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地震

1、地质灾害:是地球岩石圈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地质作用为主要致灾因子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2、地震:岩层断裂或错位,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3、地震灾害:是由地震导致的灾害

4、地质构造:①引起地震的能量释放的源头成为震源②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成为震源深

度③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④震中到周围地面上某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

⑤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课本图)

5、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震级越高、释放能量越大)

分微震(﹤3级)有感地震(3-5级)破坏性地震(﹥5级)(﹥7级会有重大损害)6、烈度: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⑤地面建筑的坚固程度

⑥发生时间、⑦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⑧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7、分类:按照震源深度: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大于300km)

按照成因:①构造地震②火山地震③陷落地震④人工诱发地震

8、构造地震:地下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占90%以上、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造

地震多分布于①板块边界处(如日本、台湾多地震)②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华北)9、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

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10、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采矿形

成了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陷落地震。地震能量主要来

自重力作用。矿洞塌陷或大规模山崩、滑坡等亦可导致这类地震发生。占3% 左右

11、人工诱发地震:水库蓄水、人工爆破地下核试验油井注水

12、世界两大地震带:①环太平洋地震带(最主要消亡边界)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消亡)(其次是③大洋中脊④大陆裂谷,③④都位于生长边界)(中国是:青藏、新疆、华北、台湾)

13、地震前兆:地下水异常(井水)、动物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地震云)地声地光

14、发生过程:震中附近的人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水平晃动(原因:地震波分纵波和横

波,纵波速度快)

15、环太平洋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西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裴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16、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从印度尼西亚开始,经中南半岛西部和中国的云、贵、川、青、藏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还伸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发生在这里的地震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17、地震的危害:①造成人员伤亡②摧毁建筑物,造成财产损失(破坏房屋和其他基础设施③引发火灾、水灾、煤气和有毒气体泄漏④可能诱发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堰塞湖等次生灾害18、我国多地震的原因:①东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台湾),②西南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

带(青藏),③内部多断层活动带(华北)

19、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因为震级与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坚固程度等因素有关。

20、世界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21、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区:日本、台湾、菲律宾、印尼东部

22、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区:阿拉斯加美国加利福尼亚(美国、加拿大西海岸)

23、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区:墨西哥西部、南美西部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

24、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新西兰

25、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印尼、缅甸云南(横断山脉)、西藏(喜马拉雅山)、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等

26、分析一个地区多地震、火山的原因:位于**板块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28、中国的灾情特点:①东重西轻(105°E)(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②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③经济损失加重(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29、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30、预防措施:①加强研究②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③提高建筑物抗震程度④进行防震教

育、放震演练⑤提升防震意识与自救能力⑥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31、中国是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2000字

泥石流

1、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和滑坡的共同特点:①突发性②发生在山区③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④破

坏力极强⑤人类活动可诱使起发生⑥外力作用导致

3、不同点:泥石流必须有水的参与,滑坡不一定有水的参与

4、泥石流的发生机制(成因):①充足的水(暴雨)②足够的堆积物(碎屑物)③足够的地表和

沟谷坡度(山区)(易发区:山区、植被少碎屑物质多、多暴雨地区)

5、泥石流(滑坡)的危害:①摧毁道路、桥梁、村庄、厂房,堵塞河道、埋没田舍,造成严重的

财产损失②造成严重人员伤亡③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退化 (从生命、财产、生态破坏、诱发灾害方面分析)

6、预防泥石流①加强科学研究,进行灾情监测、预报、预警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

境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④人类活动避开泥石流多发区⑤不在危险地带建房⑥暴雨时不要在河谷浅滩逗留⑦泥石流发生时,立即向两侧山坡撤离(重点是前3个要点)

7、我国泥石流、滑坡多发的原因:①山区多(占2/3地形)、坡度大②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

季,多暴雨(降水)③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受严重破坏(破坏植被、开矿)8、我国西南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的原因?①地壳运动强烈导致岩石破碎(构造破碎),易诱发滑

坡、泥石流②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③地形崎岖④开垦、开矿等对植被破坏严重

9、滑坡、泥石流时空分布特点:

时间上: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空间上: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

滑坡

1、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滑坡的发生机制:⑴不稳定的山坡形态(①陡峭的坡度和②凌空面)⑵软弱面的存在(岩体中的①裂隙和②松软夹层)的存在⑶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①开挖坡脚、②坡面上增加荷载、③过多的水分渗入软弱面)【多发区①岩体比较破碎、②地势起伏较大、③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④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3、典型滑坡的发展分为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三个阶段

4、滑坡的防御措施?①对易发滑坡区监测、预报、预警②实施(水泥)护坡工程(加固岩体)③植树造林④合理开展经济活动⑤村落和工程建设避开滑坡危险地区⑥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危害。

