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研究述评_刘宇红

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研究述评_刘宇红
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研究述评_刘宇红

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研究述评

*

南京师范大学

刘宇红

摘要: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是当代理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研究的范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动词的哪些意义影响句法结构,这些意义如何表征;二、动词的意义成分如何映射到句子结构层面,并决定句子的论元实现。我们认为,界面研究存在如下五方面的不足:一、语义角色的定义存在问题;二、词汇语义与句法相互“串通”;三、对映射过程的过分维护;四、界面研究必须是双向的,而不只是单向的;五、界面研究必须结合话语生成与话语解读进行。

关键词:词汇语义;句法;界面

0.引言

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lexical meaning syntax

interface )研究“谓语动词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与句子结构相互关联”

(Arad 1996)。虽然也有学者(如Giegerich 2005)研究形容词与句法的界面问题,但语言学界通常将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狭隘地理解为动词与句法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两方面:

1)动词的哪些意义影响句法结构,这些意义如何表征;

2)动词意义对句子结构的影响是如何实现的,即动词意义向句子结构映射具有什么规律,包含哪些类型。

下面我们先介绍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1.影响句子结构的动词意义及其表征方式

如何选择与句子结构有关的词汇语义内容,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做法,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罗列动词的语义角色,即动词周边潜在的名词性成分。詹卫东(2004)把动词与语义角色的搭配能力形象地描述成“动词在自己周围

挖坑的能力”,有的动词只能挖一个坑(即一个语义角,而是

即把谓语动词分解成)。,这种方法被广泛(1972,1976)的题

元关系(thematic relation ),

Fillmore (1968)的语义格(semantic case ),Stowell (1981)的题元栅(theta-grid ),Cruse (1986)的参与者角色(participant role ),Givón (1990)的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 )等等。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都是把名词中与句法实现有关的语义角色罗列出来。

Jackendoff (1976)认为,运动事件(motion event )和空间处所事件(location event )是理解各种事件的基础。任何事件都可以分解为三个基础谓词GO ,BE 和STAY 和使动关系(causative )的搭配。在此基础上,Jackendoff (1983:188)提出了题元关系假说(Thematic Relations Hypothesis ):对任何事件或状态的描写都涉及基础的事件、

状态、路径和地点,这四个因素是空间运动分析和空间处所分析的子集,各种事件或状态只在如下方面存在差别:1、运动的客体(theme )不同;2、运动的参照点不同;3、空间处所的作用不同。Tenny (1994)认为体特征(aspectual properties )涉及对事件的测量(measuring out )和划界(delimitedness )。所谓测量,是受事名词(如Tom mowed the grass 中的the grass )对事件进展情况的测

量。在上例中,当草割完一半时,mow 的动作也完成了一半,当草全部割完了时,mow 的动作也完成了,所以

在该句中mow 表示的动作是有边界的(telic ),the grass 既是量标(measurer ,或称为体事件量标Asp EM :Aspectual Event Measurer ),又是界标(delimiter )。

基于因果链(causal chains )的概念分解方法可以

追溯到Talmy (1985a ,1988)的弹子球碰撞因果模型

(billiard ball collision model of causation )。Croft (1991)

受Talmy 的启发,提出了对事件进行分解的因果链方

法,即一个简单事件是各种因果链组成的因果网络

(causal network )中的一个片断(但不一定是最小片

)的阶段性成果。

断),简单事件之间构成不分叉的线性因果链(non-branching causal chains ),简单事件涉及机械力的传递,传递过程是非对称的,一端是始发端,另一端是终端。(Croft 1991:173)

2.动词意义向句子结构的映射

词汇意义,

不管表征为动词周边的语义角色,还是谓词分解后的概念要素,或者是基于不同的词汇化方

式,语义角色都构成数量有限、互不重叠的系统,句法

层面的主语、

间接宾语、直接宾语等构成另一个系统。当两个系统发生关系,尤其是一个系统单向影响另一个系统时,语言学家们很自然地想到了两个集合之间的映射(mapping ),即词汇意义向句子结构的映射。不

同的只是有的认为映射是超越语言形式的普遍现象,有的认为映射基于特定的词汇形式;有的坚持一对一的映射,有的认可多对一和一对多的映射;有的认为映

射是直接的,不需要任何中间层次的介入,有的认为映射是经过调适的(mediated ),即当多个语义角色都可能成为映射的始端时,它们具有优先权级别的不同,或者映射的始端和终端不直接发生关系,映射必须有中间层次的介入;有的认为映射是静态的、恒定的,有的认为映射是动态的,具有历时的变化;有的坚持整数目的映射,有的认为映射不是整数目的映射,即允许半个语义角色的存在。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

Fillmore (1968)提出一对一的映射,认为每个子句中每种语义格只能出现一次,反过来,每个论元有且只有一种语义角色。Fillmore 的理论显然影响了Chomsky 。

