的个位就与哪个数对齐);③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④计算过程中有进位的,计算时要把进位加上。 如: 2 1 3 6 8 4 8 2 6 6 0 8 ×25 × 4 5 × 6 7 × 2 8 1 0 6 5 213×5的积 4 2 6 213×2的积 5 3 2 5 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①先把因数末尾的0前面的数相乘(写竖式时,将0前面的数对齐);②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③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相应个数的0.

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苏教版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平常的计算课,怎样在平常的计算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怎么在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创设情境,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课以老师带同学们出去春游为故事情节,串起整个教学过程,适应了学生们特点,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利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2.多样的练习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的转化为技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组合阶段和自动阶段。学生的认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明确计算方法,这些容易做到的是第一阶段,而后面的三个阶段教师经常容易忽视。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和解决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和蜻蜓点水一样,也是不利于培养计算能力的。特别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之后,不必要马上就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学生练习。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对比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的策略。 3.合理的学习层次是思维发展的脉络。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合理安排学习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理解算理和掌握算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复习铺垫的设计上,我有意识的体现了学习层次,整十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先安排了看小棒图,说数的组成,再看计数器图,最后让学生直接说数的组成。再讲例题的过程中,再次优化了层次,从学生流程上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看图列出算式,然后自主探究交流,最后比较归纳,掌握算理,由于教学设计时预设了学习层次和要求,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遵循“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规律,开展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一年级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具备有足够的应变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数学网小编与大家分享一年级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欢迎老师和同学参考学习。 一年级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生动的情境中提出来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兴趣。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当小老师找同伴列式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自己解决已经学过的问题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重视了知识的迁移。由于本节课是一堂计算课因此我以复习,通过选用有针对性的口答计算的方式进行导入,第1题中的口算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又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知识理清思路。第2题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学生把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 3、重视操作,数学学习在学生的操作中体现。小学数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任务更多侧重于过程与方法。很多的过程与方法就体现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本课重点是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再通过练习、比较,进行算法的最优化。我尽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交流。学生通过同桌边操作边交流想出了计算24+9的多种算法,对于学生自己想出的各种算法,我都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在新授之后把24+5、24+6、24+9三题的算法比一比,突出本课的重点。 4、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 希望通过小编分享的一年级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对学习都有所帮助,如有疑问可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欢迎继续关注查字典数学网!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三位数加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第二学期)《数学》第38--3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习用整十数、整百数进行估算的方法,逐步养成估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2.在估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学习数学的用处。【教学重点】用整十数、整百数对三位数加法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到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感知估算: 师:我们的好朋友小熊猫乐乐出了两组题目想考考大家,看看小朋友以前的本领学得怎么样?同桌两个小朋友各选一题 说一说. 1、说一说它们的邻数,更接近哪个整十数或整百数: 1) 360、507、823 相邻的整百数是()和(),更接近( ). 2)76、347、723 相邻的整十数是()和(),更接近( ); 2、创设购物情境:小丁丁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体育用品, (图)篮球 38元,跳绳8元,羽毛球拍 23元。 (1)师:春天到了,小丁丁想要加强锻炼.周末他来到了体育用品商店,选择三样体育用品,根据所给的数学信息,谁能很 快地判断出妈妈给他100元钱,够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 (2)学生交流。 3、小结:有的小朋友认为不需要算的,就可以知道这几样东西肯 定不用100元因为把这三个价钱都看成后面的整十数, 和一定比100小,问题只是问我们够不够。所以可以很 快得出100元钱够了的结论。老师在去超市购物排队结 帐时,经常会看一下购物车里的商品,然后大致算一下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范文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加减法》中第4课时的内容,在本册的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知识的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知识的教学”,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让学生明白计算和估算意义的不同,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估算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成功的地方: 首先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策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做数学”做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不足之处及对策: 首先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理解不够。我在教学192+219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但有许多学生是直接计算的,算出计算结果,然后再四舍五入,得出结果,这是学生对估算意义的不理解,所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理解估算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学生对于估算方法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估算方法,但大

部分的学生没有估算意识,估算方法还是老师的教为主,没能较好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2 主要目标: 学习估算方法,并会应用于适当的题型中。培养估算意识。 授课优点: 1、本次设计的每日口算训练与新授课内容有衔接作用。 2、前置性作业循序渐进培养同学们对估算的的概念的认识。 授课缺点: 1、本次授课准备不够充分,对教材研读解析不透彻,教材应用不到位。 2、流程安排过于冗长,部分过程了简化处理。过分依赖课件脱离课本。 3、学生活动较少,小组合作没有达到预想目的。 4、课堂效率低,练习不够,练习题设计不丰富,层次性不足。 5、教师用语不够严谨,学生回答问题的表达上仍需训练。 自我改进: 课堂不流于形式,真正从学生角度,认真研读整合课本,做好最适合的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更应丰富,并训练学生活动秩序和活动意识的培养。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3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教学反思范文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教学反思范文 本节课和上一节课相比,区别就是:加法需要进位,减法需要退位。从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入,让学生去关心他们熟知的卡通人物欢欢和乐乐所作的事,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说一说,使学生把收集的信息在头脑中进行了整理,从而能更好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建立在二十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的。通过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学具,动手摆一摆,在操作过程中体验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看到多样化的计算方法,拓宽了他们的思路,同时也让他们在比较中寻找最为方便的计算方法。此外,集体的合作还能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成果。 在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加减法计算中,减法一直是大部分学生的难点,多种算法的展示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多方位的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选择他们能理解并运用的计算方法。这是包括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退位和不进退位)的综合练习,数墙是上学期学生熟悉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堆数墙比赛“看谁的数墙堆得高又稳”,能让学生综合所学进行运用,既巩固新知,又能让学生玩的开心。 先来说进位加法:

如:27+5,有两种主要算法: 1、把27分成20和7,先算7+5=12,再算20+12=32,所以27+5=32。(也就是把两位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再算两位数加整十数) 2、把5分成3和2,先算27+3=30,再算30+2=32,所以7+5=32。(这种方法,渗透了凑十的思想,27+3可以先凑到30,所以把5分成3和2) 从课堂反馈来看,由于第一学期教进位加法时,比较注重凑十的思想,所以两种算法,学生比较喜欢用第二种方法。 再来说退位减法: 如:32—5,也有两种主要算法:和上面两种正好是对应的。 1、把32分成20和12,先算12—5=7,再算20+7=27,所以32—5=27。(由于个位上的2不够减5,所以要把32分成12和20,这个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有困难,所以在课堂上,我增加这样的一个单项训练) 2、把5分成2和3,先算32—2=30,再算30—3=27。(这个和上个学期学习退位减法的思路比较接近,所以学生相对来说对这种方法理解起来快一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能够熟练计算。现在每天都是一节新课,所以爸爸妈妈在家可要让学生多练口算,提高他们的正确率和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