5、滑坡体阻塞河道易形成堰塞湖

6、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和成灾强度增高的原因?①人口迅速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分布集中②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滑坡和泥石流受人类影响大,地震影响小)

旱灾

1、干旱灾害: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明显少雨正常年份而导致的灾害(渐发性气象灾害,)

2、旱灾危害:①粮食减产甚至绝收②径流减少导致水上航运中断、水力发电量减少、人畜饮水困难、城市和工业用水短缺③引发饥荒、难民潮、蝗灾、土地退化(沙尘暴、荒漠化)、森林(草原)火灾、海水倒灌、咸潮、地面下沉等。

3、发生机制:降水分配不均匀(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

4、防御干旱灾害措施(开源、节流、改善生态环境)

①跨流域调水、修水库、水窖蓄水②发展节水农业(喷灌、滴灌、发展耐旱作物)③农田水利建设④节约用水(减少浪费)⑤营造防护林、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⑥紧急时抽取地下水灌溉(有不利方面)⑦人工降雨⑧平整土地,增加水分下渗

5、干旱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华北)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伏旱),华南秋冬旱。

6、华北春旱(4、5、6月)严重的原因:①降水少(雨季没来)、②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农业种植用水量大

7、长江区夏旱(伏旱)严重的原因:副高(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此时最好来点台风,台风雨缓解旱情)夏天气温高蒸发旺盛。

西南旱灾原因:冬春连旱(①降水少,②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漏严重)

特点:(我国气象灾害之首)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

8、旱灾与涝灾的关系: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630

9、我国旱灾严重的地区:黄淮海地区(春旱)、长江中下游平原(伏旱)、云贵地区、华南沿海(秋冬连旱)

10、哪些人类活动可以加剧旱灾?(我国近年来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加大的原因)

①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②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加强③生产、生活用水量持续增加④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加剧了灾情

11、东部季风区旱灾频发的原因?

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夏季风的强弱、迟早都会造成水旱灾害②东部是我国工农业发达地区,对水的需求量大

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指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或因长期降雨,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气象灾害

2、洪水的成因:

①暴雨(强降水、夏季多发)②冰雪快速融化(春天气温回升快导致)③冰凌堵塞河道(初冬、春初)④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⑤风暴潮洪水⑥(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堤坝溃决⑦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

涝:指积水内涝,与本地区①降水、②积水过多、③排水不畅联系

3、洪涝危害(直接、间接损失)

①对工农业、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城市造成直接的破坏和经济损失

②通过人口死亡、灾民流离、疫病暴发冲击社会

③对耕地、水系和水环境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

(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业减产、工业受损阻断交通、水源污染、疫病暴发)

4、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发生原因):自然(气象、水文、地形)和人文

自然:①气象(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台风导致夏秋季多暴雨)

②水文(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人文①毁林开荒②围湖造田③修筑堤坝④城市化⑤乱占河道、分洪区(蓄洪区)

5、怎样防御洪涝灾害

非工程措施:①建立洪水检测、预报、预警系统②提高防灾减灾意思③制定应急人员撤离计划④健全防灾法规

工程措施:①植树种草(中上游、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中上游、调蓄洪水)③加固堤坝(中下游)④建分洪区(蓄洪区、荆江段、淮河多)⑤疏通、整治河道(荆江段裁弯取直)

⑥开挖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⑦退耕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

6、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区(多发区):、华南(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7、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⑴明显的地区性:东部季风区多(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东部平原区多(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⑵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多(降水集中于夏季)

8、我国旱涝灾害发生的原因:

与季风的强弱关系密切(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①夏季风强(北涝南旱)②夏季风弱(北旱南涝)9、我国雨带移动规律:①5月:南岭(广东)② 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③7、8月:华北、东北④9月:南撤到南岭⑤10月退出大陆

10、城市内涝的原因:①降水强度大、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城市建筑物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④排水系统不合理、排水能力不足

11、解决城市内涝的措施:①加强暴雨预报、预警②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增加下渗③加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增强排水能力④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12、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①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上游滥伐森林,中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④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13、长江中游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①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14、旱涝原因:季风强弱变化大(副高强:南涝北旱;副高弱:北旱南涝),台风影响

15、水系特点对洪涝的影响:①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如淮河);②水系支流多(海河:扇形水系长江:树枝状水系;主支流同时入汛,加剧洪涝);③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汇水集中,排水困难,行洪不畅

16、冰凌洪水:①冰凌堵塞河道②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

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③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17、融雪洪水:①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②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受气

温升高制约,③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18、暴雨洪水:①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②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③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1500