Chomsky (1981)采用希腊字母θ代表题元角色(即语义角色),并将Fillmore 提出的一对一的映射方法重新表述为题元标准(θ-criterion ),作为普遍语法的子系统之一。比如,在Tom beat Bob 中,施事由Tom 充当,Bob 就不能再充当施事,即施事只能出现一次;

反过来,Tom 充当了施事,它不能再充当受事,即每个论元只能充当一种题元角色。

普遍映射认为词汇意义与句子结构之间具有普遍

的、超越语言形式的映射关系,这一派以Perlmutter

(1978)和Perlmutter &Postal (1984)为代表。Perlmutter &Postal (1984:97)的普遍联合假说(Universal Alignment Hypothesis )认为,“从子句的意义可以预测子句中每一个名词词组的突显语法关系(initial grammatical relation )。”子句的意义是各组成成分意义的函数,即以动词为中心的一组词汇的意义的函数,该假说对动词没有具体的规定。名词词组的突显语法关系构成句子的结构关系,即名词词组之间的

语法关系决定了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等的具体实现。所以,普遍映射所主张的映射在句子意义不变的前提下允许词汇的形态有不同的表征,从这个层面上讲普遍映射是超越语言形式的映射。与普遍映射相对

的是个别映射,

即相对于具体动词的映射(verb-specific mapping ),如Rosen (1984:53)的小联合假说(Little Alignment Hypothesis )。

直接映射指特定的语义角色向特定的句子功能成分的映射。和一对一的映射一样,直接映射也是理想

化的映射模式;但不同的是,一对一映射固定的是数量,即对映射始端语义角色和映射终端句子功能成分的数量的固定,直接映射固定的不只是数量,而且对映

射始端和终端的名称也有明确的规定。比如,

Anderson (1977:367)的施事与客体规则(Agent and

Theme Rules )认为:非被动句(non-passive sentence ,包括主动句和中动句)的施事格一般对应主语,不论动

词是否具有及物性,也不论句中是否有间接宾语;对客体格来说,如果动词具有不及物性,那么客体一般出现在主语位置,如果动词具有及物性,那么客体一般出现在直接宾语位置。Baker (1988:46)的题元指派一致性假说(UTAH :Uniformity of Theta Assignment Hypothesis )认为,相同的题元关系在D 结构上表征为相同的结构关系。

直接映射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Arad (1996)归纳了直接映射的四种反例,1.在give 类动词中,相同的语义角色在双宾构式和与格构式中的具有不同的结构

位置;2.在load 类动词中,直接宾语位置既可以是目标论元(如to load the truck with hay ),也可能是客体论元(to load hay onto the truck );3.对fear /frighten 这组动词来说,经受者格(experiencer )实现为fear 的主语,却实现为frighten 的宾语;4.对不及物动词来说,在荷兰语和意大利语中必须有处所格(locative ),在希伯莱语中不带处所格。调适映射(mediated mapping )与直

接映射相对,

Levin &Hovav (1996)认为调适映射分为两类,一类是将题元角色排列成等级体系(thematic role hierarchy ),在向句子结构映射时,等级体系中的题(intermediate role ),动态映射。Hopper ((1997)认为,不变或先验确定的,有对应关系,

与三个论元搭配:John sneezed the tissue off the table.

Goldberg (1995)用构式赋义的理论解释了动词的语义角色与论元结构之间的错位现象。

陶红印(2000)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态论元结构假说(Emergent Argument Structure Hypothesis ),

并以汉语动词“吃”为例,说明词汇的概念结构与论元实现的

关系不是静态的。陶红印的统计表明,六朝以后“吃”的宾语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将“工具”、“处所”等当受事看待是现汉语才有的事情(如“你吃刀子,我吃叉子”,“吃食堂”等);“吃”的论元结构的历史变化有收缩的一面,即从早期的“吃”兼“喝”到现代的主要表示“吃”(如现代汉语较少讲“吃酒”、“吃汤”);“吃”表被动在早期近代汉语中相当常见(如“吃官司”、“吃拳头”),在现代汉语这种用法很少了。整数目映射与非整目映射是从映射结果来看的,整数目映射指映射后的论元结构包含零个、一个、二个或三个论元,鲁川等人(2000)认为交易类动词是四价动词,包含四个论元(买者、卖者、商品和货币)。在这里,论元都是整数目的。

非整数目映射的倡导者,如詹卫东(2004),认为论元数可以是小数,如“王冕死了父亲”是1.5个论元,其中“父亲”算0.5个论元,因为该句型是从“王冕

的父亲死了”转换来的;“张三向李四打听消息”是2.5个论元,其中“李四”算0.5个论元,因为它介于可有

和必有之间。袁毓林(1998)提出的一元二位动词、准二元动词、准三元动词,虽然没有使用小数点,但与詹卫东(2004)言殊旨同。3.评论

3.1

语义角色的定义存在问题

上文说到,

语义角色的数量和名称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这是由于语义角色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造成

