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教案

《弹力》教案
《弹力》教案

第2节弹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弓(或弹弓)、钢尺(或废钢锯条)、弹簧、

橡皮泥、橡皮筋、小车(带有弹簧)、拉力计、弹簧测力计、钩码、硬纸板等.

【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弹弓,并用力拉弹弓上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力拉橡

皮筋时,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

师弹弓上橡皮筋的变化说明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效果?

生: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性质.

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

师日常生活中类似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很多,如弓箭、钢尺、撑竿跳高

的撑竿等.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弹性形变视频)学生观

看并思考.

【进行新课】弹性和弹力

1.弹性

师请同学们就刚才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6页图7.2—1“撑竿跳高”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撑竿等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

板书: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

2.弹力

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师刚才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表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被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板书:1.弹力: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2.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

3.塑性

师请大家捏、拉橡皮泥,并想一想,橡皮泥与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学生动手实验,并回答:橡皮泥用力捏(拉)后发生变形,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形.

师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塑性不同于弹性.

板书:塑性: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教师说明:(1)有些物体的形变是微小的,人眼不能观察到.任何物体在弹性限度内都能发生弹性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不明显,不易直接观察到.

(2)物体发生形变时如果超出弹性限度,将发生塑性形变.例如:人在水泥地面上行走、汽车在水泥地面上行驶,都会使路面发生弹性形变.汽车如果超载就可能使路面的形变超过弹性限度,路面会发生塑性形变即路面被破坏.

4.弹力的性质

师请大家再次拉橡皮筋、弹簧,并思考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

学生思考、讨论: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像弹簧、橡皮筋等有弹性的物体.

师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演示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演示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

师请大家思考,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车受到力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小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由此可见,弹力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同时要发生形变.同时我们还看到,小车是向右运动,表明小车受到的力(弹力)是向右的,而弹簧是缩短的,是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产生的弹力,由此可见,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演示4:将弹簧压缩得短些、更短些,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变化,并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弹簧压缩得更短些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远些,产生的弹力更大.由此得到结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师我们拉测力计时,弹簧拉得越长,我们感觉越吃力,就是这个道理.

师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吗?

学生举例:

①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笔筒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

②跳水运动中 1m板和 3 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

③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

④撑竿跳高运动员利用撑竿形变后产生的弹力把人弹得更高些.

⑤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

⑥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板书:

弹力的性质

①产生的原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②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要发生弹性形变.

③施力物体:弹簧、橡皮筋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④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发生弹性

形变的方向相反.

⑤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教师说明:(1)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发生形变,这是力的一种作用效果.

(2)弹力是一种效果力,通常情况下物体的形变往往难以察觉,故判断是否产生弹力可依据两点:①物体间是否接触;②接触处是否存在着相互挤压或拉伸(即是否发生了弹性形变).

例题1(多选)(用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B.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C.支持力、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D.坐在凳子上的人,受到的支持力是因为人的形变而产生的弹力

弹簧测力计

师我们知道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既然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那么就可以根据形变的大小来比较、确定弹力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通过改变弹簧伸长长度来表示出力的大小的仪器——弹簧测力计(如图,展示弹簧测力计).好,下面我们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1.制作弹簧测力计

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弹簧测力计,请一组同学上台来展示制作的过程:

(1)将一块光滑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纸板上,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好记号“0”.

(2)将0.5 N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

(3)分别将1 N、1.5 N、2 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

(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师现在请大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可以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发现规律:弹簧伸长的长度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师为了使测量更精确些,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样我们自制的弹簧测力计就成功了.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了.由此可见,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并讲解.

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多媒体课件)

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板书:弹簧测力计测量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跟

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师如果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

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

的结构.

板书: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板、指针、外壳.

师请大家观察后思考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弹簧测力计,有什么不同?

教师拉动挂钩,引导学生观察,同时介绍: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上台给我们演示实验“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思考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哪些操作要求。

一位学生演示操作,其他学生分析讨论、回答:

1: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拉力的大小,以免拉力太大,损坏弹簧测力计;

2:拉弹簧测力计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

3:读数时视线应该正对刻度线.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讲解.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多媒体课件)

首先看清它的量程,即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认清它的分度值,以便读数时快速准确;

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若没有,则需要校零;

使用前,轻轻拉动它的挂钩几次,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

使用时,拉力方向应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确保测量准确;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面垂直.