寒潮

1、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它导致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同时伴随有大风、雨、雪、雨凇或霜冻、冰冻天气。(是快行冷锋)

2、特点: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风力强、规模大、范围广

3、形成原因:来自于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南下造成的(强冷空气集聚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4、危害:①强烈降温对农作物造成冻害和牲畜死亡(农业),②大风和暴雪造成交通堵塞、电力、通信中断,摧毁建筑物,③沿海地区大风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④引起沙尘暴(从低温、大风、暴雪、冻雨对农牧业、交通、电力、航海造成的危害分析)

5、灾情:北方较南方严重(南方灾情也较严重)

6、时间:9月下旬到次年5月,高峰:早春(3--4月最强)和晚秋(11月)活动频率最高

7、天气特征: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带来沙尘暴)南方:降温、冻害、雨雪、冻雨

8、受寒潮影响严重的省区?北方大部分省区(东北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较少,华南最少)

9、受寒潮影响小的地区及原因?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

⑴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寒潮不易侵入(太高)⑵云贵高原:离冬季风的源地太远(寒潮势力已减弱),高原地形阻挡冷空气(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远、高)⑶四川盆地:盆地地形,北有秦岭、大巴山对冷空气的阻挡(盆地、阻挡)⑷广东(海南、台湾):强冷空气在南侵过程中,沿途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走向山脉的阻挡,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影响较小(远、阻挡)

10、山脉对寒潮的影响?①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有阻挡作用,如天山、阴山、秦岭、南岭等,山体北侧(迎风坡)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 山体南坡(背风坡)相对温暖,灾害减轻②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甚至海南岛

11、寒潮路径:源地(北冰洋和西伯利亚)中路(为主)、东路、西路

⑴中路(偏北路径):北冰洋(新地岛附近)--西伯利亚—黄河河套地区—华北—长江中下游

⑵东路(东北路径):北冰洋—西伯利亚(东部)--东北地区—我国东部

⑶西路(偏西路径):北冰洋—欧洲大陆—新疆北部—河西走廊—我国东部(华北、江南)

12、有利:①降温和严寒,能杀死越冬病菌虫卵,减轻病虫害②可能带来降水,缓解旱情(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③提供风能

13、寒潮防御?①监测、预报、预警,②大风来临之前海上船只返港③采取防寒措施(有关部门提前对农作物、牲畜做好防寒准备)④培育低温耐寒作物⑤注意防寒保暖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减灾防灾意识

14、寒潮过境时的天气状况?降温、刮风、阴雨、气压升高

15、白灾:降雪过多,掩埋了牧草,使牲畜无法放牧就食而导致的灾害。(了解)

16、黑灾:冬季牧场牲畜因无水可饮而掉膘,还会为传染病和寄生虫的流行提供条件,导致牲畜的大量死亡。(了解) 1150字

17、造成寒潮的主要气压系统

亚洲高压(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快行冷锋

18、初春的寒潮引发沙尘暴天气

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此时降水少、地表疏松、植被稀疏③快行冷锋形成大风天气④锋前暖气团干燥,易行成沙尘天气

台风

1、台风:是热带(或者副热带)洋面上形成的巨大的空气漩涡,是热带气旋发展的强烈形式(风力≥12级)。

2、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热带、副热带洋面(水温超过26℃)②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多在南北纬5度到20度)③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④要有一个原始涡旋(在台风生成区高低空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备注:记住前3条即可

3、赤道上为什么不会生成台风?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

4、名称:台风(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

飓风(生成于太平洋东部和大西洋、印度洋的叫飓风)

5、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漩涡风云区、台风眼(天晴无风)三部分组成(看图)

6、天气特征:狂风暴雨

7、危害方式:伴有狂风、暴雨、巨浪、风暴潮,破坏力强。

8、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5到10月,7到9月登路最多(夏秋季最多)地区分布(热带、副热带海域):①西北太平洋最多(影响中国东南沿海、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②孟加拉湾北部(缅甸、孟加拉国、印度)、③加勒比海沿岸④美国东部海岸(看图)

9、台风的发生过程:生成(孕育)、增强、减弱、消失

10、台风路径:①西移路径:源地偏西移动(广东、海南岛、越南登路)②西北路径:源地向西北偏西(或西北)移动(台湾、福建、浙江、江苏)③转向路径:先向西北,后转向东北(对中国影响较小、影响日本和朝鲜半岛)(看图)

11、我国极易遭受台风袭击的原因?位于形成台风最多的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逆时针)的特征(影响我国台风的源地主要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

12、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广东、海南、台湾、福建、浙江、江苏)