的。Dowty (1989,1991)认为,语义角色是动词的语义蕴含(entailment ),每一个动词都有一组语义蕴含,如

“吃”蕴含了“吃者”和“食物”,语义相同或相近的蕴含被赋予一个语义标签,即语义角色。

,任何一个:553-555)所说的,比如Cruse (1973)认,即表达意志的施事),发出动作的施agentive )。所以,被蕴

,这是词汇语义。

,他对英语语义格的定义主要依据的是名词与介词的搭配关系,即在深层结构中不同的语义格对应着不同的介词。但是,介词本身具有多义性,所以把定义语义格的任务交给介词的搭配能力也是不可靠的,比如with 可以表示工具格(to break with a hammer ),伴随格(to go with Parry ),客体格(to load …with hay )等等。

Talmy (1985b )认为动词的语义角色取决于不同

的词汇化方式,词汇化方式的变化必然影响语义角色

的数量和名称。一个动词对应一个事件框架(Talmy 1991,2000),在事件框架中“运动”(motion )可以与“方式”(manner )结合,如to drive =to move by conveying in a vehicle ,在He drove to the top of the hill

中,drive 只需要agent (=he )和goal (=top of the hill )

这两个语义角色。把这句话译成法语:Il est alléen voiture au sommet de la montagne ,动词allér 词汇化方式不同,即“运动”与“路径”的结合(allér =move +away ),决定了它周边语义角色的变化,所以allér 需要agent (=il ),manner (=en voiture ),goal (=sommet

de la montagne )三个语义角色。drive 和allér 的词汇化方式和论元结构可对比如下:

但是,词汇化方式的有限种类描述不了丰富多彩

的词汇语义,运动类动词以外词汇,比如love ,hate ,laugh ,speak ,read ,have ,be 等动词,不太适合用事件框架来分析。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更适合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的语际比较,即在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归纳语言类型学特征,对于词汇语义研究的适用面非常有限。

不管是基于语义蕴含,还是根据名词与介词的搭配或者动词的词汇化方式,都得出了一组语义角色(或者称为语义格),但是,语义角色组成的集合体没有内部结构,看不出两两之间的关系。应当承认,谓词分解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比罗列语义角色的方法更合

理,

因为谓词分解的方法预设了概念特征之间的内部结构关系,即它们体现了参与者在客观事态面前的有机联系。

3.2

词汇语义与句法相互

“串通”在本文第一节中,我们介绍了两类词汇语义表征,即罗列语义角色的方法和谓词分解的方法。我们认

为,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分解词汇语义的依据都不充

分。在罗列语义角色或分解谓词时都事先参照了句子结构特征,即根据句子结构的规律来确定语义角色,或按句子结构所默认的语义维度对谓词进行分解。

比如,对动词sell 来说,根据主体性(agentivity )和有生命性(animacy )等语义维度可以把seller 和commodity 区分开来,并分别称之为施事和受事。但是,

主体性的大小和有生命性的程度是在句法层面对主语和宾语的定义性规定,用对主语和宾语的定义性规定来区分词汇语义角色,再将语义角色映射到句法

结构,

这样一来,虽然语义角色能准确地映射为句子的功能成分,但是,句法与词汇语义在映射之前已经相互“串通”了,这样的映射对句法结构的解释力究竟有多大呢?

就谓词分解来说,不管是基于运动和空间关系,还是基于体特征,或者基于因果关系,都是从不同维度对句法关系的描述,因为在子句结构中,第一个名词成分与第二个名词成分之间的及物性特征(transitivity )直接地或隐喻性地对应着空间运动关系或空间位置关系,在逻辑上体现因果链的传递,在体特征的分解上体现为时间进程。从句法结构出发进行谓行分解,再用分解后的语义要素来解释句法结构,这种做法也有相互“串通”的嫌疑。

3.3对词汇语义映射为句法结构的过分维护在本文第二节中,我们归纳了从词汇语义向句子结构的多种映射模式,这些映射模式的分歧体现在词汇语义对句子结构的影响程度的认定不一致,但是,不

管是哪一种观点,都在极力地维护着词汇语义可以影响句法结构这一主张。

持一对一映射观点的是Chomsky 和Fillmore ,我们

发现,这两位学者所讲的句法结构都是深层结构。一

旦把句法结构定义为深层结构,

映射终端的复杂性特征就被简化了。在X 阶标理论(X-bar theory )中,Chomsky 提出限制语(specifier )和补语(complement )作为与语义角色对应的映射终端,增大了句法结构成分的“颗粒”,把一对多的映射概率减小到了最低。Fillmore (1968)所说的语义格也是深层格,介词把深层格与表层句法关系区分开来,比如在深层结构中施事格以by 做标记,客体格以of 做标记,工具格以with 做

标记,同样增大了句法结构成分的

“颗粒”。与深层句法相比,表层结构简直变化多端,比如,宾语是表层句法关系,它至少可以由如下语义角色映射得来:to break the window (=PATIENT ),to load the

hay (=THEME ),to give somebody (=GOAL )a present ,to terrify the kids (=EXPERIENCER ),to hike the mountain (=LOCATION )。