板书:

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此时被测拉力的大小是.

例题3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4N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A.0N

B.2N

C.4N

D.8N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7.2弹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第七章 《7.2 弹力》教学设计 学校: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姓名:张姿 联系电话: 《7.2 弹力》教学案 济源市济渎路学校张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使用弹簧测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物理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和意识,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设计思路】 关于弹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认识,但远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对其性质和原理的认识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探究和测量的活动,使学生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同时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弹簧测力计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弹弓、弹簧、弹簧测力计。 学生:橡皮筋、弹簧、直尺、气球、橡皮泥、钩码、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上一节讲力时,提到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呢?生回答,进而引出物体发生形变会产生力吗? 二、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先展示2008年奥运会上的跳高视频,紧接着拿出在手中的弹弓让学生展示。 师:有没有同学玩过弹弓?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有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自己玩弹弓的本领? 一名学生表演玩弹弓,其余的学生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必要时可以相互讨论运动员借助什么样的力完成完美的跳高?为什么弹弓能把粉笔头弹出去? 学生思考讨论。 生:利用了弹力。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弹力 投影:学习目标 1、了解弹性、塑性; 2、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研究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4、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三、自学指导: 1.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的改变,叫做。 2.物体受力会发生,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 3.物体发形变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_________,它是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 5弹簧测力计制造原理:。 6.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7.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学生自己思考,总结。) 四、动手操作,感知弹力 1、弹性、塑性 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任意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要求设计尽量多的实验。 小组展示: 第一组: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直尺,用力压变弯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橡皮泥用力捏,扁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16弹力教案

课题:弹力 一、教材分析 ⒈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②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③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方法,学会它的制作及使用。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⒉教学重点 1、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弹簧测力计制作方案的探究、制作及其使用。 ⒊教学难点 弹簧测力计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 ⒋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式的综合性教学法。㈠、复习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的实验,请说出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物理学道理? (演示)用力捏水球,水球变形。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㈡、新授: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任意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要求设计尽量多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开始! 设计并操作实验。 请一个小组把他们设计的实验展示给大家。 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铝导线用力折弯,变弯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直尺,用力压变弯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

橡皮泥用力捏,扁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弹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像弹簧这类物体一样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叫弹性。 一、弹性。 像橡皮泥,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在物理上,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弹性:蹦极、汽车减震、跳水跳板、弹弓、弓箭……。 塑性:揉面、折纸、捏泥人……。 第二节弹力 1、定零刻线:不挂物体时,记下指针所对位置即为零刻线。 2、在弹簧挂钩上挂钩码(50g),在指针对应的位置画对应的刻线(0.5N)。 3、量出从0~0.5N的长度,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是0.1N并画出刻线。 4、按0.1N的长度依次画出刻线…… 师:你知道这位同学平均分格的理论根据吗? 生: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 师:有无其它方案? 生:1、定零刻线:不挂物体时,记下指针所对位置即为零刻线。 2、定终刻线:挂4个钩码,记下指针所对位置即为2N。(统一要求量程 2N。) 3、根据最小刻度的要求,在0~2N之间平均分格,画出所有刻线。 师:还有其它方案吗? 生:用橡皮筋代替弹簧,其它方法与以上相同。 师:有无其它方案? 生:1、定零刻线:不挂物体时,记下指针所对位置即为零刻线。 2、将标准的弹簧测力计与要制作的弹簧测力计水平对拉,根据标准弹簧 测力计指针的示数,在新测力计指针对应位置上画出示数。 ……。 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制作方案,都很好。请用你们认为的最佳方案制作弹簧测力计。制作过程中请注意相互配合好。 生:制作弹簧测力计。 师:巡回指导。(实物投影)展示制作的弹簧测力计并做简单评价。 师:如何知道同学自己制作的弹簧测力计是否准确? 生:①用标准的弹簧测力计与不标准的弹簧测力计测同一物体重,看测量结果是否一样。 ②将它与标准的弹簧测力计对拉,对照俩测力计指针所对应的数值是否相 同,从而判断其正确性。 师:请同学们立即检验你们制作的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生:检验弹簧测力计的准确程度。 师:弹簧测力计有哪些缺点? 生:量程太小;不便于携带;用久了指针不指零……。 师:弹簧测力计肯定还有缺点,如何改进这些缺点?请大家课后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㈢、小结:

高一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

高一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 【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习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习难点】 平均速度计算 【方法指导】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阅读】P15“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A级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表示,Δx的大小表示,Δx的正负表示 【思考与交流】1、汽车在沿x轴上运动,如图1—3—l表示汽车从坐标x1=10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m处,则

Δx=,Δx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沿哪个方向运动?如果汽车沿x轴 负方向运动,Δx是正值还是负值? 2、如图1—3—l,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 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怎么表示? 3、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 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m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 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 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识点二:速度 【阅读】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问题。 实例: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 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 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 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 写了奥运会纪录.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试举 例说明. 1、以下有四个物体,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 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20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10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30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102500 A级1、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 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高中物理《电容器的电容(9)》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8 节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电容的观念,认识常见的电容器,通过实验感知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2.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掌握电容的定义式,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容概念,定义式,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公式。 难点:电容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课 1.播放视频《水球的爆炸过程》,提出问题:气球为什么会爆炸?引导“水压”。 2.往杯子里倒水,会有水压吗?“会!” 3.容器在储存水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水压,水压过大,容器会爆炸。 4.展示课题:电容器的电容 (二)电容器 1.了解电容器结构 (1)观察主板,展示电容实物。 (2)播放视频《拆解电容器》,了解电容器的内部结构。 (3)介绍平行板电容器结构。 2.电容器充放电 过渡:电容器作用是什么? 【演示实验】电容器接交流电源,直接引线短接,观察“电火花”。 充电时,有短暂的充电电流,电容器极板带电,有正极板和负极板。极板所带电荷量,称为电容器的带电量。充电后,正负极板电荷由于相互吸引而保存下来,极板间存在匀强电场。能量以电场的形式储存起来。 放电时,正负电荷相互中和,有短暂放电电流。放电后,不存在电场,电场能转化为电能。 【学生分组活动】体验二极管的充电、放电。

Q 过渡:容器储存水后会有水压,那么电容器储存了电荷后,会有? 【演示实验】测量电容器的电压,知道充电的电容器存在电势差。 3. 探究电容器电荷量与电压关系 猜测:电容器的电压和什么有关?对比水量与水压。 (1) 理论分析。电荷量越多,电场越强,根据 U=Ed ,两极板间电势差越大。 (2) 实验探究电荷量与电压关系。 问题:怎样知道电容器储存电荷的多少呢?若一个充电的电容器,连接完全相同不带电的电容器呢?电荷量应该等量平分,电荷量减少一半。如果电荷量与电压成正比,电压也应该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可以通过测量电压,间接论证。 方案:单刀双掷开关,先充电,后平分。 推广:利用等量平分原理,可以得到电荷量的 1/4、1/8,实现多次测量。 (三)电容 过渡:将电荷量与电压成正比写成等式,引入常数 C 。 1. 电荷量与电压比值的含义。单位电压储存的电荷量,反映了容纳电荷的本领。 2. 电容定义式, C = 。单位:法拉。 U 3. 对比水杯理解电容概念。单位水压时容纳的水量,类似于水量比高度,相当于杯底的底面积。 4. 讨论:容纳电荷的本领与储存的电荷。 5.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电容和电容器的说法正确是( ) A. 电容器简称电容 B. 电容器 A 的电容比电容器 B 的大,说明 A 带的电荷量比 B 的多 C. 电容在数值上等于使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为 1V 时电容器需要带的电荷量 D. 由公式 C=Q/U 知,电容器的电容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成反比,与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成正比 答案 C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教案苏科版

力弹力 课题8.1力弹力(2) 课型新授课、习题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弹力及弹性势能。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 【情感与态度】: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弹簧弹簧测力计塑料尺铁丝橡皮筋(共5组)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第1课时)二次备课 一、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大家会鼓掌吗?请试一试。 师:若大家只用一只手,请鼓掌。 为什么听不到掌声呢?我们学习第八章以后大家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学生自学: (任务一)认识什么是力: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上P44的内容,重点观察图8-1真的四幅图片, 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具体的用力实例说明:什么是力?有力的作用至少要几个物 体?请解释“孤掌难鸣”。