13、危害:通过狂风、暴雨、巨浪、风暴潮造成①人员伤亡②财产损失(工业、农业、破坏基础设施)③生态破坏(泥石流、滑坡、冲垮海堤)﹝①狂风可倾覆海上船只,摧毁地面房屋建筑,吹倒大树,毁坏作物;②暴雨灾能形成山洪暴发和内涝,冲垮水库,中断交通,伤害人畜;③风暴潮会引起海面水位异常涌升,风浪和风暴潮可在短时间内侵蚀掉海滩,甚至冲垮海堤,引发海水倒灌,农田淹没。可见,台风本身是一种并发其它灾害的风害,不仅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造成严重伤亡﹞

14、有利方面:①缓解旱情(特别是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的伏旱天气)②降温消暑

15、防御台风:①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预警(用气象卫星监测)。②制定台风应急和抢险预案,做好抢险救灾工作③船只及时避风返港④远离危险地区(建筑工地、高大树木、广告牌、低洼区、海边)⑤建设沿海防护林、沿海防护大堤⑥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滑、泥)⑦台风期间尽量不要外出

16、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供应不足的共同影响,台风会迅速减弱消亡,消亡之后的残留云系可以给某地带来长时间强降雨

17、热带气旋:热带低压(风力6-7级)、热带风暴(8-9级)强热带风暴(10-11级)台风(≥12级)

18、我国东南沿海受台风危害严重的原因?①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登陆次数多②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危害程度的可能性越大) 1300字

沙尘暴

1、沙尘暴: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是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气象灾害。

2、沙尘暴的成因(大风、沙源、不稳定的空气、人类活动)

①多大风天气(动力条件)②降水少、地面干燥③地面沙尘(碎屑)物质丰富④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多发于午后到傍晚)⑤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b过度开垦c过度砍伐d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导致草场退化以及森林减少)

3、沙尘暴的危害:(方式:强风、沙埋、土壤侵蚀、大气污染)

①造成人员伤亡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②加剧荒漠化(生态环境)③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④对交通、供电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强风、沙埋、土壤侵蚀、大气污染)

4、沙尘暴的预防:①加强监测、预报、预防②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

5、时空分布特点: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

6、影响我国沙尘暴的源区:境外(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境内(内蒙古、新疆)

7、移动方向:西北到东南

8、世界四大沙尘暴多发区:中亚(包括中国)北美中非、澳大利亚

9、沙尘暴的好处:①增加空气中的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②沙尘天气造就了黄土高原③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缓解了酸雨危害⑤抑制全球变暖

10、我国沙尘暴多发区的地理环境特点:①干旱半干旱地区②沙漠广布③植被稀疏

11、春季是我国北方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华北春季降水少,气候干旱③植被稀少,表土疏松④春季多大风天气(快行冷锋形成大风天气、锋前暖气团干燥,易行成沙尘天)。

12、减轻沙尘暴危害的措施(以恢复地表植被为重点):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还林还草②合理放牧③合理利用水资源④矿区复垦⑤保护地表植被,恢复自然植被⑥搞好“三北防护林建设”

11、如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做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450

9000字

自然灾害知识点-减轻自然灾害

第八章减轻自然灾害 8.1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的定义(掌握) 人类依赖的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害,这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和事件被称为“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 (重点掌握) ①严重的危害性 ②突发性和渐发性 a突发性:如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潮等。对于这种灾害,人们往往无能为力,或者能力不够,或者是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b渐发性:如干旱、温室效应、酸雨、地下水水质变化、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这类缓慢过程大多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 ③分布的区域性 自然灾害在地球上不是均匀分布的,特定种类的灾害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地区。 如风暴潮和海水入侵分布在海岸附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一般分布在山区。 ④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a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掌握) 地震-海啸-水灾-核事故;台风―暴雨-内涝;海啸-巨浪-海面上升等 b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掌握)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重大灾害称为原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出的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c衍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⑤灾害的大小和灾害发生频率(或平均发生重复周期)呈幂指数关系(掌握) a重复发生周期:在足够长的时间段中统计出各种大小的灾害发生的平均重复发生时间,叫做重复发生周期,灾害大小和重复周期的统计关系,描述了自然灾害的突发特性。 b灾害频率:重复周期的倒数叫做频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一定大小灾害事件的数目。 c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低,重复周期越长;灾害越小,发生的频度越高,重复周期越短。 ⑥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避免的。 人类可以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8.2 21世纪的自然灾害 1、读图9-1,回答下列问题:(掌握) (1)在过去的30多年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增加。 (2)2006-2010年灾害发生的种类和数量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