维护映射的另一种手段是简化映射的始端,即把

多种语义角色合并为一种,增大语义角色的“颗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多对一的映射,具体的做法

是提出宏观角色和元角色,为了调和宏观角色/元角色与具体语义角色之间在内涵与外延上的冲突,

再用类典型性特征来规定具体语义角色成为宏观角色/元角色的资格。

维护映射的第三种手段是把词汇语义对句子结构的解释功能部分地交给句法,这种方法是Goldberg (1995)构式语法的作法。构式语法认为句法结构是构式,即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因为构式本身是有意义的,所以对语言单位(如子句)的解释力不必完全由词汇语义来承担,其结果同样是减小了映射始端的压力,客观上维护了词汇语义向句法的映射。

我们认为,维护词汇语义向句法结构的映射不应成为界面研究的全部内容。词汇语义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句法结构,为什么会有很多反例,哪些因素影响了映射的实现,句法结构对词汇语义角色的认定是否有逆向作用(见下一节),等等,这些问题都应受到关注。同样是对映射关系的维护,我们认为构式语法的研究思路别出心裁,是界面研究的新亮点。

3.4

界面研究必须是双向的,而不只是单向的

到目前为止的界面研究基本上只关注语义角色或谓词分解后的概念特征如何映射到句子结构,在逆向研究方面,即从句子结构(或构式)来判断和定义语义

角色方面,虽然程琪龙(2006,2007)在研究论元结构时考虑了小句的概念框架,

Goldberg (1995)提出了句法构式对词汇语义的逆向作用,但总的来说,从子句结构(或构式)对语义角色的研究还处在讨论和摸索阶段,没有开展系统的实证研究。

由于界面研究的主流仍是单向的研究,语义角色的数量和定义没有来自句子结构的检测和制约。研究者们往往只考虑当下的、局部的理论目标,所以理论建构的随意性比较大。而且,由于语义角色的数量和定

义不确定,调适映射中语义角色的等级序列和映射的优先权必然不统一,引入中介角色也只是权宜的补救策略,3.5进行

线过程,要么发生在(1995:205)认为,同”(substantial 及句法结构的选择,

法,只是词汇的线性推进过程。

Bock 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话语生成的过程必

然涉及句法结构的选择或在线建构,

建构的过程受词汇语义的制约。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者认为句法结

构的形成先于词汇选择(如Fromlin1971),

有的学者认为词汇选择先于句法结构的形成(如Bierwisch &

Schreuder 1992),Bock 本人(Bock 1982)认为词汇选择与句法结构的形成是同步进行的。对话语解读来说,句法结构是先于解读过程而存在的,不是解读者在线建构的结果,这是话语生成与话语解读的根本差别所在。但我们不同意Bock (1995)否认话语解读的过程包含句法结构的处理,比如,花园小径句(garden-path sentence )的解读就是词汇与句法结构互动的识别

过程。

不区分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笼统地谈界面问题

是不合适的;区分话语生成与话语解读,会使界面研究的思路更开阔,研究也更有针对性。

参考书目

[1]Anderson ,S.R.Comments on the Paper by Wasow [A ].

In P.Culicover ,T.wasow ,and A.Akmajian (Eds.)Formal Syntax [C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1977:361-377.

[2]Arad M.A minimalist view of the syntax-lexical semantics

interface [A ].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C ].1996(8).

[3]Baker ,M.C.Incorporation :A Theory of Grammatical

Function Changing [M ].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4]Baker ,M.C.On the Structural Positions of Themes and

Goals [A ].In J.Rooryck and L .Zaring (Eds.)Phrase Structure and the Lexicon [C ].Kordrecht :Kluwer.1996:7-34.

[5]Belletti ,A.and L.Rizzi.Psych-Verbs and θ-Theory [J ].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1988(6):291-352.[6]Benua L.,and H.

Borer.

Passive /Anti-Passive in a

Predicate Based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R ].Talk ,From concepts to lexical

–60.

mind to mouth [A ].In

Eimas (Eds.)

Speech ,C ].San Diego :Academic

psychology of syntax [J ].

1-40.Locative Inversion in Chichewa :A Case Study of Factorization in Grammar [J ].Linguistic Inquiry 1989(20):1-50.

[11]Carrier-Duncan ,J.Linking of Thematic Roles in

Derivational Word Formation [J ].Linguistic Inquiry 1985

(16):1-34.

[12]Chomsky ,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M ].

Foris :Dordrecht.1981.

13]Chomsky ,N.Remarks on nominalization [A ].In R.Jacobs

and P.Rosenbaum (Eds.)Readings in 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C ].Waltham ,Mass.:Blaisdell.1970.

14]Croft ,W.Syntactic Categories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 [M ].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15]Cruse ,D.A.Lexical Semantic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16]Fillmore ,C.J.The Case for Case [A ].In Bach ,E.and

R.T.Harms (Eds.)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 [C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8:1-88.[17]Fillmore ,C.J.Toward a Modern theory of Case [A ].