2.请指出P44中图8-1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除课本上的用力的实例外,请你再举出2-3个用力的实例,并指 出其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任务二)认识形变和弹力: 一。观察与实验:利用手边器材进行下列实验: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手弯铁丝。并仔细观察气球、弹簧、橡皮筋、铁丝有何变化。 分析与思考: 1.力作用在物体上,可能会对这个物体产生什么效果? 2. 气球、弹簧、橡皮筋和铁丝的形变撤去外力后能不能恢复原状? 探究结果:叫弹性形变。 二、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观察与实验:利用手边器材按照课本P45活动8.1的要求进行实验,用大小不同得力压塑料尺和拉弹簧,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与思考: 1.对比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并完成P45活动8.1的中的填空。 由此可见: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 2. 当你的手压塑料尺时,弯曲的塑料尺对你的手有力的作用吗?当你的手拉弹簧时,伸长的弹簧对你的手有力的作用吗? 3.什么是弹力?哪些力属于弹力? (任务三)认识弹簧测力计 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你手边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刻度盘,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11.4、单摆教案 单位: 姓名: 电话:

11.4、单摆教案 引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弹簧振子,知道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那么:物体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答:物体做机械振动,受到的回复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机械振动——单摆的运动 1、 阅读课本第167页到168页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单摆? 答:一根细线上端固定,下端系着一个小球,如果悬挂小球的细线的伸长和质量可以忽略,细线的长度又比小球的直径大得多,这样的装置就叫单摆。 物体做机械振动,必然受到回复力的作用,弹簧振子的回复力由弹簧弹力提供,单摆同样做机械振动,思考:单摆的回复力由谁来提供,如何表示? 梯度小问题:(1)平衡位置在哪儿? (2)回复力指向?(学生回答) (3)单摆受哪些力?(学生黑板展示) (4)回复力由谁来提供?(学生回答) 注意:数学上的近似必须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此处也能让学生单摆做简谐运动是有条件 1)平衡位置 当摆球静止在平衡位置O 点时, 细线竖直下垂,摆球所受重力G 和悬线的拉力F 平衡, O 点就是摆球的平衡位置。 2)回复力 单摆的回复力F 回=G1=mg sinθ,单 摆的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呢? 单摆受到的回复力F 回=mg sinθ,如图:虽然随着 单摆位移X 增大,sinθ也增大,但是回复力F 的大小 并不是和位移成正比,单摆的振动不是简谐运动。但是,在θ值较小的情况下(一般取θ≤10°),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近似的认为 sinθ=X/ L ,近似的有F= mg sinθ= ( mg /L )x = k x (k=mg/L ),又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O 点,与位移方向图2

《弹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弹力教学案 课题:力弹力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2)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概念的建立。 导学过程: 一、力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人提包,人拉橡皮筋,人压弹簧,人推车四幅图片 有人认为力是由人肌肉紧张引起的。当人们提包、拉橡皮筋、压弹簧、推车时,常常会感到肌肉紧张。从而有人把力称为人体对物体的作用。这里作用的方式分别为:提、拉、压、推,作用的物体分别是:包、橡皮筋、弹簧、车。 是否只有人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幻灯片展示:马拉车、压路机压路、起重机提货物。 同样是拉、压、提这些作用方式,只不过这次换成了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可见人对物体的作用可以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来代替。 你能否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物体对物体可以产生类似推、拉、提、压等作用? 【板书】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能否仅用一个巴掌发出声音?如何才能发出声响?发出声音时,我们的左手对右手产生了力的作用.力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完成以下填空: 1.力是什么 (1)力是对的作用. (2)只要有力的作用发生,就一定会涉及到个物体. 2.指出以下几种情况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人推车向前走,人推车子的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 (2)桌上放着墨水瓶,瓶子压桌子的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 (3)磁铁吸引铁块,磁铁吸引铁的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 2. 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举例说明: (1)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 (2)两个物体接触,是否一定有力的作用? 二、形变和弹力 活动:请同学们手拉弹簧、手压橡皮、手撕纸、手压橡皮泥 观察实验现象,在外力的作用下,你们看到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形变:物体形状的改变 问题:实验中我们使用的都是比较柔软的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它们会发生形变。有人认为,坚硬的物体不会产生形变,只有有弹性的物体才会产生形变,如,手压桌子,桌子就不会形变。 实验:玻璃瓶的微小形变细玻璃管中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这里我们把微小的形变用实验放大,便于肉眼的直接观察。 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对橡皮筋和弹簧都施加了一个力从而使它们发生了形变,如果此时撤去作用于它们的外力,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撤去作用于橡皮泥上的外力,它也会发生变化吗? 归纳总结;我们把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后能够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称范性形变。 形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弹性形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性形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拉长橡皮筋和压缩弹簧、气球使它们发生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呢?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能够产生力 【板书】弹力:物理学上把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弹力》教学设计正式版