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总结: 防治自然灾害的通用措施: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 机制。 2.对已发生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 ----灾害的动向,为预报-------灾害提供信息。 3.加强对-------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的 政策法规。 4.加强预防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 5.加强-------预报,启动应急案。 6.及时有计划的转移和安置民众。(水文、地质 灾害) 一.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 1.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多样,滑坡泥流多发。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或规律反常, 导致我国多旱涝灾害。 5.海岸线长,多台风、风暴潮。灾情重再加上我国是发展 中经济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1.2点是指特殊地理位置、3点是指特殊地貌、第4点 是指特殊的气候)。 二.自然灾害频率上升的认为原因: 1.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地质灾害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灾害加重。 2.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 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涝加重。 4.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 5.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三、我国东部地区成为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1.季风区,是洪水暴雨集中的地区,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涝区。 2.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大。3、北部有旱灾虫灾寒潮等灾害。 4.东部地区灾害种类多,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四.西南地质灾害重: 自然原因: 1、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 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泥流。 2、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易发生滑坡。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1.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2.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3、自然灾害的影响 很多时候,自然灾害的影响包括有利、不利两个方面。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滞后的,使得自然灾害对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忽视其有利的一面。当然,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是主要的,我们不能因为自然灾害存在有利的一面而放弃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 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生命威胁(人员伤亡、疾病暴发等,尤其是瞬间爆发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海啸等);2.经济损失(财产损失、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3.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次生灾害等)。 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归纳如下: 1.台风: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 ④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①加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延缓全球变暖趋势;②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 ③形成黄土高原;④给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3.寒潮:冻死越冬害虫,净化空气。 4.雪灾:①冻死越冬害虫;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③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5.火山喷发:①火山灰是天然肥料;②提供热能(如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利用10座间歇性的火山热能建造发电站);③带来金刚石、硫磺等大量矿藏;④形成独特火山地貌,以及喷发不很剧烈的火山,均是优质旅游资源(如五大连池、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 5.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的特点。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如下图。 2.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蝗灾和鼠灾。对于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要从成因、特点、时空分布、影响、防御办法等方面掌握,干旱、洪涝对我国的影响最大。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要从分布和危害两方面掌握。

自然灾害知识点绪论

《自然灾害概论》知识点汇编 《自然灾害概论》前言 1、为什么要学习自然灾害概论?(掌握) ①上世纪85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灾害损失越来越大,人员伤亡巨大 ②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是防灾科技学院对每一位入校新生的要求, 校训“崇德博智,扶危定倾” ④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特别是防灾和环保素质的必然要求 2.自然灾害学概论课程知识体系(了解) 1 地球系统和自然灾害 1.1地球系统 1 相比于其他星球,地球具有哪些特点使得她适合人类居住?(熟悉) (1)地球有土壤、大气中有氮和氧气、平均温度15°、与太阳距离适中、有大量的水——地球的天文环境条件适合生命存在 (2)地球拥有其他行星所没有的独特圈层结构,这些圈层的相对运动和变化,构成了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基础,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大气圈——氧气占1/5;水圈——存在液、气、固三态;生物圈——独一无二;岩石圈——板块运动 2、地球圈层结构系统及特点 (1)地球圈层结构系统(了解)

(2)地球圈层结构的显著特点:(了解)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基本上下平行分布; 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互相渗透、重叠、影响。 3、地球系统由哪些圈层构成,他们对地球有什么重要作用?(熟悉) (1)分别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构成 (2)大气圈的作用:温室效应;阻挡紫外线;大气循环 水圈的作用:生命之源;水循环 岩石圈的作用:承载物;物质交换能量循环的场所 生物圈的作用:适应自然,改变自然,影响自然。 (3)各圈层(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又相互协调与发展,构成了我们这个蔚蓝色星球蓬勃的生机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摇篮。 4、水循环意义(熟悉): a.可以不断更新水体,断塑造地表; b.调节地球各圈层的能量,避免出现极端气候和天气。 由于海陆之间、地表与地下之间,高纬与低纬之间水循环的存在,使得水分布的微小变化,都可以产生巨大的自然灾害,地球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讨论自然灾害时,一定要有地球的整体观。 5.软流层与岩石圈(熟悉) a.上地幔顶部存在着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形成,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b.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6 为什么说人类是影响地球的重要力量?(掌握)作业 (1)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是人类活动。(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的空间和规模在迅速增大,今天的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最为活跃的因素。(3)人对岩石圈表层环境的影响与改造日益剧增,成为与自然地质作用并驾齐驱的营力,某些方面甚至已超过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和强度。(4)人在当今全球变化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成为影响地球的重要力量。 7 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熟悉) 地壳运动——地表起伏——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 1.2活动的地球 1、大气和洋流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了解)讨论 (1)地球表面过程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太阳每天向地球的大气层辐射太阳能,在赤道辐射的能量多,因此,赤道大气层的温度也高。整个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温度的差别,再加上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大气层运动,可能形成台风、风暴潮等灾害,这决定了天气和气候。(2)同样的原因,赤道和地球极区受到太阳辐射的不同,产生了热的不平衡,在海洋中产生了洋流。这种大气运动和洋流,就象一部巨大的热机,把热由地球上的这一部分传到地球的另一部分。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质灾害】 地震 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滑坡、泥石流 一、滑坡 1.成因 (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 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 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 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2.摧毁城镇、村庄; 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