InProject on Linguistic Analysis Report [C ].1966(13):1-24.Also in D.A.Reibel &S.A.Schane (Eds.)Modern Studies in English [C ].1969:361-375.

[18]Fillmore ,C.Some Problems for Case Grammar [A ].In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10(245-261).See also R.J.O'Brien (Eds.)Report of the 22nd Annual Round Table Meeting on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Studies.1971:35-56.[19]Fillmore ,C.The Case for Case Reopened [A ].In P.Cole &

J.M.Sadock (Eds.)Syntax and Semantics of Natural Language 1977(8):59-81.[20]Fromlin ,V.

The non-anomalous nature of anomalous

utterances [J ].Language 47.1971:27-52.

[21]Giegerich ,Heinz J.Associative adjectives in English and the

lexicon-syntax interface [J ].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5(3):571-591.[22]Givón T.

Syntax :

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

[M ].Vol.2.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0.

[23]Givón ,T.Syntax :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

[M ].Amsterdam :Benjamins.1984.

[24]Goldberg ,A.E.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5]Grimshaw ,J.Argument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0.

[26]Gruber ,J.S.Studies in Lexical Relations [D ].Doctoral

Dissertation.Cambridge ,MA :MIT.1965.

[27]Halliday ,M.A.K.,Intonation and grammar in British

English [M ].The Hague :Mouton ,1967.

[28]Hopper ,P.Emergent Grammar [J ].BLS 1987(13):

139-157.

[29]Huddleston ,R.Some Remarks on Case Grammar [J ].

Linguistic Inquiry.1970(1):501-511.

[30]Jackendoff ,R.S.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M ].Cambridge ,MA.:MIT Press.1972.[31]Jackendoff ,R.S.Semantic Structures [M ].Cambridge ,

MA.:MIT Press.1990.[32]Jackendoff ,R.S.Semantics and Cognition [M ].Cambridge ,MA.:MIT Press.1983.

[33]Jackendoff ,R.

S.

Toward an Explanatory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J ].Linguistic Inquiry.1976(7):89-150.[34]Jackendoff ,R.S.X-bar Syntax :A Study of Phrase Structure

[M ].Cambridge :MIT Press.1977.

[35]Levin B.&M.Rappaport Hovav.From Lexical Semantics to

Argument Realization [R ].Unpublished MS.A revised and expanded version will appear in the Cambridge Research Surveys in Linguistics Series.1996.

[36]Levin B.&M.Rappaport Hovav.Unaccusativity :At the

Syntax-Lexical Semantics Interface.Cambridge ,MA.:MIT Press.1995.

[37]Marantz ,A.Implications of Asymmetries in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s [A ].In S.A.Mchombo (Eds.)Theoretical Aspects of Bantu Grammar ,CSLI Publication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C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1993.

[38]Marantz ,A.P.On the Nature of Grammatical Relations

[M ].Cambridge ,MA.:MIT Press.1984.

[39]Perlmutter ,D.M.&P.M.Postal.The 1-advancement

Exclusiveness Law [A ].In Perlmutter D.M.and C.Rosen (Eds.)Studies in Relational Grammar 2[C ].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40]Perlmutter ,D.M.Impersonal Passives and the Unaccusative

Hypothesis [J ].BLS.1978(4):157-189.

[41]Pesetsky ,D.Zero Syntax [M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5.

[42]Pye ,C.Setting the Ergative Parameter [C ].In M.M.T.

Henderson

(Eds.)

1987

Mid-America

Linguistics

Conference Papers.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Kansas.1988:239-251.

[43]Rosen ,C.The Interface between Semantic Roles and Initial Grammatical Relations [A ].In D.M.Perlmutter and C.Rosen (Eds.).Studies in Relational Grammar 2[C ].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53.[44]Speas ,M.J.Phrase Structure in Natural Language [M ].Dordrecht :Kluwer.1990.

[45]Starosta ,S.The One Per Sent Solution [A ].In W.Abraham (Eds.)Valence ,Semantic Case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 [C ].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1978:459-576.

[46]Stowell ,T.Origins of Phrase Structure [D ].Doctoral

Dissertation.Cambridge ,MA.:MIT.1981.

[47]Talmy ,L.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J ].

Cognitive Science.1988(12):49-100.

[48]Talmy ,L.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 ].In

W.Eilfort ,P.Kroeber &K.Peterson (Eds.)Papers from the parasession on causatives and agentivity at the 21st regional meeting ,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1985a :293-337.

[49]Talmy ,L.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 [A ].In :Timothy Shopen ,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C ].Vol.3.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b :33-149.

[50]Talmy ,L.Path to realization :A typology of event conflation

[A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C ].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1991:480-519.

[51]Talmy ,L.The windowing of attention [A ].In :Masayoshi

S.and A.Sandra ,eds.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Their form and meaning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2]Tenny ,C.L.Aspectual Roles and 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M ].Kluwer Dordrecht.1994.