《弹力》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教材文字叙述简洁,插图生动形象,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教师创设情景,提供平台让学生动手、动脑,并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教学设计特别强调对实验的挖掘。通过“弯弓射箭”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中若干个演示实验的设计,使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树立创新的意识。尤其在研究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垂直时,让学生手掌轻推肥皂泡,观察肥皂泡离开手的较短距离内运动方向与手掌平面存在的关系,形成弹力方向的感性认识。在师生、生生互动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二、教材分析 《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牛顿力学的基础知识,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以后正确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条件、弹力方向和胡克定律,难点是弹力方向和胡克定律。教材用拉伸、压缩弹簧的事实让学生体会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拓宽学生的认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重点,教科书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弹力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三、学情分析 通过本章第一节“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 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高中物理《电动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电动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4)了解电源内电阻和容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过程,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活中的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2)通过介绍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树立起保持环境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对电池进行分类处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电动势的概念,对电动势的定义式的应用。

2、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学手段 各种型号的电池,手摇发电机,玩具轨道车,太阳能电池,钟表。 五、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进行课前实验,利用电池及充电后的电容器分别对钟表进行放电,观察现象,并说明两者的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池能够产生持续的电流。电容器只能够产生瞬间的电流。 教师:电流的产生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造成的,试分析两者电荷移动的区别(以正电荷的移动为例)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容器中正电荷由正极板移动至负极板而发生中和。电源中正电荷由电源正极经外电路到达负极后,再由内电路由负极返回正极。

教师:电源中电荷为何能够持续运动,内部具有怎样的结构?带着问题我们学习一下本节课电动势。 (二)进行新课 1、电容器内部结构 电容器正极板电荷经导线在电场力作用下由正极板运动到负极板,到达负极板后与负电荷发生中和,导致电荷量减少,电流减小。 2、电源内部结构 (1)问:电场的方向是怎样的? 答:外电路沿着导线由正极到负极。内电路由正极到负极。(2)问:正电荷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7.2《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7.2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认知特点,关心学生的原有经验。 3.适当淡化知识点的传授,鼓励进行实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4.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教材地位分析】 本章是在前一章学过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力学中常见的弹力、重力和摩擦力,,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以杠杆、滑轮、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难已概括的.因此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本节通过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利用弹力的作用效果来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从而达到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情分析】 前面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及相互作用力、平衡力的特点,本节课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弹性形变是物体的一种特性,进而自主弹力概念,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制作弹簧测力计,归纳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线索是利用物质特性鉴别物质的种类,教学法的设计主要依据是物理新课程标准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体运用为: 1.情境导入,活动探究法;2.引导归纳,自主建构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弹簧伸长与受力大小的关系,难点是弹簧测力计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说明】 1.实验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是物理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本节课的设计宗旨。实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对人类知识的浓厚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形成创造思维能力。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等多种方式,顺利得出了弹簧秤的制作原理。制作方案采用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相互提出建议,教师引导、点拨,给难点层层铺设台阶,使难点问题在探究中顺利解决。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目的:(1)、探究弹簧伸长与受力大小的关系 (2)、引导学生自主制作弹簧测力计 3.器材准备: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圆周运动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导语: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圆周运动呢?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教材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为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5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后,接触到的又一个美丽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章节的重要部分,主要要向学生介绍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

速度的概念;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③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④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具体情景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极限思维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和矢量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去分析有关问题。 ②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进行爱的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达关爱和赏识,如微笑着对学生说“非常好!”“你们真棒!”“分析得对!”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心情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教学用具】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 比较重力与弹力【设计思想】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