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 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 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 (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破坏严重, (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 (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水文灾害】 洪涝 一.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3.东部多,西部少; 4.沿海多,内陆少; 5.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二.成因 1.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 3.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多曲流,易淤塞 5.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6.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7.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 三.危害

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 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 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地震: ()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滑坡、泥石流 ()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 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的破坏; 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 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冬春旱。 ()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洪涝 ()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成因: 自然原因: 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沙尘暴 ()时空分布特点: 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台风 ()时空分布特点: ①-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 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原因: 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寒潮 ()时空分布特点: ①月-次年月均可发生,集中-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原因: 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 水华和赤潮 ()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地震 1、地质灾害:是地球岩石圈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地质作用为主要致灾因子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2、地震:岩层断裂或错位,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3、地震灾害:是由地震导致的灾害 4、地质构造:①引起地震的能量释放的源头成为震源②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成为震源深 度③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④震中到周围地面上某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 ⑤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课本图) 5、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震级越高、释放能量越大) 分微震(﹤3级)有感地震(3-5级)破坏性地震(﹥5级)(﹥7级会有重大损害)6、烈度: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⑤地面建筑的坚固程度 ⑥发生时间、⑦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⑧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7、分类:按照震源深度: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大于300km) 按照成因:①构造地震②火山地震③陷落地震④人工诱发地震 8、构造地震:地下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占90%以上、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 造地震多分布于①板块边界处(如日本、台湾多地震)②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华北)9、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 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10、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 了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陷落地震。地震能量主要来自重 力作用。矿洞塌陷或大规模山崩、滑坡等亦可导致这类地震发生。占3% 左右 11、人工诱发地震:水库蓄水、人工爆破地下核试验油井注水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

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我国旱灾与涝灾的关系: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4、沙尘暴(属于气象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量丰富;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河道弯曲。 ②(地形方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中下游河道的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 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 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7、咸潮

☆蝗灾: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二、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培训课件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

常见自然灾害整理 一、地震灾害 1、成因:位于××板块和××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球内能强烈急剧释放,引起地壳震动。 中国多地震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地壳运动活跃。 2、影响破坏程度(烈度)大小因素:自然:震级大小(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中距离(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烈度越大)。人文:发生时间;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3、引发的次生灾害:泥石流、滑坡、(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工厂有毒物质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瘟疫(人员死亡) 4、损失:严重人员伤亡;破坏建筑物,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引发次生灾害(如上)、 5、措施:①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建立预警监测系统②建立应急预案,做好灾前物资准备等工作③提高建筑物抗震程度④进行防震教育,提升防震意识与自救能力 二、泥石流 1、成因:自然:①山区地形,山高、坡陡、谷深②(地震多发,断裂发育导致)地表多疏松堆积物③植被覆盖率低④洪水条件(强降水、溃坝、冰雪融水)

人为:①破坏植被②破坏地表③开矿等人类活动 2、危害:①掩埋村镇②冲毁建筑物与道路、矿山等③阻塞河道 3、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人类活动避开泥石流多发区③植树造林(生物措施)④建设护坡林、堤坝,进行截流(工程措施) 三、滑坡 1、成因:①岩石破碎;②山区地势起伏大,岩体、土体不稳定,有滑动面;③植被覆盖差 ④降水、地震、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发生 2、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工程措施:护坡、加固岩体、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危害③人类活动避开滑坡带(如修路)④提高植被覆盖率 四、沙尘暴 1、我国发生时间:多发于冬春季节,春季最多。 2、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多沙质沉积物;多大风;植被稀少,地面径流少。 人为原因:人类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造成土地沙化,部分工程建设等破坏地表,地表裸露等。 3、分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漠广布、地表裸露、植被稀疏)在我国多发生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 4、冷锋对沙尘暴的影响:冷锋风力大,吹扬沙尘,并使沙尘随锋面移动 5、危害:破坏草原,加速荒漠化,大气能见度降低,污染环境,造成呼吸道疾病多发。