[53]Thompson S.A.&P.Hopper.Emergent grammar and

argument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conversation [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ymposium

on

Discourse

and

Grammar.1997.

54]Thompson ,J.Editor's Introduction [A ].In :Bourdieu ,P.1991.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1-31.

[55]Van Valin ,R.D.Jr.A Synopsis of 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 [A ].In R.D.Van Valin.Jr.(Eds.)Advances in 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3:1-164.[56]Van Valin ,R.

D.

Jr.

Semantic Parameters ofSplit

Intransitivity [J ].Language.1990(66):221-260.[57]程琪龙,概念过程及其表述能力[J ],外语学刊2006(4)。

[58]程琪龙,概念框架:一个有新意的小句概念语义模式[

J ],重庆大学学报,

2007[59]鲁川,缑瑞隆,的分类系统[J ],[60]陶红印,从“吃”究。2000(3)。[61]袁毓林,汉语动词社,

1998。[62]詹卫东,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学习要点:掌握句法结构分析中运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语义分析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削苹果。(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饼干吃完了。/文章写好了。(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 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挖了一个坑。/来了一个客人。/写毛笔。(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他在看书。/小狗啃完了骨头。/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张三修桌子。/毛把花瓶打碎了。 3、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我们是教师。/小王成了大学生。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的承受者(送、还?)(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三还李四一支笔。/我给兰兰送去一些巧克力。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编草帽。/烙饼。/做烟斗。/打毛衣。/盖大楼。

编译原理实验三-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docx

上海电力学院 编译原理 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三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 院系: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 实验三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LR分析器的构造过程,并根据语法制导翻译,掌握属性文法的自下而上计算的过程。 二、实验学时: 4学时。 三、实验内容

根据给出的简单表达式的语法构成规则(见五),编制LR分析程序,要求能对用给定的语法规则书写的源程序进行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对于正确的表达式,给出表达式的值。 对于错误的表达式,给出出错位置。 四、实验方法 采用LR分析法。 首先给出S-属性文法的定义(为简便起见,每个文法符号只设置一个综合属性,即该文法符号所代表的表达式的值。属性文法的定义可参照书137页表6.1),并将其改造成用LR分析实现时的语义分析动作(可参照书145页表6.5)。 接下来给出LR分析表。 然后程序的具体实现: ● LR分析表可用二维数组(或其他)实现。 ●添加一个val栈作为语义分析实现的工具。 ●编写总控程序,实现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过程。 注:对于整数的识别可以借助实验1。 五、文法定义 简单的表达式文法如下: (1)E->E+T (2)E->E-T (3)E->T

(4)T->T*F (5)T->T/F (6)T->F (7)F->(E) (8)F->i 状态ACTION(动作)GOTO(转换) i + - * / ( ) # E T F 0 S5 S4 1 2 3 1 S6 S1 2 acc 2 R 3 R3 S7 S13 R3 R3 3 R6 R6 R6 R6 R6 R6 4 S 5 S4 8 2 3 5 R8 R8 R8 R8 R8 R8 6 S5 S4 9 3 7 S5 S4 10 8 S6 R12 S11 9 R1 R1 S7 S13 R1 R1 10 R4 R4 R4 R4 R4 R4 11 R7 R7 R7 R7 R7 R7 12 S5 S4 14 3 13 S5 S4 15 14 R2 R2 S7 S13 R2 R2 15 R5 R5 R5 R5 R5 R5 五、处理程序例和处理结果例 示例1:20133191*(20133191+3191)+ 3191#