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二、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演示实验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演示实验6:纸张被手揉皱.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 (陕西省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奚治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设计理念: 对于弹性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弹性和弹力,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 弹力教学课件;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弹簧球、木板、钩码、铁架台。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活动探究(钢尺或钢锯条,橡皮,橡皮筋,皮球等)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2、弹性和塑性 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泥巴、雪球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 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有弹性的物体. 3.弹力 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 我们把这种弹性物体对手的力就叫做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同学们讨论. (在同学们互相辩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来分析和解决问 (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 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右上图)引导学生观察后讨论得出: 物体只有发生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这只小青蛙(出示实物),给它上弦后,放在地上就会自己跳起来(演示),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 (请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上台拉动拉力器,提醒全体同学注意观察讨论)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高中物理《弹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奇趣导入 (展示视频)蹦床比赛,运动员撑杆跳的上升过程,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避震弹簧的缓冲过程,蹦极的过程。 教师:在上面我们所看的片段中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物理规律,不知同学们能否指出来呢? 学生:它们都在发生形变后对其它物体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 教师:不知同学们还可以举出哪些利用弹力的例子,谁来说? 学生:拉弓射箭、蹦极、跳水踏跳板、打篮球…… 教师: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内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把过去以教师讲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为学生探求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点。教师创设情境和显现内容和教学重点相关联,并不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是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巧妙设问 (1)学生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 (2)提出问题: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的共同点是什么? 橡皮泥的形变与用力拉弹簧的形变有什么不同? 手为什么受力?手受力的方向?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得出: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不能恢复的形状改变,拉或压的弹簧能够恢复形状改变,总结出: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3)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钩码受哪些力?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 教学设计

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形式。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并会判断 三、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 四、教学过程(因为是录播课就没有学生的活动情况)

教学反思 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和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意识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合本节录播课:力求为学生提供各种情景、资料,让学生能够观察、思考和体会。 第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能力;直觉的判断力;观察推理的能力和收集证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交流合作,对问题的质疑和反思方面的能力等。 第二、本节内容应着重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要注意观察弹性形变,体会弹力的存在。 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科学的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

第2节弹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的探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及使用。 【教法与学法】 1.教法:“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式的综合性教学法。 2.学法: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 【探究新课堂】 【课前准备】 弹弓、气球、弹簧、橡皮泥、塑料直尺、弹簧测力计、钩码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教师让一个学生用弹弓打粉笔头,学生操作后,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力把粉笔头打出去?学生凭感觉回答,教师由此引入新课。 【新授课】 (一)认识弹性和塑性 1.学生体验:让学生分别挤压气球、拉伸弹簧、挤压橡皮泥等物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1)手施加的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2)撤去手上的力,物体的形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弹性和塑性。 2.弹性和塑性 弹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性,叫弹性。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注意: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形变就无法自动恢复,我们把这个限度叫作弹性限度。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二)认识弹力 1.学生体验:用手拉弹簧,弹簧发生形变,体验弹簧对手有力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接着提问: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观看撑竿跳的视频和再次体验用弹弓打粉笔头后回答。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产生的这种力叫弹力。 (2)分析定义:教师提出问题: 由定义可知: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弹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弹力的方向怎样? 在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 (3)认识拉力、压力、支持力 教师通过一个图片,如图,引导学生认识支持力和压力都是弹力,通过拉弹簧,体验、认识拉力是弹力。 教师强调: ①弹力的大小是随着物体形变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②对同一物体而言,发生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③具有弹性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弹力,弹性物体只有在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弹力。 (三)弹簧测力计

重力与弹力 教学设计

重力与弹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水平支持物支持的静止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 (5)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6)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替代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3)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胡克定律,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重心的概念以及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 2.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3.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和掌握胡克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但这些现象都包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出示图片:苹果落地;滴水的衣服; 思考讨论:苹果为什么会落向地面?衣服上的水为什么会向下? 出示动画:弹簧的拉伸和压缩。 思考讨论:弹簧为什么能被拉伸和压缩呢? 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讲的重力、弹力有关。 二、讲授新课 (一)重力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符号G。 2.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 出示图片:画出重力方向 教师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4.物体受到的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是:G=mg (1)g是自由落体加速度。 (2)g的单位:N/kg,m/s2 1N/kg=m/s2 (3)在没有空气阻力时,由静止下落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g又叫作重力加速度。 出示图片:自由落体运动 5.重心 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作物体的重心。 重心可以看作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1)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出示图片: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的重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