高考地理选做题知识点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部分

高考地理选做题知识点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 治环境保护三部分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经典]高考地理选做题(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部分) [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景观):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二、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②科学价值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观赏位置选择 高大山峰庐山(赣)、黄山(皖)、泰山(鲁)、武陵源群峰(湘西北)远眺、俯瞰 地貌的酷似造型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微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特定的观赏位置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长江三峡(渝、鄂)、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置身其中近观桂林的芦笛岩溶洞一线天 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加、美两国间,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赞比亚、津巴

自然灾害——寒潮知识点总结

寒潮 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剧烈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气象部门规定:一天内降温达到10C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 C以下称为寒潮。所以,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分布: 时间上,多发生在冬半年,秋末、冬季、初春,其中以秋末初春的危害最大。空间上:入侵我国的寒潮多来自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 我国除①青藏高原地区和滇南谷地因地形原因不受寒潮影响 ②海南岛由于纬度低,离冬季风源地远受影响较小, ③四川盆地因受地形的影响面受寒潮影响较小,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均能 受到寒潮影响。 入侵中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 ①西路:源自北极,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对我国 西北、江南及华南影响大; ②中路:源自西伯利亚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直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 地区; ③东路:从西伯利亚东北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和黄河下游地区南下,- 般只影响北方。 天气:长江以北以大风、降温为主,长江以南则是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危害:①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秋末春初危害最大); ②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 ③大雪、冻雨压断电线、折断电杆; ④在干燥地区,寒潮可以引起沙尘暴; ⑤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不利; ⑥危害人体健康引发感冒、气管炎等疾病。 有利: ①带来雨雪天气,缓解冬天的旱情。(瑞雪兆丰年) ②低温可以杀死过冬的害虫和病菌,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措施: ①应加强监测预报 ②注意保暖。 ③制定应急预案 沙尘暴 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分布:西北、华北地区。 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大风一一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 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一一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 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 ③春季多大风

自然灾害与防治重点知识总结

自然灾害与防治重点知识 总结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一) 一、气象灾害: (一)干旱: 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 ②河塘、湖泊干涸; 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 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跨流域调水;②修建水库;③开 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 林;⑤节约用水⑥防止水污染⑦在 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 (或改良作物品种)⑧发展节水农 业,提高灌溉技术。 我国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 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份,形成春夏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如1962,1972,1997年等。1965年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更为严重。 夏旱通常分为初夏旱和伏旱。初夏旱多发生在北方。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间的干旱,多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南到华南北部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多见。伏旱一般影响不很严重,只有旱情持续到9,10月或11月,即出现夏秋 连旱时危害才比较重。 秋旱多发生在华中、华南地区,对南方晚稻生长影响较大。北方秋旱对作物影响较小,但会对冬小麦播种、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 因为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长,需水较多,如遇少雨年就会发生冬旱。有的年份干旱持续时间长,冬旱可持续至第二年初春,如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2004年10月至2005年4 月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持续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对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等影响很大。西南地区冬春发生连旱时亦可持续4~5个月,有时也发生秋、冬、春三季的连旱。 云南干旱原因:①冬季降水少②岩溶地貌,下渗量大,地表水资源少③工农业生产需水量大④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速度快,留水少。 广西西部干旱原因:①降水东多西少 ②西部坡度大,地表水难以保留③西部地表土层较薄,难以保持水分④西部有石灰岩分布,易造成地表水渗漏 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降水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大风天数多,加剧蒸发④工农业用水量大。 (二)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原因: (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 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 (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②围湖造田; 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 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 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 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 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还草;③修建水利工程;④ 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疏浚河道;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 ⑦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 灾减灾意识⑧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三)台风——热带气旋 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 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引起 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 影响:利: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减小损失措施:①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②植树造 林③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提防。 ④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四)沙尘暴现象:

山东-新高考-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素材-word

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地震】 1.两个概念: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多个烈度。烈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 2.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3.中国四个地震多发区:新疆、青藏、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105°E附近,是我国东西构造的地质分界线 4.中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 5.我国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 6.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距离震中近;城市多,人口密集;震源浅;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差;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居民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差;交通闭塞,救援困难;诱发了海啸、泥石流、滑坡、传染性疾病等次生灾害等 7.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直接灾害:人员伤亡;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间接灾害:引发出次生灾害如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8.减轻灾害的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 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 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④增强抗震意识 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9.震前、震中和震后的自救和互救 二、【洪涝】 1.洪涝多发区: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 2.洪涝的成因:(可参考练习册115页表格) ①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带来大量降水;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支流多,来水量大。 ②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调蓄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3.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南坡多,西坡北坡少 ①暴雨洪水:集中分布在季风区,时空分布与暴雨时空分布一致。 ②融雪洪水:(空间分布)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 (时间分布)积雪融水:4-5月,东北;冰川融水:7-8月,西北。 ③冰凌洪水(凌汛):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下游部分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 凌汛条件:A封冻:最冷月均温低于0℃;B流向:自低纬(南)向高纬(北)流。 4.洪水灾害的影响: (1)洪涝灾害导致人群的伤亡。①直接淹没人群引起死亡②因水灾冲击建筑物的倒坍致死、致伤人③因灾饥荒或疾病引起灾民锇死或病死。 (2).洪涝灾害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动植物资源受损。 (3).洪涝灾害淹没了农田、村庄、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秩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5.防治洪水灾害的措施: ①非工程性措施:建立洪水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制定防洪应急预案;认真执行《防洪法》,加强防洪规划与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和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实行防洪保险等 ②工程性措施:中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上游兴修水库等水利工程;中下