一种基于混合分析的汉语文本句法语义分析方法

中 文 信 息 学 报 第16卷第4期 JOURNAL OF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 ESSING Vol.16No.4一种基于混合分析的汉语文本句法语义分析方法 尹 凌 姚天 张冬茉 李 芳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 200030)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领域相关的汉语文本句法语义分析方法。根据领域文本的特点,该方法将浅层句法分析和深层句法语义分析结合在了一起。其浅层句法分析部分采用有限状态层叠的方法,将文本中的命名实体识别出来,从而大大减轻了深层分析部分的负担。其深层句法语义分析部分将语义分析和语法分析结合起来,主要依靠词汇搭配信息来决定句子的结构。该方法在解决领域相关文本的短语结构歧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 关键词:浅层句法分析;深层句法分析;有限状态层叠;分语义场 中图分类号:T P391.1 A Hybrid Analysis Based Chinese Text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Method Yin Ling Y ao T ian fang Zhang Dong mo Li F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 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0030 Shanghai) Abstract:T his paper proposes a Chinese text analysis method on specific domain.A ccording to the texts character, t his met hod combines shallow parsing technolog y w ith deep parsing and semantic analysis technology.Drawing on fi nite state cascades method,its shallow parsing module recognizes named entities in the tex ts.So that it greatly eases t he burden of the deep analysis mo dule.Principally depending on wo rd collocation information,its deep analysis mod ule combines syntactic analysis and semantic analysis to determine sentence structure.It gains goo d effect at resolv ing t he ambiguity of phrase structure in specific do main. Key Words:shallow parsing;deep parsing;finite state cascades;sub semant ic field 一、概述 对于汉语语料库的多级加工,主要分为切词、词类标注、短语结构标注、语义信息标注[1]等。针对后两个阶段,本文以足球比赛报道为试验领域,提出了一种领域相关的汉语文本分析方法。它对已经完成分词和词性标注的中间文本进行处理,借鉴并扩展了C.J.Fillmore的格语法,分析结果力求将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格关系标注清楚。 分析足球比赛报道文本的特点,发现有许多实体名称,如球队名称,比赛名称,人的身份等,对深层句法和语义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把这些实体名称称为命名实体(named enti 收稿日期:2001-12-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083003). 作者尹凌,女,1978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姚天,男,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张冬茉,女,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李芳,女,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第2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1月 Vol. 2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5 ────────── 收稿日期:2005-05-31 作者简介:刘淑芬(1981-),河北唐山人,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04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 38 -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刘淑芬 (广西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在语法分析中要区分三个平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三个平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具有三位一体性。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要注意把握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从而使句子从静态分析达到动态分析,这也将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个平面”理论;句法;语义;语用;三位一体性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6-0038-03 语言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交际载体,一种极其复杂的符号体系。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分析语言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 进行。 [1] 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三个平面理论”,是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个具体的句子,总是涉及到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不同的平面,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必须同时进行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才算最后达到语法分析的目的。如此才能使静态语法分析和动态语法分析相结合,达到全方位的语法分析,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主张自觉地既明确区分又相互兼顾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语法的三个平面都有自己的形式和意义:“句法、语义、语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句法、语义、语用的意义都是语法意义。”[2]句法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句法意义,指的是词语与词语结合组成句法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显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义意义,简称语义,指的是词语和词语相互配合组成语义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隐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只有在一定的语义结构中才能形成,因此词汇意义、逻辑意义、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不属于语法范畴的语义。语用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用意义,指的是词语或句法结构体在语言实际使用中所产生或形成的语用价值或信息。语用意义往往体现着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向。 三个平面中,句法和语义是表里关系或显层和隐层的关系,这在抽象的句子结构里看得更为明显,句法结构同时也是语义结构的表现形式;而在具体的句子即交际中实际运用的句子中,语用成分或语用因素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内层和外层的关系、客观和主观的关系。至于三者在语法分析中的价值,三个平面 有三种结构,也就会有句法成分、语义成分、语用成分,它们在具体的句子中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句子的要素,三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过由于着眼点和观察角度不同,研究中会有所侧重:“从说写角度看,句法是核心,是个轴。研究语法,要紧紧扣住句法,以句法为基础,向深层挖掘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2]因此,句子的语法分析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而不应该是孤立的。 在分析一个句子合法不合法时,一是要看句法上词语间结合得妥当不妥当;二是要看语义上词语搭配得合理不合理;三是要看语用上词语安排得适切不适切。凡符合妥当、合理、适切三个条件的句子,可以说是一个合法的、有效的句子,反之,可能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或是一个有语病的句子。由此可知,在对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时,要求把句子放在交际的过程中观察,看语境对句子的语义和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采用静态的分析与动态的分析[3]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例如:“门把风吹开。”这句话从句法上看虽符合“主语(门)+状语(把风)+动词(吹)+补语(开)”的格式;但从语义上看,此句违背了“把”字句的主语必须是施事,而介词“把”介引的对象应为受事的原则,同样让人不知所云;再从语用方面看,此句所传达的信息是不真实的,而且由于缺少语气词“了”则不能表达陈述确定的语气,使人觉得一句话没说完,因此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如果转换成:“风吹开了门。”“风把门吹开了。”或“门被风吹开了。”无论从哪个平面上看都是合理合法的。而且,这三句的主语、施动者(或受动者)、主题三者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句子的主语兼有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因素,因而三个平面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在有些情况下,主语、施事(或受事)、主题并不是等同的,例如:“今天,我们班的同学都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分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作者:————————————————————————————————日期: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学习要点:掌握句法结构分析中运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语义分析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削苹果。(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饼干吃完了。/文章写好了。(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 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挖了一个坑。/来了一个客人。/写毛笔。(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他在看书。/小狗啃完了骨头。/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张三修桌子。/毛把花瓶打碎了。 3、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我们是教师。/小王成了大学生。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的承受者(送、还?)(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三还李四一支笔。/我给兰兰送去一些巧克力。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编草帽。/烙饼。/做烟斗。/打毛衣。/盖大楼。