[经典]高考地理选做题知识点(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部分)解析

[经典]高考地理选做题(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部分) [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景观):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二、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②科学价值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观赏位置选择 高大山峰庐山(赣)、黄山(皖)、泰山(鲁)、武陵源群峰(湘西北)远眺、俯瞰 地貌的酷似造型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微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特定的观赏位置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长江三峡(渝、鄂)、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置身其中近观桂林的芦笛岩溶洞一线天 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加、美两国间,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赞比亚、津巴布韦两国间,赞比西河上)、黄果树瀑布(贵州境内,北盘江上)适当距离仰观②角度 ③动态:对于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可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

应对自然灾害知识点整合

1. 在茫 茫 的 宇 宙 中,有 一 个 孕 育 生 命 的 蓝 色 星 球,那 就 是 我 们 可 爱 的 家 园一一一地球。 2. 地球孕育了人类,提供了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 类就在用自 己特有的方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3. 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需求的增加,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 4. 生物赖以生存 的森林、湖 泊、湿 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煤 炭、石 油、天 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化 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 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5. 如果人类不能尊重自然,对 默默奉献的地球不去珍惜而是随意破坏,必 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6. 为了更有效地 保护地球,实 现可持续发展,世 界各国通过签订协定、制 定 法律等方式来限制人类对地球的伤害。 7. 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8.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9.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 旱灾、 台 10. 自然灾害不仅 会造成资源破坏、直 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 会带 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1.除了自然的原因外,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不合理行为也会诱 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12.防灾避险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防止或减轻自 然灾害带给我们的伤害。 13.面对自然灾害,人们不断探寻科学、有效的方法抗击灾害,从而提高抗灾能力。 14.尽管自然灾害还会发生,但是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全国上下形成减灾共同体,共同预防、较少自然灾害对我们的危害。

自然灾害——干旱知识点总结

干旱 1、干旱:与正常年份相比,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2、分布:全球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我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西北等地旱灾频发,季风区的干旱与我国雨带 的季节移动有重要的关系。 3、我国雨带移动规律 (1)、锋面雨带形成 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夏季风的进退及夏季风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由此可见,锋面雨带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形成降雨。 A:暖气团B:冷气团 (2)、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五月雨带 该雨带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可能是夏季风刚刚登陆,正常年份时间大约应是3-5月份,这时暖气团的势力较弱,南下的冷气团经过长途跋涉及变性的原因,还有南方低山丘陵的阻挡,使两股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在此停留较长时间,形成我国南方春季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六月雨带(梅雨天气) 我国东部地区6月主要雨带在秦岭以南地区,主要雨区应在江淮地区,此时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气流在江淮地区相遇相持,形成梅雨锋,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降雨天气。此时我国南方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对流较旺盛,午后多对流雨。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南方遇到山地和丘陵的阻挡,产生大量的地形雨。 七、八月雨带(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我国东部雨带主要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此时我国的降水范围较大;东部季风区只有江淮地区少降水,是由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位置西伸北进,控制江淮地区,使江淮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从而形成炎热干旱的伏旱天气,致使这里的农作物,特别是水稻旱情十分严重;此时若台风频繁登陆,可极大地缓解这里的旱情。 九月雨带 9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向赤道靠近,至9月23日以后太阳直射到南半球,北半球大陆以降温为主。大陆暖气团势力减弱,冷气团势力增强,使我国东部锋面雨带位置不断南移,使9月雨带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由于秦巴山地的阻挡,使这里暖气团的势力仍较强,综合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规律,南方地区雨季来得早,退得晚,雨季长,雨大,而北方雨季来得晚,退得早,雨季短,雨量小。因而,在降水的季节分配上,愈向北方降水的季节变化愈大,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北方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大。 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为: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登陆,我国的雨季开始,;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梅雨准静止锋;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由于冬夏季风随着季节的变化,各自的势力也随着有规律地消失。因此冬夏季风间形成的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