[工学]编译原理--词法分析_语法分析_语义分析C语言

词法分析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N 20000 int syn,p,sum,kk,m,n,row; double dsum,pos; char index[800],len;//记录指数形式的浮点数 char r[6][10]={"function","if","then","while","do","endfunc"}; char token[MAXN],s[MAXN]; char ch; bool is_letter(char c) { return c>='a' && c<='z' || c>='A' && c<='Z'; } bool is_digtial(char c) { return c>='0' && c<='9'; } bool is_dot(char c) { return c==',' || c==';'; } void identifier()//标示符的判断 { m=0; while(ch>='a' && ch<='z' || ch>='0' && ch<='9') { token[m++]=ch; ch=s[++p]; } token[m]='\0';

ch=s[--p]; syn=10; for(n=0;n<6;n++) if(strcmp(token,r[n])==0) { syn=n+1; break; } } void digit(bool positive)//数字的判断{ len=sum=0; ch=s[p]; while(ch>='0' && ch<='9') { sum=sum*10+ch-'0'; ch=s[++p]; } if(ch=='.') { dsum=sum; ch=s[++p]; pos=0.1; while(ch>='0' && ch<='9') { dsum=dsum+(ch-'0')*pos; pos=pos*0.1; ch=s[++p]; } if(ch=='e') { index[len++]=ch; ch=s[++p]; if(ch=='-' || ch=='+') { index[len++]=ch; ch=s[++p]; } if(!(ch>='0' && ch<='9')) { syn=-1; } else

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联系与区别

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别与联系 2004年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考研题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语言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注意到区别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有助于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但这样研究语法还仅仅是开始。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 (一)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中词语与词语(即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Syntactic)。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传统语法学进行语法分析时,总要把句子分为若干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这些都是句法分析的术语。传统语法学分析一个句子,就是要分析句子里各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充当什么句子成分。比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就得分析成主谓句,其中“张三”是主语,“批评了李四”是谓语,“批评”是谓语动词,“李四”是宾语。假如说成“李四被张三批评了”,也得分析成主谓句,

但这句里“李四”是主语,“被张三批评了”是谓语,“被张三”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张三”是介词“被”的宾语,“批评”是谓语动词。这样的成分分析,讲什么词充当什么句子成分,都是着眼于句子结构分析出来的。与确定句子成分有联系的,就是结构类型的判别。结构类型决定于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决定于结构方式。比如“鸟飞”“身体健康”,是由主语和谓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主谓结构;“飞鸟”“健康的身体”,是由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偏正结构;“读书”“建设祖国”,是由动词和它的宾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动宾结构。研究一个组合体是什么结构,也是句法分析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这种层次分析,要求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也就是要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和间接成分以及内部成分和外部成分区别开来。例如“干大事的人”,这个句法结构里“干大事”和“人”之间是直接关系,“干”和“大事”之间也是直接关系,但“干”和“人”之间以及“大事”和“人”之间都是间接关系。又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这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词语间的直接关系可图示如下: 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 直接关系直接关系 直接关系 直接关系 这个句子里“张三”与“批评”之间、“李四”与“批评”之间、“哥哥”与“李

“动不动”的句法语义分析

“动不动”的句法语义分析 姓名:朱晓桦学号:200901010466 指导老师:刘杰 摘要:现代汉语中,“动不动”出现的频率较高,作为时频副词的“动不动”表示很容易产生某种反应或行为,多用于不希望发生的事,因此具有一定的消极义。从句法位置上看,“动不动”出现在动词性成分之前,修饰限制动词,做状语。“动不动”语句一般都带有一定的祈使意味,尤其是它的否定形式,多是祈使句。 关键词:动不动时频副词凝聚性表述性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of Dongbudong Name: ZHU Xiaohua Student Number: 200901010466 Advisor:LIU Jie 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Dongbudong frequency is higher, as the time and frequency adverbs Dongbudong said it is easy to produce a response or behavior, how to don't want to happen, so has certain negative righteousness. Look from the syntactic position, Dongbudong appeared before the verbal component, modified limit verb, do. Dongbudong statements are usually with certain imperative meaning, especially its negative form, more is imperative. Key words:Dongbudong Time and frequency adverbs Cohesion Declarative 人们在说话写字时,常常说到用到“动不动”。现代汉语中的“动不动”有两个不同的用法与解释:一个是动词性的联合结构,如:“动不动都行”。另一个是时频副词“动不动”如:“明明自己有电脑,还动不动用别人的”。“动词性联合结构‘动不动’的两部分不仅意义实在,而且绝对互补,能表示‘兼有’和‘不相容析取’两种逻辑意义”。我这里要说的“动不动”不是“V不V”,也不是动词性的联合结构,而是时频副词“动不动”。例如: (1)三楼的大妈动不动就把花盆搬到阳台上浇水,这样一来,一楼也便动不动就小区域下起雨来,这给青青造成了不少的困扰。 (2)她回答道,“那时候有人背地里叫我为幽灵呢!我记得我有次走出房间,看到许多小孩在院子里玩耍。他们动不动就跳起来,大声叫道:‘幽灵来了!’我非常害怕,后来,我问外婆,是不是真的有幽灵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